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赏石艺术有哪些

赏石艺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1-29 06:54:38

‘壹’ 形是赏石艺术的精髓和灵魂

Appearance is the essence of the arts of the visual stone

——Try to comment on"Taking only pleasure in playing the stone"and"Enjoying the spirit of the stone"

引子:不久前,《石语》等曾刊出笔者的拙文《试论赏石要素的确定和形在要素中的统领地位》。拙文提出了“纹可以归到形中”和“形是构成观赏石艺术的精髓和灵魂”的观点。为进一步阐明上述观点,笔者鼓起勇气对张卫老师的“主要单一因素的赏玩”和“石有三气”的理论进行评述,冒犯之处,敬请凉解。

【名称】王者至尊

《石道》总第95期(2003年5月)曾刊载了其主编张卫老师的《主要单一因素的赏玩——形赏、质赏、色赏、纹赏》一文,文章指出:“任何一个石种都有其不同的主要观赏因素,因此对其次要观赏因素不可过分强求。”“如(灵璧般磬石)太湖石、昆石、墨石……,造型变化是它们的共性,也是它们的强项,因而,‘赏形’自然成为其主要观赏因素。”“玛瑙石以质见长,自然玉、黄蜡石等也一样,它们最主要的观赏因素在于质地。”“孔雀石、彩陶石和大化石等石种,观色为主,观形为辅。”张老师并将以赏形、赏质、赏色、赏纹为主的赏玩形式称之为形赏、质赏、色赏和纹赏。

随后,张老师又提出“石有三气”说。在他的《大化启示录》、《瓷韵的贡献》、《三江四彩中国色》、《素雅清新乌江石》等文章中对“三气”做了详尽的论述。他指出:“古气色泽深沉老古,石肤苍茂润泽……宝气色彩艳丽热烈,石肤鲜嫩滑……清气色调素雅,石肤洁净爽利……”。2005年5月,他在《再谈“石之三气”》一文中又指出:“宝气基本与形态无关……古气与质地、形态虽有一定的联系,却不尽然,而与色彩和石肤的光泽却有很大的联系……清气与形、质、色、纹均有一定的联系……”,张老师将大化石、三江彩石、乌江石作为宝气、古气、清气的代表石种加以阐述,其理论在赏石界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我对张老师的上述赏石理论,从开始的赞赏,到迷茫,再到产生疑问,其间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我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向张老师请教,也更愿意石界师友们参与讨论,以求共同提高。

“主要单一因素的赏玩”理论,我认为存在以下一些不妥之处:

一是“主要观赏因素”以石种来划定不够科学。比如以赏质为主的黄蜡石,其质地可分五档,冻蜡石质地最好但量也最少;而蜡石是硅质岩,就算第四档的细蜡,其质地也不比很多石种差。如按张老师所说,蜡石以“质赏”为主,那岂非形再奇的胶蜡石也比不上一般形状的冻蜡石了?又如,大化石中有少数彩玉石质最好,但因为大化石是赏色的,造成了许多质逊而了出形的大化石被市场追捧,因而有人为制造石种歧视之嫌。三江彩中以紫、黑为主色的可以说古气,但以红、黄为主色的,说它古气就不妥当。《素雅清新乌江石》一文中的那只“古坛”表现的应是古气,但那只造型“狗”似乎体味不到清气在哪里,而那只“美人枕”,我们闻到的则分明是阵阵香气。要说以古气见长的石种,恐怕还是来宾石较为合适,张老师以大化、三江彩和乌江石作为“三气”的代表,似有为推出“主打石种”的市场炒作之嫌。

二是混淆了赏石要素之间的关系,否定了形在赏石要素中的统领地位,也混淆了观赏石与珠宝、玉石等的区别。试想,在彩陶、大化、孔雀、乌江三江彩这些“主打石种”以色赏、质赏为上的地区,作为要素的形,即便纵有千种风情,又与何人说?

三是难以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赏石鉴评标准。纵观近几年的观赏石鉴评活动。一些“不出形”的石头,因色好、质好,照样可以得大奖。据说上海一次石展就有一方形态一般的彩陶石得了奖,理由竟是彩陶石巳近枯竭,物以稀为贵;有三方三江彩卵组石,各以红、黄、黑为主色,也构不成什么图形,但因大胆命题为“刘关张”,竟也得了大奖。还有两方黄蜡石,一方质、色优而形较为一般,一方则形好(人形石,头部、眉、眼、鼻、耳清晰)而质稍逊(即冻蜡石仅局部有小破损),但得奖的还是前者。我们不能想象,在以主要观赏要素“可以因石种而异”的观点指导下,又如何能制定出全国统一的鉴评标准。而且,如果不确立以形为主的赏石理念,就是鉴评标准确定了形的分值最高,也还是难以确立其市场价值。

【名称】寿比山

四是与当前的赏石主流不相符。应该承认,赏石者一般总是以赏玩本地石种为主,而有些石种确实也不易“出形”,赏石者唯赏质、赏色,但几乎所有以质赏、色赏为主的如大化、彩陶、三江彩、乌江石、孔雀石之类的观赏石图片,其立意题名基本还是往“形”上靠的,哪怕是牵强附会。这种自我矛盾的现象说明,“形为上,质、色辅之”的综合赏石理念,实际上正在成为当前赏石理念的主流。但仍需以正确的理论加以引导。

五是对传统赏石理念的割裂。传统赏石理念是抓住形赏这个核心并加以具体化。形、质、色、纹(或形、质、色)的现代赏石理论坚持以形为主,兼顾质、色,这正是对传统赏石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但“主要单一因素的赏玩”的理论过于强调质、色,造成了与传统赏石理念相割裂,则不利于传统赏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名称】憨态可掬

【名称】听雨

六是冲淡了观赏石的艺术性。观赏石是艺术品,包含了赏石人运用自身的创作能力去发现观赏石中的艺术性:发现观赏石的形,根据发现的形和质、色的特点进行立意、题名、配座或组合等。因此,形才是构成观赏石艺术的精髓和灵魂。我不敢否认以质赏或色赏为主的观赏石所含的艺术成分,但如果说仅质好或色靓的观赏石会有较高的艺术性甚至成为艺术品,本人不敢苟同。那种赏形赏不出花头,只能说:“啊,这质地多好啊,多宝气啊”之类的观赏石,有人将之评价为“艺术含量低”或“没什么文化含量”,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如果还要将这类观赏石当作精品、珍品来宣传、展览和收藏,以至收藏界人士将观赏石划出艺术品的范畴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可否认,基于“主要单一因素观赏”以及“石有三气”的赏石理论,促成了一些“不出形”观赏石成为市场的“主打石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观赏石事业的发展。但同时由于这个理论实际上否定了形在赏石要素中的统领地位,割裂了现代与传统的赏石文化,对制定科学的观赏石鉴评标准,建立正确的赏石艺术理论均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混乱,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贰’ 赏石六鉴

Six appraisals on appreciating the stones

观赏石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她那天工造化、鬼斧神工的造型或图案所表现的对象常介于似像非像之间,生动传神,如同艺术品之“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之意境,常令人叹为观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手鉴

手鉴即“把玩”,就是拿在手上欣赏。观赏石和宝石、玉器、鼻烟壶、紫砂壶、小型古董等其他收藏品一样,可以被收藏者反复长久地摩挲。观赏石的湿润或枯涩、粗糙或致密、坚硬或脆碎、石体轻或重等石质特点,通过触摸可以了解得更加清楚。更进一步,有些观赏石痴迷者还能从手鉴中感受到观赏石的灵魂,并从石头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耳鉴

耳鉴就是用耳朵去听,用耳朵对观赏石的声音进行辨别。能够悦耳的观赏石毕竟很少,但我们绝不会放过对每一块观赏石弹奏的机会。四大名石和新出现的各种名石中,各种不同的石头有不同的声音。安徽灵璧石“声如青铜色如玉”。柳州的青铜石有“嗡嗡”之声,似槌击青铜器后发出的袅袅余音。黄河中游的木鱼石,内有空腔或粉末,摇动时亦作响。一般而言,声音清越者,则细腻坚挺,常有光泽,少有奇特造型。无金属之声或音沉闷者,石质粗脆,石色暗淡,多玲珑之躯。

鼻鉴

鼻鉴就是用鼻子闻,从而品评不同观赏石的特殊气味。当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有明显的气味。只有对那些味道明显的观赏石,鼻鉴才有特殊的功效。丰富的自然界无奇不有,因此能散发气味的石头并不罕见。有些矿物晶体即拥有自身特殊的气味。广西就有一种远在30m外就能闻到浓郁香气的香石。

心鉴

心鉴就是用心去感受体会。心鉴是观赏石鉴赏的更高境界和最终归宿。所谓“形象三分,心像七分”。心鉴,是当我们赏石逐步从感性转向理性的时候,更多地带有哲理的意味,即欣赏美更多地从“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美不言”上去体会。一个真正的赏石家,还能够通过鉴赏观赏石,达到善养吾浩然之气。心鉴时,或者有所寄托,自适其意,石中蕴天机,可养惮悟性;或者览湖山胜景,极邀游之趣。心鉴时,往往见石非石,忘记自我。心鉴是以自己的审美观念,通过联想、想象而达到主客体之统一,了悟人生哲理,形成对世界和宇宙之独到认识。心鉴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去赏石、品石,与大自然作倾心交谈。因为每一块赏石都写满了大自然沧桑的故事,都蕴藏着一篇沧海桑田的传说,要用心去解读。心鉴是既可把观赏石当作审美活动的客体,也可以看作情感交流的对象,于是鉴赏者便在意念上赋石以灵性和生命力,将石人格化,视为挚友,寄托情怀,用心感悟。

中国观赏石.5

品鉴

品鉴即品石,是理解意境美的过程。品鉴,可以见到意境美。通过对石的仔细观赏,它可以激发人对石的情感,产生美的意念,美的理想,领会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将观赏石置于案几、厅堂、花园中,由观赏石的色、质、纹、形所组成的几何多面体,使人产生了立体感、层次感、肌理感、疏密感,特别是雨花石,更具有绚丽感和晶莹剔透感。这种感觉的综合过程,使得原先存储于大脑中的审美观和各门知识发挥作用,使人进一步产生了活泼感、浑厚感、清秀感、古朴感、刚柔感、朦胧感等,令人幻想和神游,直至提升归真为一种雅趣和意境。

品鉴是对石头艺术内涵的发掘和理解。品鉴要用艺术的慧眼对观赏石进行深入认真地揣摩,筛选出主体美的内容,并对其内涵做进一步认识和具体的理解,逐渐达到理性认识。这时赏石者对其内涵常有一种激情的发现,使赏石者心情更愉快,进入一种意境美的境界。

品鉴是在不断发现中进行的审美过程,由物到心,由表象到精神,可依次分为惊奇、赞美、默契三个层次。惊奇——在众多的石头中发现一块与众石不同的怪石,它能让人眼睛发亮,引起人的好奇心。赞美——经过对石头翻来覆去地用心观赏便可发现,从某一角度看去,石头的色彩、线条、形体、块面等构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激发起人的审美欲望。默契——再反复观察,会在某一时刻突然发现,这块石头的物象与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或睡梦中所梦见的,或幻觉中和想象中感觉到而又说不出来的某种事物极为相似,于是爱上了它,有一种默契,并对它产生了感情。

品鉴可得韵味之境,意象之境,能知其骨肉,深入精髓,不仅观其貌,而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品之以格,赏之其德。

悟鉴

悟鉴是人石相融,天人合一的无限美妙的神秘境界。“石不能言最可人,花如解语还多事”正是一种悟鉴,赏花者多事,赏石者处处都能感受到观赏石的美妙可人处。悟鉴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天地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每个人的审美理念和行为各不相同,因此悟出的形象和神韵也各不相同:有的像在读天书,思索人生的哲理;有的像在画图画,在石上练习美术创造力,汲取和积累绘画的感觉;有的像在作诗词,神游于如梦如幻的天然艺术境界中;有的像在喝美酒,如痴如醉地品尝着大自然超凡脱俗的艺术构思;有的像在听音乐,欣赏扭动着的纹理和造型带来的节奏和旋律;有的像在同知己交心,畅谈人性化的石中韵味;有的梦中还在赏石,以把握赏石艺术跳动的脉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赏石的悟性、感觉、雅趣和意境。各类石种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印象派和意境派是赏石的两个阶段和必然过程。悟鉴的结果是形成石人和谐、融为一体,使赏石者悟出一般人看不见、想不到和识不出的美妙境界,产生豁然开朗的胸怀或神秘感,达到出神入化,化平凡为神奇,变幻境为心像。最终石我相融,物我两忘,进入天人合一无限美妙的神秘境界。

‘叁’ 观赏石的艺术价值

所谓艺术是人的艺术。也就是说同一块石头,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不受任何外因影响的情况下,请几位赏石者进行赏析,因人的视力、情绪心情、人生经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审美观点、个人喜好、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的不同,所产生的感受、认识、结论不会相同或不会完全相同。有人重色、有人重形、有人重纹、有人重质、有人重直观感受,有人重心灵感受,有人重触觉感受,有人重声音感受,有人重价值感受。对“石头”理解的层面也不一样,有美术的、艺术的、地质的、科研的、文化的、哲理的、纪念的等等,总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律。中国唐代大诗人,着名奇石鉴赏家白居易第一次直接提出了奇石的审美标准,“丑”、“形”、“质”、“色”、“老”、“势”、“气”、“灵”、“禅”;宋代着名“石颠”书画家米芾又提出了“瘦、皱、漏、透”四原则。历代赏石家又有“清、丑、顽、拙、怪、神、巧、文、雄、宁”等之说,都是对美的总结。天然观赏石历代有:奇石、灵石、雅石、寿石、禅石、供石、美石的名称。奇者,奇怪、奇异、特殊罕见;灵者,心灵、神灵、通灵;雅者,高雅、文雅、安雅;寿者,长寿、永恒、安宁;禅者,佛也,禅定、禅悟;供者,供奉、清供、雅供、敬仰;美者,美观、精美、美好。都是对石头“赏”、“悟”后下的定义。

‘肆’ 两年一度的奇石节有哪些活动

▌四大奇石展,全方位展现“石都”文化

本届奇石节共设四大奇石展,分别是奇石精品展、奇石小品·玉雕珍品邀请展、中国奇石邀请展和首届柳州赏石艺术展。

▌奇石节展销会主会场将首次设置在柳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本届奇石节开幕当天,将举办柳州国际赏石文化艺术展销会,展销会主会场首次设置在柳州国际会展中心。会展中心展销面积约1.5万㎡,划分出了观赏石区、珠宝玉石区、玉雕区、红木家具区、精品区、综合区等版块,内容丰富度远超往届。

▌产业促进

奇石节期间邀请艺术、金融、雕塑等各界嘉宾参与本届奇石节,扩大赏石艺术影响力、带动赏石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互联网+赏石文化

本届奇石节将延续VR赏石功能,让没法来到现场赏石的朋友,通过文旅集团官网、微信公号、奇石节微信公号等途径使用VR功能,尽享掌上赏玩乐趣。另外,本届奇石节期间还将上线赏石文化交易平台,使大家通过PC端、微信端、APP、小程序皆可实现交易,联通线上线上,双场景无缝对接,真正推动柳州奇石交易导向“O2O”模式。

▌石展+石馆

作为“石都”,早期不少精品深藏在私人石馆里,本届奇石节主办方与国内赏石界权威媒体机构《宝藏》杂志社深入合作提前宣传,深度挖掘柳州民间赏石藏馆资源,专门制定“赏石旅游路线”。

奇石节活动内容

‘伍’ 赏石文化是怎样的

奇石,又称观赏石,雅石,供石,石玩,日本称之为水石,韩国称之为寿石,是指不用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包括奇特的化石,矿物晶体和岩石等。奇石具有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奇石具有观赏、收藏及科研价值。

赏石文化是人类石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是以天然石为主要观赏对象,以及为观赏天然奇石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包括赏玉文化、园林景观奇石等多个方面,其历史要比石器文化晚得多。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有相关记载,而黄帝更被认为是早期赏石文化发起人。另一方面,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显着差异,东方赏石文化与西方赏石文化是分别经历了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内容和特色在许多方面也截然不同。

古人说:“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观赏奇石,要讲究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

上述方面,更主要是要从质、形、色、纹、势等方面去把握奇石之美。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千百年来国人的爱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风源远流长,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赏石文化。并进而影响到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时至今日,赏石渐成国际潮流。据统计,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天然奇石爱好者,并成立了国际爱石协会、国际自然艺术石爱好者协会等国际性赏石团体。

‘陆’ 奇石的鉴赏是什么样的

奇石自身具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加之人们平时的文化、艺术的积累,便能达到天人合一、石人合一,赏石水平提高了,便达到了以石怡情,赏石养性之目的。

掌握赏石之道,赏石之法,必须要拓宽自己赏石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古人的赏石方法和理论,还要向现代人学习,学习美学知识,学习书法、绘画、摄影中的线条、构图、用光等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带着这些艺术理论,对奇石进行赏评。

尤其是书画摄影艺术与奇石艺术,可谓姊妹艺术,有很多相通相似之处,一言以蔽之,整体素质提高了,赏石水平也就上去了。鉴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质

指构成石品的矿物成分,多以石英质、玉质为上品。一般是以硬度来判断石质优劣的,石品的密度越大,硬度越高,观赏石的硬度一般为4度至8度为较好。

质地纯正,无其他杂质,表面光滑、细腻的奇石有一种秀丽美;有的石质松、软、疏,表层粗糙,无光泽,具有一种粗犷美。光滑细腻、质地纯净、硬度高、光润透明者为上等,结构松软、陈杂、表层粗糙、灰暗、硬度低者次之。

(2)纹

品上的圆、点、线、面及块状等所构成的规则与不规则、流畅或呆滞的纹路图案或形状。奇石上的花纹分凹、凸纹,平、斜纹,点、线纹,粗、细纹,面、块纹;纹又分单、双色、混合色纹,凡线条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变化无穷、妙趣横生者,都可谓精品石。

(3)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者为上乘,混合色、双色、单色次之。色为意生,意为色存,色、形、意完美统一,可谓奇石之精品也。

(4)象

奇石上的抽象或具象的图案和物像。有的清晰,以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山水之美;有的雄浑,以大面积的色块构成人物、动物等图象。无论什么形式,均生动活泼地表现了自然界的万千物像。

(5)意

奇石的造型或图案所含的意境,有的意境深远,给人以遐想;有的明晰,给人以直率;有的博大,给人以开阔;有的含蓄,给人以思维。不同的意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悟。

(6)形

形是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然的外在形状,有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总之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有的形体具象,有的形体抽象,有的形神兼备,具象者奇巧逼真、活龙活现,抽象者变化万千,耐人寻味。

石头的形状尽量要完整,观赏面没有较深的裂痕和纹路,或者不影响观赏。从整个石形外观上看,圆的造型能给人一种圆润、光滑之感;正三角造型能给人一种对称、均衡、平稳的舒适之感;倒三角形造型能给人险中求夷的惊奇感。好的奇石的造型奇特,表象富有情趣,石体无残缺破损,整个外形与其内容和谐相称,表面的形体与内在的精神相辅相成。

石的神是奇石形体内涵的精气反映,神指奇石的内在精神、气质、意境、神韵。神是奇石的个性体现,无神的奇石,平淡无奇,毫无生机,有神的奇石能使人勃然心动,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形是奇石的外观形体,奇石的躯壳;神是奇石的内在神韵,奇石的灵魂;形是神的载体,神依形而存,完美的奇石形神兼备。

(7)神韵美

除了具有表象美之外,即所表现的各类景与物的客观形象形态,还具有形态之中的神韵美,神韵是无形的,是通过人的大脑思维想象,情感的领悟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显现出来的某种情意与事物的意象,此意象就是在形象的基础上感悟出神韵。

形是神的外壳,神是形的内核,形与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奇石的品种中,具有万物形态,形态中又蕴藏着幻化的神韵,这些石品都具备了形神兼备、回味无穷的神韵之美,进而更体现了意境美,意是情之意,境是心之境。神韵美的奇石情景交融,最具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8)艺术美

石纳入文化艺术的范畴,从美学、文学、色彩学的艺术高度,与冰冷的玩石通灵,寄情于石,情石相交,达到石人合一的境界,然后展开神思的翅膀,以丰富地想象,把玩石变为奇石,把奇石变为艺术品,石我交融,通过欣赏奇石的艺术美,从中得到一种慰藉、一种享受,这就是奇石的艺术美。

(9)意境美

意境美是奇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石体或图案夸张、谐趣、神似或概括写意、融入感情、抒发艺术联想,以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就奇石的美丑而言,奇石图案美与造型美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当属上乘精品。

若图案美,造型平平,甚至有裂痕伤迹,也仍不失其观赏价值,因一美遮百丑,内在的美能涵盖外形的丑。缺乏意境的奇石,石块再大,石质再细腻,也没有观赏价值,因为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美的奇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奇石的审美标准在于其形和神的完美结合。总之,鉴赏奇石应从石形、石质、石色、石纹展开想象,由实到虚,由表到本,由繁至简,由意至韵,由妙至玄逐步升华,可自我欣赏,全家欣赏,聚友欣赏,一块奇石甚至需要多年的观察,才能真正领略其意境。

‘柒’ 西方赏石界论“赏石艺术与非艺术”

On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Art of stone appreciation and non-art

文/马鸿斌

by Ma Hongbin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家在呼唤

【石种】对节白腊石 龟纹石

【规格】盆长150cm

【收藏】冯连生

众所周知,尽管“赏石”(也称观赏石、奇石、雅石等)的概念与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赏石”的概念与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大自然天然形成的(而非人为加工制作的)岩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本文探讨的领域只局限在“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岩石类的赏石”这个范围,未包括对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赏石界关于“赏石艺术与非艺术”的论述,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赏石学术理论的研究现状,以便开阔视野,并期待在今后的东西方赏石理论比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美国主流赏石界的多元化观点: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赞成水石是一门艺术认为具有底座的赏石整体是艺术品;以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为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中国观赏石.3

西方世界称中国古典赏石、中国文人石为“Spirit Stones of China”或者“Chinese Scholars Rocks”,而称呼现代奇石为“Rock”或“Enjoying Rock”。笔者认为,目前,美国主流赏石界对赏石文化与艺术方面的研究呈现多元化,主要分为以下四支:

水石是艺术,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

根据2002年秋季出版的欧洲水石协会英文版《水石期刊》报道,2002年5月17日至19日,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植物园举办了一场盆栽与水石的专题研讨会,论坛的主题是盆栽和水石这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举办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更加深入的有关盆栽科学和水石艺术,以及相关艺术形式的历史与发展的各种资讯。美国国家植物园理事Thomas Elias博士、Petedel Tredici博士、Bill Valavanis先生、Robert D Mowry先生和Larry Ragel先生分别以《盆栽:西方的发现与传入》《Larz Andersen及其盆栽》《盆景介绍》《中国传统供石》和《美国加州景观石欣赏的发展》为题做了演讲。盆栽与水石历史学家Hideo Marushima先生讲述了盆栽与水石两种艺术形式。Arishige Mstsuura先生认为:“没有一件东西比得上自然的石头,但是有可以允许的人为加工的范围……水石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石头,美石(优美的石头)就是这些没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石头。因此,我认为石头是可以使之成为水石的,除此之外,人为加工石头顶部或者加工太多而使石头成为了人造制品。在天然石头与人为加工石头两者之间,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石头。因此,我认为一些石头可以切割某一部分而且也应该切割和加工才更好看。”显然,美国部分赏石家认为水石是一门艺术。遗憾的是,对于水石是否是艺术品,他们没有做深入的论证。

中国观赏石.3

赏石整体是艺术品

1 996年开始,美国雕塑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的文人赏石收藏开始在纽约、波士顿、西雅图、苏黎世、柏林等欧美的大博物馆、美术馆巡回展出。1997年,他出版了研究专着《Worlds Within Worlds:The Richard Rosenbl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Rocks》(《世界中的世界:理乍得·罗森布鲁姆的中国传统供石收藏》笔者译,下同)。该书汇集了文物、历史、绘画、雕塑、地质诸方面的专家为本次展览所撰写的论文。该书被认为是代表了近期西方学界将赏石作为艺术,并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对赏石所做的研究。罗森布鲁姆认为,奇石底座是文化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拿走底座,奇石还原为自然物体;把它放回座子上,它又从石头变成了艺术品。”罗森布鲁姆逝世后,他生前捐赠给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数方藏石,至今还在该博物馆亚洲馆展出,供游人参观。

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

根据丁文父着《中国古代赏石》(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绪论”,他对中国古典赏石与现代西方世界赏石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有一种艺术”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悠久的绘画、雕塑、园林以及工艺历史,但又突显于西方的艺术学界并引起强烈的震撼,它就是“中国的古典赏石”。美国主流赏石界对中国古典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雕刻、功能、地质诸方面的深入研究,不仅将中国古典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国际赏石界有关赏石与艺术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启示。

中国观赏石.3

美国赏石界关于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85年,美国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古典赏石为题的展览。这次展览的副标题是关于“艺术中的赏石”(Rock in art),而非“作为艺术的赏石”(Rock as art)。美国美术史学者John Hay先生撰写的论文《Kernels of Energy, Bones of Earth》(《精神之魂 地球之骨》),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古典赏石所做的研究,论述了赏石在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95年,John Hay先生发表了《The Culture of Rocks in China and Japan:Meaning and Context》(《中国和日本的石文化:内涵与联系》)一文,以东西方以及中国和日本不同的宗教体系为背景,通过比较,再次阐述了古典赏石的文化涵义。这一次的研究,作者径直把赏石作为文化现象(Rock as culture)。因此,可以说美国赏石家将“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二、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也有美国赏石家认为,赏石“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比如:1997年,美国学者Claudia B rown在论文《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d the Land of Immortals: Some In Sight from Painting》(《中国人文石及其永恒主题:绘画之我见》)中认为,虽然中国的赏石不全然是象征的,至少也是具有很强的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

Robert D Mowry所撰写的《Chinese Scholars Rocks:An Overview》(《中国人文石概论》)文章认为,以灵璧石和英石为主的、供文人在室内欣赏的所谓文人石充满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三、关于中国古典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研究

Jan Stuart在其论文《Where Chinese Art Stands:A History of Display Pedestal S for Rocks》(《中国艺术的底座:人文石陈列几座的历史》)中,首次全面地阐述了底座在赏石展示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底座成为附属赏石而又独具一格的艺术品。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 (1940-2000)在《An Artist Collects》(《艺术收藏》)中强调,赏石曾经雕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对于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把一直到Auguste Rodin仍在争论的艺术创作问题引申到中国古典赏石的评介中。

中国观赏石.3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检测,恐怕是美国人最先的研究。比如:美国哈佛大学Eugene Farrell等人运用扫描电镜(SEM)、X光衍射法(XRD)、散能光谱电子微探分析(EMPA-EDS)以及傅立叶转换光谱(FT-IR)技术对中国古典赏石进行研究,证明有多种雕琢、打磨、涂色手段。但是,自然和人为作用的痕迹通常很难准确区分。Alan Jay Kaufman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还表明,灵璧石和英石的碳氧比率变动很大,比较而言,灵璧石可能有单一产地而英石可能是多源的。美国赏石界对中国的古典赏石进行技术研究,有助于鉴定人为和天成的赏石,以便于理解历史上的赏石文化和赏石艺术及其流变历程。

五、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根据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的介绍,日本移民盆景大师Yuji Yoshimura与美国学者Vince Covello合着的《日本观赏石艺术》一书于1 984年出版,被认为是西方玩石的入门书籍,影响了西方人的赏石观念。可以认为,它影响了一些西方赏石家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的观念。

英国、德国及其欧洲赏石界的观点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95年,英国文物专家Paul Moss和Brian Harkins出版了《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Chinese and Japan Spirit Rocks》(《人与景观的对话: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一书,该书着录了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各大约三十件以及其他三十余件与赏石相关的作品,并就赏石的形象、种类以及底座的样式和年代做了简要说明。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介绍,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将两件体积庞大的中国文人石“作为中国艺术品收藏整体的组成部分”(见上海《环球赏石盆景》创刊号)。

根据《赏石文化》(总第7期)刊登的德国水石协会主席、欧洲赏石协会副主席Willi Benz (威廉·本茨)在所撰写的《水石——亚洲美石的艺术》中指出“在许多远东国家,这样作为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价值的石头具有不同的称谓。”德国赏石家指出:具有很高价值的石头可以作为艺术品。

意大利赏石家Marco Favero也指出:“在欧洲,石头当作水石来欣赏的主要是那些美丽的石头,除了很少的石头外,我还没有见到过任何有灵性的盆石。无论如何,在欧洲,我可以作证,对水石的痴迷令我感到疑惑。”

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的局限,也由于英国、德国和欧洲赏石界涉入赏石文化的时间还很短,他们对赏石是否是艺术的观点的论述,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是中国与世界接轨,还是世界与中国接轨

2006年5月3日,在云南昆明“第七届中国赏石展暨国际赏石展”上举办了“国际赏石高峰论坛”。欧洲赏石联合会主席、国际赏石博物馆副主席、国际赏石收藏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名誉顾问威廉·本茨先生在“论坛”上介绍了欧洲赏石文化的历史、分类以及艺术鉴赏等内容。他说,赏石文化在欧洲最大的困难有两点:一是欧洲没有赏石文化的背景,二是不懂中文。在欧洲,将赏石分为四类:景观类、象形类、抽象类和色彩类。欧洲人赏石受日本人的影响最大,他本人最喜欢景观类的赏石。他们后来了解到日本很多文化艺术(包括赏石文化)的根源在中国。笔者联想起1997年10月31日在上海“第四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及展览会”上举办的“赏石研讨会”,当时的欧洲赏石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主席威廉·本茨先生也介绍了欧洲水石文化的情况,认为赏石在欧洲还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形式。令人遗憾的是,威廉·本茨先生在1997年10月的演讲和9年以后的2006年5月的演讲内容,除了承认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之外,两次演讲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赏石界在学术性研究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创新与突破。相比之下,北美洲赏石界似乎在赏石学术研究方面做得更深入。

中国观赏石.3

【名称】腾飞

【品名】附英德石榔榆盆景

【规格】树高45cm

【作者】薛平

目睹了目前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的状况,反观中国赏石界理论研究出现的空前活跃状况和中国赏石界取得的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佐藤观石先生发出了“果然我充分地领会中国是汉字之国、语言之国”和“在中国赏石的观赏态度实在是‘美学般的’且‘哲学般的’”的感慨。然而,笔者曾认为,就算在中国,相对于当代的主流文化而言,赏石文化是介于“主流文化”“亚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亚主流文化”或“准主流文化”。

笔者认为,赏石是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无可非议,然而“赏石是艺术”似乎没有完全得到认同。“赏石是否是艺术”,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赏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重要的是,我们对赏石文化的应有态度以及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日本赏石史上曾经出现的认为赏石不是艺术而不租给展览场地的做法以及“赏石非理论”态度或者将赏石视为一般文化行为等做法不应该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再重演,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也不应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发生。

我们认为,中国作为赏石文化的发源地,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侧重于科学性的矿物晶体类赏石文化而言,与世界接轨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侧重于审美艺术性的岩石类赏石文化而言,不是中国要与世界接轨,而是世界在与中国接轨!

东西方赏石文化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把21世纪中国赏石文化和世界赏石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高峰!

‘捌’ 赏石的作品风格

作品创作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源动力,展现强烈的时代气息,笔墨豪放却不乏细腻之处,山体气势雄浑,画面笔墨浓淡相宜、渲染层叠,画风浑厚却又明澈清新,体现山水的灵秀。
不管是山、水还是云、树等物象,在笔墨章法的表现运用上,气势的烘托上都整体把握,大胆创新,追求灵、静、变。画泰山、黄山等,虽来自写生,却别有洞天,表现出了画家的综合融会能力。
近几年来,教授的山水画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表现样式,凝聚成一种独具个性的色墨融合的新画法,个人风格特点浓厚,散发出蓬勃着生命力,给人强烈的视觉艺术震撼。

‘玖’ 云波赏石艺术

——访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广西环华实业总裁黄云波

Yun Bo's arts of the visual stone

—An interview with Huang Yun Bo,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Stone and the President of Guang Xi Huan Hua Innustry and Commerce

赏石,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石文化的表现形式、审美标准,大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来表现,乃至引导欣赏的价值取向。我们当今所见到的绝大多数关于赏石文化相关的无论配座、布展、图册、报刊等无一不是因袭传统风格样式,已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

黄云波在摩尔石的艺术创作中大胆地运用西方雕塑艺术元素、光影效果以及三维或四维空间表现,展现的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赏石艺术。

在柳州市区一个偏僻的巷口,墙壁上挂着一个极其醒目、设计考究而又时尚的广告引导牌。沿着崎岖的巷路行驶,在巷子深处一座废弃的仓库前停下车来,斑驳的墙壁上,依然是那醒目蓝色的“云波艺术”牌子。推开陈旧的大铁门,仿佛置身于现代雕塑艺术馆之中,这就是黄云波的石馆——“云波艺术馆”,一个极具艺术创造力的石馆。在第四届柳州国际奇石节期间,我有幸参观了这座艺术馆,并与它的主人进行了赏石艺术探讨。

【名称】雄浑

“云波艺术馆”内景

如何展示、表现所收藏的奇石,黄云波有自己的创作理念,他的定位是“云波艺术”;而笔者以为“云波赏石艺术”更为准确。无论怎样,黄云波对观赏石艺术的感悟力、创造力是非凡的;无论是谁看了他的展品,不能不被他那具有强大震撼力的摩尔石艺术创作所吸引。

面对不善言辞的黄云波及他那柳州“普通话”,让我们的语言交流不是很畅快,但是从他赠给我的画册和呈现在眼前的藏石以及石馆的装饰、展台制作布局、展品命名等方面渐渐地了解了他和他的赏石艺术。

黄云波美术设计的职业,成就了他的事业,他的广西环华实业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及装饰设计的集团实业公司。2000年,当黄云波从澳大利亚归来时,当时柳州的赏石热潮如火如荼,极具艺术感悟力的他,很快就投身其中。

黄云波的艺术修养和欣赏品位,使他对奇石有着独特的鉴赏力。2000年,广西大化岩滩出现一种青灰色奇形怪状的石头,质地粗犷、色泽单纯,这种石头没有大化彩玉石艳丽的色彩和坚硬的质地,也无传统赏石所强调的包浆及皮质,更不具备传统赏石理念所推崇的瘦、透、漏、皱的形态,这种来自大化岩滩深水中的“奇石”,最初被称为磨刀石,并不被看好,造型较好的“磨刀石”一般也就是千八百元一方。然而,从小就热爱艺术,更喜爱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罗丹、列宾等西方艺术家作品的黄云波,对这些造型抽象、起伏跌宕、线面结构独特、简洁流畅、极富雕塑感的石头情有独钟,他从这种石头奇特的形态捕捉到了艺术的灵感,也成就了他的赏石艺术创作。这种石头后来被有鉴赏力的人改称“摩尔石”,这个命名正好切合了黄云波的赏石艺术理念。

亨利·摩尔是当代西方具有影响力的雕塑艺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不是几何形体的简单构成,而是空间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介于抽象与写实之间,类似于中国画的意境;其雕塑作品自然流畅、独具亲和力,毫无造作,如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正是摩尔的伟大之处。造型的多变构成了突出的艺术语言,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

摩尔石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追求“具象”和单纯追求皮质的赏石观念,使中国赏石文化的审美取向有了新发展;这些独具艺术特质的奇石,所包含的灵性、内涵、意境,其以线与面的自然过度,以动感和抽象形态取胜,忽而急骤,忽而缓弛的立面造型,构筑成三维空间的实体美感,近似于英国着名的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作品风格。

黄云波以一种现代审美的视角,用现代人的艺术观念、意识去探索和发现摩尔石新文化源。在摩尔石艺术创作中,掌握了它的自然性、人文性、时尚性、艺术性的创作基本要素,人与石的贴近与融合,形成人与自然相互依恋之情,这也是他的摩尔石艺术创作的原动力。黄云波认为,通过联想与想象,一旦试着把摩尔石的审美情感变成一种表达方式,其形式是多元的,有古典的、有浪漫的,也有抽象的。摩尔石看似平常,却蕴藏着千变万幻的意象。

黄云波的摩尔石艺术创作不光停留在殿堂陈设,也开始走上社会,装点人们美的生活。北京环贸大厦是矗立在北京北三环中路的一座现代化建筑,这座由美国与加拿大设计大师设计的大厦,其华贵的中央大厅,就有黄云波的三块巨型摩尔石与一颗金色玛瑙树组合而成的造型,与金碧辉煌大厅交相辉映,使一座极具现代感的建筑大厅平添了几分古朴的幽美。

21世纪呈现出多元文化现象,摩尔的雕塑与云波摩尔石艺术之间,体现西方美学观念与东方审美情趣的对接。东方美学是发现情结,而西方美学是创造激情;雕塑艺术是一种情结的创造,雅石艺术则是一种发现和探索。东西方的石文化,殊途同归,黄云波的艺术创作正走在一条东西方赏石艺术观念朝圣的道路上。

【名称】超越

阅读全文

与赏石艺术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