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湖湘有哪些民间艺术
湖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因此的民间艺术异常丰富。
如地方戏剧,涵盖了湘剧、祁剧、湘昆、辰河戏、侗戏、巴陵戏、花鼓戏及阳戏、苗剧、傩堂戏等13个地方剧种。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风情独具的艺术风采。据不完全统计,湖南有近400多个舞种,舞蹈节目多达几千个。
❷ 湖南有什么有名民间艺术
花灯戏
花灯戏是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湘西花灯戏,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
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常德汉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的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它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
平江的花灯戏原名“灯戏”,外地也有称之为“平江花鼓戏”的,是湘北花灯的代表。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大多与花鼓戏相同。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剧目方面,几种花灯戏也各有特点。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涌现出了《划线》、《十月花》、《张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优秀的剧目,参加省、地级会演。湘北湘西花灯戏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湖南花灯戏又有了许多的发展。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传统剧目,湖南 为湖南花灯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❸ 湖北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湖南拥有很多的民间艺术,给这个省份增添了别样的色彩,那么湖北民间艺术有哪些呢?1、武汉剪纸,从南北朝开始,经过了历史岁月一直流传至今。2、黄陂木版年画,曾经在清干隆年间很兴旺,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3、木雕船模工艺,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不断努力成为独特的工艺品。4、武汉泥塑,这种泥塑的造型很不错,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可以随手捏出小吉祥物或者小动物等。5、楚剧,流传至今已有多年时间,楚剧创造出很多经典的剧目,比如《思凡》、《董永卖身》等。
❹ 怀化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怀化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怀化境内民间以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有的看重小端午,有的看重大端午。在洪江还有以初十为节的。凡端午节这一天,城乡家家门前悬艾叶、菖蒲,以“避邪”;同时捣首蒲、蒜头拌雄黄,取汁洒墙壁屋角以消毒,老少用百草煎汤洗澡,以“防百毒”。各家各户包粽子、煮盐蛋、上雄黄酒过午。
这一天,家家用红纸写咒:“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我今把笔画,虫蚁归地府”。贴于墙上,可避蛇蚁。
相传端午节百草可药,此日采药药性好。民间采车前草、金银花、紫苏、艾叶煮汤沐浴可防生疮疗。又取蟾蜍灌墨汁,倒挂风干,备治癫痈。所以俗语云:“癫蛤蟆躲端午,躲过初五,躲不过十五”。靖州城于端午这天赶药场,大街小巷摆满营蒲、艾叶等草药。
龙舟活动:
居于江河两岸的民众,有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俗。以怀化沉陵、辰溪等地滨江或宽敞溪河水面最为热闹。沉陵城区龙舟有红、黄、白三种,各为一组,开展竞赛。近年,又增加黑、花、绿各种,共有龙舟:30余艘。
龙舟竞渡,城区数万人聚于河滩观赛。公路沿线,沉、酉水上下民众,外县群众纷纷乘车、船前往观看龙船。赛程从初五直到十五方止。
端午忌鳅鱼:
端午节前不准吃鳅鱼,不许下田捉鳅鱼。吃过粽子后,才许下田捉鳅鱼。在阴历立夏后到五月初五前,也不准直说“泥鳅”,而要说是“短蛇”。有时小孩在溪壕中捞鱼,偶然捞着,也要说“短蛇呀,我们不要你,下次不要来”,更不许带回家拿进屋。只有到五月初五后,用鳅鱼敬了祖宗才允许吃。
❺ 湖南有哪些风俗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
❻ 2015年湖南省哪些乡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郴州市汝城县土桥镇、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岳阳市汨罗市长乐镇等21个县或乡镇榜上有名。
民间文化资源或艺术形式,侧重于推广普及,已成为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和成果共享的群众文化主要活动和表现形式。当地政府重视,有组织和经费保障,常年坚持开展活动,在当地或全省具有一定影响,有特色团队和代表人物、代表性成果,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由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评审命名的文化活动。自1987年开展创建以来,每3年一次,已经成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公共文化品牌项目。
❼ 湖南竟有这么多非遗项目,你知道几个
一提到湖南
大家第一想到的都是
锦绣潇湘、伟人故里
火辣的湘菜、多情的湘女
其实
我们大湖南
除了美景美食美人
还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对于湖南多彩的非遗项目你知道多少呢
快和小岳一起来了解湖南非遗项目
保证你大开眼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道侗族芦笙丨 是广泛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传统民族民间乐器,它由古老的簧管乐器发展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岳阳洞庭渔歌丨 是岳阳市的传统民歌。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渔歌(即张口就唱,渔民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区独特的渔歌风味。它和其它民歌一样,也是洞庭渔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靖州苗族歌丨 它是锹里苗族生息状况记录、人际情感交流、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民间音乐:苏区歌谣、炎陵客家山歌、平江民歌、桂阳瑶歌、侗族喉路歌、石马江劳动号子、湘西土家族民歌、浏阳文庙祭孔古乐等。
其他民间舞蹈:龙舞(湘西苗族接龙舞、城步吊龙舞、雪峰断颈龙舞、芷江孽龙舞、衡南七巧龙舞、洞井龙舞)、蚕灯舞、串春舞、湘西土家族铜铃舞、七江炭花舞、桑植白族仗鼓舞等。
湖南皮影戏丨 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湖南各地。其影人多为“纸偶”,在影型制作上吸收了剪纸、绘画、雕刻等多种民间艺术的精华,雕刻刀法丰富,虚实结合,繁简相映,造型美观,惟妙惟肖。
怀化新晃
侗族
傩戏
怀化新晃侗族傩戏丨 侗族傩戏“咚咚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邵阳布袋戏丨 系口传心授。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为: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音乐以祁剧唱腔为主,风格清新、古朴、纯真,自成流派。
湘西泸溪辰河高腔丨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少部分昆腔在内而以高腔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中的“目连戏”有“戏剧活化石”的美誉。
其他传统戏剧:湖南花灯戏(嘉和花灯戏、麻阳花灯戏、桑植花灯戏)、祁剧、傩戏(临武傩戏、桑植傩戏、梅山傩戏、溆浦傩戏)、花鼓戏(长沙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邵东木偶戏、湘剧(湘剧、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等。
湖南渔鼓丨 湖南曲艺有“丝弦,渔鼓,弹词,小调”四大曲种,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湘中、湘南和湘北、湘西各自不同的说唱风格。
其他曲艺:祁阳小调、益阳弹词、祁东渔鼓、湘西三棒鼓等
沅陵赛龙舟丨 是融湘西民俗与竞技为一体的传统游艺体育项目。主要特色是赛程长,赛船多,划手多,观众多,花样多。
其他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大成拳、张家界鬼谷神功、梅山武术、益阳虾子起拱等
邵阳隆回花瑶挑花丨 花瑶挑花流传于隆回县虎形山地区,是隆回县瑶族女子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花瑶挑花以藏青色或白色的土布和各色丝纱线为材料,在挑绣时,挑花艺人不用描绘设计,也不用模具做刺绣架,只是遵循土布的经纬徒手挑制,工艺独具一格,也极具文化内涵。
长沙湘绣丨 湘绣的传统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及其所辖的长沙县、望城县、开福区的数十个乡镇。湘绣近百年来被世人普遍认为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浏阳菊花石雕丨 是以菊花石为原料的一种传统石雕艺术。
菊花石雕技艺有平雕、浮雕、圆雕、线刻、镂空刻、立体刻、综合刻等处理手法,因根据材料造型,所以每件菊花石雕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
邵阳宝庆竹刻丨 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二十余种。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
邵阳滩头木版年画丨 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传统的滩头木版年画有四十多个品种,分为门神画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在滩头木版年画的工艺中,蒸纸、托胶、刷粉等传统工序均为滩头所独有,“开脸”也是有别于他处年画的独特技艺。
湘西保靖苗画丨 是在传统单色绣花样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画种。苗画题材丰富,其内容多反映着苗族的文化、生产生活、商品贸易、民间信仰等历史与现实的状况。
湘西凤凰纸扎丨 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凤凰地区,发展历史相当长远。凤凰纸扎用篾条扎骨,外面糊以皮纸并施以彩绘,显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聂氏纸扎”博采众长,出类拔萃,所扎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等形象皆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其他民间美术:湘西苗族服饰绘画、浦市窨子屋建筑艺术、土家族转角楼建筑艺术、木雕(湘西木雕、洞口木雕)、石雕(塔卧石雕、杨柳石雕、菊花石雕、洞口墨晶石雕)、土家族竹雕、湘西苗绣、湘西苗族挑花、泸溪傩面具、邵阳羽毛画、民间剪纸等
湘西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丨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
益阳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丨 安化千两茶的制作分黑毛茶制作和精深加工两个阶段,黑毛茶制作工艺复杂,经日晒夜露55天制作成黑茶成品。
其他传统手工技艺:苗族花带技艺、湘西土陶制作技艺、竹编技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溪砚制作工艺、岳州扇制作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麻香糕传统手工技艺、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武冈卤菜制作技艺、雕花蜜饯制作技艺、酒鬼酒酿制作技艺、永丰辣酱制作技艺、保靖送花皮蛋制作技艺、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等
孟姜女传说丨 嘉山孟姜女传说是主要流传在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带的民间爱情故事。在以澧水流域为中心的湘西北一带形成了独特的孟姜女傩文化,游傩、供傩、傩戏等活动在民间流传不绝
其他传统手工技艺:苗族花带技艺、湘西土陶制作技艺、竹编技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溪砚制作工艺、岳州扇制作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麻香糕传统手工技艺、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武冈卤菜制作技艺、雕花蜜饯制作技艺、酒鬼酒酿制作技艺、永丰辣酱制作技艺、保靖送花皮蛋制作技艺、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等。
❖ 岳阳汨罗长乐抬阁故事会
岳阳汨罗长乐抬阁故事会丨 抬阁故事会是在汨罗市长乐镇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
❖ 永州江永女书习俗
永州江永女书习俗丨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以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习俗。
其他民俗:苗族赶秋节、苗族四月八节、古丈跳马节、苗族跳香、瑶家坐歌堂、擂茶习俗、油茶习俗、花瑶“讨僚皈”、桑植白族游神、张家界泼水龙习俗、扎故事(涟源珠梅抬故事、宜章夜故事)、白仓高跷、屈子祠祭典等。
以上这些项目只是湖南非遗文化的冰山一角!截至目前,湖南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有人类非遗项目4个、国家级项目118个、省级项目324个,入选国家级传承人121人、省级传承人202人,位居全国上游。
本文由腾讯大湘网·岳阳官微-您好岳阳公众号,ID:tengxunyueyang编辑整理,关注您好岳阳获取更多资讯。
❽ 湖北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1、湖北民间剪纸 2.黄陂木版年画 3.木雕船模工艺 4.武汉泥塑 5.楚剧 6.武汉面塑 7.糖塑 8.湖北刺绣 9.皮影 10.湖北陶器
❾ 怀化的民俗民风有什么
清明送麻糍
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称年糕。清明做麻糍,过年做年糕,这是新昌民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过去,清明祭扫太公坟时有分麻糕的习惯。轮到作祭主的必须预先作好准备,待祭扫分,在坟坛前当场按人分麻糍。民间所讲的“清明拿麻糍,见人头分麻糍”之说盖出于此。新昌县志载:“宗族的太公坟,扫墓人多……祭扫会餐后,分胙肉和麻糍。”建国后,清明分麻糍的习惯已属少见,可是清明节做麻糍却更为普遍了。但它的意义并非单一为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