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生命
因为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注入了艺术家的心血。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有将自己的心血全心全意的来塑造这一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才会显得有活力、有生机。这样的作品才会栩栩如生。这样的作品才能体现出艺术家的理念与思想。否则,粗制滥造出来的就只能算产品,甚至是废品而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其实何止艺术品有生命?作家的小说、诗人的诗词、音乐家的音乐不都是有生命的么?他们不同样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么?
⑵ 艺术与生命哪个更重要听听奇葩怎么说(二)
上篇中,傅首尔通过“价值”、“目的”、“个人意志”三个方面说应该救猫,因为猫和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面对猫和画,哪个更利于自己就该救哪个。
显然,猫比画更讨人喜欢喜欢,所以要救猫。
詹青云上来就给画上了价值,说画不仅是艺术品,还承载了很多生命。救画是救那些为艺术献身的生命、也是救一个民族的文化,这是一种责任。
画的价值不比生命更轻,救画不救猫,不是我们轻视生命,而是我们更尊重生命,所以才应该救画,因为责任高于生命。
说的都很好,逻辑也很清晰,虽然听的时候有点跟不上他们的思路,但后面稍稍梳理一下就比较清楚。
下面,我们再来看下许吉如和黄执中的说法,又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很有意思。
许吉如
开场就给我们讲了故事,她说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只有神才会出现在画上,而人是没有资格的。当达芬奇第一次把人画到了画上,也就是那副着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人们才开始从关注神到关注人。
这个故事的立意就是,艺术的真正要表达的是对人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而非其他。
画,不是艺术馆里的艺术品、也不是詹青云说的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品,它只是拍卖行里的艺术品,它带着浓重的商品价值。
救画,救的是商品价值;救猫,救的是生命价值,生命价值才是艺术真正要传递的东西。
巴比伦空中花园,消失了,巴黎圣母院,也几乎被烧毁了,圆明园,早已成了废墟,但这些东西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心中。
要想让艺术、文明永存,我们不该只停留在完好的保存它,因为艺术、文明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存在着的东西,而是它的灵魂,保存并不能让这些灵魂延续,唯有敬畏生命才能。
救猫,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也是让艺术永恒的最好方式。
为什么猫的命运要由他人决定?如果你是那只猫呢?你愿意自己的命运被别人决定吗?而且这个决定的理由是,还有比你的命更重要的东西要去救。
请问,有谁愿意默默的接受别人自以为“高尚”的安排呢?
画和猫,这里的决定关乎生命,请尊重生命,因为弱者也有生存的权利。
许吉如通过对艺术内在价值的挖掘,找到了一切文明、艺术的根本是人,是生命。
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艺术,但保护的不是拍卖行里的艺术商品,而是艺术更本质的东西——生命。没有生命,艺术就没有灵魂,所以生命更重要。
同时,许吉如还驳斥了詹青云的责任论,因为弱者也有生存的权利,请不要用责任这个道德标准去“绑架”一个生命、去决定一个生命,这样有违生命的权利、有违生而平等的权利。
许吉如说完,我们再来看黄执中是怎么反驳的。
黄执中
黄执中上来用一个疑问反驳许吉如,谁才是真正的弱者?是猫吗?不是,是画。因为画不会叫,不会呐喊。
不要剥夺弱者生存的权利,那就更应该救画,而不是猫,因为画才是真正的弱者。
这段论述中,黄执中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救猫重要,救画也重要,哪个更重要?取决于每个人的认知范围,也就是他说的更遥远的哭声。
有的人能做人饥己饥、人溺已溺,而有的人只能顾及自己,前者能听到更遥远的哭声,而后者不能,
能或不能没有好坏,因为人的认知水平,同理心本来就有范围,那到底该救哪个?答案在你自己身上。
你期待自己只能听得懂猫叫,看不懂《八大山人》,就去救猫。潜台词就是,你不会仅满足于听得懂猫叫而看不懂《八大山人》吧?
如果不满足只听得懂猫叫,那就该提高自己的认知。
之所以要救画不救猫,不是因为我们不尊重生命、我们冷血,而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以后,认识会告诉我们画更重要。
黄执中的论述抛开了艺术与生命哪个更重要这个角度,从自我期待上,来解构为什么要救画。这段论述逻辑清晰,点破不说破,很是精彩,尤其那五个字 “遥远的哭声” 异常惊艳。
这两位说完了,你觉得谁说的更有理呢?黄执中?还是许吉如?
我更喜欢黄执中的角度,点破不说破,很有意思。不知道你会选哪个?如果还不确定,不妨再看看下篇,李诞和罗振宇又会怎么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