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兰陵县春节有什么习俗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着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二、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着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② 请告诉山东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省市县四级
1、临沂市群众艺术馆与郯城县合报:《郯马五大调》——民间音乐2、临沂市群众艺术馆与郯城县合报:《木旋玩具》——民间美术3、临沂市群众艺术馆与兰山区合报: 《糁》——消费习俗4、临沂市艺术馆与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合申报:《兰陵美酒》——民间手工技艺5、兰山区:《卧冰求鲤》——民间文学6、兰山区:《兰山童谣》——民间文学7、河东区:《龙灯·扛阁》——民间舞蹈8、河东区:《白塔街三月三庙会》——文化空间9、沂水县:《高桥手绣》——民间手工技艺10、沂水县:《雪山传说》——民间文学11、平邑县:《蒙山喜宴》——消费习俗12、临沭县:《鲁东南鼓吹乐<小桃红>》——民间音乐13、临沭县:《扑蝴蝶》——民间舞蹈14、临沭县:《打花棍》——民间舞蹈15、莒南县:《薛家窑泥陶》——民间手工技艺16、苍山县:《小郭泥塑》——民间美术17、苍山县:《苍山民歌》——民间音乐18、苍山县:《苍山长城门笺城》——民间美术19、苍山县:《大仲村蓝印花布》——民间美术20、苍山县:《兰陵猴呱嗒鞭》——民间舞蹈21、费 县:《沂蒙山小调》——民间音乐22、费 县:《靠山梆子》——戏曲23、费 县:《鞭打芦花》——民间文学24、费 县:《金星砚》——民间手工技艺25、沂南县:《弦子戏》——戏曲26、沂南县:《徐公砚》——民间手工技艺27、蒙阴县: 《蒙山传说》——民间文学28、蒙阴县: 《刘洪珠算文化》——民间知识29、临沂市柳琴剧团:《柳琴戏》——戏曲30、罗庄区:《民窑与陶瓷》——生产商贸习俗31、郯城县:《木版年画》——民间美术32、郯城县:《挂门笺》——民间美术
③ 临沂传统的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有什么
沂蒙印花布
刺绣制品(虎头鞋
。鞋垫)
苍山泥玩具(苍山县小郭村,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郯城旋木玩具(郯城县樊埝村)沂蒙剪纸(门笺,俗称过门钱,门吊子,花纸)琅琊草编沂蒙根雕禇庄泥塑黑陶烧制/龙山文化蛋壳陶(特点: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还有好多好多。。。。。。。
④ 称得上是音乐的活化石的"洞经古乐"的是什么民族的民间艺术
洞经古乐是一种集道教、唐宋音乐、南诏大理国宫庭音乐、龟兹乐、佛教音乐、儒教音乐、江南丝竹、南北曲及多种民族民间音乐为一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品种,不仅历史悠久、来源广泛,而且完整地保存了各种古代音乐的原生表现形态,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洞经古乐的真正发源地是大理。最初的洞经古乐产生于元末明初,具体发源地位于苍山中和峰的着名道观玉皇阁(今中和寺),最早产生时间大约在元大德至大年间(公元1297年至1311年)。也就是说大理不仅是洞经古乐的最初发源地,而且大理洞经古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洞经古乐内容丰富,音乐风格奇异,曲优 美古朴,即有道教音乐的飘逸,宫庭音乐的典雅,江南丝竹的优美,儒教音乐的浑厚,也有多种民族古悦耳饿额的风韵,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精品,具有极高艺术品位和欣赏价值。大理是洞经古乐的发祥地,洞经古乐的故乡,是大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⑤ 白族的民间艺术活动是什么
白族的民间艺术活动:
一、"白剧"是由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白族能歌善舞,唐朝时南诏歌舞即已流行到中原并列为宫廷乐。
白族民歌分为白族调、汉调、长歌、白族小调、叙事歌等,流传最广的是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的白族调最有代表性。它们常在山野间吟唱,节奏自由,曲调悠扬,纯朴自然。
三、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等记》的历史着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于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代云南地方史着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南通志》时,汇集了记载云南的书籍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2l卷,取材广泛,体例谨严,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⑥ 山东苍山县文化及其风俗
苍山文化
民间文学 苍山民间文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歌谣等多种形式。其中神话含创世神话、太阳神话,事物起源神话诸类,如《杨二郎掏山压太阳》、《小白龙下凡》,《千里眼和顺风耳》等。传说内容较为广泛的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地方风物等。《柞王宠儿亡国》、《造律条》、《关老爷磨刀》、《迷龙汪》、《秃尾巴老李》等,故事内容多为鬼孤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和幽默故事。流传较广的有《小糖锣》、《狐狸仙救王小》、《狼背婆》、《乖媳妇》、《黄半仙算命》。1988年6月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收集故事千余篇,整理116篇,汇编成《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故事卷》第一卷,出版印刷4500册。1970年7月收集歌谣百首,整理汇编《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歌谣卷》第一卷,收录歌谣112首。1991年11月主编张文明被山东省文化厅、省文联、民委授于先进工作者称号。
话剧 1931年在文峰小学任教的郭云芳自编话剧,领导学生在集市上演出。抗日战争时期比较活跃。鲁迅艺术大队、苏鲁支队政工队、抱犊剧社、黎明剧社、星火剧社、战士剧社、鲁南文工团等文艺团体,自编自演,四处演出。70年代之后逐渐消失。
其它剧种 1938年前后,在苍山农村有歌剧演出,主要有临郯青年救国团剧杜、抱犊剧社等文艺团体,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小放牛》、《亲家母顶嘴》等。这时期也出现了秧歌剧、快板剧。新中国成立后流入豫剧、四评调戏、黄梅戏、吕剧。1959年至1996年全县组织文艺汇演时,每次都有这些剧种出现。
曲艺 流行较广的有皮影、大鼓、评书、小鼓、渔鼓、快书等。清光绪年间开始流入,艺人有专业、半专业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强对曲艺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52年10月县文化馆成立第一届曲艺协会,入会艺人111名,其中盲艺人65名。1957年参加山东省曲艺艺人登记的有40 下画清水绿波,将船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间,如坐船状。另一人化装梢公模样,手持木浆,撑篙划船.坐船者随着划船者娉娉云步,二人合舞,如船行于碧波荡漾、风浪摇摆的水面之上。有的边歌边舞,锣鼓伴奏。 秧歌舞 在抗日战争时期,秧歌舞比较盛行。有几人或几十人组成秧歌队。一般舞者化装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边唱边舞,配上锣鼓、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载歌载舞。建国后,秧歌舞大多都是农村姐妹表演,成为群众在节日集会、庆贺、文艺会演等经常表演的民间舞蹈。
花棍舞 花棍舞也叫"打花棍"、"霸王鞭"、"金钱棍"。花棍用竹竿制成,竹竿两端和中间都装有带眼的铜钱,人数多少不等,排列队形。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敲击四肢、肩、背等,发出整齐统一有节奏的响声,边唱边舞,配有音乐。群众文艺会演中多有此节目。
腰鼓舞 腰鼓舞也叫"腰鼓队"、"打腰鼓"。一般有数人至几十人组成队形。舞者腰间系一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鼓,击出各种花点,边敲边舞,动作整齐健壮,节奏强烈统一。
门 笺 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俗称"过门钱"、"门吊子"或"花纸"。一般于除夕张贴,一门5张,颜色各异,贴于门榍,由左至右次第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小红)、五兰(或紫),形状为长方形,由膛子、边框、穗子三部分组成。门笺的膛子分两大类,其一由花卉、鸟、凤、兽、虎等纹样组合,其二由文字组合,如"新年庆有余","万象更新"等。制作工艺有单色,套色之分。套色门笺,俗称"换膛子",需将门笺的各部分图案切开,重新组合,使其愈加绚丽多彩。苍山门笺,产地较多,风格各异。小岭的注重典稚,西城前的看重古朴,长城和冯村的擅长套色。苍山门笺,稚俗共赏。1964年对外文委来苍山征集门笺10套,参加驻外使馆展出。1982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府报纸对苍山剪纸艺术作专题介绍。此外,苍山门笺颇受江苏,河南,安徽及东北三省的青睬,每适新春佳节,客商均前来采购。
印 花 苍山民间印花布分为蓝印和彩印2种,以蓝印流传最广。蓝印花布是用防染方法印染而成。印花版过去采用泊纸刻制,建国后逐渐为塑布代替。染法,先用豆浆、石灰、蛋清混合作为底料,透过印版刷在白布上,晾干后再用靛蓝煮染,待布干后刮去底料,呈蓝底白花,故被称为蓝印花布。其图案构成既有一股图案的结构程式,又具自身的工艺特点,多以互不相连的圆点、短线和小块面组成,常见的是以7个圆点组成的图案,俗称"猫蹄花"。蓝印花布的题材多以牡丹、梅兰、竹菊、喜鹊、凤凰、鱼等,以及回坟图案为主,带有明垦的谐音和寓意,如"喜鹊闹梅"、"风戏牡丹","年年有余"、"富贵盘长"等。象征吉庆、平安和幸福。花布的印版可分为边版、角片、芯子版和花布版。艺人们根据顾客需要,大小变化、调节使用,染出各式各样的被面、褥面、门帘、包袱皮、兜兜和花布等。彩印花布分布在南部乡镇。兰陵王连臣生产的彩印包袱水平较高,约从50年代开始,以大红为主,翠绿、桃红、紫、蓝、黄等几色套印,图案奉润、富丽堂皇,尤为新媳妇所喜爱。蓝印花布流传时间较长,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1981年《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刊登载过苍山县蓝印花布纹样。80年代以来,有数千米被当作展品、资料、礼品、纪念品流往北京和其他省市,引起了专家、艺术家及服装行业的重幌。
泥 玩 苍山泥玩具的代表产地为小郭村,起源于清咸丰年间。原为已故老泥玩艺人李宪志的祖父从师天津,掌握了雕塑神像之技巧,为养家糊口计,利用本地黄泥塑成人畜,晾干烘烧,涂粉着色,至集市销售。初期只有五六户学做,尔后遍及全村。小郭泥玩体裁广泛,有戏曲人物、有畜禽鸟兽,不仅有单人独兽(禽),尚有双人双兽或人兽相联,如杨家将、财神爷、县官、孙悟空、猪八戒、白蛇许仙、牛郎织女、麒磷送子、武松打虎、关公骑马、抱鸡(鱼)娃娃、虎、狮,马,鸡、羊等.其造型概括夸张,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泥玩具的底部或背后装有芦哨,轻轻一吹就会发出"呜呜"之音,甚受儿童喜爱。百余年来,苍山泥玩具在枣庄,临沂,徐州、新沂、连云港颇有市场,天津、南京。丹阳,洛阳,开封等地也有销售。苍山泥玩得到美术家的高度重视。1964年山东省群众艺术馆选送李宪志、张水西的75件泥玩具至中央对外文委会,参加中国驻外10多个大使馆的内部民间工艺品展。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第10期,刊登小郭村李玉法制作的泥玩具(杨宗保等2件(照片)。1983年南京工艺美术学院选李玉法的6件泥玩具作为直观教具。1984年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和北海团城中心玩具厂向李玉法索取泥玩具200套。
⑦ 临沂有哪些传统的民间艺术
鲁绣、面塑、潍坊风筝、民间草编、山东剪纸。
临沂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六月六过半年、辞灶、初一大拜年、正月十五赏灯等风俗传统。
节庆活动
临沂是首批中国书法名城,2003年临沂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羲之故居实施了二期修复工程,并以此为契机举办了书圣文化节,向世界推出了“书圣故里”的品牌,被评为“中国节庆50强”,自此书圣文化节每年9月举办。
临沂是“智圣”诸葛亮故里,沂南古称阳都,诸葛亮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为了纪念诸葛亮,临沂开设了“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每年5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