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招远有哪些着名民间艺术

招远有哪些着名民间艺术

发布时间:2022-11-17 23:01:50

①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各种团体的,群体的或者个人对文化遗产的实践,技能,表现形式或者表演等等都被称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 。本文我找了一些关于 烟台文化 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你知道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吧!

掖县滑石雕刻: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山东莱州的一个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它在我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
掖县滑石雕刻源于宋代,兴于清代,盛于上世纪60-70年代。明清以来县城周围,特别是在现永安路街道辖区所属村庄,以滑石雕刻技艺为业的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建国后,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莱州市雕刻厂,并有三十余村组建了村属雕刻组,后来雕刻艺人遍及八十余村庄,从业人员数以千计。
使掖县滑石雕刻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形成长江以北最重要的滑石雕刻工艺品产地和出口基地,成为莱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烟台剪纸:
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烟台剪纸。

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着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
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
关于“蓝关戏”的名称,也还有几种说法。有说“蓝关戏”主要剧目是唱韩湘子的故事为多,其叔父韩愈,处处过难关,取了难关的谐音,故名“蓝关”;又有说“蓝关戏”帮腔用弋阳腔(高腔),来自南方故称南官腔,因而叫“南官戏”(“官腔”之称,见张次溪《戏剧漫话》);还有说“蓝关戏”叫“连字戏”,取其连续不断的意思。

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中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洪熙一年为公元1425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干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
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② 山东有哪些珍贵的遗产

山东共有6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曲阜、青岛、聊城、邹城、临淄、泰安、蓬莱、青州、烟台 )、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济南市章丘区官庄乡朱家峪村、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齐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39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世界级文化遗产:

1.泰山

泰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1987.12月入选。作为五岳之首,泰山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历来是古代皇帝朝拜之地,先后有12位皇帝来此封禅。泰山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历史上也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来此,更是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众多千古绝唱。

长城,世界文化遗产,1987.12月入选,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严格来说,齐长城只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扩展项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单独入选。

拓展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

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4类。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力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世界文化遗产总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6年7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5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1项,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拥有51项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资料来源:网络-世界文化遗产

③ 道情戏的传承流派

简介
临县道情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它是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歌舞、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由音乐和剧目两大部分组成。它的音乐比较古老,基本由五声音阶组成,轻快、活泼、开朗、优美。伴奏乐器颇具特色,有粗犷、豪放、低沉的芦苇秆制作的八眼开孔管子,唱腔丰富,有着道情九弯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的特征,衬字虚腔利用得当,避免了衬字虚腔淹没唱词的缺陷,唱来明快热烈,巧夺天工。剧目丰富、古老,贴近人民群众。
历史溯源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隔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相望。临县道情是吕梁地区惟一的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被群众誉为吕梁山上一枝花。主要盛行于地处吕梁山区的临县,分布于方山、离石、柳林及陕北佳县、米脂、吴堡等地。 临县道情起源于道教文化,由唐代道歌中的主曲牌“蓝关腔 ”( 也叫“终南调 ” 或“耍孩儿 ”) 、“皂罗袍 ” 等吸收临县地域的民歌及周边地区其它剧种的优秀成份发展而来。在元末雏形已成,明末清初已具规模,清中已极为兴盛。 临县道情的唱腔、曲牌,是由起于唐代的道教音乐,吸收临县民歌、其它剧种以及少量牍的优秀成分形成的。至今保持着唐代时期道情的两个主曲牌《皂罗袍》和《蓝关腔》,完整的原汁原味的由道情“一经”时期的两种诗赞曲联体形成的《蓝关腔》即终南调牍是它的主要唱腔,而且至今保持着只用“五声音阶”的唱法,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临县道情的音乐是古老的。临县道情的特色乐器有:渔鼓、简板、水水、管子及高、低胡呼。临县道情的乐队建制是“文八仙”和“武八仙”十六人组成。这种音乐元素、特色乐器、乐队建制是其它道情或剧种所没有的。由这些乐器奏出来的以“庙堂音乐”中的“诱音”牗笙、箫、笛、管牍为主的音乐,轻快、活泼、开朗、优美。有着浓厚的中国庙堂古典音乐的味道,有着浓郁的晋西地方风味。这种音乐是临县道情独有的音乐。
艺术特色
临县道情传统唱腔为曲牌体,分为平调(由道歌演变成型的唱腔)和小调(当地民歌同道歌结合形成的唱腔)两大类。平调唱腔是早期说唱道情时所用的曲牌,主要有【耍孩儿】(称【终南调】)、【浪淘沙】等;小调唱腔主要是明清俗曲和地方小曲,主要有【太平调】、【五更调】、【小放牛】等。近现代以来借鉴了板腔体唱腔的结构方式,使唱腔向板腔化发展。 临县道情伴奏乐器在说唱道情阶段有文八仙和武八仙,即文场四大件(管子、四胡、竹笛、笙)和武场四大件(渔鼓、简板、小钗、木鱼)组成。 临县道情兼具北道情的清扬激越和南道情的温柔蕴藉之美。该剧种表演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旦角多行快步、碎步,须生的表演则以稳健的坐唱为主的特点使其艺术风格柔美而典雅、浪漫而抒情,充盈了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鼓荡着强劲的生命活力。如果我们将临县道情的音乐唱腔与别地的道情音乐唱腔作比,就不难发现,临县道情的唱腔曲调要相对丰富得多。其中来自道教音乐的传承大抵相同,差别主要表现与临县道情对民间艺术及其它姐妹艺术各种营养的广泛吸纳上,于是,一些老腔老调发生了自然而然的变异,一些新的曲调自然而然产生了,正如老艺人们所说:道情九弯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其多姿多彩的风韵略见一斑。临县道情的这一审美特征是她永葆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证。 临县道情由民间说唱演变成为戏曲剧种,其演变方式和过程对认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音乐的嬗变有着重要的价值。 简介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着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 关于蓝关戏的名称,也还有几种说法。有说蓝关戏主要剧目是唱韩湘子的故事为多,其叔父韩愈,处处过难关,取了难关的谐音,故名蓝关;又有说蓝关戏帮腔用弋阳腔(高腔),来自南方故称南官腔,因而叫南官戏(官腔之称,见张次溪《戏剧漫话》);还有说蓝关戏叫连字戏,取其连续不断的意思。
历史溯源
蓝关戏的班社形成,大约在清后期,戏班出名的村是莱州市的季家、马回沟,招远县的小河头。每当年节来临,三台蓝关戏和京剧对台而演。季家代表艺人季希奎,小河头代表艺人王振德,后来的王仕学较有名。演出每班人员约40余人,武戏白天演,因为场面热闹;文戏黑夜演,因晚上能坐下静静地观赏,一年四季都有演出和排练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蓝关戏也经常有活动。60年代初,还有演出。70年代后期,掖县(今莱州市)还编排蓝关现代戏《燕子迷路》上演。但自1965年以后基本上已终止传统蓝关戏的演出活动了。近几年,小河头及龙端口的老艺人把几出戏整理演唱,群众欢喜地说:从南京到北京,也没听见这一声。
艺术特色
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 蓝关戏的剧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八仙传说故事,艺人称为《东游记》,剧目有《湘子出家》、《湘子回家》、《贬朝》、《烧海》、《八仙过海》等;另一类也是演道教神仙八仙故事,但剧中出现孙行者、猪八戒等人物,被统称为《西游记》,剧目有《打潮阳》、《烧潮阳》等。这些故事引人入胜,剧中人物繁多,文武俱全。内容多宣扬道教的出世、修道、飞升思想,宗教色彩浓重。 蓝关戏的音乐唱腔有蓝关腔、老蓝关腔、高腔、赞片子、小曲等。其腔调曲体短小,音调明快上口,有几种不同帮腔(亦称凑腔)应对。没有管弦乐,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常常是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哼,人们称此为满台响。唱词在蓝关戏中,为八句三段的段体,这种传统与八仙戏的耍孩儿的句幅如出一辙-本文所谈其传统性在此可又见一斑。 (四)传承价值
蓝关戏的历史是一部声腔剧种的发展史,蓝关戏的衍变和传承,是我们探索蓝关戏古老文化内涵的向导,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丰富完善中国戏曲史和发展民族音乐事业大有裨益。 简介
陇剧是甘肃独有地方戏曲,原名陇东道情。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
历史溯源
陇剧是甘肃省一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流传在甘肃环县环江地带的陇东道情。陇东道情产生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察。据老艺人的记忆,首先把道情曲调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环县耿湾的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1916年)。陇剧发源于甘肃庆阳、环县一带,约在一百多年前,由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用皮影艺术表演。后经系统挖掘、搜集、整理、改造,于一九五九年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剧,《枫洛池》晋京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被誉为陇上奇葩,接着巡回演出于大江南北十几个大城市,深受观众喜爱。
艺术特色
陇剧表演艺术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陇剧表演动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侧身造型,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特别是啼哭动作更为别致,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侧身晃动腰肢,前俯后摇,抽搐而泣。舞台美术借鉴皮影镂空、彩绘、装饰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头饰等,形成独特风格。 陇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分伤音和花音两大类,伤音曲调深沉委婉,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称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调活泼跳跃,善于表达喜悦的情感,故又称欢音。陇剧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比较自由明快,说唱性较强。弹板是陇剧音乐的主要板式之一,板头、大过门规整、四方,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组成,有特定规律。小过门的第一拍,一般都重叠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弹板簧舒展、流畅、优美动听,最有特色。 速度一般是中速,稍慢,更适于抒情和叙事。飞板唱腔和弹板有共同之处,也是由多种节拍型有规律的进行。小过门的第一拍重叠在唱句的最后一个字上。簧简短而有特色。飞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于说唱、叙事性。伴奏乐器,管弦乐有四胡、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唢呐等;打击乐有渔鼓、简板、水梆子、大罗、小锣、大擦、铰子、堂鼓、战鼓、板鼓、牙子等。 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长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 陇剧十分重视创作和积累自己的演出剧目。已经积累了一些为群众欢迎的、《旌表记》、《草原初春》、《谢瑶环》、《假婿乘龙》等保留节目。
传承价值
在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陇剧也陷入了濒临衰亡的困境,演出团体及演出场次锐减,传承链几乎中断,处于被大剧种和时尚文化所取代的困境,如不加关注与保护,势必越来越边缘化乃至面临衰滞、消失。 江西道情也称渔鼓戏或小曲渔鼓,湖北渔鼓也与此相近。在江西尚有南昌道情、抚州道情、上饶渔鼓等。宁都道情唱腔来源于乞讨者所唱小调“过街溜”和算命腔调。湖口渔鼓吸收了当地的渔歌和小调,具有浓厚的水乡风味。鄱阳渔鼓吸收了当地的大鼓书、山歌、渔歌、小调等旋律,别具一格。江西道情有两种演唱形式。一种是演唱者左手持渔鼓,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拍击鼓面;另一种则不用渔鼓而以二胡伴奏,但均为一人坐唱。道情曲目以神话故事及当地史事为多。

④ 招远有哪些好的旅游景点

1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

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是国家4A级景区——罗山黄金文化 旅游 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山东中矿集团投资4.8亿元建设,于2009年对游客开放。该苑占地160亩,由黄金博物馆、矿井体验区、实景展示区和餐饮宾馆服务区组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运用声、光、电、动漫、幻影全息成像等高 科技 手段打造,融互动、参与 、体验于一体的黄金主题 旅游 景点,被誉为“中国黄金第一游”。

实景展示区内的原罗山金矿一条完整的黄金选矿、氰化、冶炼生产线,被当成文物全部保留下来,这些旧有厂房和设备,真实反映出20世纪晚期的黄金生产技术水平。

2淘金小镇

招远淘金小镇景区由山东中矿集团投资3亿元兴建,与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一桥相连,占地100亩。身临淘金小镇,颇有穿越回宋朝之感。在这里,您不仅能在淘金河里亲身体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收获和乐趣,过一把淘金瘾,还能品读财神金殿彰显的道教文化,观瞻源于宋代的黄金和粉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领略督办衙门、镖局驿站、金铺银库、酒肆戏楼等宋代殿台楼阁建筑的清雅柔逸风采,欣赏琳琅满目的市井风情。

“智审狗头金案”、“金镇第一镖”等主题表演,圆您360 场景互动体验梦,为您留下一段神奇而美妙的回忆!

如何游玩?

1黄金博览苑

走进黄金博览苑一定要免费抱一下价值1000万的大金砖,坐着小火车探秘180矿井,当一回采矿工人,寻找黄金宝藏。如果您足够幸运,赶上罗山金姑的开启时间,那我就要向您祝贺了,您今年一定财运旺盛!赶紧来观赏“世间财富守护神”吧!

A、世间财富守护神——罗山金姑

罗山金姑位于博览苑神针大厅正中央,神针共用12500片金箔贴制而成,表面纹饰是用金沙铺成的世界地图,神针每天会定时开启。烟雾袅绕间出现的是罗山金姑,用60公斤黄金打造而成,是招远财富的守护神,金银使者的化身,代表着财富和幸运,所有有缘见到罗山金姑的朋友,都会诚至金开,祈福得福,心想事成。

B、免费抱价值千万的金砖

免费挑战抓举25公斤金砖,按照规定在25秒内抓举成功的就可以把重达25公斤的金砖抱回家!没错,就是抱回家!还等什么?一夜暴富,赶紧来来挑战吧!

C、走进180矿井,寻找黄金宝藏

矿井体验区利用原罗山金矿180矿井改造而成,平巷总长1000米,内设8个硐室,囊括了从古到今的采矿方法、设备工具,完整展示了凿岩、爆破、通风、支护、扒装、运输、提升等黄金采矿的全过程。人们可以一览亿万年前火山地质活动行程的金矿脉,亲临宋代采金矿洞,感受挂锣橛的神话传说,拾金矿石,真正体验一回矿工生活。

2淘金小镇

面对这么多眼花缭乱的看点,怎样游览才能玩得如愿以偿呢?这里面有五个诀窍,即淘金、参拜、穿越、品尝、感受。

A、淘金。 到镇子西北边的淘金河里,可以亲身体验淘金的乐处;在河岸上的炼金工房,可以鉴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宋朝的炼金技艺,体验神秘的黄金生产过程。您是不是很期待呢?

B、参拜。 小镇共有五个财神殿,其中财神金殿最大,供奉着主财神赵公明,其他四个财神殿,分别供奉赵公明属下的东、西、南、北四路小财神,所以不管您是想招宝的、纳珍的,还是招财、利市的,都可以在小镇上拜到相应的财神,完成一次神奇的祈福之旅。

C、穿越。 穿越回宋朝,看看当年小镇的酒肆茶楼,勾栏瓦舍,还有小镇上灵气聚集、千年流传的甘井、枣树、神签,在宋代的驿站当一回穿越的驴友,留下关于淘金小镇的特别美好的记忆。

D、品尝。 吃到小镇特色美味,在玉露茶园品一杯香茗,在古老的玲珑酒楼喝一杯浓郁芳香的玲珑酒,在粉丝坊……,领略胶东特色的饮食文化,在吃喝玩乐中享受整个游览过程。

E、感受。 淘金小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宋代 社会 缩影,参观后回味无穷,所以在参观的时候,请您将小镇作为一篇绝妙诗文,仔细品读。

3景区里那些不容错过的景点

商业街

淘金小镇的商业街是人流聚集的一个主要场所。古朴的宋氏建筑风格按照南北方向排列,屋棱瓦砾的立面建筑使空间产生新的划分,集中展示了宋朝时期商业的繁华,这里汇聚了招远的“四大名吃”及“到山东不可不买的100种商品”,更有绣娘向世人展示巧夺天工的绣技,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结合谱写着古镇第一街的浪漫传奇。

督金府

北宋初期(约986 987年),朝廷派开国大臣潘美来招远玲珑矿田督采黄金,以解国家财政之窘。潘美在淘金小镇一带设潘府,兴集市,推行“官置场监”和“由民承买”的采金政策,应用火药开矿,鼓励个人纳税采金,从而繁荣了地方经济,也为朝廷输送了大量黄金。督金署是潘美在招远办公审案的场所,游客可在此参与观看《潘美智断狗头金》的古装情景剧

淘金小镇督金府——智审狗头金

宋代景德年间宋真宗派大臣潘美来招远督办玲珑金矿田,宋代也是最早允许百姓采金的朝代,督金府由此而来。小镇的督金府中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看潘大人如何“智审狗头金”,演一次宋朝的衙役,过足戏瘾。

淘金小镇镖局广场——戏曲黄金镖

镖局就是收人钱财凭藉武功专门为人保护财物或者人身安全的机构。镖局承担的工作非常广泛,不但将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亦靠镖局运送。在这里金镇签威镖局主要是负责押运黄金回朝廷,相当于现在的物流公司。镖箱,榆木疙瘩做的,七八十斤采用防盗暗锁,当时只有大掌柜和二掌柜的各有一把钥匙,将两把钥匙并起来才能打开箱子,起到防贪污的作用。以前做镖局要有三硬,官府要有硬靠山,绿林要有硬关系,自身要有硬功夫。在小镇的镖局广场和衙门都有精彩的演出等着大家的到来

淘金河

淘金河里蕴藏着丰富的砂金,是大自然馈赠给游客的礼物。游客朋友可以拿起金簸箕,在淘金河里亲身体验一把“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收获和乐趣。网上淘宝不如小镇淘金,只要淘到的都可以免费带走。

金铺银库(金仙楼)

金仙楼是当年招远的一位富商,仿照东京最着名最豪华的酒楼而建,画梁雕栋,堪称宋代建筑的代表之作。游客可一边品尝招远特有的金箔酒,一边凭栏欣赏戏台的吕剧段子,当一回悠哉乐哉的“金仙”。

财神金殿

淘金小镇财神金殿,当属亚洲第一金财神殿。里面供奉的财神赵公明,是用99.99公斤纯金打造的,仅黄金的价值就高达4000万。金财神像揭幕时,细雨蒙蒙的天空霎时乌云散开,一缕阳光直射到财神金殿,人们纷纷称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黄金矿石的冶炼上,招远拥有源自宋朝的传统工艺——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于2008年6月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中国黄金第一村——招远九曲蒋家王金勇,该技艺主要由破碎、碾磨、拉流、熔炼四道工序组成。

古戏楼台

登上淘金小镇的古戏台,唱一曲婉约,奏一首高山流水,跟随着心的节奏,在古朴的环境氛围里,尽情的展示自己。在清风吹拂的毛公山脚下,吃着烧烤、看着消夏晚会的精彩节目,您是不是心动了呢?淘金小镇戏台——抛绣球招婿

在小镇的戏台开启“抛绣球招婿”的穿越之旅。听说淘金小镇镇长的女儿要抛绣球招亲,只要符合镇长的“规矩”,就可以参与抛绣球活动,抢到绣球就是镇长的乘龙快婿,与“美人”同拜天地,可是别有一番滋味。

影视拍摄基地

国产大剧《战火大金脉》在淘金小镇景区内拍摄了近半部的戏份。您可以从张贴的图片中,感受拍摄时的场景,如果您觉得不过瘾,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观看,了解金脉、命脉、血脉的传奇。

当铺

当铺是旧中国高利贷的一种形式,在宋代也叫长生库,普通劳动人民多以生活用品作抵押,富贵人家还有用奴婢、牛马等有生命的物品作抵押。矿工们还可以拿粮食到这换钱,当时也叫做“谷典”。

今天,您来到淘金小镇也一定要和当铺先生过过招,传闻当铺先生非常刻薄,不过偶尔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您能打败当铺先生,当出高价物品吗?

我实话告诉你吧,招远真没什么有名的景点,真没什么好玩的地方。

自然风光一罗山。普普通通一座山而已,我觉得任何一个县级区域应该都会有这么一座山。祖国大好河山多的是,真没必要看这个。

淘金小镇,完全现代人工的建筑,看这个,真不如去看横店影视城。去北京看故宫颐和园,去山西或者江南随便哪个仿古的小镇,都比这强啊。

唯一一个别处不多见的可能是黄金博物馆,里面摆放了很多黄金制品,以及展示一些自古以来的采金制金技术。但是说实话看过之后也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

招远人能叫得上名字的,还有一个皮革城?本市及周围几个县市的居民过年的时候来买皮衣。类似的还有黄金珠宝首饰城。

龙王湖,招远人夏天晚上去散步,看音乐喷泉。

架旗山游乐园,就算是小孩儿,去多了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对了,招远有一小块区域是沿海的!可是,看海的话,你就算不去北海,不去三亚,不去北戴河,至少也去青岛吧?蓬莱也行啊。

归根结底,招远根本就不是一个 旅游 城市啊,题主你是哪根筋不对了想要打听招远的景点?

我老家是招远市。爷爷奶奶家是大户陈家乡北冯家村,姥姥姥爷家是古宅村。小时候,每年的春节前夕,从淄博市张店的501厂五公里车站坐车回老家,由于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记忆之中的旅途漫长而劳累,傍晚从张店火车站坐上闷罐车晃晃荡荡到潍坊己是第二天的凌晨,再转乘长途客车到道头车站,期间,晕车的母亲己是疲惫不堪,老家的两个舅舅用手推车再驱车十几里,到家己是深夜了。现在,交通便捷了,回老家三个多小时就可以吃到热腾腾的面和荷包蛋了。永远忘不了,过年的时间,村子在大院子里搭戏台唱大戏的热闹景象,忘不了那好吃的大枣馍和炸面鱼;忘不了姥爷做的红萝卜灯和到地窨子里拣拾存储的地瓜和大白菜。夏天,与表弟一起在水库边诳虾和网鱼……还有拦花生刨地瓜,最让人喜笑颜开的时刻一一就是摘苹果的丰收时候;永远忘不了我可爱的老家山和水;我孩儿时候的幸福记忆和那炊烟袅袅的村落。

我去过全国大多数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但是我觉得招远的两个地方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一是丘处机修道的罗山,风景秀丽,颇有些仙气。而是有一个高家庄子,保留了一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⑤ 山东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

1.杨家端口木版年画

杨家端口村在潍坊市东北15公里处,由于盛产木版年画而远近闻名。杨家端口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端口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进入秋季,各路画商云集,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

杨家端口年画——门神杨家端口年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吉、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喜庆吉祥是杨家端口年画主题,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年年有余等,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根植于民间,长期以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手法来体现主题。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犷、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艳丽、火爆,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北方农民粗犷、奔放、豪爽、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杨家端口年画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2002年,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高密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一个古老画种,亦称“民间写意画”。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从现有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保存有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画面色调明快,构图巧妙大方,全幅多用对比色,主体部分加中间色,既谐调了色彩对比,又加强了人物造型美感。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是刻版印刷前我国古老的一种生产方法。

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起初题材是灶王、财神,后来转到用于布置美化房间的各种年画,内容围绕中国传统习俗,大多是福寿有余、孝道为先之类。表现福禄寿喜的年画,画面上有手拄龙头拐杖、手捧大寿桃、脚踏祥云或骑仙鹿的老寿星,并有古松、仙鹤相衬,两边配以对联;表现孝道的年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图”。

扑灰年画内容大都表现喜庆,很适于民户节日张贴。像“姑嫂闲话”、“踢毽子”、“富贵平安”、“八仙庆寿”、“牛郎织女”、“福寿双全”、“双童献寿”、“四季花屏”、“家堂”等是代表作。主要体裁有中堂、条屏、对联、窗旁、灶画、炕头画、供奉画、年历等,按题材分类主要有供奉家堂、文武财神、八仙、吉祥喜庆、故事戏曲、历史典故、风景花卉、历史人物等,堪称农村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3.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氏族社会图腾艺术繁盛时期,图腾艺术中的物象开始以图案的形式显示意的寄寓,出现了简练夸张的锯齿纹、月牙纹、水波纹、弧形线、弦线、圆点等表现手法。汉以后特别是明洪武初年,大批移民从山西、河南、河北、江南等地汇集高密,各地的剪纸艺术逐步渗入到高密剪纸艺术之中,融南糅北,兼收并蓄,形成了高密剪纸的独特艺术风格。

高密剪纸,题材广泛,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等。剪纸作者大都是民间妇女,作品不拘成法,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组成黑、白、灰色调,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形而不失真。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却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

高密剪纸在形象刻画上注重夸张而不失真,善用拟人手法表现心中形象。如“霸王出世”,凶猛的老虎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形象,虎仔懂事地躲在母亲胸前,笑吟吟吸吮乳汁。高密剪纸牛风格迥异,巧妙运用砖砌纹装饰牛的嘴巴,再用大小旋涡形风动纹与周身整齐的锯齿毛发形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正面的牛只有两条腿,像人一样站立着,拟人手法令人叫绝。

1993年高密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1997年“牛年”全国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所选。

.“秃尾巴老李”传说

“秃尾巴老李”的民间故事在山东人中广为流传。进入农历六月,“秃尾巴老李”的名字便时常有人提及,特别是遭遇冰雹天气时,人们甚至要向天井院里“扔菜刀驱龙”,所有这些,都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关。

与现在流传故事相似的文字记载,见于清朝袁枚的《子不语》:“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这是秃尾巴老李故事起源的一个版本,还有许多其它的演绎与版本。

清朝以降,大批山东人闯关东,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与东北当地风土民情相结合,发展出新的情节和内容。小黑龙被砍掉尾巴后,负痛逃到东北黑龙江。黑龙江原为一条白龙镇守,名曰白龙江。小黑龙来到后,在当地“闯关东”的山东人帮助下,打败了白龙,白龙江从此改名黑龙江。在黑龙江上凡载有山东人的过往船只到了江心,秃尾巴老李就送上一条大鲤鱼。船家在开船前总是先问问乘客中有没有山东人,有山东人就风平浪静。那跳上船板的大鲤鱼,船家会双手捧起向乘客喊道:“秃尾巴老李给山东老乡送礼了!”然后再放回江里,这风俗直到民国时还保持着。如果山东大旱,秃尾巴老李总会想办法给老家行云布雨。

山东各地均有为纪念“秃尾巴老李”而建造的庙宇。现存最早的是即墨县城东边不远的龙王庙。人们习惯到此求雨,据说颇为灵验。至今庙中还保存着明清时期求雨用的令牌。

秃尾巴老李是个孝子,民间又有“龙不离母”之说,所以龙王庙附近往往又建有“龙母坟”,许多地方还因此兴起了“龙王庙会”或“龙母庙会”。民间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习俗还有许多,如传说农历六月六日是“秃尾巴老李”的生日,每逢这天,家人要把他断留在家里的龙尾巴拿出来晒一晒,后来演变为民间晒衣日。

秃尾巴老李系列传说是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真实反映,同时也体现了乡土大众艺术特色。

(二)民间音乐

1.聊斋俚曲

俚曲即唱词曲牌采用民间流传的俗曲小调,聊斋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曲,流传地区主要在淄博市。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

聊斋俚曲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蒲松龄创作的俚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体的说唱文学,如《寒森曲》、《姑妇曲》等;一种是代言体戏剧体裁,如《墙头记》、《磨难曲》等。其思想内容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性的,对当时的社会黑暗进行抨击和揭露;一类是伦理性的,通过对家庭成员间的反常关系描写,揭露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丑恶。这些俚曲的唱词和道白,都是未加雕饰的民间语言,乡土气息浓厚,诙谐幽默,泼辣爽快,感染力很强。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均具有极高价值。

聊斋俚曲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自清代至今每逢正月十五扮玩,蒲家庄一带的村民便将俚曲的片段作为“扮玩”的唱词,有的还装扮成俚曲中的大怪、二怪、王银匠、仙姑、狐精等,到城区、乡镇演出。至于蒲松龄以“耍孩儿”、“呀呀油”、“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曲牌写成的俚曲,在田间路途、街头巷尾,更是老少尽晓。1998年冬,磁村镇和淄城镇泉龙村分别成立俚曲剧团,排演剧目,创作现代聊斋俚曲戏。2002年,聊斋俚曲戏还被拍摄成实景电视戏曲片在电视台播放。聊斋俚曲也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单以戏曲为例,俚曲故事改编剧本的就有五音戏、柳子戏、川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现存聊斋俚曲手抄本15种(原着佚失),均已整理、出版。2006年,被誉为我国明清俗曲活化石的聊斋俚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鼓吹乐分布很广,鲁西南鼓吹乐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嘉祥鼓吹乐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枣庄、菏泽三市及周边地区,主要依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存在。

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沿革至少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另外,根据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主奏部分)经常演奏的曲目来看,有些是宋、元以来的杂剧曲牌,如《混江龙》、《滚绣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锁南枝》、《一江风》、《明天子》、《叠断桥》、《采茶儿》等。因此,鲁西南鼓吹乐有可能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在当地流传。

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鲁西南鼓吹乐形成了丰富的曲目家族、多样的调类系统、精湛的演奏技艺、数以百计的民间乐班和数以千计的鼓乐传人。代表性曲目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一枝花》、《大合套》、《风搅雪》、《抬花轿》等,曲目总数在三百支以上;代表性演奏家有任同祥、贾瑞启、袁子文、魏永堂等;代表性乐班仅嘉祥一县就有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演奏时音色纯正,柔和甜美;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演奏时音色明亮,感情细腻;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演奏时音色宽厚,高昂明亮;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演奏时音色清脆,激荡起伏。

鲁西南鼓吹乐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6年,嘉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唢呐)之乡”。

(三)传统戏剧1.柳子戏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山东古老剧种之一,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得名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广大地区。流传于运河以东的曲阜、泰安、临沂、莒县、沂南一带的柳子戏,习惯称为“弦子戏”;黄河以北则称为“北(百)调子”、“糠窝窝”;在临清田庄,称为“吹腔”。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曲牌一百余支,曲调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昆调、转调等。俗曲以三弦、横笛、笙等乐器伴奏,演唱时可用“挂叙”的方法,在长短句中插入大段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词,音乐风格委婉动听,能够表现复杂细腻的心理情感。柳子属板式变化体,用通俗的七字句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有人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形容柳子戏腔调的丰富多彩。柳子戏具有北方粗犷豪放的声腔特点,地域色彩非常明显。

柳子戏现存的传统剧目有两百多出,其代表剧目包括《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白兔记》、《金锁记》、《燕青打擂》、《打登州》、《鞭打芦花》、《锯大缸》等。柳子戏传统的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二行。

柳子戏的形成与发展,容纳了明清以来盛行的各种古老声腔,经过充分吸收融化而成的,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在中国北方戏曲及元代散曲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相比其他剧种,柳子戏最能代表山东地方戏特点,更具有民间文化代表性。

2.柳琴戏

柳琴戏是鲁南地区地方剧种,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俗称拉魂腔。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在柳琴戏演唱中,这种同主音调式转换的手法无处不在,在中国戏曲演唱中显得异常独特。柳琴戏的唱腔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姐进花园调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柳叶琴、笛子、坠琴、二胡、板胡、唢呐、笙及板鼓、大锣等是柳琴戏主要的伴奏乐器。

柳琴戏的脚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唱腔除有慢板、二行板、紧板等板式变化外,唱段的起、转、收都有一定的程式性板头。

柳琴戏传统剧目丰富,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共有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代表性剧目包括《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断双钉》、《小鳌山》、《雁门关》、《白罗衫》、《喝面叶》、《小书房》等。

3.五音戏

五音戏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约有一百余年历史。以流行地区不同分东、西、北三路,以章丘为中心的称西路(西到济南、东到淄博),临朐、沂源一带为东路,惠发、济阳一带为北路。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是我国北方地区少见的一个剧种。

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其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咬字清楚,曲调口语化,旋律变化多。演唱时基本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极具抒情性。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王林休妻》、《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等。

在五音戏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许多着名演员。李德兴(艺名跟柱子)以唱腔出众着称;高桂芳以唱词华丽闻名;王焕奎(艺名自来喜)以表演淋漓享誉;邓洪山以唱做俱佳称雄。李、高、王、邓被称为四大名旦,尤其是邓洪山作为“五音戏”表演的集大成者,唱腔朴实简约、柔和婉转,被百姓形象地比喻为“一嘟噜一穗儿,喜的人掉泪儿”,其“飘眉”、“送目”、“飞老鸹”等技巧堪称戏曲表演一绝。20世纪30年代,邓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因其唱腔优美动听,唱片公司赠送“五音泰斗”的锦旗,“五音戏”也由此定名。

茂腔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因在演唱中肘悬小鼓,一边击节拍一边演唱,故得名“肘子鼓”;还有一种说法叫“肘股子”,表示演员演唱时边歌边舞、扭动臀部的情态。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洲”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20世纪50年代定名茂腔。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具有典型的北方音乐特点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与乡土气息。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一是它的音乐唱腔,基本上以当地说唱小调(老拐调)为骨干,又广泛吸取了胶州大秧歌、胶州八角鼓、西河大鼓、诸城秧歌调等曲调,形成一种大调式的板腔体系,因而具有乡土特色和群众基础,尤其是“大悠板”(又称悲调)中的哭头声腔,酷似当地妇女哭的腔调,“冒调”一般是在五音上翻高八度,令人心旷神怡,唱词运用方言俚语,浅显易懂,诙谐有趣。二是所演剧目内容,一般取自当地民间生活,尤以“二小戏”、“三小戏”为基本戏。这些戏大都真切反映了农村妇女的生活和愿望,最能引起妇女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

茂腔的传统剧目,大多反映民间生活,其代表剧目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四大京”和《罗衫记》、《玉杯记》、《风筝记》、《蜜蜂记》、《火龙记》、《钥匙记》、《丝兰记》、《绒线记》“八大记”。

胶州曾有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表现了茂腔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被誉为“胶东之花”。

5.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地方戏曲中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明代由陕西秦腔逐步演变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山东梆子与平调、莱芜梆子以及苏北、皖北的“沙河调”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与豫东的“祥符调”关系则更为密切。

山东梆子表演程式和柳子戏等古老剧种近似,身段工架粗犷健壮,音乐高亢激昂,慷慨悲壮,和其他梆子同具“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特点。唱腔属于板腔体,板式齐全而有自己的特点和较严的程式规范,常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锣、二八板、起板、栽板、飞板、羊黄、倒板等。唢呐和弦乐曲牌亦十分丰富。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拜用“朝天子”,元帅发兵用“五马”,安营扎寨用“落马会”,反派人物出游用“王八令”等等。过去,红脸、黑脸全用“大本腔”(即本嗓),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带“讴”,后来大都改用“二本腔”“(即假嗓)演唱。伴奏乐器起初用的是大弦、二弦、三弦,后来换用板胡、二胡作主奏乐器。近些年来,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很多,汶上县大曹班经常上演的戏就有600出之多。其流行剧目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东》、《秦英征西》、《姚刚征南》、《雷振海征北》;还有通称的”老十八本“,即《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驹》、《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玉虎坠》、《百花咏》、《老边庭》、《金台将》、《富贵图》、《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虎丘山》、《天赐录》、《马龙记》等。

6.”一勾勾“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明末清初开始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代表了鲁西北及周围区域的说唱风格,曲调质朴、活泼,是当地劳动人民自然流露心声的一种唱腔。在鲁西北曾有”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之誉,形容它像钩子那样动人心魄。

”一勾勾“流传地域很广,随流传地区不同,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惠民一带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临清一带叫”四音戏“;莘县、郓城及河北馆陶一带叫”北词二夹弦“;巨野、东平则叫”四根弦“;济阳、齐河、禹城、临邑一带,则叫”一勾勾“。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坛醋“等代表人物。西南则传入河南安阳,西北则流入河北交河一带,再西至邢台、邯郸、石家庄的”丝弦剧团“。

”一勾勾“有传统剧目七十多个,主要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驸马》。

新中国成立后,临邑县成立一勾勾剧团。在音乐唱腔和伴奏设计上多方面吸取其他剧种的唱腔、曲牌推陈出新,新创了”流水板“、”散板“、”紧拉慢唱“等板式,同时在整理保留优秀剧目的基础上,又移植和新排演了许多优秀剧目。

7.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也叫”南官戏“和”脸子戏“,是元代就已形成的弋阳腔的一支遗脉。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蓝关戏唱腔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了中国戏曲弋阳腔的戏剧唱腔,吸收了胶东民间曲调以及其他成分长期演变而成。

蓝关戏的”帮、打、唱“三位一体是这个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去听蓝关戏,冻死也愿意“之说。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

据不完全统计,蓝关戏剧目有近百出之多,大体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根据元末明初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另一部分是根据《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

蓝关戏诀有”七分帮、三分唱“的说法。在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角色有生、旦、净、末之分。唱腔有蓝关腔、老蓝关腔、高腔、赞片子、小曲等。演唱时,一人演唱众人过来”帮腔“,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哼,因此被称为”满台响“。在伴唱过程中,时而出现高亢的假声帮腔,时而又用真嗓演唱。伴奏没有管弦乐,只有打击乐器,有”打蓝关,打蓝关,无打不能唱蓝关“的谚语。唱”高腔“时,全套的打击乐器铿锵作响;当唱到”悲调“的时候,减去大锣伴音,衬托出低回缠绵的感情,当地有谚语说”半台锣鼓半台戏,没有锣鼓没有戏“。唱词在”蓝关戏“中,为八句三段的段体,这种传统与”八仙戏“的”耍孩儿“句幅如出一辙,其传统性可见一斑。

http://news.iqilu.com/shengqing/shuxie/2010/0613/257476_4.html

⑥ 山东省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最新非遗名名录一览

山东省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最新非遗名名录一览
一、民间文学(17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1-1梁祝传说 济宁市
21-2孟姜女传说 淄博市
31-3崂山民间故事 青岛市崂山区
41-4陶朱公传说 定陶县
51-5麒麟传说 嘉祥县
巨野县
61-6董永传说 博兴县
71-7孟母教子传说 曲阜市、邹城市
81-8鲁班传说 曲阜市
滕州市
91-9 孔子诞生传说 曲阜市
10 1-10闵子骞传说 济南市历城区
鱼台县
111-11炉姑传说 淄博市张店区
桓台县
121-12牛郎织女传说 沂源县
131-13八仙过海传说 蓬莱市
141-14秃尾巴老李传说 文登市
即墨市
莒县
诸城市
151-15卧冰求鲤传说 临沂市兰山区
161-16东方朔民间传说 陵县
171-17女娲神话 枣庄市
二、民间美术(29项)
序号编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82-1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 潍坊市寒亭区
192-2 高密扑灰年画 高密市
202-3 宗家庄木版年画 平度市
212-4 东昌府木版年画 聊城市东昌府区
222-5 张秋木版年画 阳谷县
232-6 清河镇木版年画 惠民县
242-7 东昌葫芦雕刻 聊城市东昌府区
252-8 曹州面人 菏泽市牡丹区
262-9 曹县江米人 曹县
272-10郎庄面塑 冠县
282-11聂家庄泥塑 高密市
292-12苍山泥塑 苍山县
302-13惠民泥塑 惠民县
312-14伏里土陶 枣庄市山亭区
322-15莒县过门笺 莒县
332-16五莲剪纸 五莲县
342-17滨州剪纸 滨州市滨城区
352-18高密剪纸 高密市
362-19烟台剪纸 烟台市
372-20胶州剪纸 青岛市黄岛区、 胶州市
胶南市
382-21潍坊核雕 王绪德(潍坊市)
392-22鄄城砖塑 鄄城县
402-23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县
412-24西关村王家锡雕 莱芜市莱城区
422-25滕县松枝鸟 滕州市
432-26曲阜楷木雕刻 曲阜市
442-27嘉祥石雕 嘉祥县
452-28掖县滑石雕刻 莱州市
462-29洛房泥玩具 枣庄市薛城区
三、民间音乐(14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473-1聊斋俚曲淄博市
483-2鲁西南鼓吹乐嘉祥县
菏泽市牡丹区
49 3-3道教音乐(崂山道教音乐、青岛市崂山区
泰山道教音乐、胶东道教音乐、 泰安市
腊山道教音乐) 烟台市
东平县
503-4山东古筝乐 菏泽市
513-5菏泽弦索乐 菏泽市
523-6临清架鼓临清市
533-7鱼山梵呗东阿县
543-8鲁南五大调(郯马郯城县
五大调、满江红) 日照市东港区
553-9海洋渔号(长岛渔号、长岛县
岚山渔民号子) 日照市岚山区
563-10 运河船工号子武城县
573-11 山东民歌(沂蒙山山东省文化厅
小调、包楞调) 费县 成武县
583-12邹城平派鼓吹乐 邹城市
593-13大杆号吹奏乐 蓬莱市
603-14诸城派古琴 诸城市
四、民间舞蹈(2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14-1鼓子秧歌商河县、济阳县
624-2胶州秧歌胶州市
634-3海阳大秧歌海阳县
644-4龙灯扛阁 临沂市河东区
654-5芯子(周村芯子、 淄博市周村区
阁子里芯子、章丘芯子) 临淄区
章丘市
664-6商羊舞鄄城县
674-7花鞭鼓舞 广饶县
(陈官短穗花鼓、花鞭鼓舞) 商河县
684-8磁村花鼓淄博市淄川区
694-9鲁南花鼓枣庄市台儿庄区
704-10莘城镇温庄火狮子 莘县
714-11颜庄村花鼓锣子 莱芜市钢城区
724-12百兽图 新泰市
734-13独杆跷 新泰市
744-14抬花杠 武城县
754-15绣球灯舞 齐河县
764-16逛荡灯 新泰市
774-17阴阳板 邹城市
784-18手龙绣球灯 济南市长清区
794-19栖霞八卦鼓舞 栖霞市
804-20踩寸子 淄博市临淄区
814-21柳林花鼓 冠县
五、戏曲(23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825-1柳子戏 山东省文化厅
835-2五音戏 淄博市
845-3茂腔 胶州市 高密市
855-4蓝关戏 莱州市
865-5一勾勾 临邑县
(四音戏) 东平县
875-6柳琴戏 枣庄市 临沂市
885-7京剧 山东省文化厅 济南市 青岛市
895-8吕剧 山东省文化厅 济南市 东营市东营区
广饶县 博兴县
905-9柳腔 即墨市
915-10山东梆子 泰安市 菏泽市 嘉祥县
梁山县
925-11莱芜梆子 莱芜市
935-12东路梆子 惠民县
945-13枣 梆 菏泽市
955-14大弦子戏 菏泽市
965-15两夹弦 定陶县
975-16大平调 菏泽市牡丹区
东明县
985-17四平调 成武县 金乡县
995-18 皮影戏
(黄墩皮影戏、 日照市岚山区
山亭皮影戏、 枣庄市山亭区
济南皮影戏、 济南市
定陶皮影戏、 定陶县
泰山皮影戏) 泰安市
1005-19木偶戏 莱芜市莱城区
(贾家洼村傀儡戏、宁阳木偶戏)宁阳县
1015-20渔鼓戏 沾化县
1025-21扽腔 博兴县
1035-22鹧鸪戏 淄博市临淄区
1045-23王皮戏 平阴县
六、曲艺(10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56-1山东大鼓 山东省文化厅
济南市
1066-2山东琴书 山东省文化厅
济南市
菏泽市
1076-3山东快书 山东省文化厅
济南市
1086-4胶东大鼓 烟台市
青岛市
1096-5山东八角鼓 胶州市
聊城市东昌府区
1106-6山东落子 单县
1116-7山东花鼓 菏泽市
1126-8莺歌柳书 菏泽市
1136-9端公腔 微山县
东平县
1146-10鼓儿词 枣庄市市中区
七、民间杂技(3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157-1 聊城杂技 聊城市
1167-2 宁津杂技 宁津县
1177-3 孔楼杂技 巨野县
八、民间手工技艺(18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188-1 潍坊风筝 潍坊市寒亭区
1198-2 彩印花布 山东省文化厅
1208-3 蓝印花布 山东省文化厅
1218-4 鲁锦 山东省文化厅
(鲁西南民间 鄄城县
织锦技艺) 嘉祥县
1228-5 黄金溜槽碓石砌灶
冶炼技艺 招远市
1238-6周村烧饼 淄博市周村区
1248-7龙口粉丝传统手工
生产技艺 招远市
1258-8郓城水浒纸牌及雕版
印刷工艺 郓城县
1268-9郓城古筝制作技艺 郓城县
1278-10周村铜响乐器制作技艺 淄博市周村区
1288-11临清贡砖制作技艺 临清市
1298-12潍坊嵌银漆器 潍坊市
1308-13柘砚制作技艺 泗水县
1318-14柳疃丝绸技艺 昌邑市
1328-15潍坊刺绣 邓华(潍坊市)
1338-16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 荣成市
1348-17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 安丘市
1358-18莱州草辫技艺 莱州市
九、消费习俗(4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369-1德州扒鸡制作技艺 德州市
1379-2孔府菜烹饪技艺 曲阜市
1389-3鲁莱烹饪技艺 烟台市福山区
1399-4济南烤鸭制作技艺 济南市
十、岁时节令(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010-1宁阳端午彩粽习俗 宁阳县
十一、民间信仰(2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111-1泰山石敢当习俗 泰安市
14211-2桃木雕刻民俗 肥城市
十二、传统中医药(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312-1阿胶(东阿阿胶 东阿县
制作技艺、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技艺) 平阴县
十三、传统体育与竞技(4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413-1蹴鞠 淄博市
14513-2查拳 冠县
14613-3梁山武术 梁山县
14713-4螳螂拳 莱阳市
十四、文化空间(10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814-1祭孔大典 曲阜市
14914-2惠民胡集书会 惠民县
15014-3泰山东岳庙会 泰安市
15114-4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 泰安市
15214-5渔民节祭祀仪式 荣成市
15314-6渔民节 日照市
15414-7周戈庄上网节 即墨市
15514-8渔灯节 烟台市
15614-9海云庵糖球会 青岛市四方区
15714-10 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青岛市
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58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59项),现予公布。

⑦ 2015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最新一批为第四批(2014年7月16日)公布。共289项,其中新入选151项,扩展项147项。民间文学
(30项,涉及31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卢沟桥传说 北京市丰台区
2 鬼谷子传说 河北省临漳县
3 东海孝妇传说 江苏省连云港市
4 刘阮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
5 孔雀东南飞传说 安徽省怀宁县
6 老子传说 安徽省涡阳县,河南省灵宝市
7 陈三五娘传说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
8 胡峄阳传说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
9 孟母教子传说 山东省邹城市
10 河图洛书传说 河南省洛阳市
11 杞人忧天传说 河南省杞县
12 三国传说 湖北省
13 尹吉甫传说 湖北省房县
14 伯牙子期传说 湖北省武汉市
15 苏仙传说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
16 壮族百鸟衣故事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
17 毕阿史拉则传说 四川省金阳县
18 仓颉传说 陕西省白水县、洛南县
19 骆驼泉传说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20 回族民间故事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
21 广禅侯故事 山西省阳城县
22 解缙故事 江西省吉水县
23 阿凡提故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
24 广阳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南岸区
25 西王母神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
26 盘王大歌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
27 玛牧特依 四川省喜德县
28 黑白战争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29 祁家延西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30 常山喝彩歌谣 浙江省常山县

传统音乐
(15项,涉及17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土家族民歌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2 渔歌(洞庭渔歌、汕尾渔歌) 湖南省岳阳市,广东省汕尾市
3 川西西岭山歌 四川省大邑县
4 旬阳民歌 陕西省旬阳县
5 撒拉族民歌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6 锡伯族民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7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 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
8 毕摩音乐 四川省美姑县
9 剑川白曲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10 阿斯尔 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
11 莆仙十音八乐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
12 蒙古族汗廷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
13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 湖南省浏阳市
14 潮尔(蒙古族弓弦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15 蒙古族托布秀尔音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传统舞蹈
(20项,涉及20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太子务武吵子 北京市大兴区
2 左权小花戏 山西省左权县
3 博舞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4 洪泽湖渔鼓 江苏省泗洪县
5 龙岩采茶灯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
6 宜黄禾杠舞 江西省宜黄县
7 耍老虎 河南省焦作市
8 棕包脑 湖南省洞口县
9 瑶族金锣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
10 玩牛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1 古蔺花灯 四川省古蔺县
12 登甘嘎诌(熊猫舞) 四川省九寨沟县
13 布依族转场舞 贵州省册亨县
14 阿妹戚托 贵州省晴隆县
15 耳子歌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16 怒族达比亚舞 云南省福贡县
17 铓鼓舞 云南省建水县
18 水鼓舞 云南省瑞丽市
19 锅哇(玉树武士舞)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20 纳孜库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传统戏剧
(4项,涉及4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线腔 山西省芮城县
2 平讲戏 福建省福安市
3 东河戏 江西省赣县
4 永修丫丫戏 江西省永修县

曲艺
(13项,涉及13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五、曲艺(13项,涉及13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数来宝 北京市东城区
2 梅花大鼓 天津市
3 弹唱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4 浦东宣卷 上海市浦东新区
5 丽水鼓词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6 客家古文 江西省于都县
7 永新小鼓 江西省永新县
8 山东花鼓 山东省菏泽市
9 跳三鼓 湖北省石首市
10 湖南渔鼓 湖南省
11 桂林渔鼓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12 宁夏小曲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13 托勒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14项,涉及15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4项,涉及15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布鲁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
2 蒙古族驼球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
3 意拳 北京市东城区
4 戳脚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
5 绵拳 上海市杨浦区
6 精武武术 上海市虹口区
7 咏春拳 福建省福州市
8 井冈山全堂狮灯 江西省井冈山市
9 梁山武术 山东省梁山县
10 徐家拳 山东省新泰市
11 两仪拳 河南省沈丘县
12 梅山武术 湖南省新化县
13 武汉杂技 湖北省武汉市
14 幻术(傅氏幻术、周化一魔术) 北京市朝阳区,陕西省

传统美术
(12项,涉及14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七、传统美术(12项,涉及14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京绣 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定兴县
2 布糊画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3 抽纱(汕头抽纱、潮州抽纱) 广东省汕头、潮州市
4 水陆画 河北省广平县
5 毕摩绘画 四川省美姑县
6 彩砂坛城绘制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
7 琥珀雕刻 辽宁省抚顺市
8 传统玩具(郯城木旋玩具) 山东省郯城县
9 蒙古文书法 内蒙古自治区
10 满文书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11 刻铜(杜氏刻铜) 安徽省阜阳市
12 赏石艺术 中国观赏石协会

传统技艺
(28项,涉及29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八、传统技艺(28项,涉及29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 河北省邢台市
2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
3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江西省吉安市
4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 河南省登封市
5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 河南省焦作市
6 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广东省潮州市
7 陶瓷微书 广东省汕头市
8 古陶瓷修复技艺 上海市长宁区
9 藏族鎏钴技艺 青海省
10 铜器制作技艺(大同铜器制作技艺)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
11 古代钟表修复技艺 故宫博物院
12 传统香制作技艺(药香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 北京市西城区,广东省东莞市
13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 北京市西城区
14 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
15 辽菜传统烹饪技艺 辽宁省沈阳市
16 泡菜制作技艺(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 吉林省延吉市
17 老汤精配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18 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 上海市黄浦区
19 传统制糖技艺(义乌红糖制作技艺) 浙江省义乌市
20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安徽省淮南市
21 德州扒鸡制作技艺 山东省德州市
22 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 山东省招远市
23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 云南省蒙自市
24 坎儿井开凿技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25 传统造园技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 江苏省扬州市
26 古戏台营造技艺 江西省乐平市
27 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江西省泰和县
28 古建筑修复技艺 甘肃省永靖县

传统医药
(2项,涉及2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九、传统医药(2项,涉及2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哈萨克族医药(布拉吾药浴熏蒸疗法、卧塔什正骨术、冻伤疗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
2 布依族医药(益肝草制作技艺) 贵州省贵定县

民俗
(13项,涉及14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十、民俗(13项,涉及14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望果节 西藏自治区
2 察干苏力德祭 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
3 博格达乌拉祭 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
4 稻作习俗 江西省万年县
5 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江西省会昌县
6 马仙信俗 福建省柘荣县
7 寮步香市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
8 达斡尔族服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9 鄂温克族服饰 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
10 彝族服饰 四川省昭觉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11 布依族服饰 贵州省
12 侗族服饰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3 柯尔克孜族服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⑧ 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调是哪里的

民间小调 一般指的是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是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小调,是劳动人民的创造,是属于人民的艺术形式。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民间小调是哪里的。

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性篇章﹐已经孕育了小调的某些因素。汉代出现了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相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从中可以看到后世传统小调四季﹑五更﹑十二月的体式结构原则。至隋﹑唐之际﹐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选择提炼﹐而成为说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称为曲子﹐它也是小调体裁的早期形式。

宋﹑元之后﹐伴随着中国城镇经济的日益繁荣﹐小调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阶段。一方面﹐从广大农村传入城市的许多民歌曲调,经艺人演唱﹑加工而变为小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元代兴起的小令和散套﹐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而逐渐同体式严格的南北曲分道扬镳﹐变为一种通俗易懂﹑流畅优美﹑仍保留着曲牌名称的小曲,这部分小曲汇入小调﹐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明﹑清时期﹐在一部分文人学士中兴起了编纂民歌唱词专辑的风气,影响较大的刊本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风》﹑《粤讴》等。

小调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及中国大多数汉族地区。在汉族民间,小调的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下面且列举几个例子。

安徽小调:
安徽小调是在安徽北部,河南大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等地区的基层流传了很久的汉族民间小调。这些小调内容以农村琐事为基础,将戏曲、歌曲、器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很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这种民间小调大都由当地文艺班子录制,刻录成光盘在乡间贩卖。内容分为雅俗两种,俗的以蒋龙班子为代表,雅的以刘小燕为代表。唱词幽默诙谐深得民心,表演纯朴开创民间艺术新风尚。

山东招远、莱芜小调:
山东招远小调是该地区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丰富多彩,从普通黎民百姓饮食起居到推磨矿工的日常劳作;从青年男女的相亲相爱到耄耋老者的相濡以沫;从对封建制度的诅咒到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等等,林林总总,无不涉及。

莱芜小调,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等特点。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有《十二陪送》、《绣花灯》等。

结束语:民间小调,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通过它,喜怒哀乐尽在哼唱之间,且不受舞台的限制,田间地头,庭院街巷,张口就来,且老少皆宜,极具传播功能,是百姓休闲娱乐,劳作歇息的一种调节体力的表现形式。

⑨ 中国剪纸最有特色的地方有哪几个

山西剪纸 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际,当你走进晋西北的村落院户,看到远处黄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窑洞,似乎觉得这里的颜色太单调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的,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再从红白喜事来看。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某些地方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真挚。《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冀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蔚县窗花”为代表。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广灵剪纸 “广灵剪纸”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着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2009年10月,广灵剪纸以中国剪纸首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晋城剪纸以磁性剪纸为代表,在全国独树一帜。磁性剪纸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画轴、磁性书写板上,也可吸附到冰箱、防盗门、汽车、文件柜、文具盒等铁制物体上。喷少许水或洗洁净也可贴附在玻璃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 磁性剪纸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剪纸的透雕特点和剪纸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纸是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磁性剪纸对剪纸的贡献体现在:一、磁性剪纸扩大了剪纸的市场;二、磁性剪纸丰富了剪纸理论;三、磁性剪纸增强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技法上有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 磁性剪纸为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042006715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于2005年8月17日授予专利权。 磁性剪纸专利在我国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剪纸文化中加进了科技元素,使其更为时尚,应用更广泛,体现了科技进步的价值理念。 陕西民间剪纸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13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 陕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艺术中,古老而纯朴的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窗花最为普遍。每逢春节,不论那里的农村,给窗子糊上洁白的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喜庆新年。陕西的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他们一方面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对生活进行仔细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自己 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在陕西剪纸艺术中,首推陕北民间剪纸。这一地区由于近百年来交通闭塞,地处偏 僻,外来文化较难传入,古代的文化、艺术却被农家妇女承袭下来,代代相传。如一些剪纸继承汉代画像石风格,外轮廓极其简练、饱满。生动,想象力丰富。如农家春节门上贴的《瓜子娃娃》的四肢用纸剪出,头用瓜子代替。由于作者都是农民,面广人多,年龄相异,所以剪纸的题材丰富多彩。蔬菜花木、放牧纺织、婚丧嫁娶、民间传说等是老年作者表现的对象。关中剪纸以其造型优美,细致逼真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陕南剪纸人数较少,以其夸张中带精巧、细致中藏真情的特点。 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人们普遍认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而今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正月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看谁手最巧。 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 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据说孔圣人教化天下,唯独遗漏了陕北,于是陕北人的性情不像关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创造性极强,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痛快,所以个性极强。在陕北的靖边、安边、定边,人们你三边剪纸,剪纸变成了另一种风格,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刻画精到。打出的“乐乐”细如针尖,剪出的线细如发丝,既不同延安绥,剪纸粗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写实。据考证,三边原是边关重镇,朝廷常派南方将领在此地镇守,他们带着家眷在这里生活,也带来了水乡的民间文化,与当地古拙的民间艺术待以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三边剪纸。 差距地区因为经济基础较好,剪纸的形式变得多样起来,单色、点彩、拼贴、纸塑等多种形式相互运用,内容上以戏曲人物为主,花鸟动物中常常加进象征文化符号的琴棋书画,八宝等,有浓烈的中原文化特征。库淑兰是旬邑县民间拼贴剪纸的高手,今年八十多岁,陕西省文化厅命名的剪纸艺术大师。她把拼贴剪纸发展到极致,使专家学者惊叹不已,台湾汉声为库淑兰出版了大型专辑画册。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进行报导。合阳县罗占花老人创作的纸塑剪纸,人物的造型采自于戏剧,把戏剧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画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单色剪纸受其皮影造型的影响,而西府的单色剪纸受木板年画影响,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蕴。 山东民间剪纸 北方派——山东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其中,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 山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

⑩ 山东有哪些地方戏剧

山东戏曲绚丽多彩,声腔剧种繁多,除了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柳琴戏、吕剧外,山东枣梆、蓝关戏、四平调和柳腔也非常有名。

枣梆源于山西上党梆子,受当地语言影响,逐步演变发展而成。枣梆在表演艺术上具有粗犷、豪迈的特色,注重表现力。

蓝关戏是流传于山东莱州及招远境内的古老高腔剧种,属于“道情戏”。四平调是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柳腔是青岛的地方剧种,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

阅读全文

与招远有哪些着名民间艺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7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1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3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8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7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8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