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与人生之间有什么距离

艺术与人生之间有什么距离

发布时间:2022-12-19 00:37:10

⑴ 艺术对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目前很多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在以后有个好点的工作,将来生活的相对轻松、自由、有面子、能够赚到钱。

对于目前来说,能够赚到钱、轻松、自由、有面子的工作肯定是和艺术方面相关的了,对比艺术家、演员明星、网红工作者等等来说,这些和艺术相关联的工作,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艺术家和演员明星。

这些和艺术相关的工作,让别人看着更有面子,所以很多家长很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这样的艺术家或者演员明星。

目前有很多的童星就是自己家长从小培养出来的,但是要想成为那样的人,需要的因素很多,比如:家庭的环境、艺术的天赋、对孩子培养的力度等等。因此,想要成为耳闻能详的艺术家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在给孩子报名各种艺术类培训的时候,不要抱着让孩子一定要成为艺术家或者明星的想法来培养孩子。

如果家长抱着必须要让自己孩子成为艺术家或者明星的想法,会对孩子产生哪些不行影响?
1、逆反心理

如果孩子不愿意在某个固定的时间、环境去学习。家长硬逼着孩子这样做,时间长了孩子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会不听父母的话,对学习产生厌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压力很大

假如家长有强烈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了相关的艺术,就能成为艺术家的话。很多家长会不自觉的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就会过于苛刻,假如孩子没有能够达到家长要求的标准,可能会被家长打骂,无形之中就增加的孩子自身的压力。

3、强烈抗拒

一旦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使孩子自身产生很大的压力,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抗拒。那么对于艺术的学习就会很吃力、很痛苦,渐渐地失去对艺术的喜好。慢慢地孩子和家长之间会出现生分、产生距离,让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变成一个叛逆的孩子。

从小对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其实对孩子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下介绍四个好处分析给大家:

1、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其实艺术学习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无论是学习钢琴、画画,还是舞蹈,它们都非常的有趣。一旦孩子兴趣培养起来了,好奇心就会增加。

2、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各种艺术都能让孩子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在学习每一门艺术的过程中,会慢慢的改变孩子自身的一种气质。长时间被艺术的熏陶,会增加孩子自身的气质和内涵,慢慢的让孩子更有自信心。

3、增加孩子的胆量

由于很多家庭的孩子从小和外面的人接触非常少,在爸妈或者长辈的呵护下成长,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有长辈帮忙解决,慢慢的孩子自己的胆量就会很小,遇到事情就会胆怯。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有趣引导,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各种艺术形态的表演,孩子的胆量慢慢的就会变的大起来。

4、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在学习那门艺术的过程中,孩子的兴趣会潜意识的牵动孩子学好的决心。时间长了,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更加专注。

⑵ 阐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如何

一、二者的基本概念。

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文学理论概念。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即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也就是合乎客观生活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态”,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练,没有经过人的大脑主观意识过滤的生活。它是自然的,原始的,粗犷的,真实的。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文学作品中的科学性,即科学真实,指的是用自然规律来检验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叙述和描写,要考虑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器物、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性,是否符合人与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史实,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严密性的思考不能不包含着对科学性的思考。历史真实就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人与事,乃至历史事件。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可以采用生活真实呢?从创作实践来看,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历史题材,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等作品要求用生活真实,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就不符合题材要求和写作要求,观众欣赏时就会说胡编乱造,弄虚作假。但是,即便这些题材和手法可以表现生活真实,但也与原始真实生活有距离。文学概念的生活真实,即真实性原则,不是模拟和照录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而是概括和开掘其中具有生活意义的真实事件。即便是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言行都全部写上。“自然主义” ,是文艺思潮的一种。形成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要求艺术家冷静观察,单纯地记录,以追求作品的绝对客观和准确,并拒绝在作品中分析,评判,还试图用自然科学规律特别是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人和人类社会,故往往忽视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艺术概括。“写实主义”一词早在十九世纪初的哲学领域即已出现,但直至一八三六年新闻记者蒲朗许使用这个名词,才确立了写实主义的美术基础,写实主义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譬如库尔贝等画家利用写实的技法,描绘当时不太被重视的农民和劳动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超写实主义又称超级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源自并兴盛于美国,其后波及世界各地。60年代末至70年代,作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美国艺坛出现了莱斯利、克洛斯(绘画)、安德烈、汉森(雕塑)等人,其作品的逼真程度让人如面对照片或真人。日益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材料为这种风格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的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分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

生活真实的意义。生活真实是基础,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任何艺术都来自于生活真实。没有生活真实作基础,一切文学艺术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文学艺术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靠主观臆想,胡编滥造,就没有了真实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真实。这就是生活真实的意义。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作家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比如《红楼梦》,它就做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着之一,是艺术真实的最高典范。

艺术真实的意义。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它可以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可以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达到艺术的真实。也可以采用典型化方法,把一类人一类事集中到某一人或某一事上,完成典型塑造。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像式地复制生活,也反对照搬生活的某些现象。艺术真实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李白的诗歌,丰富的联想,极度的夸张,组成了他诗歌艺术的独特风格。因此,艺术真实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它允许虚构,允许写想念或幻想的事物。但是,任何想象与幻想,都还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生活中虽然不一定有其事,但它却符合生活逻辑。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在艺术创作中,不管运用何种艺术方法和手段,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其共同的原则和要求。能否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二、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及联系。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虽然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简单地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1)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就不是生活真实中的人,他是一个猴子,但又具备人的性格与特点,有人的思维和行为。因此,说孙悟空是一个艺术典型。(2)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典型化和审美化的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生活真实是基础,就是说,艺术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脱离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是虚假和编造,不能引起人们的喜爱与共鸣。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提练和升华。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是文学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先谈谈它们之间的具体区别。举个例子,广大农村在新时期的生活是生活真实,一年到头,春播夏种,秋收冬藏,辛勤劳动。过去要交农业税,国家从前年取消了农业税,作家张中把这一事件写成电视剧本《喜耕田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就成了艺术真实作品。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反响很好,收视率很高。这就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

再谈谈它们之间的联系:

1、生活真实是基础。这是因为,所有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既不是作家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臆断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世界上所有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没有不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不管是文学艺术还是绘画雕塑艺术,还是电影电视艺术。不过反映的形式有所区别而已,有的直接鲜明,有的曲折隐晦,有的则错误地或歪曲地反映罢了。《天下粮仓》热播的时候,主创人员被邀请到影视俱乐部录了一期节目。海燕好象没去。吴子牛以一个极为不雅的姿势坐在那里畅谈创作感言。有观众提意见说,卢焯和蝉儿坐在城外三天就不去厕所么?许多电视剧被老百姓骂为不真实,假。骂得好,骂得对。在宾馆里憋出来的瞎编乱造的剧本应该直接扔进垃圾箱。大家比较喜欢《亮剑》,为什么?因为《亮剑》写得真实,符合生活逻辑。大家还喜欢《高山下的花环》,也是因为它的一些细节非常真实,比如梁三喜临死时掏出的帐单,就符合八十年代初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实际。王玉梅演的梁三喜的妈,也就是广大农村老太太的典型。

反映生活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即便是原始社会的陶碗陶罐上的图案和花纹,也是来源于原始生活的。由于生活的原始与简单,其图案和花纹也很简单。我在淄博看到一些汉代的瓦当,那上面有水的图案,有花草的图案,还有一人牵一只羊的图案。其实这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中国画历来强调“以自然为师”。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这是全部艺术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我们在阅读作品时,经常见到有读者回贴说:“不真实,是虚构的”。这就是违背了生活真实性原则。

2、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社会生活是庞杂的,混乱的,原始的,粗糙的。如果完全照搬生活,必然是不讨好的。因此,要把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还必须要一番加工提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再造功夫。作家的头脑就是加工机,就是蒸溜器,就是过滤器。“生活真实”是艺术反映的对象,并且是“艺术真实”赖以形成的客观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材料,但“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它是典型化了的“生活真实”。
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典型化过程。作家、艺术家只有在先进的世界观指导下,对生活材料进行认识、分析、选择、概括,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才能进而完成由个别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正因为此,“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真实。这里举一首诗歌,是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网黑岩的作品《乡泥》:乡泥

把乡路背得滚瓜烂熟的不是书生

也不是寂寞开无主的蝴蝶

而是乡泥。这些不仅仅是穷乡僻壤才有的

乡泥,都不是燕子为筑巢而衔来的

而是和苦菜花、青青菜一样土生土长的

因为怀乡,它把家乡揣在怀里

把家乡的路揣在怀里

把路两旁的乡野揣在怀里

不留一点点寂寞。

这些乡泥,一生要读多少书

摘取多少句子,才把自己醉在这里

它的亲昵,固然没人理睬

可它能记住多少位父老乡亲的名字

从它怀里走出的人

都要从那一点一滴的乡泥里摘取记忆

至到长成奇葩,开成花蕊,让夜雨

打湿芭蕉。

难免,从这里经过的车轮

都要从它怀里陷下去,越陷越深

用多大的引擎,也难以从胶住的思念里

拔出来。本乡本土的,城里的,熟悉的,

陌生的人,几乎都被它养育过

难怪,从这里经过时

他们的裤腿,都要被它的热情粘住,

他们的裤脚,都要被他的朴实染湿

不论染湿一点点,还是濡湿一大片

都是一种认人为亲,都不得不让你

以双足作印,揽下对乡泥的大片情怀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由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变化过程。

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这是因为:

第一、生活与艺术之间总有一段距离的,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要经过作家头脑的加工提炼,要有艺术实践活动。再举一个例子,咱们的会员诗人李丹平的诗歌。同样是在孟良崮参观,他却写下了这样的艺术作品:《孟良崮》“不是这里最高的山,却是这里最高的碑。枪声撤了,坟茔驻扎了下来。满山坡的石头,都朝山头,跪着 。”《蒙山竹》:“清瘦的,几乎只剩下骨头了。 砍了, 也有节。”

第二、生活本身也不能说都反映了本质。社会生活频繁复杂,有些生活是琐碎的,粗糙的,细微的,不连贯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混杂在一起。有些生活是表象而根本不反映生活本质。所以,对生活素材要做分析鉴别,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这就是典型化过程。作者选材不能剜到篮里就是菜,也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要有所区别,有所鉴定,有所选择。只有那些反映了生活本质的材料,才算得上是合格的、真实的。否则,只不过是素材,是毛坯。我在网络上看到许多散文作者在描摹生活方面很卖力,有点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但总感到个人色彩太浓,不够典型化,与艺术真实相差悬殊。这样的作品就达不到公开发表的水准,只能在网上传阅。这方面的例子也有,苏铁的《鳌山湾的金桂山庄》

临海的群山是滋润的

山里的村庄是滋润的

村乡的秋雨是滋润的

雨中的聚会是滋润的

满眼的绿怎样构图都是绿

满地的蓝怎样创意都是蓝

满天的雨怎样取景都是雨

满怀的情怎样感动都是情

他们从不同地方来

带来了丰沛的雨水

两天下了三百八十毫米

有座水库要鼓坝

防洪形势紧

是不是诗人中间有属龙的

快签署一道命令

停止了这场连绵不休的暴雨

他们从不同单位来

带来了丰收的作物

十二人出了二十本书

有位老兄荣获冰心文学奖

创作形势好

是不是作家中有属牛的

快振臂一喝

终止那文学界喧嚣的浮躁

我带着眼睛来

我带着耳朵来

我要带着心去

沉甸甸的作物画满了眼睛

看着我 看着我

一句话也不说

我得对着眼睛说好多好多话

不要让青春冷了场

这首诗也不能说不好,而是太写实,缺少概括,缺少艺术加工。同样是参加笔会,写出来的诗歌大相径庭。

第三、必须深入生活,加强生活实践,才能获得生活本质。经历过的就是实践过的。试想,如果朱自清没有小时候家庭生活的经历,又怎么能够写出《背影》那样感人的散文呢?这就是真与实践的关系。这里的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真,是反映生活本质的真;这里的实践,是艺术实践。当然作者不可能把所有生活都体验,有些不是作者亲历亲为,是所见、所闻,这也算是实践。把这些原始的材料提练加工的过程,反复修改的过程,也是艺术实践过程。散文不允许虚构,不能象小说那样,可以虚构一些情节。但是,不允许虚构不等于不容许艺术加工。散文如果没有艺术加工,照抄照搬生活,那也必定是不讨好的,也是劳而无功的。这个道理与照像和摄影一样,照像是复制生活,而摄影则要剪辑和蒙太尔。也就是说,要有后期制作的艺术加工。有些初学者不懂散文的写作过程和原理,老是将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上来,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读者不买帐。因为作者没有搞清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把一些个别现象当作了生活本质。而有些作者虽然把自己经历的最悲惨、最痛苦的事写上来,也没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自己的兄弟打架斗殴被人家砍了一刀,真实倒没人怀疑,但这件事有啥社会意义呢?还是因为那仅是生活的个别现象,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所谓生活的本质,是指那些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

3、艺术真实总是高于生活真实的。第一,艺术真实是带着作者主观倾向性的生活真实。由于艺术是经过作者头脑加工提炼生活得来的,这里边已经有了作者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意识形态。作家往往是从生活真实的原则出发,高度概括了一类人和事,是杂取了许多同类的生活,然后加上自己的思想观点,再写到作品里。而这种倾向性是通过细节缓缓流露出来的,不是那种口号式的表白。若不是这样,那就是作者偷懒或不懂艺术。这也是写手与艺术家的区别。第二,艺术真实是经过作者加工提炼后的生活真实。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素材已经成为题材,这里的细节已经是典型化了的细节,这里的语言已经是标准规范化的语言。借用数学上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差”,这“差”往往就是作家、艺术家所鼓吹推崇的一种道德境界,或是一种开掘的思想深度。“差”越大,演绎的难度自然也越大;反之,“差”越小,艺术真实太接近或等同于生活真实,作品也就越是缺乏深度,缺乏感染力。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任何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记叙必须牢记一句话:“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4、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活真实是基础,艺术真实是追求的目标。谁也离不开谁,不能把它们搞成两张皮。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度,是一个创作难题。中国文学史上有“形似”与“神似”的争辩,形似太过,则会产生自然主义,太强调神似又容易脱离实际。齐白石有一段着名的说法:“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后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以形似为基础,重在神似。艺术真实以不脱离生活真实为原则,脱离生活真实的东西如空中楼阁,如沙滩上的建筑。但盲目地追求生活真实,而忽略了文学创作的目标,也会迷失方向。

三、如何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活真实,什么是艺术真实,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那么,接下就要探讨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是把二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家,既有深厚的生活阅历,又有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善于从生活真实中提练加工出富有本质意义的创作素材,从而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前人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谈创作体会的文章也很多,但根据我的研究,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为什么搞文学创作也要懂哲学,因为哲学是指导一切科学的科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难以写出真正的艺术品。比如,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你要反映或再现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指导,可能就会歪曲历史,违背历史真实性原则。再比如,你写现当代的社会生活,如果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作指导,你对现实的把握可能就要走样,因为你的思想不正确,你没有把握住现实生活的主流和本质,抓住了一点支流末节,就大做文章,结果犯了政治上的错误,或者说主题思想不过关。反映现实生活,如果没有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不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就有可能滑向反现实主义的泥坑。因此,作家要多学点哲学,不断开阔眼界和思想,成为生活的思想家。有的作者告诉我,老是觉得个人写的东西缺乏思想和深度。什么原因呢?我看主要是读哲学太少,理论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够。除了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我建议多读点中国儒家、道家和禅学,或者印度传来的佛教,这对文学创作是很有益处的。不读儒家着作,就不知道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事方法;不读道家即老庄的着作,就不知道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就会陷入人生的种种苦恼;不读禅学和佛教,就不知道人生六道轮回之说,就难以理解禅意人生,禅是一种境界,一种机锋,一种棒喝。读了禅学,诗歌的品位就上升一个台阶。孔孚的新田园诗大家都喜欢,他的诗好在什么地方?其实,就是好在他的诗歌有一种禅学的意蕴。

第二,坚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提练生活,把生活真实当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是老生常谈,有的会员会说,我们整天都在生活,吃喝拉撒睡一样也不少,怎么还要俺深入生活?但是,我敢肯定,即便你天天都在生活,却不一定发现生活中的美,也不一定认识了生活的本质。作家就是要从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开掘生活的本质。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深入观察生活,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一是要善于观察。作家要有一双犀利的眼睛,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繁杂琐碎的事物中发现美,即便是别人观察过写过的事物,也能找到新的角度和能成为艺术的东西。艺术家总是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某些人和事中蕴涵的艺术特质。怎么样使艺术真实不脱离生活真实?古今中外不少文学艺术家都作了探索。苏格拉底说:“看来我们对于写作这些故事的人,应该加以监督,……因为他们所讲的既不真实,对于未来的战士又是有害无益的。我们应该把真实看得高于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二是要高度概括,典型化就是高度概括的手法。杂取各种人共同的性格特点,然后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比如《阿球正传》,就是杂取了众多农民的性格,然后集中到阿球身上,把中国农民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模拟现实生活。这是允许的,性格塑造可以高度概括,但细节却要模拟生活。我最近看到一个留学生写的文章,里边谈到三种方法,即直接的感官刺激、语言同调、思维同步。我是比较赞同这个观点的。散文也好,小说也好,要想获得艺术真实的巨大感染力,就必须在细节上模仿生活,在语言上做到同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一样的语言语调。在思维上也要同步,一个农民的思想不可能有市民的思想,一个将军也不同于一个士兵。有些作品叫小孩子说大人话,就有点滑稽可笑。关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必竟原来有雪花,就含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那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不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主动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提炼、挖掘、概括本质性的东西。有的作者觉得没的写,我看主要就是缺少生活积累,生活的底子不够。那么,深入生活就成了补课的第一任务。有的作者不是没有生活,他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但还是写不出,肚子里有货倒不出,这就是善不善表达的问题。还有的作者有了一段生活,也写了一些东西,但再写下去,就感到捉襟见肘,没多少写头。这说明他已经透支了生活,需要赶快深入生活,补充养料。我曾劝一位作者多出去走走,见多识广才有写头。老是身边的人和事,等把亲朋好友都写完啦,还写什么呢?有的作者说,我有生活,也有观察生活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艺术技巧,那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不受欢迎呢?这是因为缺少创造,你写的东西,人家也写了,你没有超过人家的地方,所以就雷同,就一般化。艺术具有不可模拟性,是这一个。即个人风格、个人气派,独立思考、独出心裁、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三是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要把艺术真实作为追求的目标。文学艺术说到底是意识形态范畴,既然是意识形态,是精神产品,那么,精神产品就有精神产品的创作规律。从哲学上讲,是逐步深化自己的认识,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的认识规律。因为任何作家对客观存在和客观真理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都有一个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有的老作家劝青年作家要沉得住气,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有一点小感想就写大部头,要多读书,多积累,思考成熟再写。写诗歌要遵循诗歌的创作规律,诗歌是高度概括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讲究意境和意象的创造。有的作者写的诗歌,没有诗味,把分行的诗歌连在一起就是散文,就在于对诗歌这门艺术还不了解,对其创作规律还没有把握。写小说讲究人物塑造,一篇小说,人物塑造任务完成了,性格突出了,血肉丰满了,人物写活了,小说就成功了。有的作者小说只讲故事,不塑造人物,故事讲完了,人物还是没有站立起来,那么这篇小说就是失败的。有的作者注意了塑造人物,但由于对生活观察不够,写的人物雷同化,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也不算成功。还是对生活真实没有体验好。有的作家受文革“三突出”的影响,写出来的人物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还是因为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缺乏深入了解,不能把这一个与那一个区别开来。写散文,要讲究思想、在场和诗意,这是我这几年在网络上学到的新散文理论。所谓思想,就是思想到位,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像白开水,那是没有味道的,读者是不买账的。那种无主题散文更是误人子弟的提法。思想是散文的神,所谓形散神不散,这个神就是思想。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是唐代韩愈提出来的。我国先秦散文的巨大成就,就在于思想深刻。所谓在场,就是要求作者在生活现场,不是现场办公,而是现场体验,写出你的感受,写出你的亲历亲为,写出你的思考。这一点与写小说不同,小说要求作者退场,要退避三舍,退得越远越好。散文却要求作者在场,现场感强的散文,必定是有真情实感的散文,有深厚的生活阅历,有高兴或痛苦挫折的亲身体验。所谓诗意,就是富有激情,用诗的语言写散文,整篇散文充满了浓厚的诗的意境。

关于虚构问题。这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法。即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为了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对于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予以调整安排,加工提练,集中概括,并运用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塑造人物的整个过程。除了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等不能虚构外,各种小说和诗歌都是可以虚构的。但是,虚构绝不是脱离生活的随心所欲的凭空捏造,而是借助分析综合,联想想象,对现实生活的加工改造。使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既像现实生活那样真实可信,又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更强烈、更集中,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这就是说,我们在运用虚构手法时,一定不要凭空编造,要以生活真实为依据,要反映生活的本质,要善于发现美,做到“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要让读者在你所塑造的人物中看到自己或某类人的影子,这样的文学作品才算是成功的作品。

有人向我提出散文能不能虚构的问题,我认为,在总体上来说,散文是不允许虚构的,散文的生命在于其真实性。但是,如果照像般地复制或模拟生活,那就谈不上艺术真实。既然散文是经过加工创造出来的艺术,那么,在一些细节上就应当允许虚构,人名地名也可以虚构,其中的人物也不必受真名实姓的限制,只要符合生活逻辑,虚构就是允许的。如果说散文注重艺术真实了,那必定是遵循了这一创作规律的,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就是说,散文的基本材料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散文的意境和情景是虚构的。

⑶ 简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处理好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创作的前提。历史的真实是历史真实演绎的事件,具有客观性。艺术的真实是经过艺术家对真实事件的生动描绘及深刻感悟,使之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作为美术创作者应该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来理解历史、诠释历史,应该以健康、成熟的心态对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画家应该是历史的审美判断者和审美创造者,要辩证地处理好审美评价、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即“真、善、美”三个方面的关系,要在历史史实的表现中传达出当代美术家的现代审美感受。
总之,艺术真实是作家在某种层次上对生活真实所作的审美的、创造性反映的产物。从生活真实出发,善于发现、选择、提炼与融合,善于把生活中那些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东西表现出来,尽可能深广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审美地体现出艺术真实,应当是文学创作的不变追求。也只有在生活真实的“实真”和艺术真实的“似真”的共同铸就下,文学创作才能被赋予应有的艺术张力。同时,请记住狄德罗的一句名言“任何东西敌不过真实”及“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的历史告诫,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极具启发意义。

⑷ 你的人生是件艺术品

《谈美》的开头有这样的一段故事:

曾经有北大学子在文章中说,高中时到北大玩,途径燕南园,见一位身材矮小的老者,静静坐在青石板上。看到他们走近,老人驻起拐杖,慢慢绕到燕南园残垣之后,隔墙递过一枝盛开的桃花。等他考入北大,才知道那递花的老人,就是朱光潜。

(一)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朱光潜在给年轻人的信中谈到“人生与我”的话题时,曾拿草木虫鱼的事例和自我作对比:

“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绝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绝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不绝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它们来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就是目的”,“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

生活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作品都是自己。人自喻为万物灵长,反而更容易为俗世凡事烦恼,为内心欲念所牵绊困扰,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生存智慧反而不如世上万物。“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是这位美学家将艺术审美态度带入生活之后形成的独特人生观念,饱含着对生命智慧的无言之美的感叹和认同:

宋代儒学家有“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孔子也说“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从古至今,廓然恬心,以外物关照比拟自心,追求人生的冲和平淡,是许多哲人化解人生苦恼,超脱凡俗的共同方法。人生这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如何涂涂描描,个人都有不同笔触和布局,但是真正可以超越实际人生距离,以一种艺术的观念看待人生,在严肃和豁达之间持守有度却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现象。美学观念以哲学为基础,强调现实经验对审美态度的影响,认为所谓“美感”,起源于人们对形象的直觉。相应地,人是否可以把艺术观带入人生经验,使得人生艺术化取决于诸多人生事实和生活经历。“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直觉时的特质”,人生无法直接用“美”或“不美”来衡量,诸如善恶、真假也只是窥一斑而无法现全身。人生是一个不断行进演化的过程,而且并不完美,喜剧太多,人生过于轻浮;悲剧充斥,人生恐怕太沉重。

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唯其不完美,艺术化的人生才有可以言说、践行的存在理由。

不同人看待一棵古松形成不同的态度:木商的实用主义态度,植物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画家的美感态度。面对人生,绝大多数人都是实用主义态度,少数人是审美心态。朱先生认为,实用的人生态度,起源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知觉起源于经验。追问人生意义,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些终极问题是人所共有的特点,追寻不得,苦苦思索,荒废光阴,甚而陷入悲观极端的例子比比皆是。意义大半起源于实用,偏重于利害讲究。从这一点上讲,追问人生对自己有何好坏利弊,未免有些荒唐。人即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自己的参与,便无法构成完整的一生,便无法奢谈评价和影响。

况且,人生终究对自己有何好坏益处,在其生存之日无法完成回答,唯有生命终结之时,回顾一生,自己和他人才可以给予评价。正如上文开头所引用朱先生的话,草木虫鱼,对于它们来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因此,过度对待人生的利害得失,强调征服意志和欲念,都会有损于本性自然的生活,人的生存就会误入歧途,甚而会产生极端如自杀、自虐等悲剧,“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因为,“生活就是生活,别无其他目的。”

(二)

再来看,艺术化的人生审美态度。

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不把一条街当做到某酒店和某银行去的指路标。他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人生只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充斥着缺陷美。艺术是用来弥补现实世界的不完美的。人需要在经历现实生活的残缺和悲剧之后转向理想世界寻求精神安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无法避免。既然,在实用和科学的世界里,事物只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才有意义,一旦孤立无援便会丧失自我存在感。那么,在孤立中却能显现出自身价值的美感世界,便是迷茫于现实的灵魂的最好去处,也是人生走向艺术化的根源所在。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在一些人是平行线,一直遥遥相望,一些人是交叉线,一点交集后渐行渐远,在另外一些人则是一条吻合的直线,然而这样也相当地“危险”:把人生过成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并非易事,疯子一样的天才们如梵高、尼采都是典型的例子。大部分人都难逃凡俗杂务,心为所坠,以为高标隐者、风流奇人只是舞台上可供偶尔观赏的木偶而已,乐道之余,仍旧回复到日常生活中才是正常。也因此,艺术化的人生之美便在匆匆日夜的时间奔流中湮没无形,人生也逐渐在繁杂琐碎中走到尽头。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生活中的美,固然难得,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为弥足珍贵。“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在生活空余之时偶然跳出生活之外,去看看风拨开树梢吹来的云,水里静开的莲,走一走临河的水道,听听雨声看看波光,日常的生活也会情趣盎然。至于人生这部艺术杰作,则需要在灵魂的冒险中去酝酿完成。

⑸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读完一本经典名着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篇1

纵观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大致分为了三个板块,其一是谈对美的欣赏,其二是讲美的创造,最后引申到了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先生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论。这本书看完后,对人生与艺术,自己与美有了自己的感悟。

书中开篇就解释了谈美的原因,“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要做到“免俗”。而探讨现如今美的意义,或者是美学的意义,有一个很着名的观点就是现代美学的美育,美学可以把人的存在纳入形式表达的方法,审美的本质就在于让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意味着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对人生的的深层把握。以我所学,美育能够成为可能的基础,是因为艺术主要就是负担人的感性认知以及美感意识的水平的职责。而审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才能摆脱生命的慵常性,复苏被现实麻痹的感知,重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统治的时代,艺术成为了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大潮里,唯有通过美育获得存在的感知,得到真正的本真。

在对美的欣赏上,首先是态度问题,对一颗古松不同的身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无论何种感悟都是带有个人的主观,这也体现出艺术与人生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仔细观察生活,确是如此,生活中极平常的东西都带有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看到公寓旁边与楼齐高的参天大树,我们可能习以为常,而当我用审美的观点去看待它,它又是那么的特别。站在树底下观之,只觉望不到树尖,树干上都是风霜的痕迹,凹凸不平,却带有一种古朴美;有次站在楼顶观之,别有一番景象,居高临下,它是那么的孤立,独树一帜,显示出傲然挺立之感,不畏寒冬,心中不觉对此敬佩。当时正值我背书背的很烦闷,忽觉树都能如此不畏环境的艰难,何况人呢。我想这就是审美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体验。

艺术与实际人生也是有距离的,而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他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本来就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本来现实的结局完满的,而改写成文学作品后,去掉了完美,给了他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这就在于这样使得悲剧更深入人心,能够起到更大的艺术效果。我们感悟艺术作品的时候,也要记得这个适当的距离,书中的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跟鞋,表演时的声调不像平常,这都体现距离。而这个是适当的距离,距离太远变成无法理解,而太近则不像是艺术。所以朱光潜先生说“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要以主观的参与者退变为客观的观赏者。

朱光潜先生也谈到了几点对许多人对美感的误解。美学不是享乐主义,而这个享乐指的是快感,我们欣赏一件作品时候的快感,愉悦之感,并不就是美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这个也解释了我心中的的疑问,对于一件事物的喜欢,并不能说明这个事物是美的,正如“实验美学”的人做的实验,问受验者喜欢哪些颜色、条纹,而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不能以大多数认为而断定它是美的。另一个误解是联想带来的就是美,“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联想也不会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联想只是持有实际人的态度,在它的艺术本身以外去求它的价值,这显然是不对的。最后,考证和批评也不是对美的欣赏。当你看到一件文学作品,探析作者的一切,透析写作缘由,社会背景等,这可能会在无意之中磨灭了美。“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或许对待作品,我们应该不掺加杂质,以本真之心去看待,这样也能更好地阅读作品,得到其中的真谛。

在美的创作上,朱光潜先生谈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游戏说。“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把艺术变得更加具体化。游戏和艺术一样是把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也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游戏也带有移情作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这可能是受到席勒认为人有一种游戏冲动,这是以美为对象的艺术创造冲动。但是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同时,也使艺术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承担了太多的“说教”功能和“神圣”色彩,弱化了游戏的实践性、对话性和非功利性等。总之,我认为在美的创作上,朱光潜先生提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十分正确。以前看过一段话说,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拿读书的钱出去旅行,古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接着就有人回复说,你不读书,即使行了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说的不无道理,心中没有知识的储备,更不会说对美有任何感悟。现在的我们,应该打好基础,多充实自己,不管是知识上,还是能力上。正如书中所说,灵感是突如其来,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是不由自主的、突如其来的。“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也就是对美的欣赏上说的有一双审美的眼睛。要留心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事物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最后朱光潜先生说道人生的艺术化。以上见解可观之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紧密,朱光潜先生也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而他也把人生分为了实际人生和整个人生。实际人生只是整个人生中的一部分,艺术与人生都有一种完整性,都是以“情趣”为本体的生命精神的显现。朱光潜先生说,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我想这里的本色是指的有趣的,有源头涉水的生活,而不是机械的、干枯的生活,而是显露人生真性情的生活。

艺术和生活的创造之中都含有欣赏,朱光潜先生说:“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而我们对于生活也要怀有一定的严肃性,正如前文所说,在持出世精神与做入世事业之间、在超脱人生与淑世主义之间的圆融。或者说,严肃与豁达尖山的艺术与人生态度,还喻示着道德精神与审美主义的同一性。我觉得这种豁达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过度的在乎我们自己的得失,斤斤计较,殊不知这是在丧失生活的乐趣。

而朱光潜先生说的阿尔卑斯山谷公路边的标牌:“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里生活,恰如乘坐在疾驰而过的汽车上,“慢慢走”有的人认为是以时间换空间,把实用的人暂时变成审美的人,把路旁的风景变成审美的对象。“欣赏啊”,就是完成一次完满的审美经验,体验到真正的“美”。现实世界名缰利锁,人生很难自由超脱,而我们可以怀着美感的纯粹意象的世界,看淡我们名利得失和利害关系,做一个纯粹的本真的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我们也可以在自己心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从心中开始做一个本真的人,找到我们自己人生与艺术的联系。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篇2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篇3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阅读全文

与艺术与人生之间有什么距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4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2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6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