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蔡京的艺术品有哪些

蔡京的艺术品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2-25 11:22:24

‘壹’ 大奸臣蔡京竟然是大书法家

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着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垂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贰’ 北宋时期的雕刻有什么特点

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便召家乡的工匠把京都宫廷器具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开“莆田”木雕家具工艺先河。宋代名画《听琴图》的琴桌就是蔡京呈献给宋徽宗的兴化木雕家具精品。与木雕同时形成的,还有根雕艺术。根雕起源很早,原始先民用怪形的树根、贝壳、兽牙制成挂饰戴在身上,用以区别部落和表达感情。之后根雕成为一项技艺,是用树木、竹子、藤、芦苇的根桩,制成人物、动物及各种实用的几案、桌椅、手杖等。后世根雕又称为根艺或树根造型。

唐代时出现了用树根雕刻的人物,动物。中唐韩愈曾作诗《题木居士》,描写过一件用树根雕刻的艺术品: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叶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宋代的《太平广记》中,也记载了一件树根雕成的狮子,称“毛爪眼耳足尾无不悉具”。

‘叁’ 历代名人怎样评价蔡京的书法艺术

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肆’ “宋四家”中的蔡,是指蔡京还是蔡襄

宋四家
宋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家,被称为"宋四家"。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着于世,世称"三苏"。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作品欣赏: 《前赤壁赋》.北宋苏轼行楷书。素笺墨迹卷。纵23.9公分,M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征明补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 州城外赤鼻 ,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 》,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 》,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着名的杰作。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 ,自识:"去岁作此 ",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卷后有文征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 墨迹素笺本, 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旭,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着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作品欣赏: 《松风阁诗帖》: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土,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誉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道光举人柯茂枝题《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并序》序曰:"王孝凤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吕臣,盖元时长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贤十数人诗跋,又常为携李天籁阁所藏,项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纸色、绢色尚觉鲜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凤凰。武昌(鄂州)传涪翁以松风阁一诗,然阁不时废,诗为世共独,此一墨宝,历数朝后复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笔墨之缘岂偶然哉。爱玩之久,为次原韵以赋其事,时咸丰九年(1859年)春三月。" 《花气熏人帖》 :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也有清代着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

米 芾 米芾(1051-1107)字符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在"宋四书家"中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着飞,得王献之笔意。"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法、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 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的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征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着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作品欣赏: 《珊瑚帖》:米芾《珊瑚帖》,行书。又名《珊瑚笔架图》《珊瑚帖》,《复官帖》附于《珊瑚帖》之后,又名《珊瑚复官二帖》。纸本墨笔 ,分别为纵26.6cm,横47.1cm;纵 27.1cm,横 4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米芾晚年的着名行书书迹,其书较中年以往作品,字态尤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且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如元代虞集评言:"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元代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 《珊瑚帖》用的书写材料也很特殊,同的是竹纸,浅黄色,纸上竹纤维束较多。据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竹纸写的作品。 《珊瑚帖》 曾经南宋内府,元郭天锡、季宗元、施光远、肖季馨,清梁清标、王鸿绪、安岐、永[王星]、裴伯谦递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捐献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汇观》、《平生壮观》、《云烟过眼录》、《大观录》、《壮陶阁书画录》着录。 《蜀素帖》: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 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 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切耍┛な亓窒J詹囟��赆幔�恢钡奖彼卧�v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 伴 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 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 。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着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蔡 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蔡襄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 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 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宋 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 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 ,所以传世作品较少。 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这与唐代以前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 蔡襄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 "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自书诗卷》:蔡襄《自书诗卷》,素笺本,纵28.2厘米、横221.1厘米。藏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蔡襄诗稿的一部分,共录十一首诗。内容包括《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书藏处士屋壁》《题龙纪僧居室》《题南剑州延平阁》《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杭州临平精严寺西轩》《崇德夜泊寄福建提刑章屯田思钱唐春月并游》《嘉禾郡偶书》《无锡县吊浮屠日开》《即惠山泉煮茶》等。 《自书诗帖》作于皇 二年(1056年),正是被召自福建重归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的中途。时年40岁,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通篇流畅自然, 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作起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最后挥洒为小草,越到后来越潇洒自如,所以后人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 蔡襄《万安桥记》,楷书。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洛阳镇洛阳江上。由于洛阳江入海口过去称为万安渡口,所以当地人又称洛阳桥为万安桥。洛阳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倡建。北宋皇佑五年(1053 年)开始动工,历6年8个月竣工。桥建在江海交汇处,水阔浪急,工程非常艰巨。当时的劳动人民首创"筏型基础"来建造桥墩,并发明了"殖蛎固基"。以固桥基。使往来行旅"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洛阳桥规模宏伟,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船形桥墩31座。洛阳桥附属文物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桥南的"忠惠蔡公祠"内,蔡襄自撰亲书的《万安桥记 》碑,此碑不仅书法端庄沉着,而且文字精炼,工刻细致,誉为文、书、镌"三绝"。 《万安桥记》:《万安桥记》全文共153字,用楷体书写,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分刻在两石碑上,每碑高2.89米,宽1.46米,厚0.3米,碑字分为6行,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现存碑刻有二,一为损毁后,于1963年摹拟原作重刻;另一为北宋原刻,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间(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万安桥记》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

‘伍’ 被驱逐出朝廷的蔡京为何最后又官居高位

如今的社会之中不管是官场还是职场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怎样在竞争中上位是很多人整日冥思苦想的事情。其实上位这种事情不仅仅是现代人头疼,古代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北宋时期的大奸臣蔡京,从一个被贬谪的官员到后来权倾朝野的宰相,蔡京的上位之路可是有这独特的秘诀。

蔡京上位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投皇帝所好,而帮助他上位的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书画皇帝宋徽宗。宋徽宗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艺术家,但是书法绘画,金石古玩无一不精,但他的职业是皇帝并不是艺术家,天天搞艺术肯定治理不好国家。

宋徽宗刚刚继位的时候倒是有种想好好做个皇帝的姿态,颁布了进贤退不肖的政令,就是多用贤人而将不够贤达的人驱逐出朝廷。很不幸当时的蔡京就被驱逐出了朝廷,来到杭州做官。蔡京虽然很郁闷但却心心念念也东山再起。宋徽宗这位艺术家皇帝对于书法绘画,古玩等等东西都非常感兴趣,所以让大宦官童贯到江南区去为他收集这些。蔡京赶紧拿钱贿赂童贯打听宋徽宗喜欢什么样的书法绘画作品,喜欢什么样的古玩,然后自己去搜罗送给宋徽宗。而蔡京呢?本身艺术鉴赏水平不低经常帮着童贯一起鉴赏搜罗上来的艺术品。就这样两个大贪官开始勾结,蔡京也因为进献了大量艺术品很符合宋徽宗的心意便得到了宋徽宗的另眼看待,将他调回京城做官。

重新回到京城的蔡京人生就跟开了挂一样,职位一路上升。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很懂宋徽宗的心思。宋徽宗喜欢玩,那蔡京就陪着皇帝玩,陪着皇帝写字画画,鉴赏珍宝古玩,甚至是陪皇帝蹴鞠踢球。宋徽宗想要建造一座万岁山,需要大量的奇花异石,蔡京就在全国大兴花石纲,搞得民不聊生也不管只为让宋徽宗高兴。

蔡京不仅能陪着宋徽宗玩,在政见上蔡京和宋徽宗也是高度统一,宋徽宗希望能和父亲宋神宗那样进行改革,蔡京便大力推行改革,更借着改革大肆的敛财充盈国库。这样,宋徽宗就可以拿着蔡京弄来的钱在皇宫里快乐的玩耍。而这样的一对昏君佞臣也只能将大宋王朝一步步推入无底深渊。

‘陆’ "六贼之首"蔡京书法作品专辑

蔡京(1047--1126),字符长,熙宁三年进士,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长沙。

蔡京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字势豪健,痛快沉着。在当朝已享有盛誉,朝野庶学其书者甚多。元陶家仪《书史会要》引宋人评语曰“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仪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古今,鲜有匹俦”,反映出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宋代蔡京行书《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事在作之而已。

蔡京题赵佶听琴图

蔡京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蔡京行书唐玄宗鹡鸰颂题跋

蔡京题写宋徽宗《 大观圣作之碑 》碑额

蔡京书十八学士图跋拓本

蔡京书法尺牍《宫使帖》

释文:

京顿首再拜。晚刻伏惟钧候。动止万福。久违墙宇。伏深倾驰。台光在望。造请未遑。跂引之情。不胜胸臆。谨启诇候动静不宣。京顿首再拜。宫使观文台坐。

‘柒’ 蔡京为什么能成为北宋以来加官最多,地位最高的宰相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符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

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皇帝贪玩,他又最擅长投其所好,成就了一代奸相。蔡京上位原因的另一方面是拥立新法。立新法是和整个士大夫阶层为敌。因为他拥立新法的目的是借机掌权。所以掌权后,全面排斥,打击异己。还搞了个党人碑。对反对者滥加打击。蔡京真正掌权后,新法并没有给宋朝带来富强。而蔡京手下的大小官员,以童贯为代表。又要为北宋的覆亡。连金伐辽负责。所以三方面合起来。蔡京就是奸臣典型了

蔡京一生,在仕途摸爬滚打五十多年,历经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五登相位,可谓官运亨通,荣贵至极。不过,他虽然一直顺利,但让他五登宰相之位、任相近二十年的,只有一个宋徽宗。也就是说,他虽然在神宗朝十五年、官至从三品龙图阁直学士,在哲宗朝十五年、官至正三品翰林学士,但这前三十年也有过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且从未有过拜相之兆。唯独在宋徽宗一朝,不但拜相,而且三次致仕退休,三次被重新起用,而且不断加官进爵。

宋徽宗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的弟弟。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病逝,宋徽宗继位,这一年他十九岁。宋徽宗是个典型的才子皇帝,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一笔“瘦金体”书法,俊秀飘逸,独步天下。他喜欢玩,骑马,射箭,踢球,样样都会。他爱赏玩爱收藏,奇珍异宝,奇花异石,他恨不能都集中在他的皇宫。天下的书画古董,他恨不能都安置在他的书房。他更爱女人,后宫三千粉黛还不能满足,常常出宫寻花问柳,还专门设立“行幸局”,为他张罗召妓和善后诸事。他既是个才子,更是个花花公子。要得到一个公子哥儿皇帝的赏识,说难是难,说易也易。

宋徽宗登基之时,五十四岁蔡京正走背时运,被一群谏官弹劾,一贬再贬,先由翰林学士贬为龙图阁直学士,再贬为太原知府、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府,后来干脆被罢去一切行政职务,闲居于杭州,抑郁寡欢。宋徽宗上台第三年,即崇宁元年(1102),他才起用蔡京为定州知州,当年便提拔为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右丞相。第二年正月,又以更快的速度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左丞相,也就是百官之首的第一宰相。

从进士到翰林,蔡京一步一个脚印,艰难跋涉了三十年;从一个赋闲的散官,到一人下、万人上的首相,蔡京只花了短短一年多时间。如此天上人间的轮回,只因为宋徽宗对蔡京的特别青睐。

宋徽宗刚刚上位之时,万事开头难,认真了两天,但他爱玩贪婪的本性不久就暴露无遗。为了得到更多藏匿于民间的字画珍宝,他任命童贯为内廷供奉官,安排他到江浙一带去搜刮珍奇。童贯在杭州一住就是数月,期间,他多次与赋闲的蔡京交流,让蔡京指点迷津。蔡京不仅艺术造诣极高,鉴赏眼光也十分独到,两人一拍即合。童贯搜集,蔡京鉴定,把那些历代遗留下来的书画珍品、极品,快马加鞭源源不断地送达京城,同时还附有鉴赏、品评。宋徽宗把玩着那些国宝级艺术品,惊喜之余,开始对蔡京特别关注起来,并以突破干部任免流程的加速度,三两步把他提拔为首相。

蔡京出任首相后,也的确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皇帝贪玩,他就陪玩;皇帝喜欢珍宝,他就设法搜寻;皇帝要建万岁山,要把全国的名胜古迹,珍禽异兽,奇花异石,“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都统统浓缩到这里,他就马上安排心腹朱勔,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事搜刮。为了把这些奇花异石、珍禽宝贝运到京城,他还在全国各地征调船只无数,通过运河、汴河运到汴京,大兴“花石纲”之役。

蔡京投皇帝之所好,不但表现在物质上,还表现在政治上。宋徽宗十分追慕父亲宋神宗、兄长宋哲宗的改革理想,他以“绍述父兄”为己任,他在位的第二个年号为“崇宁”,即继承神宗常法熙宁之意。所以,在政见上,蔡京按照宋徽宗“绍述父兄”的思路,继续走改革之路,而且成绩斐然。任相那些年,他大力改革科举,发展州县教育,增设算学、医学、武学、律学,使科举考试与行政事务更加协调适应。他大力改革经济,对茶法、盐法、货币、漕运、方田等进行了大范围改革,尤其是茶、盐的专卖改革,改革后较改革前,国家财政收入成倍增长,连年翻番,“异时一日所收不过二万缗,则已诧其太多,今日之纳乃常及四五万贯”(《宋史•食货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蔡京还推行社会救助制度,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机构,“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五十以上,许行收养。”可以说,在宰相任上,他做了一些实事。而蔡京的聚财之能,对于以京畿为自己的后花园、以大宋国为自己的储藏室、且贪婪成性穷奢极欲的宋徽宗来说,真是求之不得,正中下怀。

于公于私,宋徽宗都对蔡京特别青睐,虽然多次贬过蔡京的宰相职务,但往往转瞬就重新起用。其对蔡京的眷顾真是情深谊长。崇宁二年任左相,后封为嘉国公。崇宁五年,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安远军节度使,改封魏国公。同年,罢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使。大观元年,复升左相,拜太尉、太师。大观三年,致仕退休。政和二年,复召辅政,封鲁国公。宣和二年,致仕。宣和六年,再起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称“公相”。同年,复致仕。在宋徽宗的扶持下,蔡京不断加官进爵,是北宋以来加官最多、地位最高的宰相,宋徽宗还曾七次亲临蔡京府上,权力如日中天,无以复加。当时,民间甚至有:“但知有蔡氏,不知有朝廷”之说(《程俱年谱》)。


‘捌’ 北宋第一奸臣蔡京,为何会成为北宋有史以来地位最高的宰相

提起北宋末年的权臣蔡京,世人对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臭名昭着的奸相。从北宋末年太学生将蔡京列为危害国家的“六贼”之首开始,蔡京的奸臣定位已经成型,始终没有改变。

蔡京一生,在仕途摸爬滚打五十多年,历经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五登相位,可谓官运亨通,荣贵至极。不过,他虽然一直顺利,但让他五登宰相之位、任相近二十年的,只有一个宋徽宗。

也就是说,他虽然在神宗朝十五年、官至从三品龙图阁直学士,在哲宗朝十五年、官至正三品翰林学士,但这前三十年也有过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且从未有过拜相之兆。唯独在宋徽宗一朝,不但拜相,而且三次致仕退休,三次被重新起用,而且不断加官进爵。

宋徽宗刚刚上位之时,万事开头难,认真了两天,但他爱玩贪婪的本性不久就暴露无遗。为了得到更多藏匿于民间的字画珍宝,他任命童贯为内廷供奉官,安排他到江浙一带去搜刮珍奇。童贯在杭州一住就是数月,期间,他多次与赋闲的蔡京交流,让蔡京指点迷津。蔡京不仅艺术造诣极高,鉴赏眼光也十分独到,两人一拍即合。

童贯搜集,蔡京鉴定,把那些历代遗留下来的书画珍品、极品,快马加鞭源源不断地送达京城,同时还附有鉴赏、品评。宋徽宗把玩着那些国宝级艺术品,惊喜之余,开始对蔡京特别关注起来,并以突破干部任免流程的加速度,三两步把他提拔为首相。

蔡京投皇帝之所好,不但表现在物质上,还表现在政治上。宋徽宗十分追慕父亲宋神宗、兄长宋哲宗的改革理想,他以“绍述父兄”为己任,他在位的第二个年号为“崇宁”,即继承神宗常法熙宁之意。所以,在政见上,蔡京按照宋徽宗“绍述父兄”的思路,继续走改革之路,而且成绩斐然。

于公于私,宋徽宗都对蔡京特别青睐,虽然多次贬过蔡京的宰相职务,但往往转瞬就重新起用。其对蔡京的眷顾真是情深谊长。崇宁二年任左相,后封为嘉国公。崇宁五年,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安远军节度使,改封魏国公。

‘玖’ 《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作者简介: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着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9)蔡京的艺术品有哪些扩展阅读:

宋徽宗与《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珍品,后世临摹极多,但对于其作者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

认为张择端为南宋人的专家,主要是根据明晚期书画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推测:“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记载:“《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观点的专家,是根据《清明上河图》最早的题跋出自金代人之手,并且两宋画院均不见张择端着录。

然而,更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最早的金代张着题跋中注明了张择端的身份为“翰林”,并且进一步指出,张择端游学于京师,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

张着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惟一的记载。他所提到的向氏究竟是何人,已经无法考证,向氏所着《评论图画记》一书也不曾见于着录,这给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考证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根据最早的金代张着题跋,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开封的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天保六年,到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占地540亩,僧院64座,殿阁雄伟、花木葱茏,因此被誉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偌大的相国寺雕梁画栋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

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今开封市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首都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个青年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

张择端住在相国寺的香积厨里,潜心作画。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宋徽宗赵佶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

张择端被召进了宫中翰林图画院,但是他提出,不能关在皇宫里面作画,要求在安静的农舍中作画,宋徽宗赵佶同意了张择端的请求,命宰相蔡京为张择端在北宋东京都城的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竟是在东京都城郊外的偏僻农舍里创作完成的。

当宰相蔡京将张择端绘画的长卷呈给宋徽宗赵佶看时,宋徽宗赵佶见了张择端的绘画大喜过望。从此,《清明上河图》被宋徽宗赵佶收入皇宫内府。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到北方,藏于北宋内府的《清明上河图》及6000件艺术品也被金兵掠获。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一个儿子宋高宗赵构杭州称帝。

张择端为了让宋高宗赵构不忘国仇家恨,坚决抗金,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与父亲宋徽宗赵佶不同,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并将画退了回来。张择端展开长卷,心绪难平,一气之下,将自己呕心沥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时抢出一半。在沉痛的打击下,张择端不久忧郁而死。

张择端两次献《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是否真实无法考证,但是传说中,张择端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画家。

阅读全文

与蔡京的艺术品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