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意境是什么

艺术意境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19 03:21:50

⑴ 美学原理 叶朗 第六章艺术美什么是意境

叶朗 《美学原理》第六章艺术美的意境:

1、 意境的概念 所谓 “意境” , 是 “意象” (广义的美) 的一种特殊的类型, 它超越具体的、 有限的物象、 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对人生、历史、宇宙的哲理性感悟。 “意境” 给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惆怅” ,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形而上的 慰藉” 。 “意境”不仅存在于艺术美领域,而且也存在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领域。
2、 意境的形成过程 老子哲学中提出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道”是“无”和“有” 、 “虚”和“实” 的统一。 禅宗思想的妙悟中的“悟” ,是一种对用很宇宙本体的悟,是一种形而上的“意” 。 魏晋玄学的“贵无”和“崇有” 。 唐: “境”作为美学范畴出现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
3、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意境都是情景交融,但意象不等于意境,意境是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 宇宙感。意象的外延比意境大,意境的内涵比意象多。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 种类型。

⑵ 艺术意境什么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犟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犟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犟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说美术所犟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着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⑶ 大家对中国艺术意境有什么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代的艺术就是讲究含蓄,不外露.这也是古代做人的一个理念,艺术源于生活,所以会处处体现出来,比如山水画中会有大片的留白,高远之处用淡淡的一笔带过,或者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之类的意境.诗词中这种含蓄之处则更为常见,最常见的说法是这是为了留给别人思考的余地,是优是劣,很多是个人自己的理解

⑷ 什么叫意境有什么用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作用:

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境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境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境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

3、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4、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意境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4)艺术意境是什么扩展阅读: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宁静旷远的意境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为此传说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

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

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

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⑸ 什么是艺术意境的特征

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艺术意象具有以下特征:
(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⑹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美术意境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 - 本质特征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中国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意境 - 哲理意蕴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我们前面说“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的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意境 - 艺术本性 绘画、诗歌、园林的意境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中国山水画家为什么要画“远”?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进到 营造大自然意境 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远”,也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人也都喜欢登高望远。屈原、阮籍、李白都写过登高望远的诗。为什么要登高望远,也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中国的园林大概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说明什么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园林的特点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有意境。那么什么是中国园林的意境呢?就是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明代有位造园学家,名叫计成,他有一部书叫《园冶》,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这段话说得非常好。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物,柱子高,窗户大就是为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也就是使游览者把外界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景色都“收”、“纳”进来。一种特殊的美感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特点,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我们前面说过,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意境 - 艺术作品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因为“意境”的特殊意蕴在于它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西方艺术中当然有这样的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就充满了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当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的人生感、历史感会有不同的内容。但只要有人生感、历史感就有意境。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伏尔加纤夫的苦难,也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电影《日瓦戈医生》,它充满了人生感。它不仅写出了时代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生的悲剧。意境 - 五种境界 鲜花映衬活力意境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意境 - 区别意象 “意境”和“意象”不是一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一首诗很好,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学术界讨论意境的论文和专着相当多。大家对“意境”的理解和解释并不一致。但多数人的解释并不准确。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这种解释大概是从清代开始的。清代有一位画论家布颜图,他就把“境界”规定为情景交融。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着作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也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是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境 - 美图欣赏 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⑺ 意境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分为几种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一,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二,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三, 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四,因钻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五,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⑻ “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的关系是什么

(1)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①含义不同。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艺术形象,包括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意境首先是情与景的交融,即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景,借物抒情;同时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等与客观景物的融合,也就是情与理的结合。简言之,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②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比较直接的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构建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则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③典型与意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的诉诸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则更多的在于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2)典型与意境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①典型和意境都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也都属于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范畴,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 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②典型与意境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即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③ 在被欣赏接受时,典型和意境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欣赏者投入到审美再创造的状态之中。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创造过程中都会努力追求达到典型与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高度。

⑼ 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说中国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中国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的原因是:中国艺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意境”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辩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的结构特征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

⑽ 艺术意境

所谓“意境”,首先就是情与景的交融,但又不仅局限于此,同时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正如王夫之说的:“情景名为二,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阅读全文

与艺术意境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