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动词有怎么样的艺术效果

动词有怎么样的艺术效果

发布时间:2022-11-27 10:32:32

Ⅰ “这个句子有什么艺术效果”这类问题怎么答

(1)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西方文学艺术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新的、颇有点奇异的现象,人们给它一个概括的称呼,叫做“现代派”(现代主义)。“现代派”(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标榜反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统称。近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毁誉不一,褒贬各异。褒者认为现代派是用艺术的形式,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探索、认识和表现。贬者认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反传统”的,作品价值不高,县常常违背文学规律,是没落、腐朽的文学。总的来说,现代派文学艺术的产生,是对以理性为核心的西方传统的反向运动,分析其艺术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对“现代派”的客观评价:

第一,象征。表现一事物(包括思想),可以不直说其本身,而去说与它有某种联系和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从而使要说的事物(或思想)通过另一事物来联想和暗示出来。其结果一方面可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同时也会使作品产生多种解释,它增大了作品的意义和含量及欣赏的情趣,同时也导致了作品的晦涩和引起漫无边际的猜想,以至于带来种种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色彩。

第二,意识流。这是一种心理描写技巧,主要特点是打乱时间的逻辑顺序,以时间的错乱和颠倒来表达人的思想意识不受拘束的自由流动,它可以使人的思想添上想象的翅膀飞跃驰骋。

第三,同时性。它同意识流技巧有密切关系,其特点是把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没有什么逻辑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像同时发生的那样加以表现。对一个人或物件,也可以把它们的几个侧面放在同一平面上同时加以表现。同时性手法会使艺术产生立体感,又可以使描写叙述更加简洁,对表现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理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第四,冷漠。这是指作者和人物的关系,是一种叙事手法和语调。现代派主张,在人物和读者之间不要横亘着一个作者,去充当解释说明的角色,代替人物说话和为读者解决问题,使人物变成作者的传声筒和傀儡,同时把作者变成读者的保姆。相反,他们认为,必须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意识,就像进入磨房一样。现代派欣赏契诃夫的话:“作家的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越是有力。”这样我们就会理解现代派作家、艺术家在叙述和描写时的那种“局外人”似的冷漠语调,甚至他们笔下的人物和画面越是荒诞和恐怖,艺术家越是异常平静。

第五,荒诞。这一手法在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被广泛运用。荒诞就是不和谐,失去正常的节奏,或表现为变形、解体,把对象按主观意图和概念重新组合,或表现为行动、语言的怪诞反常,环境背景的杂乱无章等。其中变形是荒诞的主要表现。如何看待现代派艺术中的变形问题是评价现代派的焦点问题之一,变形的结果使作家笔下的人和世界,距我们的认识和习惯太远,其中的某些东西是读者和观赏者百想不得其解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作者的“白日梦”和心理变态的反映。一味追求变形,使得一些现代派作品越来越脱离群众,以至于成为少数人玩世不恭和游戏人生的工具,最后将导致艺术家创作生命的枯竭。

在讨论上述问题时最好有意识将作品融入进去,以利于学生更好理解。

(2)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时代的关系。

现代派(现代主义)的兴起无疑是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经历了世界大战浩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对传统理性秩序和价值观念的普遍怀疑,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危机,物质文明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不平衡,并形成了它的主题内容上的特征,即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全面扭曲和异化。

在这个小组讨论中,不应仅局限于单纯的理论探讨,也可以进行一些角色表演。角色表演往往是体验人物境遇和理解作品意蕴的有效途径。建议:讨论过程中穿插角色表演来体会《等待戈多》中荒诞派艺术特点及所表现的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由教师或学生提供事先搜集到的剧情资料。在表演中突出体会以下几个方面:作品中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与冷漠,人物言谈的东拉西扯、牛头不对马嘴,人物的举止行为缺乏理智、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无聊动作。(

Ⅱ 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具体,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动感,使读者容易理解

Ⅲ 语文阅读理解里运用动词有什么作用

一、动词在作品中运用得当,能体现事物的立体感,增加诗歌的三维效应。

动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文章生动与否,全凭动词的运用,可以说动词是文章语言艺术的灵魂。。如“数峰无语立斜阳”中的“立”字,便把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山峰写活了。山峰本不能言,偏以“无语”称之,已有一层意味在里边了,而一个“立”字则把晚山由“无生体”描摹成“有生体”,从而使之神态毕现。从以上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仅一个简洁的动词就使其所塑造的物或人呈现出立体感,从而具有了一种浮雕美。

诗的艺术生命在于形象。诗词的语言不是思辨的语言,而是可感的语言;不是抽象的论理,而是形象的陶冶。而动词正是塑造生动形象的重要手段。动词能使某些形象由“无生体”变为“有生体”,由“无情物”变为“有情物”,甚至赋予形象以人的特征。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一句,动词“徘徊”不仅使月光有了生命,还给月光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感情色彩,把月光由“无情物”描摹成“有情物”,那种孤独、寂寞、惆怅的情态具体可感。这里若换用形容词的话,或许也能够使语意通顺,但却绝对不会象现在这么生动。因为这里动词把“自然的和感性的东西用精神现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高尚化了”(黑格尔《美学》),所以它能渲染诗的情绪和气氛,加深诗的意境,能更具体可感、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形象中某种潜在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其实是作者感情的外化,是作者借助外部形象寄托内心情绪的结果。

动词在诗句更突出地表现在物的人格化中。如陆游《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骤暖”句中的“袭”字,因为使用了人格化动词,从而使“花气”有了鲜明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又如王安石的诗句“月移花影上栏干”(《夜直》)和“日催红影上帘钩”(《午枕》),两句用了同样的构思和句式,而其中的动词“移”和“催”,都在物的人格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杜甫《宿江边阁》中“薄云岩际宿”一句,是根据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中“薄云岩际出”句“点化”而成的,杜甫把动词“出”改为“宿”,立刻使诗句变得形象生动、立意新奇,足见“描摹效应”的作用。

动词具有把静物写动,使物含情,使物人格化等功能,这种功能在塑造生动形象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诗的艺术生命正是在于形象,因此“描摹效应”在诗句中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动词还可以使结构严谨,特别是活用的动词,更具有关联及形象作用。

大多数的人在写作时通常会暴露出一个重要的弊病,即关联词过多。关联词过多容易造成语义牵强,不联贯,且没有新意,而动词恰恰可以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它可以有机地保持上下句的衔接,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的“望”,“惜秦皇汉武”的“惜”均具有引领下文的作用。

在诗词中,有许多形容词被活用为动词。而因为这些活用动词往往在诗句中构成一个“使动结构”,所以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使动效应”。活用动词因为兼有动词和形容词的两重词意,因而它能起到一词两用的作用,从而使诗句的含义显得更丰富,更能达到动感和质感相结合的目的。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句,为什么诗人先后选用的“到”、“入”、“满”等字都不如活用动词“绿”呢?原因就在于:诗人既想表现一种动态,又想表现一种状态,而单纯的动词无法表现状态,单纯的形容词无法表现动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活用动词才能满足诗人的要求。这正是活用动词“绿”之所以成为该句警策的重要原因。

动词不仅能丰富诗句的含义,还能使诗句显得活泼而洒脱,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和“空”,都是使动用法。作者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一种忘情尘俗的抽象意境。如何在这十个字中生动而不枯燥地表现出这种深妙的禅悟呢?作者把“悦”和“空”活用为使动词是很有道理的。若将句子改为“山光鸟性悦,潭影人心空”似也能通,但这里“悦”和“空”只充当一般的形容词,诗句显得平淡。把“悦”和“空”活用为使动词,诗句就显得轻松而洒脱。

三、动词运用巧妙,不但能增加事物的形象性,还具有描述传神的作用。

俄国着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的确,精心提炼的动词,对于绘景状物、传情达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写景名作《望天门山》就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非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写作过程中,人物的勾勒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肖像、动作来表现的。如:长发、大眼、细眉、高鼻、小口、阔耳,亦或再加一些衣饰描写如插着银昝,束着发鬃,戴着银项圈,穿着长裙等。肖像中的外貌描写主要表现人物的自然特征,或者说是生理特征,客观因素和先天因素的比例要大些;而人物的衣饰描写则着重突出人物的社会性,如人的社会地位,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风俗习惯以及人物个性喜好等,相对于外貌描写,人物衣饰描写所表现的意义要深刻的多,属于较高层面的人物描写。但这些都是人物外在形象的描述,属“形”的范畴,还不能十分传神地写出人物的自身个性,特别是不能表现出人的神采。动作对人物的描述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即从“神”的层面来刻画人物。而完成这一神来之笔主要靠的就是动词绝妙的描述作用。

诗人在观自然中,往往有许多难状之象和难言之妙,这是因为诗人透过物境的“象”体悟到了“神”。而作为具体的“象”是容易描绘的,难状的正是这抽象乃至虚玄的“神”。它们出现在诗句中,往往是诗人“炼字”的焦点。有时一个字能状出难状之象,点出难言之妙,形象因之而点睛欲飞,从而使诗句语出惊人。而充当这些“点睛”者的,很多情况下是动词,故我们称动词的这种效应为“点睛效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中的“闹”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作者意不在写“形”,而在写“神”。但那浓集在红杏枝头的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作为一种非具象的景象,该如何表现?这里,恐怕任何形容词都会黯然失色的。一个动词“闹”,出人意料地把红杏枝头的一片春色描写得活灵活现,不仅使全句生色,而且连全篇都因之增辉。

动词在诗句中的这种效应,看来不少古人是谙熟的。有些似乎只能神会的妙境,往往被诗人借助动词,轻轻一点,即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王维在《鸟鸣涧》中是这样描写月出时那一刹间的妙境的:“月出惊山鸟。”一个惊字,简直把月出的景象描写得出神入化了。

同样写月出胜景的,还有如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如果说句中的动词“引”已用得很别致的话,那么这一“衔”字则用得诡谲纵逸,诙谐生动,使诗句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当然,动词在诗句中的形象作用,与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宿甘露僧舍》)中的“放”,可谓设想新奇,构思独特。如果说大江的拍天大浪是一种实境的话,那么大江的磅礴气势则是一种虚境,它神会则可,言传实难。诗人借助想象,从自己的感觉落笔,一个“放”字,点出了大江风水相激,波澜翻卷的气势。

但是,动词往往能在诗句中起到“传神”作用。周邦彦《苏幕遮》中是这样描写荷花的神态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个“举”字,把荷花亭亭玉立的神态描写得自然生动而富有质感,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之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又如杨万里《舟过谢潭》中描写夕阳下起伏的山峦时,用了这样的句子:“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一个“拈”字,把一种难以言状的奇妙景象点活了。再如“细雨湿流光”(冯延巳《南乡子》)中的“湿”字,也是点睛之笔,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它“能摄春草之魂”,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四、动词能使一首诗浑然 一体,体现意境诗味的作用。

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感染力强,诀窍之一就是多用动词。同样,在标题制作中应尽量多用动词。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常常能使文句简练而传神。有助于将蕴藏于诗歌中的“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便于吸引读者的视线,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动词的运用必须仔细推敲,搭配精当,方能活泼逼真,富有动感,耐人回味。

一首诗中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鉴赏诗歌要特别重视推敲诗中的动词,因为一个好的动词能够拨活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特别重视,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写忽然听到叛乱业已平定的捷报,归心似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句中“穿”“下”“向”三个写动态的词,将有漫长距离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贯穿起来,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想象还乡行程的迅捷而异常欣喜的心情,用词极其准确:从巴峡到巫峡,峡窄且险,舟行如箭,故用“穿”字;出巫峡到襄阳,有一程水路,顺流舟疾,“下”字传神;从襄阳到洛阳,全为陆路,用“向”字即朝着一个方向,也颇见匠心。

动词的积累和运用对增加文章的生动、传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动词也是衡量一个作家语言驾驭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古人要求“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那么何以使诗句隽永有味呢?“虚实”的搭配不失为一种方法。也就是将具象与抽象的概念直接结合,变不可能为可能,从中酿出诗味来。而完成这种虚实间的联接,往往需要借助于动词。例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乌夜啼》)一句中,“清秋”是虚的,没有十分明确的形象性和具体的质感,但它一经与动词“锁”搭配,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诗味顿出。“清秋”当然是“锁”不住的,但作者“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寂寞凄清、离愁万绪,种种意象,都从这“锁”字流出。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历来为诗所家称道。

动词还能文章诗词虚实相间,风趣幽默。我们也将之归入“虚实结构”。因为诗人追求的正是这种意象,而不在于它是否合乎现实逻辑。如陆游《泊公安县》中的“不断海风吹月来”句,便很典型。月亮当然不是海风吹来的,但因为这样的诗句是以艺术的真实为基础的,符合超脱于现实逻辑的“想象逻辑”,读者完全能够接受。又如“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五首》),也显得风趣幽默,生动而独特。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使诗的意蕴大为丰富。

诗词是要讲究“意境”的,而所谓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形象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在这种情与景的契合中,动词的恰当选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动词能够起到传递诗人某种心情的作用,使动词成为窥视诗人心境的窗口。动词在诗句中的这种效应,我们称之为“传情效应”。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其五》)中的“见”,表现了诗人一种漫不经心的发现。而这种漫不经心,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诗人“采菊之际,无意于山,而景与意合”(蔡梦弼《草堂诗话》)那种精神世界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而悠然自适的神态和纯任自然的恬淡心境。

动词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活。”袁枚说过:“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古小说、古散文中的语言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单个字就能使人或物立起来,显得简洁、明了、干练、有力。如“镶嵌”我们在用这个词时,尽量把它分开来用,前面可先用一“镶”字,后面再出现类似表达时,再用“嵌”,这样一则可以节省文字,二则可以突出变化,使表达显得新鲜,丰富。

有些动词能更直接地反映出诗人的心境。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穿”、“下”、“向”等连用,迅急有如闪电,把诗人“欲狂”的喜悦和似箭的归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动词在传递诗人心境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之,动词的积累和运用是提高文章表现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旦发现比较形象、准确、新颖的动词,一定要收集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动词宝库,同时,对那些滥用、泛用的动词,也要及时把它从“词库”中清除,时时更新,用更确切、更传神的动词予以代替。动词准确大量的使用,能使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一方面如行云流水一样奔放,另一方面又“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 动词在诗句中的诸种效应,值得我们作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的诗词创作和鉴 赏是有好处的。

Ⅳ 动词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中文动词语法特征及用途:

1、多数能作动语带宾语,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核心),如“他来了。”“我们热爱祖国。”

2、动词能够受副词“不”修饰,只有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例如能说“很怕他”、“很喜欢他”、“很羡慕他”。

3、能构成“V不V”式并带宾语表示提问,如“看不看书”。

4、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5、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促动作的数量小或时量短或尝试、轻松等意义,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时间。

单音节动词重叠是AA式,如“想想”,双音节动词重叠是ABAB式,如“打扫打扫”。有些动宾式合成词的重叠式是AAB式,如“散散步”。AA式重叠后常加“看”,表示“尝试”,使语气缓和。

(4)动词有怎么样的艺术效果扩展阅读:

中文动词分类: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1、表示动作行为:说、看、走、听、笑、拿、飞翔、跑、吃、唱、喝、敲、坐、吆喝、盯、踢、闻、摸、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2、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死、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存在、消灭。

3、表示心理活动:想、爱、恨、怕、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怕、担心、讨厌、觉得、思考。

4、表示判断:是、为、乃。

5、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宁可。

6、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7、表示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一系列动词清楚、准确而又细致地写出捕鸟的过程,表达了鲁迅捕鸟时的详细过程。
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形象准确的写出了捕鸟全过程,表现出儿童对捕鸟的喜爱,与好动的性格。

Ⅵ 动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个其实可以这样来说,动词在文章中的活用有些什么作用,不局限于新闻。
这个在新闻与文学这种论文中有过详叙。但新闻有新闻的特点,动词在新闻中的作用可整理如下:(那我调换一下回到顺序,你应该可以更明白些)
动词的选用,
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写人、状物、叙事中,
都起着重要作用。要使新闻生动感人,必须运用确切有力的动词表现运动状态的事物,
尽量避免把运动状态的事物写成静止状态的事物,
这样会使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活起来,
语调也会显得生动活泼。新闻正是注重选用精彩的语言描写事物动态,
善用活跃的动词,使事态、物态、情态跃然纸上,
给受众以动态美。特别是对现场新闻来说,更要求有动态感。
在实际新闻工作中,记者和编辑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强化动词效果。因为做标题需要灵活运用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采用排比、对仗、拈连、双关、比兴、比喻、用典、设问、拟人等修辞手段,来提高动词的表达效果,可以起到内容更突出、思想更鲜明、形式更多样,更富有文采的作用。
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感染力强,诀窍之一就是多用动词。同样,在标题制作中应尽量多用动词。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常常能使文句简练而传神。有助于将蕴藏于新闻中的“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便于吸引读者的视线,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动词的运用必须仔细推敲,搭配精当,方能活泼逼真,富有动感,耐人回味。
《经济日报》获中国新闻奖的一条消息的标题是:《重复建设压瘪了“易拉罐”》。稿件反映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易拉罐的市场销售供过于求,恶性竞争难以遏制,整个产业岌岌可危。“压瘪”两字,扣住了“重复建设”与“易拉罐”这两个核心词组的契合点,标题有了动感和质感,诵读中似能听到易拉罐重压之下“嘎嘎”作响的声音,不堪重负的窘态跃然纸上。
你想,你报道神七飞天,那动词作用……
举一例:《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描述截流场景时,
精选活跃的动词,
如:“三颗信号弹腾空而起,
上百辆自卸车轰鸣着冲上堤头,
轮番将成吨的石料倾入江中。”这里,“腾空而起”、“冲上”、“轮番”、“倾入”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
写活了繁忙的截流现场,
又让人感到紧张中的井然有序,
忙而不乱,
领略到劳动的动态美。

Ⅶ 琵琶行中动词的作用

作用如下:
“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自“转轴拔弦”起十二句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从调弦、弹奏到收束,写得非常具体。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出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下面即围绕“有情”二字进行描写。先写乐曲起调低沉舒缓,就像倾诉失意之情。接着写弹奏时的神态和动作,突出写“低眉”“信手”,再写指法灵活多变(拢、捻、抹、挑),写乐曲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弹奏难度之大(《霓裳》《六幺》)。然后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不同琴弦的不同音色和音量。再写乐曲旋律的变化: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尔后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戛然而止,干脆利落。最后两句写听众的反映,用简练的笔墨,突出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Ⅷ 飞天凌空中第二段在写吕伟起跳时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吕伟起跳时用的动词动词有:跳、蹬、跑,想,能,转体。

飞天凌空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喻。

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

敦煌着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8)动词有怎么样的艺术效果扩展阅读

表达效果分为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1、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

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2、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写“绿”,写“急流”,写“飞舟”,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

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3、咏物寓情法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4、咏物言志法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Ⅸ 动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看这个动词在这句话中用的如何精妙,可以拿相近的词来比较一下,用的好的几乎是不可替换的.
2、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应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来衡量,好的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使文章增色不少.赏析时要突出这样写的好处,能起到什么作用,对结构的作用,对表达的作用.

Ⅹ 动词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诗歌鉴赏及创作中动词的作用和使用特点
【摘要】在鉴赏和创作诗歌时,受字数的限制,诗歌语言通常要做到音、形、意的统一,即要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注意词语的锤炼,又要讲究节奏、押韵、平仄,讲究抑扬顿挫,回环蕴藉.因此在鉴赏和写作诗歌时,特别要注意动词的作用和使用的.
作品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准确,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活”的印象.那么“活”的标志是什么呢?那就动词的运用.从直观的、形象的角度来看,人和物“活”的主要标志是“会动”“能动”.动词是体现人、物这一特征的主要语言成分.捕捉人、物具有动感的行为、动作、状态,选用准确恰当的动词是文章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表现力的关键.从语法角度讲,动词在句子中常常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是句子的核心部分.“主语可以在一定语境中省略,而谓语不能,句子中许多成分都在不同程度的围着谓语转.”从修辞和表意的角度看,谓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是句眼,主语的种种行为、动作、性质状态、名称属性等都要靠它来表现.古人所讲究的“炼字”,实际上主要即是对谓语动词的锤炼.
诗句中,某字因用得贴切、精采而使全句生辉者,谓之“诗眼”.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不难发现,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由于动词的作用,使某些诗句因之而成为名句,我们谓之“动词效应”.古人是深谙个中三昧的,从“苦吟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及关于“推”和“敲”的传说中,足见古人在诗句动词上的“炼字”功夫.
动词的选用, 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写人、状物、叙事中, 都起着重要作用.要使诗歌生动感人,必须运用确切有力的动词表现运动状态的事物, 尽量避免把运动状态的事物写成静止状态的事物, 这样会使所报道的诗歌事件活起来, 语调也会显得生动活泼.诗歌正是注重选用精彩的语言描写事物动态, 善用活跃的动词,使事态、物态、情态跃然纸上, 给受众以动态美.特别是对现场诗歌来说,更要求有动态感.
总之,我认为动词的运用好否,直接关系作品的成败.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简单分析如下:
一、动词在作品中运用得当,能体现事物的立体感,增加诗歌的三维效应.
动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文章生动与否,全凭动词的运用,可以说动词是文章语言艺术的灵魂.如“数峰无语立斜阳”中的“立”字,便把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山峰写活了.山峰本不能言,偏以“无语”称之,已有一层意味在里边了,而一个“立”字则把晚山由“无生体”描摹成“有生体”,从而使之神态毕现.从以上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仅一个简洁的动词就使其所塑造的物或人呈现出立体感,从而具有了一种浮雕美.
诗的艺术生命在于形象.诗词的语言不是思辨的语言,而是可感的语言;不是抽象的论理,而是形象的陶冶.而动词正是塑造生动形象的重要手段.动词能使某些形象由“无生体”变为“有生体”,由“无情物”变为“有情物”,甚至赋予形象以人的特征.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一句,动词“徘徊”不仅使月光有了生命,还给月光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感情色彩,把月光由“无情物”描摹成“有情物”,那种孤独、寂寞、惆怅的情态具体可感.这里若换用形容词的话,或许也能够使语意通顺,但却绝对不会象现在这么生动.因为这里动词把“自然的和感性的东西用精神现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高尚化了”(黑格尔《美学》),所以它能渲染诗的情绪和气氛,加深诗的意境,能更具体可感、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形象中某种潜在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其实是作者感情的外化,是作者借助外部形象寄托内心情绪的结果.
动词在诗句更突出地表现在物的人格化中.如陆游《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骤暖”句中的“袭”字,因为使用了人格化动词,从而使“花气”有了鲜明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又如王安石的诗句“月移花影上栏干”(《夜直》)和“日催红影上帘钩”(《午枕》),两句用了同样的构思和句式,而其中的动词“移”和“催”,都在物的人格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杜甫《宿江边阁》中“薄云岩际宿”一句,是根据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中“薄云岩际出”句“点化”而成的,杜甫把动词“出”改为“宿”,立刻使诗句变得形象生动、立意新奇,足见“描摹效应”的作用.
动词具有把静物写动,使物含情,使物人格化等功能,这种功能在塑造生动形象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诗的艺术生命正是在于形象,因此“描摹效应”在诗句中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动词还可以使结构严谨,特别是活用的动词,更具有关联及形象作用.
大多数的人在写作时通常会暴露出一个重要的弊病,即关联词过多.关联词过多容易造成语义牵强,不联贯,且没有新意,而动词恰恰可以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它可以有机地保持上下句的衔接,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的“望”,“惜秦皇汉武”的“惜”均具有引领下文的作用.
在诗词中,有许多形容词被活用为动词.而因为这些活用动词往往在诗句中构成一个“使动结构”,所以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使动效应”.活用动词因为兼有动词和形容词的两重词意,因而它能起到一词两用的作用,从而使诗句的含义显得更丰富,更能达到动感和质感相结合的目的.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句,为什么诗人先后选用的“到”、“入”、“满”等字都不如活用动词“绿”呢?原因就在于:诗人既想表现一种动态,又想表现一种状态,而单纯的动词无法表现状态,单纯的形容词无法表现动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活用动词才能满足诗人的要求.这正是活用动词“绿”之所以成为该句警策的重要原因.
动词不仅能丰富诗句的含义,还能使诗句显得活泼而洒脱,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和“空”,都是使动用法.作者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一种忘情尘俗的抽象意境.如何在这十个字中生动而不枯燥地表现出这种深妙的禅悟呢?作者把“悦”和“空”活用为使动词是很有道理的.若将句子改为“山光鸟性悦,潭影人心空”似也能通,但这里“悦”和“空”只充当一般的形容词,诗句显得平淡.把“悦”和“空”活用为使动词,诗句就显得轻松而洒脱.
三、动词运用巧妙,不但能增加事物的形象性,还具有描述传神的作用.
俄国着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的确,精心提炼的动词,对于绘景状物、传情达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写景名作《望天门山》就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非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写作过程中,人物的勾勒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肖像、动作来表现的.如:长发、大眼、细眉、高鼻、小口、阔耳,亦或再加一些衣饰描写如插着银昝,束着发鬃,戴着银项圈,穿着长裙等.肖像中的外貌描写主要表现人物的自然特征,或者说是生理特征,客观因素和先天因素的比例要大些;而人物的衣饰描写则着重突出人物的社会性,如人的社会地位,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风俗习惯以及人物个性喜好等,相对于外貌描写,人物衣饰描写所表现的意义要深刻的多,属于较高层面的人物描写.但这些都是人物外在形象的描述,属“形”的范畴,还不能十分传神地写出人物的自身个性,特别是不能表现出人的神采.动作对人物的描述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即从“神”的层面来刻画人物.而完成这一神来之笔主要靠的就是动词绝妙的描述作用.
诗人在观自然中,往往有许多难状之象和难言之妙,这是因为诗人透过物境的“象”体悟到了“神”.而作为具体的“象”是容易描绘的,难状的正是这抽象乃至虚玄的“神”.它们出现在诗句中,往往是诗人“炼字”的焦点.有时一个字能状出难状之象,点出难言之妙,形象因之而点睛欲飞,从而使诗句语出惊人.而充当这些“点睛”者的,很多情况下是动词,故我们称动词的这种效应为“点睛效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中的“闹”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作者意不在写“形”,而在写“神”.但那浓集在红杏枝头的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作为一种非具象的景象,该如何表现?这里,恐怕任何形容词都会黯然失色的.一个动词“闹”,出人意料地把红杏枝头的一片春色描写得活灵活现,不仅使全句生色,而且连全篇都因之增辉.
动词在诗句中的这种效应,看来不少古人是谙熟的.有些似乎只能神会的妙境,往往被诗人借助动词,轻轻一点,即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王维在《鸟鸣涧》中是这样描写月出时那一刹间的妙境的:“月出惊山鸟.”一个惊字,简直把月出的景象描写得出神入化了.
同样写月出胜景的,还有如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如果说句中的动词“引”已用得很别致的话,那么这一“衔”字则用得诡谲纵逸,诙谐生动,使诗句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当然,动词在诗句中的形象作用,与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宿甘露僧舍》)中的“放”,可谓设想新奇,构思独特.如果说大江的拍天大浪是一种实境的话,那么大江的磅礴气势则是一种虚境,它神会则可,言传实难.诗人借助想象,从自己的感觉落笔,一个“放”字,点出了大江风水相激,波澜翻卷的气势.
但是,动词往往能在诗句中起到“传神”作用.周邦彦《苏幕遮》中是这样描写荷花的神态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个“举”字,把荷花亭亭玉立的神态描写得自然生动而富有质感,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之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又如杨万里《舟过谢潭》中描写夕阳下起伏的山峦时,用了这样的句子:“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一个“拈”字,把一种难以言状的奇妙景象点活了.再如“细雨湿流光”(冯延巳《南乡子》)中的“湿”字,也是点睛之笔,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它“能摄春草之魂”,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四、动词能使一首诗浑然 一体,体现意境诗味的作用.
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感染力强,诀窍之一就是多用动词.同样,在标题制作中应尽量多用动词.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常常能使文句简练而传神.有助于将蕴藏于诗歌中的“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便于吸引读者的视线,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动词的运用必须仔细推敲,搭配精当,方能活泼逼真,富有动感,耐人回味.
一首诗中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鉴赏诗歌要特别重视推敲诗中的动词,因为一个好的动词能够拨活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特别重视,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写忽然听到叛乱业已平定的捷报,归心似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句中“穿”“下”“向”三个写动态的词,将有漫长距离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贯穿起来,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想象还乡行程的迅捷而异常欣喜的心情,用词极其准确:从巴峡到巫峡,峡窄且险,舟行如箭,故用“穿”字;出巫峡到襄阳,有一程水路,顺流舟疾,“下”字传神;从襄阳到洛阳,全为陆路,用“向”字即朝着一个方向,也颇见匠心.
动词的积累和运用对增加文章的生动、传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动词也是衡量一个作家语言驾驭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古人要求“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那么何以使诗句隽永有味呢?“虚实”的搭配不失为一种方法.也就是将具象与抽象的概念直接结合,变不可能为可能,从中酿出诗味来.而完成这种虚实间的联接,往往需要借助于动词.例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乌夜啼》)一句中,“清秋”是虚的,没有十分明确的形象性和具体的质感,但它一经与动词“锁”搭配,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诗味顿出.“清秋”当然是“锁”不住的,但作者“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寂寞凄清、离愁万绪,种种意象,都从这“锁”字流出.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历来为诗所家称道.
动词还能文章诗词虚实相间,风趣幽默.我们也将之归入“虚实结构”.因为诗人追求的正是这种意象,而不在于它是否合乎现实逻辑.如陆游《泊公安县》中的“不断海风吹月来”句,便很典型.月亮当然不是海风吹来的,但因为这样的诗句是以艺术的真实为基础的,符合超脱于现实逻辑的“想象逻辑”,读者完全能够接受.又如“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五首》),也显得风趣幽默,生动而独特.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使诗的意蕴大为丰富.
诗词是要讲究“意境”的,而所谓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形象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在这种情与景的契合中,动词的恰当选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动词能够起到传递诗人某种心情的作用,使动词成为窥视诗人心境的窗口.动词在诗句中的这种效应,我们称之为“传情效应”.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其五》)中的“见”,表现了诗人一种漫不经心的发现.而这种漫不经心,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诗人“采菊之际,无意于山,而景与意合”(蔡梦弼《草堂诗话》)那种精神世界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而悠然自适的神态和纯任自然的恬淡心境.
动词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活.”袁枚说过:“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古小说、古散文中的语言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单个字就能使人或物立起来,显得简洁、明了、干练、有力.如“镶嵌”我们在用这个词时,尽量把它分开来用,前面可先用一“镶”字,后面再出现类似表达时,再用“嵌”,这样一则可以节省文字,二则可以突出变化,使表达显得新鲜,丰富.
有些动词能更直接地反映出诗人的心境.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穿”、“下”、“向”等连用,迅急有如闪电,把诗人“欲狂”的喜悦和似箭的归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动词在传递诗人心境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之,动词的积累和运用是提高文章表现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旦发现比较形象、准确、新颖的动词,一定要收集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动词宝库,同时,对那些滥用、泛用的动词,也要及时把它从“词库”中清除,时时更新,用更确切、更传神的动词予以代替.动词准确大量的使用,能使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一方面如行云流水一样奔放,另一方面又“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 动词在诗句中的诸种效应,值得我们作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的诗词创作和鉴 赏是有好处的.

阅读全文

与动词有怎么样的艺术效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7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1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3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8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7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8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