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红楼梦运用什么古诗艺术手法

红楼梦运用什么古诗艺术手法

发布时间:2022-12-20 19:08:25

A. 《红楼梦》中的诗词属于什么风格

红楼梦十二支曲是属于元曲一类,但脂砚斋透露说此乃雪芹自创的新曲,格式、韵脚、意境、情意都是雪芹新创的,不同于元代的曲。

B.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它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

《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红楼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它“放射着强烈的诗和理想的光辉”。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

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2)红楼梦运用什么古诗艺术手法扩展阅读: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的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

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C. 红楼梦中采用的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举例论述

《 红楼梦》 虽然是一部写实小说,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却常常运用非现实的神秘思维方式,借助神鬼灵异等佛道观念,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出真幻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小说开头便运用女娲补天的神话,赋予宝玉一个顽石的前身。接着一僧一道携石而去,历经几世几劫之后,顽石又重回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上面字迹分明,记载着它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这种奇异的开局方式与道教观念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从叙述方式上看,又近乎所谓的“倒叙”,透露出了全书结局的端倪。在此后的情节发展中,顽石的本性与宝玉的性格如影随形;一僧一道突兀而来,突兀而去,引导故事向纵深发展。

在甄士隐的梦中,一僧一道讲述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一段情缘,为下文宝黛缠绵徘恻而又磕磕碰碰的爱情罩上了一层“木石前盟”的奇幻外衣;暗示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是为了偿还灌溉之情,一旦泪水流尽,爱情即以悲剧结束。僧道二人对士隐叮嘱道:“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后来士隐听了道人的《好了歌》 ,心下大悟,断然离家修行,实际上已为宝玉的遁入空门作了铺垫。

第五回关于“太虚幻境”的描写,在全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主要人物的命运作了暗示,对情节发展及最终结局作了交代,可以说是理解全书的一把钥匙。“太虚幻境”的创造正是借助了佛道观念。在“太虚幻境”中,“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显然,这正是道教所追求的“仙境”。在这仙境之中生活着警幻仙子等一班仙女,她们“荷袂编跃,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她们的名号也都与佛道有关: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警幻仙姑受荣宁二公剖腹深嘱,特引宝玉“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希望他“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宝玉留恋儿女之情,忽至险恶之处,警幻仙姑命他作速回头,因为前面即为“迷津”。佛教认为,三界六道都是迷误虚妄的境界,故称“迷津”。芸芸众生皆陷溺于“迷津”之中,须赖佛教教义,觉迷情海,慈航普渡。警幻仙子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这此描写暗示了宝玉所要经受的种种磨折和最后的打破情关。

还有“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的“风月宝鉴”,一面为美女,一面为骷髅。这面“风月宝鉴”乃是佛教“不净观”与道教法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由警幻仙子所制,由跛足道人掌管,可以疗救心存妄念的生命垂危者。按照佛教“不净观”的教义,只要将美女视为骷髅,就可去掉邪念淫欲,就可济世保生。可惜贾瑞至死未能醒悟,结果命归黄泉。世人不谙此理,反而归罪于宝镜,要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这面“风月宝鉴”,充分体现了《红楼梦》 以佛道观念进行艺术构思的特征。

秦钟病危之际,宝玉前来望候,为了突出两人的情谊,小说借用了佛教关于地狱的观念。秦钟挂念家事求告鬼判宽限一会儿,“鬼判都不肯询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但一听说宝玉来了.都判官“先就唬慌起来”, “众鬼见都判如此,也都忙了手脚”,一面又抱怨都判道;“你老人家先是那等雷霆电雹,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是阴,怕他们也无益于我们。”都判道:“放屁!俗语说的好:‘天下官管天下事’,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别管他阴也罢,阳也罢,还是把他放回没有错了的。”众鬼听说,只得将秦钟之魂放回,宝玉终于与秦钟得以诀别。

晴雯是一个气质高洁的女性,她临终之时笑道:“我不是死,如今天上少了一位花神,玉皇救命我去司主。… … 我这如今是有天上的神仙来召请,岂可捱得时刻!”宝玉听了小丫头的讲述后忙道:“这原是有的,不但花有一个神,一样花有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小丫头信口说晴雯是专司芙蓉的花神,宝玉“去悲而生喜,乃指芙蓉笑道:‘此花也须得这样一个人去司掌,我就料定他那样的人必有一番事业做的。虽然超出苦海,从此不能相见,也免不得伤感思念。”于是便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芙蓉女儿 》 。借助道教神仙之说,既赞美了晴雯的冰心玉质,又表现了宝玉与晴雯的心心相印。

尤三姐是《 红楼梦》 中又一位刚烈高洁的女性,为了刻画这位人物形象,小说再次借用了佛道的有关观念。柳湘莲眼见尤三姐已经自刎而死,恍惚中又见尤三姐从外而入,向他泣道:“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妾不忍一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湘莲不舍,还欲再问时.尤三姐道:“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感,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湘莲警觉,似梦非梦,“旁边坐着一个 腿道士捉虱”。湘莲问道士:“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湘莲被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竟自截发出家,跟随疯道人飘然而去,不知何往”,这就使尤三姐、柳湘莲的爱情悲剧染上了空幻的色彩,进而突出了全书的主旨。

为了暴露封建贵族家庭内的嫡庶之争,揭示赵姨娘的险恶歹毒,小说让马道婆用道教法术------靥魔法使宝玉、凤姐中魔。就在宝玉将死未死之际,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突然出现,解救了这场危难。癞头和尚摩弄那块玉石时念了两段诗:“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未通灵之前,无喜无悲、通灵之后却招来了是非,要想从梦中醒来,必须揩净粉渍脂痕,走出绮栊环境。当冤孽偿清之时也就是散场之日,这些浓厚的佛教观念都在预示着全书的最终结局。

脂砚斋曾如此评论《 红楼梦》 的神鬼怪异之处:“《 石头记》 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又如此等荒唐不经之谈,间亦有之,是作者故意游戏之笔耶?以破色取笑,非如别书认真说鬼话也.’ 的确,曹雪芹不是在“认真说鬼话”,但也不仅仅是“故意游戏之笔”。他是极严肃地借助佛道教义观念达到创作的艺术效果,刻画人物的复杂性格,表明自己的创作主旨。只有全面把握了《红楼梦》 与佛道文化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这部伟大的古典名着。

D. 如何欣赏与评析《红楼梦》一书

《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它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它的基本艺术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在结构方面,完全打破了小说传统的单线结构方式,它把中心的人物和事件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矛盾线索齐头并进,并且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他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比单线式结构要更接近生活的更高级的结构方式。

《红楼梦》在艺术手法上普遍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就大环境而言,它写了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世界,又写了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者的世界,并且有意地将这两个世界进行对比,以作出审美的判断。例如第五十八回至六十三回写大观园的春天,展开了一群少女们的纯真美好的心灵世界,接着便写贾珍贾蓉和贾琏对尤氏姐妹的玩弄和糟践,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红楼梦》文辞极好,无论叙述故事,写人对话,还是吟诗作赋,笔笔不离人物个性,《葬花词》就是黛玉的;只有宝玉才能写给晴雯《芙蓉诔》;只有王熙凤才能脱口说出五言排律第一句之“一夜北风紧”。

由于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历久不衰,文章论着汗牛充栋,意见纷纭,渐渐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E. 《红楼梦》的诗化特色

《红楼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着重写其“神韵”,多用象征物态突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俞平伯先生认为《红楼梦》中的笔法堪入“神品”。清人姚燮评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宝玉往妙玉栊翠庵乞梅一节写道:“妙玉于芳洁中,别饶春色。雪里红梅,正是此意。”白雪红梅的描写,在将神情寄寓于物、象征着人物的精神境界方面。曹雪芹以冰雪晶莹天地之中吐芳怒放的红梅,比喻妙玉在孤傲高洁个性之中深蕴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很好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曹先生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曾经十分明确的提出了对王维王摩诘的诗境的推崇,《红楼梦》全书中也几乎处处充满着王维诗的意境美

盛唐诗人王维全面的艺术造诣使之对后世诗学以及艺术理论形成了很大的笼罩力。《红楼梦》的文本较为充分地反映出王维对后世的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对浑融蕴藉、兴象玲珑诗美和高度情景交融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促使《红楼梦》“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明
确标举王维诗歌。黛玉要香菱首先读《王摩诘全集》,而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并且要求香菱“细心揣摩透熟了”,比对李杜的诗歌所作的“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出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格外重视。俞平伯先生认为“黛玉跟香菱谈诗,不妨视为悼红轩的诗话。”而香菱对于王维诗歌体会入微,得其神妙的鉴赏,实际上就是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品赏之见,香菱对王维诗歌发表的那番精微的鉴赏,已多为后人论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精于炼字艺术时所引用。

《红搂梦》中的大量诗文曲赋多有对王维诗歌字句、意象到立意的袭用和借鉴,可见出作者对王维诗歌的熟悉和欣赏。《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景致的文字,多通过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句和诗意的借鉴和化用,来营造一种宁静幽美、清雅如画的境界。如贾宝玉所作《蘅芷清芬》“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第十八回)一联,取意于王维《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而《赞会芳园》中“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第十一回)几句,则颇有《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如画意境。贾宝玉所作藕香榭对联上句“芙蓉影破归兰桨”(第三十八回)以动写静,显然源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的特殊写法。第五十回《芦雪庭即景联句》中,李纨的咏雪诗句“寒山已失翠”,翻用了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寒山转苍翠”。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的“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的妙对,也受了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意境的启发。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在具体的字句、意境方面袭用王维诗歌,还在情趣、神韵方面进行模仿,往往神情逼肖。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中黛玉为宝玉代拟的那首《杏帘在望》尤显功力。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语言清新明快,境界安详和乐,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王维田园诗代表作《渭川田家》、《淇上即事田园》、《山居秋暝》等的结构和情调十分相似。

《红楼梦》的“诗化”还表现在将“诗的素质、手法、境界,运用到小说中去”。从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推崇和精到的评赏可见,曹雪芹在诗学审美取向上的确倾向于王维诗歌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富有“神韵”的审美趣旨,这一审美趣旨渗透到《红楼梦》全书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法中去,追求空灵的韵致,传神写意,造成明净自然、蕴涵不尽的艺术效果。
王维的辋川别业将诗画的意境融会于庭园的布局与造景之中,体现出后世园林所崇尚的内省和精致的美学品位,以及一种宁静淡泊的情致。随着《辋川集》和《辋川图》的问世,辋川别业的自然胜景和其中的诗意生活更加成为后世追慕仿效的经典。《红楼梦》的大观园与王维的辋川在设计、规划,命名、立意方面都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表现出士大夫心目中富有诗意的理想境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虽是一群贵族青年男女的日常居所,显然也融合了作者“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的志趣和向往。大观园中楹联、匾额、景点的设置和命名,有很多可以从王维辋川景致和王维诗歌中找到其艺术渊源。如大观园的“暖香坞”、“蘅芜苑”、“潇湘馆”、“藕香榭”、“紫菱洲”这些雅致而优美的命名很容易联想到辋川的“辛夷坞”、“竹里馆”、“文杏馆”、“斤竹岭”、“木兰柴”、“茱萸沜”。而大观园中稻香村“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草茎掩护”、外面“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与王维《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朴素简洁、回归自然的追求也十分一致。尤其是潇湘馆“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十七回)的清幽意境,与王维笔下的竹里馆非常神似。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创造了一个远离尘嚣、幽清寂静的境界。其中分明有着一个高雅闲逸、离尘绝世、弹琴啸咏、怡然自得的诗人自我形象。《红楼梦》第十七回写贾政察看潇湘馆时暗暗忖思:“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宝玉为潇湘馆题的对联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十七回)。当宝玉询问黛玉住哪一处好时,黛玉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第二十三回)都是着眼于这一环境清雅幽静、绝俗超逸的意蕴,而这一环境的居住者也非“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黛玉莫属。

王维在诗中擅长为各种人物“审象求形”、“传神写照”。如《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先画出人物所在的清幽洁净的环境,然后抓住人物“科头箕踞”的动作和“白眼看人”的神态,寥寥两笔,便栩栩传神地塑造出一位寂居林下、孤高傲世的隐士形象。这一诗意也为第三十八回史湘云所作的《对菊》所借用,以“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描绘了清幽高逸的环境,刻画出不拘礼法的“傲”情态。《红楼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着重写其“神韵”,多用象征物态突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俞平伯先生认为《红楼梦》的笔法堪入“神品”。清人姚燮评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宝玉往妙玉栊翠庵乞梅一节写道:“妙玉于芳洁中,别饶春色。雪里红梅,正是此意。”白雪红梅的描写,在将神情寄寓于物、象征着人物的精神境界方面,与王维《袁安卧雪图》中的雪中芭蕉相似。王维以芭蕉比喻袁安,表现凡夫俗子之身不怕苦行即可成佛的禅理。曹雪芹以冰雪晶莹天地之中吐芳怒放的红梅,比喻妙玉在孤傲高洁个性之中深蕴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很好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F. 红楼梦的写作艺术是什么

《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可谓字字有意、处处点睛,其表述方式可以概括为一树千枝、一源万派。 一、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反复使用同一词语,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曹雪芹很多时候写下看似随意的一笔,实际在后文之中会起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第14回中,写秦可卿办丧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而在曹雪芹还未遗失的80回书稿中,卫若兰的名字只出现了这一次,难道曹雪芹写下这个名字后就把他丢一边了?不是,在第31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曹雪芹的写作合作者脂砚斋有一条批语:“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配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这条批语中提到了一个叫若兰的人,若兰是一个简称,指的就是14回提到的卫若兰。这条批语告诉我们,在80回之后,有一个射圃的情节,卫若兰在射圃的那段情节中,佩戴了一只麒麟,而这只麒麟,就是31回中所写到的翠缕捡起来给史湘云看的那只麒麟,也正是第29回贾宝玉从清虚观所得的麒麟。而既然雌麒麟戴于史湘云身上,公麒麟戴于卫若兰身上,那就意味着后来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这就表明了80回后至少会出现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卫若兰在射圃两个有卫若兰出场的情节,所以14回中曹雪芹写下卫若兰的名字决非随意之笔。由此可见,曹雪芹把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二、字字有意,处处点睛 曹雪芹写下的每一字一句,都暗含深意。 如第18回,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都有深意隐于其中,决非随便写了四出戏就行了。第一出戏:《一捧雪》中的《豪宴》一折,脂砚斋有批语:“伏贾家之败。”这就告诉我们,贾府最后的败落,与一件古玩有极大的关系。第二出戏是《乞巧》,乃《长生殿》中的一折,脂砚斋批语说这是“伏元妃之死。”第三出戏是《邯郸记》中的《仙缘》,脂砚斋指出这是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戏是《离魂》,乃《牡丹亭》中的一折,脂批写道:“伏黛玉之死。”,影射了80回以后的三个关键情节:贾家抄家、元春之死、黛玉之死。这就说明林黛玉之死并非像续写的那样“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而是沉湖而死(刘心武)。 三、妙笔谐音,隐喻真相 曹雪芹在取人名、地名时也十分讲究,常采用谐音的手法,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单音节的象形字,这样一种文字的特点,就产生了同音字的效果,就有许多不同的字,却读同一个音。但是我们由于在上下的语境之中,它不会发生误解,因为它有着上下语境的制约了。这样一种谐音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字的谐音文化。曹雪芹非常艺术地把这样一种谐音文化运用到了小说的创作之中。 谐音法主要体现在《石头记》的人名和地名方面。小说开篇就是两位人物,贾雨村、甄士隐。小说的正文也交代了,它是谐音,“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当然那个“村言”根据专家们的考证,应该是存在的“存”,语气虚词的那个“焉”,但是文本里边是村子的“村”,言语的“言”,因为要跟这个对仗,那个“隐去”和“存焉”应该是对仗的。咱们不管是“存焉”还是“村言”,总之它是说,我这是隐喻曹家历史的。那么“贾”和“甄”,这两个姓氏就是谐音“真假”那两个字的。同时我们知道,小说中有一位贾宝玉,经常还提到一个甄宝玉。京城的贾家,又说到江南的甄家。这个小说妙得很,到了第56回,贾宝玉就梦见那个甄宝玉了。甄家的人就进京到贾府来拜访了。就是假的已去,真的来了,假的是荣华富贵,真的是什么呀?破败毁灭,这是《石头记》的根本宗旨。所以假和真,这在《石头记》它是一个大的隐喻,它也是通过谐音来体现。我们再看贾家的四位小姐,大家都知道,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非常明确地指出,这“元迎探惜”那四个字,是谐音“原来应该值得叹息”那个“原应叹息”四个字,就是她们的命运是非常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你要为她们发以叹息。所以《石头记》的人物很多具有这种谐音的暗示,它暗伏了情节的发展和走向。 四、处处埋伏,暗含结局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薄命册,金陵十二钗都是一幅画,后边是四句诗,隐喻了她们未来的结局。我推测金陵十二钗各自是花的化身,比如林黛玉和晴雯都用芙蓉花象征,所以晴雯是芙蓉花神,贾探春是杏花,薛宝钗是牡丹花,史湘云是海棠花等等。 宝玉看到的金陵十二钗第一幅,画的是一围玉带,两株枯木,一堆雪里边一股金钗,那就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就是隐喻林黛玉和薛宝钗未来的结局。比如说贾探春,她的册子上,画的是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上有个女子,在那掩面啼哭呢,还有两个人在那儿放风筝。后边它也配上四句诗,“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就是隐喻贾探春将来要远嫁海外。 第7回薛姨妈送宫花,每一个过程都有着强烈的隐喻性质。比如送到贾惜春的时候,贾惜春正和小尼姑智能儿在一起玩。周瑞家的开玩笑说我正要和智能儿说,也要剃了头发,去当姑子去呢,可巧送了花,要是头发剃光了,这花往哪儿戴呀。贾惜春当时五六岁,很小,她这时候绝对不会有要出家当尼姑的想法。但作者却是通过这样一个情节,暗示了贾惜春未来做尼姑的结局。 五、一树千枝,一源万派 曹雪芹写的文字,总是能从短短几字,扩展到许多事情。 如第40回“金鸳鸯三宜牙牌令”,从湘云说的几句看似平凡的牌令词中可以看出许多事情。第一句叫“双悬日月照干坤”,此句是指当时干隆当上了皇帝,而他的堂兄弘晳想设法夺取王位,若干隆是太阳,那么弘晳就是月亮。史湘云又说了一句“闲花落地听无声”,这就意味着当时的斗争还是暗斗。然后,史湘云又说:“日边红杏倚云栽”,意思是说也有人会依靠日这个力量从而得势。紧接着,湘云在鸳鸯报出“樱桃九熟”的牌名后,说“御园却被鸟衔出”,意味着御园的全部价值,都会被外来力量夺走。 六、穿针引线,天衣无缝 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黄帝以下就是尧舜禹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做妻子,后来舜死了以后,两个妻子到南方去找他,一路走一路哭吧,后来在湖南那边,说哭的眼泪滴到竹子上成了斑竹,当然我们现在有那个品种了,上面有斑点的那种竹子。娥皇女英后来跳到湘江自杀,就成了湘水的女神了,因此竹子呢,叫做湘妃竹。曹雪芹非常巧妙地把这个典故用到了林黛玉身上。起诗社的时候,大家互相起别号,贾探春给林黛玉送了个雅号,叫做潇湘妃子。说你住在潇湘馆,那么多竹子,你又爱哭,将来你想林姐夫,那个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我们就叫你潇湘妃子吧。这是非常明显地用这个典故,但这个典故是娥皇、女英两个人,如果说林黛玉是娥皇,那么谁是女英呢?就是史湘云。薄命册判词里边,“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都是用这个典故。所以娥皇女英象征林黛玉史湘云,应该是贾宝玉前一段和后一段真正爱情的两个象征。史湘云是属于抄家以后宝玉爱情的寄托,所以鹅皇女英这个典故用得非常巧妙。潇湘妃子明确说出来了,史湘云是正式姓名,属于暗说,真正妙不可言。

G. 红楼梦的艺术手法

文学巨匠,大都是语言大师。曹雪芹当是其中之佼佼者。他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着《红楼梦》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用新颖别致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贝奈杰托说:“我们开口用新字时,往往改变旧字,变化或增加旧字的意义;但是这过程并非联想的而是创造的,虽然这创造所用的材料并不是假想的原始人的印象,而是许多年代以来都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的印象,这社会的人已经在他的心理机构中储蓄了许多东西,其有同样多的语言。”这可以作为曹雪芹独创词的界说。他告诉我们,作为字、词、句本身并不一定是曹雪芹自己所创,但在他笔下往往是变化或增加了旧字、词、句的意义,“赋新诗句隐,”使语句既新又隐。如“贾雨村言”就是用隐语表现出来的,即编出一套假话来描述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和贾府兴衰的故事。曹雪芹构词的独特手法,“在多数情况下,是使用最普通的一些词句,然而这些词句在有形象表现力的语言上下文中,获得审美倾向。”诸如仿造构词,借代构词,比喻构词,通感构词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都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如“绛珠”,这是以独特美感造出来的词,古代文人描写女子伤心至极而流泪,一般称“红泪。”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直接用“淋漓襟袖啼红泪”,“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来表述。而曹雪芹这“绛珠”二字却浸透着“一把辛酸泪”的。脂评甲戌本批:“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再如“禄蠢”、“冷香丸”。无不令人感到新奇、雅致。曹雪芹独创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有关描写宝玉爱情婚姻悲剧的部分,约占独创词总数的5/8左右。用于凤姐身上的独创词,在全书出现89次之多、独创词用于人名的有二百多个;用于地点的(包括地名、山名、处所等)有二百多个,用于物的(包括服饰、器皿、花草)有二百五十个,像官职属独创的有十九个。这些独创词综合起来约一万四千多。我们知道《红楼梦》程甲、乙本都是七十多万字,平均在五十个词中,大约有一个词是曹雪芹独创的。

第一,曹雪芹是有意来构词。首先,从书中材料可以得到印证。如他给丫环、小厮起名字,是有规律的。贾母丫环的名字多是连绵词的——鸳鸯、琥珀、翡翠、玻璃等。袭人原是贾母身旁的大丫头,名字叫珍珠(属连绵词),到宝玉房里后才改称袭人的(属述宾结构合成词)。宝玉的其它丫环,如媚人、晴雯、绮霞、麝月、秋纹、茜雪、红玉等,都是偏正结构合成词。就连宝玉的书童:焙茗、双瑞等,也是偏正结构合成词。再如黛玉丫环的名字,也是偏正结构合成词,如紫娟(原是贾母的丫环,本名鹦哥,属连绵词,到黛玉房后改的,成了偏正结构合成词)、雪雁、春纤等。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不难发现,曹雪芹对于人物的命名是煞费苦心的,特别是怡红院中的大丫头及宝玉的贴身书童的命名,十分考究,有的成双配对,有的四人一组,不仅整齐,而且构词手法一致,这不能不说他是有意、自觉的。其次,从脂评材料可以得到印证。如贾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有意利用谐音来命名的人物,隐含着寓意。脂评甲戌本批:“原应叹息”,意思是值得怜惜的四位千金小姐。这四位小姐的丫环是“琴、棋、书、画”,脂评甲戌本批:“琴棋书画四字最俗,上添一虚字(注:古时有一说法,将名词以外的词皆称虚字)则觉新雅。”曹雪芹在“琴棋书画”四个字前分别添上“抱、司、侍、入”四个动词,就更加醒目,俗中不俗了。

第二,曹雪芹以独特的美感来构词,具体表现在语言的艺术化上。

一、以歧义来构词,故意造成句式、句群似不通现象。

(1)不写之写。如“彼此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第13回/第175页,以下简称13/175)脂评甲戌本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这里将秦可卿死因隐去,“遗簪”、“更衣”等诸文都删掉了。这九个字实际是游离成分,插说部分。按语言学要求,应该用破折号,即与上文“彼此合家皆知”不相接。后来程乙本将这改成“无不纳罕,都有些伤心”(13/146)这就不符合原意了。又如“他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7/119)刀子没进肉里怎么是红的呢?脂评甲戌本批:“是醉人口中文法。”原来这是用醉人颠倒口吻,故意写情理不通之句。借焦大口中闲言,将宁、荣二府丑事抖落一番,使世人为之一笑,使人物刻画更加逼肖、逼真。

(2)不成写之写。如“宝玉听了,听了一惊,忙问:‘谁?往哪个家去’?”(57/801)脂评己卯本批:“这句不成话,细读细嚼,方有无限神味。”“谁?往哪个家去?”可作“忙问”的宾语句群,也可是主、谓句。俞平伯校订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就改为“谁往哪个家去?”程乙本则改为“谁家去?”实际这里是故意写似不通之句,从而造成特殊的效果。

二、骈体成份化。

把四字句变成句子成份,成为散文化句式,增强文学色彩。如“只见园中香烟燎绕,花彩滨纷”(作谓语)。(17.18/245)于是进入行宫,“但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均作宾语)。(17.8/247)“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作补语)。(27/374)“那尤二姐原是个花为肠肚,雪作肌肤(作定语)的人。”(69/980)另外,像薛宝钗的咏海棠诗“淡极始之花

更艳”(37/505)从语言角度看,“淡”与“艳”相对,亦具有骈体化成分了。

三、南北语兼用,汉满语融合。

方言的运用,实际是个语言艺术化的问题。如对“姑姑”的称呼,北方人称“姑”,南方人称“娘”,曹雪芹独创“姑娘”。“有两个又跑上来赶着平儿叫‘姑娘’。”(39/537)脂评庚辰本批“想这一姑娘非下称上之姑娘也。按北俗以姑母曰姑姑,南俗曰娘娘,此姑娘定是姑姑娘娘之称。每见大家风俗,多有小童少主妾姑姑娘娘者。按此书中若干人说话语气及动用前照,饮食诸类,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此姑娘之称,亦南北相兼用而无疑矣。”又如“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2/23)脂评甲戌本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像这官职名显然是曹雪芹自创的。至于称呼,有些比较乱,是故意设迷局。如对贾母的称呼,有“老祖宗”、“老菩萨”、“老寿星”、“史太君”、“老太太”等六种不同称呼,这是南北语兼用,同义词反复用的结果。对王熙凤的称呼也是如此,不同人有不同叫法,如“二奶奶”、“二嫂子”、“凤丫头”、“凤姑娘”、“凤姐”等;在特定环境里还称她是“凤辣子”(指性格泼辣)、“猴”(指机敏聪慧)、“醋罐子”(指妒忌、吃醋)等。

曹雪芹通满语,该小说汉满语兼用也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表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作过汉满一家的工作;他的父亲、伯父写奏折,一边用汉文,一边用满文;他的朋友敦诚、敦敏是干隆皇帝的堂兄弟。这些人对曹雪芹的语言肯定会有影响。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红楼梦》一书自身存在着许多满语。如:“克什”(汉语恩赐的意思)全书有108个,“二姐姐”,这是满族用汉语称谓嫂嫂、二嫂子。还有“家的”,如“周瑞家的”,即周瑞媳妇。“家的”按音译为“包衣”、“家奴”;按义释局限于家生奴才的媳妇。

曹雪芹吸收满语到书中,增强了语言表现力。首先,它是“假语村言”的一部分,非清非明,“无朝代可考”。其次,满语的出现,组成了同义词词林,显得丰富多姿,如同是“媳妇”称呼就有多种:“吴新登家的”、“林之孝之妻”、“鲍二的老婆”等。再次,表达特有的意义,如“家的”,只用于家生子的媳妇,而主子的媳妇不能叫“家的”,阶层界线十分清楚。

四、俗语的集、改、删、化,把“村俗之言”提炼成文学语言。

笔者统计,用于《红楼梦》中的“假语”,其中独创词有七百多,方言词二百五十多,满语词五十多,文言词一千以上,共两干左右。全书用词约两万,“假语”约占总量的1/10。这是个很可观的数字。“村言俗语”中,俗语总数315条,包括俗语冠字(庚辰本48条,蒙古王府本1条)49条,古语说15条,常言道4条,以及谚语、歇后语、成语、古典诗词等。在这些俗语中,前人用过的有二百多条(见之元曲的30条,《金瓶梅》的46条,《水浒》的14条,《西游记》的8条,“三言二拍”的58条,《史记》和古诗词的45条)。曹自己采用的一百多条,自创的只有四条。如宝玉题匾额,“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17/226)是自创的。又如“我因为到了老祖宗那里,鸦没雀静的。”(50/669)脂评庚辰本批:“这四个字俗语中常闻,但不能落纸笔耳,便欲写时,究竟不知系何字,今如此写来,真是不可移易。”这是采风来的,曹雪芹对许多俗语村言不是拿过来就用,而是尽量加工锤炼,使之成为艺术化的语言。

(1)淘汰俗亵成分。“俗亵之言,一经取择,烹炼点化,便成雅韵。”《金瓶梅》中俗语多达七百多条,可以说多数是没加工的,俗亵成分太多。而《红楼梦》中的多是经过烹炼加强了功效的,对点化主题,塑造人物,敷演故事起了很大作用。如秦可卿为凤姐托梦说:“万不可忘记那‘盛宴必散’的俗语。”(13/175)“若应了那句‘树倒猢孙散’的俗语。”(13/174)还有小红说的“俗语说得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26/361)这些都是用“散”来冲淡“盛”,“散”带有悲剧性,预示着这“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贾府末世的到来。如果再和那“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联系起来看,就活生生点明了末世封建家族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特点,这样用俗语就起了点化主题、高度概括的作用。

(2)集句。将两个俗语联在一起,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2/22)脂评甲戌本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等句,未见集俗语者,此又更奇之至。”前句出自元人《荆钗记》,后句是俗语。又如“俗语说的,物伤其类,齿竭唇亡。”(73/1042),前句语出自《水浒传》;后句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3)改字。如“至李守中承继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4/56)明人陈眉公语原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里将“是”改为“有”。脂评甲戌本批:“有’字改的好。”“无”与“有”正好相反,“无才”会“有德”,前者成了条件,后者是结果。又如“见了凤姐,正是俗语云:‘新婚不如远别’。”(21/296)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语原是“远归”,这里将“归”改为“别”,显得更加真切、深刻。可以说这种改字是为艺术创作服务的,用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恰如其分。

(4)删繁。原句是双的,这里改为单的。如“这璜大奶奶不听则已,听了,一时怒从心上起。”(10/146)《金瓶梅》原为“怒向心上起,恶向胆边生。”这里删出了后句。又如“俗语说‘旁观者清’。”(55/776)原俗语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里删去了前句。删繁就简,以少驭多,更含言外之意。

《红楼梦》运用俗语的高度成就是史无前例的,正如周中明所说:“如果说《红楼梦》是我国封建时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顶皇冠的话,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运用的许多民间俗语,可以说是这顶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它为这顶皇冠上增加魅力的熠熠光彩。”

总之,曹雪芹独创性构词是通过美感、艺术化等手段来修饰文字词句的,使《红楼梦》一书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而生动。“长歌也须得词藻点缀点缀,”这正是曹雪芹的艺术观。

H. 《红楼梦》采取了哪些写作手法都有什么好处

(1)不写之写 即不落笔墨,只靠暗示,以引起对某事的联想。如第二十二回开头,贾母意欲为宝钗大张旗鼓地祝贺生日,一个评者说:"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云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297页)他的意思是,作者在此微妙地预示,故事将有一个关键性的发展:不管贾母怎样把爱黛玉、疼黛玉挂在嘴边,她为宝玉择配时到底还是选了宝钗。 (2)烘云托月 一个绘画术语;脂评还叫它"指东击西"、"打草惊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金针暗渡法"、"偷渡金针法",……金评《西厢记》也常常使用这个术语。他们都是借它说明,作者有时虚写此,而实写彼,仿佛在戏弄读者。如第三回中,黛玉首次去拜见贾赦,到那儿之后,坐等他到来。评者提醒我们,这里是实写贾赦,不可错以为写他人。依评者之见,这种技法增添了文笔的波澜。 (3)横云断岭 有时简称为"断法"、"截法"、"岔法"、"突然法",或叫得生动一点"双岐岔路之笔";这也是从金圣叹那儿搬来的绘画术语,也都是指:故事的一个插曲变得单调乏味时,作者加进另外的情节,引起变化。《红楼梦》中应用此法的地方,多不可数。 (4)一击两鸣 它有时叫作"一击空谷、八方皆应"、"空谷传声",或者援引金例,叫作"一笔两用"、"一只笔作千百支用";一般用来称赞作者通过一件事而描绘两件、多件事的技巧,或仅用寥寥数语便引起一连串念头或情感的能力。举第七回中的一例:周瑞家的说香菱长得象秦可卿,评者写道:"一击两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109页) (5)草蛇灰线 它直接搬自金圣叹,但有时用法却不相同。金指作者重复运用关键的形象或象征,而达到一种统一的、或其他某种效果,宛如重复出现的主旋律在交响乐中所起的作用。这层意思脂评有时也用(如"通灵宝玉",作者常常提起,但到第八回才作了充分的描述;、黛玉容易致病的体质,情况也是这样),而有时指把不引人注目的线索精心地插入描述中,将来再作发展。指后一层意思时,其名称常和"伏线法"交替使用。 (6)错综法 故事不作直线发展,总是前后交叉,左右勾连,使情节错综复杂;这种技法在《红楼梦》中极为多见。 (7)避难法 这是说,一个特别重大、特别复杂的事情(如营建大观园)不得不写时,避免由始至终细细地写来,否则就会显得笨拙,令人生厌;应该轻描淡写地围绕着对象落笔,并在几个典型的场面上加以点染。 (8)春秋字法或春秋笔法 也称"史笔",指含有隐蔽的意思或批评的文字,如第三回,贾政不费吹灰之力即为贾雨村谋得一个官职,贾府在官场中那种炙手可热的权势,跃然纸上。 (9)补遗法 另一形象的名称是"转迭法"或"倒卷帘法",它指在后面的叙述中返折到前面未曾描写的事情上,重新进行交待。这种倒插笔的技法,通常处理十分短小的情节,不足以构成真正的"倒叙"。如第二十七回,探春乞求宝玉为她买些艺术品,她允诺再为他做鞋当作报答;这便引起宝玉的一番话,说他穿的她做的另一双鞋如何如何。 (10)白描 指描写一人、一地、一事,用随意的、不大醒目的细节,如通过宝玉和小红的对话,描写宝玉住所里的日常生活(见第二十八回)。 (11)重作轻抹法 如第三十八回写赛诗,不直接入题,先写了些表面看来无关紧要的琐事。 (12)层峦迭翠 有时叫作"两山对峙",指或者一个接一个地、或者在不同的地方处理类似的题材,既不着力,也不重复。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于沉疴时,也交待了尤氏已被胃病所缠。金圣叹称这种技法为"正犯法"或"略犯法"。 (13)背面傅粉法 它也与金圣叹的术语名同而义稍异。金用它讽喻并强烈对比《水浒传》中宋江和李逵两人在性格上的不同,而脂评家则仿佛主要把它作为讽刺用,因为用它指卜世人(贾芸的令人不齿的舅父)谐音"不是人"的技巧。 (14)山断云连 指情节或话题被打断之后,再自然地联接起来,如凤姐料理秦可卿的丧事时,曾有斥责奴婢的描写,断而复接。 (15)画家三染法 又名"千皴万染",指逐步地、再三地在一个轮廓上加添细节。如在贾府的人物逐步充分表现之前,冷子兴与人攀谈,粗略地介绍了他们的情况。 (16)间色法 作者为藏锋计而采用的转移视线的技法。如第三十一回,黛玉见湘云有金麒麟,心里着实不高兴,怕她命中注定嫁给宝玉(金玉良缘);实际上,这时作者的意图一直是宝钗最后和宝玉结合。 (l7)画家三五聚散法 在第七回,周瑞家的把宫廷中带来一些堆纱花分送给女孩子们,她发现她们不是在一个地方,而是在两个地方。于是,一个评者说:"用画家三五聚散法写来,方不死板。"(110页) (18)回风舞雪,倒峡逆波 描写的跟读者预料的相反。如在第二回,一个既昏且聋的老僧,出现在一所残破的庙宇前;这引起评者的一番议论:"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30页) (19)柳藏鹦鹉语方知 它大概曾被用来评价明代仇英的画,这儿指用隐晦的方法描写凤姐和贾琏的私生活(见第七回)。 (20)进一步门庭法则 指对某一话题、某一事件作进一步启发或描述。如第十六回,赵嬷嬷问起迫在眉睫的元春省亲的事,而引起贾琏数说省亲旧俗的话。 (21)衬贴法 先写周围的人和事,等中心的人、事出现时便愈显得重要,愈富有戏剧性。如第二十五回,在宝玉的主要奴仆袭人出现之前,先交待地位低下的女奴们的活动,而当她差遣另外一个用人时,其地位的重要立刻显现出来了。 (22)反衬章法 虽然有关这一技法的评语不够清晰,但从脂评其余部分看(尤其在谈到反衬的地方),它是指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在第三回中,宝玉被人视作"顽劣";评者告诫说,如果我们以为作者也作如是想,便大谬不然了。 (23)画家山水树头丘壑俱备,末用浓淡墨点苔法 即于充分发展的故事之上加添有趣的细节。如香菱寻找黛玉一段(见第二十四回开篇)。 (24)就简生繁 它是将表面简单的事情扩大成牵连广泛、结构复杂的事情;如第十三回,详细描写秦可卿盛大、隆重的殡葬。 (25)将繁改俭(简) 此法虽然无例,但显然与上法相反,即将一个潜在的复杂的事情,仅作随便勾画。 (26)避繁文法 黛玉动辄流泪,作者对此习惯未作过细地描写,只是简单地通过女仆的偶尔所见而进行交待(见第二十七回开篇)。 (27)繁章法 指使激烈的行为更为激烈,如第八回,在宝玉和宝钗互相观看灵玉和金锁的时候,黛玉突然出场。 (28)暗透法 脂评中另一处,仅用"暗透"二字暗示后来发生的事情;而从具体的例子看,"暗透法"倒是指让一个人物说出另一个人物心里想的事。如在第二十四回末尾,小红听说有人要来大观园监工植树,心里猜想是贾芸(她曾和他偶然相遇,因而产生一种特别的感情),自己不说,却等别人发问。 (29)自难自法 即故意使自己从小说发展的难处写,尚能避免败笔。如在第二十七回,小红与坠儿在亭子内密谈因手绢的事如何回谢贾芸,她突然建议打开窗福,以免他人偷听,宝钗碰巧赶到这里,确实听见了她们的话,但宝钗卖了个关于,牺牲黛玉,自己从窘境中脱身而去。 (30)未扬先抑之法 如在表现大观园某处如何奇异之前,先让贾政对它批评几句(第十七回)。 (31)由远及近、由小及大 如在介绍荣国府的主要人物之前,先写黛玉的家世(亲朋)。 (32)由近渐远法 此法与上法相反,无实例。 (33)金蝉脱壳法 即从一个话题巧妙、自然地转到另一个话题。如第五十六回开篇,女孩子们先谈论朱熹,然后转到家务上来。 (34)虚敲实应 无例;也许指宝玉猜想黛玉生他的气,宝玉虽未猜中缘由,黛玉动气却是事实,而且那时她仍恨恨未平(见第二十七回)。

I. 《红楼梦》中都有哪些语言艺术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作品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也是一部伟大的语言艺术作品,语言艺术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本文对《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感受这部巨作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特点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古典小说,这部小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受到了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作品中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情节的描绘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值得读者细细品味。而作品又将语言创作发挥到了极致,质朴自然、幽默诙谐、意趣深远,成为一部不朽的佳作,使人反复阅读,感受语言的魅力,并成为后人不断传阅和研究的对象。 一、《红楼梦》的语言特点分析 (一)《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个性化特点 《红楼梦》在人物语言及对话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表现其一就是语言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描绘出了许多性格各异、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如王熙凤的“俗”、薛宝钗的“雅”、林黛玉的“尖”,并从人物特点中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思想境界等。“只闻其声就可见其人”,每个人物形象都拥有不同的语言特点,使文学爱好者们通过语言的描写就可想象现出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点。例如,作品中描写王熙凤时,“甜心苦,两面三刀圳”,“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或借用贾母的“凤辣子”,由此刻画中王熙凤贪婪狡诈、阴险骄横的性格特点。描写林黛玉时多用的是诗词方式,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等,把林黛玉敏感、淡泊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可见,在《红楼梦》中,独具个性化的语言特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形象,身临其境,感受这部巨作的魅力。 (二)《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修辞之美的特点 《红楼梦》中修辞的运用十分之多,塑造了《红楼梦》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谐音、双关、比喻、借代等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作品中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很多体现在人物的名字上。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不是作者随意取得,而是切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而且还与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贾雨村的谐音则是“假语存”,反映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创作方式,又如贾府四个女儿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把首字连接起来就是“元迎探惜”,即“原应叹息”,寓意着贾府四个女儿悲惨的命运,这种双关的修辞手法为作品增添了色彩,又与作品的主题紧紧呼应。 除谐音、双关外,作品中还有许多修_手法,如比喻、借代等。如作品中袭人和宝玉的一段对话:“他一走进去,就好似一盆刚刚出来的嫩剑兰花放到猪窝一样”,在此处宝玉把袭人比作兰花,以此来表现出袭人的美丽,又将兰花和猪窝做鲜明对比,更能反映出袭人的人物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作品中描写贾宝玉出生时描写道,“刚生下来,嘴里就衔出一块五彩晶莹的玉石,上面还带着一些字迹,故取名叫宝玉。”把佩戴的玉器取做名字,而不是直接体现所要描写的人物,用相关的事物进行借用体现。这种借代的修辞手法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为其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红楼梦》中方言口语与诗词雅言共用 《红楼梦》的语言描写时,既使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语言,又有许多方言口语。作品中的方言口语多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日常化、语化的描写,为作品增添利亲切感,又显得诙谐、有趣,并结合古典文学语言,为作品增添了故事性。《红楼梦》中也有许多诗词语言,作者在描写场景及人物形象时,结合古典文学创作出诗词,使作品更典雅更具有韵味,使读者感受到我国的古典诗词之美。如林黛玉的词“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借用柳絮来描写自己的命运,使读者感受到诗词的悲壮之美。这种方言口语与诗词雅言共用的语言特点,形成了高度艺术化的文学语言,堪称是我国一部前所未有的巨作。 (四)《红楼梦》语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红楼梦》的语言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增添了作品的文学性,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作品的开始引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想象力丰富,神话故事增添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如,作品中将贾宝玉和林黛玉化身为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对绛珠仙子有灌溉之恩,后因一些原因,他们被贬入凡间,成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化身。天上未报答的恩情要在凡间完成。绛珠仙子即林黛玉是来报答贾宝玉的恩情的,又因是灌溉之恩,所以天天以泪洗面。林黛玉短暂悲惨的一生以报答完贾宝玉的恩情而终止。在作品的最后,林黛玉泪已流尽,则寓意着恩情已报答完毕,即将离开人世。这种神话故事与凡间人物事情相结合的写法,缥缈虚幻,感人生动,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红楼梦》语言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 《红楼梦》的语言又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据考证,《红楼梦》的小说背景是清代康熙、雍正、干隆年间,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作品表面上是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恋情,通过三人之间的恋情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历史,而本质上作者是在描写封建社会衰败没落的历史。作品中多次描写了封建家族骄奢浪费、富贵奢靡的生活场景,由此刻画中封建社会的黑暗,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则预示着封建社会终将会走向灭亡,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值得后人不断地品位与研究。 (六)《红楼梦》语言具有哲理性的特点 《红楼梦》的语言又具有较强的哲理性,给读者以生活启迪,引发读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在文中,作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运用诗词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时进行深思,获得启发,并体验阅读的乐趣。如“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等富有哲理的句子,让读者产生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哲理美。这部巨作给后人的启迪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这部不朽的历史巨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阅读,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七)《红楼梦》语言具有反讽性的特点 《红楼梦》中的语言还具有较强的反讽特点。在作品中,作者用“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的语言对封建社会进行了讽刺,表达出作者对封建王朝的不满。例如在对贾宝玉的语言描述中,作者既通过人物评价表现出社会对他的否定,又利用社会评价将自身的评价掩盖起来,对林黛玉的反讽主要是利用环境对她的否定。这种反讽的特点既表达出作者对林黛玉的同情,又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具有强烈的反讽特点。 二、结语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其语言描写又具有强烈的艺术特点,成就非凡,是任何一部作品都难以超越的。《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个性化、修辞之美、方言口语与诗词雅言共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哲理性、反讽性等的特点。语言精粹、简洁文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值得后人细细品味阅读。 来源:北方文学

J. 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急急急急!!

《 第一种根据,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各种表现形式。》因为这个应该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需要证明的。否则的话大家总是会有点神秘感,说曹雪芹就那么神吗?每一句里边都有那么多玄机,这是不是你们研究者主观臆断的呀?我们下边就把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几种表现形式,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听了以后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研究者臆断的,还是它就是客观地存在于《红楼梦》的文本之中。
《第一种就是谐音法。》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单音节的象形字,这样一种文字的特点,就产生了同音字的效果,就有许多不同的字,却读同一个音。但是我们由于在上下的语境之中,它不会发生误解,因为它有着上下语境的制约了。这样一种谐音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字的谐音文化。曹雪芹非常艺术地把这样一种谐音文化运用到了小说的创作之中。我们知道主要是体现在《红楼梦》的人名这个方面,大家都很熟悉,小说一开始就是两位人物,贾雨村、甄士隐。小说的正文也交代了,它是谐音,“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当然那个“村言”根据专家们的考证,应该是存在的“存”,语气虚词的那个“焉”,但是文本里边是村子的“村”,言语的“言”,因为要跟这个对仗,那个“隐去”和“存焉”应该是对仗的。咱们不管是“存焉”还是“村言”,总之它是说,我这是隐喻曹家历史的。那么“贾”和“甄”,这两个姓氏就是谐音“真假”那两个字的。同时我们知道,小说中有一位贾宝玉,经常还提到一个甄宝玉。京城的贾家,又说到江南的甄家。这个小说妙得很,到了第五十六回,贾宝玉就梦见那个甄宝玉了。甄家的人就进京到贾府来拜访了,我们知道小说原着结构是108回,第五十四回是前一半,正照风月宝镜,五十五回以后的,后五十四回是反照风月宝镜。你看刚过了五十五回,五十六回贾宝玉梦见甄宝玉了,甄家的人来了,这就是一个大象征。就是假的已去,真的要来了,假的是荣华富贵,真的是什么呀?破败毁灭,这是《红楼梦》的根本的宗旨。所以假和真,这在《红楼梦》它是一个大的隐喻,它也是通过谐音来体现。我们再看贾家的四位小姐,大家都知道,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非常明确地指出,这“元迎探惜”那四个字,是谐音“原来应该值得叹息”那个“原应叹息”四个字,就是她们的命运是非常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你要为她们发以叹息。
所以《红楼梦》的人物很多具有这种谐音的暗示,它暗伏了情节的发展和走向,这是第一种方法谐音法。
< 第二种方法是谶语法。>谶语就是我们对语言有一种迷信,所以咱们讲究要说吉利话,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好话,那么曹雪芹呢,又非常巧妙地把这样一种谶语文化运用到了小说情节的暗示之中。具体可以分为诗谶、谜谶、戏谶、语谶四种,我下边分别来介绍一下。
首先是诗谶,我们知道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那回里边,警幻仙姑带贾宝玉到薄命司,看那个册子,大家都很熟悉了,那不都是一幅画,后边是四句诗嘛,隐喻了她们未来的结局。比如第一幅,画的是一围玉带,两株枯木,一堆雪里边一股金钗,那就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就是隐喻林黛玉和薛宝钗未来的结局。比如说贾探春,她的册子上,画的是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上有个女子,在那掩面啼哭呢,还有两个人在那儿放风筝。后边它也配上四句诗,“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就是隐喻贾探春将来要远嫁海外嘛,这是一种诗谶。这个因为大家都很熟悉,我也就不多举例。
其次是谜谶,就是谜语,“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回目上说得非常清楚。那一回元宵节期间,贵妃娘娘贾元春送到贾府一个灯笼,灯笼上有一首诗,然后其他小姐们也都做了一些灯谜,然后大家都挂着灯笼娱乐了。我们看贾元春的那首诗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她的谜底是爆竹,就是比较原始的鞭炮了。我们看这不就隐喻她封了皇妃“一声震得人方恐”,但回头一看粉身碎骨了。二小姐贾迎春她做了一个算盘诗谜,后两句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我们知道算盘珠上边两个那是阳数,下边那五个子是阴数,这样子拨拉来拨拉去,它是很乱的了。阴阳当然是象征夫妻关系了,我们知道最后贾迎春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被她的夫婿孙绍祖是给虐待死了,所以算盘诗谜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暗示了她的结局。
再次是戏谶,就是演戏,我们知道贾府里边有一个家庭戏班子,贾元春归省的时候买来的一些小戏子经常演戏。我们看贾元春归省的时候,点了四出戏,旁边有脂批说得非常清楚,“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那就说这四个戏它们所象征的四个关键性的情节。一个是《长生殿》里边的一出,那是伏元妃之死。我们知道《长生殿》是清朝洪升的剧本,内容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元春也是贵妃,所以它要用杨贵妃的结局来影射贾元春的结局。另外一出戏是《牡丹亭》杜丽娘的故事,旁边脂批说伏黛玉死。它用杜丽娘的悲剧来影射林黛玉未来的悲剧。还有一出是伏贾家之败,那是《一捧雪》里边传奇《豪宴》。还有一个是伏甄宝玉送玉,那个是《仙缘》的那一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这是影射了八十回以后的四个关键性情节,元春之死,黛玉之死,贾家抄家,贾宝玉出家。这就是戏谶。
最后是语谶。就是小说中某些人物的某些对话,它是具有谶语性质的,我就举一个最说明问题的例子。第七回刘姥姥走了,周瑞家的去向王夫人汇报。因为周瑞家的是王夫人娘家的关系,正好王夫人到她妹妹薛姨妈那儿去了。周瑞家的就找到了薛姨妈那儿,薛姨妈就抓差,拿出了12支宫花来,让周瑞家的送给贾府的各位小姐和王熙凤。第七回送宫花的那回,是非常重要的一回,送宫花的每一个过程都有着强烈的隐喻性质。我们看送到贾惜春的时候,作者设置了一个个具体小说的情境,就是贾惜春正和小尼姑智能儿在一起玩儿呢。我们看贾惜春在小说里边,从作者描写的计划里边是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因此在第七回之前,她虽然露过面,但并没有描写过她的一言半语,这是第一次开口说花。周瑞家的把宫花送给这位四小姐,这四小姐把宫花就拿过来了。然后开句玩笑,她说我正要和智能儿说,也要剃了头发,去当姑子去呢,可巧送了花,要是头发剃光了,这花往哪儿戴呀。这是符合当时的那个情境,因为她和尼姑在一起玩,这时候贾惜春大概就是五六岁吧,很小,她这时候绝对不会有要出家当尼姑的想法。但作者却是通过这样一个情节,暗示了贾惜春未来做尼姑的结局,这是小说中贾惜春第一次开口说话,这就是语谶,当然这个语谶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就举这样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这是谶语法。
《第三种影射法,》影射法也是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影射,大家都很熟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袭人是薛宝钗的影子,每一个读《红楼梦》的读者,都有明显的感觉。确实是这样子的,晴雯和林黛玉的性格比较接近,花袭人和薛宝钗有某些共同之处,思想都比较正统,会做人等等。因此作者在写到晴雯花袭人的时候,其实她们的结局,她们某些命运的故事,它是影射到林黛玉和薛宝钗将来类似的结局,这就是影射法。
另外一种影射办法就是一种象征性的,用物品来影射人。前面实际上我已经讲到了,比如说风筝就是贾探春的象征,放风筝就象征着贾探春后来漂流海外。此外小说中给一些重要的女儿,都有一种特定的花卉做吉祥物。实际上吉祥物是薄命物,比如说林黛玉和晴雯都用芙蓉花象征,所以晴雯是芙蓉花神,贾探春是杏花,薛宝钗是牡丹花,史湘云是海棠花等等吧,这是影射法,影射法就是人物之间的影射和人物和物品之间象征性的影射。
第四种引文法。引文法就是前八十回中的某一个情节,它实际上像引子一样,引导着八十回以后的另外一个情节。比如说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来的外孙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开始还不叫巧姐,后来刘姥姥给起的名。两个人交换了柚子和佛手。旁边脂批指得非常清楚,“小儿常情,伏脉千里”,就是通过这两个小孩交换柚子和佛手,暗示了八十回以后贾家败落,刘姥姥救出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还有一个完整的回目,它引导着后边一个相应的回目,周汝昌先生提出《红楼梦》是个大对称的结构,那是非常具有文学慧眼的,确实是这样的。前面的五十四回写兴盛,后边五十四回写衰败,就是风月宝镜的正面和反面,所以它甚至在某一个回目上,它后边和前边它都有一些对应的。
最后一种化用典故法。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黄帝以下就是尧舜禹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做妻子,后来舜死了以后,两个妻子到南方去找他,一路走一路哭吧,后来在湖南那边,说哭的眼泪滴到竹子上成了斑竹,当然我们现在有那个品种了,上面有斑点的那种竹子。娥皇女英后来跳到湘江自杀,就成了湘水的女神了,因此竹子呢,叫做湘妃竹,这个典故是非常普及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看曹雪芹非常巧妙地把这个典故用到了林黛玉身上,大家都知道,第三十七回起诗社的时候,大家互相起别号,贾探春给林黛玉送了个雅号,叫做潇湘妃子。说你住在潇湘馆,那么多竹子,你又爱哭,将来你想林姐夫,那个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我们就叫你潇湘妃子吧。这是非常明显地用这个典故,但是大家注意,这个典故是娥皇、女英两个人,如果说林黛玉是娥皇,那么谁是女英呢?就是史湘云,大家看史湘云的“湘”,不就是那个湘妃的“湘”嘛。你看她册子判词里边,“湘江水逝楚云飞”,那个《乐中悲》曲子里边,“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都是用这个典故。所以娥皇女英象征林黛玉史湘云,那就是贾宝玉前一段和后一段真正的爱情的两个象征,这是分阶段的。史湘云是属于抄家以后那个段,所以你看鹅皇女英这个典故用得多么巧妙啊。潇湘妃子明确说出来了,史湘云没有明确说,但史湘云是正式姓名,潇湘妃子是个别号。你细分起来那是不相上下的。你别号名说了,我这暗说,但我这是正式姓名里边的。妙不可言,你看多么巧妙,这就是化用典故法。
我们看曹雪芹用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引文法、化用典故法,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天衣无缝地照应了八十回后情节的发展,这是非常可靠的根据,这就是我们探佚的最主要的根据。

那么下边我就讲一讲我们根据探佚的这样一种方法,八十回以后的某些具体的情节发展。我就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和黛玉之死。我们先看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后四十回续书影响比较大的。我们看续书写的是掉包计,钗黛争婚。而原着却不是这样子,这里边有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原着的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宝玉的婚姻问题,是和家族内部的争夺财产的权力斗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和贾家地位由兴盛到衰败,这个走向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错综复杂的。我们知道贾宝玉结婚不是一个单纯的娶媳妇问题,它是意味着财产权力的再分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贾宝玉一结婚就意味着成人了,成人要继承财产,宝二奶奶就要管家了。我们看贾府的基本矛盾,它是两个,一个是二房中的嫡子派和庶子派,王夫人和贾宝玉是嫡子派,那么庶子派赵姨娘、贾环,前面有好多描写了,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举例,斗争很激烈。包括魇魔法,要害死凤姐宝玉,凤姐虽然是大房儿媳妇,但她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又归依在二房管家。因此她实际上是二房嫡子派的代表人物,这是一个基本矛盾。另外一个基本矛盾就是大房二房的矛盾,老大贾赦继承荣国公的爵位,结果管理家产的权力却落到了王夫人这边了。当然这有些历史情况,我们就不说了,尤其是要从鸳鸯那回以后,这个矛盾日渐激化。我们看从五十五回开始,作者就写这两个矛盾不断发展,交错发展,发展到接近八十回的时候,已经由贾赦借说笑话讽刺贾母偏心,又夸奖贾环做得诗好,说他可以继承荣国公的爵位,这个就非常明显了。就是随着后来情况的发展,这两个在野派的力量,逐渐结成同盟,然后共同对付贾母宠爱的二房的嫡子派,就以贾宝玉王熙凤为代表。我们看发展到后边,那就是贾宝玉要娶媳妇,那就是一个财产权力的争夺,我们可以分析几方面的力量。贾母,我们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线,她是喜欢林黛玉的,而王熙凤根据自己的利益,她也是赞成林黛玉的。而薛宝钗则是王夫人所喜欢的,这样的话,最后是要围绕着这样一个来进行斗争的。我就简单地说一下,它的整个后来的大致轮廓,就是八十回以后,首先贾母死病危或者病重病死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失去了保护,然后赵姨娘和邢夫人等人,为了打倒贾宝玉,争夺财产,找不到别的借口。就攻击林黛玉和贾宝玉有着不正当的关系。那么没有了贾母保护,于是斗争非常激烈。然后呢,林黛玉在受到诬蔑诽谤之中而死,这就像晴雯受诬蔑诽谤一样。王夫人为了反击赵姨娘和邢夫人这样一个攻击,她就借助贾元春的力量,由元妃赐婚。这就是八十回以后,关于贾宝玉婚配的问题。

阅读全文

与红楼梦运用什么古诗艺术手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