㈠ 爱是一种艺术吗
爱是一门艺术
弗罗姆(E.Fromm)-----着名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关于爱情的论述。
弗罗姆研究爱,是因为他深感现代社会太缺少爱。他痛心疾首地看到,当代西方社会冷漠无情,木石之心,夏日可危,无论是夫妇之情、师生之谊,还是同胞之爱,都寥若晨星,越发罕见。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爱在不断蜕变,爱或者被当作一种交换行为,或者被当作相互的性欲满足、“同舟共济”和逃避孤独的“避风港”。更甚者,爱被种种伪爱所取代,最常见的伪爱形式有:偶像崇拜的爱、幻想化的爱、神经症病态形式的爱。
他强调,爱是一门艺术、一种学问,它是需要不断地学习的。
㈡ 《爱的艺术》: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
一.本书整体分析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让我们懂得爱的真谛,这本书让我们通过学习爱这种能力去成长和成熟。
爱是一生的必修课,是所有动力的源泉,通过掌握爱这门艺术,我们能感到生命的意义,能感到自我的存在,能感到周围人的存在,并体验到克服困难的艰辛和欢乐。
他在这部作品中反复强调:“对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的真正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他认为:“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
弗洛姆全书的章节布局周密严谨:从爱的理论到爱的实践,从爱的要素到爱的对象,从神爱、母爱、父爱、自爱、博爱及性爱的多角度出发论述爱这门艺术,充分体现着他对社会、对人性的洞见和思考。
首先要明确爱是一门艺术,但是大多数人对爱的理解都有误区,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对他们来说爱的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人们渴望被爱,总会努力寻求爱,却常常陷入迷途,陷入悲观无力之中,正如弗洛姆所说:“几乎没有任何一场冒险像爱情那样,是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开始,并如此规律地遭到失败”。
所以本书的最大魅力之处就在于:为满负思想枷锁的现代人提供现实爱的指导意义。在弗洛姆深邃的思想熏陶下,我对于爱情的看法,也有了质的升华,一方面我认识到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能力,人们在人与人结合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从而认识事物和生命的秘密,并且能够对人类存在这一终极问题作出回答。另一方面我也懂得了爱的格局不应仅仅局限于两个人的耳鬓厮磨,而是构建一种宏大的主题:如果你有能力爱别人,那你一定有能力爱自己,也一定有能力爱世界的任何一个人。
二.自爱与博爱
全书字字珠玑,每一个观点都体现着弗洛姆作为一个心理学人对社会问题、对人性问题的真知灼见,也充分体现着他以博爱为基础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两个方面是他对自爱和博爱的阐释,因为这为我当下的迷途铸造了航灯,让我从一个人的桎梏中解脱,在我纠结于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尽量用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从而能够尽量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明白了 要想获得成功的爱,必须先要砥砺自己的人格,进化自己的灵魂,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然后才能拥有一种爱的能力 。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那我也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弗洛姆总是能用最精辟的话语说明一个深邃的道理。就像爱情诗里写的:“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大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在弗洛姆看来,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这种博爱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就像圣经里说的: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如果认识到人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差异,就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真正的博爱才刚开始发展。
但是以现有的社会、文明进程来看,博爱对当下的许多人来说,是抽象的空想,所以弗洛姆理想中的实现博爱,也只能流于苍白的呐喊和空洞的说教,只能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无能为力,但这是社会背景的局限,或许随着文明的净化,终有一天,人们能广泛的认识到弗洛姆所说的“人本质的共性”,从而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怀着一颗博爱之心,共同构造一个博爱的世界。
在人类的整体进程中,总要有人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也总要有人要仰望星空,以一个广袤的视角去勘探未来前行的路,用自己的智慧和责任心做全人类思想领跑的先驱,让理论领先于社会当下的实践发展。
“博爱之谓仁”,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时,“博爱”、“仁”这些一代人的智慧结晶就开始影响后世的中国,这些传统的文化历久弥新,影响着无数人的行为、观念。在我看来,弗洛姆对博爱的解释也是这样的,即使博爱很难实现,但它已经作为人们心中的一个美好愿望。我深信,终有一天,在人们努力学习博爱的过程中,这社会会渐渐变成一个博爱的社会。
我们自己也应该是自己爱的对象,同他人是没有区别的,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自己的能力为基础的。在这里弗洛姆又区分了利己和自爱,自爱不是利己,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它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弥补自己缺失爱的能力。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但他同样没有能力爱自己。
以我个人来看, 自爱是爱他人的先决条件,只有自己能够全然包容接纳深爱自己,才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做到真心诚意的爱别人。 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爱自己,他们严苛的对待自己,无法容纳自己的错误,抗拒软弱的自己,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不爱护,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营的一团糟,最后还来抱怨没有人爱他们。试想一下,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他还能爱谁?谁还愿意爱他?如果一个人没办法爱自己的话,那他在处理情感关系时,总会处于安全感缺失的状态,他最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索取,而不是给予,因为他缺失爱,所以总是在索取。我所认为的自爱,更应该是情感上和精神上的爱自己,而不是一味沉溺于物质上的追求,要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充实,不被外界诱惑所左右,对自己负责。只有拥有爱自己的能力,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凡尘陌巷中普通人,即使平时修炼出“自爱”这种能力,但在经历一些困难时,总会原形毕露,有些人历经艰险克服了困难,在这过程中,这些人强大了自己爱的能力,而另一些人被困难打败,然后自暴自弃,在爱自己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在我有限的经历中,我也不止一次自怨自艾,我很难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平衡点,总是陷入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所幸读完这本书,我至少有所领悟, 开始学着去爱自己,去包容自己,去接受自己的缺点......
三.心路历程
这本书很薄,我精读泛读共读了3遍,每一次重读,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几次读书前后的心路历程大概就是:好奇—怀疑—叹服—挫败—平静。
“爱”为什么会是一门艺术呢?我很好奇,在这爱意萌动的年华,单是“爱”这个字眼就足够吸引我;随着深入的阅读,弗洛姆不停地在颠覆我的爱情观,我所以理解的爱情单单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是对象问题,有了那个对的人自然会产生爱”“我要在爱情中更值得被爱”等等。这些在弗洛姆看来都不是真正的爱,出于自我保护,我很怀疑他说的话;但是弗洛姆深入浅出的论述,周密严谨的思维,高屋建瓴的的思想,以及他对社会、人性问题的担忧,让我不得不信服,在这过程中,也矫正、升华了我的爱情观;随后又感到很挫败,距离第一次读完此书已经三个月了,在这期间,对于自己异地恋的爱情,也一直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状态,我发现不论我了解多少爱情艺术的理论,都很难在实践上取得满意的效果,很是懊恼,不过纠结过后就释然了,爱情是一生的必修课,怎能让我在短时间内,用自己有限的阅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呢?
我该做的是通过“给”这种积极的情绪,让自己获得爱的能力,爱自己、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的所有,在这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释放自己的生命力。
㈢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德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着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三十二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着最着名的作品。
艾里希·弗洛姆,着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
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迦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无意识里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着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论不服从》《存在的艺术》等。
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通过爱的理论、西方社会的爱及瓦解、爱的实践向我们讲清楚了人类社会爱的本质及实践方法。
一、爱是一门艺术吗?
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一种长期修行的技能,是需要刻苦努力才能获得的才艺。
爱作为一门艺术,是需要学习和努力的。
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爱,就必须遵循我们学习其他任何艺术的同样方法,诸如学习音乐、绘画、木工或医学技艺及工程艺术的方法。
但多数人为什么认为爱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能力?
首先,很多人把爱当成被爱和如何惹人爱的问题。前者去追求外在的声名金钱地位,后者学着使自己富有魅力:减肥瘦身打扮时尚。"大多数人的可爱,不过意味着适于大众的爱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其次,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这种态度的部分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把爱当成选择而不是能力,与时代有关。西方婚姻按照习俗缔结,讲究政治联姻或者财产巩固,东方也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爱情被降到了次要位置。自由恋爱还是近代的事,
再者,文化的影响,现代文化以购买欲望、消费主义和互利交换为基础。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文化中,人类爱的关系也遵循商品交换的市场规律。
"吸引力"意味着在人格市场上被人爱慕和供不应求,是"紧俏货"。但我们还要知道,一个人的魅力取决于时代在体魄和精神上的风尚。
正如,人们从爱慕有文化的人、诗人,到追逐国企私企老板和一切形式的明星有钱人。西方也是如此,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喝酒吸烟、粗犷性感的姑娘是有吸引力的,今天的风尚是要她们懂得更多的家庭生活和娇羞矜持(美国1950年代)。
同时,爱的匮乏,害怕寂寞导致人们把短暂愉悦的激情快感当作爱。
作者认为爱的学习要有理论和实践。正如所有的艺术一样。
因为艺术是一种技能,是复杂的学习。需要学习规范、需要专心、耐心、需要对所学艺术的最大关注。还需要能独处耐得住寂寞,学会聆听,保持敏感、需要机警的平静心态,更需要学会与客体保持距离,克服自恋,学会客观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人和事物。
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人既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但是现实情况是人们尽管对爱情如饥似渴,却又缘木求鱼,认为成就、名誉、金钱、权力比爱重要,几乎所有人都在用全部精力追求这个,也难怪没人来学习爱的艺术。
二、爱的理论
在爱的理论中作者循序渐进向我们讲清楚了人们为什么需要爱,爱的本质以及父母之爱,兄弟之爱、两性之爱、自爱及上帝之爱。
爱产生的基础在于人有分离焦虑的体验,希望通过结合来克服分离焦虑。人----所有时代和文化中的人----面临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如何克服分离,如何达到和谐,如何超出个人生活并发现一致。
人最大的天赋是理性,他是了解自身的生命体。他懂得人与生俱来的孤独。对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有所领悟,他对孤独寂寞的认识,对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无能为力的认识,这些都让他感到生命的隔绝和孤独,唯有与人沟通建立连接才能让他摆脱这个囚笼。
与母体共生的阶段是共生性结合,是一种不成熟的爱,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爱的本质在于"给予"。给予是富有的表现,穷人也有给予之心,只是物质的有限最终阻碍了他给予之心的付出,让他丧失了这份富有的感觉。
给予并不代表牺牲个人的生命,它是一种让渡,是把自身的能量之火,自身的活力传递给另一个人,用来充实对方生命的活力。不是狭隘的金钱或者生命的付出。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传递的是价值感,是关心,是责任,是尊重和了解,而这几点就是爱的本质。
爱是关心。对爱的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你说你爱花,但是你却不给花修枝浇水,那就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促使某物成长',是一种主观努力,是选择,是态度,也是能力。
爱是责任,是出于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未表达出来的要求的满足。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身体的关怀,成人对一个人精神需求的关怀。
爱是尊重,没有尊重的爱是支配和占有,是控制。尊重就是按照其本来面目去发现一个人的个性。客观理性,不参杂个人想象,不害怕不畏惧。尊重就是没有剥削,不是对对方另有所图。
爱是自由之子。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爱。
爱代表着智慧和能力,亚当和夏娃偷吃的禁果就是智慧之果,从那以后二人有了羞耻之心。"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同时,它也是有罪感和焦虑的来源"。
爱是对他人的主动的观察力。在这种洞察之中,我们渴望了解自身和生命的秘密。我们渴望由结合而平息对独孤的恐惧和痛苦。
为了达到爱的和谐,体验生命的秘密,我们追求兄弟之爱,两性之爱,上帝之爱。
爱是一种能力,一种精神力量。如果真正爱一个人,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他可以说,"我因为爱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爱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
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来源于人们爱的能力,即来源于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倘若一个人能够卓有成效地爱,他也会爱自己;倘若他仅能爱其他人,他便根本不会爱。
自爱不是自私。自私者不能爱他人,所以也无法爱他们自己。
过分"无私"的爱实际上是一种控制。"自私"的爱也是一种变相的控制。是为满足个人私欲。
最后说到的上帝之爱虽然是宗教形式的爱,但本质也是为缓解分离焦虑,希望在信仰中达到和谐统一。
三、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资本集中和现代工业化大生产让人们失去个性,沦为生产工具,被支配被剥削。社会因而变得疏离、异化。人类已经远离自然,沦为机器的附庸。尽管每个人似乎离得很近,却陷入严重的不安、焦虑和内疚。
这是商品社会的弊端,严格的官僚主义化的机械的工作程序,使人们意识不到基本的欲望,意识不到对超越和统一和谐的渴望。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的精神,被用来克服人们的绝望。现代人已经进入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那种景象:丰衣足食,但没有自我。人们的联系都是虚有其表。因为"个人有了感知,社会就会骚乱"。快乐在于消费的满足,今朝有酒今朝醉。世界是一个供我们消费的庞大对象,我们是乳儿,永远期待希望又永远失望。这段描绘仿佛是全世界现代人的精神地图描摹。
文章介绍了几种非理性的爱,比如偶像崇拜的爱,伤感之爱,投射之爱,同时揭示了为什么上帝已死,人类失去信仰与上帝之爱破裂。以及近代的宗教复兴是如何把对上帝的信仰转化成了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竞争的心理学手段。说来还真是讽刺啊。
四、爱的实践
1、爱既然是一种艺术,它的艺术途径是什么?
艺术是一种技能,是复杂的学习规范、需要专心、耐心、需要对所学艺术的最大关注。这是讨论爱的艺术的前提。
掌握一门艺术的前提是,在学这门艺术之前,必须学习大量其他东西----而且经常是看起来无关的东西。任何渴望成为艺术主人的人,都必须从其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由实现规范、专心、耐心开始做起。
要规范务必:早起,不沉溺于不必要的奢侈生活中,努力工作。这个有点死板,但一切有益身心的,必定是符合人性的,即使在开始时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专心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处,能够做到一个人什么也不做时的怡然自得,且慎独。这样就需要用到冥想和调息。
同时人要学会沉浸当下专心致志。在自己所做每件事上都专心,此时此刻就把当下的活动视为唯一最重要的事情,心无旁骛。只有如此方有愉悦感产生。爱也是如此,专心致志首先意味着要学会倾听。
对自身不敏感的人无法学会专心,只有修炼做到机警的平静状态才可以。同时要向品格高尚的人看齐。
以上就是任何艺术实践所需要的东西:专心耐心专注力,敏感平静、身心合一。
2、通往爱的艺术的途径:
爱的主要成功条件就是首先要克服自恋。不要有虚假自我,也不要用虚假眼光和想象去看到这个世界,要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客观去观察。(关于自恋型人格可以参考上篇文章《母爱的羁绊》)
要理智而谦卑。
同时要有信仰,信仰在此指能区分理性和非理性的信仰。理想的信仰根植于有创造性的理智和情感的活动。理性信念并不仅存在于思维和判断,也存在于人际关系。
信念是任何一种深厚友谊和爱情所必不可少的品质。对另一个人的信心意味着肯定他的基本态度、他的人格核心、他的爱的可靠性和不变性。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类尊严的尊重是自身的一部分,不会轻易改变。
只有自信的人才能信他,信任他人是信任的最高峰。为此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潜能就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有潜能,爱的潜能、幸福的潜能、运用理智和才能的潜能。相信他们并为之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教育的对面是管制,它建立在缺乏对孩子的自身潜力发展的信念基础上。认为只有成年人对孩子灌输合理的东西,才能帮他抵制不合理,才能变成好孩子。
非理性信仰根植于权威,屈从于权力。理性信仰的基础是创造性。真正的信仰需要勇气和冒险,孩子的信心和勇气是随时可以培养的。只有当孩子得到足够好的爱才能拥有生机活力和信心。
爱是一种精神活动,爱的能力需要强烈的情感、头脑清醒、充满活力的状态,需要思维敏捷、感觉灵敏、活用眼和耳,避免思想上的懒惰。爱与生活和艺术创造是不可分割的,在其他领域没有活力,在爱的领域也就没有活力。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合情合理的满意的答案。为此相应的也要改造社会。这个答案可能会在《健全的社会》找到。
作为一个个体,最重要的爱的能力就是发展自己的个性,尤其父母要言传身教,自己是否活得开心有活力,孩子是一眼就看得到也感受得到的。其次要相信孩子,为他们创造适宜的成长条件。
最重要的就是觉知这一切。爱是自由之子,一切以控制占有和剥削的爱都不会长久。
㈣ 爱是一门艺术吗
弗洛姆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他们之所以持有这种特殊态度是有其各种原因的,这些原因反过来又分别地或总和地加强了他们的这一态度。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产生这一看法有多种原因,这些原因的根源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二十世纪在选择“爱的对象”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十九世纪在许多传统的文化中爱情往往不是自发的、最后导致婚姻的个人经历。婚姻多半是通过男女双方的家庭、介绍人或者在没有撮合者的情况下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并进行的。婚姻要门当户对。至于爱情,人们认为婚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但最近几十年来,浪漫式的爱情这一概念在西方世界已被普遍承认。尽管传统形式在美国依然可见,但人们更多的是寻求“浪漫式的爱情”,寻求个人的会导致辩证法的爱情经历。这种自由恋爱的新方式必定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 同这一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特点。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矗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反之亦是如此。“有魅力”一般就是指这个人有许多令人喜爱、目前又是人口市场上被人问津的特点。什么东西能使一个人有魅力则取决于一时的时髦,这不仅指一个人的生理条件,也包括他的精神气质。二十年代,一个抽烟、喝酒、难以捉摸和有性感的女子被看作是富有魅力,而今天则要求女子能操持家务,为人要谨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富有刺激性和雄心勃勃的男子具有魅力,如今却是心地厚道的男子更受欢迎。(归根结蒂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这样当男女双方感觉到在考虑到他们本身的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已经找到市场上所提供的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就开始相爱。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坤、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再也没有比爱情更容易的了-这一看法尽管一再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至今还占主导地位。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在这方面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 学会一门艺术的必要步骤是什么?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学医的人首先要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各种疾病的症兆。但光有理论还无法行医。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这里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而“爱情”只对灵魂有用,在现代意义上毫无用处的爱情只是一种奢望,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的奢望吗?且不管世俗之见,在下面的讨论中我将分两部分探讨爱情的艺术这一问题。我首先要用大部分篇幅阐明爱情的理论问题然后就象谈论其它领域的实践问题一样来谈论爱情的实践问题。延伸阅读:爱艺术本文转载地址:|更多
㈤ 爱是一门艺术吗——谈弗洛姆《爱的艺术》
爱情这东西,它真是让人困惑、迷茫。 根据王海翎的同名小说拍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剧终女主人公林小枫讲了一个寓言:爱情和婚姻就如同沙子,在你的手上,你不用力抓紧,它在你手上是圆圆满满的,你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多。可是又有人说,爱情你不抓紧,它就会像风筝一样,越飞越远,最终你手中的那根线会被挣断…… 在这个多变、善变的社会,爱的环境和条件也因之而改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变得更加遥不可及,变得更加奢侈。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正因为其不可预测性,所以“牵手到老”更成为水中月、雾中花一样迷离惝恍。究竟怎么去把握爱?怎样去维持爱的恒久性?相爱的人之间常说“我永远爱你”,可是永远到底有多远?爱是一种艺术吗?爱需要能力和技巧吗? 朋友推荐我阅读一本书——《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ing),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E.弗洛姆(Erich Fromm)的着作。1956年问世,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书中,弗罗姆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对人类生存问题做出回答的爱情”。细细p品味,很多言论实为精辟而有洞见,读后让人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告诉我们:“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而“爱情”—只对灵魂有用,在现代意义上毫无用处的爱情只是一种奢望,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的奢望吗?” “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这就是作者告诉我们的爱的艺术和真谛。 当然,弗洛姆并没有仅仅囿于两性之间的爱情。《爱的艺术》还介绍了兄弟之爱、父母之爱、异性之爱、自我之爱和上帝之爱。书中弗罗姆常有精辟之论,如书中谈到了父爱和母爱的区别,他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则是有条件的。 再次,弗洛姆认为自爱不是自私,一个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关爱别人。艾克哈特(基督教神学家)说:“如果你爱自己,那么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的人;如果你爱另外一个人更甚于爱自己,那么你就不会真正地爱自己......” 好书,与读友共享。也许可以让人学会怎么爱自己,爱他人,让爱你的人更爱你,你爱的人更懂你!编辑:an
㈥ “爱是一门艺术”这句话是谁说的
爱是一门艺术
弗罗姆(E.Fromm)-----着名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关于爱情的论述
弗罗姆研究爱,是因为他深感现代社会太缺少爱。他痛心疾首地看到,当代西方社会冷漠无情,木石之心,夏日可危,无论是夫妇之情、师生之谊,还是同胞之爱,都寥若晨星,越发罕见。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爱在不断蜕变,爱或者被当作一种交换行为,或者被当作相互的性欲满足、“同舟共济”和逃避孤独的“避风港”。更甚者,爱被种种伪爱所取代,最常见的伪爱形式有:偶像崇拜的爱、幻想化的爱、神经症病态形式的爱。
他强调,爱是一门艺术、一种学问,它是需要不断地学习的。
㈦ 爱的艺术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公认的复杂难懂,“爱”恐怕要位列其中,“爱”是什么?恐怕很难有人能精准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开设了一门恋爱课,在里面,他提出了现代社会年轻人恋爱的种种困境,最后归结为一点,就是:相爱变得越来越难。
在爱情面前,我们似乎总是思虑重重,内心杂草丛生,我们能够轻易说出分手,但却无法长久相爱,是我们不会“爱”吗?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65年前,就有过一次大讨论,而这次讨论,是由一本书引发的,这本书就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在这本书里,弗洛姆系统地解读了什么是爱,为什么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去学习,以及如何去实践爱的能力等等。
这些解读,在当时引发了心理学界的空前震动,导致人们开始关注爱,对爱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讨论,规模之大,是今天无法估量的。
弗洛姆又是谁呢?
1900年,弗洛姆生于法国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5段爱情,毕生都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的是契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他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56岁时,他写出了《爱的艺术》,彼时已历经战乱,久经沧桑,在接近花甲的年纪,他终于将爱的理论与爱的实践,合二为一。
你可能觉得,“爱”这件事情也能分析出那么多吗?
是的,爱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更是永不过时和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中间,有人正在爱,有人即将爱,有人在谈论爱和等待爱。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也许并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
关于爱的深层意蕴和底层逻辑,我们一无所知,好像爱不过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学习,但其实,爱是一种需要我们努力习得的能力。
就像弗洛姆说的那样: 爱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
下面,我们就带着对爱的期许、渴望、怀疑、困惑走进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学会如何去爱,让我们每一个人受益终身,收获幸福的能力。
01弗洛姆在这本书的开头,就抛出了这个问题:爱是一门艺术吗?
在我们原有的理解里,爱情似乎带着某种玄妙,它像是身体的一种本能,更像是一种令人心荡神怡的感觉,我们说不清它从哪来,也搞不清它如何消失。
所以,很多人在寻找伴侣的时候,常说三个字:“看感觉”。
“看感觉”靠谱吗?弗洛姆认为不靠谱。
他笃信,爱情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有规律可寻,有方法可依,凭感觉,肯定既学不会,也行不通。
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才在爱情里三番五次地跌跟头,规律性地遭遇失败,换了无数恋人,仍然在情海里挣扎。
但有的人却能够在爱情中成长,遇到一人终老,获得一世的幸福,这种差异,与运气相关,但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爱的能力。
认识爱的能力,是我们学会爱的前提。我们先从爱的起源说起。
也许你会说,爱情的产生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繁衍生息,爱情不过是被巧克力和玫瑰花包裹下的生殖冲动。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弗洛姆认为,人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从自然界分离,又导致了人类的孤独感和隔离感。
所以,人类的永恒课题就是要摆脱这种孤独感,在爱中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类内心最强烈的渴望,也是摆脱孤独感的最佳方式。
所谓爱情,就可以理解为:
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实现统一,摆脱孤独。
而现实情况是,有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才是爱,也没有认识爱的能力,也因此产生了很多困惑。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说:我这人运气不好,总是遇人不淑,简直就是渣男收割机。
这样的女孩一般会想当然地认为,爱情很简单,最关键的是遇到一个好的恋爱对象,如果恋爱失败,一定是恋爱对象选错了。她们没有意识到,爱的问题本质上是能力问题,而不是对象问题。
没有爱的能力,即使遇到再多对象,恋爱也大多会以失败告终。
再比如,有一些男人抱怨:我人帅又多金,学历高,工作好,姑娘们应该都喜欢我,可是为啥我却遇不到真爱?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容易条件反射地认为,爱代表的是被人爱。
为了达到被爱的目的,男人拼尽全力去拥有权力、地位、财富;女人拼命瘦身、美容,让自己保持性感妩媚。
我们渴望爱情,又总是把成就、名利、地位凌驾于爱情之上。
然而事实是,想要获得一份成熟的爱情,不是外在条件可以决定的,如果陷入这种误区,人们就很可能对爱的能力视而不见。
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很多爱情的开始,都可以用坠入情网形容,那感觉排山倒海、如痴如醉,让人欲罢不能。
这种爱一般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欲需求和性吸引,但在弗洛姆看来,这样的爱,不能持久。
因为当激情散去以后,往往只会留下一片狼藉。电光火石般的爱情看似刺激美好,但是没有爱的能力,这样的爱情注定短命。
也许你会问,爱的能力这么重要,那么怎么才是拥有了爱的能力呢?弗洛姆在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解读,下面我们就来说说。
爱的第一个能力,是给予 。
积极的爱情,自然而然地生长于内心,是自由且自愿的产物,弗洛姆说,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这种给不是放弃和牺牲,也不是为了得而给的交换,如果你在爱情中付出之后,感觉自己做出了极大的牺牲,这不是给;如果你的付出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也不是给。
真正的给,让你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生命的美好,体验到难以名状的幸福感,通过给,你发现了自己的勃勃生机。
简单说就是,你发现自己变得更好了,也让别人变得更好了。
积极的爱情是,通过给,让你发现了自己的生命力,同时不可避免地唤起了对方的生命力,双方都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所以,爱的本质就是给予,给予源于内心一种强烈渴望,既没有目的,也不求回报。
双向奔赴的爱情里,给予会让彼此内心充满生命力,因为给予对方所需,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幸福和充盈。
除了“给予”以外,爱的能力还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当你爱一个人,你会自然而然地关心他是否天冷有衣、下雨有伞,是否饭能饱腹、心有欢喜,是否好梦能圆、未来可期,你会对他牵肠挂肚,无尽惦念,这就是关心。
林语堂和廖翠凤,一个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一个是粗茶布衣的主妇,但是相濡以沫,恩爱一生,要说这秘密,或者就是关心两个字。
就像林语堂说的那样:我好比一个气球,她是沉重的坠头,若不是她拉着,我还不知道要飞到哪去。
关心,就像是那个气球的坠头,让爱的人始终知道有个人牵挂自己,自己也牵挂着这个人。
当然,关心还包括爱情的另一面,那就是责任心。
弗洛姆在书中提到,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爱情能够长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责任心,真正的责任,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
正因为这种出于爱情的责任心,我们才会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上许下一生的承诺,才会在漫长的婚姻岁月里为了共同的未来而努力,才会抵御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忠于爱人,才会关心爱人的精神需求,满足对方的期待。
当然,责任心需要以尊重作为前提,说到尊重,咱们来说说杨绛和钱锺书这对神仙眷侣。
他们携手60多年,把柴米油盐过成了诗和远方。但美好的爱情并不意味着,生活中没有烦恼和琐碎,也不意味着爱人没有不足和缺点。
钱锺书在生活方面几乎不能自理,鞋子的左右脚都会搞混,会失手打翻墨水瓶,不小心砸了台灯,连学会划火柴也要跟妻子炫耀一番。
但是杨绛每次都会用一句“不要紧”保全他的淘气和痴气,对他的缺点给予最大的包容和尊重。
钱锺书也尊重杨绛。杨绛曾被振华女校邀约去当校长,钱父不同意,但是钱锺书却选择尊重杨绛的决定。
他还会夸赞妻子:她的散文比我好,称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正是彼此的尊重和包容,让这份爱深厚绵长,彼此成长,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成就了令人羡慕的爱情佳话。
弗洛姆说,尊重就是正视对方和他独有的个性,努力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
我们去爱一个人,不是要他改变,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也不是控制和利用对方为我们服务,而是让对方用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去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爱的能力还包括了解。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没有了解,一切都会盲目,了解是一种深层次的认识。
我们看到一个人生气,这不是了解,但如果我们懂得了他生气背后的原因,读懂他的不安和惶恐,那才是了解,了解才会产生理解,深刻地了解,才能产生理解和尊重,才能去给予和关心。
好了, 说到这,我们知道了爱情的本质就是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实现统一,摆脱孤独。要获得爱情,我们需要学会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
这就是如何去爱别人,但是,弗洛姆在这基础上,提出了爱他人更为重要的一个前提,那就是:爱自己。
02何为爱自己?
我们先来分享一首诗: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你若不爱你自己/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因为/你不可能给出/你没有的东西
你的爱/只能经由你而流向我/若你是干涸的/我便不能被你滋养
这是美国着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的一首诗《如果你爱我》。
正如弗洛姆所说: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你可能会疑惑,爱自己和自私是一回事吗?弗洛姆认为,不仅不是一回事,还互相矛盾。
其中最核心的差别在于, 利己者眼里只有自己,但是自爱的人,还会去爱别人。
利己者其实不懂自爱,他的内心缺乏生命力,感到空虚、失望,因此他们要去外界索取,来弥补自己缺失的幸福。
他们关心自己的表现,也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爱自己就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不为了他人委屈自己;爱自己就是热爱生活,带着对世界的善意和生命的热情,努力提升自己,自信地面对人生。
爱自己就是自己关心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追求美好的事物;
爱自己甚至小到一顿犒劳自己的晚餐,一次淋漓尽致的健身,一回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悦纳自我,活出快乐。
爱是一个丰盈灵魂的溢出与分享。自我的快乐与幸福,是我们爱别人,爱整个世界的前提。
只有内心有爱的人,才有爱的能力。
正如,一个过度忧虑和自我牺牲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再好,也无法带给孩子真正健康快乐的生活。
不懂如何爱自己,从而爱别人,很大程度上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弗洛姆从人生命的最初来分析。
我们出生以后,母亲会无条件满足我们的一切需求,因为母亲,我们会形成最初的体验:我被人爱。
由于母爱是无条件的,是我们自然而然拥有的一种爱,这种无条件,造就了我们最初的安全感,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入最深的渴求。
父亲则不同,在弗洛姆的理论中,父爱是有条件的,我们要通过努力,来获得父亲的爱。父亲带领我们通往世界,学会遵守这世界的秩序。
成熟的母爱,不会阻止孩子的成长,而是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实现独立。
成熟的父爱,是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
当一个人足够成熟,他会成为自己的母亲和父亲,一方面内心饱含着爱,热爱这个世界;一方面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拥有驾驭生活的能力。
这二者缺一不可。
原生家庭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如何建立与世界的联系,也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会爱自己,继而拥有爱别人的能力。
但是,我们要相信原生家庭的负面不能决定一切,当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的负面时,依然可以去努力弥补和突破,试着去疗愈自己的童年。
弗洛姆本身也是在疗愈童年中收获了爱的能力。
弗洛姆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对儿子的成长充满焦虑;母亲经常对儿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紧抓住儿子不放。
童年的弗洛姆心中有着强烈的不安感和孤独感。他认为是不完善的父爱和母爱限制了他爱的能力。
于是,他故意违反了犹太人的饮食规定,放弃了父亲的宗教,也放弃了父爱。同父爱的分离,让他可以自由地进行社会心理的分析,摆脱焦虑感。
之后,他经历了漫长的痛苦的过程去摆脱母爱,此前在某种程度上,他长期活在母亲的期待里,导致他无法接受自己爱情上失败。
直到第4任爱人患病去世,他在巨大的悲伤中,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性和失败。
也是从那时开始,他获得了一种新的爱的勇气。他更加热爱生命,也更加热爱世界。
他与最后一任妻子相爱相守27年,保持一种创造性的积极的关系,并将他爱的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
正如弗洛姆所说, 要解决爱的问题,需要忍受失望的勇气,遭到打击仍要有耐心。
没错, 爱需要学习,需要一个复杂、痛苦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必经之路。
爱的理论最终指向实践。关于如何进行爱的实践,弗洛姆也给出了答案。
03弗洛姆指出, 爱是一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
那么,有秘诀吗?有捷径吗?没有。
但是,既然爱作为一门艺术,一定是有步骤、有方法的。
弗洛姆为我们提供了基础的步骤,并告诉我们,要想得到最终步骤,还得靠每一个人自己去实践。
弗洛姆提出爱的实践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是纪律;第二个是集中;第三个是耐心。
纪律,听上去是一个严肃的词汇,但是对于爱情来说,却很重要。
前面我们提到了,拥有爱的能力的前提是爱自己,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和这个世界。
要想爱自己,没有纪律是不行的。就像弗洛姆说的那样,没有纪律的人,生活就会七零八落、混乱、无序。
陷入这样的境地,人是很难做到爱自己的,自己尚且生活地浑浑噩噩,更不要谈爱别人了。
如何训练纪律呢?
那就是让纪律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感到这是一种愉快,并且逐渐习惯于这种生活态度,一旦放弃,就会难受。
比如村上春树,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晚上10点之前睡觉,每天固定写个小时,跑步10公里,40年雷打不动。
但是谈到持之以恒,他并没有强调所谓的意志坚强,而是将跑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习惯,一种不做就心里痒痒的事情。
让自己有纪律的关键,就是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热爱生活的一种直观体现。
第二个很重要的步骤是集中。
集中,也意味着专注。在现代社会,专注比纪律更加难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分散、非集中的,人们常常同时做很多事:看书、谈话、看电视、抽烟、玩手机。
最难做到的,就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待着。
弗洛姆指出,想要获得专注感,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一个人待着,这是学会爱的一个重要条件。
你可以闭上眼睛,让自己眼前出现一片白色,观察自己的呼吸,强化自我的感受,排除一切干扰自己的画面和念头。每天早晚练习20分钟。
这种练习,可以让我们专注于当下,能够面对自我,发现自我。也只有当我们静下来,才能够保持清醒。
我们也可以专注地反思,如果内心有杂念,我们要试着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害怕?为什么会消沉?
只要当我们集中精力倾听自我心声的时候,才能做出清醒正确的决定。
学会专心做一件事,专心与人交谈,对学会爱具有积极作用。如果一个人无法集中精力做事,很可能也无法在爱情上做到专注和清醒。
第三个步骤是耐心。
现代人追求效率,认为什么都是越快越好。爱情也成了快消品,讲究速战速决。
我们好像处在一个漂流的大世界中,人与人偶遇,却没有耐心去看清真实的人,就错过了。
还有的时候,我们以为是相爱了,匆匆地在一起,吃饭、看电影、送花,但是很难耐心深入对方内心,得到一种很深的理解和价值确认,精神上无法产生链接。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耐心不够,急于求成,在爱情面前反而屡战屡败。
失败又带来一种焦躁,对爱情信念感产生动摇,更加没有耐心去主动寻找和经历。
练习耐心,就要试着放慢爱的节奏,增加爱的密度,静下心来去了解彼此。
即使遭遇失败,也不要逃避,找到原因,继续提高自己爱的能力。要知道,爱的大师弗洛姆也经历 很多次失败的爱情。
好了,以上就是《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全部精华内容。
咱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明确了爱情是人类为了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实现人与人的结合的一种需要。
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终生学习,获得爱的能力,要学会在爱中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
然后,我们讲了爱别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爱自己。当我们学会爱自己,也必然爱生活,爱这个世界。
不爱自己的人,大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恰当的母爱或父爱会影响我们爱的能力。
但是,我们可以试着疗愈自己的童年,突破童年带来的缺失。
最后,我们回归到爱的实践。要想在人海中收获一份美好成熟的爱情,我们必须付诸实践。弗洛姆提出了三个最基础的步骤,纪律、集中、耐心。你学会了吗?
回到开头的困惑,为什么相爱变得越来越难。
其实,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内心有爱的需求吗?还是其他的需求,早已超越和遮蔽了这种需求?
你不需要急着回答,闭上眼睛,想一想。
愿这本书,可以唤醒每个人对爱的强烈渴望与坚定的信仰。
㈧ 你觉得爱是否是一门艺术
你觉得爱是否是一门艺术?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哲理,也是人生的一堂课,要懂得爱,要懂得互相相爱
一,爱是一门科学,要懂得怎么爱?不要固执的爱,更不要偏激的爱,不要控制的爱,不要宠腻的爱,爱是要讲究分寸的
二,爱是一门艺术,你要懂得爱的距离,如果太近了,就会失去了爱的吸引力,如果太远了,中间就会有生疏
三,爱是一门艺术,爱要讲究方式方法,爱要灵活机动,爱要讲究发自内心,爱还要从实际出发…
四,爱是一门艺术,要懂得如何释放你的爱,当你释放你的爱的时候,想方设法让对方甘心乐意地获取你的爱,而不是强加于对方
五,爱是一门艺术,爱不是占有,爱不是控制,爱更不是强迫,不是你觉得爱就是爱,爱也不是一种施舍,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六,爱是一门艺术,爱也是一种关心,当你关心另一个人的时候,你的里面肯定有爱的成分,当你被别人关心的时候,你的内心里自然会领略到爱的暖意
七,爱是一门艺术,爱的艺术需要你用心去雕琢,爱的艺术需要你用五彩缤纷的画笔去描绘,爱是需要时间的,爱也需要耐心去等候,仔细去品位
八,爱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包容,如果有爱,却不包容,那不叫真爱。
九,爱是一门艺术,爱也是一种动力,它能够使点燃内心的爱火,给有爱的人点名目标,相爱的两个人之间都有一种相爱的动力,这种动力可以抗拒世俗,可以撇开门当户对
十,爱不仅是一门艺术,爱还是一种祝福,是一种放手。如果你的爱是博爱,你就应该像鸟妈妈那样辛勤哺育自己的小鸟,之后要忍痛割爱,让小鸟锻炼飞翔,锻炼吃食,然后放手让小鸟跟随大队伍迁徙到远方
总之,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人生的功课,是人生的动力,也是人生的目标,因为有爱才觉得温暖,因为有爱才觉得有价值,因为有爱才更值得留恋,因为有爱才觉得甘甜。爱是永无止息的。
㈨ 爱是一门伟大的艺术
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