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百合的《峨眉山月歌》(李白)
经过五期对四川的分享,我们已经对这一天府之国的地理和历史都有了比较好的了解。我们之前是跟随着诗仙李白穿越了他笔下那“可以横绝峨眉巅”的蜀道走进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本期我将带大家跟随李白《峨眉山月歌》的诗意出川路线,在那一轮朗照了一千多年的峨眉山月的陪伴下走出四川。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附: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平起式七绝《峨眉山月歌》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经过五期对四川的分享,我们已经对这一天府之国的地理和历史都有了比较好的了解。我们之前是跟随着诗仙李白穿越了他笔下那“可以横绝峨眉巅”的蜀道走进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的,然后跟随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蜀相》一点点深入了解了四川。在本期分享中,我将带大家跟随诗仙李白《峨眉山月歌》的诗意出川路线,在那一轮在李白笔下静静地朗照了一千多年的峨眉山月的陪伴下走出四川。
很多人都听说过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对自己身世的自述也说他的先人是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学者们根据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唐书·李白传》的记载推断他应是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就是公园701年出生于碎叶城,五岁的时候随家人“潜还广汉”之昌隆县的清廉乡,也就是现在四川江油市,之后直到25岁出川,李白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前期都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四川是李白的家乡。李白在家乡“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刻苦攻读,“铁杵磨成针”的传说就是发生在这里。十八岁前后到二十五岁出川之前李白一直隐居戴天山也就是今江油市大匡山读书,他保存下来较早的作品《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就作于这一时期,诗中可见戴天山的美景:“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也是为什么占地4万余平方米的仿唐园林建筑群、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李白纪念馆会建在江油市北郊昌明河畔,而且江油市青莲镇也有李白故居,江油市郊的大匡山和小匡山还有传说中的“李白隐居读书处”和“李白读书台”。
和杜甫自幼主要攻读儒家经典不同,李白少任侠“好剑术”,习纵横之术,又喜欢求仙学道,所以除了攻读儒家的《诗》、《书》之外,他还喜读诸子百家,还曾与梓州着名学者赵蕤从游,学习《长短经》,还曾经和一个叫东严子的隐士一起隐居于岷山,好几年不入城市,这个岷山大概指现在的青城山。李白的这种天性和喜好成就了他“诗仙”的绝世风采。唐朝读书人本就有漫游之风,任侠“好剑术”、喜欢求仙学道的李白又“一生好入名山游”,自然不会一味地闭门读书,所以在读书之余,李白还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并在二十岁左右专门做过一次漫游,南至成都、峨眉山,东至渝州。在去成都的途中,他曾经拜谒由礼部尚书出任益州长史的苏颋,苏颋“待以布衣之礼”,并给了他高度评价:“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不过在渝州谒见当时的大名士、渝州刺史李邕的时候却受到了冷遇,李白因此还毫不客气地做了《上李邕》一诗作为回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之所以对李邕对自己的轻视这么不满,自然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负,所以他虽然喜欢隐居山林求仙访道,同时又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他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做一位出将入相式的“辅弼”栋梁之才,且对实现抱负充满了信心。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春,就是怀抱着这样的信心和“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宏大抱负,年轻的李白“仗剑去国”,踏上了他“辞亲远游”的旅程。因为对蜀地山川的热爱,李白的行程并不是一别匡山就径奔三峡出川的,而是进行了一次时间长、地域广、观山川、览风物的告别式漫游。着名学者安旗先生根据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题壁》一诗中“海月十五圆”推断,李白出蜀先后历时十五月之久。诗中“巴国尽所历”的诗句也告诉我们,李白这次出川是把四川南部长江、嘉陵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几乎游遍了的。而在蜀国众多名山中,最令李白情有独钟的无疑是峨眉山,他的《登峨眉山》开篇即是“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自我介绍说“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晚年流放夜郎遇赦释归经过江夏遇到家乡的僧人时所作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怀念家乡的开篇又是“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我这期要分享的主题诗《峨眉山月歌》更是他对家乡吟唱的最美恋歌。峨眉山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座山?峨眉山月又和别处的月有何不同,李白为什么对峨眉山和峨眉山月有那么深的感情?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峨眉之名最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廓。”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可见峨眉自古便为蜀地名山。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则其说不一。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在水之湄故称“涐湄山”,后来因为是山,所以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以及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弥漫山间变化万千的婀娜多姿,使李白发出“峨眉高出西极天”和“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之赞叹。
不过李白之爱峨眉山不仅是因为它秀丽的风景,还因为它附丽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我们都知道,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传说中普贤菩萨的道场,万年寺那座着名的铜铸普贤白象塑像和金顶的峨眉山佛光名扬四海。今天的峨眉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正以其浓厚的宗教文化与秀美的自然风光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峨眉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顶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全山禅宗一统。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了供奉于今万年寺内的那座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峨眉山并非以佛教闻名。自东汉年间道教在四川境内鹤鸣山诞生以来,峨眉山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道教胜地,与鹤鸣山、青城山号称道教“蜀中三山”。南北朝的《魏书·释老志》说有教的传播“授轩辕于峨眉”的记载,《列仙传》卷上:“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卖之。一旦骑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书,虽不得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云。”“绥山”就是今天的二峨山。这个传说正是李白《登峨眉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所用的典故。唐朝有个着名的道教宗师司马承祯,曾三次奉唐玄宗诏晋京,还受命随驾临幸东都洛阳。开元十三年,李白曾专程去浙江天台山拜访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宗师,司马承祯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得到宗师赞誉十分兴奋,因着《大鹏遇稀有鸟赋》以自广”,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这个司马承祯在《天宫地府图》中说:“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第七小洞天即为“峨眉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真人唐览治之。”可以想见唐代峨眉山上的修道之风相当昌盛。据《峨眉县志》记载,唐代道士曾在山上建有玉皇观、雷神祠等活动场所,唐末还有道士在传说中的天真皇人向黄帝授道的授道台修筑了静室305间,招徕了上百名道童,这大概是峨眉道教最兴盛时代。其得到爱寻仙访道的李白的青睐也就很自然了。
李白之爱峨眉山还有一层更深层的原因,这原因就藏在这首开元十二年李白尽情游历了蜀地山川后于秋天乘船东下之际所作的《峨眉山月歌》里。
这首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因为语言明白如话,需要单独说的主要是几个地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秋”指的是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平羌江就是四川境内的青衣江,是大渡河的支流,在峨眉山的东北,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以青衣羌国而得名。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月朗照、江水倒映的优美夜景:高峻的峨眉山上悬挂着半轮秋月,那美丽的山月倒映在平羌江上清朗恬静,并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三峡”就是我们熟悉的长江三峡。网上还可以看到一种说法说这“三峡”指的是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即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但学者亦有考证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白这首诗太有名了,大家都想争夺由它而带来的旅游资源,所以当地的学者就大力鼓吹诗中的“平羌江”、“清溪驿”和“三峡”是他们那里的。“渝州”就是重庆,我之前的分享里专门讲到过。这里的“君”指的是谁倒确实是古来便有争议,常见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指峨眉山月,第二种是指作者的友人。我觉得是指峨眉山月,下面的赏析里会做专门的分析。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的出川路线,又写出了告别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我在夜间从清溪驿乘船出发,一路顺流而下直奔三峡,心中思念你却看不见你了,我依依不舍地去向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起到了把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来形容秋高气爽的夜空中月色之美的妙用,信手拈来,自然天成。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自然是峨眉山月之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动,可以想见天上一个月亮和水中一个月亮互相辉映的美景。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果我们站在岸边看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也在水面上顺流而下,才会看到月随船移、“影入江水流”的绝妙之景。所以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不落痕迹地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如果说“影入平羌江水流”已经巧妙地点出景中有人,那么“夜发清溪向三峡”中抒情主人公就已直接露面:他正在夜色中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有人认为这个“夜发”是指“拂晓之前”出发,这可能是认为夜晚不能行船,故如此解,其实夜晚是可以行舟的。李白因李璘事流放夜郎至蜀遇赦,由蜀入楚时有一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其中有“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很明显是夜间行舟。而且李白很喜欢晚上行舟,他这次出川到荆门时所作《渡荆门送别》中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诗句,就是描写月下夜航的壮观。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名句,都可以证明“夜发”就是夜晚行舟。七绝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单纯,较少旁逸斜出,题目、内容既然是写峨眉山月,那么环境就必然集中到夜晚了。程千帆《古诗考索》在谈到这首诗时说:“李白的构思是将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要随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直抒其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这个“君”到底是谁呢?明·朱谏《李诗选注》以为“此为峨眉山月歌,因舟行而思友人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则指出“君”是指“峨眉山月”。我比较认同沈德潜的说法。这首诗的诗题为《峨眉山月歌》,非常明确是写月。而李白对月亮是有非同一般的感情的,民间传说李白有个妹妹名叫李月圆,李白为女儿取名明月奴,“太白十诗九言月”,他所留下的不足千首的诗歌中,有382首写到了月亮。故乡的月亮温馨过他童年的梦幻,滋养过他少年的诗情:“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漫游秋浦时他望月思乡:“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箭陂二首》); 在赠别友人时,他也忍不住要倾诉梦萦故乡月的情怀“我心亦怀归,屡梦故乡月”(《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晚年怀念家乡深情歌咏的还是那一轮峨眉山月:“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他甚至认为故乡月比功名富贵更足珍贵,劝友人“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李白还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甚至还可以随便寄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还最喜欢把月亮人格化,并给月亮注入高洁的品质,希望与它“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由此可见,称月为君完全符合李白的常见笔法,在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这半轮峨眉山月正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出现的,其中正包括了故乡的亲朋好友和一草一木、寄托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如果把“君”实指为某一朋友讲,既与诗题不符,也很难与前三句的意境密切贴合,而且会使诗的意境缩小,韵味也变淡了,全不如以“君”指峨眉山月浑然蕴藉,入情入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诗人虽豪情满怀,但毕竟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国故人,于是自然“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整首诗除“峨眉山月”以外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却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无限丰富的意蕴: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乡之情的象征,因此凡咏月处皆在抒发江行思乡之情,那半轮峨眉山月和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浑然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这首《峨眉山月歌》也正因此更显得深厚隽永,富有余韵。
这首诗还有一个绝妙之处是在四句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五个地名就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而李白却能把这五个地名处理得变化万端,“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所以读起来也就如行云流水一般,妙入化工。对于这一精妙的艺术笔法,诗评家们一致赞叹,却又为李白是怎么写出这绝妙好辞的而彼此争论。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而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却说:“王元美曰:‘此是太白佳境,益见此老炉锤之妙。’此诗定从随手写出,一经炉锤,定逊此神妙自然。”王世贞认为这连用地名的妙处恰能看出作者锤炼的功夫,而王士祯则认为这种笔法必定是自然随意写出的,才能显出意境的行云流水。我觉得这应该是因为作者之前有着锤炼字句的功夫,才能够做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正与杜甫在《闻官军收也难河北》尾联中连用四个地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在这首七绝中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依依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杜甫一联之中连用四个地名则传神地表现了诗人急切想要回到故乡的激动心情。连用地名而不让人感到堆砌乏味,还能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色彩,这也真的是大诗人才能有的手笔啊!相比之下,连着名诗人高适都要稍逊一筹,比如他的“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对仗虽然工整,但却显得略微有些板滞。
感叹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沿着那众多的蜀道走进四川,再到望着那一轮峨眉山月,乘着小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离开四川,来时“蜀道难”,去时“月相伴”,真是一趟美妙的四川之旅啊!
1.你对诗仙李白有哪些了解?给大家讲一个李白的故事吧,比如“铁杵磨成针”。
2.你知道全国都有哪里有纪念李白的景点吗?你去过四川江油市的李白纪念馆吗?
3.你去过四川峨眉山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座名山吗?
4.你会背哪些李白的诗?有没有发现李白的诗很喜欢写月亮?
5.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里有五个地名,经过我这么多期关于四川和重庆的分享,你能说说这五个地方都在哪里吗?
6.你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或者根据金庸的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吗?金庸有一部小说的书名是由李白的同名古言诗而来,小说的内容也与那首诗作密切相关,你知道是哪首诗吗?你猜小说的情节是不是对李白诗作的演绎和注释呢?
《元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檀作文《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李长之《李白传》
敬永谅《不废平羌千古流<峨眉山月歌>地名辨正》
邓小军《李白<峨眉山月歌>释证》
郑祖荣《李白诗中的月亮》
詹虎《也谈清溪、三峡、平羌江》
当然,还有各种网络……
② 现代山东省着名画家有那些
现代山东着名画家有:
1、石伟:
石伟,1963年出生,山东省淄博人,职业画家。作品风格崇尚写实,讲究艺术感受,融感情于作品之中。作品后重感强,重彩写意山水别具风格,多次入编辞书和文献资料。
2、李世仁:
李世仁,一级美术师,艺林书画社社长。1935年出生于山东省泰山脚下大汶河河泮。一生从事教育工作,87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曾任山东省新泰师范、新泰教师进修学校美术、书法教师三十余年。自幼雅好丹青,一生在绘画书法艺术上不断追求,60载临池不辍。书法:正、行、草、篆俱工。
3、孙成刚:
孙成刚,字颢然,号熙斋主人。1960年出生于山东日照。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先后师从着名国画家郭石夫、秦天柱学习花鸟画,并得到汤文选、姜宝林、赵宁安、王涛、孙志钧、祝焘、马振声、朱理存、李宝峰、郭文涛、陈政明、王培东等诸大家的亲授。
4、赵清国:
赵清国,为公安部文联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画学会会员,济南市美协理事,济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书画社副秘书长。师承家学,自幼酷爱书画,后参加武警部队在中央美院举办的首届艺术创作培训班,深得多位国内大师的言传身教。
5、周群:
周群是济南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书画。早年曾参加济南灵岩寺宋塑罗汉专家维修小组,抢救性临摹北齐、元代壁画去日本展出并出版。
创作作品曾参加全省、全国及日本、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美展,并有作品出版、收藏和获奖,其中《慰亲人》由上海人美出版社单幅出版。国家一级美术师。
③ 关于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作文四百字
写作方法:首先申明主题,紧扣主题思想展开叙述。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思想感情。综合表达方式灵活运用,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正文: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远离不安全食品。
在我们学校门口,每天放学后都会有许多小商贩在售卖一些垃圾食品。这些食品大多都是三无产品,价格低廉,质量得不到保障。有一次我嘴馋买了几包辣条吃,结果回家后就又吐又拉,后来到医院检查说是急性肠炎,住了几天院才好。后来我再也不敢买没有质量保证的食品吃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食品添加剂,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让食物更美味。可是有一些不良商家为了个人利益,在食品中加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工业原料加工食品。而且有的商家把毒品先放在食品添加剂里,再把食品添加剂到食品中。
更有甚者用死猪肉、死羊肉、老鼠肉做成香肠、火腿肠等食品。人食用以后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死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就有大概200万人死于不安全食品。
因此,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我们应该倡导绿色生活:多做运动、多吃有机蔬菜、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有强健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
生命只有一次,无论是失去了健康还是生命,你就不再拥有,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远离有毒食品,享受健康人生。
④ 苏州着名旅游景点
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苏州着名旅游景点大全哦!
寒山寺
过枫桥古镇的石板路小巷,或是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绿树丛中,院内青松翠柏,曲径通幽。唐朝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韵钟声千载流传,寒山古刹因此名扬天下。
同里
同里古镇于1986年对外开放。清丽古朴的同里小镇,水田肥沃,物丰富庶,人杰地灵,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今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
紫金庵
紫金庵位于东山古镇的紫金庵创建于梁陈时期,唐贞元年间复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大殿左右两壁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相传为南宋民间雕塑名手的作品;后壁八尊塑像,则是邱弥陀在明代末年增塑。
天池山
“姑苏名山无多少,唯有天池形势好。四面山光施彩色,松柏常被白云绕。”清代诗人王珏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对天池山的最好的演绎。
穹窿山
穹窿山景区历史悠长,集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于一山,丰富的人文景观是其又一资源优势。古代大军事家孙子隐居在此,并写出了中国历史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清帝干隆六次临山,留下无数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西汉大臣朱买臣,曾在此砍柴、读书;抗金名将韩世忠与部下更相聚于此观景赏月。全长12公里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直达山顶,贯穿各个景点,着名景点有:孙武苑、朱买臣读书台、望湖园、上真观、宁邦寺、玩月台等。
普陀山
普陀山是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蓬莱仙境”、“海上仙山”之称,是着名的`佛教圣地,也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去普陀山的游人极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专程去朝山进香,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不少,沿海各省香客更多,但前去观光游览的仍为多数。因为普陀山名闻世界,交通方便,又兼有山海之声,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海景变换,名胜古迹比比皆是。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普陀山只有一个码头,从上海等地也可以乘船直接前往。
莫干山
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属天目山余脉,以竹、泉、云和清、绿、冰、静的环境着称,素有“清凉世界”之美誉。春季幽兰飘香,沁人肺腑,遍山皆绿,后杜鹃盛开,姹紫嫣红。秋季的莫干山可以静心疗养。冬季可以观望雪景和游玩溜冰、滑雪等项目,而且莫干山冬天不封山。
开放时间:8:00-17:00
门票:80元
交通:自驾游客可走沪杭高速转杭宁高速到莫干山出口后上山,约3个小时可到达。
西天目山
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西天目山有着独特的地位。如果说黄山以奇、华山以险、泰山以雄、庐山以秀名噪天下的话,那么西天目山就是以树闻名了——“大树华盖闻九州”,西天目山拥有世界上罕见的大柳杉群落,历来被尊为“大树王国”。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上海方向—沪杭高速杭州15出口下—杭州绕城高速留下互通—临安—藻溪—藻天公路—天目山景区
佘山
佘山位于中国上海市松江区,分东佘山跟西佘山,海拔分别是98米和97米,是上海唯一的自然山林胜地。
佘山森林公园内的山峰使一马平川的上海平原呈现出灵秀多姿的山林景观。山上有着名的天主教朝圣地——佘山圣母大教堂(与法国罗德圣母大殿齐名,也称远东圣母大殿),还有秀道者塔,佘山地震基准台,佘山月湖和佘山天文台。
开放时间:8:00-16:30
门票:东、西佘山免费,天文台12元
交通:公交车换乘“上佘线”,在佘山(佘山天文台)站下车。乘坐地铁9号线(松江南站方向),在洞泾站下车(4号口出),步行至塘桥(松江区)站乘坐上佘线,在佘山(佘山天文台)站下车。
苏州西山缥缈峰
西山主峰缥缈峰位于西山岛西部,海拔337米,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太湖七十二峰,四十一峰在西山,缥缈峰景区是太湖山水的精华所在,自古以宏伟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于世。景区以缥缈峰为主体,辅以周围的主要山坞。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60元
交通:在苏州火车站坐69路,或者在吴中区坐58路,到西山的镇上(群立桥、金庭镇政府都可以)下车,然后坐693(上车一元)到缥缈峰站下车就可。
⑤ 唐诗三百首描写风景名胜的诗句
1. 关于风景名胜大的诗句
关于风景名胜大的诗句 1.赞美风景名胜的古诗句
赞美风景名胜的古诗句:此类的古诗句太多,只能列举一部分如下: 1、赞美华山宋代名相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2、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3、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4、大江东去浪淘尽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君之意。
5、西湖:咏西湖诗句: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6、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吹来忽不见,望湖楼下水如天(苏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王瀛)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王瀛)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张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洪)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潘阆)平 湖 秋 月 (孙锐)7、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8、和友人招游西湖[明] 钟禧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
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9、夜泛西湖[明] 董斯张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10、西湖柳枝词[清] 田庶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11、院 风 荷[清] 许承祖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2.描写祖国风景名胜的诗句
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1、《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赞美风景名胜的古诗句
赞美华山 宋代名相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君之意。
西湖:咏西湖诗句: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吹来忽不见,望湖楼下水如天(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 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王瀛) 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王瀛)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张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 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洪)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潘阆) 平 湖 秋 月 (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和友人招游西湖 [明] 钟禧 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
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夜泛西湖 [明] 董斯张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西湖柳枝词 [清] 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院 风 荷 [清] 许承祖 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
和友人招游西湖 [明] 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寄杭州友人 [明] 钟禧 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
夜泛西湖 [明]史鉴 西湖湖上水初生,重叠春山接郡城。记得扁舟载春酒,满身花影听啼莺。
西湖柳枝词 [明] 董斯张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湖心亭 [清] 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饮龙井 [清] 许承祖 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咏西湖的诗句作者: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六和塔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佳作更具神韵和特色。他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洪的这首七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山影送斜辉/波光迎素月”“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
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元代诗人萨都刺描写杭州清河坊的诗句,杭州楼外楼菜馆“西湖醋鱼何时美,独数杭州楼外楼”。
有诗人留下诗句:“西湖西畔天外天,野味珍馐里鲜,他日腰缠三万贯,看舞越姬学醉仙。”孟浩然有 《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 一首诗: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南宋杨万里曾留下:“海潮也怯桐红净,不遣潮头过富春”的诗句。
宋代曾在富阳石头山(今鹳山)设观涛所;而元代杨维桢“风送江声万里潮”正是在这一带的记载;清代陈子澜 《 恩波桥诗 》 又有“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之作。北宋刘克庄有“惟有浙江潮事好,肯随逐客到严州”;南宋谢翱又有“潮信到严滩”的诗句(这里所指的严滩即严子陵钓台一带的急流险滩);元代仇远有“直上严滩势始平”;而清代黄仲则更有“海潮连日大,直过子陵滩”的诗句。
飞来峰,是灵隐地区的主要风景点。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苏东坡曾以“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潭”的诗句称道龙井的山泉。广东籍革命老前辈叶剑英元帅的一首诗句:“借得西湖水一圈,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宋代杨万。
4.关于风景名胜的诗
古诗文名句——山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宋 王安石《书胡阴先生壁》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 王维《鸟鸣涧》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 5、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宋 王安石《江 上》 古诗文名句——月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 王维《鸟鸣涧》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 李白《关山月》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唐 王建《十五望月》 5、月明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唐 王维《山居秋暝》 古诗文名句——黄河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无涯。
唐 刘禹锡《浪淘沙》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 王之涣《登鹳鹊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 王之涣《凉州词》 古诗文名句——长江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 杜甫《登 高》 2、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唐 刘长卿《秋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文名句——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 白居易《忆江南》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 王之涣《登鹳鹊楼》 4、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唐 杜甫《后出塞之二》 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5.风景名胜的诗句大全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说的是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6.20句关于风景名胜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1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1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1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1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1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1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1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1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2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7.赞美风景名胜的诗句
赞美华山 宋代名相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君之意。
西湖:咏西湖诗句: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吹来忽不见,望湖楼下水如天(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 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王瀛) 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王瀛)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张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 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洪)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潘阆) 平 湖 秋 月 (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和友人招游西湖 [明] 钟禧 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
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夜泛西湖 [明] 董斯张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西湖柳枝词 [清] 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院 风 荷 [清] 许承祖 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
和友人招游西湖 [明] 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寄杭州友人 [明] 钟禧 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
夜泛西湖 [明]史鉴 西湖湖上水初生,重叠春山接郡城。记得扁舟载春酒,满身花影听啼莺。
西湖柳枝词 [明] 董斯张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湖心亭 [清] 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饮龙井 [清] 许承祖 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咏西湖的诗句作者: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六和塔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佳作更具神韵和特色。他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洪的这首七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山影送斜辉/波光迎素月”“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
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元代诗人萨都刺描写杭州清河坊的诗句,杭州楼外楼菜馆“西湖醋鱼何时美,独数杭州楼外楼”。
有诗人留下诗句:“西湖西畔天外天,野味珍馐里鲜,他日腰缠三万贯,看舞越姬学醉仙。”孟浩然有 《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 一首诗: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南宋杨万里曾留下:“海潮也怯桐红净,不遣潮头过富春”的诗句。
宋代曾在富阳石头山(今鹳山)设观涛所;而元代杨维桢“风送江声万里潮”正是在这一带的记载;清代陈子澜 《 恩波桥诗 》 又有“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之作。北宋刘克庄有“惟有浙江潮事好,肯随逐客到严州”;南宋谢翱又有“潮信到严滩”的诗句(这里所指的严滩即严子陵钓台一带的急流险滩);元代仇远有“直上严滩势始平”;而清代黄仲则更有“海潮连日大,直过子陵滩”的诗句。
飞来峰,是灵隐地区的主要风景点。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苏东坡曾以“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潭”的诗句称道龙井的山泉。广东籍革命老前辈叶剑英元帅的一首诗句:“借得西湖水一圈,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宋代杨万。
8.有关风景名胜的诗句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赠汪伦》2,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3,青海长门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关于风景名胜的古诗
1、唐代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释义: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2、宋代寇准《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释义: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3、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释义: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也显得非常奇妙。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4、唐代徐凝《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释义:扬州的少女们无忧无虑,笑脸迎人,娇美的脸上怎能藏住眼泪,她们可爱的眉梢上所挂的一点忧愁也容易被人察觉。天下明月的光华有三分吧,可爱的扬州啊,你竟然占去了两分。
5、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释义: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⑥ 急,找带百的成语
百八真珠
念珠。因念珠每串一百零八颗,故称
百宝万货
指大量珍宝财物
百不当一
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
百不失一
犹言万无一失。形容绝不会失误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谓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百不一贷
犹言无一宽免
百不一遇
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
百步穿杨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后因以“百步穿杨”形容射术非常高明
百尺竿头
①桅杆及杂技长竿的顶端。②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③喻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④佛教语。比喻道行达到极高的境界
百尺无枝
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后因以“百尺无枝”比喻罕见的大而有用之材
百川朝海
众水奔流趋向大海。多比喻无数分散的事物都汇集到一处
百川归海
见“百川朝海”
百代文宗
永为后世宗仰的文人
百读不厌
诵读多遍,不感厌倦。语出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后因以“百读不厌”形容文章高超
百端待举
见“百凡待举”
百堕俱举
同“百废俱兴”
百二关河
同“百二山河”
百二金瓯
同“百二山河”
百二山川
同“百二山河”
百二山河
喻山河险固之地
百发百中
①形容射术高明,百不失一。②比喻料事和打算极有把握
百凡待举
无数事情都等待兴办
百废待举
见“百废待兴”
百废待兴
谓许多被废置的事业都等着兴办
百废具举
见“百废俱举”
百废具兴
见“百废俱兴”
百废具作
同“百废俱兴”
百废俱举
同“百废俱兴”
百废俱兴
谓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
百废咸举
同“百废俱兴”
百感交集
种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慨无比
百怪千奇
形容花样繁多
百鬼众魅
各种妖魔鬼怪
百花齐放
①谓千百种花同时开放,争奇斗艳。后借喻事物繁茂纷呈。②比喻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地发展。参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比喻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1956年提出的文艺方针
百喙如一
犹言众口一辞
百喙一词
见“百喙如一”
百计千方
谓想尽或用尽所有办法
百家争鸣
原指我国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当时学术派别很多,着名的有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他们着书立说,游说争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局面,对当时思想、文化、学术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后用以称学术研究中各抒己见以求发展的方法
百结愁肠
谓愁绪如结无法解开
百结悬鹑
比喻衣衫破烂。鹑鸟尾秃,像补缀百结,故云
百举百捷
见“百举百全”
百举百全
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谓办事万无一失
百孔千疮
亦作“百孔千创”。①比喻残破缺漏非常严重。②比喻弊病弱点很多。③比喻困苦不堪
百孔千创
见“百孔千疮”
百口莫辩
谓纵有众多的嘴也不能辩解
百里挑一
①形容不可多得。②谓挑选严格
百里之命
指国君的政令。百里,指诸侯国
百炼成钢
铁经过多次锻炼,能炼成钢。比喻久经斗争生活的考验,变得非常坚强
百虑一致
谓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语出《易·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百媚千娇
极言娇媚动人
百密一疏
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
百年不遇
形容很少遇见
百年大计
指有关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
百年好事
指婚姻喜事
百年树人
培育人才需要百年。谓育才是百年大计,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百年偕老
谓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百年谐老
见“百年偕老”
百年之好
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妇
百年之约
即婚约
百品千条
繁多的名目
百巧成穷
见“百巧千穷”
百巧千穷
谓有多种才能的人反而贫困不堪
百忍成金
《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馀‘忍’字。”后以“百忍成金”形容忍耐的可贵
百舍重茧
见“百舍重趼”
百舍重趼
亦作“百舍重茧”。百里一舍,足底老皮上又生出硬皮。形容长途奔走,十分辛劳
百身何赎
见“百身莫赎”
百身莫赎
亦作“百身何赎”。谓一身虽百死亦不能补偿
百世不磨
千秋万代永不磨灭
百世不易
千秋万代永不改变
百世流芳
美名永传于后世
百世流芬
见“百世流芳”
百世一人
谓极难得的人才
百世之利
世世代代的利益
百事大吉
谓一切顺利;平安无事
百兽率舞
谓音乐和谐之声感动群兽相率起舞
百顺百依
同“百依百随”
百顺千随
同“百依百随”
百思不解
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
百思莫解
见“百思不解”
百死一生
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
百岁之盟
同“百年之约”
百闻不如一见
多次听说还不及一次看到。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百无禁忌
谓一切不忌讳
百无聊赖
指精神无所依托,非常无聊
百无是处
犹言一无是处。形容全都是错的,没有一点对的地方
百无所成
犹言一事无成
百无一成
犹言一事无成
百无一堪
谓百人中无一人能胜任
百无一能
百事中无一事能做。形容人无能
百无一失
见“百不失一”
百无一是
谓百事之中无一件是正确的。表示对人对事的全盘否定
百无一用
谓毫无用处
百务具举
各种事务全都兴办
百下百全
犹言百发百中,万无一失
百下百着
见“百下百全”
百依百顺
同“百依百随”
百依百随
形容什么都顺从
百载树人
见“百年树人”
百战百败
每战必败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战无不胜
百战不殆
谓每战必胜,从不打败仗
百战无前
犹言所向无敌
百丈竿头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已达极高的境界
百折不摧
同“百折不挠”
百折不回
同“百折不挠”
百折不挠
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百折不屈
同“百折不挠”
百折不移
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
百折千回
形容经过种种曲折和纡回
百拙千丑
极言拙劣丑陋
百紫千红
形容繁花似锦,色彩繁多
百纵千随
同“百依百随”
百足不僵
见“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百足之虫
①马陆的别名。体长而稍扁,长寸余,由许多环节构成,各节有足一至二对。中断成两截,头尾仍能各自行走。多用以比喻故国、旧家或势位富厚的人。②蜈蚣的俗称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见“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⑦ 以苏轼的词为例,论述宋代豪放派词的艺术特征 高分~!~~~~~~~~~~~~~~~~~~~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如此,宋后历代以来,人们论词,必提苏轼 ;若提苏词,亦必提其“豪放”之风。这几乎是一个规律了。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一系列豪放词是北宋豪放词派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刘辰翁就曾说过:“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词作是比较丰富的,据统计现存三百四十多首。苏词风格多样,既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也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本文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结合几首苏轼有代表性的“豪放词”,简单论述一下苏词中被历代论家所忽略的豪放中透露出来的悲壮、凄凉、哀婉甚至一丝浅浅的“消极避世”的审美特征。苏轼词由“纯粹的豪放”到“豪中见悲”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词中“悲”的成分明显加深有两个较为显着的标志。一是在他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一是在他59岁被贬往惠州时。其中后一次给素食的影响更为强烈。苏轼在其自题画像中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话一般被认为是苏轼的“自嘲”,实是苏轼对自己人生、创作道路回顾后做出的一个深刻认识和总结,这起码说明,在苏轼自己看来,他在这三个地方的经历与创与其以前时是有很大不同的。他在此时的诗词创作中融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只是这种变化显得很微弱,较难被读者体察而已。朱弁在《风月堂诗话》中有云:“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为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瞠若乎其后矣。或谓东坡过海虽为不幸,乃鲁直之大不幸也。”这又从一个侧面说明,苏轼的文学创作再贬至黄州尤其过海之后,发生了一定变化,其成就更为突出了。这是从人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角度而言的。我的想法是,素此在经历了两次重大挫折之后,词作更倾向于表达自己内心伸出的那种悲哀和痛楚,更倾向于表达一些个人性的感情了。而表达着种人生悲壮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切近读者,这也许是苏轼被后来历代文人尤其是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失意文人所推崇的一个原因吧。这些凝聚了了苏轼太多无奈的叹息制作,故不失其豪放达观之人生态度,然实是和着他血和泪写成的,是将人生的痛感转化成了审美的快感。只是作者高超娴熟的技艺及其中更多的乐观成分几乎掩盖了那份悲凉,让我们难以体察而已。
我以为,苏轼的纯豪放词的代表作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而非那首公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且看他早期的这首江城子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在稍早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作者还表达了自己“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在此将此词录出,读者诸君可与后面的几首词作一比较,会发现与他被贬黄州后是有较大区别的。
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乌台诗案”后,苏轼开始更加真切而深刻的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不定。个人不幸命运开始更多地融入词作,其悲剧性也因此明显加深(需要仔细体会方能感觉出来)。在当时那种社会背景下,苏轼有些想法是不敢直接言说的,只好非常含蓄隐曲地表达(不知大家还记得否,柳三变因一首《鹤冲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惹怒宋仁宗,称其“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而“奉旨填词”了几十年。这件事就发生在苏轼之前一段时间,一苏轼之博闻,应当很是清楚。);再者,尽管苏轼一次次的感受到“人生如梦”这个命题(具体论述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章),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越,始终保持着乐观顽强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所以词中“悲性”的表达既隐曲又微弱,不易发觉。这种现象在他被贬黄州以后尤为明显,故我在此选了他被贬黄州及此后的作品自认最具代表性的三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来做一分析。下面结合前人对这几首词的分析及自己的理解,简述苏词中“悲”的气息。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应是苏轼词向内心世界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个人观点,有待商榷,欢迎质疑)。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孤苦的老人,在雨中蹒跚而行,竹杖芒鞋真能胜过骑马吗?那只是无奈的自我安慰罢了。闭上眼睛设想一下,那位老人突然转过身来,坚定的眼眸中怎能不流露出一丝凄凉或者悲哀呢?眼角流出的,谁知道是雨水,还是酸涩的泪水?斜照相迎,更多的知识老人的一厢情愿吧。下面的这首临江仙将这种感情升级了: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历来论家称赞全词风格为“清旷而飘逸”,却独不见其悲。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上阙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阙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阙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下阙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重中之重,枢纽所在。以上两句精粹议论,是化用了庄子的“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其词作之悲蕴含的人生不遇之辈正在于此。还有这首卜算子: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一般认为,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我表示赞同。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我想到了他的门生黄庭坚所对此词的评价:“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一个叫黄苏的人也曾评论道:“格奇而语隽”。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固然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苏轼“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选景叙事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此句来自网络贴吧苏轼吧,我以为说得很好,故而录于此)是一般词人所不能的。但苏轼心中不会有一层难以言说的悲凉?“有恨无人省”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吗?“人不知而不愠”是非常难做到的,苏轼虽然做到了,但内心还是存在着一种困苦,只能“拣尽寒枝不肯栖”了,但寂寞沙洲上的寒冷,确是挥之不去!
不妨再简单提一下那首还是作于黄州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素食已经流露出较多对自己部位朝廷所用的郁郁了。他对年纪尚轻就已功成名就的周瑜特特别钦慕,由此而慨叹自己年岁老大而遭遇坎坷,空有济世之才、报国之志却不得施展,积极地人生态度之外显现了一丝不易觉察的悲哀,与前面提到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不一样了。所以,我选择用“苍凉悲壮”四个字来形容这首词。
如果还不能让大家信服我以上的论述,大家还可以参考苏轼其他大量的诗、古文、辞赋等,那里有很多作品都可以说明苏轼在经历众多生活磨砺之后,人生态度、创作风格所出现的细微变化,即悲叹人生成分的增加。在几首词作分析之后,我想在这引用苏轼《谢量移汝州表》中的一段话,让我们体味一下这位大师的悲哀:“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张狂失志。妻孥之所窃笑,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不知道这份人生的悲凉您体味到了没有。有这种感情,必然会在诗词创作上有所体现的。
综上可见,苏轼后期所作多是为“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了。“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的苏轼,似乎也只能如此了。总的说来,“豪中见悲”是苏轼众多豪放词的一个总体审美特征,但历来为人所不注意。一种比较接近的说法是“在(苏轼)词的背后有一种宏观的视角,再观照人生的悲哀不幸时常能加已超越,从而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一位陈免于感伤。”再申明一点,大关的人生态度和豪迈的创作风格是苏轼一生的主流,“悲”只是其此做种含蓄流露出来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这根本掩盖不了苏词昂扬乐观的主题。这里的“悲”乃发自生命最深处的悲叹,亦绝非一个“悲哀”所能形容的,更不等同于“悲观”。豪中见悲,悲而不厌世,这是我对苏轼豪放词的一个整体理解。
苏轼即便再达观,再超然,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的人,是一个虽受佛理、道家思想广泛影响,但他毕竟还是有大才气、一腔济世之志的儒士、文人。因此,苏词尽管颇多豪放之作,但时而流露出一份悲凉则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不会影响苏轼的人品及文学成就,反而能够加强他在我们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拉近它与我们的距离。中国古代文人中,我最敬佩的还是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