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一下海派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海派文化原是一种中国前工业文明条件下产生的都市文化,是一种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化,这是海派文化的性质。
相对来说,海派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少受拘束,并与之相互激荡,这是海派文化的活力和特点。
普遍认为海派文化是吴越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
海派文化的核心价值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多元化正是海派的最大特征。
接轨国际、时尚洋气,是海派文化的表现。
变革创新、敢为人先。是海派文化的精神。
精致唯美、注重细节。这是海派文化的性格。
㈡ 什么海派风格
所谓海派,我认为指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一种风格,一种有上海特点的风格,而所谓海派建筑,我认为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地域性文化并注意吸收外来先进建筑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更多统一。
众所周知,6000年前,上海现在的市中心还是一片汪洋,如今这片汪洋早已是高楼林立,处处是人海、商海、文海、学海,这一切又体现出海派文化、海派性格、海派作风和海派魅力。这一切的外化,又由文化形式和建筑作为载体在发扬光大。
要说海派建筑,人们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库门,但不只局限于此,因为除石库门住宅外,还有公寓、花园洋房、别墅。在这些林林总总样式的住宅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机结合,有的是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这些都涂抹上城市历史沿革的印记,而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既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
海派建筑特色核心是海纳百川
上海海派建筑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
它将西方住宅文化与本地居住理念融合进建筑设计中。比如,房型要迎合上海人居住的习惯,全户朝南,冷暖适宜,采用低窗户大开间采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观。在小区总体绿化方面,则取材于中欧经典庭院设计,建筑风格则注重形式美感却不过度装饰的新古典主义。在自然和谐与精致的唯美路线中变幻出海派的高尚生活空间。
最近,我对上海的楼盘销售情况作了一些了解,发现具有海派特色的楼盘特别受到欢迎。
经我与一些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都说原因在于这些热销楼盘,除了汲取外来先进建筑文化外,还充分体现出了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就如同餐饮一样,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进行改良,变得海派一些一样,一味地强调原汁原味,反而不会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风格了。一般海派模式的楼盘、房型进入上海,都要进行改造以适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点,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在这方面,我们不少房产商是有过经验教训的。比如,欧美的房型很漂亮,但一味的照搬显然不合适,因为地理气候等条件不一样,楼宇的结构不一样,设计的房型也不一样。只有经过改造,以适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湿秋燥的气候特色,这样才能适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保持和发扬海派建筑特色的建议
首先,在发展现代化住宅的同时要保持有价值的区域历史文化。历史是无法复制的,再精致的复制品也都是赝品。上海有许多诸如豫园、文庙、城墙、石库门、朱家角、名人遗址等。我们在发展现代化住宅的同时,要注重保存这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我去过很多次捷克首都布拉格。这个城市的各种中世纪建筑保存的非常完好。如今在欧洲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人去欣赏和探寻。那些古罗马建筑、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歌德式建筑、巴洛克建筑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和追忆。同时,也给这些城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因此,我以为,我们的政府及房产开发企业,都要切切实实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上海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融形成的海派建筑要发扬光大,要保持、维护、局部发展这些建筑文化的特殊内涵和外延。
除此,还要注重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海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就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我以为,上海的建筑、上海的居住楼盘,不论是政府或房产开发企业都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在上海的小区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甚至湿地缓坡、小桥流水亦已司空见惯。而在人文环境的建设方面,较之于自然环境建设就显得薄弱了一些。比如,商业网络的不成熟,医疗机构、幼儿教育、文化娱乐、银行、邮局等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等,需要我们的政府和房产企业的共同努力。
还有,要注重房型结构的人性化与适用性相结合。海派建筑的又一个特色,就是注重房型结构的人性化与适用性的有机结合。房型结构在追求人性化与适用性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以为,可从下列几方面予以考虑:一,房型结构要符合本地居民文化习俗与心理。二,要注重特定的房间功能设计要求。三,设计房型要有未来性与超前性。四,要保持景观设计的人文特色。
人文特色也是海派建筑的一大特色。人文特色是指特定居住环境中的特定的居民构成,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乃至宗教信仰等在其居住环境中的物化体现。人文特色与环境所体现的文化氛围、风土人情、审美情趣、乃至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它涉及建筑风格环境格调、植物配置、山水处理、园林小品、装饰点缀、气势渲染、艺术烘托等景观环境空间的各个表现领域。这是在文化层面上,对居住环境的更高、更人性化的要求。要发扬海派建筑特色,通过景观的总体规划、布局、空间结构、构景因素的选择与组合,综合性、系列性地来体现人文特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海派建筑风格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支撑其实际的理念是凸现地方建筑文化,有选择地汲取外来建筑文化。而建设者们又能寻找到两者文化最佳结合点,设计出有创意又适合人们居住的住宅,这样的住宅才真正称得上是理想住宅。
㈢ 海派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海派文化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1、开放性:表现在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
3、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
(3)怎么形容海派艺术扩展阅读
海派文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的意识:
1、都市文化意识.
(1)、书写与都市对话中的焦虑的情绪体验、忧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来说,是座精神孤岛;同时都市机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抛入急驶的轨道,随时要倒下来的感觉。
(2)、漂泊感。
切断了旧有联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没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于是成了无根的不安宁的游魂,漂荡在十里洋场。海派文学里传达的漂泊情绪反应出他们与革命主潮、传统文明脱节,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境况。
2、市民文化意识。
(1)、题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价值取向:享乐式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市民意识相契合。
(3)、思维方式上强调实用理性。
3、文人文化意识。
两个主要特点为非纯粹性、差异性大。差异性可分为三种:闲适型、批判型、哲理型。海派文人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发现自己是小人物并且认同这一身分,同时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点,重获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们在商业社会面前呈现话语失落。
㈣ 海派绘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海派画家的风格特点一为色彩运用,二为以书入画。海派画家是在近两个世纪之交涌现出来的一支活跃而富有生气的画派。他们既秉承传统,又接近现实生活,善于将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的写意水墨与强烈的色彩融为一体,形成雅俗共赏的新画风,同时加进了新兴时代的商业性的市民趣味。海派画家群是中国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过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他们的作品正好适应市民阶层的思想和审美趣味,达到“雅俗共赏”的目标,所以他们的作品深受广大市民和收藏家的喜爱。
㈤ 海派名词解释美术史
海派”美术就是在这样一个艺术思潮激荡,艺术流派杂陈的时代背景中崛起和发展的。根据“海派”美术的发展历史,按时间和性质可划分为二个阶段。从清末到“五四”之前是“海派”美术第一繁荣阶段可称为前“海派”。前“海派”包括第一、二类型中任伯年、吴昌硕、虚谷、吴友如等。在清末画坛上古之风大盛,但在上海却非如此,一方面众多的画家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来了各地域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间接地受到西洋传统绘画的影响
㈥ 简析“海派”及其艺术特征
海派京剧,一般改称“南派”。“海”指上海,是同京派相对而言。指以上海为代表的其他各地京剧艺人。又称“外江派”。
清末起逐渐形成。主要特点是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对京剧艺术的革新创造有很大贡献。但是其缺点是追求噱头,有时华而不实,是商业化的表现。随着发展这种商业化正在逐渐消除。
海派的表演与京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在虚拟性、夸张性、舞蹈性等方面没有绝对的区别;它重视基本功,但更重写实、重生活,演人物、演感情,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
突破行当,塑造人物京剧海派新剧目十分丰富,剧中人物多姿多彩。演员顺应这一需要,从塑造人物出发,突破行当限制,或在某一行当中突破流派限制,塑造生动人物形象。
(6)怎么形容海派艺术扩展阅读:
上海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表演流派的代表人物:
王鸿寿王鸿寿出身徽班,昆乱兼擅,精通做工老生、靠把老生、武旦、武丑各行当的表演而且富于创造。在京剧海派形成初期,他把里下河徽班优秀的表演艺术传统带进京班。
潘月樵潘月樵是上海有代表性的老生演员。其嗓音带沙,却宽响善唱,虽以做工老生享名,却常演《桑园寄子》、《法场换子》、《连营寨》、《空城计》等唱工戏,且声容并茂。
冯子和冯子和活跃在上海京剧舞台20余年,他的革新创造包括剧目、表演、唱腔、伴奏、化装、服饰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