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教育给木心带来什么

艺术教育给木心带来什么

发布时间:2022-12-07 16:50:29

㈠ 为什么需要艺术教育它能带来什么

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艺术,而在于人的素养,关乎民族的文化提升。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点儿艺术?除了经常听到的答案——除了“考个好大学”之外,也有些人清楚地知道:在今后的人生中,掌握了一门艺术技巧,对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或许是有用的。
其实,艺术教育的意义还不止这些,甚至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可以从一个现象来分析:从古到今,有不少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等着名的人物多才多艺,甚至他本来就是艺术家;这句话我们还可以倒过来说:在许多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中,出现了不少着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甚至军事家!
一种现象出现多了就可能证明其中存在一种规律性,有它的必然性。
我是想说,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让受教育者在艺术学习与实践中学会形象感知和形象思维,并在对美的感知、感受中形成完善的人格,进而有更好的比较、判断、联想和创造的能力,更强的表达、表现能力。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比别人更优秀。
现代教育思想讨论中经常听到“通才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等说法。是否有人意识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才多种能力的结构中,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常常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需要有艺术感觉和美学素养,才能做得更好。达芬奇、亚里士多德、曹雪芹.....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人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
乔布斯说,苹果“是人文科学与尖端技术的结合点”;贝律铭说,“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我们的生活中,最受使用者欢迎的日常用品,不仅需要有实用性,最好本身就有艺术欣赏的价值。我们应该想到:一个成功的作品,设计和制造它的人,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具备艺术素养,往往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尽善尽美的追求。
所以我说: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艺术,而在优秀的人格和素养。

㈡ 众说木心:在一切谎言中,艺术是真实而纯粹的

“不用考虑把我放到什么历史位置上,没有位置只留痕迹。我无所师从,也无后继者,从不标榜——一座崭新的废墟。”

这句话来自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木心先生,这是他暮年曾在晚晴小筑中留下的独白。

那么,你是否了解木心先生其人?

木心创作作品众多,散文集有《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等,诗集有《西班牙三棵树》《巴珑》等;小说集有《温莎墓园日记》等;画集有《木心画集》等;以及口述作品《文学回忆录》等。

他于1982年起,长居于美国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常见于《侨报》的文学副刊。

1994年,木心回到故乡乌镇,由于祖屋不复当年,失望伤感的木心写下了《乌镇》一文,他在文中如此描述:“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是处……永别了,我不会再来。”

之后,此文于1998年12月发表在台湾《中国时报》上。1999年,乌镇景区设计专家陈向宏看到了此文,决心邀请木心重回故乡。

想要进一步了解木心先生的生平细节,以及研究成果,在《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众说木心》(下文称《众说木心》)一书里,共有六辑为我们细细道来。

本书由两位作者共同着作,一位是夏春锦,为青年学者,阅读推广人,杭州师范大学中美木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入选浙江省“新荷计划”人才库,着有《木心考索》《文学的鲁滨逊:木心的前半生》《木心先生编年事辑》等;另一位是唐芳,为木心读者,桐乡市振东中学教师。

书中内容主要以木心生平往事的回忆与解说为主,对木心进行综合性评述,包括木心具体作品的学术性评论,以及其画作、音乐作品方面的解析,还对木心纪念馆与美术馆进行了概述。

此书内容均为以往木心纪念专号未曾收录的。

对于读者,木心是寄予厚望的,更是尊重备至,既等量自己,又高于自己,他甚至把读者,当成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一般珍视。

比如,木心曾说:“‘读者’,在我心目中是浩荡的、仪态万方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几乎是我全部的美学。你是我的读者,那还了得。”

人们对木心的关注,先源于绘画,而后才聚焦于文学。

但是,陈英德夫妇所写的《看木心的自然风景画》一文,给了木心极大的关怀和鼓舞。

所以,木心把这件事,视为自己“艺术历程上首次出现的头等大事”,并在感谢信中写道:“如果我终于为人所‘知’,但是始于二位‘先知’。”

还有,早期有位被木心所吸引的读者,名叫童明,执教于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经由小说家郭松棻介绍相,并由此开启了,相知相契二十余载的时光。

从读者的身份转变为木心的挚友,他们长期在一起深入探讨文学话题。

可以说,童明对木心的知识背景与创作风格可谓“知根知底”,这也是他为什么总能准确地,提炼出木心文学肌理的原因。

因此,他在为木心着作的《豹变》作序时,能够跨越文化语境,捕捉到木心的创作本质,让人读来“有如晨风唤起了回忆,清新,也令人意外”。

与童明一样,也对木心的文学,有着敏锐嗅觉的,还有国内的一批读者,他们有陈子善、孙郁、李静、孙萌、夏烈、胡赳赳、赵鲲……

例如,陈子善在现代文学与海外文学史料方面卓有成就,正因他独具慧眼,早在2001年就在《上海文学》分期连载了木心的《上海赋》。

让木心以体面的姿态,回归大陆读者的视野;这种眼界,在其新作《木心笔下的张爱玲》一文中,也得到了体现。

还有另一位读者,人民大学的孙郁教授,他是一位博学多识的作家型学者。本书正好收录了他的《在京、海之间的木心》一文,此文为我们了解木心,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孙郁教授既感叹木心的“另类”,也提醒人们要真切地去理解木心。

这些读者,其实也如你我一般,都是从不识木心,到真切了解木心。只是,他们先于我们从研究和论证中找到了答案。

因此,木心之于读者,读者之于木心,真可谓此情真切,难能可贵。

木心曾说:“艺术家最初是选择家……”。可以说,这句话是木心在艺术之路上的真实写照。

在木心坎坷曲折的艺术和人生中,就曾面临过一次次的抉择;每一次走到人生的岔路口,其实也是木心命运的转折点。

困难重重,每一次抉择,木心都是以无愧于艺术对他的教养来做依托,坚守初心。

那么,木心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生抉择?

1943年,木心时年虚龄17岁,他走出乌镇,奔赴杭州,一心做“知易行难的艺术家”。

木心晚年曾追忆年少时的自己,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其因如下:

一是家里“逼婚”,他要用“人生模仿艺术”,泼胆而逃。

二是择业问题,家人希望他学法律或从医,但自己只喜欢绘画和文学,一心想要报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为此遭到家族反对。

即便如此,木心也没有屈服于命运,他做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

因为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年少时的读书“自救”,大量的阅读,打开了木心的视野。

所以,木心说:“老家静如深山古刹,书本告诉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我所向往的,我知道再不闯出家门,此生必然休矣。”

于是,木心选择了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

1946年1月,木心作为插班生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进入三年制西洋画专修科一年级就读。

这一次跟命运的抗争,使木心接受了当时中国最先进,也是最专业的美术教育。该校由蔡元培、刘海栗等前辈,共同倾注心血营造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学风,令木心赞赏不已。

对此,他由衷地说:“我在上海美专所享用到的‘自由’,简直天海一色,不劳分别。”

在追求艺术之路上,木心面临的第二次抉择,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

1949年春起,木心执教于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出入从众,深受学生爱戴”。工作其间,木心还短暂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南下文工团,任文化干事,主要从事宣传工作。

但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句话深深影响了木心——“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于是,木心于1950年,辞掉了待遇可观、“普通人”的教师工作。他坚定地认为,温暖、安定、丰富,于他的艺术生活是有害的。

由此可知,木心对于艺术的抉择,是纯粹的。

孙郁教授说,木心是一个无法归类的作家。

也就是表明,一般的作家,在文学史上,往往都会有自己的标签,这就是所谓学院派的习性。

孙郁教授在文中举例,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京派或海派,都是对于作家的定位。

但是,木心无需归类,也不宵于被定义,暂且称之为“门外之客”。而孙郁教授也觉得,在当代文学史中,还没有固定的位置适合木心。

并且,他也觉得这样的归类,就是把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用一个确定化的概念进行锁定,这种方式是存在问题的。

因此,孙郁教授“对典型这个话题不感兴趣”。

其实,大家去翻翻史料,就会发现历史上出现过的很多天才,根本不在日常概念里。

比如,六朝出了许多奇人,木心颇为喜欢,因为逾越概念,便不在一般精神归类里。

木心补充道:“嵇康的才调、风骨、仪态,是典型吗?我听到‘典型’二字,便恶心。”

由此可见,木心对于典型这个概念是排斥的,甚至是鄙夷的。他觉得,人的独特性应该得到尊重,且不能被简单处理和定义;否则,会与人之本色相去甚远。

木心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源于他的经历。

木心年轻的时代,各种主义流行;他也不能免俗,曾卷入过各种不同的潮流漩涡中。

但经历过后,木心便“倦怠了那些思潮,开始寻觅主义遮蔽的存在”。他说:“凡是主义都 是别扭的,主义,就是闹别扭的意思。”

你看,从木心的话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微微的痛楚。因为,木心认为,好的艺术家绝不能用概念来简单描述。

所以,孙郁教授指出,木心的想法,与康德先生很像——对人的认知的经验形式,持警惕态度。

原因在于,人的认知经验往往是主观的,而描述的对象是客观的、不确切的。

如果用很确切性的概念描述它,便会陷入“二律背反”。

何谓“二律背反”?

孙郁教授解释道,就如一个人既有一双辨士的眼睛,又有一双情郎的眼睛,由此便导致了“二律背反”。

木心说“你可曾觉得二律之间有空隙,那种要相背的二律之间的空隙,便是我游戏和写作的场地。”

从二律论述这个例子中可知,木心认识世界的方式,跟我们所了解的作家完全不一样。

有人说,读他的文会想起尼采,想起汉译佛经里表达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总之,木心是独特的,他无需定义。

《众说木心》对“门外之客”作家、画家木心,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剖析,让我们犹如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立体”的木心。

福楼拜说,在一切谎言中,艺术是真实的。

而木心正是如此——他的思想、认知,以及对艺术的执着,是真实的,更是纯粹的。

㈢ 感动木心的优雅、干净与高贵

最近在上网课期间,我给学生读了一篇介绍木心的文章,我再次被木心的优雅、干净与高贵打动了。

他的优雅在于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诗与艺术,虽然经历两次牢狱之灾,但他始终让艺术占据了自己,无论是他在狱中写的整整齐齐米粒般的文字,还是挺直的腰板、整齐的衣着,都从内到外散发出优雅的光芒,如此优雅的人真令人惊为天外高人。

一个人在时代的洪流面前,能保持清醒就难能可贵了。可木心不仅保持了清醒,而且选择了一条是人很少走的路。他认为温暖、安定、丰富的生活对于艺术有害,于是选择了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他愿意为艺术牺牲平凡的幸福。他两次上莫干山,在山居岁月中静心读书,在书中获得平静和勇气,也寻找到了自我。在那个人人都追求进步的时代,他邦主动放弃进步,放弃俗世,成为一个真正坚守内心的干净的人。

生活颠沛流离,可是木心却依然听肖邦,听莫扎特,画画、写作。这在凡人看来是不思进取,可木心认为这样的生活才高级。他选择了“美学,是我的流亡”道路,于美为伍,让自己活得最干净。

一谈到高贵,人们往往把它权钱连在一起。可高贵也是一种气质,一种气度,与金钱和权力无关。木心的心被艺术所占领,几乎没有尘俗的烟火。文中写到木心和陈丹青有一次吃饭,陈丹青看到邻座两个外国人,他认为是这两位来是意大利人,经过询问,陈丹青说对了,这时他有点小得意。

这时木心提醒道:“你刚去过意大利,你想证明你的虚荣,人难免会这样,但要克制,这是随口就来的虚荣心。”话刚说完,陈丹青的脸立马红到耳根。

正如木心所说:“修养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是的,真正的高贵就是处处要熬得,彰显自己的教养。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有多少人在一件小事败了下来,暴露出没有教养的劣根性。至此,我不能不叹服木心先生的高贵。

一个人活在天地间,终生能让自己保持优雅、干净与高贵,这应该是人最美的样子。木心这种交浅言深的生活状态真令人心向往之!

㈣ 你认为艺术教育的意义究竟是在哪里呢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学校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美术课和音乐课等,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旨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而不只是高分低能。那么,艺术教育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01、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是因为它能陶冶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 古人在欣赏名家字画前,往往怀着无比的恭敬,因此总是要沐浴焚香,以此来表达重视。这其实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法。它能够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让你沉浸其中,修身养性。

总得来说,艺术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所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重视并且促进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

㈤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你知道吗

艺术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文化教育,孩子自小就应该是全面发展,不仅仅只是接纳强制的中国应试教育,大量是互相融合学习培训。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艺术教育塑造孩子手、眼、脑融洽行动的实际操作

苏联教育学家列·符赞科夫觉得,当今社会必须“手脑并且用”的人,即所说的“全脑开发逻辑思维”。文艺创作是一个手、眼、脑并且用的全过程,必须儿童用多种多样感觉去认知审美目标,动脑去想象,了解、生产加工审美意境,用言语去体现自身的审美体会,拿手实际操作设备和原材料去体现自身的审美体会、观念情感和所闻所见。儿童在艺术创作中根据心理状态实际操作和操作过程,把本身对美丽的体会传达给别人。

㈥ 阡陌藩篱,不舍萤光:木心先生艺术铸就的人生

蹉跎岁月铸孤魂,身死丹青入杳梦。

纵有青云抚额叹,怎堪岁月皆随风。

他,就像尘世中的一束光,照亮生活的黑暗,驱散心中的阴霾。

他,让你学会如何在这喧嚣的浮尘中,坚守自我做真正的自己。

神游于艺术天堂,这是一场源于艺术的修行,也是一场尘世的革新。

很喜欢木心先生的一句话:“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

木心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嚣杂凡世中,修行与世,将自己活成了诗与希望。

艺术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在不同的人心中,对艺术的标准都不同。但是我们对美对艺术的向往是相同的,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教会你爱和希望,教会你应当如何去活。

木心先生,本名孙璞,笔名木心。1927年,出生于浙江乌镇,出生名门望族,既是书香门第,也是工商世家。木心先生的家世文化底蕴深厚,从小习读诗词歌赋,热爱艺术。

1937年末,乌镇沦陷。茅盾老宅管家怕藏书丢失,就借书给木心。外面战火纷飞,时事移转,屋内书桌不乱,木心却挑灯夜读。

1946年,木心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

1947年,木心参与了反饥饿反内战学生运动,上街头发传单,并制作反战宣传画,被开除学籍,并遭到国民党通缉。迫不得已,木心只好避祸台湾。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他才返回大陆。

“如果你以艺术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1950年,木心被杭州第一高中聘为教师。但没多久,木心辞职了。辞职后,他带着书、画笔上了莫干山,开始专心读书,每天孜孜不倦地写生,写诗词,进行小说创作。莫干山上条件艰苦,没有电,他就秉烛夜读,风大苦寒,手脚生疮,他却没有一丝退却。

1956年,为了生计,木心只好下山。六年隐居生活,他写下若干短中篇,积攒下十来本厚厚的文学手稿。下山后,木心先是重返母校教书,后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制品厂做了设计师。

1971年,木心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20本文字手稿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母亲也因思念成疾过世。

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他说:“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当他出狱时,面带笑容,精神饱满。生活的磨难没有压倒他,反而让他为自己插上了一双精神的羽翼。

“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它们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文革结束后平反。在1977年至1979年间,木心再次遭遇软禁、被限制人身自由。1982年,木心长居美国纽约,并盘桓南北欧,游历甚广。

木心少年时把几十年的人生过得跌宕起伏,在异国,所有的跌宕又凝成了篇章。对于“文革”,木心在文章里从未控诉或回忆,只留下一句感慨:“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不早熟,不是天才,但天才一定要晚成才行。”

2001年的《上海文学》刊发了木心先生的《上海赋》,一时声名大噪,洛阳纸贵。这一年,他74岁,大器晚成。文字里有他的成熟、感伤和快乐,这些岁月积淀下来东西,在作品里缓缓流淌。木心先生的诗,意境深远,优美,广为流传的,是那首《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从前的时光很慢。小屋弄堂,街坊邻里,和谐自然。如今的岁月,高楼耸立,邻里疏远,近在咫尺却交集甚少。

从前的生活有诗意,有敲打心灵的慢时光。爱和自由沉淀在人们心灵。而今的生活,快平短,人心被泛滥的物欲占据着,诗意渐淡。

文学、艺术,是需要细品慢嚼,在时光里慢慢发酵的。木心先生,用他的笔,酿着芬芳的酒,品着生活的甘。

“风啊、水啊,一顶桥。”这是木心临终时看着美术馆设计图,喃喃而语的一句话。

在木心的家长乌镇,这句话,如今悬挂于木心美术馆入口,是最富诗意的描述,也是对诗人的礼敬。

木心说:“ 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 ”

当我们把目光安静停留在木心的画作里时,会蓦然感受到画里那穿透灵魂的力量:

《黄昏暮霭》,暮霭深深静谧了落色迷思。

《弱水半千》,丛林泽里蜿蜒了水墨时光。

《榕荫午雷》,栖荫榕树惊扰了午后雷鸣。

《素心云霞》,泼墨渲染了一纸流霞梦幻。

石屋无恙,岁月有恙。木心曾说:“一切崩溃殆尽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在绝望中求永生。”在那些绝望的时光背后,我们能感受到木心用灵魂深处的笔墨与艺术对话,他对艺术的爱是永生的。

木心的画作,勾勒出特有的神韵,蕴含着诗一般的深沉,那是一种在世上的修行,与艺术同行的神采。也许,就如他所说:“心不在他生活的地方,而在他所爱的地方。”

木心先生的画作成就斐然。1984年,他在哈佛大学举办了个人画展。耶鲁出版的《木心画集》在全球发行,评价甚高。

33幅水墨画被各大博物馆及私人珍藏。他还是二十世纪第一位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画家。

1982年8月,在纽约地铁上,陈丹青与木心先生相识。次年年春,陈丹青在当地华侨日报看到了木心的文章《街头三女人》,赞叹不已。

身在异国他乡,二人成为知音,彻夜长谈。木心先生的写作激情被唤醒,发表了无数名篇,引起了西方读者的共鸣。他的多篇文章还被翻译成英文,成为了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

1984年,经陈丹青大力举荐,木心参与了《联合文学》创刊号,当时云集了港台及海外知名华语作者。创刊号为木心特设了“散文展览”专号,题名为《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

木心的渊博与儒雅,让陈丹青敬佩,他与许多倾慕木心的艺术家商议,共同邀请木心讲课,谁曾想这课一讲就是五年。后来,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2002年陈丹青将5年学习笔记整理成《文学回忆录》,一经出版,即成为畅销书。这本书40万余字,据说木心先生的手稿有200万余。

书里,我们看见了那些像珍珠一样散落各处的独特见识,通透、漂亮、璀璨,它默默感染着那些沙滩拾贝的读者。

木心先生是个真正有艺术追求的人,12岁时便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

他说:“ 我晨起洗澡,只为将夜洗掉 ”。

为寻艺术,二十三岁的木心,孤身一人上莫干山。他的书桌上,写着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已极,足可占有一个人。”他将最好的年华留给了莫干山,艺术于他而言是生命,更是信仰。

文革时,他被抓进监狱,受尽屈辱,许多和他一样的人,都选择了自杀。但木心不欣赏以死殉道之行,反而更欣赏司马迁那样的以生殉道。

出狱后,他本可以有富足的生活,顺遂的日子,但他不甘平庸,追逐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止。在最辉煌时候,他选择了出走。

他去往了纽约深造。纽约是艺术的天堂,在这里,艺术家可以肆意在艺术的世界里尽情熏陶,艺术的潜力也会被无限激发。

纽约的生活是极贫苦的,生计无着。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活得尊贵。自己裁剪制作衬衫、大衣,设计制作皮鞋、帽子,还能把鸡蛋做出十二种吃法。

“吃了再多苦头,也要笑着活出人的样子。”

也许,只有经历过苦难的岁月,才能拥有穿透艺术的灵魂。

陈丹青问过木心:“怎么成为艺术家?”木心回答:“连生活都要成为艺术。”别人写文字,是发泄过往心酸,为自己鸣不平。木心对于自己动荡的一生,却没有只言片语。

他说:“文学艺术是我的信仰,是这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海棠花未眠,乌镇未醒。这位世纪老人,孑然一身的故去,只留下无数文字和画作,无数的思念与悲痛,留给我们永远的悲伤。

艺术,一个遥远的梦

有一位老人

守了一辈子

他的腰杆始终挺直

他的身躯始终屹立

他的眼神始终深邃

他的双手始终如玉

他在艺术的殿堂

如饥似渴

只为找寻内心的平静

哪怕漂泊流浪

哪怕四海为家

哪怕历经劫难

哪怕孑然一身

这个世界,

不该有木心

又,必须有木心

㈦ “众说木心”,我说木心

1.从前车马慢,一生之够爱一人

在了解“木心”之前,我最先了解的,正是他的这首《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这句诗,是这首诗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句。它是那样地随性,那样地洒脱,这样慢慢的日子,是我心中的向往。读到它,就仿佛看到了我理想中诗意生活的模样,那是少年时候的我,对未来的憧憬。

及至后来,大学毕业,我去了乌镇几次,每一次,我都会去木心美术馆走一走。也因此,我才知道,这个木心,就是曾经为我书写理想生活的诗人。

还记得,木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的帅气和洒脱。从他的身上,你能看到贵族的气质,尤其是他的眼神,坚定又浪漫。他是摩登的人物,在他那个年代,他的衣着打扮,就已非常地时尚。黑色的长款风衣,带着帽子,整个人温文尔雅又洒脱不羁。

每一次,我去木心纪念馆,也仅仅是读读墙上的文字,拍拍照片,因为行程的原因,没有进行过久的停留。

对于他的身世,我知之甚少。

直到这次我看了这本 《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众说木心》 ,我才第一次了解到,木心的灵魂。

2.《众说木心》

这本书,简单地介绍,就是众人评论木心的文章集合。大家普遍对于木心的印象,都是外在很出众,内在很独特。非常有才华,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诗歌,都独树一帜。

在此之前,我只读过陈丹青整理的《文学回忆录》,这套书,在我的书架上,是一本独特的存在。我把它视为一种精神的产物,木心是不属于任何派别的,他对文学史的看法,也常常引发我新鲜的思考。

然而,若你读过这本《众说木心》,我敢肯定,你也会对其他的艺术更感兴趣。凡是木心谈及到的,都是有趣的、诗意的、且富有艺术气息的。

他的一生,也是艺术的、坎坷的一生。

那段特殊的年代,他几经囹圄,难言的孤独,更是造就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于过去,他很少谈及,但是,对于生命,他早已有自己坚定的执着。当被问及“凭什么来执着生命,竟没有被毁,没有自戕。”

他这样回答: 艺术家最初是选择家,他选择了艺术,却不等于艺术选择了他,所以必得具备殉难的精神。浩劫中多的是死殉者,那是可同情可尊敬的,而我选择的是“生殉”——在绝望中求永生。

这句话,可以说,生动地概括了木心的个性。

他出身于地主家庭,早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他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他热爱中国古典文化,也热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艺术。他向西方学习,从西方的美学中,寻找精神的共振。他是纯粹的诗人,也能低调地生活,但他不管怎样,都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

形势宽松一点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在50多岁的下,前往了美国。正是在美国,他的灵魂才得以自由地舒展。他做了大学教授,他在国外讲授中国文学,他的绘画巡回展获得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当他再归来的时候,乌镇又重归宁静。他对这次的回归,是满意的。

3.众说木心,我说木心

岁月给他以不公,他却默默地酿成了自己的珍珠。 他在乎自己的读者,且不管身在何方,都不曾放弃写作。

正是艺术成就了木心,木心又成就了人们对于艺术的畅想。

《众说木心》,带领我们从多角度,去解读这个中国艺术史上的伟大人物。同时,我们也在不断了解木心的过程中,更加懂得了千百年来艺术家们的孤独与深刻。

对于木心的内涵挖掘,其实还可以更多。怎奈我实在是才疏学浅。不经过一番扎实的学习,我甚至都不知道木心谈论的是什么。

今天草草写下这几笔,全当是一次随心的记录。等到下次对文学与艺术有了更深刻见解的时候,再读木心,还会有更多的领悟。

㈧ 艺术教育会对孩子带来哪些好处呢

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会丰富他们的生活,如果只让孩子去接受一些文化方面的教育,那么这些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也会觉得特别枯燥。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那么孩子在长大之后会特别优秀,很多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全能人才。

㈨ 艺术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对孩子又有什么影响

艺术给予教育的另一个启示,就是花时间品味自己所追求的体验是重要的。体验与其说是获得的,不如说是主动创造的。体验,作为教育的媒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以人们参与到所关注的世界的各个方面的方式来创造。如果艺术教育有何启示,重点就是关注身边的事物,减缓感知,以便把效率放到次要的地位,而将对体验的追求放到主导地位。生活中许多事情令我们追求短期、行事草率、寻求高效、急于求成,而艺术恰恰相反,艺术需要细细品味。

㈩ 艺术教育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好处

艺术教育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情感,使孩子从小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在孩子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艺术教育是满足孩子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
孩子好动,发现力强,艺术活动则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沟通与满足的机会。孩子用唱歌、舞蹈、钢琴弹奏、表演等这些外在符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到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因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
艺术创作是培养孩子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
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现在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即所谓的“全脑思维”。艺术创作是一个手、眼、脑并用的过程,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从孩子喜欢各种艺术培训内容也能反映出其不同的个性,如:喜欢节奏明快的孩子,个性外向成分多,而喜欢画安静的孩子,个性内向倾向多。老师正可以在传授过程来发现和了解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并通过艺术教育来影响和促进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创作过程与作品能够使孩子获得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艺术创作在形成孩子自觉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有助于孩子大脑潜能的开发
在少儿期,大脑正处于发育之中,此时,既需要新颖鲜明信息刺激以开发智力,又要防止和避免疲劳,少儿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创作恰恰兼有二者之长,适当地多让幼儿参加艺术创作活动,对其大脑的健全发育会起促进作用。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的,所培养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不仅为智能健全的人所必需,而且它对于左脑语言功能也有促进作用。因此艺术教育的特别意义还在于它有利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不仅有利于孩子学习其它学科,而且有利于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阅读全文

与艺术教育给木心带来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