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石建艺术签名怎么写

石建艺术签名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11-02 00:55:35

Ⅰ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350字,主要写感情,急需!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着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历史发展
北京西北的皇家园林区
圆明园是清代着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干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 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干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遭遇浩劫
历史背景 圆明园导游图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
被拍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头(8张)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这么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洗劫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火烧圆明园后,咸丰皇帝的御批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借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火烧圆明园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
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遗迹(20张)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译自原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当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忻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衰败过程
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的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圆明园舍卫城遗址
1900年八国联军[这八个土匪强盗是: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共有12个国家同清镇府签订条约]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 长春园西洋楼养雀笼遗址
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 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遗址保护及整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 重点文物保护
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在十年动乱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杯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来园凭吊游览者有大幅度增加,圆明园园史展览馆,自1979年11月举办,其中十分之一为中小学生参观。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围墙。在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备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着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山为主,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两年动土方40万立方米,使ll0公顷范围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复原貌,其中水面55公顷。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万花阵),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后又经两年整修提高,遗址公园初具规模,于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6年来,园内游人已超过1,000万。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整
圆明园之长春圆(15张)修建设主要进行了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完善提高了福海、绮春园两景区的绿化美化、园路桥涵和服务设施。二是园林遗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显提高。这两个景区已有蓬岛瑶台、涵虚郎鉴、观澜堂、别有洞天、涵秋馆、天心水面、凤麟洲等十余处遗址,清运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临水台基,界定遗址范围,立石镌刻盛时图景,供游人凭吊。三是择要修复了几处景点,如绮春园的仙人承露台、碧字和浩然亭,福海别有洞天的四方亭等。四是全面补砌了绮春园东半部的河湖自然石驳岸,计4,960延长米。五是全面清理整理了西洋楼遗址的西半部,清运碴土16,000立方米,廓清谐奇趣、蓄水楼、养雀宠、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等各座古建基址及喷水池,并归位大批台基柱壁等石件。六是从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至1994年4月基本竣工。共动土方20多万立方米,浚挖河湖水面28公顷,整砌石驳岸9,500延长米,整理山形42座,使该园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复原貌。并整理了海岳开襟、、流香诸、得全阁、鉴园、狮子林等处园林遗址和临水台基;挖掘复位干隆御题匾诗刻石31
圆明园风景(20张)件;种植各类乔灌木35400余株,栽种莲藉藕10公顷。至此,圆明三园整个东半部(200公顷)已初步连片建成遗址园林。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已是山青水碧,林木葱茂,花草芬芳,景色诱人。它既富于遗址特色,又具备公园功能,是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群众游憩的好去处。 由国家与园内农民联合建园这一形式,经数年过渡,全面开辟遗址公园的条件渐趋成熟。按照首都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加快遗址公园建设步伐,于1990年和1993年分两批正式办理了遗址公园全部占地的征用手续,将园内原以土地谋生的农民转为非农业人口,并安置其劳动力从事园林建设。这就为在圆明三园范围内全面建设遗址公园、保护文物古迹创造了全新的条件。争取恢复原样。
编辑本段历史
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干隆时期
干隆帝(即清高宗弘历)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时期以后
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 圆明园复原图
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后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编辑本段园林建筑
建筑特色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 建筑特色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建筑的水主题特征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着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 圆明园
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干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莱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Ⅱ 李广的家乡在哪里

谁说李广父亲史书没有记载《新唐书 宗室世系》对李广家族上下几十代记载的非常清楚,问题在于,李家代代都是太守等高管?这真实吗?

李广的家乡在哪里?

李广(前183-前119)西汉陇西成纪(甘肃秦安县)人。

李广出生是在怎样的家庭?
军事世家
李广祖先是秦朝大将李信
秦王政命王翦统帅伐燕。二十一年(前226),王翦攻克燕都蓟,燕王和太子丹退保辽东,秦将李信紧追不舍。代王嘉致信燕王喜,说道:“秦军之所以追得这么紧,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杀了太子丹献给秦王,燕国就能保住。”太子丹逃到衍水(今辽宁太子河)上,燕王派人斩了太子丹的头颅献给秦,李信、王贲并没有停止进攻。二十五年(前222),李信随秦将王贲攻取辽东,俘燕王喜,燕国灭亡。李信领功。
据史记记载,汉朝大将李广、及其孙李陵一家即为李信后代。(史记·李将军列传)

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崇字伯佑,陇西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没,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生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弟向,范阳房始祖也。尚生广,前将军。二子:长曰当户,生陵,字少卿,骑都尉;次曰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生禹,字子通。弟忠,顿丘房始祖也。禹生丞公,字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新唐书 宗室世系》

李广的父亲是干什么的?

李广的父亲据说叫李尚。“世系”说,李尚为“成纪令,因居成纪”。也就是成纪县县长

李广有什么战历?

李广出生不详,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李广,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史记·李将军列传》)于是被任为上郡太守。后李广又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景帝派一个宠信宦官同李广一起统率和训练军队抗击匈奴。一次宦官带几十个骑兵出猎,路遇三名匈奴人骑士,与其交战,结果,匈奴人射杀了所有随从卫士,还射伤宦官,宦官慌忙逃回报告给李广。李广认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三名匈奴射雕手。
匈奴射雕手因无马而步行,几十里后被追上,李广命令骑兵张开左右两翼,自己亲自射杀二名匈奴射雕手,生擒一名。刚把俘虏缚上马往回走,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的军队,以为是汉军诱敌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回奔。李广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命令所有的骑兵说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来。李广又下令道:“皆下马解鞍!”(《史记·李将军列传》)他手下的骑兵说:“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说:“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果真不敢冒攻。这时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骑上马,带十几个骑兵,射杀白马将,然后重回到他的队里,卸下了马鞍。他命士兵都放开马匹,睡卧地上。这时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不敢前来攻击。半夜时分,匈奴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袭击他们,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广回到了部队。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众臣认为李广是名勇将,武帝于是调任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这时程不识也任长乐宫卫尉,他俩从前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帅军队,却有截然不同的带兵方法。李广治军简易,行军没有严格的编制、队列和阵势。常找靠近水源的草地驻扎。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自卫。军队的文书簿籍一概从简,但是也远远布置侦察人员,所以没遭遇过危险。程不识则以严格治军而闻名,他注重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式。晚上敲刁斗巡逻,军官处理军事文件到天亮,军队得不到休息,也没遇到过危险。可是士兵却苦于程不识之严,都喜欢跟随李广作战。程不识景帝时因数次直谏而被任为太中大夫,为人清廉,谨于文法。
汉武帝三年(前133年),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单于入塞。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单于发觉这种情况,引兵离去。
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便把当时受伤得病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走了十多里路,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兵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把少年推下马,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骑兵数百人紧紧追赶。李广边跑边射杀追兵,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在家闲居期间,常与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到蓝田南山中射猎。曾有一次在夜间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跟别人在乡间饮酒。归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广不让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于是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霸陵亭下。过了不久,匈奴攻人辽西,击败了韩安国的军队。于是皇帝召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亭尉杀了,然后向皇帝上书谢罪。皇帝回报说:“将军,是国家的爪牙。《司马法》讲:登车不抚车前横木以礼敬人,遇到丧事不根据亲疏关系穿规定的丧服,振兵兴师去征伐不顺服的人,出征时,要统率三军之心,协同战士之力,这样才能做到一怒千里惊惧,威振则万物归顺,是以名声显露于夷貉,神威使邻国畏惧。报仇除害这是我期望于将军的,您若叩头请罪,这岂是我所指望的!”看来皇帝并没有因此而责备李广,倒欣赏他的这种做法。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广心胸的狭窄。
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后,匈奴畏惧,称李广“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射箭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也终竟射死了这只虎。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闭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广被任命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数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广军无功而还。
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手持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地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博望侯张骞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却连连得封,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一次李广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王朔说:“将军想想难道做过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诱降了他们之后却又杀死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事。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未被启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出塞,卫青得知单于的驻扎地,卫青决定自率精锐部队袭击单于。而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东路道远,而且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李广亲自请求为先锋,说:“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可是卫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嘱咐,认为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对阵。这时候,卫青的好友公孙敖新失掉侯爵,担任中将军随大将军出征,卫青想给他立功机会,所以把李广调开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与单于对阵。
李广当时知道这一内情,仍坚决拒绝调动。卫青不接受他的请求,命令长史下道文书,让李广赶快到所在部队去,照文书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内心极其恼怒地回到营中,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卫青的部队因单于逃跑也无收获,在回军的路上才与右翼部队会合。
回师后,卫青派长史拿了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顺便问起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紧催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回到军部,对他的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记·李将军列传》)言毕引拔刀自刎。李广部下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认识与不认识他的,无论老者青年,皆为之流泪。 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

Ⅲ 圆明园怎么毁灭

名称由来

圆明园之绮春园(15张)“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着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历史发展
北京西北的皇家园林区
圆明园是清代着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干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 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干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遭遇浩劫
历史背景 圆明园导游图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
被拍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头(8张)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这么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洗劫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火烧圆明园后,咸丰皇帝的御批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借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火烧圆明园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
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遗迹(20张)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译自原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当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忻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衰败过程
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的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圆明园舍卫城遗址
1900年八国联军[这八个土匪强盗是: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共有12个国家同清镇府签订条约]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 长春园西洋楼养雀笼遗址
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 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遗址保护及整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 重点文物保护
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在十年动乱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杯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来园凭吊游览者有大幅度增加,圆明园园史展览馆,自1979年11月举办,其中十分之一为中小学生参观。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围墙。在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备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着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山为主,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两年动土方40万立方米,使ll0公顷范围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复原貌,其中水面55公顷。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万花阵),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后又经两年整修提高,遗址公园初具规模,于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6年来,园内游人已超过1,000万。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整
圆明园之长春圆(15张)修建设主要进行了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完善提高了福海、绮春园两景区的绿化美化、园路桥涵和服务设施。二是园林遗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显提高。这两个景区已有蓬岛瑶台、涵虚郎鉴、观澜堂、别有洞天、涵秋馆、天心水面、凤麟洲等十余处遗址,清运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临水台基,界定遗址范围,立石镌刻盛时图景,供游人凭吊。三是择要修复了几处景点,如绮春园的仙人承露台、碧字和浩然亭,福海别有洞天的四方亭等。四是全面补砌了绮春园东半部的河湖自然石驳岸,计4,960延长米。五是全面清理整理了西洋楼遗址的西半部,清运碴土16,000立方米,廓清谐奇趣、蓄水楼、养雀宠、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等各座古建基址及喷水池,并归位大批台基柱壁等石件。六是从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至1994年4月基本竣工。共动土方20多万立方米,浚挖河湖水面28公顷,整砌石驳岸9,500延长米,整理山形42座,使该园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复原貌。并整理了海岳开襟、、流香诸、得全阁、鉴园、狮子林等处园林遗址和临水台基;挖掘复位干隆御题匾诗刻石31
圆明园风景(20张)件;种植各类乔灌木35400余株,栽种莲藉藕10公顷。至此,圆明三园整个东半部(200公顷)已初步连片建成遗址园林。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已是山青水碧,林木葱茂,花草芬芳,景色诱人。它既富于遗址特色,又具备公园功能,是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群众游憩的好去处。 由国家与园内农民联合建园这一形式,经数年过渡,全面开辟遗址公园的条件渐趋成熟。按照首都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加快遗址公园建设步伐,于1990年和1993年分两批正式办理了遗址公园全部占地的征用手续,将园内原以土地谋生的农民转为非农业人口,并安置其劳动力从事园林建设。这就为在圆明三园范围内全面建设遗址公园、保护文物古迹创造了全新的条件。争取恢复原样。
编辑本段历史
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干隆时期
干隆帝(即清高宗弘历)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时期以后
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 圆明园复原图
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后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编辑本段园林建筑
建筑特色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 建筑特色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建筑的水主题特征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着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 圆明园

Ⅳ 圆明园是如何毁灭的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的焚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由于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而又屡屡节外生枝,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名为“北巡”,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饱,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竟借口其被俘人员遭到虐待,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国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中外罕见的艺术宝藏,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就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样,帝国主义 列强霸占了中国的九龙半岛 和北部的大片领土,勒索去16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款。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呢?或者说当年英法联军以什么理由或者说是以什么借口烧毁圆明园?
一方面,人们认为是:帝国主义对外扩张血与火的本性决定了他们所到之处的野蛮行径。
另一方面,就是“磕头外交”引起的。当时英法要求和满清谈判,“北京驻使,内地旅行,长江通商,”也就是说,人家要来和你建立外交关系,互设使领馆。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旅游,以及和中国通商。
当时,英法要求就以上三点和中国谈判,按照现在的认识,中英双方出现的种种争端,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是十分正常的,应该通过双边协商谈判来加以解决。
但是,中国皇帝认为中国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所有人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满清的传统外交主题就是让夷狄们前来磕头,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费正清称为“朝贡体系”的完整外交模式。所以,麻烦在于,夷狄拒绝磕头,而且他们还要长驻北京。公使驻京必然导致觐见皇上,而对皇上不行跪拜之礼将有悖于己于“天下一统”的观念,英法联军当时要求和满清谈判,要谈判就要见皇帝;见皇帝,按照传统外国使节就要在见皇帝时下跪,也就是为了磕头或不磕头。
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英国额尔金伯爵(James Bruce, the 8th Earl of Elgin)。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是为了报复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1860年9月,英国公使巴夏礼(Harry Parkes)和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奇(Henry Loch) 打着停战的白旗前往通县和清政府谈判,被载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击活捉的一队英法联军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监禁了一个多月。满清皇帝和政府一直把巴夏礼看着英法联军的最高统帅,根据“擒贼先擒王”的传统计谋,他们在通州谈判之前就计划诱擒巴夏礼,期望巴夏礼就擒之后,英法联军群龙无首,必定自乱,然后乘机大举进剿,稳操胜券。监禁期间,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在监禁中死去,其中包括《伦敦泰晤士报》记者包尔比(Thomas Bowlby)。
额尔金得知清政府的暴行以后,决意报复。额尔金准备烧毁紫禁城,后来他经过几天深思熟虑,选择了圆明园为报复行动的目标。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另有深意。额尔金认为紫禁城是中国政府所在地(当时英法正与清政府方谈判《北京条约》);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中国皇帝私有。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译自英文)
拘禁、虐杀英法外交官的行径,不仅在额尔金勋爵看来违反西方的国际法,也同样违反中国自古以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行为准则。火烧圆明园造成的伤害,不仅是英法联军的罪行,还有满清皇帝和政府的迂腐和无能所造成的历史原因。

圆明园被毁后,仍为皇家禁园。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完全放弃修复圆明园,直至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还曾修葺过圆明园双鹤斋、课农轩等景群。1900(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京畿秩序大乱,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内残存及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的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园内运走大批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诸如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巡阅使(后贿选为民国总统)曹锟、步军统领聂宪藩、京师宪兵司令车庆云、公府秘书长王兰亨等都有此般劣迹,仅京兆伊(相当于后来的北平市市长)刘梦庚一人,在1922年秋季25天内,就强行运走长春园太湖石623大车、绮春园云片石104大车。当时先后驻防西苑一带的陆军十三师、十六师、国民军十一师、东北军五十三军、宋哲元二十九军等。都曾强行拆除圆明园围墙,私行出售砖石,或用以圈建西苑操场。颐和园、中山公园、燕京大学、北平图书馆等处,也相继运走大批石件。30年代初,在翻建高梁桥经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时,经北平市特别政府批准,将圆明园南边(4800米)和东边的虎皮石围墙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铺路。于此前,还多次公开变价批卖园内的大城砖、虎皮石和云片石,乃至西洋楼残存的大理石石柱等,这样终至圆明园沦为一片废墟。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

Ⅳ 怎么能找到关于五台山南山寺 释灵善的最新信息呢

五台山南山寺,从台怀中心区沿公路南下至杨柏峪村,转向西过清水河,行数百米,就来到南山寺所坐落的山脚下了。南山寺依山而建,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面积九十多亩,计有殿堂楼房窑三百多间。南山寺整个寺院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上三层名佑国寺,下三层名极乐寺,中间一层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们的总称。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阿房宫时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五台山南山寺,有着同样的气势和风姿。步入寺内,回栏曲径、亭台楼阁,应接不暇,甬道深处、院落门首,多有石刻题词、对联,特别是各类建筑物上的石雕,题材多样,内容纷繁,游历其中,有步移景换、多姿多彩的感觉。在寺庙中,象这样宏观浩大、微观精细的群体建筑是很少见的。

该寺创建于元代,以现存寺内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八月所立石碑为证,当时称“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九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代末年,有一个皈依佛门的九宫道首领叫普济,是寺院的住持和尚,他同清政府关系密切,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真如自在”木匾赐普济,普济还将其字刻印在石上,供奉起来。民国初年,由东北信徒捐资,普济和尚将原有的极乐寺、佑国寺、善德堂三处合建在一起,称为南山寺。普济死后,寺院修建未停,建筑工程浩大,规模壮观,连续动工二十三年,后因“七七事变”停工未竣。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南山寺建筑样式别具一格,多以青石和汉白玉石构成,石雕内容兼有佛、道、儒三家的色彩。

南山寺建筑依托山势,层次高低分明,错落有致。寺院最下面有一堵大影壁,长十七点三米,高约八米,石彻底座,砖砌壁身,顶部壁檐有砖雕,壁面嵌有汉白玉石,上刻题词和对联。左边的石刻对联是:风化神中梦,迷路天作合。右边的石刻对联是:了道心圆地,真光上明天。中间圆形的石面上也刻有同样内容的字迹。

从影壁旁入寺院,首先登108级石台阶。台阶宽大高长,雄伟壮观,在五台山首屈一指。台阶尽头的高台上,立有二座高大的石牌楼,长十二点八米,宽一点六米,高约九米。牌楼下有三个门洞,上分三层楼头,一层比一层内缩,居中的楼头最高,两侧配以对称的分层次的四个楼头。中门洞额的石面上题有“苍松无毁智转云中飞腾万里山水乎”字样。两个边门的外侧和内侧,都刻有楹联。牌楼的背面也有许多石刻题词和对联。

石牌楼后面的建筑是大钟楼。钟楼分两层,下层是敦实的石建筑,上层是重檐木构建筑。下层门洞的拱券和门框上,刻有“八洞神仙”图,边侧刻一副对联。钟楼背面门洞两旁,又有两个小门洞,内砌二十八层台阶,直通楼上。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有各种花草树木,很简单的勾勒,就把神韵显示出来,足见其刀法的纯熟。高层的建筑上,涂金着彩,十分华丽。南山寺的大钟楼,石建和木建相结合,石刻人物花卉和石刻题字相结合,石雕和彩绘相结合,很有特点。游人穿过大门洞,登小门洞内的二十八级暗石阶上楼,可凭栏观光。大钟楼左侧是一个院落,东面有一座小殿,上挂“敕建极乐寺”匾额,殿前立元代石碑—通,清代石碑数通。至此,方显出南山寺的古朴气氛。

小径左侧。又有一个门,门旁有砖砌建筑的钟鼓二楼,入内是一个四合大院,大院正西经北向南的就是南山寺现存塑像设置最完整的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为泥塑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两个大弟子,再前正中为石雕文殊骑狮像。左侧为石雕送子观音像,观音菩萨慈爱地把小孩放在膝上,一手护抱,一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观音菩萨的背后,卷起凹石,表示山洞的样子,这座雕像形象十分生动。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菩萨伸出的十八臂作出各种姿势,下踩一朵莲蓬,身边眼两头小象,看上去翩翩欲飞。大殿两侧的泥塑十八罗汉,其工艺水平之高,在五台山所有大雄宝殿内同类塑像中首屈一指。罗汉的个性鲜明,有的疾恶如仇,有的泰然自若,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老态龙钟,一个个栩栩如生。十八罗汉所靠的山墙内壁上有壁画,左侧壁画为释迦牟尼佛传记,右侧壁画为唐僧取经。

殿门内额上挂一竖匾,上有慈禧太后题写的“真如自在”四字。 大雄宝殿左侧,有一个窄过道,通人大殿后面的禅堂院,院中立有慈禧太后题写的“真如自在”石刻,字迹与大殿木匾上的一样。

从大殿左侧的石台阶登高低重叠的佑国寺。这是南山寺的高外建筑,这里的石雕内容最丰富。第一进院落和大殿前,有一个汉白玉石砌成的高台建筑,高台建筑的所有边缘,连同大院的前沿,都有石栏杆和石立面围着,上面共雕着三百一十六幅图案。有干枝梅、山菊花、牡丹、风竹;有去中凤凰、空中飞龙、狮子滚绣球,麒麟相逐、鹿登梅山、奔马迎日;有进喜鹊登梅、莲下立仙鹤、丝带束棋、海螺、仙桃,等等。在平台的两侧,有五幅大立面石雕,刻有各种人物。正中的一幅为“福禄寿三星”;左右两侧为“琴棋书画四长者”;北端的边幅为“穆桂英挂帅”;南端的边幅,刻四武士护卫二老者,其中一老者手握宝葫芦。在第二进大殿的正面大雄宝殿左侧,有一个窄过道,通入大殿后面的禅堂院,院中立有慈禧太后题写的“真如自在”石刻,字迹与大殿木匾上的一样。

从大殿左侧的石台阶登高低重叠的佑国寺。这是南山寺的高外建筑,这里的石雕内容最丰富。第一进院落和大殿前,有一个汉白玉石砌成的高台建筑,高台建筑的所有边缘,连同大院的前沿,都有石栏杆和石立面围着,上面共雕着三百一十六幅图案。有干枝梅、山菊花、牡丹、风竹;有去中凤凰、空中飞龙、狮子滚绣球,麒麟相逐、鹿登梅山、奔马迎日;有进喜鹊登梅、莲下立仙鹤、丝带束棋、海螺、仙桃,等等。在平台的两侧,有五幅大立面石雕,刻有各种人物。正中的一幅为“福禄寿三星”;左右两侧为“琴棋书画四长者”;北端的边幅为“穆桂英挂帅”;南端的边幅,刻四武士护卫二老者,其中一老者手握宝葫芦。在第二进大殿的正面,还有20幅石雕,中门的拱券上是鱼跃友门,两个侧门的拱券上都刻着双凤朝阳,左窗墙石面上刻着一幅有树、花、桥、水和人物的风景画。大殿居于院中间,两侧山墙旁有两个侧门,左侧门背面槛两旁的石面上,雕有两幅“天女散花”。松树下,天女脉脉脉含情,体态袅娜,衣带飘卷,手端花盆,倒出各样花来,足称雕刻艺术佳品。右侧门背面门槛两旁的石面上,雕有两幅“高山流水”图。画面上,俞伯牙坐在树下,一手抚琴,一手攀枝,雅兴一浓。后院有坐北向南的房屋六间,在码头墩的石面上,雕着“苏武牧羊”图。

第二进院落和大殿前又有一高台建筑,样式与第一个高台建筑相同,有石雕三百六十幅,内容也与第一进院落略同。北侧台阶左端石栏杆第三个石柱上,有这样一幅雕刻:花瓶中插着柳枝,瓶子有一裂痕,一面钉了三道疙疤,瓶口似乎还打破了些,微妙细致,逼真传神。这座大殿的基座四周,有四十幅浮雕,都是花卉。大殿正面右侧,有一幅“牛角挂书”浮雕,描绘《陈情表》的作者、三国时人李密年省时的读书情景。“牛角挂书”下面,有一幅“孟母择邻”的浮雕:一老人在前面走,身旁跟着一条狗,一中年人挑着担子,拖着孩子随在后面。大殿正面左侧,有一幅“太公钓鱼”浮雕:太公头戴斗笠,下颔长着长须,在垂柳下盘腿而坐,手举钓鱼竿,身后有一樵夫拍打他的肩头,象要询问什么。在大殿背面右侧,有一幅“吹箫引凤”浮雕“箫史教弄玉吹长箫,箫声引来了凤凰,凤凰双脚直立,把头弯到了腿间,构图很美。另外,大殿四壁还有许多其他人物花卉浮雕。

第三进院落开始,还是同一样式的高台建筑,台壁上,有块1米见方的”福禄寿三星“浮雕。福星居中,一手握腰带,一手握羽扇,老寿星在右,拄龙头拐杖,眉须髯髯,额头隆起。他们的神态各异,福星矜持,寿星欣喜。这里高台建筑的石阶,上刻294幅浮雕 ,都是各种花卉和鸟兽。后高殿和两侧配房的石面上,有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还有根据《西游记》故事雕刻的“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坐南向北的配房石面上,有一幅 “松下问童”的浮雕,画面为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中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写意。

南山寺堪称石雕艺术的宝库。游人到此,如同浏览雕刻艺术的画廊,使您的情感尺向天上人间全为一体的浪漫境界,并受到极大的艺术感染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教益。

Ⅵ 司马迁是怎样写人物传记的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做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细节作精雕细刻,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陈涉世家》写陈胜的佣耕叹息,《留侯世家》写张良亡匿下邳时为圯上老人进履,《陈丞相世家》写陈平为乡党均分社肉,《李斯列传》写李斯的入仓见鼠而叹,《孙子吴起列传》写吴起杀妻求将及其为士卒吮痈,《万石张叔列传》写石建奏事误书“马”字的惶恐和石庆以策数马的拘谨,《酷吏列传》写张汤幼年审盗肉之鼠的干练,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精妙细节,对表现人物的志趣抱负、性格好尚都起了积极作用,有些甚至和人物的一生行事都有关系。清代章学诚说:“陈平佐汉,志见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厕鼠。推微知着,固相士之玄机;搜间传神,亦文家之妙用也。”(《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史记》中,凡是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其中肯定都有生动活泼的细节描写。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的人物之一,因此《史记》中关于刘邦的细节描写也最多。例如当刘邦从汉中杀回来,收复了关中,再向东打到洛阳的时候,文章说:“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这“汉王闻之,袒而大哭”八个宇,把刘邦那种随机应变,见景生“情”的本领表现得清楚至极。明代凌稚隆说:“汉王袒而大哭,特借此以激怒天下,非真哀痛之也。要知项羽不杀义帝,汉王岂能出义帝下者?项羽特为汉驱除耳。”(《史记评林》)当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项羽亲自挑战,刘邦骂项羽有十条罪状,而后文章写道:“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这里也把刘邦的神情写活了。刘邦果然是机灵,脑瓜转得快,这一着实在太重要了。张守节说:“恐士卒坏散,故言虏中吾指。”(《史记正义》)日人泷川资言说:“变起仓促,而举止泰然如此,汉皇非徒木强人也。”(《史记会注考证》)这对于蒙骗敌人,稳定自己的军心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淮阴侯韩信也是司马迁聚精会神描写的人物之一。《淮阴侯列传》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也是异常精彩的,例如作品开头写韩信早年穷困时受人欺侮的情景说:“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以为怯。

”明代董份说这里“形容如画”。清代吴见思说:“‘出胯下’,辱矣,下益‘蒲伏’二字,写胯下之状极其不堪,然上有‘孰视之’三字,而信之筹划已定,岂孟浪哉?”

当韩信平齐,遣人向刘邦请求为假齐王时,“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下面可能就要说“发兵坑竖子”了,这时张良、陈平一蹑其足,刘邦立刻醒悟,于是“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这是多么活灵活现的一场戏啊!明代钟惺说:“复骂得妙,转变无迹。”清代何焯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义门读书记》)这个细节不仅表现了刘邦脑瓜的绝顶聪明灵活,而且埋下了韩信日后倒霉遭祸的伏笔。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有些人物的描写,甚至主要是靠铺叙一系列细节小事而独见风采的。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对司马迁描写廉颇的手法进行分析说:“《史记》写他八次胜仗,不到二十字,反鲁鲁嗦嗦地写他如何与蔺相如吃醋怄气,如何负荆请罪。后来在异国又如何对赵使者表示没有老,想赵王用他,一气写上几百字,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若写他的战功,那些战法总是一样;要写他的智勇,那吴起、王翦也是一样的智勇,从此处都不能表现出他的整个人格。写他几件小事便可以看出,他老人家是一位极忠诚的军人,气量很小,然而很知大体,待人很厚。”

Ⅶ 有个古人 他想起在奏章之类里写的马字写了五点他很自责。。。是谁去了

汉武帝时的石建
石建做郎中令时,一次书写奏章,奏章批复下来,石建再读时,非常惊恐地说道“写错了!‘马’字下面的四点和下曲的马尾应该五笔,现在才写四笔,少了一笔,皇帝会责怪我,我该死啊!”可见他为人的谨慎,即使对待其他的事也都像这样。

Ⅷ 石建东的艺术签名怎么写

摘要

Ⅸ 石建艺术签名怎么写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

以上是你需要的签名图片~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请点击【我回答下】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O(∩_∩)O谢谢

阅读全文

与石建艺术签名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9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5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0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8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