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谈谈对版画的认识
版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中国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汉朝,从其发展来看,被称为中国版画的雏形是汉画像石砖。它虽是一种建筑物上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但由于它以石砖为地,以刀代笔,显见版画的某些属性,后人以纸拓印,便是精彩的“版画”。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与发展,版画也迅速壮大起来了。现存最早的版画是咸通九年(西元 868 年)介为二亲祈佛保佑所镌刻的《金刚般若经》卷首的扉页画《祗树园孤独图》(即有些书上提到的《说法图》,因图为佛在说法)。唐代的版画主要见于佛经宣传中,两宋时期,木刻版画的插图则大量出现在当时出版的经济、史略、文学书籍中。
明前期的版画秉承宋元遗风,线条粗犷,自然奔放,不拘细节,此时期的画工与刻工通常为一人兼任。如戏曲插图早期本子《娇红记》刻于宣德乙卯(即西元 1435 年)图为半页式,风格古拙,继承了宋画遗风,构图饱满。
明代中叶,着名画家投入创稿,造纸制墨,刻印书籍也有所发展,名画家与名刻工的分工合作,使得版画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的版画创作在质量与艺术水平上都大有提高,套印技术也在此时迅速发展,各地出现大批朱墨两色或多色印通俗读物和戏曲小说的插图。
明后期,中国版画步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版画以地域划分出现了许多流派,如金陵版画、徽州版画、吴兴版画、武林版画、建安版画等,大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了。仅就《西厢记》的插图本来说就出现了数种版本。
明末清初,版画云集。由于此时涌现出的名画家与名刻工的通力合作,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版画。郑振铎在《版画史》序例中说:“故于陈(老莲)、萧(尺木)纵笔挥写,深浅浓淡,刚欲壁立千寻,柔如新毫触纸之处,胥能达诣传神,大似墨本,不类刻木”。由此可见,画与刻的相得益彰了。明崇祯十一年(西元 1638 年),陈洪绶的刻本《楚辞九歌》,与清顺治二年( 1645 )萧云从所绘的刻本《离骚图》都是以着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歌为主题的版画。这两套作品都是我国插图版画的精品,在我国版画史上地位颇高,反映了明末清初我国版画的繁荣。
清朝后期,版画艺术渐见衰落。近代的印刷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版画也开始遭受冷落了。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把木刻版画从国外介绍进来并加以提倡,我国的版画艺术才得以进一步发展。解放以后,版画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手法上千变万化,优秀的版画家层出不穷,创作风格各异,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
B. 版画的沿革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这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版而制作,画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画者的画稿刻版,称作复制版画。后来版画在艺术上赢得了独立的地位,画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画家一人自任,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作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发生于隋唐之际。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木刻卷首画,说明在9世纪中叶,中国的木刻复制版画已经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欧洲,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的伦勃朗,铜版画已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则由19世纪的比维克创造以白线为主的阴刻法,而摆脱了复制的羁绊,进入创作版画的领域。中国的创作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种类与技法从类型上分,版画有4种: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画。从材料上分,凸版版画中有木刻、麻胶刻、石刻、砖刻、纸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画中有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赛璐珞版画、纸版画等。在平版版画中有石版画、独幅版画等。在孔版版画中有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异,遂产生各种类型版画的特色;更由于各个版画家发挥其创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画艺术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的。
C. 什么是版画版画创作的多元化发展历史是哪些
在这个时代,人们可能很难记起艺术作品无法立即获得的那一段时间。没有随叫随到的印刷或海报,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得和悬挂在他们的墙上。版画制作改变了这一点;艺术家突然能够多次复制一幅图像,从而使广大观众更容易接触到他们的作品。 那么什么是版画呢?这种艺术实践将墨水从基体转移到材料上--通常是造纸术,对同一图像进行多重印像。基质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包括木材、金属板、油毡、铝或织物。虽然有不同的版画技术(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但最终的结果是能够对单个图像产生几种印象。 在现代,印刷品是以版本发行的。每个版本都会有有限的印象,尽管艺术家有时会发行公开版。一旦完成印刷,矩阵就会被破坏,每一个印象都被认为是一件原创的艺术作品。传统上,版画一旦起飞,印刷品也经常被用来说明书籍或出售的小装订收藏。 为了了解什么是可能的印刷品,让我们看看一些最流行的传统和现代版画技术。木刻、雕版和蚀刻所有的技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现代流行的技术包括光刻和丝网印刷。我们将探索每一种技术,以了解版画是如何对艺术产生影响的。木刻“Kameido的梅花花园”,由Hiroshige着,1857年。 木刻作为最古老的版画形式,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又称木版印刷,广泛应用于亚洲。这种技术起源于中国,在中国被用来在纺织品上印刷。 这种浮雕版画是通过将图案雕刻成厚厚的木块而形成的。设计既可以直接画在木块上,也可以画在一张纸上,也可以粘在木头上,也可以转到木头上。然后用刀子、凿子和凿把图像呈现出来。对于大型打印,使用多个块,在打印过程中将图像组装在一起。油墨在整个块上滚动,凸起的部分保留墨水,然后将图像转到纸上。 木版印刷在日本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独特的美学形成了一种叫做古城-e。这些版画产生于17世纪至19世纪,通过描绘风景、相扑运动员、美女和民间历史场景,描绘了一个文化故事。伟大的艺术家,如广治和北山,创建者神奈川的巨浪,出现在这一时期。这些版画将极大地影响西方对日本的看法,并对像梵高和莫奈这样的艺术家产生深远的影响。雕版“Melencolia I”,Albrecht Dürer着,1511。 刻字凹版版画类型在那里,图像被切割成金属板,使用一种叫做Burin的工具。它在15世纪的欧洲很流行,最初被看作是金匠装饰银器作品的延伸。 铜和锌是最常用的两种材料。他们被抛光到一个光泽,然后伯林被用来创造精细的线条横跨表面。圆柱石是一种钢轴,尖端锋利,有角,固定在木柄上。不同大小的燃烧室允许雕刻者创建不同宽度的线条。熟练的艺术家也可以制作曲线,使用孵化和点给工作的尺寸和阴影。 一旦板被完全雕刻,它被覆盖在墨水和一个布球被用来轻轻地把墨水压进凹槽。然后将多余的油墨清洗干净,以便当印版在重型印刷机下运行时,压力会使线条中的油墨转移到纸张上。 德国艺术家阿尔布雷希特·杜雷尔是雕刻大师之一。在15和16世纪,他的版画是他的绘画和绘画的延伸。杜勒的版画非常精细,证明了复杂而详细的图纸可以作为雕刻品巧妙地完成。蚀刻1639年伦勃朗的“靠在一片土地上的自画像”。 还有另一种凹版版画,蚀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这种技术被用来切割珠宝的设计。它在版画制作中的流行产生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最终超过了版画成为一种首选的方法。 蚀刻用铜、铁或锌板作为基材。一旦盘子被抛光并且没有瑕疵,一层耐酸的蜡涂在了表面。然后,艺术家使用一种名为蚀刻针的笔,通过暴露金属,在蜡中画出他们的图案。在拉伸完成后,板要么浸在酸中,要么倒入整个表面。 酸侵蚀外露的线条,形成沟槽。打印机控制着这些线条的深度,这取决于酸在盘子上的时间。为了创造不同的凹槽深度--产生更轻或更深的线条--板块的一部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沐浴在酸中。这给了版画有趣的色调品质。 一旦酸性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蜡就会被移除,盘子就会像雕版一样以同样的方式上墨。当穿过印刷机时,线路就会转到纸上。蚀刻在流行程度上超过了雕刻,因为除了必须使用化学物质外,它要容易得多。使用贝林需要相当多的技巧,而即使是新手艺术家也能与笔工作,以产生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 伦勃朗尤其以他的蚀刻而闻名。这位荷兰老大师把蚀刻变成了一种新的、相对不为人所知的艺术形式。他成功地利用他的版画在国际上成名,当时他的大部分绘画从未离开荷兰,他仍然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蚀刻者之一。 光刻“大使-阿里斯蒂德·布鲁特”,亨利·德·图卢兹-劳特勒克着,1892年。 在18世纪末,一种新的版画技术开始流行。光刻依靠石油和水不混合的事实,是由一名德国演员创造的,作为一种廉价制作戏剧作品的方式。 为了创造一个石版画,艺术家从石板开始,石板被称为石灰石,或金属板通常由锌或铝制成。这位艺术家首先用油基蜡笔或墨水在板子上画出他们的形象。完成后,整个板坯覆盖在阿拉伯胶和酸的混合物,这使绘图到表面。它还渗透石头的部分,没有覆盖在绘图,创造了一层将吸收水和排斥油墨。 一旦从板坯上清除了溶液,绘图的线条也会被擦掉。然后用水处理,水被吸收到空白区域。这就确保了当油墨被放置在版面上时,它只会附着在初始绘图的线条上。此时,一块潮湿的纸被铺在板子上,然后用一块纸板和几张新闻纸来填充。平板压力机在平板上施加等压,并传送图像。对于多色石版画,同一张纸在不同的石头上运行,版画家注意对齐图像。 图卢兹-劳特勒克是一个充分利用这项新技术的艺术家的最佳例子。多姿多彩巴黎夜生活石版画是19世纪末法国首都迷人的一瞥。丝网印刷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丝网印刷是在20世纪初开创的。它有时被称为丝网,因为传统的丝绸是在这项技术中使用的。版画的制作过程需要一个网格,用来将墨水转移到一个表面上,除非它被一个包含图案的模版所堵塞。丝印在中国是先驱者,在宋朝时,丝绸被使用,然后传播到欧洲,一旦那里的丝绸网是现成的。 丝网印刷是非常多用途的,因为模具可以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然后将模板固定在屏幕上,然后整个表面涂上一种光活性化学物质。这有助于修正设计的网格,一旦它暴露在紫外线下。然后移除模板,并清洗屏幕。 一张纸被放置在一个特殊的屏幕印刷桌子上的网格下,它可以将所有的东西都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使用刮墨器,一层厚厚的墨水均匀地分布在网格上。一旦屏幕被打开,就有可能在纸上看到模板的直接印记。要创建多色丝网打印,创建不同的模板,打印者必须小心,每次新的颜色通过屏幕时对齐纸张。 丝网印刷在文化上很流行,因为它的核心是一种相当简单和经济的印刷技术,可以用来生产从zine到专辑封面到t恤的所有东西。
D. 明代中叶以后,版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版画得到了空前发展。万历年间达到了顶峰。民间也出现了许多版画艺人。而且有很多艺人以此为生。这与郑和下西洋打开了世界大门。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与活动的交流!所以明朝中叶以后,版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E. 版画的历史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这些便是版画的起源。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版刻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着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刻书业密切相关,宋元时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时候则转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徽派版画的兴起。自15世纪以来,徽派版画即以刻制闻名于时,高手如林,尤其以黄、汪两个家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新安黄氏一族所刻书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多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代表作品有《养正图解》、《古列女传》等。在徽派版画以典雅、精巧的风格畅行于世的时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而且也用于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文人雅士的“笺纸”、制墨名家的“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画谱中的较早者是1603年杭州双桂堂所刊的《顾氏画谱》;墨谱的代表则为万历年间出版的丁云鹏参与绘制的《程氏墨苑》;热心酒牌版画创作的是着名画家陈洪绶,他和徽州黄氏高手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成为传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画的出现,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萝轩变古笺谱》,但影响最大的却是刊刻于1633年的《十竹斋画谱》和刊刻于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它们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书画家胡正言。
清代版画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贞的《耕织图》、1717年所刻冷枚画的《万寿盛典图》等。而1679年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制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根据李流芳的稿本缯辑而成的,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F. 中国版画史上的黄金时代是哪个阶段
明代尤其是晚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是中国版画史上的黄金时代。雕版印刷业在宋元基础上进一步兴盛。北京、南京、杭州、建阳等地的书坊长久不衰,徽州、苏州、湖州则成为新兴的出版中心。不同地区的版画创作逐渐形成各自的风格,主要有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版画,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版画,以安徽歙县为中心的新安版画,以杭州为中心的武林版画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松版画等。
明代版画的辉煌成就突出表现在小说、戏曲的插图方面。市民文学的发达,促进了版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小说、戏曲插图数量巨大,仅金陵富春堂一家,即组织创作近千幅以上。着名作品如《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有多种版本、风格各异的插图传世。
明代有不少画家参与了版画创作,他们与刻工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版画的艺术水平。陈洪绶与丁云鹏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陈洪绶画有《九歌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娇红记》插图及张深之正本《西厢记》插图等。早期作品《九歌图》取材屈原的名篇,处处体现原作的精神与风骨,并成功塑造了屈原刚毅悲愤的形象。《水浒叶子》和《博古叶子》是两套酒令牌子画,前者绘人物,后者绘故实,于刻画人物精神特质之外,更注入了画家自身的情感,体现了陈洪绶在绘画和文学上的深厚修养。
丁云鹏的作品,着名者如《博古图录》、《考古图》、《方氏墨谱》、《程氏墨苑》、《养正图解》等。其中《程氏墨苑》中收有他摹绘的四幅西洋宗教版画,当属中西版画艺术较早的一次交流。
除陈、丁二人外,明代着名的版画作者尚有顾正谊、吴左千、郑千里、汪耕、蔡冲寰、陆玺、王文衡等。版画中的刻工,以安徽歙县的黄氏一族最为着名。明万历至清初的黄氏木刻家,据不完全统计,已达四十余人,其中又以黄鏻、黄应光、黄应瑞、黄一楷、黄一彬及黄子立等流传作品较多。此外,项南洲、刘次泉、刘素明、陈聘洲、陈震衷、汪忠信、汪成甫、汪士珩、洪国良等,均为明代重要的版画刻工。
除陈、丁二人外,明代着名的版画作者尚有顾正谊、吴左千、郑千里、汪耕、蔡冲寰、陆玺、王文衡等。版画中的刻工,以安徽歙县的黄氏一族最为着名。明万历至清初的黄氏木刻家,据不完全统计,已达四十余人,其中又以黄鏻、黄应光、黄应瑞、黄一楷、黄一彬及黄子立等流传作品较多。此外,项南洲、刘次泉、刘素明、陈聘洲、陈震衷、汪忠信、汪成甫、汪士珩、洪国良等,均为明代重要的版画刻工。
G. 中国的创作版画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版画仍然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始有了我国创作的版画。
新兴版画和古代复制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新兴版画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版画家是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双重身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H. 版画是什么 什么时候产生的
1、版画(print),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广义的版画可以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普遍具有版画性质。
2、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3、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版画仍然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始有了我国创作的版画。新兴版画和古代复制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新兴版画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版画家是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I. 版画的艺术特性有哪些如何从专业的角度欣赏版画
版画是造型艺术之一。作者在各种材料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制作的一幅画;可以对很多原创作品进行不影响其艺术价值的有限复制。自18世纪以来,画家们通过绘画、制版和自己印刷来创作版画。版画作为造型艺术是指版画的创作。由于受墨部位、版材性质和制版印刷方法的不同,版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品种。
又称“漏版”,墨色通过有孔的版材漏到成品的接收面,表现为丝网印刷漏印。此外,采用模版印刷法,以尼龙网、卡普龙网、金属网等网状材料为印版制作模版印刷品。版画艺术一直伴随着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但也有少数铜版画和套印遗漏。其独特的刀木味道,使其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J. 版画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艺术特点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木刻)。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
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描述。
版画具有可视性审美的平面性造型及其纯美术的功用。版画有艺术表现过程的间接性,艺术结果的复数,印痕艺术的审美特征。
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
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种类
版画所使用的媒介有木刻版画、铜板版画、石版版画、丝网版画和数位版五大类。
就印刷原理而言,则分为凸版印刷,平面印刷,凹版印刷、漏孔与输出印刷。
1、凸版印刷:将版面不需要的地方挖刻掉,在凸面打上颜色,印刷所得到的就是凸版上面的形态。木版刻、尼龙版和胶版就是属于这种工艺。
2、凹版印刷:反之,透过刻划、腐蚀等等手段将版面处理以后,打上油墨以后再将版面凸面的油墨擦去,保留版面凹部的油墨。印刷所得到的就是凹部的形态。通常来讲铜版、锌版画就属于这类。
3、平面印刷:平面印刷版画是在版面上面用特制材料涂绘出图形以后,经过化学处理使版面图绘的形态浮现出来再透过打墨印刷以后得到。石版画就属于这个范畴。除了石版以外,锌版,铝版,金属版都可以适合这种技术。
4、漏孔印刷:渗透版印刷就是使用特殊感光材料涂在网版上,透过化学处理将图形部分在网版上面形成空漏,透过网目的孔将油墨透印在纸张或者其他材料上面。和前面三种不同的是网版的图形和印刷得到的图形方向都是一样的,而其他版种版面上的图形则与成品是左右颠倒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