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大全
数字摄影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以婚纱摄影为主的人像摄影领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为人像摄影行业的发展开阔了新的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代图片消费者的审美艺术修养也在不断地提升,对审美个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下面是我带来的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人像摄影艺术作品
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图1
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图2
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图3
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图4
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图5
日本的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它不仅融合了优雅气度与深层内敛之本质,更反应了穿着之人的心与动。一组《精彩和服装日本美女写真》是由日本明星广末凉子拍摄的,图中和服的图案细腻典雅,很好的衬托出人物优雅的气质。
猜你喜欢:
1. 艺术人像摄影精选作品欣赏
2. 高清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合集
3. 室外人像摄影作品大全
4. 经典人像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5. 西西人像摄影艺术作品欣赏
6. 艺术人像摄影作品欣赏
B. 美术家有哪些人物
1、达·芬奇
高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原始人最高典型。
C. 找一幅外国艺术家画的人像画
是杜尚的吗?
D. 国外人像摄影作品欣赏
摄影属于造型艺术,诉之于视觉。与绘画的造型性,空间性,静止性等的共同点的存在是由于其艺术形象是在平面的空间上展示出来。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国外人像摄影图片,供大家欣赏。
国外人像摄影图片欣赏
国外人像摄影作品1
国外人像摄影作品2
国外人像摄影作品3
国外人像摄影作品4
国外人像摄影作品5
国外人像摄影作品6
国外人像摄影作品7
如何拍出艺术照效果
1.夕阳中的剪影
常见的逆光拍摄效果有两种:一是剪影效果,二是“轮廓光”效果。剪影效果是将拍摄主体置于明亮的背景中,曝光时,以高光部位作为测光依据,以造成背景清晰且主体因曝光严重不足而形成黑影轮廓的一种艺术照片。透过对天空的点测光完成剪影的曝光,大光比、高反差强化了逆光光效,达到了勾勒被摄主体清晰廓型和强化主体的目的,具有奇妙的艺术造型效果。
2.利用逆光下美丽的眩光
在逆光下,人物的发丝会更明显,身体的边缘线也会呈现出来,人物的呈现也更为鲜明。此时,可以尝试更加大胆创新的拍法,那就是将太阳收入了画面,这样不但画面中有一个神秘的高光点,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串魅力四射的眩光,使画面产生特殊气氛。
3.高光调影像表现清新气质
高光调(high key)摄影实际是从黑白摄影中衍生的一个概念:以画幅中灰白比例的比重来区分照片的色调。黑、深色多的是低调片子,白、浅色多的是高调片子。摄影的高光调处理手法是选择明亮或白色的背景,而主体人物多为明亮或白色,刻意使主题明亮部分淹没在背景中,作品是以白到浅灰的色调层次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加上少量的深黑色调。
E. 肖像画的艺术特色
南京博物院所藏明清肖像画作品,囊括了着名肖像画家以及民间无名画工的精品之作,赴广州参展的这批肖像画藏品,即是院藏代表性的作品,呈现出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中国肖像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就已经有肖像画的制作了,六朝时代,肖像画有了新的发展,主张以形写神,注重人物精神气质的刻画。隋唐五代是中国肖像画获得重大进展的时期。明清以前,肖像画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宫廷和上层社会,在民间和士大夫阶层之间,尚没有大规模肖像画的创制。明清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从向外的观察转向自身,留影存真才成为一种时尚,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可以看出,虽然人物画相对地衰落下去,肖像画却一枝独秀,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局面。肖像画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宫廷和世族阶层,开始在民间蔓延,在江南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尤为迅速。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这批明清肖像画,几乎都来自繁华、富庶的江南地区,无论是肖像画家还是绘画上所描绘的真实人物,几乎都与江南有关,这也许和这一时期江南社会整个经济、文化风气的变动有关,明清时期江南迅速崛起的商品经济,在一定条件下也支撑了江南肖像画的发展与审美趣味的形成。
丁皋的理解
丁皋在一个不长的章节里提出了表现脸色的具体技巧。他指出,粉作为底色时间长了很容易变化,因此最好用碳酸盐类来替代,更能表现出“肤白如玉”。他还推荐用朱砂和藤黄的调和色来润肤色,而紫膛皮肤、黑皮肤和黄褐皮肤则以朱砂调墨来润色。
这些想法具有惊人的现代性。当然,本来这就不是一篇古文,但是文章之所以谈得如此具体,也无妨以这个事实来解释:丁皋相对独立于同时代的文人画家,与名流也没有什么交往,所以他无意让读者不断重温那些具有哲理意味的观念。他的文章,即便以现代标准看,在任何情况下也都可以作为一部方便实用的教材,初学者使用必定受益无穷。依据他阐发的观念,以及他提出的详尽实用的建议,就足以完成令人满意的逼真的肖像。丁皋和子承父志的已诚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所以这些理论是否付诸实践,如今已无从判识。再者,在丁皋之前,关于18世纪江南肖像画家的材料,确凿可信的也不多。《国朝画征续录》谈到了他们,却很有些滑稽,作者天真地说,这些画家以“西洋烘染法”绘制的肖像“是所识某也。这一点本该嘉许,却显然没有给他们赢得声望,他们在画坛中的地位无足轻重,这说明他们遭到排斥,而且没有形成流派。
应该指出,丁皋和这些肖像画家不同,他没有依赖西方传统,因此不能把他的文章解释为一份宣言,说他信仰两个世纪以来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西方观念。相反,文后附录的他与儿子的对话中,他要求自己的观点和中国绘画传统的优秀原则一脉相承。
比方说,当他提出“气”和“血”的概念,并强调它们表现脸部生气的重要意义时,在纯中国式的地形学类比中,他的话语体现了一种思索,与简单的人物心理分析毫无关系,与人物刻画更不相干:
“尔辈染色之时,但知染黄,未知复染红也。夫黄主气而红主血,有气无血,犹得肖生人之面乎?……务使气血精神交贯于皮肤之间,自能生动而不过于黄矣。”
如果说肖像艺术应该重视对主体的认识,那么在丁皋看来,这种认识也还是表现为画出生命,画出活动的生命。在西方绘画里,认识主体的意义不是以一种如此本质的观念提出来的,而更多地通过肉体质感、优美或悲壮这些观念来体现。这些观念不是人物自身的,却超越了人物。无疑,西方画家的创作实践没有对客观形体的古典理想提出质疑,这个理想经历了古典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其它形式而连绵不衰。西方采用的机制,以及在形象塑造、比例、布局方面使用的技巧,都超越了简单的形体范畴,比如说脸部光影的变化有时会具有象征意味——例如善恶之争。这些方法,中国画家不可能想到。对透视法也一样。尽管丁皋认识到透视法对绘画的影响很明显,但是他却肯定没有从“心理距离”或者透视学的角度去考虑透视法的全部效果,而透视法在欧洲刚一产生,就和心理距离或者透视学相联系,并且因而获得了另一层意义。
这些情况,丁皋都不知道,所以他大概只看到了“客观”描画的尝试,而且对他来说,重要的是绘画的表现必须和上天改造世界的方式并行不悖。尽管他在文章里列出了一些秘诀,却并未仿效欧洲提出任何客观规则,这些规则中没有一条能够声称把握了脸部的千变万化。文章末尾,他与儿子的对话有助于理解这一点:
“夫西洋景者,大都取象于坤,其法贯乎阴也。宜方宜曲,宜暗宜深,总不出外宽内窄之形。争横视谝幌。以故数层千里,染深穴隙而成……借弯曲而成透漏,染重浊而愈玲珑。用刻画线影之工,自可得远近浅深之致矣。夫传真一事,取象于乾,其理显于阳也。如圆如拱,如动如神。天下之人面宇虽同,部位五官,千形万态,辉光生动,变化不穷。总禀清轻浑元之气,团结而成。于此而欲肖其神,又岂徒刻画穴隙之所能尽者乎?”
概而言之,应该理解成拱凸比凹陷更重要,光比影更生要吗?抑或丁皋只是想强调应首先注意可见物、显着突出之物?与中国某些探讨同一问题的文章相比,他的论证显然要清楚些。但在我们也无妨看看他在卷首讲的心目手共行论,以及同一场合提出的面部刻画的阴阳说。他的论述很古怪,无疑是因为他和中国其他画家一样,在掌握秘诀和笔法使他在种种问题前应付裕如的时候,不能真正意识到接受完整表现理论的必要。正是出于同样的态度,王概在1679年编的《芥子园画谱》中搜集了千姿百态的世间万物(不包括肖像画)的画法和各种笔法。
无论如何;丁皋在通篇文章中积极思考的问题至少向我们证明了,在那个时代,中国肖像画家并未忽略造形,而且他们很严肃地思考了更忠实逼真表现人物的意义。我们还认为,17世纪清廷提倡肖像画——其中已经出现从西方借鉴的因素,这在宫廷画院之外也并非毫无反响。
剩下的是作一条最困难的结论:根据丁皋的方法,用毛笔画一幅肖像画。
F. 世界名画人物图片
世界名画人物图片
世界名画人物图片,世界名画是每个艺术家的结晶, 作为一名美术生,我们要从心里去感受,在他们的画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让我迷恋不已,利于我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关于世界名画人物图片。
《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莱尔米特 法国 1883年 画布油画
76.80×97.20厘米
1880年后,画家用几张大幅描绘家乡圣佩尔山乡亲们生活和劳作的画作参展并大获成功,其中就有这幅《圣佩尔山的割麦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莱尔米特几次将同样的人物画进作品里,几幅画里的面孔完全可以辨识。这幅画的割麦人就是一个名叫喀什米·德罕的农夫,沉重的劳作后正在休息,对身旁两位粗壮农妇的交谈不理不睬。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1844―1925年),出生在法国皮卡第大区的埃纳省,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这正是他眷恋农村生活,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用来描绘农事劳作的原因。1874年在法国沙龙取得成功之前,他一直往返于法国和英国之间,靠卖画为生。1880年后,他用几张大幅描绘家乡圣佩尔山乡亲们生活和劳作的画作参展并大获成功,其中就有这幅《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第二次收获》 杜普荷 1879年
不仅仅是米勒,田园风光也是法国画家杜普荷的最爱,这幅《第二次收获》,作者用背影搭建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向人们传递着某种坚定和永恒的信息。
《筛麦妇》库尔贝 131x167cm 1853年
184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库尔贝积极投身法国革命。在画布上开始了描绘劳动人民的题材创作。 从30岁往后的10年,是库尔贝创作的高峰期。他成功塑造了一批劳动者的艺术形象,创作于1854年的《筛麦妇》就是其中的一幅。
穿红色马甲裙的年轻农妇是画面中的主角。她背对着观众,跪在铺在地上的`白布上。她挽着一个方便劳作的发髻,露出修长曼妙的脖子,高举着筛子的两条手臂圆润结实,露出的鞋底似乎告诉我们她可不是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富家大小姐。农妇没有任何装饰,却有着无以伦比的健美。她身上的红裙更仿佛一面歌颂劳动的旗帜,振奋着人心。
画面左侧系着头巾、身着灰色衣裙的另一名农妇盘坐在白布上,细心地挑拣着麦粒。画面右侧的男孩翻开木柜,正在搜寻着什么。也许是按照妈妈的吩咐,帮着做家事吧。年幼的男孩穿着绿格子衬衫,脸蛋圆鼓鼓的,一副乐在其中的模样。可以说,库尔贝对整幅画的朴素拿捏得十分精确。他没有过分渲染贫困辛劳,而是将日常劳作表现得欣欣向荣、趣味盎然。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画作:“艺术应放在较低的水平上。”他口中的“低水平”当然不是指画画的技法,而是说艺术家的目光应当聚焦于底层劳动人民的朴素之美,献媚上流社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
米勒原作《播种者》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这也是米勒第一次被官方沙龙所接收的作品,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工人农民等下层阶级的反抗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向保守的官方沙龙对《播种者》作者一反常态,这或许是由于米勒在这幅画中所刻画的乃是时代中真实的个体,而不是他们之前所青睐的那些神话人物。—— 劳动光荣
《拾穗者》1857年,让.弗朗索瓦.米勒
83.5x111cm,布面油画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绘于1857年,是一幅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画面很简单,三名农妇正弓着腰捡麦穗。从整体上来看,《拾穗者》是一幅“运动”的画作,人物都排列在不同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动作,虽然是农民题材的作品,却能感受到画面带给我们的美感。米勒的整体构图严格按照黄金分割比来安排,黄金分割是公认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拾穗者》反映的是农民的疾苦,如同在富裕阶层的一片汪洋中扔下了一块石子,它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如实记录生活,把现实中的细节搬进了画作。
米勒出生于农民家庭,但从小热爱绘画,为了练习绘画技巧,接触更大的世界,米勒去了巴黎,当时巴黎的很多画家都为贵族工作,出现了许多贵族肖像画,这都跟米勒的艺术追求背道而驰,最终他选择搬去巴比松村,就是在这里,他画出了《拾穗者》。
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法国农村,还处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农民生活艰苦,富人阶层却无动于衷,法国报纸上曾有一篇文章写道:“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拾穗者》具有警示作用,它太过真实,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
梵高很崇拜米勒,曾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赞省的割麦女人从田野归来》
瓦西里格列高里耶维奇彼罗夫(1834-1882)
1874年,布面油画,25.8×65厘米左下方签名:1874 В. Перовъ1939年从莫斯科黑尔策尔处收藏
《梁赞省的割麦女人从田野归来》尺寸并不大,却体现了画家在若干造型问题上进行尝试的努力。农妇经过劳累的一天从金色的田野回家,这个主题和真实的农村生活直接相关。同时,“道路”母题在俄罗斯艺术中非常流行,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存在的普遍话题,关系到流浪、徘徊、生活道路等问题。画面描绘了不同年龄的农妇,有些人静静地走着,有人则停下来沉思,聆听大地母亲的声音。
彼罗夫采用横向构图,人像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割麦女人在收割的谷物中行走,给人留下动作缓慢、平稳的印象,让画面充满音乐旋律,令人想起俄罗斯的民歌。(塔季扬娜尤坚科娃)
G. 高清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合集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当中,我国各个领域都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人像摄影行业,在高科技的引领之下,其发展速度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然而,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它的商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内容当中,还与造型设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下面是我带来的高清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高清人像摄影艺术作品
高清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图1
高清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图2
高清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图3
高清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图4
高清人像摄影艺术作品图5
逆光人像摄影技巧
1、观察并选择合适的光线场景
在一个场景里,被光照射到的对象自然会成为画面的主体,前提是光不能杂乱。拍摄的过程中,调整镜头角度,让光线恰好照射在女孩的头顶部,光芒直接穿过头顶会出现大面积的白光,全部遮挡会失去逆光的效果,最好的选择是让光被头顶遮挡住一半。为了避免逆光拍摄时会造成的面部偏暗,建议摄影师使用下反光板,效果会更佳!
2、调节光线色温
闪光灯的色温大约在5400k左右,而夕阳下的日光色温在7000k左右,如果相机白平衡设定与夕阳一致,那么闪光灯的光线打出来将是惨白一片。这样就需要在闪光灯灯头前加暖色色温色片(如橙色、品红色等),从而将闪光灯色温调整到与夕阳基本一致。
高清人像摄影艺术作品相关 文章 :
1. 高清艺术人像摄影图片赏析
2. 人像摄影艺术作品欣赏
3. 国外人物高清摄影作品合集
4. 国外高清人像摄影作品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