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诗歌艺术形象是什么意思

诗歌艺术形象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12-25 22:57:14

① 新诗中,什么是诗歌中的典型形象典型形象有什么作用

分类: 艺术 >> 诗词歌赋
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常用方法】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设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3、请简要的分析某形象
答题步骤: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③ 诗歌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举隅

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这里的艺术形象,是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角度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具体而言,偏重写景的诗歌指物象或意象,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这个事物便是物象。最典型的当数咏物抒情诗。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如唐代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解析】:这首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鉴赏时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一个“刺”字,不仅准确地勾勒出其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寒微,无人相助,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讽喻了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在诗歌中,诗人们还常常用一些特定的物象来表达思想情感,这些特定物象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知晓了这些内涵,对我们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如松、竹、梅、菊象征高洁的品质,杜鹃鸟、梧桐象征凄凉哀伤,折柳表示惜别,鸿雁寄予游子思乡怀远之情和羁旅之愁等。

二、鉴赏诗歌中的意象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之物景(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的象便是意象。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诗歌鉴赏题:《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全曲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这段曲词先通过“迥野”“黄草”“霜免”“苍犬”“人”“马”“车”等具体意象描写了汉元帝在灞桥与昭君道别时秋天旷野的萧瑟、苍凉的场面,接着,又通过“宫墙”“回廊”“椒房”“黄月”“凉夜”“寒蜇”“绿窗”等宫中凄凉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汉元帝别后回到咸阳宫的孤寂、悲苦和忧伤。同时也借汉元帝与王昭君别离时和离别后悲苦凄凉意境的渲染,渗透了作者对元灭宋后民族矛盾中许多人家破人亡的感慨。

三、鉴赏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中,诗人也常常塑造个体或群体的人物形象,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鉴赏此类诗时,要从形象本身入手,就事知人。

如下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解析】: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着名,着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他和皎然是好友,此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诗歌前四句写陆羽所居之景。偏僻的野外小径,篱边未开的菊花,桑麻丛中的家居,颇显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间接表现了陆羽的高洁不俗。后四句写不遇的情况。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从侧面烘托出陆羽寄情山水、潇洒疏放、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四、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下题: 少年行 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少年行 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1)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都很成功,但两位少年形象又各有特点,请作简要分析。(2)王维和李白在诗中各表达了什么感情,请加以体悟。

【解析】:“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先从所描写的抒情主人公特点看:王诗咏少年英雄,围绕“英雄”做文章,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强、威猛勇敢、驰骋沙场勇猛杀敌的少年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李诗不像王诗那样将少年置身于战场这一典型环境中,而是将他置身于另一特殊环境——春光明媚的背景里,绘其貌,摹其声,传其神,刻画的是一个豪放不羁、卓尔不群、风流倜傥的少年形象。再从知人论世联系背景的角度看:在中国古代诗坛上,王维以山水诗着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历来的诗论者也往往视王维为隐逸诗人。其实,王维早年怀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之志:“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本诗中,这一少年英雄的身上显然寄寓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体现了作者年轻时胸怀理想、充满豪情、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李白是浪漫主义大诗人,青少年时期便醉心于剑术,仗剑任侠,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因此,李白的诗往往喜欢塑造豪侠少年的形象。从本诗塑造的少年形象中,我们不难窥见任气逞能、豪爽倜傥的少年李白的影子。体现了作者为人洒脱豁达,豪放不羁的浪漫情感。【注:2006年7月4日发表于《新课程报?语文导刊》高三版第2期上,刊号CN61—0023,发表时有删节】



一、诗歌形象分类解析

(一)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景物形象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1.景象: 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遵循“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的思路进行分析鉴赏。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马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物象: 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技巧点拨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文中提供的典型例题的参考答案均由此三部分构成。再如: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三、跟踪练习设计

1.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形象?

2.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参考答案: 1.全诗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形象。诗歌用“疾”表现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用“轻”表现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将军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全过程,再用“忽过”“还归”表现行动速度之快,从而展现将军形象,表现将军狩猎时的豪迈气概。

2.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注:霜刃: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

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余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人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勾画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①本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3分)

②《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 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①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中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一词语一分。) ②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 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 “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 (以上所说,言之成理即可)

④ 诗词鉴赏中形象是什么意思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1.诗中的人物形象2.作者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到的诗人形象或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3.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⑤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有什么区别

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二、与象征的区别:
意象是指在抒情性作品中,借助景物描写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借助景物形成意象,来表达心中的那种寥廓孤寂之情;而象征用于预言式的象征性文学中,是用一个形象来表达一个哲理,如最有名的《伊索寓言》,就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的一部作品。这种手法在现代派作品中非常常见,如卡夫卡的《城堡》。

⑥ 1、诗歌里的“意象”和“形象”有什么区别2、山水田园诗和即景抒情诗有什么区别或联系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指具体事物

⑦ 诗歌中的形象 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情感主旨

形象是有具体的客观存在的,可以从侧面表达烘托体现作者感情的。
思想感情是一种抽象的描述性的,可以理解为喜怒哀乐人的感情。

判断感情,一般是结合诗歌词汇,写给亲人朋友等,表达的感情会有一定体现,然后是具有感情色彩的主要文字,联系构成一条思想感情。另外描写环境的好坏,其实就是心境的一种体现,就是感情的一种表达。比如,秋风萧瑟,你一看到萧条之景,会有一种凄凉的感觉等。形象是客观实物的描述。情感是喜怒哀乐的表达。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一感情,要多读多体会,这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判断方式。

⑧ 古代诗歌常见的艺术形象

我的诗歌里呈现的艺术形象有很多,小说,故人,月亮,还有大雁,什么沟啊这些。高楼山顶马超。

⑨ 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意思

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欣赏:�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⑩ 诗歌的形象和意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意象在古代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来逐步用于对诗歌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评论及美 学研究中。美学和文学研究中的意象,指的是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意象通过语言媒介外化和固 定下来的艺术形象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意象,它指的 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独特意念而让读者获得言外之意的艺术形象。一般的意 象,诸如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和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海燕”等意象,虽然也对意象进行具 体描绘,但他们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却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 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于感情的 复合物的东西。”意象的生成过程有意生象、象生意、意象共生三种常见形式。举个例子,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就是由意生象,“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写出了抒情主人 公的不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愉快的心情找到了客观对应物,而夕阳、古原就 都成为了意象。而杜甫的《春望》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景象触发了“感时”“恨别” 的情思,而由这种情思生成了“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最终出现了诗人“白头搔更短,浑 欲不胜簪”这一意与象并生的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结合。 在文艺学、美学中,意象有两个涵义:审美心象与审美物象。 审美心象:“定墨”(物化) 前作家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形象。 审美物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富有审美意蕴的 物象。 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 作 为审美心象的意象具有模糊性。 作为审美物象的意象具有寓意象征性。  形象与意象的区别与联系  作为审美心象的意象,是文学形象的模型和依据,文学形象则是审美意象的物态化、外化。 文学形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审美物象(文学意象)。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文 学形象的组成部分,文学形象则是审美物象的组合。 由于某些审美物象的反复运用,就形 成了某一民族诗歌或文学的稳定的意象系统。 古代诗歌的意象、意境与形象  第一章 古代诗歌的意象  第一节 意象的含义 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 们称之为“意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 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 “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 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 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 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 力。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 翁”,“楼船——夜雪——瓜洲渡”。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 意象有种种:有描写性的(静态的) 意象,如“孤舟”、“笠翁”;有叙述性的(动态的) 意象, 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意象,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也有象征性的意象,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  第二节 意象的组合 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 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 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 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 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 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 淡的意境。如下列诗句: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 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同上) 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 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 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一种以悠远渺茫为基调的意境。如,在崔灏的 《黄鹤楼》里,作者那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千载空悠悠”的白云,形成了一 种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 ②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或者用几组主谓词组、动宾词 组的并列迭加,来体现诗歌的画面感。能收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 间的作用。如: 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王维 《田园乐七首》)  全诗无一动词,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列,但却能造成一种疏淡和空朗的意境。正如薛雪 的《一瓢诗话》所说:“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具足。”  事实上,这类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送友人》)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亿李白》) 极蒲三春草,高楼万里心(贾 至《岳阳楼宴》)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刘长卿《负谴后登干越亭》)等。它们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便是用景象的迭加造成的空白来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梅尧臣语)。  第三节 传统的意象  古代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 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 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 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 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 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 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 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 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 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 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 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 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  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及其象征比喻的寓意:  1、树本类 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 竹 气节,积极向上  梧桐凄苦、期待、知音难觅  柳、杨送别、挽留,留恋、伤感  2、花草类 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 花落凋零、失意、挫折、惜春、留恋  菊隐逸、高洁、脱俗、清高  梅傲雪、清高、坚强、不屈不挠  杨花离别、分离、离散、漂泊  兰高洁  桃花灿烂、古祥、爱情如意  牡丹富贵、美好、生生不息、希望  荷花高洁、脱俗、矜持、清高  枫叶荻花悲秋、萧瑟、凄凉  草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卑微  禾国家的昔盛今衰  3、动物类  子规悲惨、凄恻  猿猴理想、追求  鸿鹄理想、追求  燕雀小人、平庸  鱼自由、惬意  (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 乌鸦茶壶人、俗客庸夫、压抑、不样  沙鸥飘零、伤感、孤独、寂寞  燕子春天、祥和、思归  鸳鸯成双成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夏蝉热爱生活、清高  秋蝉、寒蝉悲秋、萧瑟、凄凉、悲伤、悲凉 鸾鸟凤凰贤士君子、品德高尚  孔雀美丽、吉祥  孔雀落单悲伤、凄凉、孤寂  4、风霜雨雪水云类  海辽阔、力量、深遂、气势  波涛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 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绵长愁苦、历史发展趋势 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省略、潜移默化的教化 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 东风春天、美好 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扫 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途路坎坷挫折  雪纯洁、美好  暴风雪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 浮云游子、漂泊  5、器物类  玉高洁、脱俗  簪缨(冠)官位,名望  孤灯孤单、寂寞、失意、潦倒、凄凉  5、音乐曲调类  《关山月》征戍离别  《梅花落》 孤单,冷落、凄凉  《霓裳羽衣曲》歌舞升平、粉饰太平  《后庭花》绮靡之音、亡国之恨  《杨柳曲》 惜别怀远、怀念征人  《行路难》世路艰难、离别伤悲  6、其它类 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 古迹古人怀旧明志、昔盛今衰  乡村思归、压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 夕阳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 羌笛 思乡、乡愁、 幽怨  磐石坚定、专一、结实  长亭送别、伤离别 第二章 古代诗歌的意境  第一节 意境的含义 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一种 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 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 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 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 要显现。  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 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 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  第二节 意境的种类 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 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 第三节 意境的创设 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以独特的心灵感受所描绘的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世界。是主观情感和 客观外物的完美统一。创设优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把握诗歌意境创设的方法是鉴赏 诗歌的重要环节。古典诗歌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  一、融情入景  古人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方法。作者把主观之情,即“意”全部寓于客观 之景,即“境”的描绘之中,当然作者笔下的景已不是客观之景,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灵之 景。鉴赏者则需要通过对诗中景的感受,进而领会其中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 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虽无一句直接抒 情,,但“月落乌啼”的空寂,“霜满天”的凄冷,“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夜半钟声到客船” 的孤独,每一句所写之景都传递着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孤寂和忧伤。融情入景的写法可以使诗 歌含蕴蕴藉,余韵悠长。  二、借景衬情 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古典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也常用此法。在诗中既有情的抒发, 也有景的描绘;写景是为了衬托抒情,加强诗歌的感染力。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 山雪,无花只有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愿将腰下剑,直 为斩楼兰。”诗的前六句极力渲染边塞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正是为了反衬战士们“愿将腰下 剑,直为斩楼兰”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 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后两句对矫健高翔的鹤的描写正是为了衬 托前两句“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不畏旧俗,标新立异,锐意进取的豪情。  三、托物言志  先咏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来抒情。托物言志和以上两种手法的区别在 于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整体象征,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例如李 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作者借塑造春日欢乐、秋天凄凉的柳树的形象,抒发了感慨身世,自伤迟暮的感情。再如贾 岛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刀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作者借助塑造一个 除暴安良的侠客形象,抒发自己兴利除弊、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 古典诗歌博大精深,领会诗歌的意境的创设方法就像拿到了一把打开诗歌艺术之门的钥 匙。  第三章 古代诗歌的形象  第一节 形象的含义  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 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 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 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实际上,诗歌往往是重神轻形的,主体形象时隐时现,但却 是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却是主体形象的解 说,也可以说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反复阅 读,涵泳意会,把握诗歌的客体形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 迪读者的东西,把握主体形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感情。  第二节 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 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这样的诗称为即事感怀诗。这类诗的客体形象就是所写 之事,鉴赏时必须找出诗中所写之事与作者情怀即主体形象间的结合点,以把握诗人所抒发 的情感。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 明显地直抒情怀。如:“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 人间。”(李白《山中问答》)诗人通过山中问答这一小事的叙述,描绘出令人悠然神往的山 居生活,其自然、宁静、闲适令人沉醉。而后面的议论流露出诗人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表 现了他酷爱自由、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情感,主客体形象完美的结合起来。   第三节 抒情诗中主人公形象  抒情诗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常见抒情主人公形象有 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揭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贯,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贯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箱、豪放自负的性格。 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 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 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 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 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 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1 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 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 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 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  第四节 写景抒怀诗的景物形象  写景抒怀诗的客体形象主要指景物,或雄浑壮丽的山水,或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田园 风景。然而作者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展示这些客体形象,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自 然景物一旦摄入诗人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一般说来,写景抒情诗多通过 客体形象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或对个 人生活的感伤等,这种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诗人形象就是诗的主体形象。如:“故人西辞黄 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诗中通过对三月烟花、碧空尽处孤帆等客体形象的描写,让人从中感受到依依不舍 的愁绪和思念,塑造成出一个伫立江边,极目远送,久久不肯离去的主体形象,从而表现了 诗人与朋友间的友情。

阅读全文

与诗歌艺术形象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