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心里联想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相互渗透,
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
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
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
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
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
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
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
eg.
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
,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
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
,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
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
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
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
(
eg.
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
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
)
二、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
都是交织在一起,
共同发挥作用。
知觉具有整体性、
选择性、
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
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
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
85%
以上来自视听感官。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
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
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
心理学上的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
包括,
1
、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
(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
2
、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
(如想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联想分类: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控制联想。
(
eg.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创立了现代联
想主义心理学。
)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的丰富
深刻,
从而使艺术欣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
而是能更
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
eg.
音乐、
山水画、
古诗
(比、
兴手法)电影(蒙太奇)
)
蒙太奇:通过影响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和启迪观众的思考,使电影具有
了神奇的艺术魅力。分类如下:
平等蒙太奇,心理根据是相似联想。
对比蒙太奇,对比联想,不同形象的对立或反衬来强化新片的心理冲击力。
联想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联想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受到鉴赏主体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情感情绪
等主观条件的影响。
四、想象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运用
想象和其他心理功能对艺术形象进行着积极、主动的再创造。
想象,
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
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
任何劳
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
方面。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原
因如下:
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
造性。但是,鉴赏者的想象必须以艺术家的想象为前提,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
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
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心理学将想象分为: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形、音响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
(
eg.
李白诗;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运用化静为动的想象力;齐白石的虾,徐悲
鸿的马;戏剧艺术、舞台艺术、传统戏曲,虚拟想象,所表现挥鞭疾走,操桨划动。
)
影视艺术:苏联导演罗姆《十三人》穿越大沙漠去找援军。
音乐艺术,虽有特有形象性,但又有不确定性和抽象性。世界名曲,给听众提供了
乐曲的基本内容和想象的基本方向,给听众提示和指引。
文学艺术,王国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情感
强烈的情感体验,
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着的
特点。
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划分为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三种。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
种复杂的心理反映,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
和文化的需要。
中外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
心理因素为一体。它们并不是机械地相加或简单地规程,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
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中的情感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与联想和想象
密不可分,并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里表现理发,在理性中积淀感性。
1、
艺术鉴赏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
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
“触景生情”
,在艺术鉴赏也有这种情形。
(
eg.
(南齐)刘勰《文心雕龙》
“登
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
)
。事实上,
任何一个读者、
观众或听众在艺
术鉴赏中,对于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同时,在特定情
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又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
2、
其次,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
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
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
(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3、
此外,艺术鉴赏心理中,情感与理解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
情感与人对事物的认识、硬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美感、道德感这一
类的高级情感来说,必然将“评价、判断、观点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包括在情
感之中”因此,这些情感渗透着理智的因素。
《苔丝》
当鉴赏主体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寓意,
才会对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有更深的
体会,从而在艺术鉴赏中达到情感高峰体验的程度。
显然,
情感在审美和艺术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因素相
互影响和渗透,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
象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
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到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包
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直接理解:没有中介思维参与,而是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实现的理解;
间接理解:借用前人经验和个体以往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中
介思维而实现的理解。
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理解,常具有直接领悟的特点,表现为一种心领神会、不可言
传的体验。因此,艺术鉴赏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为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间接理
解的参与。在艺术鉴赏中,必然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
的结合。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有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人们必
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的内容。
《红楼梦》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京剧的程式和技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
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
、
“弦外之音”
或“象外之旨”
。西方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寓意、意蕴、哲理”
② 在艺术鉴赏流程中主要包含哪些审美心理活动
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
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
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
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eg.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
) 二、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
心理学上的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1、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
2、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如想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联想分类: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控制联想。
(eg.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创立了现代联想主义心理学。)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的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欣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是能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eg.音乐、山水画、古诗(比、兴手法)电影(蒙太奇))
蒙太奇:通过影响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和启迪观众的思考,使电影具有了神奇的艺术魅力。分类如下:
平等蒙太奇,心理根据是相似联想。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对比蒙太奇,对比联想,不同形象的对立或反衬来强化新片的心理冲击力。 联想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联想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受到鉴赏主体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情感情绪等主观条件的影响。 四、想象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运用想象和其他心理功能对艺术形象进行着积极、主动的再创造。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
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方面。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原因如下:
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鉴赏者的想象必须以艺术家的想象为前提,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心理学将想象分为: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形、音响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
(eg.李白诗;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运用化静为动的想象力;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戏剧艺术、舞台艺术、传统戏曲,虚拟想象,所表现挥鞭疾走,操桨划动。)
影视艺术:苏联导演罗姆《十三人》穿越大沙漠去找援军。
音乐艺术,虽有特有形象性,但又有不确定性和抽象性。世界名曲,给听众提供了乐曲的基本内容和想象的基本方向,给听众提示和指引。
文学艺术,王国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情感
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着的特点。
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划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映,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
中外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为一体。它们并不是机械地相加或简单地规程,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中的情感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并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里表现理发,在理性中积淀感性。
1、 艺术鉴赏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
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触景生情”,在艺术鉴赏也有这种情形。(eg.(南齐)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事实上,任何一个读者、观众或听众在艺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术鉴赏中,对于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同时,在特定情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又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
2、 其次,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
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3、 此外,艺术鉴赏心理中,情感与理解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
情感与人对事物的认识、硬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美感、道德感这一类的高级情感来说,必然将“评价、判断、观点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包括在情感之中”因此,这些情感渗透着理智的因素。《苔丝》
当鉴赏主体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寓意,才会对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有更深的体会,从而在艺术鉴赏中达到情感高峰体验的程度。 显然,情感在审美和艺术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和渗透,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到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直接理解:没有中介思维参与,而是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实现的理解;
间接理解:借用前人经验和个体以往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中介思维而实现的理解。
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理解,常具有直接领悟的特点,表现为一种心领神会、不可言传的体验。因此,艺术鉴赏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为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间接理解的参与。在艺术鉴赏中,必然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结合。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有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人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的内容。《红楼梦》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京剧的程式和技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象外之旨”。西方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寓意、意蕴、哲理”
③ 关于美术,敏锐感知力与审美判断力是怎么解释的
艺术的审美与感知能力,一半来源于个人的经历与生活环境,人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感知,判断事物,自己觉得美的就美。一半来自于审美天分和艺术修养,天生的一种对美的感知能力与美术鉴赏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两种就要靠自己去积累,或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如(艺术美学)等。还可以多欣赏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多刺激自己的艺术细胞。
希望采纳
④ 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
艺术感知力大部分来源于先天,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增强。热爱生活,是培养艺术感知力最舒适,最有效快捷的方法。例如,闲暇之余反复品读美文,反复欣赏音乐,反复对着唯美的图片推敲探寻,可以使我们的艺术感知力开发慢慢提升。
⑤ 艺术感知力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艺术思维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它对科学的逻辑思维有着促进的作用。如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它利用不同的音响、和声、旋律线条、节奏、音高等不同的器乐组合,进行音乐形象的塑造思维。
从而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给人以创造性的震撼。
从而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思维对科学思维中的逻辑思维是有促进作用的。
如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敏锐地指出注意形象思维对科学创造的积极性:
“科学与艺术是不可侵害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因此坚持艺术素质教育,坚持艺术赏析,掌握艺术思维特点和规律,是学生拓开思维方式,打开思维闸门,建立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
⑥ 艺术赋予的包容力
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多年,我在行业中遇见了各种各样的学生,也接触了千差万别的人,有幸窥视到了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艺术在生活中其实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有些人谈及艺术时,认为艺术离他们极为遥远,甚至完全欣赏不来, 其中不乏知文达理或在自身领域中颇有建树之人。他们的这种不理解,也让我迷惑不解,因为我认为但凡有感知能力的人,那就或多或少的能够感受到一些艺术,当然这种感知能力不能只是感受恶的能力,而是能感受美的能力。
一、艺术的定义
让我们首先来聊一聊艺术的定义,狭义的艺术指的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文学等等。而从广 义上讲,艺术不单单是包含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艺术还包含了各类学科,比如实用技术、人类行为、甚至物种演化等。通俗来讲,广义的艺术就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一种主观的感受,指一切美好且能打动你心灵的东西。往大了讲,艺术包含万物,艺术即为生活。
二、艺术与生活
有种人说他不懂艺术,无法欣赏一幅画,听不懂一首歌,甚至世间万物都很难勾起他的兴趣(除了金钱),那可以说他根本也不懂生活。还有一种人,就算身处困境能甘之如饴,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发现快乐。不懂艺术的人不缺乏博学多才的人,而能够欣赏艺术的人中也有碌碌无为的人,艺术的感知力与个体的文化层次和建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学识广博的人更容易能感受艺术,但这不是绝对)
往往无法感受艺术的这类人,他们的生活会更缺少乐趣,在日常生活中更难以理解与他们不同类型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不同行为,他们只能依据物以类聚的原则接受同类的人,只要不在他们的接受范围,那绝对会排除异己。另外一些能够欣赏艺术的人,他们更容易接受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人,哪怕与自身迥然不同,他们也能海纳百川。艺术对于人的影响不只是审美,还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观念,表面上讲是对美的感知能力,从根本上讲其实是包容性。
三、艺术与包容性
艺术到底给人带来了什么?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是言浅意深。 这句原话是:“艺术让人学会了包容。”在艺术的教育领域中,也许最开始只是技能的传授,审美的培养,其实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艺术教会人们的不仅是技能,而是行为与思想。从学科上来讲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与表达,但如果不能发现与感知,那何谈创造与表达?所以艺术带来的不仅是技能,而是发现与感受美的眼光,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态度 。艺术赋予人的包容性,使人能够具备更广的理解范围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容纳能力,这种包容力也让人不再斤斤计较, 更擅于感受快乐。
⑦ 什么是艺术触觉
艺术触觉:是一个比喻艺术是无形的,触觉是用手摸,好的艺术能突破无形,让人有一种触摸到的感觉。艺术触觉是和好作品一起的,不能分开看。比如你坐出了一个好作品,不管你有没有真的触摸到你都会是有艺术触觉的
⑧ 影响艺术感知力的因素有哪些
你好。影响感知力的有自身的天赋。社会的阅历。还有多方面的原因。
再就是你有可能欣赏过好多的作品也积累了好多的经验这样的话你自身的感知力有所提升
也是有一些外界的小原因也能干扰你的艺术感知力。
⑨ 艺术鉴赏的主要心理要素有哪些。他们如何发生作用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 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 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 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 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 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 ,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 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 ,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 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 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 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 (eg.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 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 二、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 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 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 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 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 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 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 心理学上的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1、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 (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 2、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 (如想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联想分类: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控制联想。 (eg.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创立了现代联 想主义心理学。)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的丰富 深刻, 从而使艺术欣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 而是能更 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eg.音乐、山水画、古诗(比、 兴手法)电影(蒙太奇)) 蒙太奇:通过影响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和启迪观众的思考,使电影具有 了神奇的艺术魅力。分类如下: 平等蒙太奇,心理根据是相似联想。 对比蒙太奇,对比联想,不同形象的对立或反衬来强化新片的心理冲击力。 联想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联想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受到鉴赏主体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情感情绪 等主观条件的影响。 四、想象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运用 想象和其他心理功能对艺术形象进行着积极、主动的再创造。 想象, 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 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 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 方面。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原 因如下: 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 造性。但是,鉴赏者的想象必须以艺术家的想象为前提,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 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 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心理学将想象分为: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形、音响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 (eg.李白诗;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运用化静为动的想象力;齐白石的虾,徐悲 鸿的马;戏剧艺术、舞台艺术、传统戏曲,虚拟想象,所表现挥鞭疾走,操桨划动。) 影视艺术:苏联导演罗姆《十三人》穿越大沙漠去找援军。 音乐艺术,虽有特有形象性,但又有不确定性和抽象性。世界名曲,给听众提供了 乐曲的基本内容和想象的基本方向,给听众提示和指引。 文学艺术,王国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情感 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着的 特点。 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划分为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三种。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 种复杂的心理反映,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 和文化的需要。 中外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 心理因素为一体。它们并不是机械地相加或简单地规程,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 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中的情感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与联想和想象 密不可分,并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里表现理发,在理性中积淀感性。 1、 艺术鉴赏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 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 “触景生情” ,在艺术鉴赏也有这种情形。 (eg.(南齐)刘勰《文心雕龙》 “登 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事实上,任何一个读者、观众或听众在艺 术鉴赏中,对于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同时,在特定情 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又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 2、 其次,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 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 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3、 此外,艺术鉴赏心理中,情感与理解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 情感与人对事物的认识、硬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美感、道德感这一 类的高级情感来说,必然将“评价、判断、观点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包括在情 感之中”因此,这些情感渗透着理智的因素。 《苔丝》 当鉴赏主体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寓意, 才会对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有更深的 体会,从而在艺术鉴赏中达到情感高峰体验的程度。 显然, 情感在审美和艺术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因素相 互影响和渗透,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 象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 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到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包 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直接理解:没有中介思维参与,而是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实现的理解; 间接理解:借用前人经验和个体以往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中 介思维而实现的理解。 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理解,常具有直接领悟的特点,表现为一种心领神会、不可言 传的体验。因此,艺术鉴赏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为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间接理 解的参与。在艺术鉴赏中,必然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 的结合。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有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人们必 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的内容。 《红楼梦》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京剧的程式和技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 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或“象外之旨” 。西方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寓意、意蕴、哲理”
⑩ 有助于宝宝艺术感知培养宝宝艺术感知的方法
有助于宝宝艺术感知培养宝宝艺术感知的方法
有助于宝宝艺术感知培养宝宝艺术感知的方法,如何培养好孩子是很多家长思考的问题,培养孩子会让孩子在未来成长得更好。现在分享有助于宝宝艺术感知培养宝宝艺术感知的方法。
一、有助于宝宝艺术感知的方法
1、用手抓食物吃
让宝宝用小手去抓水果块、饼干、面条等来吃。这样做可能会把宝宝的小手弄脏,但在抓食物吃的过程中,除了味觉刺激,还可以锻炼宝宝手的触觉。不过要注意,让宝宝抓的东西不能太烫。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
2、玩发声玩具
有些玩具不仅可以发出声响,还能随着声音的节奏产生一些动作。这些动作可以刺激宝宝的小手,使宝宝手的动作变得更加灵敏。适合年龄:3个月以上。
3、里里外外都看到
给宝宝看一个物体的时候,最好能把物体的里面和外面都给他看一看。比如,你给宝宝看一个汽车玩具,先给他看玩具的整体形象,然后再给他展示一下里面的结构。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和掌握物体的属性,甚至可以影响他以后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适合年龄:8个月以上。
4.涂鸦
给宝宝准备一些画笔,让他随意地画。可以画在纸上,也可以画在硬纸板、物品的包装盒上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现力,还能帮助他体会不同画笔、不同绘画材料间的差异。适合年龄:1岁以上。
5.玩小贴画
准备一些不干胶小贴画。教宝宝把小贴画撕下来,再贴到图画纸上,也可以贴在爸爸妈妈的脸上,或贴在自己的手背上、衣服上。这些小贴画可以反复地揭下来、贴上去。如果没有小贴画,也可以用透明胶带代替。这可以锻炼宝宝手的精细动作能力。适合年龄:1岁以上。
6.看,也闻闻味
把一些味道不错的东西给宝宝展示一下,比如水果、花等。这样做可以加深宝宝对这些物品的印象,使他不仅能记住物体的外形,还能了解这些物品的气味。这对于刺激宝宝的视觉和嗅觉都有益处。适合年龄:1岁以上
二、四种做法,抑制美术才能
1、限制孩子涂鸦。
如果你给孩子立的规矩特别多,要求孩子只能在事先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会限制孩子自由的思考。或者因为害怕孩子把家具、衣服等弄脏,而大声地斥责孩子的涂鸦行为,就会制约孩子创造性的发展。
2、过多地干涉孩子。
当孩子正在专注地画画、做手工的时候,你总去打扰他;或者因为到了睡觉时间、吃饭时间,你就强行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这些都会限制孩子们的思考。
3、让孩子按你的印象画画。
孩子画画的时候,你总是要求孩子画头发必须是黑色的,画天空必须是蓝色的。这样做只会使孩子的想象力逐渐枯萎。
4、只给孩子现成的玩具。
与那些可以自由分解、组合的玩具比较起来,现成的.、单一的玩具对孩子的创造性帮助不大。
一、什么时候开始最好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非常关注的,而且现在很多家长都会让小孩子去接触一些艺术产品。比如说现在很多家长都会让小孩子学习画画,或者是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一些乐器,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有艺术感,这个时候你可以让小孩子早一点去接触,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一岁半了,这个时候你也可以让小孩子去接触。因为小宝宝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个人的感知能力,并且宝宝的身体也会特别的强壮,所以宝宝这个时候可以不断地在地上爬行。
二、父母应该怎么做
但是父母这个时候也不能够强迫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个时候小孩子的年纪小,所以小孩子也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可能你就会发现这个时候小孩子没有办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说父母会带自己的小孩子去看画展,但是小孩子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对画展没有任何兴趣,家长这个时候也必须要循序渐进地培养自己的孩子,而且这个时候你也不能够强迫自己的孩子。
父母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要观察孩子,如果你发现小孩子对某种产品感兴趣,这个时候你就跟引导孩子的注意力了。父母的教育方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你希望小孩子有艺术感知力,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要找到孩子的兴趣,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一、为宝宝准备充足的艺术材料
为宝宝准备各种各样的颜料,让他自由地探索各种颜色带来的快乐,或许不久之后您就会发现,宝宝创作出了一幅“印象派”画作;为宝宝准备各种各样的小乐器,让他自由地弹奏、敲击或吹奏,或许不久之后,您会发现宝宝创作出了一首令人“情绪激昂”的“军队进行曲”。
二、与宝宝一起创作诗歌
3岁前宝宝语言的发展非常迅速。您从来没跟宝宝讲过的话,他突然有一天自己会说了。如果您经常与宝宝一起唱儿歌、读诗歌,潜移默化中,宝宝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很快的提高,宝宝的创作能力也会相应地有很大提高。
三、与宝宝一起做音乐游戏
在宝宝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游戏中,让他体验音乐的乐趣。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让宝宝在游戏中自由地进行创作和表演,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抑扬顿挫。
四、用身体动作来感受艺术
3岁前宝宝的思维特点是动作性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培育宝宝的艺术能力时,要注意让宝宝用具体的身体活动来体验和感受艺术。比如,宝宝喜欢“小燕子”的歌,您可以让宝宝挥动胳膊学燕子飞,感受小燕子是怎么飞的.。
五、重视艺术感知与体验
艺术感知与体验是艺术创作与表现的前提,并为创作与表现提供素材。因此,您不能只注重宝宝创作了什么,而应该注重宝宝创作以及创作之间的这个体验的过程。艺术的巨大潜能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无限表达空间,培育的方式千变万化,每个宝宝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关键是您有没有从观念上重视宝宝的艺术能力的发挥。宝宝能够在艺术活动中具有初步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能够体验艺术的快乐。如随着节奏感强的音乐晃动手臂、随着摇滚乐一扭一扭;或者对颜色特别敏感,可以随性涂抹出自己认为好看的图案,并随着年龄增大,宝宝对颜色的认知与表现能力会越来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