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源好玩的地方和景点
河源好玩的地方和景点有,万绿湖,林寨古村落 ,河源恐龙博物馆等。
河源,亦称槎城,广东省地级市、深圳都市圈城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韩江上游,全市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辖1个区、5个县,另设河源国家高新区、江东新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有常住人口数283.77万。
水资源
河源市地表水资源的区域划分,原则上以单一大流域或若干小流域集合为界定进行划分。河源市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东江、韩江、北江流域。其中,东江流域1373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87.3%,主要集中在东源、源城、龙川、连平、和平、紫金县境内。
韩江流域1670平方千米,位于龙川、紫金境内,占全市总面积10.6%;北江流域326平方千米,主要位于连平县陂头镇、贵东镇境内,占全市总面积2.1%。
河源市地下水资源为43.06亿立方米,其中东江流域为39.01亿立方米,韩江流域为3.32亿立方米,北江流域为0.728亿立方米。河源市地处东江、韩江和北江中上游,境内河流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
经测算,全市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9.81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114.28万千瓦,其中单站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小水电可开发资源70.03万千瓦。至2008年,全市已开发小水电站装机容量38.68万千瓦。
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0项)
年份项目2001年1项昆曲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2005年1项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7年1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9年2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2010年2项京剧、中医针灸2011年1项皮影戏2013年1项珠算参考资料: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
序号名录1羌年 2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4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5中国活字印刷术 6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7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参考资料: 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芜湖铁画
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
铁画是以铁为墨,以砧为砚,以锤代笔锻制而成。铁画的品种分为三类:一类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显端庄醒目。第二类为灯彩,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第三类为屏风,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曾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铁冶业就十分发达。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着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
芜湖铁画曾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尔爾利亚、沙特、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芜湖铁画历经了34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芜湖市的杨光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 嘉善田歌
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田歌的曲调有“滴落声”、“大头歌”、“羊早头”、“落秧歌”、“平调”、“急急歌”、“小快板”等。
田歌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郭茂清编的《乐府诗选》 “吴声歌曲”中就收有嘉善田歌。十二月花名体的《五姑娘》是嘉善田歌的代表作,这是一首以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嘉善洪溪乡塘东村的一个真实爱情故事的叙事田歌。1955年初,以沈少泉等7人组成的一个田歌班曾演唱《五姑娘》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演出奖。
“嘉善田歌”是江南地方文化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优秀民歌品种,清亮优美,富有江南水乡韵味,是一份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嘉善田歌作为嘉善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价值上,特别是在音乐价值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嘉善田歌历史悠久,主要流传地区是嘉善县及其临县,是江南吴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唱腔清亮优美,有滴落声、落秧歌、埭头歌、羊骚头、急急歌、平调等多种曲调,时而平稳流畅,时而悠扬高亢,时而急如口语。嘉善田歌产生于劳动,产生于生活,因而不同的田歌曲调有其不同的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嘉善田歌的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齐唱、联唱等嘉善田歌十二月花名《五姑娘》在民间已传唱了一个世纪,曾被改编成越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展现过。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着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干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28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布扎比开幕,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40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主要讨论确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经过三天的会议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了76个项目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共有22个项目名列其中。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工作的《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
羌年
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由于人们的迁徙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传统技艺有所流失。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口传心授,传授技能。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为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
这些图案还对海南岛的五大方言进行了区分。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急需给予保护。
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新疆,由于地域不同,表现出来的形式丰富而又多样,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全身上下蕴藏着美的因素,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而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有13个、也有8个。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漳湾福船承其衣钵,特征鲜明,一脉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种濒将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堪称中华绝活之一。
中国木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印刷术曾在温州地区普遍存在。由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王姓家族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术已成为我国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极少数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明证,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放弃了原始的生活方式,那些代表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质渐渐湮灭在了历史的边缘,下面就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谈几点看法。 凡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普查和保护之列。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贸、副业等)、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类别。
㈢ 河源万绿湖有什么好玩的
万绿湖风景区 万绿湖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境内,距河源市区6公里,它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新 丰江水库,是一九五八年筹建新丰江电厂时,在新丰江流径的最窄山口亚婆山峡谷修筑拦河大坝蓄水形成的。
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桂山风景区 桂山是国家AAAA级景区,靠河源第一高喷,面对华南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风景区依山面湖,山环水抱,自然风光得天独厚。风景区以森林生态旅游为特色,以山水闲情为主题,风光秀丽的自然画卷赋予游客回归自然的幽逸感,是人们返朴归真、体验野趣的极乐世界。
南中国的画里客家乡村——苏 家围 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位于东源县义合镇苏围村,东江与社河在这里交汇。右榕、老屋、江风、竹影、牧、野趣构成了一个南中国画里乡村
园中园 园中园位于距河源市区南约18公里、205国道旁,总面积约1500亩。是一个以大自然为主体、以种养为基础。以果树为依托,集生产经营、科研培训、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企业,是河源市“三高”农业的典型示范基地。也是广东省唯一把林果园建设成为公园的绿色生态旅游风景区,被誉为“河源第一园”、绿色大观园。门票20元/人次。
㈣ 傩舞与我们常见的跳大神有什么不同
首先表现出的目的不同。傩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具有驱鬼瘟疫和祭祀的功能,在各地广泛流传。它是傩仪的舞蹈部分,通常在大年初一至正月十六进行。“跳大神”被视为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傩舞主要用于民间开地(工程开工)、开市(工程竣工)、开业(新开业)、开台(剧场竣工)、开庙(庙堂整修)、谢土(新房搬家)、婚礼生日(结婚、生日庆典)、祈福(求子求财)、辟邪(抑煞消邪)。
傩舞是多元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综合体,蕴含着舞蹈、音乐和戏剧的历史文化积淀。上栗县东源乡党委委员刘说,“上栗至今仍传承着明清时期‘寻房驱疫,沿门起舞’的民俗。东源、赤山等地的傩舞队,每年从春节到春耕,都会举行“傩神行”祈福新春。尤其是近年来,傩舞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项目走进学校,确保这一原创艺术瑰宝不败绽放。”
㈤ 河源东源县老衙门
南园古村。
南园古村落的客家民居古建筑始建于明末终于清初,这里的客家民居建筑为府第式结构,现存的古建筑群有15万平方米,共有36座,建筑年代不一,每座建筑都有厅、房、天井、走廊等等。厅分上厅是客家人供奉神仙和老人百年归寿后暂放供后人祭祀的场所,中厅是家族议事以及接人待客的地方,前厅多为过道;房子又分为主人房、厢房、书房、楼阁、厨房、澡房等等;另外还有走廊、巷子、斗门以及后花园。
客家民居建筑选址讲究座向和主次对称、一般选址坐北朝南,外型堂皇美观,多采用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这些古建筑,汇集了明、清及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荟萃了木雕、石雕、彩绘等客家民间工艺的精华,又融入了外来的建筑艺术和我国宫殿建筑文体。所体现的特色是:取材便利,楼体坚固牢靠、规模大、结构封闭一体,同时客家民居还体现了阴阳思想和家族观念思想。首先是阴阳思想;其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协调,注重“天人合一”,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形可以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修建池塘或者建筑斗门来调整座向问题,以达到阴阳来平衡和适应环境,集中反映了客家人的阴阳思想和封建思想。其次是家族观念思想;其建筑规模大,主次分明,屋内住人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体现了客家人宗族伦理思想,民居建筑的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先牌位,供后人拜祭,体现了客家人尊崇祖先的观念。
一座大型的古民居建筑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上百户口人居住。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住座屋两侧一定距离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大夫弟”、“新衙门”、“老衙门”、“老楼”、“新楼”“古炮楼遗址”“柳溪书院”等,充分体现了其古民居建筑的特色和艺术、出色的防御性及潘氏家族“忠孝传家、诗书启后”的家训。
从村落总体来看,南园古村作为一个自然村落,其客家古民居建筑现保存完整有30多座,不同历史阶段的宗祠、府第、炮楼、学校等建筑物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区客家人在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㈥ 闻名中外的扬州画派都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华岩(1682-1756),绰号德松或秋月,别名新罗皮匠、东源皮匠、布衣皮匠、白沙皮匠、里秀皮匠。晚年时,他被戏称为 "浮篷"。他出生于福建上杭嘉阳(原为白沙皮匠),后被命名为杭州。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摆脱旧习,奉行古法,写动物为佳。他是清代杰出的画家,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华岩是清朝康雍乾时期的着名画家。他的鸟是最好的,也是最有名的。
"扬州画派 "是对清代干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创新画家的总称,即 "扬州八怪"。关于他们的人数和名字,说法不一。李毓芬的《瓯钵罗室书画考》中提到王世贞、黄慎、金农、高翔、李、郑燮、李芳英、罗平等8人。不止8人,名字也不固定。绵寿民、高凤翰、杨发、李勉、闵贞、华严、陈篆等,均为绵寿民、高凤翰、杨发、李勉、闵贞、华严、陈篆。郑燮(号板桥)地位突出。这个画派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成功,也没有终生做官。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几年后放弃了小官,专门从事绘画。他们愤世嫉俗,不奉承权贵,了解百姓的疾苦。重视思想、性格、知识和才能对绘画创作的影响。他们在文学和书法方面有很高的素养。绘画题材以花卉为主,兼及山水、人物,继承了徐渭、朱耷、石涛的创新精神,主张独立自主,表达真情实感,反对当时崇尚模仿、泥古的风格,被视为 "偏师"、"怪物",故称 "八怪"。当时 "正统 "画风的守护者王恽这样评价他们。"当有八个不同的老师,绘画就不是一个整体。
㈦ 打铁树、凤阳花鼓、昆曲,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一、.口头传统和表述;
二、表演艺术:1、 昆曲 2、中国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4、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
2、安徽宣纸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皮影戏、侗族大歌、古琴、木活字印刷术、越剧等。
1、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老北京人称为“驴皮影戏”。原名“皮影戏”或“灯笼戏”,是用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㈨ 广东省哪个县面积最大
广东省总面积最大县级市:清远英德市(5672平方公里);广东省总面积最大的县:河源东源县(4070平方公里)。包括县级市的话就是英德,不包括的话就是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