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延安鲁艺的戏剧
中文片名:延安鲁艺
国家/地区:中国
编剧:曾庆瑞、马继红 70多年前的延河之滨,汇集一大批有理想、有激情的文艺青年,他们的名字在新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在被诵读和传唱,在红色经典不断被改编的今天,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中国电视剧史上还是个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份遗憾。 记者从陕西省委宣传部了解到,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电视台正在筹拍长篇电视连续剧《延安鲁艺》,2011年9月这部戏将正式开拍。2011年2月19日上午,该剧组在北京召开创作研讨会,邀请各方学者专家,为这部电视剧的创作把脉、献计献策。 “红色题材”走红《延安鲁艺》应运而生 “红色题材”近年来受到很多导演和编剧喜爱,而陕西省是全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基地之一,很多革命历史事件、故事和传说诞生发展在抗日时期,延安鲁艺又是那个时期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艺影响了几代人,也为新中国培育了一大批革命文艺人才乃至文艺界的领导人物。2012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文化盛事,弘扬延安精神,填补“鲁艺”这一题材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空白,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电视台将联合拍摄长篇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延安鲁艺》。“延安鲁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培养革命文艺大军的一所着名大学,七七事变后,延安成了热血中华儿女的圣城,各地文艺青年纷纷奔赴延安,成为鲁艺学员,在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关怀下,在周扬、何其芳、陈荒煤等一大批教师的培养下,他们成长为无产阶级文艺战士,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了个人和家庭的悲欢离合,收获了各自的爱情和婚姻,在鲁艺诞生的歌剧《白毛女》、歌曲《黄河大合唱》至今仍被传唱不衰,新中国成立后,鲁艺人又投身于新中国文艺事业建设。 与会专家献计献策电视剧将在明年5月推出 鲁艺是现代中国文艺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如何来展现那样一大批的文艺工作者的人生?与会专家给予了很多意见,洋溢着红色浪漫激情的电视剧《延安鲁艺》,艺术地演绎了那一代革命文艺工作者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息息相通,个人的文艺生涯和民族解放与复兴的历史伟业风雨同舟,《黄河大合唱》是怎样诞生的,《白毛女》是怎样推出的?大量的革命文艺史实解密和悱恻动人的革命爱情故事该如何抒写? 着名编剧王朝柱在研讨会上称,自己写红色题材的三个成功经验是:历史距离越近,虚构的可能性越小;历史人物知名度越高,虚构的可能性越小;历史有定论的,虚构的可能性更小。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称,电视剧重点应该反映那一代人的精神状态,老艺术家的革命激情是我们现在缺乏的,拍不出那一代人的状态,也是现在很多红色题材落入俗套的原因。 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认为,电视剧如果能抓住鲁艺每一个人内心涌动的生命的、青春的状态来写,才能够跟当代观众结合,也能够诱发年轻人对自己生命的重新咀嚼和思考。该剧编剧由着名文学评论家曾庆瑞、着名编剧马继红担纲,剧本创作正在进行中,将在2012年5月,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之际,面向全国观众推出。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在会上发言时说:“文艺界一直为别人树碑立传,今天该为我们文艺界树碑立传了,要把《延安鲁艺》写成一部文艺战线的英雄谱、正气歌、交响乐。鲁艺确实是一个有意义的题材,也是一个非常难写而且具有挑战性的题材。但这个片子是陕西必须要做的,如果这个题材拍不好,我们对不起陕西人。”
Ⅱ 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谁题写校名
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毛朱曦(如图)题写校名。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一座中世纪城堡式样的大礼堂,每到新年之际这里都举办稀奇迷人的化妆舞会。现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窑洞数十孔。属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院1996年恢复重建后,继承和发扬老鲁艺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坚持“双百”方针,秉承“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院训,本着稳定规模、规范管理、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基本目标,弘扬主旋律,努力将地域文化特色与艺术发展趋势相融合,坚定不移地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主导思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鲁艺初期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后增设文学系。各系除设置专业课外,以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为共同必修课。各专业的学制最初规定为6个月。1940~1941年期间,学校加强专业化学习,各系一律延长为3年(实习除外),并且注意提高教学质量。为了紧密联系实际,鲁艺设有文艺工作团、实验剧团、歌舞团、美术工作团以及其他科研组织。
继承“鲁艺”光荣传统,贯彻学校“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战略方针,学院积极组织、引导教师参与各种科研项目的申报,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院整体科学研究水平。近年来,全院教师共主持参与科研项目6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着作3部,获得各类奖项10多项。在陕北民间艺术发掘、整理、研究以及高等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已初具规模,逐渐成为学院科研的优势和特色。
以上内容参考:鲁迅艺术学院 - 网络
Ⅲ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学特色研究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学特色研究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求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鲁迅艺术学院在不断的发展探索中逐步开辟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鲁艺从学制体系、教育方式、艺术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收集民间大量民间音乐,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一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艺术院校,共开设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音乐系由音乐家_骥创建,并由他制定了音乐系的教育方针:“研究音乐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国的音乐所遗留的音乐财富,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并把属于抗战的音乐的发展推动起来”。作为一所在抗战这个特殊时期成立的音乐系,为培养技能型音乐人才方面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音乐系在办学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强调课堂教学与深入群众相结合,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与参加生产劳动、创作演出与开展群众音乐活动相结合,逐步积累了适应于战争环境和革命根据地条件的专业音乐教育方式和经验。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大批音乐人才。因此,音乐系培养的人才一方面到抗战需要地方去,深入军队和后方的农村、城市、甚至要到敌人的区域里去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响应和号召全国的艺术家找出最好最有利的抗战艺术之路。
一、独特的学制体系和教学方式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在建院初期,学制变化比较大,最初是以短期培训为主,通常在校培训时间较短,头三个月学生在学校学习,接下来的三个月就去前线的敌后深入到群众锻炼实践,后三月又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当时把这种上课的制度称为“三三制”。[1]到第三届时取消了前方实习,实行“四四制”。学期变为4—8个月。但实施不到2个月后又发生了变化。1939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对工农兵一面要提高,一面要普众的政策,延安鲁艺在教学的计划上有了改变,在二月到七月进行了双面制度,一边实行综合的教育,提高专门的艺术人才,一边对工农兵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音乐系每天分四到六个小时到各个学校各种剧团,还有合唱队去实习活动。不断变化的学制是抗战需要所决定的,而这种独特的学制也形成了与同期的重庆国立音乐院、西北音乐院不同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式很重要,注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的目的。[2]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教学方式是与当时的政治、抗战相关联,同时又体现音乐教学的特色。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更为灵活多样,既有一对多的传统理论讲解,又有一对一的示范教学,还有深入民间的感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让学员们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学习到了书本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和内容.
二、注重开设民间音乐课程
鲁艺音乐系初期的课程设置并不是很完善,这与它的学制有关,因为它的学期培训时间非常短,师资的条件也比较薄弱,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在课程的设置上有一些不完善的的地方,随着鲁艺音乐系办学不断成熟,其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了独有的特色。在课程方面共开设了共同必修课和专修科目,共同必修课有马列主义思想、实时分析、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社会科学概论、文艺工作等等。可以看出共同课必修课以重视思想和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这也是当时延安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这些课程的开设在其他音乐专业学校是不具有的。再专修科目方面有朗诵与发声、识谱唱歌、秧歌、普通乐学、器乐实习、歌曲作法、民间音乐、器乐(二胡、三弦、笛子打击乐为主、提琴、风琴为辅)、指挥、歌剧赏析。可以看出在这些课程中加入了一些赋予民族特色的课程比如秧歌课,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极具群众性的歌舞种类。延安当地的人民生活环境比较差,人民的文化层次比较低,所以鲁艺的学生大多来自与国统区,而这些来自于外地的学生对当地民间文化是不了解的,他们对秧歌是陌生的。秧歌可以说是边区“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具体贯彻的产物,为如何与群众结合、如何更好地以文艺为武器来为当时的斗争服务提供了具体的途径,积累了经验。[3]鲁艺开设秧歌课是比较接地气的,适应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普通乐学课开设就是讲基础乐理它里面包含了中国一般调式的介绍。民间音乐课程的开设还聘请了陕西民间艺人来授课,虽然没有进行下去但是也体现了鲁艺对民间音乐重视和大胆的革新。器乐课的开设像二胡、三弦、笛子、还有一些打击乐都是一些民族性的乐器,这也说明了鲁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鲁艺对名族音乐的重视慢慢的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音乐教学特色,对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开拓意义。鲁艺音乐系的课程设置把专业的学习和对政治的学习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用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鲁艺音乐系在教学中都贯彻了中共文艺政策,明确了教育方针和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三、深入民间的艺术实践
实践教学是鲁艺音乐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区别其他音乐院系独有特点,在教学中音乐系的师生几乎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实践教学上,在初期的三三制中就体现了鲁艺对实践的重视,可以说每个学期都有实习的时间,而实习也是学习的过程,在实习中,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抗战一线,向有经验的民间艺人学习民间技艺,收集民间音乐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民间音乐文化知识和素养.为之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艺术实践中,为了使艺术大众化,深入群众,教师学生经常深入到地方农村,演出创作。鲁艺组建了合唱队、秧歌队。组织演剧队、歌咏队、工作团等分别去各个农村和街头宣传抗日活动。[4]深入到群众,在大街小巷进行实地演出深入抗战后方不仅仅是演出更是用音乐来感染人民群众,宣传了一些关于党的思想,参与了党的教育,大力支持和履行了党的教育。鲁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些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战争,政治。[5]鲁艺实践不受地点的限制,比如《兄妹开荒》买的演出就在广场街道进行,由鲁艺的李波和王大化等表演。王大化和王家乙等在南门外演出了《张丕模锄奸》,张鲁和熊塞声等在北郊演出《夫妻逃难》等等,这些演出都是比较接地气的,群众比较容易接受的。
四、鲁艺音乐教育对当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启示
作为延安鲁艺四大专业之一,鲁艺音乐系培养了大批政治素养高,业务水平强,作风踏实的文艺宣传干部,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音乐作品,不但为抗日战争书写了厚重的一笔,也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范例。鲁艺的音乐教育对当代的音乐教育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鲁艺音乐教育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音乐来弘扬延安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当代高等音乐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鲁艺音乐教育是中国抗战文化的一个篇章,也是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政治因素影响下,鲁艺的音乐教育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符合中国抗战的实际,满足了各阶层群众对音乐的渴求,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鲁艺音乐教育来看,对我们当代音乐教育重要的启示。首先,当代高等音乐教育应当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应当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体现当代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其次,要从鲁艺音乐系的办学方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学制与内容安排及音乐创作等多方面入手,学习其成功经验。[6]鲁艺的音乐教育是特别注重实践的,鲁艺音乐教育的实践不仅是学生学业的展示,更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当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主要还是拘泥于学校音乐活动,因此,当代音乐教育应学习和借鉴鲁艺注重实践艺术的特点。从“授予知识” 转换成“创造知识”。总之,在当前变幻无常、竞争激烈的世界,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要继承鲁艺的音乐教育,不断推进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
来源:北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