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再现性艺术和表现性艺术有什么不同
我个人观点:
再现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临摹,再现当时的场景画面吧,像照相一样,要求准备真实....比如一些古典主义大师就常用再现性的表现手法,如拉菲尔 达·芬奇等
表现性是个人对客观事物给予的感受或内在思想的刻画...近现代的大师比较注重表现精神世界咯,如毕加索 达利等
‘贰’ 浅谈-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
再现与表现是关乎艺术纠葛于“外物”还是“内心”的评判,是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究阐释。再现作品的创作动机来自于客观自然,表现式的艺术作品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本心”—借苍茫大地抒个体之怀,作品“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
中国古典艺术多为“表现”,思想多为“理”多为“情”,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精髓,注重的是万物和谐的韵律。庄子崇尚游鱼之乐,顾恺之崇尚传神之论。唐·阎立本的《步辇图》️️,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都使欣赏者看到一个背景空虚,画中人物却极其精致纤巧的精美画卷,不必艺术形式的排满,点到为止的运笔感触,方可体现出无限情思。再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见一叶扁舟一渔翁,其他全无。此画最具特点的是所空出的留白空间,反而让人觉得烟波皓渺,满幅皆水。这就是古典艺术的妙趣所在,藏而隐的抒情方式,可渗透出朴实厚重的品情面貌。(作品见下图)
“再现艺术”—万物皆灵境,创作者最初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自然。西方艺术作品多为临摹模仿,古希腊充斥张力的《掷铁饼者》,静穆端庄的《维纳斯》,还是彰显生命力的《雅典娜女神像》,正是惟妙惟肖的艺术处理,使得创作者以“真”为基石,幻化出无限灵感,且西方油画的灿烂炫眩耀,也无不散发出其写实之美。
由此艺术是“咏物”也是“咏怀”的,可以一方“有情”也可以一方“有理”。情始于理,理表于情,也许艺术美之境界也不过如此。
‘叁’ 什么是艺术的再现性和表现性
再现性艺术: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
表现性艺术: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情感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肆’ 再现与表现性艺术的特点及其关系是什么
再现艺术指将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真实地再现在作品中的艺术。所谓“再现性”是指物体艺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具有客观的再现性或直呈性,是随手拿来的实物。直白讲就是侧重写实。
表现性艺术侧重于对内部主观世界的表现,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通俗的说就是侧重内心对外界的加工表达。
再现与表现作为艺术家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历来的文艺理论研究中被艺术家争论不休.再现与表现不但是艺术鉴赏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再现论”在艺术理论史上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艺术起源说中的“模仿说”为它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西腊哲学家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于自然界的模仿,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黄莺我们学会了唱歌。”
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肯定者,他说:“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表现论使用的方法是抽象,所谓抽象指的是抽取事物的最本质的属性然后加以传达。
这个过程从立本派画家的开山鼻祖毕加索的绘画中可以清楚的认识。它的代表性的公牛的形象曾经易稿十几次,从最开始的较为写实的形象变成了最后的几根线条。
资料来源:网络——再现性艺术
‘伍’ 如何理解艺术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再现性艺术: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
表现性艺术: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情感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陆’ 如何理解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
再现与表现作为艺术家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
1、艺术中所谓的“再现”,就是效法自然,模仿自然,将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物真实完整的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一般是艺术家对他所认识的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感性的、理解的因素比较显着,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和逼真,即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
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再现现实。再现具有平易近人、真实写照、形神兼备等特点,一般为观众所喜闻乐见。但这种艺术的再现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反映,不是纯客观的复制现实,而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将他所认识的现实运用线条、色彩、青铜、大理石等物质媒介体现出来。艺术中的再现离不开艺术家的认识、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体现着艺术家的目的和本质
2、所谓“表现”,即重在“表现的艺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的现实”,是作品中排除再现部分的所有。
一般是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着。比如绘画作品,往往表现出绘画者的个人情感的闪光与显现,观看其作品我们似乎能够看见绘画者感情的波动轨迹,使欣赏着感情也随之被波及而动荡。
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致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自我,个边课题,表达理想。艺术中的表现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
再现指文艺作品对客观现实进行如实的反映;表现则指文艺作品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表达。前者着重反映的是客观性特征,后者着重表现的是主观性特征。
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文学艺术既不能单纯地归结为再现,也不能单纯地归结为表现,而是再现与丧现的统一。从一方面看,文艺作品都是作家、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就决定了任何文艺作品都必然含有表现作家、艺术家主观意识的成分。
从另一方面看,不仅作家、艺术家们审美意识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而且这种审美意识灼表现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感性具体的形象,这种形象不论经过怎样的变形,最终都只能来自客观现实,这就决定了任何文艺作品又都必然包含有再现客观现实的成分。
在创作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总是互相渗透,彼此交织,辩证地统一的,珥现中可以有表现,表现中可以有再现,不过,在不同的作品中,两者中可以有所侧重,而这种侧重,往往导致作品的风貌圣异很大。
如现实主义作品,一般偏嚣再现;浪漫主义作品,一般偏重表现。在创作意识由再现转向表现时,作家,艺术家不仅要面向内心世界,而且更应当面向外部世界,应把。自我”置于生活的激流之中。
‘柒’ “表现”与“再现”有什么区别
“表现”与“再现”的区别是释义不同,引证解释不同,用法不同。
一、释义不同
表现:施展出来;显露出来。
再现:过去的事情再次出现。
二、引证解释不同
表现: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序》:“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
再现:茅盾《惊蛰》:“于是为了使得幻景复为远景,一年来他不断鼓吹‘中间阶层的改良的政治路线’,念念不忘‘政协时代’的再现。”
三、用法不同
表现:表现强调的是现在时态的施展。
再现:再现是过去的某种状态的再次出现。
‘捌’ 为什么说艺术作品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
艺术的再现和表现与艺术的诞生和发展相伴随,主张再现论者和主张表现论者,观点迥异,亦有不同的创作实践.但在艺术创作中,再现和表现不是泾渭分明地截然分开的,而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艺术创造的要义是对主体和客观的整体建构,即对内在情感和外在世界的整体把握.艺术形象是艺术活动中客体的再现与主体的表现的统一。
“客体再现”,即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如实地描写事物的客观形态,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再现于艺术作品中。再现固然要描绘得像生活本身那样生动可悲、可信,但再现决不是照相式的有闻必录,而要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提炼、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现时允许有某种变形,即在再现过程中已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性劳动。
“主体表现”,就是艺术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思想倾向、爱与憎,把自己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态度,甚至自己的意志、冲动等等,都熔铸于形象之中。
‘玖’ 什么是艺术的再现性和表现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被讨论了几个世纪的宏大命题。古今中外,无数文学家、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几乎都有关于此命题的论述。时至今日,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命题,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当代很多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已然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时代,远离了情感,而一味地沉浸于对传统的模仿,或者是一种想当然的所谓“创新”,而恰恰缺失了对现实的观照,对生活真实的观照,对艺术真实的观照,对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观照,对人类情怀的观照,从而呈现出一种虚无性。 艺术对的生活观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艺术的再现性,一是艺术的表现性。艺术的再现性与表现性是艺术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统一的。艺术的真实首先是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当然,这种真实是建立在客观世界的真实基础之上的,也即再现的真实。所以,再现性一般是指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摹,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一般更侧重于以模仿性为主的再现性审美特征。
但是,这种再现性又不能脱离于表现性而单独存在。再现性必须是以情感表达为基础,它不可能离开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艺术作品中再现的真实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克隆,而是具有表现性质的再现,是一种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客观的真实之间,有着一种紧张而密切的关联,但又各个不同。
人类的生活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这其中也包括审美认知。所以,人类的生活中,本来就包含着一种艺术的审美。也正因如此,艺术也就与客观世界之间,通过“人类的生活”这一桥梁,建立起了必然的联系。然而,艺术又不完全等同于客观世界。艺术的真实可以建立于客观世界的真实描摹基础之上,但艺术的真实却并不等同于客观世界的真实,而必须反映生活的真实。相比于客观世界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又更进了一层面。然而,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也不完全等同。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的真实的进一步提炼,它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是对人类生活的审美化与艺术化,是融入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真实。可以说,艺术的真实主要是艺术家主体情感表达的真实。艺术并不必然表现生活真实的全部,而是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真实。
古往今来的伟大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无不是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的真实表现,然而,更是对人类情感的进一步抽象和表现。人类艺术,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迈进,表征着艺术的一种人文主义进程。
作为中国艺术的主要形式,书画艺术的表现性和再现性功能都在对生活真实的观照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中国史前时期的彩陶和岩画艺术中,即有大量表现狩猎、战争、祭祀、劳动等的生活场面。早期的艺术,是先民们蒙昧时期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的一种审美化体现,当然,这种体现,更多是对自然世界的客观描摹和形象表达,而到后来,艺术越来越从形象表达走向了抽象表达,进而能够脱离具象性的自然事物,从而更自由、自在和高度抽象地表达内心情感。尤其是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当它完成了从描摹具象事物向抽象表达的过渡之后,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艺术,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最高情感的艺术形式。它使艺术家的情感处于巅峰状态,正如东汉书论家蔡邕所说:“夫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理论性地指出了书法是一门表现人的主体情感的艺术。而表现性、抽象性、抒情性和时间性也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四大基本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书法也同样具有一种表现主义精神。这种表现主义精神,在唐代的怀素、晚明的徐渭、清初的王铎等人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徐渭之狂草和水墨葡萄,是非理性主义的产物,而这种非理性主义主要是基于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感本体而产生的,徐渭可看作是中国表现主义之重镇。而这种表现主义精神,恰恰是建立在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强烈观照的基础之上的。它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书画艺术之于生活的密切关联。
但就当代书画创作而言,很多书画家一味地将自己置身于传统与创新的绝对二元化语境之中,无所适从,难以自拔。侧重于传统的艺术家,往往与现实及生活脱节,而专注于创新的艺术家,又往往失去了文化的根脉,从而使自己陷入了狂怪粗野和形式主义的深渊,而这背后,恰恰是真实艺术情感的缺失,这就是当代书画艺术表现主义精神的缺失。或者说,是一种伪表现主义创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是当代书画艺术家总体缺乏文化修养、生活历练和艺术提炼之缘故,片面地将艺术之形式构造与情感追求割裂开来,或者是片面地认为,只有夸张的形式构造才能更加强烈地反映艺术家之内在情感。
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之于艺术创作来说,是一对矛盾。形式主义是艺术创作所要摈弃的,而表现主义则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精神的精髓。然而,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在晚明时期,却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结合。晚明是形式主义的高峰,董其昌、徐渭、王铎、黄道周、傅山等,都成了变革家。董其昌变革了墨法,王铎变革了章法,傅山变革了美丑观。应当说,晚明是中国书法现代性嬗变的起讫点,也是中国书法创作非文人化流变的一个起讫点,对当代书法创作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然,这背后有一个晚明“尚奇”的艺术思潮的支撑。“尚奇”思想对书画创作的形式主义取向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晚明江浙等沿海地区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自由市场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文人成长机制,使得文人突破了原有必须依附于官僚体制的关系,从而通过自身的艺术创作和自由地艺术品买卖就能维持生计,也直接促成了书画艺术市场的萌芽。艺术市场的兴起,对于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影响是至为重要的。晚明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市井文化艺术和着作,比如当时的小说、戏曲、传奇、书画艺术等都在文本风格和艺术表达形式上,极力追求大众化、市场化和市民化的品味,并向市民传达一种“尚奇”的审美取向。我们从当代某些书画家的创作中,也能看到这种影子。
比如在历届的书法国展获奖、入展作品当中,就能看到许多以追求“奇”和“势”取胜的书家。大多数获奖作品都追求笔墨的夸张、字型的怪异、章法的奇诡、线条的怪诞和幅式的巨大上,将形式主义发挥到极致。然而,这种形式主义营造的背后,却是真正的表现主义精神的缺失。
在我看来,当代书画创作已经进入了非文人化和形式主义泛滥的时代,这是与表现主义精神格格不入的。当书画越来越非文人化的时候,书画实际上也就很难成为一种真正的高雅艺术了,因而也缺少了表现主义精神,从而走向了低俗化和世俗化。根本原因是,书画艺术创作中,缺少对“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提炼,没有现实的穿透力和历史的厚重感。
其实,在对“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塑造上,齐白石就是一个典型。齐白石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日常生活事物审美化、文人化和高雅化了。他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提炼美,齐白石笔下的美,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并不是将自己置身于世外桃源,而是将“艺术的生活”与“生活的艺术”融合在一起。他笔下的素材,几乎全是日常生活中的花花草草:白菜、萝卜、辣椒、芋头、葫芦、丝瓜、葡萄、玉米、鱼虾、青蛙、蟋蟀、蚂蚱、老鼠、油灯、农具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寻常又不起眼的但与人们生活又十分密切的物象,却在白石老人笔下化腐朽为神奇。
但需要说明的是,白石老人对这些日常生活事物的表现,绝不是客观的描摹和再现,而是带着自己浓烈的生命情感,将其高度抽象化、拟人化、情感化和文人化了。齐白石的伟大创造正在于,他将平民主义精神与古典主义精神、表现主义精神及精英文人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开创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现代转型。
‘拾’ 艺术的再现与表现
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成果,这就存在着一个认识的正确与否或者真实与否的问题。自古以来的理论家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的真实性,至于真实性如何体现,就涉及到我们的主题,对于艺术真实性的 表现 与 再现 两种方式
我们普遍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 再现 就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者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认识客体,模仿现实。
艺术的再现不是对于客观现实的机械反映,而是艺术家将他所认识的客观现实,按照美的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如语言,文字节奏线条等充分传达和表现出来。由于有了创作主体的参与,作品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就具有了两方面的意义。
表现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与艺术本质的学说,与模仿说(再现说)相对立而存在。所谓的 “表现”,就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突出强调艺术家的主体决定作用,认为艺术作品本质上是艺术家主体生命意志的表达和外化。
最早主张表现说的是法国美学家 魏朗 ,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全在于他表现感情范围的深度与广度
克罗齐 把艺术表现说推向极端,认为 “艺术的本质是直觉” ,对现代西方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倪瓒 说:“所谓画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