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懂艺术的人如何去欣赏艺术
我们欣赏艺术应该不是为了娱乐放松,因为上网看些搞笑视频或者打打游戏就能很好地娱乐放松。另外也不应该是为了“有意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应该都去欣赏那些被公认为”“高品位”的东西了。其实,每个人欣赏的艺术文化,代表着每个人的自我认同。也就是说,从一个人欣赏的艺术文化水平,可以看出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欣赏”说的是真正的欣赏,并非那些跟风作秀一般的欣赏。
在欣赏文化的时候应该既保持高度也要注意广度,也正是因为我们的自我认同也在追求高度和广度。
第一,你得知道自己在欣赏艺术时花费的是什么:因为花的都是每个人的时间以及注意力,收藏艺术品是非常花钱,但是欣赏艺术品花不了多少钱。因此欣赏艺术花的不是艺术品本身。去听音乐会,博物馆花的钱并不多,真正花的都是每个人的时间和注意力。
第二,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文化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需要投身艺术,因此只需要当个欣赏者就好了。也就是要成为艺术的主人,让艺术给我们服务,而不是反过来,去纠结欣赏艺术的姿势正确不正确的类似问题。
现在很多人喜欢为了发个朋友圈而专门跑去跟风参观,这样也大可不必。当走到每个展厅的时候,都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从而明白自己的爱好。假设从这里可以带走一件展品。最喜欢的是哪件?最值钱的展品是哪件?这时候你就得主动使用注意力了。接下来就会从自身的喜好出发,对各个展品进行判断。可以根据艺术水平,也可以分析技术含量,但最关键的是自己想要的那件是哪个。这些问题可以自己思考或是和同行者讨论一下。
也许有人会说艺术无价,并没有高低之分!这种观点其实不用太在乎,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体验,才能容易的去调动自己对艺术的兴趣。而这样在每个展厅的时候,就会把重点和注意力都转移到那些自己最想带走的那个作品上面。从而才真的有可能在思想上把它“带走”。也就是等到离开博物馆后,还能回想起来的那些艺术作品。到这个时候,再去关注作品的作者,时期,流派那些有兴趣深入了解的东西。如果能从兴趣出发的话,鉴赏水平就会潜移默化的逐渐提高,那些走马观花的参观者们,除了用照片证明到此一游以外,真正能带走的就没有什么了。
要做到这些,其实关注点就是一个字:我
⑵ 如何看懂艺术
1
第一个“读懂”
读懂艺术的核心是欣赏艺术品本身
我们欣赏艺术,核心是欣赏艺术作品,而不是读懂介绍艺术的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语言,好的作品会说话。
这是我们能从艺术中获取的重要信息,除了背景以外,每一件艺术品只是艺术家表达的体现物。
“读懂”二字显然过于浮夸,也显得我们过于自大。
毫无疑问,大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总能用精妙的创作来解读人类的精神状态,或他们关注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人类的共鸣点,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以后。
如果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星空》而哭泣,面对《格尔尼卡》而悲愤,也许我们即懂了如何欣赏艺术。
2
第二个“读懂”
读懂当代艺术
作为一个艺术生,我们向往西方艺术教育,特别是意大利。
我们常常会提问:“如何考上佛美?”“老师,罗美难不难?”“我要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作品集才能去意大利呢?”
如何去考是技术手段,只有当你真的懂得了艺术,才有了考意大利美院的方向。
大家首先要正视一点:现在全意大利美院的教学大部分是当代艺术方向的。
我们很多人听到“当代艺术”这几个,脑中浮现的字眼不是”傻子“就是”疯子“。
但其实那些出格的、超前的,反叛的甚至明显影响感官的作品只是集中出现在了60-80年代而已,那个时期受到战争、政治及经济的影响,整个艺术思潮都非常激进。
在此之后,现在广泛盛行的当代艺术开始兴起。
在我们原来的印象里面,艺术就是绘画、雕塑、古典音乐,但当代艺术已经完全超越了这样的范畴。
当代艺术不是某一种形式,声音、影像、行为、光线、互动、装置都是艺术表达语言,是艺术家使用的技法。
这和几百年前,画家在画布上画画,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不是你拍了一张照片,一个视频,甚至跳了一段舞,就是当代艺术了。
3
第三个“读懂”
在求学期间我们怎么读懂
对中国学生来说,我们习惯了经验主义式的学习法,即对于曾经发生或者接受过检验的事情,觉得都是对的。
但这会导致一个艺术问题:我们会以非艺术而是科学家的方式来学习艺术。
什么是科学家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登上科学的巅峰。
科学的知识结构是金字塔型的,一切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艺术家的答案是:可能是吧,或许是吧,你想什么是什么。
所以艺术不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学习结构,是一个巨石阵。
艺术没有山头,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山峰,而山峰之间互相连接。
我们没有办法说印象派比立体派高明多少,他们只是不同的流派,他们的地位同等重要。
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也没有高下之分。
再比如,印象派是画油画的,文艺复兴时大家也是画油画的,但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流派,中间相隔了几百年。
所以,是否是当代艺术,跟大家画不画油画无关。
作为一个艺术生的基本素质,是要学习在艺术中出现的所有形式,艺术家,艺术案例。
这样才会让大家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走得更远。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素描头像画得非常好,就ok了。
水粉学会了,去学油画了,你就比还在学水粉的同学技高一筹了。
艺术语言没有高下之分。
作为一个艺考生,切勿不要把自己只是范围缩小到一个铅笔,一张画纸,一桌静物,一个模特。在更广阔的世界,更多的艺术巨星、现象和流派,你不一定要成为他们学习他们,但需要有一个平常心去了解他们。
作为学生应该都要学习,包括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包括各种艺术形式,任何片面的看待艺术的态度都是不对的。
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是对学生来说,不要自己不喜欢就不去学习。
有主观的态度是好的,但学习不应该是片面,态度更不应该偏激。
才是艺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4
第四个“读懂”
走得更近读得更懂
欣赏艺术,“读懂“艺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走近真实的艺术作品前,走出你的集训画室,走进博物馆、走进美术馆、走进展览馆,走出你的世界,走向整个世界。
在当今主流的艺术届,艺术家们讨论语境通常都会是社会问题、人类关怀,和思考当今人类生存的主题。
比如以下这个作品,艺术的本体是后面的雕塑,然而观众通过作者特制的app扫描,就会出现热感应,冰冷的雕塑立刻就有了温度,出现了有血有肉的人体的感觉。
虽然从科学上说,只有绝对零度的物体在热力图中才会没有红色,但从作品的构思、展现和最后的立意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棒的展现。
但作为学生,社会问题、人类关怀这些主题太过于宏达,我们可以讨论一些与自己有关,更轻松的话题。
但这里面也会涉及到关于艺术思考中个人身份和群体身份的共识和认知。
当代艺术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混沌,挣扎和痛苦之后,在百年来艺术家无限的努力下,给艺术带来了无限丰富多彩的方式。
现在“艺术”这个单词已经远不是500年前的意思,通过背景去理解艺术家的精神创作,并找到那个与自己相关的精神出口。
我们就能在大师的指引下进步。
⑶ 普通人如何去欣赏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都注定了要和一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品相遇,这些艺术的结晶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无论这些艺术品值多少钱?是不是拍卖出了天价?对普通大众来说,天价引起的轰动效果也许只是起到了将高端艺术品迅速拉近到大众面前的作用。
刚刚拍出29.57亿元的达芬奇的《救世主》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有个误区,就是总觉得一定要看“懂”才行。所以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想看的人不敢去看,总觉得不懂艺术史论、美学常识、作者生平的自己都不好意思站在画前面。
实际上,普通人看艺术品更多的是一种审美过程而非学术研究,在艺术品面前,感官的感受和情绪是最重要的,普通的欣赏者达到怡情悦性的程度即可,其次才到理论和思想的认识与深入。因此,看展最重要的不是能不能看懂,而是能不能激发出感受,能不能与作品产生一种神交。无感受、无交流才是最可怕的。
1.29亿元拍出的黄胄的《欢腾的草原》
每个人的天性当中都有一种灵性,它往往通过一个人的感受力而表现出来。当人们在感受艺术作品的时候,这种灵性可以判别一个事物是否富有感染力,是否能生动地显现艺术的美。而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和艺术品的时候,这种感受力是尤为重要的。如果你没有太多的艺术领域的知识积累,那么你不妨绕开复杂的创作背景,直接从最小白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开始做起——感觉。跟着感觉走,通过肉眼观察和心灵感觉来判断这件艺术作品或艺术品能不能带给你灵魂的震撼与感动,来判断这件作品的风格是否鲜明,其中蕴藉的情绪或情感是否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来判断这件作品是否能在你脑海和心灵当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通过感觉来完成的判断就是你对一件艺术作品或艺术品最为简单却最为有效的欣赏方式。
2.79亿元拍卖成交的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
所以,我们应该扔掉完全不必要的内心负担,去除装腔作势,真诚地、自然地去感受艺术作品那种直击心灵的东西。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觉得美或者丑,感受到喜悦震撼或者厌恶反胃,这些都是自由的,这些都是你可以表达的。艺术从来不是让你去懂,而是让你去感知!
每个人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是受到其自身的知识,对于事物的认知、理解,个人经历等等许多因素影响的,人和人之间的种种差异导致其艺术欣赏感受的千差万别。
1.64亿元拍出的张大千的《瑞士雪山》
因此,人们欣赏艺术的第二个误区可能是:以为贵的艺术品就一定是最美的。艺术品的价格形成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为艺术品的独创性和作者的美术史地位,也可能因为其与某知名人物收藏或相关联,也许是因为某些机缘巧合被市场所认知,也许是因为作品的极度稀缺性。因为,人们对于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此,天价艺术品未必都能被人们所钟爱。 至于对于作品艺术水准的评价,可以这样去理解:同样一幅画,放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不作任何解释,没有人会停下来好好看一看,或许很多人认为就是很平庸的作品;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凡尔赛突出地展览一个月,也许人们都会说那幅画太棒了!拍卖出天价的艺术作品常常就有这样的暗示意义。画作本身艺术水准只是因素之一。
⑷ 干货|如何看懂高大上的艺术展
身边总有朋友会问我们,最近又有什么好看的艺术展啊,有没有可以推荐的?
首先真的很欣慰,越来越多不搞艺术的朋友也开始看展了,虽然他们总说,其实去看展很多时候也看不太懂,更多是好奇,或者只是纯粹去感受下,看看艺术家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艺术,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艺术就是需要靠自己去感受的,只是有的人感受多一些,有的人感受少一些。
而看展本质就是一个艺术熏陶的过程,当你看过那些艺术大师们的杰作,看过足够多的好作品,当你感受得多,你的眼界和观念就会被打开,你的审美水平就会慢慢提升。
但是,当我们真的去看了一个不错的艺术展,有人可能排了老长的队,进去后茫然走一圈,然后感慨一声:“啊,真好看!” 或者疑惑一下:“哪里好看了?”传说中的顶级大师名作就在眼前,却又好像离它很远很远……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怎么才能看懂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呢?
① 观看作品旁的介绍
宽宏的约翰·弗雷德里克顿萨克森候选的肖像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1533年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每一幅作品旁边的作品介绍和背景资料。通常一个好的展览,都会配上相关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介绍信息,对作品和艺术家有一个基础的了解。而此次展览策划中,每一幅作品都配上了200~400字的介绍,算是比较深入了,这也是清华此次策展中非常人性化的地方。毕竟很多人除了达芬奇、梵高、莫奈等耳熟能详的大师之外,对其他大师可能了解的比较少。
② 相互比较着去欣赏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加国•安格尔《朱庇特和忒提斯》(左图)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穿红衣的年轻女子》(右图)
当我们看完作品旁边的文字介绍之后,再看这些名画可能还是有点懵,这时候,我建议大家相互比较着去欣赏。因为时代的不同,同一个展厅内,两幅相邻的作品,就有可能相差50年-100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通常会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比如,浪漫主义和印象派,当你相互对比的去欣赏,你会发现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当我们用比较大眼光去欣赏这些画作时,艺术鉴赏能力也在逐渐提高。
③ 以历史时间线纵向去宏观感受
每个艺术流派的诞生,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立体空间的表达意识开始明显增强,也就是大家理解的素描。虽然立体素描已经开始成熟,但是,当时的色彩语言并没有那么丰富。这和当时的工业发展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颜料还是以手工磨为主,而像现在这样丰富的锡管颜料一直到19世纪末,印象派时期才开始普及。正因为开始普及了便于携带的颜料,才使得外出写生成为可能,否则以前像罐头一样的颜料,带出去写生可就太费劲了。
按照历史发展纵向观看作品,远远比单独看一张作品,理解得更深刻,更能明白其中的变化。比如,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艺术变化,我们就可以在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朦胧和梵高《向日葵》的生命热情中看到。
而清华艺术博物馆的这次展览,正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策展,就像是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一次短暂巡礼,从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每个艺术流派都清晰呈现。一个展看下来,你就可以对西方艺术史了解得更透彻了。
④ 了解一定的绘画语言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保罗•亚历山大医生肖像》
布面油画 100.5×81.5厘米 1909年
如果不了解一定的绘画语言,哪怕是大师的杰作摆在你面前,你也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因为心里没有共振的基本元素。绘画就像是一个媒介,它将艺术家的性格、情感、过往的经历、当时的情绪,通通注入到艺术作品中。当你也懂这些绘画语言,才更容易获取艺术家在作品里表达的情感、注入的能量。
绘画是有一定门槛的,油画就有油画语言的门槛,而跨过这个门槛的关键是要去尝试了解一些基本的绘画语言,比如“轮廓线的虚实变化”、“明暗对比”、“色彩的层次变化”,否则,我们去看再多的画展,艺术欣赏水平可能还只是停留绘画形象的美与丑,却看不到绘画作品中的音乐节奏。
⑤ 找一个懂油画的朋友或艺术工作室一起看展
克劳德•莫奈 《睡莲》
布面油画 101.0×90.0厘米 1908年
对于绘画语言的了解,最快的学习方式,莫过于跟着懂绘画语言的朋友一起去看展,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讲解。比如这次的“西方绘画500年”特展,作品都是油画,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是陌生的,因为我们不懂油画的绘画语言。如果你不想让看展变成凑热闹,如果身边刚好有懂油画的朋友,或者遇到靠谱的艺术工作室,那就跟着他们一起去看展吧。也许,当你懂了一些绘画语言,你的眼界才真正被打开,艺术观念的更新也会让你的生活不一样。
比如,莫奈的绘画语言中,他看到那么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真的超出常人么?其实不然。我们做一个小实验:面对一面白墙,去看白墙的中间和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用心感受,你会发现四个方位的白色均有颜色的变化,比如右边可能在白色的基础上偏红,上方在白色的基础上偏蓝。不用怀疑自己的眼睛,你的这种色彩感知是对的感受,也是最好的感受,而莫奈只是将这种视觉感受放大,展示给了观众。
⑥ 用心去感受再感受
乔治•莫兰迪 《静物》
布面油画 30.0×35.0厘米 1948-49年
当我们不看任何文字介绍,也不懂任何绘画语言,没有别人的专业讲解,我们看一幅作品,怎么看?也很简单,用心灵,而不是用眼睛。
绘画语言本身就是最直接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语言可以不经过大脑的解码,就让你感受到艺术家的品格、特质、当时的情绪、情感。解码这种语言最基础的就是“用心”俩字,而并非眼睛本身。当你伫立在一幅作品前,用心感受的时候,也许你没有多么大彻大悟的感觉,但你一定和这位艺术家在情绪和情感上走得更接近了。比如梵高的作品,你能够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情和生活的挚爱,而莫奈的作品,你能感受到他平凡生活中的惬意和自在。
用心去看去感受,恰恰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最容易丢失的,而这才是看展的关键,因为,欣赏艺术,你的感受最重要,那是别人没有的。
在人世间活着,就有诸多的烦恼,坑坑洼洼的人生旅途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如果在低谷的时候,还能够看到树木丰富多彩跳跃的颜色,擦肩而过行人嘴角上的微笑,普通瓶瓶罐罐投影上虚实相生的美,你就有了一双艺术的眼睛,而艺术的眼睛可以让你的人生感受到更多幸福和满足。
美也,带你去看展,希望你在生活里有艺术的眼光。
⑸ 作为一名普通人,到底该如何辨别人体艺术
我觉得我能看出美的就是艺术,我研究半天也不知美在何处的就不是。
1.不是只有少数人能理解的才是艺术我觉得一件作品,诞生出来的意义就是有人欣赏,人体艺术也是如此。人体艺术旨在展现人体的外在美,不是单单展示出人的肉体,所以人体艺术也不一定就是裸体的。
我不希望别人教我如何辨别艺术,每一种艺术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欣赏它的人,我认为的人体艺术就是我能欣赏的来的那一部分。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你硬要搪塞给我卷曲成一坨的肉体告诉我这是艺术,那么抱歉,在我这它不是。
总之,艺术之美来源于人,人体艺术之美,亦来源于人。
⑹ 有人说“那些不会创作艺术的人,就不懂欣赏艺术”,你怎么看
“不会创作艺术的人,就不懂欣赏艺术”,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家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或者说,说这话的人自己就不懂艺术。
须知,无论什么时代,什么时期,欣赏艺术的人都比创作艺术的人要多的多。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生活中的真善美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给以人以愉悦以感染以共鸣以启迪以激励。艺术分两类,有自然形成的,如鬼斧神工的奇山怪石等等。有人工创作的,如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但不管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创作的,都是人们耳闻目睹的生活现象。
安格尔的《泉》是一幅人体油画,但看过的人没有谁会感觉这幅画有丝毫的低俗,反而觉得画面美丽典雅,清纯干净,纤尘不染,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
艺术的意义就在于能为人们所欣赏,所认识,并从中得到对生活的感悟,对真善美的趋同。艺术之所以能让不会创作艺术的人们看懂,让人们欣赏,让人们理解并接受,就因为它来源于生活。
⑺ 据说在毕加索之后,很多人就越来越看不懂绘画艺术了,这究竟是为何
因为毕加索之后,绘画艺术更多的是表达个人的情感了,所以让人难以猜测了。
毕加索我们都知道,西班牙着名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个雕塑家,他是立体画派的创始人。画画这种我一直认为是要有天赋的,天赋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一代大师。他从小学习画画,在创立立体画派之前,他跟我们每个人一样,也有过迷惘期。但是创作这种东西,往往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思想。
不管是画画还是写作,其实我们都能从作者的作品中窥探一些作者的情感出来,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表达的情感,可以在作品中宣泄。
自从毕加索开创了立体画派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效仿他的风格,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寄托在这抽象的作品中,如果没有一点艺术细胞,我们真的很难从一幅画中读取作者的情感。
⑻ 毛姆:艺术,有多少人能看懂
毛姆,懂艺术的剧作家?懂写作的艺术家?
如果你翻开《月亮与六便士》,就会发现真相……
1、艺术中最有趣的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这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即使他有一千个错,我也可以原谅。
2、艺术家,无论画家、诗人、音乐家,用他的崇高美好装点世界,唤醒意识,但这类似人类的性本能,总免不了野蛮:他带给你最大的礼物,同时也占有。探索他的秘密,就像阅读侦探小说一样富有魅力。这是一个谜,仿佛天地万物,没有来由。
3、外行对绘画一窍不通,这种人对艺术作品最好的赞赏,就是沉默或支票簿。这是一种荒唐的误解,以为艺术只是工匠才懂的手艺。艺术是情感的体现,情之所至,人人都能理解。
4、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像那些出类拔萃的名人,人们总是对他们生活中的意外或神秘紧抓不放,深信不疑,缔造传奇,无限狂热。这是对平凡生活的浪漫抗议。传奇事件成为英雄通往不朽的最可靠的护照。
5、一个画家的纪念碑只能是他的作品。
6、艺术家,和别的行当不同,他们不仅可以讥讽同行的外表和性格,还能嘲笑他们的作品。
7、“为什么你认为美---这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会像沙滩上的卵石,一个漫不经心的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到?美是美妙,是奇异,艺术家唯有通过灵魂的煎熬,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美。而当美出现,它并非为了让每个人都认出它自己。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和艺术家一样的奇异之旅。这是一支唱给你的旋律,要想再次用心聆听,就需要智慧、感觉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8、生命短促,没有时间谈恋爱又搞艺术。
9、天才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但对天才自己而言,却是很大的负担。
10、如果有什么东西阻碍了他那无人理解、怂恿他奔向未知事物的热望,我相信,他会毫不犹豫,将它从心中连根拔除,哪怕让他痛苦,让他遍体鳞伤,鲜血淋淋。
11、艺术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
12、人们随随便便谈论美,却不知美为何物,这个词已被用滥了,失去了它原有的力量;所有的鸡零狗碎都以美为名,使美本身的含义荡然无存。一件衣服,一只狗,一篇布道辞,都很美,但当人们和真正的美相遇,反而辨认不出。人们极力掩饰自己毫无价值的思想,这种虚伪的夸张,让他们的感觉变得迟钝。就像一个伪造事物的精神价值的骗子,连他自己有时也觉得是在骗人,因为胡编乱造,早已失去了他们的鉴赏力。
13、美对他来说,就像信徒心中的上帝,当他真的看见了,却感到害怕。
14、作品见真我。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只让你看到他希望别人接受的一面,你只能凭他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对他有所了解。有时候,人们带着完美的假面,久而久之,真会弄假成真。但是,在他写的书、画的画里,他会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如果他装腔作势,只能暴露自己的空虚。滥竽充数,最终会被发现,冒充个性,无法掩饰平庸的头脑。对于目光敏锐的观察者来说,哪怕是一个人最漫不经心的创作,也会泄露他灵魂深处的秘密。
15、他无法容忍不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传达给别人,这是他创作的单纯意图。只要他能够接近他所追求的事物,他会毫不犹豫地简化,甚至歪曲。事实对他无关紧要,他要的,是在一堆毫无关联的事件中,找到他认为意义重大的东西。就好像他觉察到了宇宙的灵魂,不得不把它表达出来。
16、艺术是性本能的一种表现。
17、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将他的梦想完全实现,虽然这梦想让他痴迷不已。
⑼ 看不懂的才是艺术么
如果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没有疑义。如果说,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有深有浅,应该没有疑义。如果说,有些艺术容易看懂,有些艺术不容易看懂,应该也没有疑义。但如果说,看不懂的才是艺术,我想,一百个人人里头会有九十九个人不认同,而唯一认同的那一个人恐怕他才是真不懂艺术。
有人说,许多抽象主义绘画看不懂,比如说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等。诚然,毕加索的抽象绘画毕竟不像写实油画那么容易看懂,但也并非真的看不懂,只是一下子看懂的人比较少。其实,只要了解了抽象画的表现手法和具体某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再去解读该幅作品,是完全能够看懂作品的。像《格尔尼卡》以抽象的艺术形式揭露法西斯暴徒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镇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灾难。房屋倒塌,牛在哭吼,一片恐怖惨象……。
有些艺术作品虽不那么直观,但底蕴深厚,耐人寻味,甚至令人费解,但这跟看不懂是两回事。真正看不懂的东西是那些伪艺术假艺术,像有些丑书、竹书、吼书一类的,还有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但那是不是真正的艺术,恐怕得打个问号。
⑽ 艺术真的很难懂吗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关心它呢
不
艺术不是难不难懂而是有没有那种艺术的天赋,艺术家的眼光和常人不一样他能发觉事物本身的美和内在的美,他不尽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且能对他做出判断,所以一些艺术作品不能用常人的眼光去看待,有些艺术作品常人也就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