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个方面,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科学追求普遍化的、高度概括的客观知识,这同以情感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方式完全不同。通常,艺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而科学则以"抽象思维"为特征;艺术主要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性和直观方面,而科学则主要侧重理性方面。然而,这些区别并不意味着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界限不可逾越,也不能否认它们具有深刻的共同性。事实上,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无论是科学概念还是艺术形象,都是现实的概括和能动再现。无论是科学成果还是艺术作品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❷ 什么叫做文化艺术品
就是现代艺术品
艺术品(artwork),一般指造型艺术的作品。一般的艺术品可视为含有两个成分:一是作品上的线、形、色、光、音、调的配合,寻常称为‘形式的成分’或‘直接的成分’;一是题材,寻常称为‘表现的成分’或‘联想的成分’。
❸ 文化艺术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
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造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形象性与审美性是艺术作品最突出的特征。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照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全体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推动历史的前进。可陶冶人的情操与性情。
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来源于360问答
❹ 什么是文化艺术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❺ 中国瓷器文化和玉器文化是什么/
中国陶瓷文化(http://www.jpww8.com/life/2011/1120/17257.html )
中华素有瓷国之称,英文CHINA,既是中国,也是瓷器。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同样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至今有近万年的历史。瓷器,则是中国最先发明的。东汉初年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至今,有着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从其对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影响来看,堪称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陶瓷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历史有着极其密切而久远的联系。特别是陶瓷的发明及技术进步,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陶瓷发展的历程,既是一种社会发展重要的时代标志;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重要的时代标志。中国的陶瓷发展其路漫漫,中国陶瓷作为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制造使用和欣赏陶瓷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陶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在经济社会中,陶瓷既是工艺美术品,又是商品。陶瓷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它是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的高度统一。陶瓷在积淀和物化中国文化的同时,产生并形成了特有中国陶瓷文化。伴随着中国陶瓷制造技术、陶瓷工艺水平和陶瓷艺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中国陶瓷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智慧;不同历史时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陶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工匠所倾付的心血和感情,也不仅在于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更在于它是奠定当时艺术的基石,从而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先河,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瑰宝。陶瓷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中国陶瓷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们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的东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陶瓷既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又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陶瓷自隋唐向世界流传开始,中国陶瓷至今一直为世界人民所采用、所欣赏、所珍藏。中国瓷器走向世界,一是作为国际的礼物,赠送外国使节(如“尼克松”杯的嫦娥奔月就演绎了段梦想与科技相统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相友好史话);二是通过宗教的纽带传播到世界各国(如流传于印度及东南亚的佛教、伊斯兰教的祭祀陶瓷用品);第三是瓷器的海外贸易,中国瓷器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的“瓷器之路”,传销世界各国(如郑和七下大西洋的举世无双之航海旅)。十八世纪以后,中国瓷器更是遍销世界,并且已经深入到欧洲一般家庭之中,甚至“英国每一个乡村人家都能见到它”。随着各国人民的交往,扩大了中国陶瓷的传播,形成了中国陶瓷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美学艺术的相融与结合。以此同时,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也逐渐地向国外传播,中国的陶瓷技术启迪、主导、影响着全世界的陶瓷技术发展;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使世界对它倾倒,“它被人们认为具有卓越的力量”。中国陶瓷技术的创造和发明,不仅推动了本国陶瓷制造技术的日益精进,而且,促进了世界各国陶瓷制造技术的发展,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与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陶瓷凝聚了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既是中国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凝聚与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陶瓷在满足中国人民自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风采和魅力。陶瓷是世界的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不朽篇章,陶瓷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有人精辟地说过:“收藏是一种文化,收藏是一种阅读,收藏是一种财富,收藏是一种幸福。”陶瓷艺术收藏品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栽体,它以数量广泛和自身独具的魅力诠释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对陶瓷艺术品的收藏和鉴赏不仅可以使人漫步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之中,而且还能使人在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增强幸福感、增长知识的同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由此,陶瓷收藏与投资广为中外收藏及投资者推崇。关于收回国外文物是对与错的问题,我十分认同中国收藏家2010《北京宣言》,当时我与会并参加了签名仪式。我今天再次重申中国收藏家2010《北京宣言》第4条内容“不提倡从海外高价竞拍各种文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中国民众有对包括陶瓷在内的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需求越来越大,不少境外公司为迎合民众的这种心理,蓄意炮制中国文物一个又一个天价竞拍,人为地制造中国古代艺术品,泡沫性的虚高牟取暴利,并以“爱国主义”的名义煽起中国企业家的购买欲望,致使巨额的企业和个人财富,落入境外无良投机商的腰包。事实上,在已经成交回归的天价中国文物中,不少都是普通的中国清代文物,与中国民间收藏的文物相比,无论在年代上还是在研究价值上,都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高价拍回的结果,一方面让无良利益集团操纵出天价,从而获得不当得利,又掩盖了是大量的中国珍贵文物,被以极为低廉的价格,甚至掠夺出国门的客观历史事实。另一方面由于高额利润的诱惑,在国内则衍生出一种造旧作假的恶劣风气,无论是在陶瓷界还是其它领域,为伪作假无所不用其极,在这种暮霭沉沉的气氛里,思想的不是革新与创造,而是模仿复制,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当我们还在为某件仿造的惟妙惟肖而沾沾自喜时,世界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已经在高速的发展,就是作为陶瓷这一国粹,不但工业用陶瓷、卫浴用陶瓷,外国的产品已经发展到了国货不能企及地步,即是青花、釉里红我们也要望尘而追了。其实,流失在国外文物,它永远是一个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无论它记录的是一个那时代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无论在国内还是中外,都不能改变它所承载及传播中华文化内涵。如果不是通过无偿追索,以竞拍或其它有偿方式回收的文物,始终改变不了文物曾经被掠夺、被贱卖的事实,始终改变不了中国国民财富曾被掠夺、被侵吞的事实。那么,在我们无法进行无偿追索时,先让它在异国闪光吧。我希望国内收藏家们,把富余的财富投资投入在国内经济文化事业;投资那些具有性公益项目,这才是功德千秋,造福万代的伟业!
玉器文化(http://wenwen.soso.com/z/q334420695.htm?ch=wtk.title )
玉器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从河姆渡时期玉文化产生,玉器所体现的物质文化因素在不断地演进,在演进中玉器所体现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笔者将浅析玉器在以下几个方面所体现的物质文化因素。
在新石器时代玉器曾是生产工具的代表,比如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过玉斧、玉凿等器具,此类工具在最早的时候多用于生产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这时期玉器更多地被当作生产工具来使用。当然,并不排除玉器在此时也用作兵器。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有玉钺出土,这被认为是军权的象征。而且玉斧、玉凿在某种程度上亦可作为作战的兵器。
但是这时期玉器所体现的则是一种神玉文化,因为像上面提及的玉斧等玉器毕竟少数,更多的则是体现天人沟通、宇宙崇拜、宗教意识的玉器。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预测,因而他们转向求助于神灵。玉作为“石之美者”被用于沟通神灵,古人这样记述:“巫能以玉事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玉器实际上是作为一种沟通神灵、联系上天的神器。另外,玉器中一些动物性玉雕如龙、鸟等, 是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反映。例如在红山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玉猪龙、C型龙等玉器就很有可能是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
到了夏商周时期,玉文化进一步发展,玉器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礼玉文化。出土的玉器中,夏代的玉兵器的数量相对之前是要多的。也就是说,随着国家的出现,玉被赋予一种政治因素或者说政治文化。周代以后,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玉制的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的玉器就不一样。
玉器之所以体现礼玉文化,关键在于玉器很重要的一个功用就是用于祭祀。在《礼记·春官·大周伯》中有这样的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玉制六器祭祀天地四方,这样就将玉器赋予礼制的内涵。
另外,玉器还用作皇帝的印玺。妇孺皆知的和氏璧在被进献之后就被铸成国玺,秦国一度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秦统一六国后成为传国之玺,后来和氏璧不幸遗失。帝王的印玺多以玉铸成。这又进一步丰富了玉器的礼玉的内涵。另外,玉器还作为陪葬之物,当时的人们认为:玉石具有灵气,“金玉在九窍, 则死人为之不朽”。诸如玉衣、玉塞、玉含都是陪葬之玉器,这同样是礼玉的体现。
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德玉文化,玉器被赋予人们所希冀的美好的德行操守。从春秋末期始,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在社会理念上出现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在《礼记·聘义》中记载玉有德十一,分别为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把玉拟人化了。这种观点代表了儒家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贵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人们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诗经中有这样的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由于玉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此君子必须佩戴它。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的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从原始先民到春秋战国,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所有能佩玉、有玉的人都是出于当时社会上层的人,即最初的玉器的占有和使用是社会阶级上层的特权。但到汉代时,玉器便出现世俗化的趋势。汉代,玉器在社会礼仪、日常生活中使用更加的广泛,用于玩赏的玉器大量出现。到了唐代,玉器上出现了富有生活气息的花鸟、人物绘饰。另外,有实用价值的玉质杯碗也逐渐增多,还出现了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这些都说明了玉器的功用正一步步地世俗化。宋元明清时期是玉器的普及化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玉器更是进入了平常百姓家。
玉器是一种非常受人们喜爱的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6800 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璜、管、珠、坠等。从其出土的部位可知,璜、管、珠、坠都是项饰。殷商时代,佩饰玉器也较为常见,殷墟妇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并且在明清时期,由于古玉数量已不可观,故而古玉收藏之风甚为炽热。时至今日,玉器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品。
玉器从开始由生产工具到兵器、神器、礼器,直到普通百姓的饰物,不断地发展演变,始终是人们所喜好的东西。与此同时,玉器就自然而然的被赋予许多美好的含义,成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在了一起。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相貌美丽为“玉容”、“玉貌”,称赞男子的风度为“玉树临风”,称赞女子的气质为“亭亭玉立”,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琼楼玉宇”,好听的声音为“玉声”。人们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我们熟知的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汉代以后,用玉或玉字旁的字命名也渐成风尚,玉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并且玉器所体现的物质文化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玉器从最早祭祀神鬼、充当礼仪用具、殓葬尸体、为少数权贵服务,随时代进步,除继续参与祭祀、礼仪活动之外,还为更多的人(包括王公贵族、士大夫文人、富庶百姓)提供现实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效力。而玉文化也由最初的神玉文化演变为礼玉、德玉文化,最终提升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这其中无不体现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因素。
❻ 陕西73岁老人把水浒108将做成剪纸长卷,你如何看待剪纸艺术
剪纸文化是一种我国流传并传承了很久的传统艺术,但是越来越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学习,也或许是因为当代社会节奏太快,没有人有时间静下心来去做这种精细的工作。
2021年1月21日,网络上有一个来自陕西的七十多岁的老人因为剪纸火了一把,这个老人从小就非常迷恋老人们手中的剪纸,同时很喜欢我国古典小说中描述的绿林好汉,靠着巧夺天工的剪纸手艺为我们还原出了《水浒传》中的108位英雄好汉,那个场面可谓是震撼至极。据老人所说,他只是希望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承下去,没有什么商业想法或是其他的想法。
在这个心浮气躁的社会风气中,人们总是打着保护传统文化的名号,其实对传统文化不闻不问,很少有人有耐心去学习传统剪纸,这种现象是极其普遍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剪纸也是可以被机器替代的一种工种,人类不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这种事情上。但我希望即使没有太多的人关注这种文化,那些手工艺者也不要因此气馁,要把我国传承千百年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❼ 什么叫做文化艺术品
就是现代艺术品
艺术品(artwork),一般指造型艺术的作品。一般的艺术品可视为含有两个成分:一是作品上的线、形、色、光、音、调的配合,寻常称为‘形式的成分’或‘直接的成分’;一是题材,寻常称为‘表现的成分’或‘联想的成分’。
❽ 晋佛叫盛行对当时文化艺术有什么影响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成为它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学 数千卷印度佛典,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向为文人所喜爱。《百喻经》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其中的譬喻故事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印度叙述佛陀前生的《本生经》(《本生谭》)是着名的传记文学。马鸣的《佛所行赞》是印度着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其他如佛教典籍中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均为优美的佛教文学作品。中国、日本、斯里兰卡的很多着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佛教的影响下,汲取本国传统文学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它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维摩经》、《百喻经》等,鼓舞了中国晋、唐小说的创作;俗讲、变文对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禅宗语录不仅为宋明理学家所仿效,也影响到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 美术 包括佛教绘画、雕刻、塑像等。古印度阿育王时代所立石柱,柱顶有狮子、象、牛、马、宝轮等雕刻,庄严华美。当时还建有许多石塔,以藏佛舍利,外绕石栏,镌刻浮雕图案。在巴雅、贝德萨、巴尔胡特、桑奇等地,早期佛教的建筑、雕刻达到很高的水平。犍陀罗佛教艺术汲取古希腊、罗马艺术精华,创造出释迦牟尼的各种形象,颇具特色。埃罗拉阿旃陀石窟的艺术一直脍炙人口,是印度引为骄傲的“艺术之宫”。以上这些佛教艺术,对亚洲各国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佛教艺术,先是仿效印度,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初期在丝绸之路上,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受印度佛教美术影响较多,但同一题材,其内容和表现方法已有所不同。梁代张僧繇的佛画,创立了“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佛画,创立了“曹家样”。曹画的人像,衣服紧贴全身而显露曲线,他所创造的风格,后人谓之“曹衣出水”。到了隋唐时代,佛教美术已经中国化。吴道子在长安、洛阳画了300多幅佛画,人物奋袂,衣裙飞舞飘动,富有运动感,后人称为“吴带当风”。敦煌莫高窟等唐代壁画,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代表。在雕塑方面,北魏至隋唐,创造了规模巨大的石窟,以云冈、龙门的石刻为代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敦煌与麦积山的唐代彩塑,更具中国特色。宋元以后,佛寺盛行泥塑佛像,亦为中国佛教美术所特有。藏传佛教美术,既与汉族地区佛教美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又受印度、尼泊尔佛教美术影响,独具风格。拉萨的布达拉宫,藏有大量佛画与金铜佛像以及刺绣与木刻的板画佛像,都带有西藏地方特色。青海塔尔寺以各色酥油制作的酥油花,更是一种特殊佛教美术作品。 音乐 有梵呗、佛曲等形式。梵呗亦叫赞呗,是以短偈形式赞颂佛、菩萨之颂歌,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三国魏陈思王曹植曾作梵呗六契(章),即后世所传《鱼山梵》。梵呗主要用于讲经仪式、六时行道(后世形成为朝暮课诵)和道场忏法等,谓之“三启式”。隋唐前流行的梵呗有《如来呗》、《云何呗》等。近世禅林流行的梵呗尚有“四大祝延”、“八大赞”等,但已通称为唱念。佛曲,即将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相传7世纪时,即有在今缅甸境内的骠国送给中国佛曲10种,并派来乐工32人。至唐代,佛曲已相当普遍。当时每唱佛曲,常配以笙笛。今只用点板,配以铛、铪等敲唱。在敦煌杂曲中还保留有一部分佛曲作品。佛教的古音乐对日本“雅乐”的韵律也有重要影响。 建筑 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着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系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中国的佛教石窟为数甚多,其中敦煌、云冈、龙门尤为着名。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塔可分二类,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中国式的,主要采取中国原有楼阁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地区略有不同。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赵朴初)
❾ 什么属于文化艺术服务
文艺创作与表演、群众文化活动、文物及文化保护、社会科学人文研究、文艺表演场所等。
❿ 文化艺术与艺术文化的含义和区别 文化艺术与艺术文化各自的含义是什么,最大的区别在哪
文化艺术是指以文化为主体的艺术,而艺术文化是指对于艺术领域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