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艺术对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进而系统地阐释了艺术教育的极端重要的价值。
艺术依然可以穿破全球化生产流水线的意识束缚,从而继续印证和发扬文化的多样性。在思考和知识层面的需求上艺术也依然体现着功能性:已知的各种科学方法论必须建立在逻辑线索上,而艺术则用无以言表的感知方式使得体验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上的风景。
当代艺术日常生活特征
当代艺术家的实践往往介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具备日常生活特征的视觉因素之间,同时经过现代主义时期创作者的实践,艺术已经具备了广泛性跨文化的效能。无论是评论家还是公众,当凝视或讨论艺术作品,意识到创作者所穿越的文化边界时,个体知识结构被抚摸的快感油然而生。
一边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换算公式其中也计算到了不同人群的快感触发点,一边日复一日重蹈着现代艺术早已完成的实践。这种做法在当下特别是公众社会范围内因为有着“艺术”的庇护伞而不断调整着自身的正确。
② 艺术家要如何生存
达西先生经常收到那些艺术院校学生的私信,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毕业以后做什么?”对于很多书法、绘画等专业的艺术生来说,“毕业即失业”是很多人不得不面临的困境。
其实,从古至今,“生存问题”一直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今天达西先生来和大家聊聊之前的艺术家们都是如何生存的?(我这里说的艺术家仅指书画类艺术家,也可以带上比如装置,手工等艺术家。)
咱们先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聊。
在聊之前,先给大家说一个词:艺术赞助人。就是艺术圈里通常会说的保护人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投资人出钱让你来玩艺术。现在据说还有,但是具体能做成啥样就不清楚了。现在基本上就是画廊、展会和拍卖模式。
在西方,艺术赞助人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一大批艺术巨匠,为什么他们会作为一个伟大的群体出现在画坛上?他们在艺术创作时靠什么为生?当你翻开美术史就知道了,它们背后总会有一个名字,这个人就是当时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没有赞助人,有再高的天赋,再精湛的技艺,只怕也是见不了光的。
美第奇家族
“保护人”赞助的当然不仅仅是物质上保证创作的条件,成功的赞助人,其实是在尽可能的挖掘艺术家本身的财富,甚至是通过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期望,引导艺术家的创作,作为保护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金钱的供给,更多的需要他们对艺术思考的成熟度,这一点来说,并不是所有能出得起钱的人就能当好保护人。
而现在呢?
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专门搞书画创作的艺术家有80%左右的人被经济问题左右,无法完全静下心来搞艺术创作,有80%-90%的书画家没有经济实力出版自己的画册,进行宣传和包装。很多挣扎在二三线的画家为了提升知名度,不停地参加各种书画大赛和展览,但是他们获得的奖牌、证书,并不会给生活带来大的改善,反而平添了一份买书、参赛的费用。而且,大多数靠卖字画为生的书画人都面临现实问题:精品的创作费时费力,书画家没有出名的情况下,精品反而难以出售,书画商也不会出大价钱收购,为了生存不得不“量产”作品。
钱钟书说过:“年轻的时候,我们经常把自己的创作冲动当做创作才华。”无数年轻人认为自己有才华,于是一脑门子要搞艺术,至今也没玩出什么名堂。记得之前采访常年居住在艺术区的一位画家。他见证了太多由于经营不了工作室和作品而倒闭转行的艺术家。其中一位青年艺术家满怀信心来此开办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初期有成群的朋友来道贺,并表示羡慕。但是,随后他发现按自己理想的风格所创作的画作并无人问津,即使勉强卖出也抵消不了创作成本。此后,他开始随波逐流,大量模仿,创作一些市场上较火热的作品类型,甚至是“行画”。可以说,市场在变化,他的作品也在变化,但是尽管如此,这位艺术家仍没有改善经济状况,没过几年,他的工作室越来越小,吃住行越来越差,人也憔悴,最终,工作室无奈关闭。
然后我们再反问一下,艺术家们凭什么来引起资助人的兴趣?
艺术家首先要有能证明自己创造力的作品,其次要已经形成个人风格,并必然会成其为宗师流派,否则,其艺术生涯必定是短暂的。现在想一夜暴富的艺术流民特别多,他们充其量算一个匠人,根本又不具备匠人的敬业精神。能被投机家看上的艺人实在寥若晨星,他们不一定是大师,属于技法高明,懂得在激烈的艺术品投机市场上竖立起自己鲜明的特点。
这类人,坚持了很多年,大概就是现在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比较受追捧的那批。中国的当代艺术还完全是一个只存在投机的市场,并不具有成熟的以长期稳健的机制来为大师级的艺术家的出现提供机会。因此藏家们的眼光会追随市场的炒作行为,而不会花费大量的心思去发掘有才气的年轻艺术家,为其提供长期的资助,并利用自有的资源逐步地推介到市场。
所以,在我国,真正具有天分的艺术家,如果穷不死,最好能够耐得住,至少也得用十年的时间来磨砺,积累一定量级的作品,间接地利用一下网络,懂得分寸地推销一点作品,等待那位相士的出现。
有的人可能会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这么多网站APP总是可以卖我的作品的吧,如果你真的了解互联网,你就可以看到,现在很多艺术类的app自己生存都很是问题。甚至说APP的平均寿命可能也就2,3年。细心地朋友仔细想想,这几年不说网站,APP都换了3茬儿了吧!第一波死在沙滩上,第二波来了,第二波死在浅滩上,现在是第三波!
绝望吗?不用绝望
我们这个电子文明的世纪,如果你想要搞艺术,我想无非就是这几条路(自古以来也无非是这几条路):
第一条路是成为职业艺术家,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有能力以自己的创作为生。一般性的作品并不难获得市场,比如通俗小说,流行歌曲,符合商业需要的建筑、室内、服装、产品设计、摄影作品等等。至于这些赖以谋生的作品是否具有名垂艺术史的价值——我觉得创作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去考虑这个问题,享受创作的乐趣才是重要的。这条路充满了不确定。有可能你一辈子都卖不出去一部小说,如果你依然坚持创作(不是晃膀子的所谓波西米亚生涯,是真正投入的创作),有可能需要父母配偶亲戚朋友长期供养你,甚至一生,如果对方心甘情愿,那很好。但我总觉得,如果养了很多年这人都还没成功,多半这人就是不适合搞艺术的。
第二条路其实也有很多人在走,依附于官方或学术机构,或者得到艺术基金的赞助,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好的艺术家同时都是学者和专业研究者。
第三条路是做业余艺术家。谋一份稳当的职业,海关公务员也好,居委会主任也好,法律顾问、会计什么的都行,在业余时间创作艺术作品。大量例子证明,许多业余艺术家的作品甚至好于职业艺术家。概因心态不同,无需迎合市场,宽松自由,发自肺腑,也不拘泥于学院派的常规。尤其是写作,不接触社会绝不可能成为好作家的。曾经是娘子关电厂工程师的刘慈欣说,倒是在电厂工作的时候,创作效率更高。现在反而不如以前了。第四条路,放弃成为艺术创作者的打算(这未必是条黯淡无光的路)。谋一份稳当的职业,但做一个最好的艺术鉴赏者,甚至富裕起来以后赞助别的艺术家,成为艺术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者、评论家。一个时代的文化昌明,不但需要创作者,也需要最好的欣赏者。
但是无论如何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打着我很有才华的旗帜晃膀子。不要眼高手低。这都是离艺术最远的态度。也许大多数艺术青年仅仅是觉得“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希望凭借艺术而超脱凡俗,过着像小说里写的那种波希米亚式的生活。但殊不知艺术创作像任何其他领域的工作一样,需要大量枯燥乏味的训练和失败的尝试,过程漫长,毫无趣味,痛苦不堪,更需要长期的脚踏实地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灵感,所以注定只有少数人能坚持,所以真正的艺术大师实在是天作之和——每个时代都将以其独特的气韵症候,迎接这样的大师。
③ 艺术家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1)家庭环境、社会制度渗透下的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民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2)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熏陶和影响。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对艺术家的熏陶和影响使非常明显、深刻、普遍的。因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习俗以及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无不打上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烙印,世界各民族的文艺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征(包括艺术心理和艺术形式诸特征)就说明了这一点。(3)世界潮流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影响。从全世界人类思想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言,可以直接渗透和灌注到各个民族的文化中去,促使民族艺术在增添新的血液的同时产生新的表现形式与新的艺术种类。只有进步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潮流有机地汇合成时代精神,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才能对艺术家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艺术家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准备阶段,生活体验是艺术家在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生活体验可分为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生活体验的原则和特点就是“取精用宏”“厚积薄发”。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除了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技巧、技能之外,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生活素材。艺术家需要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得心应手地选用它来予以加工创作。
④ 在洛杉矶、纽约、北京年轻的艺术家都是如何生活下去的
另一个不稳定的原因就是,各个艺术区都面临着拆迁,艺术家们被迫不断的搬来搬去,从圆明园搬到798,从798搬到草场地,从草场地搬到黑桥......每次与在北京的艺术家朋友聊天,他们总是在找房子,总是在搬家。
⑤ 18世纪90年代,浪漫主义艺术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他们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留着长发,不修边幅,而不像古典派那样戴着涂粉的假发。他们厌弃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崇高,把人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
⑥ 为什么艺术家总是穷困潦倒
那是以前多,现在的少了。现在搞纯艺术的人少之又少,分派出来的设计、媒体艺术等等都是其延伸,是将它更加的商业化,适应市场的需求,当然它是艺术的不同形式存在着。 不是每一个搞艺术的人都能成家,真正成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工作者一般都不会穷困,而且看你以什么标准来看待。艺术家也是要生存的,所以一个作品出来,不是义务,除非是公益募捐,只要你采纳了,一般都会收费,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并从中获得利益是很正常的。再不懂得理财的人,也会有生存的必要。至于是古怪的艺术家只在于自娱自乐,不要钱财也不是没有,但是,这样的艺术家更容易被埋没,不懂得经世之道,艺术之路走得通,但人情道路不好走,难以做出有符合自己能力高度的成就。
⑦ 艺术家过的生活是什么样
艺术家通常把家当做一件作品来打造,住所不只是冰冷石块的堆砌,现在更是意境般的存在了。
⑧ 艺术家在现在这个社会能存活吗
存活当然能存活,拣破烂睡水泥管也是存活。但我想楼主所说的“存活”应该是具备一定的生活质量:衣食无忧、老婆孩子热炕头、父母生日拿得出钱办寿宴、孩子要学音乐买的起琴交的起学费。
如果按楼主描述的:一个和虚名浮利无关的艺术家是不是活的很辛苦?我可以斩钉截铁的回答你:他将很辛苦,他甚至可能连我上文描述的生活质量都不具备。因为艺术家没有宣传是不可能有知名度的,没有知名度谁会买他的画呢?陈逸飞如果不是因为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访华时高价买下《故乡的回忆》改名为《双桥》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他会有现在如此高的知名度吗?。再说徐冰,中国和蔡国强齐名的顶尖艺术家,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的最高奖项“麦克.亚瑟天才奖”,他为中国艺术家知道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天书》和这个奖。这些是虚名吗?是虚名。但是没有这些虚名的话,蔡国强的《 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能卖出7424万港币吗?
虚名可以换来金钱,金钱换来安逸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可以让艺术家不费柴米油盐之神,潜心投入创作,作品卖出高价得来金钱,金钱又营造安逸生活,如此循环往复,这是和虚名浮利有关的艺术家的做法。另一种是不沾虚名浮利,一心做艺术的艺术家:美院本科毕业,在家画画,因为没有知名度,送到画廊的画一张也卖不出去,在家“啃老”,吃父母的用父母的,到了结婚年龄,父母耗尽毕生继续给付了买房首期款,结婚生子,每天画画,画到一半,妻子过来说:咱这个月房贷怎么还啊?孩子过来闹:爸爸,我要吃麦当劳。这个时候,作为画家能画出好画吗?
结论:外面的世界很现实,你可以不现实的一心画画,但你买房、结婚要的是真金白银。你可以说不结婚不买房,但你父母老了要你赡养,孝敬父母、给他们买好吃的、他们生病了带他们看病,这些都要钱,这些东西也需要一定的财力,不求虚名浮利光画画是负担不起的。所以,为画不为生,先说生,有生才有画!
⑨ 一个艺术家到底该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是一个非常问题,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导致了艺术家不能成为职业,需要一个伟大的人+伟大的创新来改变这一现状,国际上艺术品的三包服务,在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实施呢。
⑩ 哪些国外着名的艺术家(包括画家、音乐家)生活很穷困
伦勃朗 他所创作的《夜巡》没有得到雇主的认可并退货。这件事给他来了极大的伤害,使得他名誉扫地,成了阿姆斯特丹最不受欢迎的画家,订单稀落,弟子也不再登门,经济名画档案越来越困难,最终宣布破产,搬到了贫民区,直至在贫病中去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