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什么是艺术原理

什么是艺术原理

发布时间:2022-04-20 04:34:32

Ⅰ 艺术学原理的内容简介

王一川等的《艺术学原理》是面向艺术学升格为独立学科门类后的学科发展实际,以新思路和新体例撰写的艺术学原理着作,同a-也是高校艺术概论或艺术学理论课-程教材。全书立意在中国艺术学理论领域作出创新,主要从当代立场、新传统范畴、体制化思路和中西交融视野出发,对艺术观念、艺术体制、艺术品、艺术与文化、艺术发展、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作了新的阐述。特别是在中国古典“感兴”范畴及其现代形态“兴辞”的当代阐发、艺术体制思路的贯彻及当代艺术实例的分析等方面,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见解。《艺术学原理》构思新颖,体例上有新开拓,实例丰富,论述浅显易懂,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读者阅读,可用作高校艺术学、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等专业课程教材,也可用作其他学科专业的通识课程教材,还可供其他艺术学理论及美学爱好者阅读。

Ⅱ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的《艺术原理》这本书表达了什么观点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是英国现代着名哲学家、美学家,着有多种着作。其中《艺术原理》一书(王至元、陈华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论及舞蹈。该书指出:表现某些情感的身体动作,只要它们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并且在我们意识到控制它们时把它们设想为表现这些情感的方式,那它们就是语言……广义语言,它包括了与语言表现方式相同的任何器官的任何表现活动……我们一直用“语言”一词来表示任何受到控制和具有表现性的人体活动,不论这些活动涉及到人体哪一部分……一切不同种类的语言与身体姿势都具有这样一种关系:绘画艺术与作画时人手姿势的表现力和想象手势的表现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观众通过这种想象的手姿欣赏它的“触觉价值”。器乐对于喉部的无声运动,对于演奏者手部的姿势,对于观众身上真实的或想象的运动(比如舞蹈动作),也具有类似的关系。就这方面说,各种语言都是专门化形式的身体姿势。而且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我说过“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这需要做进一步解释。我的意思是说,每一种语言或语言体系(言语、手势等等)都是起源于全身姿势的原始语言的一个分支:在这种原始语言中,身体各部分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固定姿态,都具有发音器官的动作在口头语言中所具有的同样意义;一个使用这类语言的人,说起话来就将使用他身体的各个部分……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无论何时,只要他表现自己时使用了他的整个身体,他实际上就是用了这种全身姿势的“原始”语言来交谈的……这种全身姿势的“原始”语言是唯一实际存在的语言;每个人无论用什么方式表现他自己,随时都在使用着这种语言。我们称为言语及其种类的语言只是它的一部分。它们经历了专门化的发展,它们在这种专门化的发展中绝没有完全脱离自己的母体。

Ⅲ 什么是艺术设计原理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

艺术设计的原理就是把艺术的形式结合于社会各行业表现出来,艺术设计包括服装,环境,平面,工业等。把材料转换为产品。

Ⅳ 艺术创新原理是什么

  1. 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主观意图,包括对作品的创作动机、表现手法、象征意义等等

  2.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Ⅳ 哲学高手进!!!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学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存在形式问题,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因问题,人的伦理关系、审美关系及正确思维的形式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柢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是全部哲学最基本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任务在于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它涉足于众多的领域,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中纷繁的现象和形式,最后的归宿是要探明世界的本原,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

两 大 阵 营

哲学基本问题普遍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哲学中,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各自不同,但可以在基本上分为两类。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结柢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哲 学 的 特 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表明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及哲学自身的极端概括性和极端抽象性,也决定了哲学的其他一些特点。哲学植根于经济基础,但却往往通过间接的方式反映经济基础。

在阶级社会里,哲学具有阶级性,但却通过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

哲学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连续性。哲学不仅是当前经济基础的产物,而且也是历史的产物。

哲 学 的 三 大 传 统

发源于古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

哲学涵盖各学科简介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

现代科学哲学的形成可以溯源到J.赫尔1833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研究序论》,早期的重要人物有W.休厄尔、J.S.密尔等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E.马赫、K.毕业生J.彭加莱、P.杜恒等都在各自的着作中阐述了科学哲学的观点,20世纪20~30年代B.罗索和L.维特根斯坦等人所开创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促进了科学哲学的蓬勃兴起.20世纪40年代以后,科学哲学在反对和批评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有关科学活动的研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代表人物有H.赖兴巴赫、K.波普尔、W.奎因、N.汉森、T.S.库恩、P.费耶尔阿本德、I.拉卡托斯、S.图尔明、D.夏皮尔等。

伦理学简介

伦理学简介

ethics

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关于道德的科学。亦称道德学、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

在西方,“伦理学”一词出于希腊文,含有风俗、习惯、气质和性格等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气质、性格的意义上,首先使它成为一个形容词ετηιΚσs,赋予其“伦理的”、“德行的”意义。后来,他又构造了ετηιΚε一词,即伦理学。西方最早以伦理学命名的书为《尼各马可伦理学》。据说这本书是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尼各马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讲稿和谈话整理而成的。

核心问题及解决途径 考察人类全部伦理思想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考察历史上各种伦理学说的演变和相互间的斗争,主要会涉及到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都必然涉及到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这是伦理学的基本核心问题。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 道德是怎样产生的,是起源于现实社会人们的经济利益,还是起源于上帝或者某种理念?道德的作用是什么,它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伦理思想家们,由于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伦理学派别。一般说来,持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伦理学派,总是从唯心主义认识论或宗教神学的世界观出发阐述道德问题,强调道德乃至人们的道德意识决定或制约着人们的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伦理学派,则往往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人们现实的物质利益出发解释道德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强调经济利益或物质生活对道德的制约作用,并以人们的实际经验或感官需要论证和检验自己的道德理论。历史上这两种伦理学派的思想家们,都因在社会历史观上没有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束缚,而未能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

② 道德的最高原则,按其实质来说,究竟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还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基础?道德的功能在于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人和社会、个体和整体之间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这是决定各种道德体系、道德规范和道德内容的最高原则,也是决定各种道德活动的依据以及道德理想的标准。

伦理学的历史

人类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从整个伦理思想史看,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发展形式:①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思想传统,以“仁”为核心,以孝为主要内容,重视个人品德修养,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②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形成了以强调个人幸福,即人的至善为特点的伦理思想传统;③发生在古代埃及和印度的伦理思想,它以探讨人生意义和人的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并往往与宗教相结合,从中贯彻着宗教诫律的要求,得到宗教势力的强力支持。

中国伦理思想传统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它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着称于世,有着极为丰富的伦理思想遗产。中国伦理思想的一个传统特色,是它一开始就和政治、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宋明以后,理学家们更是力图把哲学和伦理学融为一体,使哲学成为道德哲学。

西方伦理思想传统 西方伦理思想从古希腊罗马起到现代,几经演变,出现过众多庞杂的学说、理论,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东方伦理思想的传统。综观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各种伦理学说从其体系结构上看,大致可分为 3类:①实践的或规范的伦理学。认为伦理学是通过研究道德现象,向人们指出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履行什么样的义务。这种伦理学重视实际的应用,往往分离出一些具体的应用伦理学,如各种职业伦理学。②理论的或纯粹的伦理学。这类伦理学说重视探讨道德理论,往往和哲学本体论交织在一起,认为伦理学就是道德哲学,就是对善恶所作的纯哲学的思辨,一旦涉及具体行为规范和准则,就会失去伦理学作为道德哲学的意义和尊严。③分析的伦理学。这是20世纪以来在英美颇为流行的伦理学,即“元伦理学”。这类伦理学说既不以经验的、历史的方法研究伦理学,也不重视经验或历史叙述的理论概括,更不提出具体规范。它的突出特点在于,试图从逻辑和语言学方面对道德概念和判断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介Marxist philosophy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简介esthetics

源于希腊文,原义指感官所感知的。德国美学家A.G.鲍姆嘉通(1714~1758)的专着《美学》(1750)认为,相对于研究知性认识的逻辑,应有专门研究感性认识即审美的科学。此后,美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迄于今日,美学并无公认的定义。最常见的说法是,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G.W.F.黑格尔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前苏联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着重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意大利美学家B.克罗齐认为美学是表现理论;还有人认为美学是原批评学,美学是有关审美经验的价值论。在中国如同在别的许多国家一样,在“什么是美学”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观点、理论和争辩。

撇开美学的定义,具体观察美学的对象、范围和问题,则可以看到,自古至今美学大体不外下列三个方面:关于美和艺术的哲学探讨、关于艺术批评艺术理论一般原则的社会学探讨和关于审美与艺术经验的心理学探讨。

美的哲学 研究、探讨在历史上和逻辑上经常构成美学的基础部分。它包括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自然美的本质、真善美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辨或分析。例如,柏拉图认为美不是某个具体的美的小姐、美的钵罐,美应该是使所有美的事物成为美的那种东西和性质,即美是理式。又如,D.狄德罗认为美是关系,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分析哲学则认为美学在于分析文艺批评中所使用的概念、语汇和陈述,澄清它们的含意,如“艺术”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有多少种不同用法,等等。

所有这些,都可以说属于哲学的美学。这种美学经常作为某种哲学体系或哲学理论的分支或组成部分。例如,I.康德的美学是他的批判哲学的一个方面,J.杜威的美学是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引伸。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去分析哲学的说法之外,对古往今来颇为繁多的有关美的哲学理论作最一般的概括,则大体可以分为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三种。

客观论 客观论认为美在于物质对象的自然属性或规律,如事物的某种比例、秩序、和谐、有机统一以及典型等等。这是唯物论的美学。客观论主张美在于对象体现某种客观的精神、理式,这是客观唯心论的美学。

主观论 主观论有许多种类和派别,但它们都认为美在于对象呈现了人的主观情感、观念、意识、心理、欲望、快乐等等,美是由人的美感、感情、感觉等所创造,这是主观唯心论的美学。主观论有不少理论强调表现、移入、体现情感和精神必须有物质载体或对象,在这种意义上这种主观论是主客观统一论,但产生美的能动的一方仍是主体的精神、心理,所以仍属主观唯心论的范围。

主客观统一论 这种理论认为美是作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实践作用于客观现实世界的结果和产物。它认为,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自然的人化”。因为人类社会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现实活动,所以这种主客观统一论既是客观论,又是唯物论。不过,这派理论也遭到前述的自然唯物论者的反对和批评,他们否认“自然的人化”与美有关。

总之,对美的问题的哲学探讨最终不外三个方向或三种线索,或者从人的意识、心理、精神中,或者从物质的自然形式、属性中,或者从人类实践活动中来寻求美的根源和本质。美的本质问题在当代西方较少讨论,一些人认为这种研讨缺乏意义或不可能解决,在中国却仍是一个为许多学者和人们极感兴趣的重要问题,认为美学学科本来就不能也不应回避或抹杀这种有关根本理论的探讨。

艺术科学 美学的第二个方面是有关艺术原理的一般研究。西方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起,中国至迟从《乐记》开始,对戏剧、音乐乃至对整个艺术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持久影响。此后有更为多样和更为系统的有关艺术原理的学说和着作。其中各门艺术共同性的一般原理,如什么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与社会历史的联系,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等,构成了美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但尽管如此,至今关于什么是艺术、什么算是艺术作品这些似乎是最简单的问题,仍无一致的看法或明确的界定。最广义的说法之一是,一切非自然的人工作品都是艺术品;一般观点是把艺术局限在专供观赏的作品范围内,称为美的艺术。

西方哲学背景知识

古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 7或前 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等。有的学者在谈到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的特点时指出:大多数民族的神都自命曾经创造过世界,奥林匹斯的神并不自命如此。他们所做的主要是征服世界。这正是古希腊神话中可贵的地方,是通过神话的形式反映出古希腊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西方哲学从神话中脱胎而出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

古希腊罗马哲学 它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公元前7至前6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由于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学家居住的地区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毕达哥拉学派、爱利亚学派等。

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这时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真,是非善恶是相对人的感觉而言的;高尔吉亚又认为一切都同样假。自称为“爱智者”的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

③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它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

或“摹本”;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真正知识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 “回忆”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称之为“形式”,认为“形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内。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构成的。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但他又提出了一个事物最后的目的、运动最终的原因“第一推动者”,认为它是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

中世纪哲学 5~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后期罗马哲学家A.M.T.S.波爱修非常重视具有多样性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认为共相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其本身不是物质性的。爱尔兰的哲学家J.S.爱留根纳认为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神就是总体,它创造一切,包罗一切,又超越一切。神与万物不同,万物是神的部分,但神又在万物之中。11世纪初至14世纪初,在中世纪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两个派别。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只不过是名称,“共相”不过是人所“发出的声音”,实际上并不存在。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由于教会的衰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愈益脱离神学,个人自由的思想开始萌发,中世纪哲学逐渐向近代哲学过渡。

近代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

15~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意大利的B.特莱西奥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构成。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

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以F.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培根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动的、多样的,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18世纪,除了存在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还有一批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网络全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的总体来看,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色。

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础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

自我、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占居中心地位。康德承认在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存在一个“物自体”,它是感觉经验的来源,但却永远不能被认识。黑格尔把整个世界视为“绝对理念”自身演化的过程,认为绝对理念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对立统一使绝对理念自身沿着正、反、合三段论的模式进行着概念的演化,以至使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又产生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由认识自然界,逐渐向认识自己和认识意识自身发展,最后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便又回归到了绝对理念自身。德国古典哲学影响较大的最后一位哲学家费尔巴哈,批评黑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神学”。他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实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神和上帝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是人创造了神和上帝,不是神和上帝创造了人。自然界产生了人,人及其思维器官都是自然界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界,思维便不能存在,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自然产生了精神。不过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一起抛弃了。

在世界哲学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一定影响的哲学系统,还有朝鲜哲学、日本哲学、巴基斯坦哲学、斯里兰卡哲学、越南哲学、伊朗哲学、阿拉伯哲学、俄罗斯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哲学。它们或多或少都受了三大哲学传统的影响,但又具有各自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其中,阿拉伯哲学在中世纪起到了向西欧传播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媒介作用,它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亦有重大发展,成为世界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哲学背景知识

根据可考的文字材料,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里,哲学思想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殷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殷人早期的哲学思想和占卜巫术结合在一起。卜是一种灼龟甲算卦的方法。刻在这种龟甲以及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内容大多为殷人占卜记录,故称卜辞。从卜辞看,殷人的最高神为“帝”或“上帝”。殷人对帝以及自己的先王、旧臣等鬼神十分虔信。 在他们看来,诸凡生产的丰歉、 征战的胜败、筑城的得失、 诸事的顺逆,都取决于帝及鬼神的意志。《礼记·表记》谈到殷人思想时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见,除了鬼神思想以外,还有“礼”的思想。殷人所说的礼和对于上帝以及宗祖神的祭祀是分不开的。卜辞中的礼字作“□”,又作“□”,据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证,是双玉盛在器皿中之意,是殷人的祭祀仪式。但殷人的礼同时兼具祭祀仪式和伦理规范的双重含义。另据《尚书·盘庚》载,殷人除了礼的思想外还有“德”的思想。如说:“非予自荒兹德”;“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式敷民德,永肩一心”。据《释名·释

言语》说:“德,得也, 得事宜也。” 又据《说文》:‘□’(即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在这里,德不仅是一个伦理范畴,而且已是一种朴素的对人生的哲学思索了。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载于《周易》中的八卦观念。

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中国哲学逐渐成形,产生了诸子百家之说,出现了哲学思想的繁盛时期。之后,秦统一中国,汉代儒家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先后产生,各种哲学思潮相互斗争又彼此吸收,起伏张弛,形

成了一条哲学发展史的长河。

3000年来,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先后研讨过如下问题:

世界本原问题 这一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起源于什么?一是世界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什么?春秋末期的孔子肯定天命对世界和人世的决定作用。他所说的天有时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有时指自然界。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用高度概括的哲学范畴表述世界的本原,他否定天是世界的最高主宰,认为天、地、乃至上帝都是由“道”产生的;在他看来道是一种无形、无名、混而为一、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存在。《管子》中的《内业》、《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四篇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汉代形成了元气说,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元气演化而来,又靠元气的滋养而存在和发展;东汉的王充认为万物皆禀气,唐代的柳宗元认为天地形成之前惟有元气,宋代张载提出关于气的系统理论,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集气的学说之大成。魏晋时代的何晏、王弼以“无”为天地万物的根本,认为“无”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色,什么具体属性也没有的抽象的绝对。宋代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一派理学家,把天地万物运动变化及人们行为遵循的普遍法则、道理置于天地万物之先,称之为“理”。明代的王守仁以“心”为“天地万物之主”。至近代,中国的一些哲学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曾提出以太说,如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孙中山等。

天人关系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些哲学家把天视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上帝,认为人与天相类,人的本性、形体、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取决于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西汉的董仲舒,他以天为“百神之大君”、“人之曾祖父”,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有些哲学家以自然为天,认为天没有意志,也没有情感,人类的产生和生存是由自然的法则决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东汉的王充提出了“天道自然”的命题,较全面地分析和批驳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以自然为天的哲学家们对人和自然法则的关系亦有不同理解,一部分人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因而提倡无为,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另有一些人,既承认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肯定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战国时代的荀子,提倡制天命而用之,批评庄子学派蔽于天而不知人。

名实关系 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首倡“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必可言,言必可行,具有名实相符的思想。稍后的墨子重视对实际事物的选取,认为空泛地议论事物之名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对实际事物做出正确的选择。道家否认名可表实的功用,认为道不可名,其中庄子有“名者实之宾”的思想。战国时代的公孙龙强调概念的确定性,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认为“白马”专指白色的马,“马”泛指马类,二者不同。后期墨家意识到不同的名指实的范围不同,把概念分为达名、类名、私名,即普遍概念、分类概念和专用名称。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约定俗成”的原则,主张实同则名同,实异则名异,以实为制名的基础。

形神关系 它是精神和物质关系的一个方面。先秦时期,《管子》书中有“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有二元论倾向。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到汉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关系的观点已臻系统化,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主张形神相离,一派主张形神相即。前者一般都认为精神主宰形体,形灭后精神可独立存在;后者一般都认为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形灭则神灭。汉代的桓谭以烛喻形,以火喻神,认为烛火不能离开蜡烛而独立存在,神也不能脱离形体而独存。晋代僧人慧远认为,神“感物而非物”,所以,“物化而不灭”。道教追求形神俱存,不死不灭,但认为形依靠神而存在,官方道教的创始人葛洪曾说:“形须神而立焉”。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对形神关系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命题,认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这一思想至今仍堪称为人类智慧的花朵。

知行关系 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主要涉及知识来源、认识过程、求知方法和检验知识真伪的标准问题,比较侧重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也包含一般认识论的意义。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和“学而知之者”。他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程序,把“行”

看得比 “学文” 更重要。老子根本否认行对知的意义,认为“不出户,知天下”,出之愈远,知之愈少;他所追求的对象是与具体的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道,因此须用 “涤除玄览” 的直观体验方法。战国初期的墨子以“三表”为检验知识真伪的标准,要“上本之于古者圣

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以此衡量知识的价值,这涉及到行为在认识过程中检验知识的功用。荀子强调行的重要作用,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把“行”引入了认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包含三种观点,一是知先行后,一是知行合一,一是行先知后。北宋的程颐认为,“须是识在所行之先”,“知了方行得”;南宋的朱熹强调,致知和力行不可偏废,但

Ⅵ 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包括哪几个方面

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包括:植物造景的多样统一性、植物造景的协调性、植物造景的对比性、植物造景的意境美。

烈士陵园应以庄严、肃穆为基调,色彩以冷色调为主。园林绿化不同于植树造林,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的同时,更要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要素,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园林绿化中,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尤为重要。不同植物材料,或观花,观果,观干,要根据项目设计主题进行挑选,搭配,同时还要与周边其他设施、小品、建筑形成良好的组合关系。

此外,植物生长发育需要一段时间,欲充分发挥树木配置后所形成的艺术效果,除应考虑整体美学构图的原则外,必须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长规律,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互配置,乔灌草相结合,增强景观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Ⅶ 谈谈艺术理论学习的意义

学习艺术理论的重要意义
1.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正确的艺术观就是对艺术的本性及其一般规律的正 确理解和认识。生活每天都在提出问题:是艺术还是非艺术?今天出版的成千上万的“写真集"是艺术吗?所谓“行为艺术”是艺术吗?我们怎样确定艺术品的标准?艺术学理论将回答这些问题,帮助大家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
2.树立正确的艺术创造观
艺术院系的学生必然要从事艺术创作,树立正确的艺术创造观对自己的学校学习和将来工作都有直接意义。-切进步的艺术家都应当确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理念,创造出优秀的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而不可以“游戏人生”的态度创作。
3.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
艺术院系的学生要从事艺术创造,必须首先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艺术理论的系统学习可以帮助大家迅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Ⅷ 柯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主张怎样的理论

艺术家能够自己解决如何表现的问题,而常人每每只在艺术家作给他示范时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常人就通过艺术家而成为艺术家。这是柯林伍德在其《艺术原理》一书中所主张的理论,我们认为它是正确的。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艺术家的情怀,也都有作诗绘画的潜能,然而,却是诗人和画家才使我们的潜能转化为现实。

Ⅸ 艺术原理与艺术经典

在西方,“艺术”一词,源于古拉丁语中的“Ais”,类似希腊话中的“技艺”,也都相当于技术或技艺之意。这些得到的共识经验告诉我们,中西方艺术本质论有一个共同的熟悉发生的物质前提,这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的生产劳动实践的把握方式。在原始时代,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把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对生产劳动实践的把握,并且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舞蹈就是人类原始社会对艺术把握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原始生产劳动的一种活动。在这种物质前提下,即艺术是对社会生产活动实践的把握,不管是中国的艺术本质论,还是西方艺术的本质论,艺术本质的体现被概括为物质实践的技术和技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西方现代艺术从它开始的那天起,艺术的目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整个西方的现代艺术就是一种视觉、知觉和语汇标示系统的演变和进化的过程。它以现代主义为主流,不间断地完成了艺术内部的革命。并逐渐纯化了艺术内部的语言过程。而每一种艺术形式语言的变革又都在暗示着潜在性动机的冲动。通俗地讲,它就是艺术家干预艺术准则所做出的运动。
现代艺术,无论是哪一个流派或哪一位艺术家个体,他们任何一种艺术风格,无论其作品特征有多么顽强,形式有多么独特,其本质在艺术上都是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表现”。由表现带出邮内容,带出了精神。说到底,表现是现代艺术家们自我确立中心的一种方式;表现艺术家们对自我意识价值体现的一种肯定。因此,表现的性质,也就成了现代艺术的总的本质。这种本质体现在每一位现代艺术家都认为他们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中国古代艺术本质观侧重于心灵表现说,而西方的古代艺术本质观侧重于再现模仿说,不同理论趋向是对古代中西方艺术创作与欣赏实践的反映与总结,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和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实践走向。
当中西方艺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影响,作为共同起点熟悉的艺术本质实践论也发生了变化,中西艺术本质论也因诸多因素分道扬镳、,产生了各自的熟悉过程。在西方,古希腊闻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把艺术本质看作人类摹仿自然的一种活动,在他的理论箸作《着作残篇》中曾对艺术这样分析到摘要:“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鸣学会了唱歌”。在他的《诗学》中对艺术本质也这样的描绘摘要:“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有摹仿的本能。
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艺术“模仿说”是雄霸西方千年的艺术理论,模仿说被作为经典的艺术理论在东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实际上这一理论是直接以艺术作品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作为艺术的艺术品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另一位哲人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后来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也继承了艺术模仿说,直到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家们还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这一理论探讨的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从艺术作品的问题开始的,分析了艺术作品和自然、理念、事物的关系。
因此,从艺术作品作为逻辑出发点来探讨艺术的本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这种探讨首先就预设了艺术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认为艺术品是一种区别于自然、理念等的存在物,然后去探讨它和世界的特殊的联系。但在这其中有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在艺术之所以成立的预设中也就包含着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主义假定,反过来正因为有了这种预设和前提,艺术作品才得以成立和显现。显而易见,这自然就导致了对艺术的真实意义问题的掩盖,其所探讨的出发点即逻辑起点是艺术作品而不是艺术。其二,既然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物,它是对世界的模仿,它所体现的是艺术作品和世界的关系。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从中西方艺术本质论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艺术是人类的一种非凡活动,是人们生产劳动的实践,是对现实世界的熟悉再现和情感表现完美结合,这种熟悉不能等同于马克思艺术哲学的艺术熟悉论和艺术意识形态论,既不是意识形态论统一的艺术生产论,也不是艺术生产论统一意识形态论,而是两者的相互统一。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只有中西方艺术本质高度统一才能更完整地表达艺术本质,才能更好地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Ⅹ 美学,美术史,美术史论,美术原理,,艺术概论,艺术学原理的区别

呃,不知道你是不是要考学才会这么纠结,其实这几个方向的差别是很细微的。
美学,一般而言是指有关美术的哲学,包括艺术的发生论、接受论以及各个哲学家或美学家的关于艺术的学说,比如鲍姆加登、康德、席勒等等。美学一般会从古代开始写,一直写到近现代,所以也算是美学史。有时候美学也指某位哲学家的专门性着作,比如黑格尔的《美学》,席勒的《审美书简》,还有马克思主义美学,等等。
美术史是有关美术发展过程的,理论的东西比较少,主要是历史常识,比如不同时代的风格、流派、艺术家等等。
美术史论是美学、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的统称,一般艺术学院里都会有美术史论系。
美术原理、艺术概论、艺术学原理,基本与美学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更强调理论,而不强调理论的发展过程,可能会罗列出来各种学说,但不会像美学那样从古到今排列。要说这三个之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美术原理讨论的仅仅是美术,比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顶多加上建筑和设计;而艺术概论和艺术学原理则包括更广,也许会把舞蹈、歌剧、文学等等算作艺术的东西都囊括进来。但一般而言,艺术就是指美术。
我是专门研究美术史的博士,所以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艺术原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