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东枣庄 民俗
山东枣庄
山东枣庄物华天宝,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山势险峻突兀,如擎天柱直插霄汉,园内森林植被面积大,是我国罕见的亚热带长绿阔叶树种的天然杂木林的汇集区,珍贵树种繁多;台儿庄古运河雄伟壮丽,百舸争流,像条玉带一样绕城而过;峄城石榴园风景区榴树茂密,青檀缠绕,曲径通幽,奇树、山泉、古冢、寺庙、碑刻隐现于榴园之中。枣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的故乡。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北辛文化遗址、古滕国、古薛国遗址及众多的汉墓和蔚为壮观的汉画像石,都在市区境内。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名人志士,“自荐”而名传后世的毛遂,“凿壁偷光”的大经学家、西汉丞相匡衡,明代翰林大文学家贾三近等,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胜迹给后人以启迪、以影响。为国为民立下大功劳的铁道游击队其纪念碑、群雕巍然屹立在美丽的微山湖畔;占地三万四千平方米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再现了当年参加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的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宏伟场面。这许许多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枣庄这块锦绣山川点缀得更加威武雄壮。?枣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是南北交通要道。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薛枣支线连接两地,京杭运河穿过市区南部,顺流而下,可达浙、沪等省市,由铁路、公路、水路交织的运输网可连通全国各地,顺畅的交通与通讯给旅游事业带来新的生机。近几年来枣庄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建的交通干道穿行于城乡之间,旅游设施及景点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以“山”为主的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此处群山绵延不绝,峰头林立,周围由巢云观、君山望海、十八罗汉洞等景点;以“果”为主的万亩石榴园游览区园内有青檀寺、一望亭、园中园、权妃墓、三近书院、中日友好碑廊等景点。以“水”为主的台儿庄古运河风景区。上游部分已开发成月河公园风景区,由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馆等景点组成。下游部分依然保持着康乾盛世时古民居的原貌。以“古”为主的滕州古文化旅游区的总体控局。
枣庄地区的古会、庙会(山会)起源较早,据《滕州商业志》记载,公元前415年(战国时期),滕县(今滕州市)羊庄的“北庙会”已具有相当规模。公元7年,峄县境内西北处“沧浪渊庙会”甚盛,每年三月初三前去焚香拜祷“苍老爷、苍奶奶”者络绎不绝,一直“香火甚旺”,延续至今。隋朝大业年间,峄县南的“白庙会”,滕县南的“官桥会”,都是本地最大的古庙会。唐宋时期,峄县西的“青檀寺庙会”、滕县东沙河的“香火会”盛况可观。据明代《峄县志》、《滕县志》记载,明代枣庄地区内建起各类寺、庙、坊等数以百计。寺、庙内各祀一神,每当某个寺、庙落成时,信奉这些神灵的人们,便前去烧香祈祷。每逢祀日,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道为之满,途为之塞,行商走贩云集,逐步演变成购销活动的交易场所。这些庙会、香会、骡马大会一般是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或数次的,会期三、五、七、十天以上不等。参加古会的成员主要是农民,其次是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庙会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
清末,枣庄境内的传统古庙会有龙头会、郭里集会、税郭会、齐村会、周村会、西集会、沧浪渊会、山亭会、徐庄会、峄城会、底阁会、青檀寺会、峨山会、曹庄会、白山会、古邵会、阴平会、仙人洞会、泥沟会、库山子会、马兰会、台儿庄会、涧头集会、侯孟会、张山子会、千山头会、周营会、邹坞会、临城会、陈郝会、东戈会、界河会、官桥会、望冢会、柴胡店会、尚岩会、庄里会、云凌阁会、滕城会等等,粗略统计,有115处之多。
下面介绍几处枣庄地区较有影响的古庙会情况:
千山头庙会:千山头,当地民众也称之为青山头,它地处滕州与薛城区交界处。清代文人郝质瑜在《游昭阳湖记》中写道:“东眺滕峄,而崇岭峻崦,危磴千云,乔林拂日者,则千山头也。”据文献记载,这里的庙会始于明代,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每年的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从方圆几百里的地方向这里汇集。附近村庄上的住户则从九月初就开始杀猪宰羊,邀请远方的亲友故旧前来赶会。古时的庙会从九月初五开始,到十五才结束,“九九”重阳达到最高潮,实际上正会期是九月十二,当地人称赶千山头会是赶九月十二。赶会男女摩肩接踵,把山门挤得水泄不通。纯朴的赶会农民忘不了提几升粮黍,施舍给庙里,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农业丰收;文人墨客则登高望远,采菊赋诗;城里的戏班子和各种民间艺人也趁时搭台献艺……
千山头亩会历经几百年不衰,其内容已有许多变化,如今的庙会已成为人们进行物资交流、联络感情、娱乐旅游、洽谈生意的媒介,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青檀寺庙会:青檀寺位于峄城区驻地西“冠世榴园”内,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一人工修建的水库。着名峄县八景之一“青檀秋色”,指的就是这里。唐代称此山为云峰山,建有云峰寺,因山上盛产青檀树,改名青檀寺。每逢清明时节,朝拜寺会者数以万计,络绎不绝,香火甚旺。随着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青檀寺庙会由单一“清明节会”,又增加了阳历“五一”、“十一”两次。
文昌阁香火庙会:文昌阁位于台儿庄区驻地,会期为农历二月初二。传说这一天是皇上开考之日,文人们这一天给“文昌帝君”进香,可以得到神灵庇佑,考取状元等功名。此阁为明朝末年建造,清干隆年间重修。文昌阁香火会最大的特点,进香的人都以虔诚的心情来庙烧香,祈求子女功成名就,因为此会是文人进香会,所以,文人所用纸墨笔砚、古今书籍、课本纸张等专摆一条街,供文人学士选购。
泰山行宫庙会:位于台儿庄区驻地,俗称泰山庙会,会期是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是泰山娘娘理香日,也是佛教界传统的香火日。泰山行宫庙会台儿庄名气最大,除临事、有病者常进香外,一般还愿都在四月初八这天,加之送子观音、送生娘娘等神奇传说,香客往往摩肩接踵。
台儿庄四月初八泰山行宫庙会是鲁南最大的古会,方圆数百里商贾云集、百货聚展,东至郯城、邳州,西自铜山、微山,南自睢宁、灵壁,北自枣庄、滕县、费县等地商人都来赶会,有的竟在十天前即来占地盘,各地艺人也来助兴。对促进物资交流、发展地方经济起到巨大的作用。
沧浪渊庙会:沧浪渊位于枣庄市驻地北14公里处的北庄镇境内,四面群山环绕,在暴雨季节洪水连绵不断,水流激川数尺,渊泉有数丈之深,浪花滔滔,故名“沧浪渊”。沧浪渊北侧建有“苍郎庙”,内供“苍老爷”、“苍奶奶”等神位,传说苍郎与其妻隐居于此,专做普救众生行侠仗义的善事,被誉为活菩萨,感动上天,玉皇大帝封为“苍郎”大神。
传说每年三月初三这一天,苍老爷必将携家眷前来沧浪渊故土看望众老乡亲,这一天,周边数百里民众源源不断前来相聚,不愿离去,至今还流传着“亲帮亲,邻帮邻,苍老爷向的是山东人”的佳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三月三前来拜祀“苍老爷”,祈求消灾赐福,即形成了沧浪渊庙会,一直延续至今。
上述这些庙会是纯庙会,即只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举行香火会,平时不举行集市。其实,枣庄地区的许多庙会,除春秋季举行香火会外,平时还要举行集市。这就是说,在寺庙的周围聚集了许多人居住,这些常住人的生活、生产资料交流,仅仅靠春秋季庙会交流是不够的,还要靠集市交流,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枣庄地区的许多庙会,同时还兼做着集市的载体。在此试举几处。
薛城区沙沟庙会:沙沟镇西临微山湖,位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沙沟,春秋时名凤城。后因村中有沙河流过,更名为沙沟。清道光年间曾一度改称永安寨,取永久安宁之意。沙沟历为交通要冲、军事重镇。明弘治设递运所,嘉靖设巡检司,万历设守备府,清雍正改设都司。后一直为区、乡、公社和镇机关驻地,京沪铁路经此并设站,村内设6个村民委员会。”(见沙沟镇铭牌)
沙沟建有天齐庙,农历每年三月十六、十月初一有庙会。每逢庙会,小商大贾,五行八作云集,赌局六蓬,戏文数台,三教九流,达官贵人,都来一览。赶会者南至安徽几个县,北至济南以远,西壤河南的开封、江苏十几个县的商人闻名前来聚会。河南豫剧,安徽、江苏的杂技,也前来演出……盛况空前。
除春秋两次庙会外,沙沟还于农历每旬一、四、六、九逢四天的大集。
滕州柴胡店庙会:柴胡店在封建王朝的南北驿道上,属滕县,北距滕县城23公里,南距薛城9公里,西距微山(夏镇)10公里,位于千山脚下,薛河与十字河的交汇处。这里物产丰富,不仅农副产品多,而且还是水果之乡,自明代起,刘村黄梨就负有盛名。直奉战争时,张宗昌的部队曾驻柴胡店。
柴胡店庙会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四月二十五、十月十二共三次。除庙会外,农历每旬的一、三、六、八日,柴胡店还逢四个集。据当地老年居民讲,柴胡店庙会早于、大于与其毗连的官桥庙会,后因铁路的开通,官桥设火车站,交通方便,贸易日渐繁荣,逐渐取代了柴胡店的地位,现在柴胡店的庙会和大集已远远不如官桥的庙会和大集了。这也印证了如今流行的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是十分正确的。
像上面所叙述的沙沟、柴胡店两处的庙会和大集,枣庄地区还有许多这里不再赘述。
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如今庙会的内容、规模、作用、效果,已与历史上的庙会大相径庭。今人已经按照自己的愿望利用、改造、发展了庙会。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有些庙会发展了,扩大了;而有些庙会萎缩了,消失了。比如青檀寺庙会,因经济和旅游的需要,不仅规模扩大,而且逢会的次数也增加了;同时,政府还利用青檀庙会这一载体,举行招商引资的国际“榴花会”。再比如滕州市羊庄镇的“圣山庙会”,历史上圣山上建有庙宇,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九月初九两次逢庙会,如今,圣山上的庙宇已荡然无存,山上又无旅游景点和居民,它附近的羊庄又兴盛起来。因此,“圣山庙会”便慢慢地消失了,就连当地有些人也不知道圣山逢过庙会。有些庙会虽然人们还需要它,但它在更大范围内影响了经济发展,损害人们的利益,也应取缔它。比如枣庄驻地的龙头庙会,人们虽然需要它,但其会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上,每逢会便影响全市交通。因此,取缔。民俗工作者认为,为了满足某些人的心理需求,平衡心态,可在原龙头庙会会址附近另择地逢会。当然,它的前提是以不影响交通为条件。
从枣庄地区实地考察看,庙会既吸引一般游客,也吸引虔诚香客,新时期下民间宗教信仰依然广泛存在,仍有一定比例人群将宗教信仰作为祈求平安、平衡心态的心理安慰。就这个角度,庙会恰恰为这一人群提供了奉善修好、祈福纳祥的适度空间。另一方面,人们的物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昔日庙会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作用已不很明显。但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与热兴,庙会对于活跃农村经济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峄城青檀寺庙会作为枣庄旅游的主打品牌,完全可以完善成为招商引资、宗教朝圣、民俗采风、休闲赏(榴)花、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枣庄民俗http://zaozhuang.sdnews.com.cn/zzms.htm
元宵节上应该“闹”
台湾记者团赴山亭追寻皮影戏民俗
腊 八 节
冬至与美食
歌剧白毛女唱响运河两岸
运河花鼓重新亮相荧屏舞台
枣庄的柳琴戏
弹拨乐器柳琴的历史
枣庄庙会:形成与兴衰
山亭有个民俗村
枣庄的风土人情介绍
‘贰’ 山东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
1.杨家端口木版年画
杨家端口村在潍坊市东北15公里处,由于盛产木版年画而远近闻名。杨家端口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端口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进入秋季,各路画商云集,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
杨家端口年画——门神杨家端口年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吉、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喜庆吉祥是杨家端口年画主题,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年年有余等,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根植于民间,长期以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手法来体现主题。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犷、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艳丽、火爆,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北方农民粗犷、奔放、豪爽、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杨家端口年画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2002年,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高密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一个古老画种,亦称“民间写意画”。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从现有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保存有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画面色调明快,构图巧妙大方,全幅多用对比色,主体部分加中间色,既谐调了色彩对比,又加强了人物造型美感。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是刻版印刷前我国古老的一种生产方法。
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起初题材是灶王、财神,后来转到用于布置美化房间的各种年画,内容围绕中国传统习俗,大多是福寿有余、孝道为先之类。表现福禄寿喜的年画,画面上有手拄龙头拐杖、手捧大寿桃、脚踏祥云或骑仙鹿的老寿星,并有古松、仙鹤相衬,两边配以对联;表现孝道的年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图”。
扑灰年画内容大都表现喜庆,很适于民户节日张贴。像“姑嫂闲话”、“踢毽子”、“富贵平安”、“八仙庆寿”、“牛郎织女”、“福寿双全”、“双童献寿”、“四季花屏”、“家堂”等是代表作。主要体裁有中堂、条屏、对联、窗旁、灶画、炕头画、供奉画、年历等,按题材分类主要有供奉家堂、文武财神、八仙、吉祥喜庆、故事戏曲、历史典故、风景花卉、历史人物等,堪称农村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3.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氏族社会图腾艺术繁盛时期,图腾艺术中的物象开始以图案的形式显示意的寄寓,出现了简练夸张的锯齿纹、月牙纹、水波纹、弧形线、弦线、圆点等表现手法。汉以后特别是明洪武初年,大批移民从山西、河南、河北、江南等地汇集高密,各地的剪纸艺术逐步渗入到高密剪纸艺术之中,融南糅北,兼收并蓄,形成了高密剪纸的独特艺术风格。
高密剪纸,题材广泛,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等。剪纸作者大都是民间妇女,作品不拘成法,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组成黑、白、灰色调,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形而不失真。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却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
高密剪纸在形象刻画上注重夸张而不失真,善用拟人手法表现心中形象。如“霸王出世”,凶猛的老虎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形象,虎仔懂事地躲在母亲胸前,笑吟吟吸吮乳汁。高密剪纸牛风格迥异,巧妙运用砖砌纹装饰牛的嘴巴,再用大小旋涡形风动纹与周身整齐的锯齿毛发形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正面的牛只有两条腿,像人一样站立着,拟人手法令人叫绝。
1993年高密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1997年“牛年”全国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所选。
.“秃尾巴老李”传说
“秃尾巴老李”的民间故事在山东人中广为流传。进入农历六月,“秃尾巴老李”的名字便时常有人提及,特别是遭遇冰雹天气时,人们甚至要向天井院里“扔菜刀驱龙”,所有这些,都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关。
与现在流传故事相似的文字记载,见于清朝袁枚的《子不语》:“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这是秃尾巴老李故事起源的一个版本,还有许多其它的演绎与版本。
清朝以降,大批山东人闯关东,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与东北当地风土民情相结合,发展出新的情节和内容。小黑龙被砍掉尾巴后,负痛逃到东北黑龙江。黑龙江原为一条白龙镇守,名曰白龙江。小黑龙来到后,在当地“闯关东”的山东人帮助下,打败了白龙,白龙江从此改名黑龙江。在黑龙江上凡载有山东人的过往船只到了江心,秃尾巴老李就送上一条大鲤鱼。船家在开船前总是先问问乘客中有没有山东人,有山东人就风平浪静。那跳上船板的大鲤鱼,船家会双手捧起向乘客喊道:“秃尾巴老李给山东老乡送礼了!”然后再放回江里,这风俗直到民国时还保持着。如果山东大旱,秃尾巴老李总会想办法给老家行云布雨。
山东各地均有为纪念“秃尾巴老李”而建造的庙宇。现存最早的是即墨县城东边不远的龙王庙。人们习惯到此求雨,据说颇为灵验。至今庙中还保存着明清时期求雨用的令牌。
秃尾巴老李是个孝子,民间又有“龙不离母”之说,所以龙王庙附近往往又建有“龙母坟”,许多地方还因此兴起了“龙王庙会”或“龙母庙会”。民间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习俗还有许多,如传说农历六月六日是“秃尾巴老李”的生日,每逢这天,家人要把他断留在家里的龙尾巴拿出来晒一晒,后来演变为民间晒衣日。
秃尾巴老李系列传说是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真实反映,同时也体现了乡土大众艺术特色。
(二)民间音乐
1.聊斋俚曲
俚曲即唱词曲牌采用民间流传的俗曲小调,聊斋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曲,流传地区主要在淄博市。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
聊斋俚曲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蒲松龄创作的俚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体的说唱文学,如《寒森曲》、《姑妇曲》等;一种是代言体戏剧体裁,如《墙头记》、《磨难曲》等。其思想内容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性的,对当时的社会黑暗进行抨击和揭露;一类是伦理性的,通过对家庭成员间的反常关系描写,揭露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丑恶。这些俚曲的唱词和道白,都是未加雕饰的民间语言,乡土气息浓厚,诙谐幽默,泼辣爽快,感染力很强。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均具有极高价值。
聊斋俚曲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自清代至今每逢正月十五扮玩,蒲家庄一带的村民便将俚曲的片段作为“扮玩”的唱词,有的还装扮成俚曲中的大怪、二怪、王银匠、仙姑、狐精等,到城区、乡镇演出。至于蒲松龄以“耍孩儿”、“呀呀油”、“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曲牌写成的俚曲,在田间路途、街头巷尾,更是老少尽晓。1998年冬,磁村镇和淄城镇泉龙村分别成立俚曲剧团,排演剧目,创作现代聊斋俚曲戏。2002年,聊斋俚曲戏还被拍摄成实景电视戏曲片在电视台播放。聊斋俚曲也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单以戏曲为例,俚曲故事改编剧本的就有五音戏、柳子戏、川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现存聊斋俚曲手抄本15种(原着佚失),均已整理、出版。2006年,被誉为我国明清俗曲活化石的聊斋俚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鼓吹乐分布很广,鲁西南鼓吹乐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嘉祥鼓吹乐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枣庄、菏泽三市及周边地区,主要依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存在。
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沿革至少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另外,根据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主奏部分)经常演奏的曲目来看,有些是宋、元以来的杂剧曲牌,如《混江龙》、《滚绣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锁南枝》、《一江风》、《明天子》、《叠断桥》、《采茶儿》等。因此,鲁西南鼓吹乐有可能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在当地流传。
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鲁西南鼓吹乐形成了丰富的曲目家族、多样的调类系统、精湛的演奏技艺、数以百计的民间乐班和数以千计的鼓乐传人。代表性曲目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一枝花》、《大合套》、《风搅雪》、《抬花轿》等,曲目总数在三百支以上;代表性演奏家有任同祥、贾瑞启、袁子文、魏永堂等;代表性乐班仅嘉祥一县就有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演奏时音色纯正,柔和甜美;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演奏时音色明亮,感情细腻;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演奏时音色宽厚,高昂明亮;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演奏时音色清脆,激荡起伏。
鲁西南鼓吹乐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6年,嘉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唢呐)之乡”。
(三)传统戏剧1.柳子戏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山东古老剧种之一,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得名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广大地区。流传于运河以东的曲阜、泰安、临沂、莒县、沂南一带的柳子戏,习惯称为“弦子戏”;黄河以北则称为“北(百)调子”、“糠窝窝”;在临清田庄,称为“吹腔”。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曲牌一百余支,曲调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昆调、转调等。俗曲以三弦、横笛、笙等乐器伴奏,演唱时可用“挂叙”的方法,在长短句中插入大段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词,音乐风格委婉动听,能够表现复杂细腻的心理情感。柳子属板式变化体,用通俗的七字句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有人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形容柳子戏腔调的丰富多彩。柳子戏具有北方粗犷豪放的声腔特点,地域色彩非常明显。
柳子戏现存的传统剧目有两百多出,其代表剧目包括《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白兔记》、《金锁记》、《燕青打擂》、《打登州》、《鞭打芦花》、《锯大缸》等。柳子戏传统的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二行。
柳子戏的形成与发展,容纳了明清以来盛行的各种古老声腔,经过充分吸收融化而成的,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在中国北方戏曲及元代散曲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相比其他剧种,柳子戏最能代表山东地方戏特点,更具有民间文化代表性。
2.柳琴戏
柳琴戏是鲁南地区地方剧种,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俗称拉魂腔。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在柳琴戏演唱中,这种同主音调式转换的手法无处不在,在中国戏曲演唱中显得异常独特。柳琴戏的唱腔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姐进花园调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柳叶琴、笛子、坠琴、二胡、板胡、唢呐、笙及板鼓、大锣等是柳琴戏主要的伴奏乐器。
柳琴戏的脚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唱腔除有慢板、二行板、紧板等板式变化外,唱段的起、转、收都有一定的程式性板头。
柳琴戏传统剧目丰富,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共有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代表性剧目包括《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断双钉》、《小鳌山》、《雁门关》、《白罗衫》、《喝面叶》、《小书房》等。
3.五音戏
五音戏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约有一百余年历史。以流行地区不同分东、西、北三路,以章丘为中心的称西路(西到济南、东到淄博),临朐、沂源一带为东路,惠发、济阳一带为北路。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是我国北方地区少见的一个剧种。
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其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咬字清楚,曲调口语化,旋律变化多。演唱时基本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极具抒情性。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王林休妻》、《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等。
在五音戏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许多着名演员。李德兴(艺名跟柱子)以唱腔出众着称;高桂芳以唱词华丽闻名;王焕奎(艺名自来喜)以表演淋漓享誉;邓洪山以唱做俱佳称雄。李、高、王、邓被称为四大名旦,尤其是邓洪山作为“五音戏”表演的集大成者,唱腔朴实简约、柔和婉转,被百姓形象地比喻为“一嘟噜一穗儿,喜的人掉泪儿”,其“飘眉”、“送目”、“飞老鸹”等技巧堪称戏曲表演一绝。20世纪30年代,邓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因其唱腔优美动听,唱片公司赠送“五音泰斗”的锦旗,“五音戏”也由此定名。
茂腔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因在演唱中肘悬小鼓,一边击节拍一边演唱,故得名“肘子鼓”;还有一种说法叫“肘股子”,表示演员演唱时边歌边舞、扭动臀部的情态。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洲”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20世纪50年代定名茂腔。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具有典型的北方音乐特点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与乡土气息。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一是它的音乐唱腔,基本上以当地说唱小调(老拐调)为骨干,又广泛吸取了胶州大秧歌、胶州八角鼓、西河大鼓、诸城秧歌调等曲调,形成一种大调式的板腔体系,因而具有乡土特色和群众基础,尤其是“大悠板”(又称悲调)中的哭头声腔,酷似当地妇女哭的腔调,“冒调”一般是在五音上翻高八度,令人心旷神怡,唱词运用方言俚语,浅显易懂,诙谐有趣。二是所演剧目内容,一般取自当地民间生活,尤以“二小戏”、“三小戏”为基本戏。这些戏大都真切反映了农村妇女的生活和愿望,最能引起妇女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
茂腔的传统剧目,大多反映民间生活,其代表剧目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四大京”和《罗衫记》、《玉杯记》、《风筝记》、《蜜蜂记》、《火龙记》、《钥匙记》、《丝兰记》、《绒线记》“八大记”。
胶州曾有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表现了茂腔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被誉为“胶东之花”。
5.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地方戏曲中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明代由陕西秦腔逐步演变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山东梆子与平调、莱芜梆子以及苏北、皖北的“沙河调”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与豫东的“祥符调”关系则更为密切。
山东梆子表演程式和柳子戏等古老剧种近似,身段工架粗犷健壮,音乐高亢激昂,慷慨悲壮,和其他梆子同具“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特点。唱腔属于板腔体,板式齐全而有自己的特点和较严的程式规范,常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锣、二八板、起板、栽板、飞板、羊黄、倒板等。唢呐和弦乐曲牌亦十分丰富。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拜用“朝天子”,元帅发兵用“五马”,安营扎寨用“落马会”,反派人物出游用“王八令”等等。过去,红脸、黑脸全用“大本腔”(即本嗓),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带“讴”,后来大都改用“二本腔”“(即假嗓)演唱。伴奏乐器起初用的是大弦、二弦、三弦,后来换用板胡、二胡作主奏乐器。近些年来,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很多,汶上县大曹班经常上演的戏就有600出之多。其流行剧目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东》、《秦英征西》、《姚刚征南》、《雷振海征北》;还有通称的”老十八本“,即《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驹》、《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玉虎坠》、《百花咏》、《老边庭》、《金台将》、《富贵图》、《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虎丘山》、《天赐录》、《马龙记》等。
6.”一勾勾“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明末清初开始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代表了鲁西北及周围区域的说唱风格,曲调质朴、活泼,是当地劳动人民自然流露心声的一种唱腔。在鲁西北曾有”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之誉,形容它像钩子那样动人心魄。
”一勾勾“流传地域很广,随流传地区不同,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惠民一带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临清一带叫”四音戏“;莘县、郓城及河北馆陶一带叫”北词二夹弦“;巨野、东平则叫”四根弦“;济阳、齐河、禹城、临邑一带,则叫”一勾勾“。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坛醋“等代表人物。西南则传入河南安阳,西北则流入河北交河一带,再西至邢台、邯郸、石家庄的”丝弦剧团“。
”一勾勾“有传统剧目七十多个,主要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驸马》。
新中国成立后,临邑县成立一勾勾剧团。在音乐唱腔和伴奏设计上多方面吸取其他剧种的唱腔、曲牌推陈出新,新创了”流水板“、”散板“、”紧拉慢唱“等板式,同时在整理保留优秀剧目的基础上,又移植和新排演了许多优秀剧目。
7.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也叫”南官戏“和”脸子戏“,是元代就已形成的弋阳腔的一支遗脉。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蓝关戏唱腔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了中国戏曲弋阳腔的戏剧唱腔,吸收了胶东民间曲调以及其他成分长期演变而成。
蓝关戏的”帮、打、唱“三位一体是这个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去听蓝关戏,冻死也愿意“之说。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
据不完全统计,蓝关戏剧目有近百出之多,大体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根据元末明初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另一部分是根据《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
蓝关戏诀有”七分帮、三分唱“的说法。在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角色有生、旦、净、末之分。唱腔有蓝关腔、老蓝关腔、高腔、赞片子、小曲等。演唱时,一人演唱众人过来”帮腔“,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哼,因此被称为”满台响“。在伴唱过程中,时而出现高亢的假声帮腔,时而又用真嗓演唱。伴奏没有管弦乐,只有打击乐器,有”打蓝关,打蓝关,无打不能唱蓝关“的谚语。唱”高腔“时,全套的打击乐器铿锵作响;当唱到”悲调“的时候,减去大锣伴音,衬托出低回缠绵的感情,当地有谚语说”半台锣鼓半台戏,没有锣鼓没有戏“。唱词在”蓝关戏“中,为八句三段的段体,这种传统与”八仙戏“的”耍孩儿“句幅如出一辙,其传统性可见一斑。
http://news.iqilu.com/shengqing/shuxie/2010/0613/257476_4.html
‘叁’ 山东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1、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近年来,胶州市积极推动胶州秧歌的传承发展,积极结合“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以胶州秧歌为载体,积极参加上合组织国际文化交流等重要文化活动,宣传展示胶州秧歌文化。
‘肆’ 山东地区有哪些比较知名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山东作为齐鲁故地,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荟萃了戏曲、皮影、杂技、曲艺、舞蹈、剪纸、刺绣、年画、泥塑、风筝、雕刻、灯彩、布艺、服饰、漆器、瓷器、陶艺、神像、蜡染、编织、民绘、木艺、石艺、书画、酒品、饮食、家具等上百个民间艺术种类,其中,杂技、吕剧、刺绣、年画、剪纸、泥塑、黑陶等更是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奇葩,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东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双手创造了数不尽的艺术珍品,他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伍’ 山东的民间艺术是什么
山东的民间艺术如下:
1、鲁绣。山东有鲁菜自然也就有鲁绣,鲁绣是山东地区的传统刺绣,位于我国的八大名绣之一,也是历史文献之中记载的使用最早的绣种,鲁绣的绣品中,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一些书画作品。
2、面塑。面塑这种手艺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山东的省会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这种手艺是非常有讲究的,首先要手指灵活,捻、揉、搓一气呵成,然后便是佐以刀、篦、针等器具。
3、潍坊风筝。山东潍坊是着名的“世界风筝之都”,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国际风筝会,潍坊制作风筝的历史异常悠久,古人用竹子扎制骨架,用丝绢蒙面,而上面的图案都是用手绘制的。
4、民间草编。山东的民间草编是非常有名气的,手工艺人们可以编制出提包,坐垫,筐,篓,以及一些室内的装饰品,草编的材料一般都是用玉米皮也有用蒲草和麦秸草等原料的。
5、山东剪纸。剪纸也是山东的一种传统艺术,山东的剪纸种类多种多样,而且用途极广,一般来说,剪纸大部分都在春节时以及元宵节等节日使用,为的就是增加节日气氛。
‘陆’ 山东省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1、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2、两夹弦
两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
3、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4、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是一种山东滨州、潍坊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分为滨州东路大鼓和诸城东路大鼓,诸城东路大鼓简称“诸城大鼓”,其前身是“东口大鼓”(简称“小东口”),是由“小东口”演变而来。
5、柳琴戏
柳琴戏,山东省枣庄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一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柒’ 枣庄峄城的传统民俗有哪些
泰山行宫庙会。台儿庄区四月初八(农历)泰山行宫庙会是鲁南、苏北地区最大的古会,不但是佛教信士较大的进香日,而且也是方圆数百里商贾云集、百货聚集之时。庙会期间,各地艺人也来助兴,热闹非凡。如今,这一庙会已成为苏鲁交界地区物资交流大会。
此外,还有千头山庙会、沧浪渊庙会以及山亭民俗村等。枣庄在生活、生产、节庆、礼仪、方言俗语等乡风民俗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地方特点。
6、成语故事
(1)毛遂自荐。战国时,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公子平原君向楚国求救,要选拔二十个随员,尚缺一人。食客中的毛遂自我推荐,要求同去。赵胜说:有本领的人,好比袋里的锥子,锥尖会露。你在我这里三年,没有见到你有什么本领。毛遂说:如果你早就把我放在袋里,我这把锥子早就“脱颖”了。于是赵胜带他到楚国去,帮助说服楚国同赵国订立盟约,出兵救赵,保卫了赵国。后来就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2)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少年时家贫,夜里读书没有烛,就把墙壁凿个洞,把邻居家的烛光引来,照着读书。因为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就用“凿壁偷光”形容勤学苦读。
(3)鸡鸣狗盗。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秦国扣留。他的门客中有擅长盗窃的人,夜里假装成狗到秦国宫里去偷了狐裘献给秦王的宠姬,由她向秦王说情,孟尝君才得释放。走到函谷关时正是夜里,按规定鸡叫时才开门。门客中又有一个会装鸡叫的人,假装鸡叫,骗开了城门,让孟尝君出了关,使他们得以逃回齐国。后来就用“鸡鸣狗盗”比喻不足称道的卑下的技能。
(4)焚券市义。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叫冯谖到薛地收债。冯谖便把债户找来,说孟尝君免了他们的债,不用交还了,当场把债券全部焚毁。孟尝君责怪他。他说:你缺少的不是钱财,而是义,我这样做是“为君市义”。“焚券市义”意为焚烧证券,赢得人心。
(五)民间工艺
(1)阴平毛笔。由枣庄市阴平毛笔厂生产,主要产品有:狼毫、羊毫、斗笔等。阴平毛笔制作工艺精细,质量不断提高,深受海内外用户欢迎。产品除少量在国内销售外,主要远销港澳地区、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
(2)张范剪纸。张范剪纸工艺精巧,取材广泛。1987年,薛城区张范镇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民剪纸协会。协会每年都举办民间剪纸活动,会员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外获奖,而且还远销南韩、美国、日本等地。
(3)伏里土陶。最早生产于小邾国,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形制和浓郁的汉代风韵。从1978年开始,经甘志友先生三十年抢救、发掘整理后,被专家誉为“中国土陶当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品种。”作品流入2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国际日报》、香港《大公报》、《紫荆》杂志等国内外媒体多次给予报道。
(4)贺窑土陶。具有数百年历史的贺窑土陶工艺,解放以后重放异彩。它以贺窑村东凤凰台下独特的红土为原料,烧制的土陶坚固耐用,物美价廉,很受用户的欢迎。专家对贺窑土陶的评价是:十分柔软,富有油性,耐火性强,是土陶制品的最佳原料。
其他工艺名品还有:薛城区张宗元的石雕艺术,峄城区吴林玉雕系列产品,滕州市的绢屏、仿古绣片、挂扇、折扇,峄城区的编磬,市中区的绣品系列、铸铜工艺以及石头工
‘捌’ 山东地区还有哪些比较知名的民间艺术
潍坊地区有木板年画,风筝,过门钱,和一些小手工艺品。手工艺品,俗称“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
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皮具、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油纸伞、泥塑、剪纸、服饰、民间玩具等。
主要优势:
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手工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装饰和实用的性能、手工随心所欲的乐趣,已经不可抗拒的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她像风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玖’ 山东的民间艺术是什么你对他的了解
山东的民间艺术有鲁绣、面塑、胶州秧歌、潍坊风筝等,了解如下:
1、鲁绣是山东地区的传统刺绣,位于我国的八大名绣之一,也是历史文献之中记载的使用最早的绣种。
2、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
3、“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
4、山东潍坊是着名的“世界风筝之都”,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国际风筝会,潍坊制作风筝的历史异常悠久,古人用竹子扎制骨架,用丝绢蒙面,而上面的图案都是用手绘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