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怎么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

怎么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

发布时间:2022-11-29 07:11:31

① 如何保护我们的国粹——京剧

1、加大戏曲艺术宣传力度,利用好新媒体这个时代。

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够,不管是京剧也好,豫剧也罢,都在衰落,但是程度不同,豫剧在全国乃至国外都很活跃,群众基础非常的好,而京剧目前的发展状况显得有点不太令人满意。

2、打造民营剧团,国营剧团同步发展的格局。

戏曲文化的传承只依靠国营剧团显然不太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这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只依靠国营剧团力不从心;通过引入民营剧团可以相互竞争,共同进步。

3、公益推广:

借助当前已经普遍施行的“进校园”“进社区”“非遗日”等公益活动,将京剧的排演、推广,与社区文化建设建立联系,用戏剧经典来夯实群众文化生活,让传统戏剧拥有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4、发动群众:

通过积极辅导群众学唱当地传统戏曲,并在当地各类文艺活动中,有意安排一些传统戏曲节目,让群众直接参与传统戏曲表演,使传统戏曲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以活态传承。

5、以旅游景点为平台,开展传统戏曲演出交流活动:

在景点安排传统戏曲演出,让风景和京剧融为一体,别有一番风味,不但能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吸引游客,让外地的朋友一饱眼福,了解京剧的传统戏曲艺术。

② 怎样保护传统民间工艺

在我看来,首先要有热心人.
一批对于传统工艺强烈热爱的人。热心人能够挖掘、研究和保护传统工艺,他们的灵感和见识,很可能发现新的市场,对工艺的发展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中国结就是一个好例子。曾参与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庄尚严先生曾担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老先生喜欢收集前朝遗物,尤其是一些编织品,例如清代的眼镜套、荷包、笔套、香囊、扇套等。由于时间久远,这些编制品的一些缨络破损了,需要织补方可恢复原貌。这一女红的工作落在他的儿媳妇陈夏生的身上。陈夏生向故宫博物院里会编结的老工人请教,又仔细研究了馆藏的相关文献,在完成织补之余对编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她出版了书籍,并在学校授课,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台北的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结的展览,一时轰动台湾,尤其受到台湾上流社会妇女的推崇。一些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也加入到研究和学习的队伍中,使其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中国的编结在古代被称为“盘长(肠)”或者“方胜”,与***、法螺、宝伞、华盖、莲花、宝瓶、金鱼共称佛家八宝,陈女士给了它时尚具有新意的称呼——中国结,现在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陈女士这样的热心人,化腐朽为神奇,才使得中国结古为今用,使传统的工艺发扬光大。在景泰蓝的保护中,林徽因和钱美华也是典型的热心人。林徽因在患病时,仍然为景泰蓝工艺的抢救工作奔波忧虑,钱美华牢记老师的嘱托几十年,为景泰蓝事业默默奉献。她们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传统工艺太需要这样的热心人了!其次,发现和保护现有的传承人。
留住老工艺的基础是保留工艺方法,这需要抢救性地发现和保护现有的传承人。传统的工艺包括一些艺术,都是口传心授,一旦传承人过世,就可能销声匿迹。例如:老北京的一些戏曲曲艺、着名的老北京吆喝叫卖,都面临老手艺随着老艺人去世而消失的境遇,真可以称其为绝活绝唱。新中国对不少工艺的抢救都是成功的,这在本书中也提到了。如果不是建国之初,北京市政府将已经失散的景泰蓝手艺人聚集起来,成立景泰蓝厂,景泰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辉煌。对牙雕和雕漆工艺的抢救也有类似之处。扬州市政府为剪纸艺术家颁发津贴,鼓励他们带徒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抢救手段。留住了人,就能够留住手艺。
在研究和抢救传统工艺的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方法,要尽量采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手段。冯骥才先生近些年来倡导用田野考古的方法对传统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工作,并成立了相关工作室,出版了传统文化挖掘的工作手册。确实应该使用科学的,像田野考古这样的方法来挖掘、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田野考古包括调查、发掘、测量、绘图与拓印、摄影等方法,对一些工艺的保护工作的成果说明,这些方法非常有效,是科学的。景泰蓝目前可以说是北京传统工艺中发展最好的一项,有今天这个局面,与采用工程制图方法记录传统图案和工艺细节密切相关,这是由林徽因倡导的,由钱美华实施的。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工艺口传身授的局限,传承起来有了依据,而且还可以提高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实际上,田野考古的方法虽然看上去古老,但是因其科学性而具有通用性,不仅被研究学者所使用,也被一些前卫艺术家所使用。例如,在2004年上海举办的中国美术双年展中,展会开幕式大厅的主装饰招贴就是陕西延川的剪纸,古老的艺术出现在中国最前卫的艺术展中,非常引人注目。据说有关的美术工作者采取了到当地入户调查,一户一户回收问卷的形式来记录剪纸这个民间工艺,并从中寻找灵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有许多现代科学手段可以应用到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中去,影像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应该采取系统研究的办法,通俗地说是打包研究。传统工艺过程非常繁杂,种类浩瀚,但同类工艺甚至不同种类的工艺之间相互关联,所以应该综合地成系列地研究,这将是一个多快好省的方法。像年画有很多流派,我认为应该一起研究,而不是只集中在一个专项。只有相互对比,才能看出工艺之间的联系,才能突出工艺的特点,对于工艺的发展创新也开拓了思路。我们可以说把20种工艺打了一个包。剪纸、皮影、年画、蜀绣、扎染和蜡染是平面艺术,景泰蓝、牙雕、雕漆、汝瓷、唐三彩、面人、泥塑、木偶、灯笼、竹编等是立体造型艺术,毛笔是两种艺术中多种工艺都要用到的工具。这些工艺之间又有相互的联系,例如剪纸和皮影、皮影和木偶(尤其是铁枝木偶)、面人与泥塑、泥塑与唐三彩(陶器的一种)和汝瓷(瓷器的一种),它们在发展历史上和技法上都有相互的关系。 最后要提到的是,保护传统民间工艺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个工作对于个人来说可能费力不讨好,但是却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幸运的是,政府对此越来越重视,今年文化遗产日,就公布了有500多个项目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传统民间工艺包含工艺过程和工艺作品两个方面。对于工艺过程来说,是一种非物质遗产,而工艺的成果,则是物质遗产,这这好比硬币的两个面,我们保护民间工艺具有双重的意义。台湾出版人黄永松创办《汉声》杂志30余年,用中英文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乡土文化遗存,其中有大量的民间传统工艺,他说他要建立一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基因的提法非常精辟,传统工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谢谢采纳!

③ 如何保护传统戏曲

先,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立足于舞台艺术的实践经验,根据传统戏剧的传承特征,采用“专业化(职业化)保护”的方式进行有效提高,强化对于传统戏剧的传承和推广,由此形成传统戏剧在传统剧目挖掘、传承人的代际传承、传承单位的团体表演、保护项目的推广等环节的长效保护,将传承真正落实在表演艺术的传续上。

④ 说明你对中国戏曲的现状和传承的方法及意义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传承的方法

1、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鼓励地方设立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戏曲艺术发展。

2、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加大对戏曲剧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实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戏曲企业的优秀戏曲剧本创作予以支持。

3、支持戏曲演出。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

4、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把简易戏台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实行差别化的戏曲教学排练演出设施用地政策,进一步完善有关用地标准和建设标准。

5、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重点资助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下(含县级)转企改制国有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在购置和更新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对地方国有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捐赠收入实行财政配比政策。落实已有的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表演团体。

6、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强学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对中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机制。

畅通引进戏曲优秀专业人员的通道,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办原则引进优秀专业人员。将转制为企业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切实保障戏曲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权益。

7、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1场优秀的戏曲演出。实施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

意义: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发展历程

戏曲音乐是中国汉族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其中以唱腔为主,有独唱、对唱、齐唱和帮腔等演唱形式,是发展剧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

唱腔的伴奏、过门和行弦起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开场、过场和武场所用的打击乐等则是渲染气氛、调节舞台节奏与戏曲结构的重要因素。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最显着、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等。

⑤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何保护戏曲文化

先了解,再认知,再喜爱,再提高个人素养和欣赏水平,然后从业才有可能保护戏曲文化。其他都是空谈。

⑥ 昆曲产生于什么时候,我国为什么要重金保护它,作为大学生,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 起源: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根据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人士魏良辅《南词引正》所载,昆曲是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末年顾坚所创始的。一般认为昆曲在明代嘉靖年间,由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给以加工提高,影响日益扩大,魏良辅配合传奇作家梁辰创作了《浣纱记》,讲述春秋时期吴越争雄之事,主人公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它成为符合昆腔韵律的脚本,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的作用。万历未年昆曲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但是在清朝中叶,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在解放前几乎绝迹于舞台,解放以后,在对这一珍贵剧种进行抢救、整理的一系列工作后,昆曲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着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大师:俞振飞

俞振飞是昆剧、京剧演员,工小生,号箴非,原籍松江(现属上海市),苏州生人。

俞振飞的的父亲俞粟庐是江南的昆曲清唱家,自成一派——“俞派”。俞振飞从小学习诗词书画,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昆曲,14岁以小生的脚色登台亮相,虽然是业余演出,但是演得有眉有目。后来跟随沈月泉深造,先后学习了200多折昆曲戏。

1931年俞振飞在暨南大学担任讲师,后在程砚秋的邀请下,辞了工作随其到北京演出,并拜程砚秋为师学习京剧小生。1934年正式转为秋声社担任专业小生演员,同时受到程继先的悉心指导。

在程砚秋的新编剧目中俞振飞塑造了很多的艺术形象:在《红拂传》里扮演李靖、在《春闺梦》里扮演王恢、在《梅妃》里扮演唐玄宗等等。
俞振飞从30年代以来先后与程砚秋、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等艺术家合作。40年代末俞振飞到香港演出,1955年又回到北京。1957年再度返回上海担任上海戏曲学校校长,并且亲自任教,培养了大批的京剧人才。

俞振飞精通书画、擅长演奏笛子,多才多艺。他的嗓音先天的条件奇佳,大小嗓运用自如,并对京剧小生有独到的追求,在唱法、念白、运嗓、用气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自己一套的表演风格:儒雅、端庄、充满了书卷气。

俞振飞的代表作有昆曲《游园惊梦》、《太白醉写》、《雷峰塔·断桥》、《玉簪记·琴挑》等;京剧《玉堂春》、《监酒令》、《春秋配》、《奇双会》等等。
二:缘由: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而到了清干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韩世昌、白云生、顾传、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北昆着名笛王田瑞亭及其女北方昆曲着名坤伶田菊林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10年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自田家被迫离开北昆后其独有家传秘本《双占魁》、全本《荷珠配》、《白娘子》,就此失传,也是北方昆曲的一巨大损失。 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各国列入此次口头文化遗产的艺术,大都处境艰难,濒临绝灭,这说明全球都面临着如何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对昆曲而言,要走出困境,绝非一蹴而就,除了靠昆曲自身的艺术力量及昆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积极性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和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为此,文化部今年6月召集了全国昆剧院团长及剧团所在地的领导会议,商讨发展昆曲大计,并正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昆曲十年规划》。一些专家还呼吁,建立“保护振兴中国昆曲艺术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专家认为,昆曲目前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首先要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昆曲演出可以从老戏中讨生活,剧目应以继承、整理为主,如上海昆剧团近两年排演的《牡丹亭》,将汤显祖原作删减为上中下三本,配以现代化的舞台处理,既保持原作特色,又符合当今审美,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文化部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昆曲剧院团长们则希望集中全国优秀师资,在中国戏曲学院等院举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管理人员研修班。 昆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当今大红大紫,亦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遗产,我们有责任不让她自生自灭!三 措施:1,昆曲引进校园,成立社团之类的,让大学生了解昆曲,传承昆曲。2,借鉴他国保护传统文化措施等3,大学生要积极践行政府的相关保护政策

⑦ 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戏曲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

我们的戏曲文化是国家的瑰宝。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喜欢听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们应该如何把戏曲文化传承下去呢?

第一,我们要提升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戏曲在中国传承了几百年,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都习惯于快餐文化。几乎没有什么人会静静地听上一段戏曲。现在只有一些老年人还在继续听戏。随着他们的离去,听戏的人也会变的越来越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加大对青少年兴趣的培养。 我们要让他们从小接受戏曲。我们要让他们不仅爱听戏,还要让他们会唱戏。我们可以在平时的电视节目中多设置一些戏曲频道。我们也可以在小学课堂上设置一些戏曲课程。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就会对戏曲重新产生兴趣。

⑧ 中国传统戏曲逐渐衰落,我们应该怎样传承传统戏曲

目前这些平台对原创视频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完全可以帮助你传承好戏曲文化。戏曲的艺术传承目前确实出现了问题和困难,但豫剧不会,因为在河南及周边地区普及学唱率很高,戏校较多,地区剧团较多,演出场次较多,不会出现传承的担忧。到是国家戏曲院团在传承问题上需要加把劲,包括机制改革,演出下基层,放下架子,复排经典,普及现代戏,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戏曲及段子更接近百姓,国粹重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⑨ 当今社会该如何把我国的戏剧文化完整的保留下来呢

可以对戏剧进行传播,可以开设更多的戏剧班级,可以让更多人学习戏剧课程,这样就可以让我国的戏剧文化得到传承。

⑩ 如何弘扬传统的戏剧文化

1、建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机制。文化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机制,文化管理部门能够调动的资源比任何一个民间组织的都多,文化部门可以利用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针对每个不同的传统文化行业制定不同的保护和发扬机制。

2、建立学会等一些民间组织。除了文化管理部门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机制以外,还在引导民间人士建立一些学会、研究会、协会等民间保护和发扬组织结构。利用民间组织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组织一些活动,让社会人士也参与进来,认识传统文化,增加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0)怎么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扩展阅读:

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传统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都有很多信奉的人群。就拿过去统领一切的农业文化来说,虽然退出了主宰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因为它是构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灵魂之中,成了我们性格、品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算是知识分子阶层,也并非铁板一块。

正确的态度应是:让戏曲园地百花齐放,既允许表现传统文化的戏曲样式存在,也要吸收现当代艺术元素的多重舞台表现形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和审美要求;既要让戏曲重新回到市场,又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阅读全文

与怎么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