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湖南有哪些风俗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
㈡ 湖南有哪些本土的传统手工技艺
湘绣、菊花石雕。
1、湘绣
湘绣,湖南省长沙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2)湖南邵阳有什么民间艺术扩展阅读:
特色:
1、湘绣
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已发展到异色、异形、异面的双面全异绣。
湘绣先后参加过日本、巴拿马、美国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获得优胜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2、菊花石雕
此石像菊花一样,花芯有单芯、双芯、三芯和无芯,有类似竹叶菊、绣球龙葵菊、蒲叶菊和金钱菊花型等。雕琢艺人利用菊花石这些特点,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叶,浮雕成丛丛菊花。
㈢ 邵阳市新宁县本土传统文化有哪些
【长沙湘剧】湘剧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以长沙为中心流行于湘、资二水中下游地区及赣西的修水、吉安等县。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的称长沙湘剧,民间称为“大戏班子”。长沙湘剧的形成与外地声腔的传入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高腔出于弋阳腔,明代从江西传入。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又有安徽青阳腔和昆腔传入。最晚传入长沙的是弹腔,又称南北路。湘剧剧目约1200多个,现经常上演约200余个,曲牌300余支。【长沙花鼓】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形成时期为清代末叶。长沙花鼓戏在原长沙府地区内分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5个艺术流派。演唱时均以长沙方言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故通称长沙花鼓戏。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约200余支,有传统剧目336个。1949年后,整理了传统戏《刘海砍樵》、《小姑贤》以及现代戏《打铜锣》、《补锅》等。【皮影、木偶戏】皮影戏又叫“影子戏”,始于汉,盛于宋,清代传入长沙。皮影戏班一般为3-4人,一副竹架戏棚、一担戏箱就可走乡串村。艺人一专多能,或举纸偶兼唱,或伴奏兼唱,一人演几个角色。唱正戏用湘剧曲调,唱杂戏用花鼓戏曲调。1949年后,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团创作了寓言皮影戏《龟与鹤》。【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于长沙县沙坪,历史悠久。它以彩色散丝作绣线,除用“齐针”、“接针”、“打籽针”等针法外,还独创“掺针”法,使表现的形象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更符合于中国画的笔墨神韵。其所绣山水、人物、花草、翎毛和走兽无一不生动逼真。1912年和1933年,其绣品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章。1949年后,湘绣经过恢复和发展,成功地绣出了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奇特的技艺、非凡的艺术效果被国内外誉为“超级绣品”。【望城剪纸】民间艺术。望城十分流行。每逢民族节日和婚寿喜庆,用红纸或其他彩纸剪成《百鸟朝凤》、《福寿图》以及吉祥如意的图案和人物故事等张贴在门窗、墙壁上,用以增添欢庆气氛和作美的装饰。望城剪纸风格粗犷淳朴、干净洒脱,多以家禽家畜为题材,栩栩如生,极富乡间情趣。【浏阳花炮】浏阳花炮制作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雍正元年(1723),浏阳花炮作为贡品进贡皇室,一时朝野轰动,名传海外。1875年开始出口,远销亚非以至欧美。1995年4月,浏阳市被授予“中国烟花之乡”的称号。中国的重大庆典活动如国庆、五一节,大型运动会所燃放的烟花多为浏阳花炮。【湘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即具雏形,南宋时自成体系,至清末,由民间食谱、宗庙祭祀菜和宫廷菜肴综合成众多的传统菜谱。其特点是:烹调讲究,选料认真,配料精细,浓淡分明,色彩丰富,口味适中,辣而别于川菜,甜淡而别于下江菜,鲜嫩而别于粤菜,故备受国内外食客的青睐。湘菜在发展中又形成了湘中南、湘北、湘西三大地区风格,长沙为其正宗。【火宫殿风味小吃】长沙火宫殿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一样,是外地客人常慕名光顾的地方。火宫殿地处坡子街,其前身可上溯到南唐。原叫乾元宫,专奉火神。清干隆十二年(1747)重建,咸丰帝题“德威煊赫”匾。殿宇金碧辉煌,殿前空坪上由个体小商贩支起面棚,撑着大伞,经营各种长沙风味小吃是:油炸臭豆腐、姊妹团子、东坡馓子、龙脂猪血、神仙果饭等300余种。
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 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㈤ 邵阳花鼓戏的剧团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重视邵阳花鼓戏的艺术发展,先后在邵东、新邵、洞口、绥宁等县建立了个专业剧团,拥有了王佑生、李鸿钧、陈明生等一些在全省有影响的名老艺人,并培养了一批有一定艺术造诣的中青年演员,挖掘、整理出了《打鸟》 、 《磨豆腐》 、 《送表妹》 、 《摸泥鳅》 、 《金钏会》等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新编了《装灶王》 、改编了《对脚迹》等古装戏。1956年和1958年,王佑生随湖南省戏曲艺术团先后在北京怀仁堂和武昌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打鸟》 ,受到亲切接见,并得到戏剧大师梅兰芳、田汉、周信芳、欧阳予倩等的赞赏。70年代末,邵阳市花鼓戏剧团演出的《装灶王》 、 《摸泥鳅》 、 《对脚迹》等剧目,由中央电视台录相。同年, 《对脚迹》 、 《摸泥鳅》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现代戏的创作也取得了辉煌成果, 《张谦参军》 、 《韩梅梅》 、 《炉火更旺》 、 《青春的旋律》 、 《乐朝天做媒》等一批剧目,参加湖南省历届戏曲会演,均获得奖励和好评。通过改革和创新,邵阳花鼓戏的舞台艺术有较大发展。表演上加强了武功训练,发展丰富了形体功和水袖功。音乐上借鉴板腔体,发展板式,改良乐器,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建立了正规的导演、排练制度,演出质量不断提高。
邵阳市花鼓戏剧团是邵阳花鼓戏现存的唯一代表性专业剧团,创建于1950年。当走进邵阳市花鼓戏剧团时,演员们正在为第四届湖南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作准备。尽管只是排练,还是吸引了许多戏迷前来观赏。
剧团领导为了留住人才不懈努力,老艺术家们也在为剧团的发展尽心尽力。唐伟红是邵阳市花鼓戏剧团的国家二级演员。她自幼学习邵阳花鼓戏,13岁就进了剧团,60多年的从艺生涯,使她对花鼓戏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如今,年过花甲的唐伟红主动挑起了为花鼓戏班的学生讲课的担子。她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剧团培养几个学生,我搞了几十年戏剧工作,如今老了,但仍然想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献点余热。”
1980年至今,邵阳花鼓戏涌现出一大批民间艺术演员,为邵阳花鼓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邵阳花鼓戏得以传承并发展下去,邵东和邵阳分别涌出了一些杰出的艺术演员,邵东则主要以蒋益明、孙金华等着名花鼓戏演员为代表,邵阳则以主要以石亮新、曾美华等着名花鼓戏演员为代表,并创作花鼓大戏《三代婆媳》、《五子图》、《卷席筒》等经典花鼓戏曲,受到了老艺术家和民众的热捧。
㈥ 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是哪里有哪些表现特色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布袋戏,是一种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系于一体的演出,非常神秘新奇。在布袋戏中属邵阳的布袋戏最为出色,始终保持着初创时期的表演技巧和演出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以及极高的价值取向。但是很多人都对它不是很了解,所以接下来随着小编了解一下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是哪里,并且有哪些表现特色。
布袋戏其实表演的大多是齐聚和邵阳花鼓的传统剧目,很多民间艺人赋予了它独具的特色,这也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原始布袋戏,当地人也喜欢称它为被窝戏,因为它所有的一切都被囊括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给人带来欢乐。
㈦ 湖南有哪些风俗
湖南有以下风俗:
1、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当然也指湖南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风土人情,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值得一探究竟。
2、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内的方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语,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语的龙山土话、保靖土话、孟兹话,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3、节日文化: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嫁娶文化: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1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白族等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5、饮食文化: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菜。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着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6、湖南禁忌:湖南人的性格以热情豪爽着称,新世纪初着名歌唱家宋祖英以一首《辣妹子》让湖南的湘妹子“享誉全国”。
在“不怕辣,辣不怕”的“泼辣”背后,掩藏着的是湘妹子临水而居的柔情。面对人生的逆境,湖南人秉持的信条是“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激励,才有了湖南如今中部崛起大省的繁荣。
7、湖南传统建筑: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
8、湖南湘剧: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9、湖南祁剧: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
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祁剧的资料么?
10、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那么滩头年画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11、蚕灯舞:长鼓舞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
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12、宝庆竹刻: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
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在历代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屡受严重摧折,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13、湖南道教文化:湖南道教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晋太兴年间,女官祭酒魏华存至我省南岳潜心修道16年,宣讲上清经录,成为湖南最早的道教传播者。由此推算,湖南道教已有1700余年历史。
14、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
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
15、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是主要流传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民间的民歌。新化山歌,其内容广泛、调式古老、风格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音乐特色鲜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