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请问安庆的黄梅戏演出信息
有的。可以直接到湖心路的再芬剧院。是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女士创办的。
正好9月30日开始 还是十一左右 有黄梅戏艺术节吧。
B. 黄梅戏艺术节的第三届
2003年第三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
主(协)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承办单位: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旅游局、安庆市人民政府、安徽电视台。
活动时间:2003年11月1-5日
活动内容:
(一)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
11月1日上午9:00在市体育馆举行开幕式暨“东西南北唱黄梅”文艺演出;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王忠禹,省委书记王太华,省长王金山,省政协主席方兆祥,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钮茂生,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齐续春、孙怀山以及省领导张学平、黄岳忠、朱维芳、秦德文、王鹤龄等出席了上午的开幕式。副省长赵树丛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
(二)招商引资系列活动
1、2003年中国安庆投资与贸易洽谈会。
2、中国民营企业家座谈会。
3、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恳谈会。
4、安庆-上海水产贸易对接活动。
5、县(市)、区活动。
(三)文化系列活动
1、严凤英表演艺术研讨会。
2、黄梅戏新剧展演。
3、黄梅戏艺术中心奠基仪式。
4、安庆市知名书画家书画作品展。
(四)旅游系列活动
1、天柱山旅游推介交易会。
2、“移动杯”烹饪大赛暨美食展。
3、花山新景区开园仪式。
(五)赵朴初诞辰96周年纪念活动。
举行世太史第竣工典礼、赵朴初专题片首映式和纪念赵朴初诞辰96周年座谈会。
C.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节请哪些明星
1、开幕式暨《绿水青山带笑颜》大型文艺演出:10月30日晚7:30,皖江公园(市民广场);
中国安庆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暨《绿水青山带笑颜》大型文艺演出由国家一级导演孙桂元,全国着名戏曲晚会策划撰稿人魏子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着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联合策划打造,以黄梅戏为主线,其他剧种和曲艺节目联袂献演,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国内知名曲艺家、大牌演艺明星闪亮登场
开幕式门票需要实名制,买票的人员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码。
门票价格:1680、1480、1080、680、480、280
艺术节筹委会:15055496956(安庆)
现场购票地址:安庆市天柱山路58号广电大厦903室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筹委会
2、闭幕式暨《群星闪耀贺黄梅》大型文艺演出:11月 1 日晚7:30,皖江公园(市民广场);
闭幕式邀请了潘美辰、姜育恒、阿杜、辛晓琪、张镐哲、孟庭苇、高胜美、郑智化、黄安、邰正宵等港台明星演出。
闭幕式门票需要实名制,买票的人员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码。
门票价格:1680、1280、880、580、380、180
艺术节筹委会:15055496956(安庆)
现场购票地址:安庆市天柱山路58号广电大厦903室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筹委会
D. 请问安徽省举办黄梅戏艺术节的意义是什么
弘扬黄梅戏,提升安徽省形象,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E. 2016年的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什么时候举办,门票在哪买啊,多少钱一张~
开幕式门票:7折,需要实名制,买票的人员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码。
门票价格:1680、1480、1080、680、480、280 现场售票地址:安庆市天柱山路58号广电大厦(政府办公楼)903室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正式开始
F. 第四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到时有直播吗
中央电视台参与主办黄梅戏艺术节并直播开幕式 发布人:安庆中青在线 发布时间:2006-08-10 22:22:31
中央电视台参与主办黄梅戏艺术节并直播开幕式。经艺术节筹委会与央视有关领导商定,中央电视台、安徽省政府及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作为本届艺术节主办单位,央视戏曲频道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将现场直播开幕式文艺演出,并对汇演剧目进行录播。同时,戏曲频道还将与我省联合举办“黄梅戏展播周”,并联手其他频道对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进行深层报道。(第四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筹委会办公室)
所有确定到时候会有!你也可以在安庆在线的网站上观看现场直播!
G.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干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如服装、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剧还曾二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女驸马》、《砂子岗》、《火烧紫云阁》等陆续上演。这一时期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区,如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纵观黄梅戏的表演活动,从业余性到专业性,大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
萌芽阶段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这时期的黄梅戏,用山歌、茶歌等结合旱船、龙舟民间歌舞形式,在庙会上或过年过节时演出、演唱,他们由一人牵头,把自愿者联络在一起,业余时间,自由结合,演唱完毕,各自散去,下次再演唱,重新组合。而这一次的组合,与上一次的人员,就不一定相同了。这种演出、演唱,纯粹是自娱自乐、与人同乐的性质,并不是以此为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所以说,早期的黄梅戏,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表演团体。
早期阶段
相对固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黄梅戏从山歌、茶歌、采茶灯、风阳花鼓调的演唱,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三小戏的时候,演唱者们,便不能如先前那样随意演唱了。由于是戏的演出,必须有排练,有服装、道具等戏剧所需要的程序和要求,业余时间则不够,加之,这种演出可能变成表演者的职业或半职业,他们便自然结合成一个团体。这就有了早期相对固定的黄梅戏班子,即现在称之为表演团体的。
这个时期的班子,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季节性的,基本是业余性或半职业性的。大多没有固定的班址,内部松散,组织结构不完整,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人员出入自由,因表演的内容不大,剧中的人物不多,只不过三两出二小戏(小生、小旦)和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所以班子的人员很少,七八个人即可,所谓“七忙八不忙”,这是黄梅戏班子里流行的一句俗浯,就是说,这个班子七个人,就忙些,有八个人就不忙了。因此说,中期阶段的黄梅戏,已经有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人员很少的,但是业余或半职业性的表演团体。
后期阶段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除演二小戏、三小戏外,吸收了青阳腔、楚剧的大本戏。演大本戏,就要求班社要相对的稳定,要具备表演大戏的表现能力。因此这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固定的职业性的班社,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为了生计,为了营业,为了保证收入,剧目要经常翻新,表演也要有一定的质量,人员增加了,行当齐全了,舞台美术(衣箱、幕布、道具、刀枪把子)也有了发展。班子不那么松散了,组织管理上,有了班主,还有了联系演出和管理生活的专职人员,流动性也增大了(即所谓“跑码头”)。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大约在清咸丰年间就已出现,如在咸丰七年(1857年),清军多隆阿、鲍超曾在冬至这天,在宿松缄“为剧楼,演花鼓戏,邀各营队长洎众文吏聚观”。(宿松县志)这里说的花鼓戏就是黄梅戏。
这个记述,说明两个问题:一、多隆阿和鲍超看的这个黄梅戏,可能是一个阵容不错,有一定演出质量的固定性职业班社。二、这个班社已进入剧场。可惜这个记述未记班社名字及其他活动情况,因此有人说,他也可能是一个非职业性的班子。但是在光绪年间之后,黄梅戏的职业班杜,在岳西、宿松、潜山、太湖、怀宁的皖西一带就相继大量出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桐城人瓦匠彭鸿华,人称彭小佬,组织了黄梅戏班子,在怀宁的乡间演出,称“彭小佬班”。又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王宏元在岳西组“同升班”。
20年代到30年代,是黄梅戏职业班社发展比较多的时期,除长江以北皖西、长江以南的至德(今东至县)、青阳、贵池、铜陵乃至徽州地区均有黄梅戏班社的组建。民国十五年(1926年),张廷翰在岳西组建“张翰班”(又称“良友班”)。民国十六年(1927年),檀槐珠在东至组建“同乐堂”,又名“槐珠班”、“檀家班”。王梓林于民因二十七年(1938年),在宿松组建“抗建班”,又叫“王梓林班”。时值抗战时期,这个班子到抗战后方演出,宣传抗日救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桂春柏、桂月娥,在铜陵组建“椿月堂班”。抗战胜利后,大江南北,此散彼聚,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比较活跃。1932年,丁永泉与艺友们一起,带班子进入安庆市,结束了黄梅戏只在农村演出的历史。此后,其他班社:仿效,也纷纷进入安徽的市县演出。总的说,后期的黄梅戏表演团体,比较正规和固定,演出剧目增多,行当比较齐全,流行地区扩大,并从农村进入城市。
近期阶段
从职业班社转为政府管理的职业剧团黄梅戏于1932年进入城市,到全国解放,20多年间,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到周围各县以及江南的铜陵、青阳、贵池等县镇,都有黄梅戏的班社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的文化事业管理部门,通过对艺人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将他们重新组织起来,置于政府领导之下,使之更好的学习和演出。如在安庆市,以丁老六(丁永泉)和他的儿子丁紫成、女儿丁翠霞,还有潘泽海和他的女儿潘王景琍,及后来从京班转来的王少舫兄妹,组建了“民众剧场”(当时场团合一,其实为民众剧团)。不久,严风英回到安庆,参加了“群乐剧场”(后改为“胜利剧场”,迁至钱牌楼新址)。又如桂春柏、桂月娥组建的“一二三班”,在铜陵被政府改为“铜陵新民剧团”。在此前后,安庆地区所辖各县及江南各县,将流动的职业班社及零星艺人,组成职业性的黄梅戏剧团。如望江县艺人胡玉庭和怀宁艺人李桂兰等人,从江北流动到至德,被至德组建为“至德大众剧团”。桐城县的文化部门将黄梅戏艺人陈国荣等,和一些业余演唱积极分子严云林等人,组成“桐城人民剧团”。望江县则是把半专业性的“凉亭剧团”和业余活动骨干组成“望江流动剧社”。这样的恢复和重建表演团体,使原本流动性很强的“跑码头”状况,都相对的稳定了下来,基本上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活动和演出,并且多有固定的剧场。演出条件大大改善,脱开了“草台”和“地滩”。最主要的是,有了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自己管理自己,经济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证。
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广受好评。自此之后,黄梅戏从安庆地方小戏逐渐成长为全国性剧种,并名扬异域。1955年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轰动海内外,以至于港台电影界在一段时期内大量出现所谓“黄梅调”电影。其中以香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产的为典型,李翰祥导演当时主导了多部“黄梅调”电影。代表作有:《貂蝉》、《江山美人》、《凤还巢》、《杨乃武与小白菜》、《玉堂春》等。这些“黄梅调”电影也为黄梅戏在港台和海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直到21世纪,仍时有港台电影中穿插有黄梅戏(或带黄梅戏风情)的唱段,如王菲、梁朝伟主演的《天下无双》等。
安徽省和安庆市的黄梅戏剧团几十年来也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吴琼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
在此期间黄梅戏艺术工作者们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化大革命让黄梅戏濒临灭亡。中国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在文革期间因被迫害自杀,年仅38岁。死后还被军代表以寻找“特务发报机”为由,割开喉管,挖出内脏。
安徽省安庆市截至2012年已经举办了六届黄梅戏艺术节,起到了一定影响。其中,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于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安庆举行,本届黄梅戏艺术节由中国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广电局、安庆市人民政府承办。艺术节中除推出安徽省内外16台黄梅新戏之外,还举办了一系列其他活动,如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安庆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纪录片《黄梅戏(又名“大戏黄梅”)》的首播及发行仪式等。2009年10月30日下午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也在安庆落成开幕,博物馆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陈展面积1800平方米,总投资8500万元,基本陈列以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是中国首个以戏剧为主题的国家级戏剧博物馆。
近些年来,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黄梅戏也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黄梅戏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中以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为先行者和代表。这出戏是由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牵头创作,着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领衔主演,陈薪伊、刘云程编剧,陈薪伊、曹其敬导演的。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该剧在传统地方戏剧的创新尝试中属于比较早的,要早于着名的“青春版”牡丹亭。该戏相较传统黄梅戏有了显着的创新,曾赴多处进行表演,并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系列演出,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和评论。此后,又有一些新编黄梅戏相继创作出来,如《雷雨》、《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
黄梅戏在湖北
黄梅戏湖北的发展,与18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号密不可分,这句口号就是“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湖北省围绕振兴黄梅戏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从安徽安庆聘请了部分黄梅戏演员;把黄冈地区的大部分楚剧、汉剧团纷纷改为黄梅戏剧团;成立了黄冈艺校,专门为黄梅戏培养后备人才。黄冈地区创作的两台剧目《于老四与张二女》、《银锁怨》先后在北京演出14场,得到观众好评;1995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在安庆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上获得优秀演出奖,主演杨俊、张辉获表演金奖。《未了情》还获得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为了提高黄梅戏的整体艺术水平,经过5届艺术节的推动与磨砺,创作出了《冬去春又回》、《请让我做你的新娘》、《春到江湾》、《春哥传》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了郭华阳、周洪年、段秋萍等一批黄梅戏新秀。
2012年7月黄梅戏代表人物之一的吴琼首次担任出品人兼艺术指导,在北京保利剧院推出了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该黄梅音乐剧改编自瑞士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名剧《老妇还乡》,引领了中国传统艺术跨界与西方音乐剧融合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吹响了黄梅戏等传统戏剧时代战役的号角。
同年11月,在第20121104期的文话中国栏目中,主持人马东就这个问题与该剧的出品人、编剧、舞美——吴琼、王新纪、边文彤等人进行了细聊,吴琼对于黄梅戏的现状不容乐观,她说,从2000年回归黄梅戏舞台开始,这么多年走下来始终是觉得当今社会的大部分人群已经在离中国戏曲越来越远,都像泡沫一样,并提出应该有一种新的形势来把传统的东西好的融入其中,要主动地走到年轻人的队伍里面去和他们前行。这样即使不一定完全成功,有可能会再一点点回到他们的视线里面来。
H. 求黄梅戏历史
起源
黄梅戏原名采茶戏,黄梅调,发源于湖北黄梅。黄梅戏是从农村中成长起来的民间小戏,经过独角戏、两小和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伴唱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在湖北黄梅完成,因干隆、道光时期连年的水灾,随着黄梅灾民流向安徽安庆。受当地语言,说唱音乐及“徽调”、“高腔”的影响,丰富了自己,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域特色戏曲剧种。民国九年的《宿松县志》第一次命名“黄梅戏”。 旧社会时期的黄梅戏,常常为统治阶级不屑,常被视为“伤风败俗”的“花鼓淫戏”而禁演,不载入史册.又缺少文字记录可资查考。新中国时期,一大批青年文艺工作者跋山涉水,倾情民间为黄梅戏寻源。因当时有大批黄梅戏民间艺人健在,按照他们的师承关系和亲身经历,黄梅戏形成的年代,可以追溯至清干隆年间,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和口碑资料的印证,得出了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流传于鄂、赣、皖毗邻地区,发展于安徽安庆的共识,并广泛应用于典籍之中,这个时期有王兆干的《黄梅戏音乐》和陆洪非的《黄梅戏早期史探》。八〇年以来,安徽先后出现安徽桐城说、怀宁说和太湖说,再后来伴随着黄梅戏入选文化部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争论愈演愈烈,有人认为有经济因素在作祟。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安徽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长安从文学和戏剧要素的角度提“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戏出于安徽”的观点。
民国时期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进入安庆城区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1949年后
解放以后
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广受好评,自此之后,黄梅戏从安庆地方小戏逐渐成长为全国性剧种,并名扬异域。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两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以至于港台电影界在一段时期内大量出现所谓“黄梅调”电影。其中以香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产的为典型,李翰祥导演当时主导了多部“黄梅调”电影。代表作有:《貂蝉》、《江山美人》、《凤还巢》、《杨乃武与小白菜》、《玉堂春》等。这些“黄梅调”电影也为黄梅戏在港台和海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直到21世纪,仍时有港台电影中穿插有黄梅戏(或带黄梅戏风情)的唱段,如王菲、梁朝伟主演的《天下无双》等。
同时安徽省和安庆市的黄梅戏剧团几十年来也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吴琼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
解放以后,黄梅戏艺术工作者们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革时期
十年“文革”,让黄梅戏濒临灭亡。中国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在文革期间因被迫害自杀,年仅38岁。死后还被军代表以寻找“特务发报机”为由,割开喉管,挖出内脏。
改革开放以后
安徽省安庆市截至2009年已经举办了五届黄梅戏艺术节,起到了一定影响。其中,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于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安庆举行,本届黄梅戏艺术节由中国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广电局、安庆市人民政府承办。艺术节中除推出安徽省内外16台黄梅新戏之外,还举办了一系列其他活动,如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安庆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纪录片《黄梅戏(又名“大戏黄梅”)》的首播及发行仪式等。2009年10月30日下午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也在安庆落成开幕,博物馆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陈展面积1800平方米,总投资8500万元,基本陈列以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是中国首个以戏剧为主题的国家级戏剧博物馆。
改革与创新
近些年来,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黄梅戏也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黄梅戏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中以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为先行者和代表。这出戏是由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牵头创作,着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领衔主演,陈薪伊、刘云程编剧,陈薪伊、曹其敬导演的。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该剧在传统地方戏剧的创新尝试中属于比较早的,要早于着名的“青春版”牡丹亭。该戏相较传统黄梅戏有了显着的创新,曾赴多处进行表演,并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系列演出,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和评论。此后,又有一些新编黄梅戏相继创作出来,如《雷雨》、《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
I. 黄梅戏艺术节的第一届
1992年第一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
主办单位:中共安庆市委、安庆市人民政府
活动时间:1992年10月6日至12日
活动内容:
文化艺术:黄梅戏艺术节以黄梅戏乐曲为主旋律,举办主题文艺晚会,邀请全国着名歌唱家演唱黄梅戏艺术节主题歌,由本市的全国黄梅戏“十佳”演员联袂登台献艺。黄梅戏专场演出推出5台剧目,其中创作剧目2台(《越女情仇》、《状元女与博士郎》);传统恢复剧目3台(《女驸马》、《天仙配》、《王熙凤与尤二姐》),并安排若干业务演出活动。演出京剧、话剧和杂技等节目,展示安庆多样文化。举行了规模较大的开幕式、化妆游行、花卉灯展和多种样式的街头文化活动。
旅游观光:组织游览着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和京剧鼻祖程长庚等艺术大师故地,以及着名风景区黄山、庐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市区名胜景点,特邀气功大师、头针专家为旅客讲学、示范和保健治疗,开展垂钓比赛。
经贸活动:组织商品交易、对外经贸和科技服务活动。商品交易主要设地方产品、商贸和物资三个展馆展出地方名优特新产品和出品产品,组织物资交流。对外经贸主要展示安庆是对外开放成果,发布安庆市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展览全市“三资”企业及出口产品,科技服务主要介绍国内外企业消化吸收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
经贸洽谈成果:
市经委、财委、物资等各交易总团的商品交易总额突破6亿,达67844万元,其中现货交易占一半以上,达36631万元;对外经贸洽谈共签订意向、协议、合同项目26项,引进外资达3997万美元。
J. 关于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
湖北省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筹委会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湖北省文化厅和黄冈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黄冈市文化局、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承办的中国·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戏曲新作展演将于9月16日至27日在武汉市和黄冈市举行。 据艺术节筹委会主任刘雪荣介绍,目前参加演出的剧目已全部确定,大型黄梅戏《李四光》《布衣毕昇》《月圆中秋》,大型楚剧《黄安秀才》《双揭榜》,大型文曲戏《草鞋老太爷》,大型东路花鼓戏《麻姑》等,在艺术节期间将与观众见面,其中新创作的剧目将成为本届艺术节的主体。 目前,黄梅戏艺术节已经成为湖北省着名文化品牌和黄冈市最显着的文化标识之一。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