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方传统剧种及特点
1、潮剧
潮剧,因形成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明末已在广东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
潮剧,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潮剧是上千年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
特点: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2、桂剧
桂剧(俗称桂戏或桂班戏),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桂剧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声调优美,抑扬有致的桂剧。
特点:桂剧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3、粤剧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在国外操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特点: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
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
4、绍剧
绍剧,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源于秦腔,1950年定名为绍剧。
绍剧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现为上虞区),流行于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
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最具代表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等。
特点:绍剧是一种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调的绍兴地方戏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5、滇剧
滇剧是云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干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特点:滇剧的表演艺术继承和吸收了徽、汉、秦腔等剧种。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向有“民族艺术海洋”之称,滇剧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在农村草台演出,吸收了民间艺术,具有民族乡土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滇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绍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粤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桂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潮剧
⑵ 南方有什么风俗
南方风俗有祭灶神、贴对联、年夜饭、办年货、扫尘。
1、祭灶神
南方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贴对联、网络—祭灶神、网络—年夜饭、网络—新春办年货、网络—扫尘
⑶ 南方的剪纸风格是什么
南方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及手工业、商业而发展起来,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并出现了行会组织。20世纪初,与佛山剪纸有关的门钱、童话、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蘸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12行都蓬勃发展,店号数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们所生产的蘸料纸、各色染纸都是佛山剪纸的材料来源。
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根据用料不同,又可分纯色料、纸衬料、铜衬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铜写料、银写料、纸写料、铜凿料等九种。剪纸手法分为剪和刻两大类。剪,多为随意剪制,每次两三张,如礼品花、灯花、乞巧节的烛台花、香案花、饼花等即以此法制成;刻,每次可刻20至30张,粗犷的图案可刻50至100张不等,便于大量复制。佛山剪纸所用刻刀大小不一,一般系随意磨制而成,宽度从3毫米至1毫米不等,一套十余把。操刀时以握毛笔法持之,垂直切割,线条连接而不断,成型如网状。传统佛山剪纸以社情民意决定其内容和形式,喜庆吉祥、驱邪纳福、多子长寿等是永恒的主题,在民间极受欢迎,长期流行不衰。与此主题相应,佛山剪纸中以铜箔金碧辉煌的特点配合鲜明的色纸,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也形成铜凿剪纸等独特的表现形式。现在佛山剪纸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为林载华等。
佛山剪纸具有产业化的传统,加强对其挖掘和保护将有助于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形态,同时还可以繁荣民间文化市场,增强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纸专业人员队伍青黄不接,最具特色的铜凿剪纸由于工具散失、作为主要材料的铜箔不再生产而无法制作,加上老艺人退休或病故,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拯救。
潮阳剪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以潮阳区铜孟、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这一剪纸样式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种以外,潮阳剪纸也有一些装饰性的小花样,如供品花与礼品花等。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阳区政府组织力量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个花样,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一书。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阳剪纸作品入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博览》和《潮汕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书。1997年,潮阳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现在潮阳民间剪纸的主要传承人有张佩龙、蔡名英、李婵仙等。但健在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在75岁以上,迫切需要年轻人加入其中进行继承。
潮州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纸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马浦镇)系以棕色丝线剪成,技艺十分精巧,说明潮州剪纸早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庙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剪纸就当作了祭祀、节庆、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饰物,寺庙中的僧尼也剪纸花馈赠善男信女,潮州剪纸因之而在寺庙中得到迅速发展。至20世纪初,还有江根和、李木林、杨学友、罗瑞瑜、辜秋泉、谢楚周等尼姑带出的潮州剪纸艺人在当地剪纸创作中发挥作用。1962年后,因寺院僧尼无后,出家者少,潮州剪纸渐失传人。
潮州剪纸题材涉及花果、走兽、人物、风景和文字图案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纸艺人往往有细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风格表现。以形式区分,潮州剪纸有纯色、多色、阳刻、阴刻等类型。潮州民间剪纸艺人善于将三五张色纸叠在一起,灵巧地运使剪刀,以娴熟的技巧剪出各种花纹图案。如纯色剪纸充分发挥“剪”的特点,以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借助夸张、变形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剪刀味十分浓郁,富有装饰性。纯色剪纸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画稿,艺人们仅凭记忆和想象,一手拿纸,一手运剪,直接将花样剪出。这种匠心独运的剪法极富创造性,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很少有重复的作品。多色剪纸则用多种色纸分别剪出物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合并为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生动细致,别有特色。
潮州剪纸有一个品种称为“錾纸”,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上,用刻刀錾刻而成。“錾纸”又分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衬色剪纸先用金箔或黑纸刻出轮廓线,再用彩纸衬底;写料剪纸则用纯色纸或金箔刻画出形象的线条骨架,再用颜色彩绘衬底。錾纸工艺以饶平县镂金村的色錾纸最为着名,色錾纸俗称“大钱”,用于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动,内容以戏曲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博古、诗词书法等为主。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潮州剪纸已逐渐失去以往的生存环境,现存知名的剪纸艺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渐高,传统的潮州剪纸后继无人,亟待抢救、保护。
⑷ 南方戏曲代表剧种
北方戏曲有:京剧、昆曲、豫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晋剧、吕剧、评剧、秦腔、碗碗腔、曲剧、二人传、河南坠子、山东柳子戏、山东快书、二人台、龙江剧、吉剧等。
南方戏曲有:越剧、粤剧、川剧、黄梅戏、汉剧、花鼓戏、歌仔戏、沪剧、评弹、淮剧、婺剧、徽剧、庐剧、锡剧、扬剧、赣剧、潮剧、湘剧、弋阳腔、高甲戏等。
(4)南方喜欢什么传统艺术扩展阅读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最显着、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⑸ 南北两地的剪纸有哪些艺术特色
一、南北方剪纸的共性:
1) 连续性。
2) 图案化。
3) 形象夸张、优美、节奏感强。
4) 剪纸的表意:谐音、象征。
二、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风情和地方特色:
1)北方剪纸浑厚、粗狂、天真、质朴。
南方剪纸灵秀、秀美、严谨、纤细。
2)北方剪纸民俗气息浓郁,率性简洁,代表地区主要是山西、陕西和山东。
南方剪纸讲究线条,构图复杂,代表地区主要是广东、福建和江浙一带。
⑹ 中国南方艺术和北方艺术的区别是什么你比较喜欢哪种
在我国地区广阔,地形地貌转变多种多样,这就产生了南北气侯上的差别。正值冬天,东北地区、大西北、华北,很多地区都下完雪了。我所处的大西北新疆哈密,已飞过2次雪,如今也也有零星的雪迹。而我的家乡长江中下游,仍然连霜降的影子都没看见,天上一直云雾缭绕迷漫,也有一些冰冷湿冷的觉得。南北气侯上的差别,不言而喻,但在我国也是一个人口非常多,多中华民族聚居地的我国。这又产生了语言表达文化艺术,风俗人情上的很多不一样。仅各地方言就会有几十上千种。
南方和北方在许多领域存有不同之处,最先是地理环境的不一样,这个是不容置疑。正是因为如此,南北放在气侯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不一样。南方地区冬季的环境温度没北方地区低,因而北方人一般承受不了北方地区的冬天。东北人豪放,北方人耍滑。东北人喜爱心直口快,不藏着掖着。北方人则爱耍小聪明,令人不清楚他下一步还会继续干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儿来。东北人讲普通话比北方人规范,也超好听一些。北方人讲普通话带上浓厚的地区话音,一听就听出来。南北放在风俗人情、生活起居等领域都有着不同的特性。现如今文化艺术兼容、兼容并包,拥有一些相同点。时节交替的不一样,北方地区四季分明,南方地区温暖,夏天炎热,空气相对湿度大,北方地区冬天干燥,严寒,夏天炎热湿冷,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都不一样,讲话的方言也不一样这些许多都不一样。
⑺ 南北剪纸有什么共性与区别
一、共同点: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
二、不同点:
1、风格特点不同:北方剪纸浑厚、粗犷、天真、质朴;;南方剪纸灵秀、秀美、严谨、纤细。。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一语道破了南北剪纸的风格特点。
2、造型不同:南方剪纸剪纸题材广泛,有人物花卉、鸟兽虫鱼、奇山异景、名胜古迹等,尤以四时花卉见长;北方剪纸多为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
3、艺术特点不同:南方剪纸以画为稿,构图简练、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线条圆滑、显得清秀而挺拔,给人以厚实完整之感,具有优美、清秀、细致、玲珑的艺术风格;北方剪纸民俗气息浓郁,率性简洁,代表地区主要是山西、陕西和山东。
⑻ 南方戏曲有什么特点
1.南方:剧本偏重于抒情
声腔婉转
昆曲中音乐为曲牌体,字少腔多,擅演传奇剧本
剧本多描写男女爱情
多文戏少武戏
内容及表演方式含蓄内敛
角色行当分类不同
昆曲中有些角色是昆曲特有的
曲文优美(昆曲最为显着,其他则不太明显)运用较为文人化的语言
死板活腔
多衬字
2.北方:剧本偏重于叙事
声腔激情高亢
节奏快
剧本通俗
多武戏少文戏
内容及表演方式热情奔放(如二人转)唱词诙谐幽默
角色行当分类不同
戏词通俗易懂
死腔活板
少衬字
3.联系:各种戏曲不分南北都相互渗透、学习。明代文化重心彻底南移后南戏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四大声腔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百戏之
祖”昆曲也诞生在南方(苏州千墩古镇,亦称千灯)对后世的影响极其
深远,昆曲与京剧的亲缘很近,这一点充分说明南、北方戏曲具有相互
扶持、渗透、竞争等复杂的关系
⑼ 南方民间艺术
苏州的手工苏绣,湖南的手工湘绣,龙泉的手工剑,天津的砖刻,云南的云锦,。。。。。。苗族的刀和银饰,浙江的木雕和竹编,四川的蜀锦和蜀绣,昆明的插花,。。。。。寺堂内画宗教壁画.....客家手扎工艺品种繁多,依物施艺,各具特色,主要有彩扎、灯扎、纸扎和花扎四种。 彩扎多为民间职业艺人所制作。常以历史、戏剧故事为题材,用泥塑人物头形,铁丝扎骨架,用香粉捏成躯体、手足,佩以头饰、绸缎衣物,制成体态各异的人物,展现出帝王、官吏、将帅、文人学士、后妃仕女、庶民道士等形象,再配以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景物,也可配置灯光,尤如一小舞台,引人入胜。传统题材有“拾玉镯”、“张生跳墙”、“赵颜求寿”、“许仙借伞”、“水漫金山”、“西厢记”等,工艺精巧,造型逼真,色彩鲜艳。现由固定型发展到动态型,拨动机关人物能举手击鼓、推磨,殊为有趣。凡民间节日喜庆,陈列街头供人观赏。灯扎以竹木作为骨架,以通心草扎成各种人、兽、物之体形,糊以纸张、丝绸,中空插入蜡烛,灯光映射,琳琅满目。每逢春节、元宵等喜庆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龙灯、狮灯、马灯、鲤鱼灯、宫灯、如意灯、寿桃灯、莲花灯等皆有,更有能沿竹竿爬上爬下的猴子灯和在木台上搭成的亭台楼阁。有的悬挂于门楣,有的小孩持之,有的成人舞耍。由幼儿扮成故事人物或坐或立于其中的“台阁”,抬着走街串巷的大型盛景灯扎,俗称“扛故事”。 纸扎以竹木作骨架,以通心草扎成人、物及动物之体形,裱糊纸张,有的做成整栋的房屋,内设厅、堂、房间、厨房、楼屋,家具、用品等一应俱全,甚至内有摇钱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可在内行走,仿佛进入世外桃源一般。此作为冥品,用于焚化。还可以竹丝为骨架、棉纸裱贴,制成“蝴蝶”、“蜈蚣”等各种风筝,以绳线牵引,秋高气爽之时,迎风飞在天空,飘飘然,忽上忽下,引人入胜。也有人制作成能顺线携带爆竹于空中发出声响的散花风筝,更为有趣。花扎是用色纸、皱纸、通心草和绸布等材料,经剪、折、拼、扎制成各种花卉、盆景。花扎常用于作头饰、胸佩、瓶插、壁挂等,色彩鲜艳,自然逼真。在喜庆、结婚、送葬、文艺汇演、装饰新居时常使用,可增强庄重气氛和环境色彩。 在20世纪,客家人的手扎工艺更是走向了世界,成为广东省山口欧、美手扎工艺品的主力,特别是梅县、兴宁的藤、竹手扎的圣诞节工艺品,是欧、美市场的抢手货.客家人爱看戏。过去,福建客家地区不仅没有电视机、录像机之类,甚至电影也难得一见,戏剧演出便是客家人最主要的文化生活,甚至于私人请戏班演戏,成了某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于是,在许多地方都建有固定的戏台,这些古戏台,都贴有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戏联。如上杭中都“千年台”就贴着清光绪年间文人何金甫撰的对联:千万英雄豪杰扭转干坤显功绩;百十年岁周转忠孝贞节蔚成风。 永定高陂西陂天后宫古戏台的对联,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源是西河潺潺声杂管弦曲;七层朝北斗叠叠影随文武班。横联是:“和声鸣盛”。在后屏顶端还有个横额“钧天雅奏”。此对联很好地描绘了天后宫及戏台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寺庙的雄伟建筑,以及和戏剧演出浑然一体的和谐协调,是古戏联中难得的佳作。 上杭县的“夫人宫”古戏台,也曾有一清人撰写的戏联: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出场便见;一时欢天喜地,一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成为戏剧演出生动、精彩、风趣的写照。 在这些古戏台上,逢年过节或当地官员、富户办喜事,一般都会请剧团来演出。常演的剧种有两大类:一类是“细戏”,即木偶戏,有高腔木偶戏(俗称“三角班”)和乱弹木偶戏(汉剧木偶戏)两种;再一类是“大戏”,即人戏,主要是汉剧、潮剧、京剧和采茶戏。这些戏班在演出时,也多在台上挂不同戏班的不同戏联,如上杭“桂天彩”汉剧团便挂有1922年沈同良撰的戏联:桂窟月当空,葭管吹新增景福;天宫星映灿,梨园演技视遐龄。长汀凃坊“春华园”戏班挂的是上世纪30年代涂卓承撰的对联:春情乐奏霓裳曲;华艳争开金谷园,都是把戏班的名称镶进联中。 木偶戏班演出时也挂有各种不同的古戏联,如上杭白砂高腔木偶戏班的戏联是:汉封陈平作傀儡;杭州田公保千秋。陈平是汉朝宰相,相传是陈平首作傀儡,以后逐步发展成了木偶戏。闽西木偶戏源自明末杭州,田公是相传的木偶戏神,故有此对联。而乱弹木偶戏的古戏联较为高雅,如:方寸木雕得形容哭笑,装成生旦丑净,莫笑它真真假假;数条线扯来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到底看节节传神。把木偶戏演出的特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的古戏联,不仅对各类戏剧演出及其社会效应进行了准确描绘,而且还联系当时的政治现实发挥它的宣传鼓动功能。如上杭中都“千年台”就曾出现过一幅宣传动员抗日的对联:装男亦好装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但愿演抗日戏;汉剧也罢木偶也罢无论生旦净丑大家唱爱国歌。 这些古戏联,和福建客家传统戏剧活动紧密相连,是福建客家传统文艺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有一副古戏联:有出头暂且居于人后,能立足不妨混乎众中。不仅是对在场观众共同维护看戏秩序的教育,而且寓意深刻,已超出传统纯文艺的范畴,而包含了十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谓古戏联中的一副绝佳妙对.
</p>
⑽ 南方都有什么地方有手工艺,或民间艺术
云南很多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的,比如木雕啊,蜡染啊,扎染啊,还有各个少数民族的绣品,云南有26个少数民族,秀品技法不见得有那么多,但不同民族的性格,生活,风俗也投射到他本民族的绣品中,还有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东巴纸,这是手工制作的纸张,很古朴,很有味道,我曾经见有人拿这种纸印名片,很有味道。现在多用在高档包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