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怎么竹刻艺术

怎么竹刻艺术

发布时间:2022-04-18 22:17:57

❶ 嘉定竹刻艺术特色是什么

雕法有阴刻、阳刻、皮雕、模雕等多种,其中以留青皮雕最具特色。留青皮雕以竹的青皮作花,竹肌作底,利用其色泽的不同而雕镂出层层画面。

所刻书、画、插屏、挂屏等欣赏艺术品和烟盒、笔盒、花瓶等实用工艺品刀法缜密精致、图案清丽淡雅。



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

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其技法包括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原创性,审美价值远远超过实用价值。


嘉定竹刻工艺流传于上海市嘉定地区,嘉定位于上海西北部,北依浏河,盛产竹子。嘉定竹刻技艺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内传承。


朱鹤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使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观赏艺术。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均继承上辈竹刻技艺,并推陈出新。朱缨的刀法比朱鹤更为丰富,而朱稚征的成就更进一步超过了父祖辈,刀法神妙,风格简洁精雅,古朴淳厚。

祖孙三代奠定了嘉定竹刻艺术的基本品格,在历史上被人称为“三朱”。“三朱”之后,李流芳、娄坚等“嘉定四先生”在书画之余,亦承朱氏“深刻法”刻竹消遣。清代康熙年间,吴之创薄地阳文刻法,秀媚遒劲,层次多变,被时人称之“鬼斧神工”。

另有封锡禄、封锡爵、封锡璋三兄弟,精于圆雕,擅作人物,作品生动传神,将嘉定竹刻推入全盛时期。至干隆年间,嘉定竹刻流派纷呈,而以周颢为领军人物。周颢集嘉定竹刻之大成,用刀如笔,作品生动浑成,被世人称为“绝顶佳品”。与周颢齐名的还有周笠、施天章,时称“嘉定三艺人”。

嘉定竹刻早在清初即被当作贡品送入宫廷,康熙及雍正两帝不仅收藏,还将艺人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等召入内廷供奉;干隆皇帝则将自己的诗题写在笔筒上,让嘉定竹刻艺人刻录。

晚清时,嘉定竹刻集中在嘉定城内,作坊林立,店铺繁多,时大经的“文秀斋”、韩玉的“云霞室”、叶端甫的“翠晴斋”、张学海的“文玉斋”、朱厚甫的“酉阳俎”、范雅堂的“文元斋”、申竹芗的“瑞芝斋”及“潘松云斋”、“谢荫轩”等均有一定影响,但此时整个竹刻行业已开始陷入停滞并渐次衰落。

1949年后,嘉定竹刻有了专业的行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嘉定竹刻传统上主要以家族、师徒授受方式承传,朱氏浮雕透雕刻派、封氏圆雕派、吴氏薄地阳文派、周氏南宗画派等众多流派均有传人。

现在这一技艺主要的传承人有范勋元、张迎尧、樊其昌、丁黎良、王威、王乐平、张伟忠、蒋玉铭、苏玉蓉、庄龙、周铿、张伟忠、蒋玉铭等。




(1)怎么竹刻艺术扩展阅读:

历史

嘉定竹刻创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江南竹刻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派:一是“金陵派”,二是“嘉定派”,以“嘉定派”更为繁荣。

清代时,嘉定县城已成为竹刻工艺的中心。嘉定派的创始人朱松邻原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在制作中能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

他的儿子朱小松、孙子朱三松都继承此业。朱小松刻制“古仙佛”,世人评价很高。朱三松把父祖辈的传统技艺又推进一步,所刻制的人物、山水、草虫、禽鸟,刀法精湛,无不精妙绝伦,具有新鲜灵动之感。


❷ 苏州竹刻艺术的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

清以后,南京的竹刻及制扇艺人逐渐南移,来苏者更多,苏州本地制扇骨作坊由陆墓发展到城里的桃花坞地区。融书画雕刻为一体的苏扇被誉为“吴门雅扇”的同时,苏州的竹刻工艺更发展壮大了。
在嘉定、金陵两地的竹刻工艺渐渐衰弱时,苏州的竹刻艺人却开始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以此谋生,竹刻名家层出不穷。在金陵和嘉定两派风格的长期影响下,再结合自身地域文化(包括“吴门画派”)的特色而逐渐形成了以浅刻法为主的吴门派竹刻风格。

❸ 先秦时期竹刻工艺是什么样的

我国竹刻起源历史悠久,用竹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期。古代竹制品的大量使用,给竹刻艺术创造了物质条件。

以物喻人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竹子的独特形态和质地,历来被文人当做高尚人格和品行的象征而推崇之至。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把竹子比作君子。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赫其烜兮。

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汉族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记事。这种最原始的竹雕,应该先于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而所谓竹刻记事,最初刻的仅仅是符号。远古时期,中原和北方地区不生长竹子,所以用兽骨来刻写,南方盛产竹,就将符号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难保存,比不上兽骨。所以,经过漫长的岁月,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遗物虽然有的能有幸保存下来,却很难再见当时的竹雕作品了。

不过,根据古代文献上的记载,竹雕艺术的源头,早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现。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期肯定就已经形成了。

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中记载,西周时期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又称“手板”,有的就是用竹片制成的,“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只是官位不同,笏的材质也不同,“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木象可也”。士大夫所持笏,均是竹制狭长板子,这种笏上面还都刻有一些纹饰,虽然还谈不上是一种工艺品,但毕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重视对竹子的使用,并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简单的成品。

与笏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竹简。在古代遗址中,这类用语记载文字的竹简多有发现,如《孙子兵法》、记载医药处方的竹简、里耶秦简等。

竹刻

❹ 简单的竹子工艺品的制作,需要那些器材哪位高手指点指点。

竹子笔筒就是比较简单的竹子工艺品了。

制作竹子笔筒,需要准备:(长度15厘米左右,直径10厘米左右的)竹筒、刨刀、小刀、粗砂纸、细砂纸、刻刀、油。

制作步骤:

1、先不忙刻,正式雕刻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蒸煮。这个步骤主要是为了日后的防腐、防虫、防裂。用大口径的锅,装满水,以水漫过竹筒为宜,加少许食用盐。开大火烧开,然后中火煮至少1小时。

2、出锅的时候要立即用干毛巾把竹筒擦干,然后放到阴凉通风处凉干,大概放一周时间。

3、用刨刀去皮,如果是要做留青竹刻,竹皮是要留着的。然后,如果喜欢竹节,那就留着,如果不喜欢竹节,也可以用刨刀去掉。

4、如果有些潮湿,要继续晾干,干透后,用粗砂纸打磨一遍, 力度一定要大,所有凹凸不平的地方都要打磨掉,笔筒开口处还要打磨圆滑。然后换很细的砂纸,继续细心打磨,这时打磨尽量顺着竹子的肌理纹路。再过半小时到一小时,一个毛坯笔筒已经完成了。

5、再次确认竹筒是不是真的干透了,如果干透了,那就可以考虑开刻了。首先要选定主题,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属于艺术创作的过程。选好主题,还要设计布局,还有字体大小。可以用word做好排版然后打印出来,然后把打印稿垫上一张复写纸,贴到笔筒上,再用笔描红一样把字印到笔筒上,然后可以用刻刀一点一点的把字抠出来。

6、然后还是要继续要用细砂纸再次整体打磨一遍,用刻刀小心修饰瑕疵。

7、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油,如果可以,就用纯橄榄油,直接涂满整个笔筒,里外都要。几个小时后,油会完全被吸收,整个笔筒看上去更有质感,并且可以防裂。

(4)怎么竹刻艺术扩展阅读:

竹刻平面雕刻:

1、 浅浮雕:

以平面雕刻为主,略作有立体感的层次,又名薄地阳文,如同印纽雕刻中的薄意雕。

2、 留青雕:

又名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将图文留于竹皮(青)上,其余铲去为底(地)。如果图文再以浅刻法,分出层次,使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为留青雕之上品。常用于笔筒、臂搁、扇骨上。以表现字画的用笔,用墨为其特色。

3、 深刻:

刻痕较深,不必借助高光即能看清刻痕的凹刻。宜于刻书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画,有碑刻的韵味,大都用于臂搁、扇骨、笔筒及翻簧制品。为一般竹制工艺品常用之法。

4、 浅刻:

刻痕很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为凹刻之最浅者。大都用于臂搁及扇骨,以表现画的笔墨意趣为主。

5、 皮雕:

即在留青竹上作凹刻,此种刻法很少见。以浅刻、深刻法相结合,刻字画均宜,具有很强的书画表现力。

6、 翻簧:

又名贴簧,是一种竹制品的名称。可在竹簧上作浮雕、浅刻、深刻。竹簧大多制成器具,往往是一般商品,数量较多,罕有佳构。以深刻为主要刻法,刻痕中常嵌石青、石绿等色。

7、 细刻:

又名毛雕,以刻线条为主,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

❺ 竹雕工艺的基本介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刻在中国由来已久。竹刻又称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类的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工艺品。《清秘藏》载,宋高宗时有个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纤毫俱备,精妙绝伦。另据《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片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可见在唐宋时,中国的竹刻艺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竹刻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明代时的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嘉定派”。至清明,嘉定已成为江南竹刻艺术的中心。嘉定派的创始人是明代的朱松邻,他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在雕刻竹刻艺术品时,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
竹雕形式丰富,除了圆雕、浮雕等不同表现形式之外,还引申出留青、贴黄、镶嵌等工艺。竹雕作品依据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在工艺上又各有所长。建筑多浮雕,摆件多圆雕,糕板雕则都是阴刻;宁波工以骨嵌着称,潮洲工则以透雕见长。
雕刻手法主要有:圆雕,浮雕,留青,透雕,贴黄,镶嵌。

❻ 无锡留青竹刻的雕刻方法

竹子经处理晾晒变成淡黄色,表皮与下面的基底颜色相近,反差不明显。但是“人养玉、玉养人”的道理对竹子一样通用,留青刻品愈经把玩摩挲,基底部分变色越快。那些峰峦枯石、溪流云霭、梅兰竹菊等元素所建构的画韵诗意,便会渐次显现在观者面前,这往往需要一个人的大半生时间去把玩亲近,方可造就它达到圆熟莹润的境界。
三步完成竹刻,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制作过程包括采竹、煮青、雕刻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采伐竹材。无锡留青竹刻的传统选材地,是在浙江省东部的嵊州市,竹子品种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常见的毛竹,采伐时间在冬季最冷的春节前后。所选竹株,又以三年龄的毛竹为宜。嵊州数十万亩毛竹,主要用于建筑、造纸或制作竹炭、竹醋、制药原料。乔先生每两年进一次山,每次采伐几根便足以敷用。而最终精选每根竹子合用的部分,也仅能选出三四节而已剖开后的竹片,要进行第二个步骤,煮青。将竹片层层叠放在柴锅里,旺火煮开。水煮可去除竹肌里面的糖分,加入明矾可以促进这个过程,并杀除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和虫卵。沸水煮开持续半个小时左右,青绿的竹皮变成暗淡的黄绿色,此时需要进行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擦净竹皮表面附着的油脂。水煮处理后的竹片,还要经过几个月的晾晒阴干,细细拣选筛除其中有裂有残疵者,方可进入下一步创作阶段。色彩单一的竹材,在竹刻家看来,并不简单。竹材截面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竹皮、竹肌、竹黄。表皮竹筠质地最为坚密细腻,没有明显的筋络纤维,水煮晾晒后颜色变浅变白。下面竹肌,靠近竹皮部分纤维紧密细腻,年代越久远,色泽会越来越深,呈现琥珀般棕红色,宝光流溢,滋润晶莹。因此也被称作竹玉。竹肌越向内层纤维越少,质感越粗。最内一层称作竹黄,质地最软。留青雕刻包含五个步骤,依据竹材使用情形,通常竹刻艺术品可分为三类:竹雕器、翻黄器和留青竹刻。而留青竹刻,是运用竹皮与竹肌的质地、颜色对比来创作。通常画面实体部分留青,去除竹皮现出竹肌部分作为背景。无锡双契轩针对不同阶段,配合不同的刀具。所用刻刀有圈边刀,起地刀,圆口刀。每一刀型又各分大小尺寸,总计十余支。留青雕刻包含五个步骤:分别是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第一步,画稿。无锡留青竹刻,以花鸟、山水、金石书法题材为多。因留青之故,需要画面元素的边缘勾勒清晰,因此工笔画最适宜。第二步,是圈边,用圈边刀圈出保留竹皮的边缘。这一步很关键,因为竹皮剥去不可复原,过程是不可逆的。所用圈边刀,是单面刃平口或斜口窄刃。运刀时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坏留青边缘轮廓,用刀的锋尖向前运行。圈边很像是工笔画里面的线描,需要长期练习才能达到不生不涩、流畅自如、行刀如运笔,一气呵成的境界。第三步,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这一阶段使用平口起地刀,刀刃斜面向下紧贴竹面,向前推铲。行刀时注意用力均匀,尤其是不能下刀过重。因为通常竹皮层不足半个毫米,仅相当于七八根头发相叠的厚度。下面就是被称作竹玉的竹肌表层,是竹材最漂亮的部分。这一层一旦破坏,无法补救。第四步,分筠。筠,是竹皮,所谓分筠,是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浅层次,相当于工笔画里的渲染着色。分筠是留青竹刻最具特色的核心技术,因为要在几根头发厚度的竹皮上分出层次,以表现笔墨浓淡。如此细微且不容差错,这无疑需要付出极大的专注与细致。分筠所用刀具为斜口圈边刀或圆口刀,运用刀锋在竹皮上刮刻。复杂的分筠之后,是更为细致耗时的第五步工艺,修整竹玉层,使之平整光滑,称为平地。用平口起地刀细细刮磨,并随时修整瑕疵,平地工序通常需要往复五六次,才能最终完成。一件留青作品大功告成,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乃至数年。刀法技巧之外,还需要竹刻家具备较高的书画造诣,这也是留青竹 刻至今仍属于小众艺术品,而且传世品不多的原因。

❼ 什么是留青竹刻,有何艺术特点

留青刻法出现很早,但如何用留青技法表现画面中景物的空间关系却是由明末艰巨张希黄完成的。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认为张希黄是巧用竹材表面青色皮层与竹肌在质地,颜色上的对比,来表现空间变化和刀法韵味的。由于留青刻法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成为许多竹刻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形式。
留青竹刻制品是以竹子的青皮为装饰色的,也不需要再进行加工处理,故对青竹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须在冬、秋季选伐45年生的毛竹,以表面平整,节长无斑者为佳。砍伐时,不能损伤其表皮,根据制器需要,锯断或劈开,入沸水煮约一小时,然后用竹刨花擦去竹面油腻,在日光下晒一个星期,再放置室内通风处架空阴干而成。成品表面光润,竹皮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❽ 清代前期的竹刻艺术是什么样的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干隆三朝,是我国古代的最后一个“盛世”,在这一时期,竹刻艺术在江南地区发展很快,表现为从事这一艺术的人数激增,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就艺术风格和技法而言,也比明代后期更加繁茂绚丽。

名家们都冠绝当时,垂法后世。无论浮雕、圆雕、透雕、还是留青浅刻、阴文浅刻、薄地阳文、陷地深刻、各种技法都已创建并日臻完善。

❾ 江南竹刻艺术是怎样发展的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竹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以镌刻图纹来装饰竹器的竹刻工艺便应运而生。从春秋到汉代,从汉代到唐、宋两朝,我国的竹刻工艺从实用器皿装饰,逐步向文房用品发展,雕刻技法也日趋多样化,阴刻、浮雕、留青、透雕,技艺越来越成熟,为明代中叶江南竹刻艺术的崛起打下了厚实的文化和技艺基础。明代嘉靖年间,在嘉定、金陵出现了竹刻艺术的流派,使竹刻上升为一门艺术。嘉定派是由朱鹤、朱缨和朱稚征祖孙三代名家,世称“嘉定三朱”开创的,金陵派是由南京的李耀和濮仲谦所创。

朱鹤是一位兼备诗文、书画、雕刻于一身的艺术家。这些艺术修养和技能,使他成为江南竹刻开宗立派的奠基人。在竹刻方面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以画法刻竹”的设计理念。

作为江南竹刻的创发者,“以画法刻竹”是朱鹤最大艺术特色,他的传世品极少,唯一能见到的是南京博物院珍藏的《高浮雕松鹤笔筒》。这件作品将笔筒的整个筒体雕刻成古松的主干,虬枝附丽而生,松针规整而古拙。枝上立双鹤,互为俯仰顾盼之姿。刀法用高浮雕,色泽已呈暗紫。

朱缨,字小松、清甫,朱鹤之子。他的文学艺术修养高于他的父亲,故而他的竹刻艺术成就也更胜一筹。在他的作品中,最有名的是《刘阮入天台香筒》。作品所表现的是民间故事《刘阮入天台山》。这则意境神奇优美的传说,被作者用浮雕、透雕、阴刻等竹刻技法,巧妙地雕刻在高16.5里面,直径为3.6厘米的竹筒上。

阅读全文

与怎么竹刻艺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