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米开朗琪罗的一生和简介及作品
一、米开朗琪罗
博那罗蒂·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又译“米开朗琪罗”、“米高安哲罗”。 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出生于现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米开朗基罗 13 岁时进入了佛罗伦萨着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Ghirlandaio)的工作室。
1496 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等。23 岁的米开朗基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雕刻巨星升起。
1501 年,26 岁的米开朗基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19~1534 年,44岁的大师又重回到佛罗伦萨,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又强迫米开朗基罗为其祖宗圣洛伦佐陵墓制作雕像,他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着名的雕像《昼》、《夜》、《晨》、《暮》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
他于 1564 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来表达后人作为对他的尊敬。
二、作品
1、《大卫》
《大卫》是1501—1504年间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此雕塑为大理石雕像,高3.96米,连基座高5.5米。该雕像展现了一个年轻有力的裸体男子形象,体态健美、神情坚定、肌肉饱满、有生命力,似乎能够感觉到人物身体血管的跳动,更突出了大卫作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大卫》体现了人体的神圣美与大卫即将迸发出的巨大热情,从而成为西方美术史上值得夸耀的男性裸体雕像之一。
2、《创世纪》
《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大厅天顶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的连续9幅宗教题材的壁画。
这幅巨型壁画期间,历时长达4年多。画面面积达14x38.5平方米,画题均取材于《圣经》的开头部分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见《创世记》)。
分别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园》,《诺亚献祭》,《大洪水》,《诺亚醉酒》。画面由以上9幅中心画面和众多装饰画部组成,共绘有343个人物。
3、《被缚的奴隶》
《被缚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于1516年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这件大理石作品塑造了一个被绑在石柱上的健壮的奴隶。作者在身体以外的部分并未精雕细琢,保留的粗糙刀痕,像是奴隶的苦难留下的印记。作品充分利用了大理石丰富的表现力,身体强烈的动感造型刻画出不屈的反抗精神。
4、《垂死的奴隶》
《垂死的奴隶》又名《入睡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陵墓创作的成对雕像之一,另件为《反抗的奴隶》。两件雕像分别放置在建筑物柱子前的两边,人像的四肢运动要受到建筑形式的某种限制。
5、《最后的审判》
《最后的审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于1534年至1541年受命于罗马教宗保罗三世为西斯廷天主堂绘制的壁画,现藏于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最后的审判》尺度巨大,占满了西斯廷天主堂祭台后方的整面墙壁,描绘有400多个人物。他们是以现实和历史中的人物为原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2.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代表作是什么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代表作是大卫。
本书系罗曼罗兰名着,与《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世称三大英雄传。罗曼罗兰所谓英雄,并非以思想或武力称雄者。
只不过是能够倾心为公众服务的人类的忠仆。他着重描述伟大的天才如何在人类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创作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毕生的精力。今将这一传记名着配以插图百五十余帧,图文并彰。
米开朗琪罗作品赏析
由于无人照管,父亲便将他送到一个石匠家,他在那里生活了几年。13岁的时候,他开始跟随多梅尼科吉兰达约学习绘画,惊人的绘画天赋使得他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可惜老师妒忌他的才能,学了一年多之后,他实在忍受不了,便转入一所雕塑学校学习。
他又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里。之后,他到威尼斯、罗马等名城游学,雕塑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1505年,枢机主教嫉妒他的才能,唆使教皇让其绘画西斯廷的天顶。此后几年,他几乎成为历任教皇的御用雕刻家,尽管他并不喜欢这一职务,但也没有办法违抗命令。
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与世长辞。米开朗琪罗因为在洛伦佐开设的雕刻学校米开朗琪罗表现突出。
3. 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
1534年,美第奇墓地完工的同一年,59岁的米开朗琪罗返回他取得最辉煌成就的地方——西斯廷教堂:新的教皇保罗三世要求他在神坛后的墙壁上作画。年迈的大师尽管精力已远不能与26年前作天顶画时相比,但对工作依然一丝不苟。他辛勤地工作了七年,终于在1541年他66岁时,完成了又一部骇世之作《最后的审判》。
这幅祭坛画高14.6米,宽13.4米,描绘了耶稣基督审判众生灵魂的情景。整个画面浑然一体,以中央的基督、圣母和众圣徒为核心,天堂地狱善灵恶鬼皆入画中,经受折磨而痛苦的形象与金碧辉煌的天花顶形成强烈的对比,在雄伟壮烈之中平添了肃穆恐怖之感。艺术家晚年对来世日益增长的关注体现于作品之中。任何人,包括米开朗琪罗自己,都没有在他对未来世界极端悲观的描绘中得到宽恕:他把自己绘成圣人巴塞洛缪手中拿着的一张被剥下的人皮。《最后的审判》的艺术效果是如此惊心动魄,以至于当教皇保罗三世第一次看到它时,竟惊愕地跪了下来,祈求上帝在自己的最后审判日大发慈悲。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像教皇这么深受触动。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许多人反对米开朗琪罗将基督描绘成脸部刮得干干净净、肌肉结实的阿波罗这样一个异教徒的形象。更多的人对作品中出现的几十个裸体形象持有异议,其中主要的诋毁者是教皇仪式掌管人、红衣主教比艾吉欧·塞色尼。他对教皇说,这种作品太淫秽。作为报复,米开朗琪罗把一个非常像比艾吉欧的人物描绘成地狱之王弥诺斯,长着驴耳朵,腰间缠绕着一条蛇。教皇的维护并没能阻止后代人持续的争议。后来的教皇都持反对态度,于是被讽刺地称为“制裤人”的艺术家被定期雇用,为米开朗琪罗的“令人不快的”裸体画像提供遮羞布和其他覆盖物。对于《最后的审判》引起的喧嚷和不满,米开朗琪罗做出了幽默的回应:“告诉教皇,这是小事一桩,画很容易得到合适的修改。但请他首先把这个世界变成一个适宜的地方,然后绘画也会很快效仿的。”
在辛苦地进行这幅巨型创作时,米开朗琪罗遇见了他生命中的另一最爱——维特多利亚·科洛娜。她是一个寡居的贵族,而且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表现突出的知识界精英。正是在她的影响下,米开朗琪罗的宗教信仰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他写给她充满激情的诗篇,送给他一些最动人的画作。
米开朗琪罗在近70岁时,已经取得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前所未有的地位,财富超过了自己的想象。他可以非常舒适地安度晚年。但他却继续着艺术上新的探索。1546年,他开始从事一项宏伟的建筑工程:完成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盛期最浩大的建筑工程,到米开朗琪罗接手时大厅墙基已经完成。当米开朗琪罗去世时,这项工程远未竣工,但最重要的规划则出自他手,其中最为着名的是覆盖大厅中央部分的大圆顶:圆顶的底座墙面以古典风格装饰,成双的柱子列于壁衬之前,檐部屏板雕以花环;圆顶本身的外部曲线优美而富有生气,体现了米开朗琪罗固有的雄伟有力的艺术风格。日后欧美各国的大教堂和政府大厦的圆顶建筑均来自大师的这一里程碑式的设计。此外,米开朗琪罗还参与了法尔内塞宫、皮亚城门和罗马市议会所在的卡彼托广场建筑的设计。
垂暮之年的米开朗琪罗再次拾起锤子和凿子。在给朋友和传记作家乔尔吉欧瓦萨瑞的信中,大师写道:“亲爱的乔尔吉欧,我的手在颤抖,耳朵也差不多聋了。现在我只是一口袋的骨头。蜘蛛爬进了一只耳朵,蟋蟀在另一只耳朵里整夜地叫。我疾病缠身,我是如此苍老,连死神都急于把我拽走。我在雕塑另一幅圣母怜子像。希望上帝允许我把它完成。”据说就在米开朗琪罗生命的最后时分,他花一刻钟从最坚硬的大理石中敲出来的石屑比三个石匠花一小时敲出来的还要多。
在他最后的作品《基督下架》中,米开朗琪罗把自己描绘为放弃了自己的墓穴来迎接基督的老人尼克德马斯。直到他生命终止前八天,他一直在创作一尊被称为《荣德尼龙圣母怜子像》的作品。尽管米开朗琪罗最后的一些雕塑未能完工,但从他们当中所迸发出的生命激情比他早期的杰作更为令人瞩目。那时,美是他的追求,如今是信仰激励着他。
在漫长的一生中,米开朗琪罗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②他的诗作如同他的造型艺术作品一样雄浑、深沉、粗犷、朴实,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一首诗中,米开朗琪罗曾这样描写自己的个性和作为艺术家的人生:
“燃烧着的硫磺般的心,没有向导的灵魂
无法约束炽热的意愿,激情迸发出恼人的傲慢。
如果我为艺术而生,从童年起就成为美的牺牲者,
应该谴责那使我生而为之效劳的女神。”
当米开朗琪罗于1564年2月18日以89岁的高龄去世时,他留给了后人大量无法超越的艺术作品。他的艺术折射出他一生的所有感情和经历。通过它,米开朗琪罗将灵魂与作品结合起来,赋予创作以一种深厚广博的人性力量。正是这种品质,使得米开朗琪罗的艺术超越了时空,在他离去数百年之后的今天,当无数的艺术家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褪去时,米开朗琪罗的名字依然鲜明如初。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朝圣者”仍对他那无与伦比的杰作顶礼膜拜。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像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艺术杰作一样,“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马克思语) 。
注1: 萨伏那洛拉(1452-1498),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宗教改革家。米开朗琪罗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其影响。他说,在晚年,他仍然能够记得萨伏那洛拉的声音。
注2:他的诗作由他的侄子整理,结集为《诗集》,于1623年出版。他给家人、挚友和同时代艺术家的《书简》于1875年整理出版。
4.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是什么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参与设计并主持过此项工程。他为该教堂设计的直径达 42.34 米的巨大圆形穹顶不仅气势恢弘,而且从局部到整体都是绝世精美的艺术。由于圣彼得大教堂的工程浩大,直到 1626 年才竣工。
(4)米开朗琪罗最喜欢什么艺术扩展阅读:
艺术地位
米开朗基罗雕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与其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是一样的线索:英雄气概磨难而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早期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随后的一些作品表现为风格样式的定型,后期的作品仍然是艺术家的心情归宿。
当时代的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早中期作品中神人兼备明察的力度,后来的人们更注意其后期作品创作时悬而未决封闭的深度,美学的焦距不再是简单的对准艺术的创造物而是艺术家个人和作品之间、与现实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现代艺术更是如此。
5. 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品有哪些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要说起人类“千古第一艺术家”,那觉对是米开朗基罗了。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一样,属于多兼具性的综合型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既是雕塑家、画家,同时也是一名建筑师和诗人。世人对米开朗基罗有着极高的平价,文艺复兴时期的着名花家,瓦萨里在《艺苑名人列传》中就有写到:““感谢上帝,让我出生在米开朗基罗生活的年代。感谢他,把我当做朋友,我才能写下很多细节,记录着他的人生,所有这些都是真实的。”瓦萨里为何对米开朗基罗有着如此高的评价?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这位顶级大师的艺术世界。
当我们在讨论艺术时,我们讨论的到底是什么?是艺术家们的精妙绝伦的作品吗?
我想,历史上最为人铭记的艺术家,除了他本身极富个性和价值的艺术作品之外,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不断攀爬艺术高峰时,经年累月、永不言弃,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6. 米开朗琪罗除了胜利者的雕像外还有什么雕像同样是举世闻名
瑞士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在《古典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潘耀昌、陈平译,2004年1月第一版)一书中说:“无论他(指米开朗琪罗)有意还是无意,他创造的所有东西都包含着苦涩和悲哀。”但是海因里希在《米开朗琪罗》一章中并未阐释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是如何体现“苦涩和悲哀”的,并且笔者未看到英文原版的着作,并不知道这两个词是否准确,所以按照笔者自己的理解,改为“悲凉”二字。此文就以米开朗琪罗凿下的雕塑作品中的男子形象为例,分析这种悲凉意蕴。
本文所说的“男子形象”,既包括独立摆放的独立个体,如《大卫》,也包括群组摆放的雕塑作品中的独立个体,如《昼》,还包括群雕中的男子形象,如《圣母怜子》(1498-1499)和《布鲁日圣母》中的基督。
先看米开朗琪罗在1520年之前的早期作品。
《酒神巴库斯》中有两个男子形象:主角巴库斯和配角小桑陀尔。有着作称这尊雕塑是“在米开朗琪罗一生作品中,……最接近古典的一件”。(《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陈庆平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笔者则认为这是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中最具有欢乐色彩的雕塑。
这时的米开朗琪罗才21岁,来到罗马的他全身燃烧着大显身手的强烈愿望,天才的激情的外化产生出《酒神巴库斯》这样的杰作。
酒神是一位英俊的青年,米开朗琪罗更以葡萄做他的头发,显得别有一番情致。酒神醉醺醺的迈着脚步,像一个凡间的小伙子喝多了酒,走路似乎也不利索,而旁边偷吃葡萄的小桑陀尔更是现出可爱机灵。但是这种欢乐却是通过死亡的对比烘托才展现出来的。小桑陀尔臂膀缠绕的正是代表死亡的狮皮!这尊雕塑作品“告诉人们,人生就如小桑陀尔一样,在死亡抓住它时,它已经尽情的享受了生命的一切快乐”。
如果说《酒神巴库斯》中的变现死亡的因素还不是直接的话,那么《圣母怜子》(1498-1499)则是直接把死亡暴露给观者。没有活力的躯体,僵硬的肌肉,下垂的四肢,歪斜的头颅,这样的生命的离开,让圣母从悲痛中走向崇高,声母的面容并没有扭曲或者撕扯,其实这才是大哀伤应该具有的表现方式。
再看与《圣母怜子》(1498-1499)密切相关的《布鲁日圣母》。在这尊雕塑中,无论是圣母还是小基督,他们的严肃都是清晰可见的,尽管整座雕塑动感十足——圣母的双脚高低不平的放着、小基督站在母亲双腿之间似乎还在爬上爬下,但是二人的表情极其严肃,“一种庄严的,几乎神圣的严肃气氛笼罩着他俩”。这是一种“对神圣事物新的敬畏理想”。
再着重分析一下《大卫》这一座举世闻名的雕塑。先看外形。他的头部,眉头紧锁,双目有神,鼻梁高挺。笔者还观察到大卫的脸部因为力量的凝结而显出线条的变化,仿佛脸部肌肉会活动一般。而整个头部歪向一侧,颈部的塑造成为一个重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大部分的评论家欣赏《大卫》时,重点都放在了四肢和全身主要肌肉上,但是笔者认为颈部的塑造同样不能忽略,因为头部不是正对着前方(其实米开朗琪罗大部分雕塑中的男子头部都不是正对着前方),所以颈部的雕塑不是简单的左右对称即可完成的,但是米开朗琪罗却把大卫颈部肌肉的张与弛,骨骼的一侧明显一侧被肌肉覆盖、线条一侧舒张流畅一侧复杂繁多全部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了!
个人认为《大卫》是米开朗琪罗在男子颈部塑造上最成功的作品。《造反的奴隶》的颈部没有力量的突出,《乔凡尼诺》中的颈部则显得柔美,体现不出米开朗琪罗的水平,《昼》与《暮》的颈部则不明显,而《摩西》则根本没有颈部——被胡子遮挡了。
大卫的力量感主要还是通过他布满肌肉的双臂、胸腹和大腿来表现的,整个雕塑的造型主要还是靠一条下垂一条上举的双手和一条用来支撑一条发力的双腿,形成一种张开却又含蓄的节奏。
那么这尊雕塑通过上述这些方面所要表达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它所具有的内蕴究竟是什么呢?大部分的美学专着和课本都会提到“英雄气概”、“雄强”、“青春”、“激荡”等词语,笔者也认同这些观点,但是笔者本人需要强调的仍是“悲凉意蕴”。这一点如果忽视,则是解读的悲哀。
首先是因为仇恨,对敌将巨人哥利亚的仇恨与鄙视。由于米开朗琪罗凿下的大卫还是一个青春其中的少年,所以他又需要有超人的智谋和必胜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其次,则是主题本身就带有悲凉的意味,这是对第一个原因的深化。分析其它相同题材的大卫雕像,如韦罗基奥的《大卫》是“一个清秀苗条,棱角分明,身材修长的小伙子”;多那太罗的《大卫》则是“一个高大健壮的青年”,并且这个大卫还将他厚重的剑插入“一个怪物的斑白的头颅”。切利尼的《珀尔休斯》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在同一个公共广场上摆放过,这“两尊雕塑皆源自多那太罗的铜制《大卫》”。(《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美)卡米拉帕格利亚着,王玫等译,无版本介绍)如果看切利尼《珀尔休斯》会对这一方面理解的更透彻一些,那种血腥味儿会更加浓烈一些,效果也更加震撼人心一些。雕像中的珀尔休斯的脚踩在了美杜莎的无头的躯体上,他的手还高举着血淋淋的美杜莎的头!
笔者认为这三座雕塑是具有相通之处的,只不过《珀尔休斯》把多那太罗的《大卫》向残酷的一端演进,而米开朗琪罗则缓和了这种刺激,但他也绝不是颠覆,而是继承和发展。
米开朗琪罗选取了战斗前的片刻,在大卫愤怒的眼中,恐怕还有硝烟、死亡和鲜血的预兆,战争的尘埃和尸体的伤痛已经扑面而来。
再看米开朗琪罗后期的作品。尤里乌斯陵墓中的《摩西》、《垂死的奴隶》、《反抗的奴隶》这三座雕塑的悲凉意蕴已经非常明显了,而前期的《胜利》、后期的《圣母怜子》(1546-1555)、《隆达尼尼的圣殇》、《复活的基督》、美第奇教堂中的《圣母与圣婴》,包括未完成的《醒来的奴隶》折柳座也与上文分析相似,不再多说。主要谈一下佛罗伦萨美第奇教堂中的“四尊卧像中最强烈的一具”——《昼》。
首先是这一系列雕像是米开朗琪罗为圣伦佐教堂建造美第奇家族的四位成员的陵墓而创作的。悲凉的基调已经在创作之前确定了。
其次,米开朗琪罗在《昼》中的壮年男性人体上通过肌肉突起表现愠怒,同时,他的姿态也可以称为“古怪”了,不知道以这样子的姿势躺着会不会舒服,“完全超出了真人的可能”。这样一来悲凉意蕴就显露无遗了。
现在肯定会有疑问说,纵观米开朗琪罗一生的雕塑作品,尤其是男子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意蕴的存在呢?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分析之:
(1)题材因素。即上文提到的战争题材、陵墓题材等,以及下文涉及的宗教题材,这些题材决定了悲凉意蕴。当然,这并不是绝对性因素。例如拉斐尔的圣母形象,虽然也会严肃与沉思,却有一种温馨亲和。
(2)材质因素。王化学老师说过,米开朗琪罗最钟爱石雕,大理石尤其喜欢。把冰冰的大理石雕刻出动感已经在米开朗琪罗的天才创作中得以实现,虽然比之青铜,大理石已经温暖多了,但材质自身的属性却不会变。它的冰冷会影响到作家的各个方面。
(3)宗教因素。米开朗琪罗信仰基督教,基督思想占据了他的思想的全部。而他一生又与教皇有了斩不断的瓜葛,并且在雕塑题材上,源于与基督经典的占了大部分。基督是崇高的,而米开朗琪罗把崇高之美灌注到雕像中,形成了悲凉的底色。
(4)米开朗琪罗自身经历和情感因素。米开朗琪罗的一生是比较曲折的,王化学老师提到的米开朗琪罗总是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奴隶,甚至把自己的脸画在圣巴泰勒米的那张皮上。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一书中,《末日审判》一节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可以作证这一方面,并以作为本文的结尾:
“在画天顶时,米开朗琪罗正以天才驰名全意,作为艺术庇护者尤里乌斯二世最宠爱的画家而踌躇满志;二十几年后,他已尝尽了生命中的痛苦,深知社会上各种人物的罪恶,悲愤幽怨凝聚笔端,正直的艺术家要以《末日审判》使自己进入天堂。”
7.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一、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无不洋溢着正义的激情。他创作的众多的强健雄伟的艺术形象,如《大卫》,充满了生气与力量,但也包含了悲剧的色彩。这正表达了米开朗基罗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的精神,和在那个时代无法实现理想的悲剧性生涯。
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部分是人体,展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主义思想,赞美人体的美,是对古代希腊艺术的一种“复兴”。米开朗基罗的人体不是按照真实人体的比例和姿态来塑造的,而是按照他的理想来塑造的。其实,它的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反对宗教的虚伪,重视人及其现实的力量。他最擅长的是雕塑男性的身体,很雄伟有力,动作舒展结实,但是女性身体就不太擅长了。
三、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展现着昂扬的生命力,其作品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向着命运开战的精神力量,在其作品中无不展示着米开朗基罗对生命的讴歌,对人间丑恶的痛恨,可以说其作品中洋溢着米开朗基罗对生命和正义的理解与赞美。
四、米开朗基罗建筑作品虽然不多,但件件都成就非凡、影响深远,极具创造性。可以说米氏出品,必属精品。他善于把雕刻同建筑结合起来,设计的建筑层次分明,立体感很强,和他的雕刻风格一样显得刚劲有力。他的建筑代表作有:美第奇家庙、劳伦齐阿图书室前厅、卡比多广场以及圣彼得大教堂等。
五、美第奇家庙从已经完成的那部分来看,它的设计严密紧凑,尺度把握得很好,是建筑和雕刻紧密联系的典型。劳伦齐阿图书室前厅表现出很强的整体性。它正中的台阶造形富于变化,局部的曲线处理和四壁的直线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8.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有哪些
米开朗基罗在四年中完成西斯汀教堂天板画“创世纪”。我们无法想象何以艺术家在身心饱受折磨时仍能有如此壮丽的作品。画中充满戏剧性的张力,人物个个健美而栩栩如生,将造物主所创造的万物之灵完美地呈现出来。整个天花板以九幅主题画为主,以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为题材。米开朗基罗不只是为教皇服务,他也用他的生命和他的天赋献给上帝。
他的建筑作品不多,但都富有创造性,成就很高,影响很大。代表作有: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庙(1521~1534)、劳伦齐阿图书室前厅(1523~1526)、罗马的卡比多广场建筑群(1540~1644)和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坛部分和穹顶(1547~1564)。
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建筑物,层次丰富,立体感很强,光影变化剧烈,风格刚劲有力,洋溢着英雄主义精神,同他的雕刻和绘画风格一致。他也善于把雕刻同建筑结合起来。常常不顾建筑的结构逻辑,有意破坏承重构件的理性形式,如把圆柱子嵌在墙内,用薄薄的“牛腿”承托柱子,额枋和山花凹凸断折等,表现出一种激动的、不安的情绪。因此,他是手法主义的开创者。巴洛克建筑的建筑师们也把他奉为导师之一。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9. 米开朗琪罗简介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又被为译"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米开朗基罗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逐渐稳定住了自己艺术家的地位。1499 年创时作的《哀悼基督》是即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学科的实践和细致入微的匠心吻合了、而且超出了人们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誉为 15 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悲剧却掩饰了哀伤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创作于 1501 年的《大卫》神化的人形早就确定。其后的一些雕刻作品是几组陵墓雕像,工作了很长时间,其中很着名的是《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摩西》和《昼》、《夜》以及《晨》、《暮》等。
晚年未完成的四件雕刻作品其实是在为自己设计雕像,与《哀悼基督》是一样的题材,形象不明晰,手工也不是很细腻,估计是在走过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之后,向世人诉说,不是人生的抱负无以施展,而是天国的奥秘藏而不露。
米开朗基罗雕刻的作品风格的形成和创作的走向和其绘画作品的风格的形成和创作的走向是一样的:英雄气概磨难而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
(9)米开朗琪罗最喜欢什么艺术扩展阅读
艺术成就——无与伦比的雕塑
米开朗基罗以人体作为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刚劲有力、气魄宏大,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生机勃勃的人文主义精神。
1498 年,年仅 23 岁的米开朗基罗开始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两年后即告完成。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
米开朗基罗却将圣母刻画成一个年轻、貌美、恬静、典雅的少妇,她默默地俯视着死去的儿子,沉思、哀悼,耶稣静静地躺在圣母膝上,面部表情安祥。整座雕像沉浸在肃穆气氛中,并洋溢着人类最伟大的母爱情感。
它已大大超出了题材的限制,将生与死、痛苦与慈爱化为一体,和谐统一,赞美了人的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作品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人们不相信它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为此,米开朗基罗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
10.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和绘画时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雕塑作品:《大卫》《哀悼基督》《摩西》《垂死的奴隶》《晨》《暮》《昼》《夜》等
绘画作品:天顶画《创世纪》祭坛画《最后的审判》
《大卫》高达2、5米,左腿向前,左手握着肩上的投石机弦,神情坚毅,目光炯炯,侧面注视前方。《大卫》寄托着米开朗基罗赶走侵略者的强烈愿望。这件作品被视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典型形象,也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创世纪》虽然画的是上帝、预言家和神话人物,却没有丝毫神秘色彩,343个人物都是米开朗基罗心目中英雄人物的化身,一个个形体高大,精神焕发,表现了人的无穷力量
《最后的审判》他以超人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画了一大批裸体巨人群,借以表现人的意志和力量。很明显,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幅画,公开表示他与封建意识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