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蛮族艺术在绘画上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蛮族艺术在绘画上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抄本画上。蛮族人的抄本画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扉页装饰;二是字母装饰;三是插图。
Ⅱ 蛮族艺术和加洛林文艺复兴(公元5世纪—11世纪)是怎么回事
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北方的日耳曼人、江达尔人等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这些民族尚处于原始公社的生产水平,经济、文化远落后于罗马,故被称为“野蛮人”或“蛮族”。他们的入侵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罗马高度发达但已逐渐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特别是在文化意识和艺术创造上为欧洲输进了新鲜血液。
在蛮族艺术的遗物中,主要是手工艺美术品,大多是以金属模铸、错镀金银、镶嵌玉石、髹绘彩画等手段制成的日常用品。例如,回939年在英格兰东海岸的萨顿胡发掘出土的钱包盖,据考定,它出自625—633年间东盎格鲁人国王的墓葬。这个铜制的钱包嵌有宝石和珐琅装饰,制作精致、色彩美妙,在图案设计中将抽象与具象的因素、固定程式与自由想象结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两旁伴有野兽的人形、鹰乌组合以及野兽相斗的缠绕纹样,这些图案设计的动机可以在远古西亚的苏美尔艺术和地中海地区的古罗马艺术中找到根源,而此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于转向基督教的前夜,这种工艺品揭示出克尔特—日耳曼动物风格的来源和迁移状况,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目耳曼民族的这些动物形态通常以金属制品为主,但也出现在木制的或石制的作品中,或者在手抄本的插画上。在挪威南部的奥斯堡出土了9世纪初期的一个木制兽头,它是维金民族船头的一个饰物,造型上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特点,显示了与铜制的钱包盖的一致性。在牙齿、鼻孔等地方充分展示出一种基本的写实倾向,在兽头的表面有一层交错的几何形花纹更明白无误地揭示出它和金属制品的亲缘关系。作为一个船头的饰物,它无疑带有萨蛮教的色彩,象征着避邪与祈福。
到公元8世纪,当年的蛮族已成为横行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历经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终于建立起加洛林王朝,在罗马接受册封,成为西罗马覆灭300余年后西欧的第一个皇帝。查理曼的理想是恢复昔日罗马的繁盛,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同时也希望借此恢复罗马帝国的封号。将辉煌的文化传统注入这些半野蛮民族血液中的愿望使这位皇帝亲自领导了这次文艺复兴。他召集了一批文人学者在首都阿琛收集整理古籍,让艺术家仿照古典样式进行创作,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复兴古典文化的潮流,历史上称之为“加洛林文艺复兴”。这次复兴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北欧的日耳曼精神与地中海文明成功地融合在一起。阿琛王宫是查理曼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工程,为了体现复兴古典的愿望,王宫教堂的设计以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为蓝本,平面布局和结构基本上保持了圣维他尔的特点,只是在内部的处理上不像圣维他尔那样活泼而更偏重于统一性和整体性,显得庄重严肃。尽管如此,它仍然体现出查理曼帝国对古罗马的向往。事实上在北欧建立一个这样的教堂非常不易,其中的圆柱和青铜栏杆都来自遥远的意大利。这个教堂还运用了罗马建筑中的方形柱和拱门。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教堂西面的入口了,由于当时罗马在阿琛的的西面,阿深所有教堂的大门都一律朝向西面,这一向西的入口建筑也叫“西面工程”。“西面工程”就是在阿琛王宫教堂第一次出现,即正西面的入口处有两座高塔。这种建筑样式是北方的城堡与南方罗马风格结合的产物,在反映出对罗马向往的同时也成为后来罗马式教堂的基本形式。
由于加洛林王朝重视恢复古典文化,在宫廷罗致了文人学者整理古籍,着书立说,自然也促进了书籍插图艺术的发展。《圣马太》是“去理曼福音书”的插图(约800—810),它在风格上力图恢复古代的写实手法,在构图、造型和人物的精神状态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充分显示出“宫廷派”绘画所具有的写实技巧。而比它晚约二三十年的另一幅《圣马太》插图却反映出新的加洛林绘画语言。在《艾伯总主教福音书》的一页中,虽然有明显的“查理曼福音书”的痕迹,但是画面却充满着一种活力,画中的每一件东西似乎都被风裹了起来,这位传道者已经由以前平静的罗马作家变成了一位受圣灵引导的先知,显出全心依赖上帝的意愿和一颗虔诚、单纯的心灵。
查理曼死后,加洛林帝国随之完结,但“文艺复兴”的影响却延绵不绝,特别是在号称“神圣罗马帝国”的奥托王朝,继承了加洛林的传统,并发展出一种肃穆宏大的风格,在恢复圆雕形式上也迈进了一大步。科隆大教堂中《杰罗的十字架》是奥托王朝时期的代表作,具有纪念碑式的规模,带有强烈的情绪表现,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也被前所未有地表现为半裸体,艺术家着重强调的是受难的肉体痛苦,沉重的躯体、向前凸起的腹部更加重了双手和肩膀的负重,给人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感。面部很深的阴影、多边形的凹凸面将所有的生命力从脸上抹去,更加深了这种惨痛。从《杰罗的十字架》,我们可以看到拜占庭艺术的若干影响。《圣米迦勒教堂》(1010—1033)体现了奥托时期建筑的典型风格,它极其强调对称:完全一样的袖廊,一样的角楼以及中堂中成对的圆柱。应该说,圣米迦勒教堂确定了德意志地区在中世纪建筑中的独立地位。
Ⅲ 蛮族艺术在欧洲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5世纪到11世纪是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时期。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和北方的曰耳曼人和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部落,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这些游牧民族尚处于氏族社会解体阶段的生产水平,经济文化远落后于罗马,被“高贵的罗马人”称之为“蛮族”或“野蛮人”。“蛮族”的入侵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高度发达但已渐趋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建立了新型的封建王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他们在和当地居民混居后,带来了质朴原始的土着文化,为西欧中世纪艺术向前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
Ⅳ 蛮族艺术着名的代表艺术品是什么
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北方的曰耳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部落,大规模迀徙到罗马帝国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这些民族尚处于原始公社的生产水平阶段,经济文化远落后于罗马,故被称为“野蛮人”或“蛮族”。他们的入优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罗马高度发达但巳渐趋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特别是在文化意识和艺术创造上为欧洲输入了新鲜血液。蛮族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工艺美术品,大多是以金属模铸、错镀金银、镶嵌玉石、髹绘彩画等方式制成的日常用品。着名的代表艺术品是1939年在英格兰东海岸发掘出土的荷花钱包等,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Ⅳ 蛮族雕塑的特点有哪些
蛮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艺术家擅长于各种手工艺品制作,他们创作的工艺品上雕刻着各种以变形了的动物形象为母题的繁复精美的装饰图案,但这些雕刻是平面化的,没有立体感。蛮族雕塑家也曾将他们熟练地运用于工艺品上的雕刻应用到建筑装饰雕刻中。
Ⅵ 蛮族艺术着名的代表艺术品是什么
好动物纹,多繁复。虽然称蛮族艺术,但是有些后期的作品经常被纳入罗马风艺术来讨论,最后讲了莫扎拉布艺术,阿拉伯世界对西班牙的侵略所带来的影响在手抄本绘画上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乌得勒支诗篇的速写风格真是让人惊讶啊。《加里斯都华盖》、塔西洛圣餐杯、《埃希特纳赫福音书》、石雕十字架、萨顿胡船藏出土的工艺品、加洛林文艺复兴、圣像破坏运动、查理曼宫廷派风格、兰斯的错觉主义风格、《维维恩圣经》、《秃头查理圣诗集》封面象牙雕、《比亚图斯》抄本彩画。
Ⅶ 什么是蛮族艺术
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北方的日耳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这些民族尚处于原始公社的生产水平,经济、文化远落后于罗马,故被称为"野蛮人"或"蛮族"。他们的入侵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罗马高度发达但已逐渐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特别是在文化意识和艺术创造上为欧洲输进了新鲜血液。
在蛮族艺术的遗物中,主要是手工艺美术品,大多是以金属模铸、错镀金银、镶嵌玉石、髹绘彩画等手段制成的日常用品。例如,1939年在英格兰东海岸的萨顿胡发掘出土的钱包盖,据考定,它出自625-633年间东盎格鲁人国王的墓葬。这个铜制的钱包嵌有宝石和珐琅装饰,制作精致、色彩美妙,在图案设计中将抽象与具象的因素、固定程式与自由想象结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两旁伴有野兽的人形、鹰鸟组合以及野兽相斗的缠绕纹样,这些图案设计的动机可以在远古西亚的苏美尔艺术和地中海地区的古罗马艺术中找到根源,而此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于转向基督教的前夜,这种工艺品揭示出克尔特-日耳曼动物风格的来源和迁移状况,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日耳曼民族的这些动物形态通常以金属制品为主,但也出现在木制的或石制的作品中。或者在手抄本的插画上。在挪威南部的奥斯堡出土了9世纪初期的一个木制兽头,它是维金民族船头的一个饰物,造型上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特点,显示了与铜制的钱包盖的一致性。在牙齿、鼻孔等地方充分展示出一种基本的写实倾向,在兽头的表面有一层交错的几何形花纹更明白无误地揭示出它和金属制品的亲缘关系。作为一个船头的饰物,它无疑带有萨蛮教的色彩,象征着避邪与祈神福。
Ⅷ 中世纪美术的五个时期 是哪几个
有五个时期 早期基督教艺术(公元2世纪——公元5世纪) 拜占庭美术(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 蛮族艺术和加罗林文艺复兴(公元5世纪——公元11世纪) 罗马式美术(公元10世纪——12世纪) 哥特式美术(公元12世纪——15世纪)
第一节 早期基督教美术 (公元2世纪—5世纪)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宣布这一曾经长期遭到罗马帝国镇压的新宗教为国教。这时的罗马帝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基督教作为下层人民的信仰和意识,为结束古罗马的千年帝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取得了合法地位之后,又作为统治者的工具来控制人民的思想。早期基督教艺术就反映了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些典型特征。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秘密流传于罗马帝国的疆域。因为处于非法地位,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这种早期的秘密宗教场所被称为“民古教堂”。
后来为了逃避官方的搜查,这种仪式便转移到一种公共地下墓窟,这种墓窟是用于合葬基督徒的,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因此它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这种形式主要流行于罗马城区,如罗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约建于公元3世纪,其闻名于世的是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
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它的集会和仪式便回到了地面上,也开始兴建正式的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好借用罗马现成的建筑形式。罗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隔出过廊,平时供市民集会使用,称为“巴西里卡”。基督教徒把它直接搬用过来,在一端加上祭坛,并饰以宗教题材绘画,这种形式为以后的西方基督教堂的样式定了基调。公元320年前后开始兴建的圣彼得教堂是规模最大的"巴西里卡"教堂之一。
基督教曾遭受了200余年的迫害,不少信徒为之殉身,对“殉教者”的崇拜是教徒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徒们在死去的教友亲人的石棺上刻上宗教内容的雕刻,寄托自己的信仰和对死者的祈祷,但在表现手法上与古罗马石棺的雕刻风格无大差别。
第二节 拜占庭美术 (公元5世纪—15世纪)
拜占庭帝国的首府君士坦丁堡(现为伊斯坦布尔)原是一个希腊化城市。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徙至此, 逐渐代替了罗马城的地位,成为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城市,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交流中心。拜占庭帝国不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文化是政教合一政体的产物,为宗教和王权服务。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者多边形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现存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代表。它有复杂而条理分明的结构系统。高60米、直径33米的大穹顶高耸于中央,覆盖主要空间,与前后的穹窿顶及更小的两侧穹窿顶所覆盖的空间连接为一整体,并通过列柱与侧廊相连。在主穹顶的底部一周密排着四十个采光窗口,每当阳光照射时,教堂穹窿犹如在空中升腾一般,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15世纪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之后,把圣索菲亚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中以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的镶嵌画最为着名。
第三节 罗马式美术 (公元10世纪—12世纪)
10世纪之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道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取了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的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美术仍以教堂建筑为重点。
罗马式教堂兴起正值封建割据状态,所以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石墙很厚,窗户小而且距地面高,教堂前后往往建有碉堡似的塔楼,以防御外来攻击,高耸的塔楼使罗马式教堂在一般建筑中特别突出,加强了它作为纪念性建筑的效果。后来,塔楼逐渐固定在西面正门的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一个标志。罗马式建筑着名遗构,以《比萨教堂建筑群》最驰名。
第四节 哥特式美术 (公元12世纪—15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的时代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哥特式美术,是公元12世纪末首先在法国开始,随后流行于全欧的一种建筑形式。哥特式建筑代表了封建中世纪最光辉最伟大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显着的价值,从工程技术到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它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利用罗马式建筑中曾出现的矢状券,并把过去所有的拱架作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曲肋拱,并使其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它的跨度可以大小自由,整个建筑物内部几乎没有墙壁,骨架之间是一个个又高又大的窗户,这就便其内部既高大而又明亮,再加上从窗子的彩色玻璃画上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的宗教情感。最典型代表有:法国“巴黎圣母院”、法国“夏特尔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
Ⅸ 蛮族艺术有怎样的艺术成就
他们在和当地居民混居后,带来了质朴原始的土着文化,为西欧中世纪艺术向前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蛮族艺术在绘画上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抄本画上。蛮族人的抄本画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扉页装饰;二是字母装饰;三是插图。
Ⅹ 蛮族艺术的抄本画是怎样的
蛮族艺术在绘画上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抄本画上。蛮族人的抄本画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扉页装饰;二是字母装饰;三是插图。
扉页装饰处于抄本的重要位置,它往往以充实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和细腻的手法来表现。墨洛温王朝抄本画的最古老的作品当推现藏列宁格勒国立图书馆的《圣库莱尼奥斯的爱依尔书注解》。这个抄本的扉页装饰是一幅带有深刻寓意的象征性绘画。在一个长方形的构图中,中央位置是一圆形纹样,象征着太阳,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扉页的上下各有圣树和树枝,树的左右是一对富有装饰性的鸟。此种样式的构图代表了早期墨洛温王朝扉页装饰的基本特征。
现藏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旧约七书注解》的扉页是8世纪中期抄本画盛行时的代表作,整个构图是把一个十字架和鹫的图案安排在一个圆拱形的神圣空间中。中间的十字架是由一个方块和四个三角形组成的。在三角形和圆拱的饰带中描绘了各种动态的圣兽,站立在十字架上的鹫象征着基督的复活。另外在圆拱的下面还有两只侧立的狮子,整个画面极为完整,有一种对称稳定的感觉,而其中的动物的千姿百态又给人以生动活泼的美感,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动与静的强烈对比。
蛮族抄本绘画中还有许多扉页装饰的珍品,但总的说来不外乎上述的长方形和圆拱形两种构图,只是装饰的纹样略有变化而已。
字母装饰是抄本画中最令人惊异的一种。其装饰夸张的手法和程度是很少见的。许多字母装饰绘画中,一个字母就几乎占据了满满一页纸,而在这硕大的字母内又安排了繁缛的装饰纹样。尤其在抄本中的第一个字母都做了这样的处理。现存巴黎国立图书馆的《典礼书》中的第一个字母D的装饰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个字母内侧表现的是“祭墓的圣女们”,字母右侧的圆弧中描绘了马利亚和基督,整个字母的空白处又由枝叶环绕补充。同时在石率色和金色底子上的紫红色勾线显得极为富丽并充满了宗教的神秘性,尤其是过于平板的字母和写实多变的枝叶对比,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效果。另外在正文的重要段落中间,每个字母也都进行了装饰,而且通常是整篇字母无一相同。变化手法之多完全体现了蛮族人丰富的想象能力。特别是那些人物和鸟鱼的形象与字母形状相互巧妙的安排,显示了他们卓越的装饰技巧。
《圣马太》欧洲中世纪蛮族艺术插图装饰作为抄本的一种完全是为了图释抄本的内容。它往往采取比较现实的或约定俗成的象征性表现手法,这一点,可以让文盲充斥的社会中的教徒们更好地理解教义。此类插图中较多的作品一般都集中在加洛林王朝以后的时代。在这之前波恩国立图书馆藏的《福音书》插图可作为代表作品,画面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尤其是线条的运用体现了东方艺术的风味,可能也正是出自于从叙利亚和埃及移居到此的修道僧侣们之手。
8世纪,蛮族已经成为横行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法兰克国王查里曼成为欧洲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经过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建立起加洛林王朝。
查里曼的理想是恢复昔日罗马的繁盛,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他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学者在首都阿琛收集整理古籍,让艺术家仿照古典样式进行创作,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复兴古典文化的潮流,历史上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加洛林王朝时的抄本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着名的有查里曼福音书的插图《圣马太》。这幅作品在风格上力图恢复古代的写实手法。在构图、造型和人物的精神状态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充分显示出“宫廷”派绘画所具有的写实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