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教育如何作为一股力量

艺术教育如何作为一股力量

发布时间:2023-01-10 10:26:13

A. 为什么需要艺术教育它能带来什么

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艺术,而在于人的素养,关乎民族的文化提升。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点儿艺术?除了经常听到的答案——除了“考个好大学”之外,也有些人清楚地知道:在今后的人生中,掌握了一门艺术技巧,对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或许是有用的。
其实,艺术教育的意义还不止这些,甚至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可以从一个现象来分析:从古到今,有不少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等着名的人物多才多艺,甚至他本来就是艺术家;这句话我们还可以倒过来说:在许多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中,出现了不少着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甚至军事家!
一种现象出现多了就可能证明其中存在一种规律性,有它的必然性。
我是想说,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让受教育者在艺术学习与实践中学会形象感知和形象思维,并在对美的感知、感受中形成完善的人格,进而有更好的比较、判断、联想和创造的能力,更强的表达、表现能力。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比别人更优秀。
现代教育思想讨论中经常听到“通才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等说法。是否有人意识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才多种能力的结构中,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常常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需要有艺术感觉和美学素养,才能做得更好。达芬奇、亚里士多德、曹雪芹.....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人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
乔布斯说,苹果“是人文科学与尖端技术的结合点”;贝律铭说,“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我们的生活中,最受使用者欢迎的日常用品,不仅需要有实用性,最好本身就有艺术欣赏的价值。我们应该想到:一个成功的作品,设计和制造它的人,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具备艺术素养,往往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尽善尽美的追求。
所以我说: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艺术,而在优秀的人格和素养。

B. 艺术教育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几年前我拿了坊桥艺文奖摄影组的优选,以及几个摄影比赛的奖项,还办了摄影展。有段时间,我随身背着135和120两台底片相机、三个镜头到处跑。只要下了床,相机就跟着我。

艺术创作是对自我的一种启发,同时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因为艺术的目的总是在旧有的世界里,发现新的事物,发现美。

在这个让许多人活在两点一线,不是在家就是在公司、学校的人们来说,如摄影一般的艺术创作,更像是在看不见尽头的生活中,寻找新的乐趣,新的呼吸方式。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我们在探讨儿童心理,尤其是教育心理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今天我想好好谈谈这个课题。

当代美国美学教育家艾思纳(Elliot W. Eisner)在其着作《艺术与心灵的创造》( The Arts and the Creation of Mind: The role of the arts in transforming consciousness) 写道:

艾思纳所阐述的,正是环境对艺术教育的重要。

推广摄影艺术,或是进行摄影美学教育,建构一个能轻易接触摄影、认识摄影、学习摄影,乃至学习摄影美学鉴赏的环境,能行潜移默化之教。

一般而言,除了个人自行展开的认识活动,美学教育通常借由他人辅助下进行的学习(如学校)。

影响更深远的是我们生处的社会,以及社会背后的文化。

我们的感官成为一种追求自我发展的方法,但感官并非单独运作,而是需要根源于我们生活的文化,作为发展的素材,包括: 语言、艺术、科学、价值观 等。

有了文化的协助我们学着去发挥自我。

人能以认识为基础,发挥更复杂的创造力。

艺术便是人精练自身经验感觉,并加以扩大想象力的创作。思想产生充满可能性的图像,也有个极为重要的认知功能,执行可能世界的创造。

创造力也是认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透过经验展开认识,以经验做为创造的材料,进而改变环境,形成文化。

文化取决于沟通 ,因为沟通模式提供文化增长的机会。在一部份中我们响应他人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提供材料让他们响应。

艺术认知能力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去关切我们身处的世界 ,这彼此间是一个共生的关系,建构出整体社会的面貌。

另一方面,社会的面貌也反应着该社会摄影人的人格。

随着数字科技发达,越来越多摄影人试图利用数字后制方式创造符合个人主观美感的摄影作品。

从艺术的自由精神来看,没什么不可以。

但部份有心人士却抱着侥幸心态,以经过数字后制的作品,参与白纸黑字规定不能进行数字后制的摄影比赛。

显然忘了数字科技发达之余,网络科技跟着日新月异,过去可能不容易被检视的旁门左道,今日则要面对广大网民的检视。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相关组织、人士都忘了自己所作所为是在戕害我们的摄影环境,污染摄影人由衷热爱艺术的心灵,破坏原本单纯的摄影比赛用以提升摄影发展,而非用以求名、求利的市侩风气。

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促进孩子的发展能力建设的经验或认知。

创作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活动中,情感细化,更微妙的区别,受激的想象力,发展和技能形成的感觉。

“孩子的能力培养着重于孩子的内心” ,这句话再次强调, 教育是一个过程,学习如何成为自己的经验的建筑师,因此,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经验。

艺术必须作出特殊的贡献,为此他们强调个性的表达,并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能力的锻炼和发展。

当代英国教育家肯‧罗宾森(Ken Robinson)在《让天赋自由》( The Element: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书中对于教育,他批判英美教育体系的三大问题:

从艾思纳的角度看, 广义的创造力是认识不可分割的部份,而认识知识增长的历程。

当艺术教育成为注重智育的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注定这场以智育为目标的体系达不到最高的知识顶峰。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将艺术教育从智育当中切割更是矛盾的,因为智能并非仅以传统智力测验能检测出的范畴,才能做为一个人认知能力与智能的判准。

艺术能够扩大想象力,扩大我们的认知,更是使孩子们的知性得到更广的发挥。艾思纳以水彩画为例,水彩画有水彩画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包括创作者的心智,以及技术:

一张被水浸泡的大张水彩纸,因为与不同比率之干性颜料接触,当中含括水量、气温、浸泡水的时间、画具等因素,最后对作品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完成一幅水彩画,包括我们知道刷具上有多少颜料,在纸上有多少水将使得颜色深沈或褪色。

这些取决于创作者的灵感,以及对于物质与相关科学等知识的掌握。

艺术在西方不被视为与知性相关学科无关,甚至被视为一种影响知性发展的无用之物。

很遗憾,在我生长的土地,艺术教育总是在义务教育当中被错误观念牺牲。

当艺术精神中最重要的创造力得不到鼓励,或者那鼓励只是朝向一个智育,更具体来说是朝向学科考试的目标。

过去,我们以为失去的仅仅是聊胜于无的美术课,实际上,正如艾思纳的论述,一般人低估了艺术教育能给孩子带来的,远远超过美术记忆而已。

还包括帮助孩子增加他的想象力、塑造个体性、学习与环境共融、与其他社群沟通无碍等统辖感官、心灵、内在与外在的人格陶冶。让孩子与世界学会拥抱彼此,互助共生的整全之路。

C.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读子“新网师”课程的《云端论剑》的第十次预习材料才知道早在在2013年的萧山年会上,我们提出了新教育的课程体系框架,即在新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建构新公民教育、新艺术教育和新智识教育的课程。从2014年年会开始,我们会逐步研究这些课程的目标、标准、内容和方法等。我们首先面对的,就是艺术教育问题。

今年已经是2022年了,快十年了,我们的艺术教育今天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上学期期末我们学校进行了音乐考试,教师们回来讨论的话题是:现在的学生唱歌都跑调啊,都五音不全,没几个唱得合格的……

其实造成这样一个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现在的孩子们的生活太丰富多彩了,吃的,玩的,用的太多了,尤其是手机的普及,甚至达到了让孩子们玩物(机)丧志的地步,不像我们小时候,听歌,唱歌就是一大爱好,记得我们上课时老师来之前会有文艺委员领唱一首歌的,而且那时也有很多曲调、意境优美的校园歌曲,像《让我们荡起双桨》、《外婆的澎湖弯》、《小螺号》……

另一方面现在虽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很多学校都是唯分数至上,体、音、美等一些“小科”真的是太小了,都不微不足道了,经常会被班主任要去。所以刚刚开始音乐考试,学生们不会唱也是情理之中。

尤其是现在的“安全意识”被视为重中之重的情况下,连体育课都缩水了好些,以前的“山羊”“跳箱”“单杠”等都成了禁忌。

所以美育教育,艺术教育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

现在又开始提倡新艺术教育

作为新教育实验,究竟如何诠释我们心中的艺术教育,从而定义出我们的新艺术教育?

从根本目标上,新教育的艺术教育,是围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个根本指向而展开,是为了让师生拥有一个幸福人生而展开。人是艺术的存在。幸福完整,是新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幸福的。只有成功的艺术教育,一个人才可能幸福完整。让生活幸福完整,本身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让生命价值永恒,本身是一种存在的艺术。实现二者,也就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艺术教育作为成就人的“美”而出场。在这里,美就是幸福完整。

艺术教育为什么很重要

(一)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

没有艺术和游戏陪伴的儿童,是孤独不幸的;没有艺术和游戏的童年,是黯淡无光的。如果一个孩子丧失了内心的艺术本能,人性意义上的“死神”就会降临。现在优生优育都提倡胎教,还在胎儿时期就给他们听音乐,而在学龄前时家长们也都很重视孩子艺术方面的培训,会给孩子报很多培训班:弹琴、舞蹈、绘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只剩下读书学习、考大学了。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人的认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础。智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人类能力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因为艺术思维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因此在任何类型的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大师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二)对学校而言,艺术教育是碎裂学科的粘合剂,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

在学校生活中,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具有显着的正相关,而且使学校生活张弛有度,充满活力。

(三)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

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声无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个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

(四)对社会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弥合被不同标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会的内聚力和创新力。

在社会中,尤其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越来越接近,但心理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五)对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传续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

艺术和艺术教育天生与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水乳交融。艺术和艺术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品味,锻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

(六)对人类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交给我们开启世界的另外一把钥匙。

真、善、美,如同三盏灯,照耀着人类前行。“真”是指科学和真理等必然性的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善”是指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应然性的范畴,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美”是指艺术、人文、情感和审美等或然性的领域,解决“如何是”的问题。

很荣幸有机会加入新网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期待着3.19的“研读2014新教育年度主报告《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D.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当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但要真正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还需要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艺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和再评价,只有欣赏者具有较高的欣赏能力,通晓艺术的基本知识,才能从更高的起点上去欣赏艺术作品,更充分地发挥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现实作用。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之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E. 分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分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和共同的培养方面,那就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其提供了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技巧,有着其富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内容,愈来愈受到教育者的青睐,是最有活力的一种素质教育方式。本文就针对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艺术教育会为更多教育者所接受。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落实和实现素质教育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教育在德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含有这道德教育的内容,具有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艺术教育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一样,有着共同一致的教育目标,都是着眼于完善人的的伦理结构,而相对于道德素质教育的刚性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柔性教育,充分体现了人类的主体性,它的实行更有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以艺术为思想道德的教育媒介,改变了思想道德教育讲授式的抽象说教形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化,成为令人欢喜的积极活跃的接受形式,更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将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抽象概念和道理进行情感的形象化和生动化,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唤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感,促使他们受教育的自由和心理意向的明朗,更有益与促发受教育者的接受积极性,更有利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

二、艺术和教育在智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人的情感对人的认知具有着组织和瓦解的影响力,痛苦愤怒的情绪有损于人的智力操作,而高兴愉悦的情绪则更有利于人的智力发展。而艺术教育则重视形象性的感性体验,能够有效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其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熏陶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受教育者从中获得非常多的美感,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刺激他们的.感知,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使得美感成为受教育着进行智力活动的内部诱发因素,激发受教育者接受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强化受教育者的各项心理活动和大脑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为智育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情绪效能。而且,艺术教育还包含着异常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艺术教育通过艺术这种媒介,生动具体地将人类传承下来的知识经验最大程度地传授给受教育者,有效地提高了受教育者智力素质中对知识质量、水平层面的构造,并将其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素质,经久不忘。
同时,艺术教育对受教育者智力的开发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右脑智力的开发。人的左脑主要负责文字、语言、计算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算,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人的右脑则主要负责空间、图形、雕塑等鉴赏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形象思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还必须是创新型人才。人的右脑是想象创新的大本营,主宰着人类智慧的发挥,关乎着人是否才思敏捷。因此,重视艺术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右脑智力的开发,有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接受主动性,更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培育出来的新世纪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更好的促进我国更高更远发展。

三、艺术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和感官的增强,也有利于人的审美心理的构建。因此,受教育者的体质结构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够直接影响教育的功效。而艺术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完善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的体质和体能。
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在于锻炼受教育者的体质体能,增强受教育者的体魄。而加强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修养,激发他们按照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自身塑造,而且可以将建立的美的形式应用于体育技能上,通过展现优美的动作和灵巧舒展的身姿,更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动作美、造型美和谐美,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发展。
并且,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百折不挠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形象参考,能够激励受教育者进行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达到艺术教育中所富含的审美自由、审美创造和审美超越,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体魄的发展,进行活力四射的生命追求,将美感洋溢于坐立行走等所有的行为中,凸现个人的教养和精神。

四、艺术教育在美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落实和实现审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教育媒介,往往会激发受教育者对美的特殊感受。当美的客观对象对受教育者产生作用时,就会引发受教育者的美感,产生一种激动愉悦的情感反应,能够产生一股强烈的力量侵入人的心灵深处,升华为一种美化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通常情况下,艺术教育所包含的审美素质有两个层面:第一,心里层面。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通过对美的特殊感觉对事物的辨别形成一种自由把握的能力,进而运用其创新思维进行客观世界的形式创造;第二,精神层面。艺术教育可以通过艺术作用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运用其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言语来告知受教育者对美丑的辨别,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超越,陶冶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怀。这两个层面关系到受教育者对审美性情的塑造和审美心灵的构建,在人的审美素质教育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艺术教育在劳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品质和劳动技能知识。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自由创造和自由超越精神,促使受教育者从艺术教育中更好地接收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为劳动素质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持,有利于受教育者劳动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技能的掌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融合了多元化的教育因素,能够涉及每一项教育形式,起着一种支撑和融合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是其他教育形式所能够替代的。

F. 浅议如何开展艺术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和统领作用。艺术教育同普通教育相比具有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树立起培养创新精神的艺术教育观念、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和“做人”、“做事”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观念。学校艺术教育是要通过让学生在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过程中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境界和艺术修养,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新人。
二、健全组织机构
学校应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建立艺术教育工作长效机制。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评价学校的艺术教育,管理要分工明确、线条清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发挥学校艺术教育的辐射作用。这就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中长期规划与学年、学期计划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三、提供有力保障
为满足艺术类课程教学的需要和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需要,学校应按照《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配备齐全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比如:学校应设有专业舞蹈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和美术教室,配备电子琴、钢琴、电钢琴、手风琴、架子鼓、合唱台、美术用的画板、画架等绘画工具。学校应设有可以进行节目排练、节目展演等大型活动的场地,为学生的艺术展演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另外,学校还应计划每年都能筹措资金添置艺术教育设施、设备。

G. 新时代的艺术教育之变

  “自然,是很好的老师。”

自然教育学家、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说,

“孩童时代就有机会接触自然、

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的人,

在他长大之后,也将永远在自己的心中,

留有像自然一样的强盛生命力。”

  新时代的艺术教育之变,是建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这点很多人会问:艺术不就是追求自我表现吗?有必要承担那么多责任吗?面对当代议题与挑战,恐怕是的,并且,艺术教育极有可能是将要掀起的教育显学。

Dr. Ernst Wagner以艺术家Anne Percoco的作品“因陀罗的云”(Indra’s Cloud)为例,这件作品的创作动机来自Percoco到印度学习瑜珈时,发现一次性瓶装水在当地造成的问题。人们不信任水源所以饮用瓶装水,但大量的保特瓶却延伸出另一个环境问题。

  Percoco邀请当地居民协助收集一千多个废弃保特瓶,用这些保特瓶做出一艘船,作品以印度神话中雷雨之神因陀罗为名,而展出的方式,是让保特瓶船航行在被严重污染的亚穆纳河上。

这个案例展现了艺术教育即将成为显学的态势:

1.艺术创作是探究问题的过程。

2.艺术创作能让抽象的问题可视化。

3.艺术的对话性是带动改变的起点。

  艺术是一股积极的力量,但艺术教育的实力却长期被低估,人们不该被僵固的教育思维绑缚,甚至用过去想象未来。面对当代的挑战,艺术教育比起其他学科而言,更为重要、更具优势、更责无旁贷。

  创意是祖国发展的未来。

  而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未来,还是社会的未来,不管是家庭、社会,最值得投资的事就是孩子的教育,蕃茄田艺术作为一个引领中国艺术教育行业的儿童创新艺术教育品牌,敢于担当起教育赋予的责任,愿意和家长站在一起,支持和帮助孩子想象的发展。

  我们会通过带领孩子以平面创作、立体艺术、实地走访、舞蹈以及倾听自然,教会孩子像考古学家和自然学家一样,观察和探索自然之美。

  近期,美国2014年发布的最新艺术课程标准,在中国艺术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新课标”讲求要能让孩子在艺术课程的引导下,养成以下四种能力:

  在“创造”上,孩子要能思考新的艺术理念,并且一步步地完成与细化他们的艺术理念;

  在“展现”上,孩子要能诠释、分析、分享艺术家的作品,从中学习艺术家传达的方法;

  在“响应”上,孩子要能学会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并用作品理解与呼应世界;

  而“连结”,即孩子的个人意念与艺术工作,必须能和外部环境、社会、文化、人类整体的经验联系起来。

  探究美国2014年最新艺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到与蕃茄田艺术所提出的创造力思维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处,再次展现其与国际最前沿艺术教育思潮并轨发展的实力。

  美国最新课标重视让艺术思维成为孩子一辈子的能力,让孩子一步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能表述自我的想法。

  而蕃茄田艺术不断强调,从孩子的特质出发,让孩子在艺术的氛围中发现自己,通过创造力思维系统为孩子赋能,让孩子能“从想法到实践、从掌握到调度、从自我到超越”,掌握”面对未知并超越未知”的能力,让孩子一步步认识自己、学会调度自我的能力、打开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与链结,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想法,回应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

H. 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力

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靠学校的力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把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艺术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近年来,我校在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方法与策略,现于大家共同商榷。
一、学校是艺术特长生培养的主阵地
学校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艺术特长生培养的主阵地。学校的艺术教育一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打好艺术教育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艺术兴趣,发现有艺术特长倾向的学生;三是要举办多种活动,给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发展,艺术特长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平台。
1、艺术课堂:打好基础,挖掘尖子
音乐、美术是小学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培养艺术特长生的主阵地。艺术课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喜爱艺术的兴趣,而且能为他们发展艺术特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课通过对各种歌曲、乐曲的歌唱、欣赏和情感体验,借助于音响、音调、音色和节奏、旋律,提高学生听觉上的艺术趣味、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美术课通过美术技巧的训练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借助于线条、色彩、造型,培养学生在视觉上的艺术观察、欣赏、想象和创造能力以及正确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艺术课教育不像一般的智育那样,仅仅在抽象思维的层面上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而是引导学生对艺术美直观地整体性地把握和领悟,从而培养其对艺术美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形成独特的创造思维。因此,我校特别重视抓好艺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以及个人兴趣、气质、性格的差异,采用不同方式,提出不同层次要求。既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形式美,又引导学生认识特定的思想内涵。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的境界中或角色中,引起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受到艺术的熏陶,并且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去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由感情的陶冶达到道德上的净化。
我校的艺术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把那些发现的艺术兴趣浓厚,有一定艺术天赋的学生登记起来,建立艺术特长生目标信息。目的一是与家长取得联系,给家庭提供信息和艺术特长培养方面的指导,二是学校作为艺术特长的“苗子”,给予重点关注和培养。
2.艺术活动是艺术实践和特长展示的平台
(1)艺术兴趣小组活动
艺术兴趣小组活动是稳定学生艺术特长倾向的重要措施,我校鼓励每个学生参加至少一个项目的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统一组织编班,安排专门教师指导(指导教师以学校教师为主,另外外聘部分特长教师)。兴趣特长活动分为“管乐”、“声乐”、“舞蹈”、“绘画”、“群武”、“小提琴”“诵读”。
管乐班有50余名学生参加训练。“声乐”班有60名学生参加训练。“舞蹈”有芭蕾舞、现代舞、2个班共120名学生。“绘画”有国画、儿童画、版画、写生画等4个班。“工艺”有泥塑、剪纸、编织等3个班。
“诵读”有小主持人和朗诵个班共80名学生。我校参加艺术类特长培养的学生总数高达800多人,占学校总人数的2/3

(2)“艺术节”、“音乐会”
每年的5月份为学校的艺术节,由学校大队部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综合艺术比赛,比赛项目众多,有声乐类、器乐类、舞蹈类、语言诵读类、书画类的比赛,有特长的学生都要参赛,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浓厚艺术兴趣,稳定特长倾向。每年的十月份是学校艺术展示月,由年级组织,开展歌咏、舞蹈比赛,评选优秀节目,表彰优秀演员。
3.艺术评价激发艺术兴趣,稳定特长倾向
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因此通过艺术评价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稳定学生的艺术特长倾向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首先制订艺术学科学业评价方案,每学期或者每个阶段由艺术教师组织对学生的艺术学科的学业情况进行评价,学校组织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进行抽查。其次学校每个学期进行“艺术之星”的评选,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二、家庭在艺术特长生培养稳定保障
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摇篮,也是学生艺术特长培养的摇篮。离开了家庭的保障作用,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就失去了依托,要想取得成效几乎不可能。家庭在艺术特长生培养中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
1、思想和精神上的保障
所谓思想上的保障就是家长必须提高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和人格成长的重要作用。目前仍有不少的家长,只重视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的学科成绩,把子女取得高的考试分数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样的家长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这种思想不得到改变,要想发现和培养子女的艺术特长就是一句空话。还有的家长则认为,培养艺术特长就是要成名成家。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误区。要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并非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艺术家,而是通过发展学生的特长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更好地发展。提高家长的认识,学校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I. 艺术教育的作用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一)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教育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儿童与艺术最近,每个儿童都拥有一颗艺术的心。儿童就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儿童都天生拥有着游戏的精神和艺术的心灵。游戏则是连接儿童与艺术的最佳通道。研究发现:儿童幼时的游戏程度,直接决定其成长的质量。因为通过艺术的教育,能开发儿童的游戏和艺术本能,能使儿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种形式,如线条、声音、韵律等。正因为如此,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主张,在7-14岁期间,艺术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没有艺术和游戏陪伴的儿童,是孤独不幸的;没有艺术和游戏的童年,是黯淡无光的。如果一个孩子丧失了内心的艺术本能,人性意义上的“死神”就会降临。
从人的个体成长的整个过程来看,艺术教育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主要路径。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人的认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础。智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感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右脑。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人类能力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因为艺术思维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因此在任何类型的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人转向艺术时,就进入了创造活动的实验室”。康德对此做了这样的描述:“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畴。”这句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艺术创作具有原创性,是一个发明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大师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培养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就必不可少。因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审美。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
从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艺术教育对于唤醒与塑造儿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又是否在相应的精确之后,能够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因而,艺术教育也是对美感的唤醒。
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理解和创造,人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一旦人成为审美的人之后,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调适能力差,净化能力弱等问题。而艺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与人的身心关系最为紧密,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因而具有心理疗治功能的作用。这也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赎的功能。在日本等国家,用艺术治疗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如通过绘画疗法,让病人释放并表达自己;通过音乐疗法,让病人发泄情绪;通过戏剧疗法,让病人借助于表演回归自我等等,具有十分显着的效果,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教育不仅让人学会创造,也能够让人学会合作和交往。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使用一系列视觉的、听觉的、动觉的信号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对于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参加艺术学科的集体学习过程,就是学习合作和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而这些素质,对学生当下的和未来的生活都极为重要。
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有助于人的人格形成。儿童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教育,逐渐形成初浅的平衡、空间、架构等意识,并会根据这些来形成和谐的性格,不断滋养精神、涵育生命、圆善人性。艺术的学习过程,在培养记忆、观察等能力的基础上,一定伴随着聚精会神、坚持不懈、有的放矢等,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过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稳定的、统整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模式的过程,无疑对人的当下生活,对今后的成长、发展,对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对学校而言,艺术教育是碎裂学科的粘合剂,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
在学校生活中,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具有显着的正相关,而且使学校生活张弛有度,充满活力。
近年来,随着脑神经认知学科的发展,艺术教育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发掘,科学家们发现,艺术是为长期教育服务的。如果只关注考试成绩,而考试又只针对数学等知识体系的话,艺术会明显地处于劣势。“如果我们要求短时间就有结果,那艺术将无能为力。艺术发展的是那些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发展完善的神经系统。不过,优势一旦显现,将无所不及,从精细的运动技巧到创造能力,乃至情绪平衡能力的提高都将表露出来。”
有科学研究显示,在充分的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成绩测验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参加艺术活动的学龄期学生在口头记忆测试上所获得的分数,要比班上那些没有参加艺术活动的同学明显高出许多。美国加州大学研究表明,“每周参加音乐活动三次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中的成绩要比那些不参加活动的学生的成绩平均高出40%。”
同时,艺术教育还会对其他诸多教育因素产生积极影响。根据美国学者EricJensen的研究:“艺术用非一般的方法来影响通常令教师感到棘手的学生,使得拖拉、旷课和辍学的现象减少了;艺术使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友好,争吵和歧视减少了,冷嘲热讽也减少了;艺术使环境变得充满发现,重新点燃那些已厌倦被灌输知识的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艺术为各种水平的学生提供挑战,水平的跨度从发展迟缓到天资聪慧,所有学生都能够自发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水平;艺术让学习者融入真实的世界中,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化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艺术使学生成为持之以恒的、自我管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只从高奖赏测验中获取事实性内容的知识储藏库;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生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从艺术指导中获得的知识和他们一样多或更多。”
为什么艺术教育会有着这样令人惊异的效果?我们认为这首先和艺术的“粘合”功能相关。艺术学科(教育,不应该是学科)不仅仅是机械枯燥生活的润滑剂,更是被课表割裂的教育生活的粘合剂。从本质来看,教育本应是浑然一体的,但是由于知识的极速增长需要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才逐渐有了分科。这样的分科本身就导致了教育整体上的碎裂。艺术教育的存在,把教育生活连缀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让学习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让生命在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显得紧张与忙碌,而仍然拥有从容与优雅。
这种粘合发生在一天、数天、每天的学习中。就像一天中的课间休息时,无论高歌一曲还是翩跹起舞,这既是艺术教育,也同时是一节课和另一节课之间的美妙联结;就像在为期数天、数周的一个课程的学习中,在每一个课程的开头与结尾,我们用艺术来呈现课程对生命的书写,这也是一个课程和另一个课程之间的美妙联结;而在所有的普通日子之间的一个个节假日,或者是根据学校、根据教室的需求创造的“自己的节日”,都会在擦亮一个节日的同时,照亮期间的普通日子,从而把一个日子和另一个日子有机联结为一个教育的整体……
同时,精神上的高度兴奋专注形成的高峰体验,会让人忽视身体的疲惫,但人毕竟不仅是精神的人,同时也是物质的人,在高强度的学习之后,人的肉体会疲惫,也就对学习自然产生倦怠。但是,因为艺术思维另一种思维,使用的主要是右脑,其他科目的学习更多使用左脑,所以,通过艺术教育不仅锻炼了右脑,还让左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憩,为新一轮的学习重新注入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提及的艺术教育,不仅指艺术学科的教育,如美术、音乐等艺术科目,也泛指在其它学科中实施的艺术教育,比如数学、化学等学科,当教师在数学课上讲述那些神奇的图形结构,在化学课上展示那些美妙的分子组合,让孩子以美术的方式进行描绘时,不仅能够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也会相应产生同类效果。
(三)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
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声无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个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家庭教育以日常生活为载体,活生生的现实既在累积着教育的广度与力度,其琐屑杂乱的一面也会不断冲刷、消减着深度与高度。由于血缘的特殊关系,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剑走偏锋,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
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开展艺术教育,首先能够让日常生活变得诗意,让教育变得柔软,从而家庭成员的生命的存在,最终如同诗人荷尔德林赞颂的那样:“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同时,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知识的传授上,那么,对道德人格的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标。艺术作为人类丰沛美好的情感和直观可视智慧的结晶,能够直接给心灵以震荡和冲击。通过艺术教育而开展道德人格教育,则会避免说教,更加灵动、愉悦。如此一来,艺术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强项,回避家庭教育的劣势与弱项,从而为教育搭建起一个更加美好而坚固的教育共同体。
(四)对社会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弥合被不同标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会的内聚力和创新力。
在社会中,尤其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越来越接近,但心理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被不同追求、不同职业、不同喜好,乃至不同收入等具象而微的标准切割,成为越来越孤立的个体。
美国学者艾伯利斯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社会。”艺术教育使人不仅仅了解艺术本身,而且更多认知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如此附着于艺术之上的文化、精神、价值更易于得到生动的传播与广泛的认可,必然会促使人们产生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和话语,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内聚力。我们可能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每当雄壮悲怆的国歌响起,我们总是热血沸腾,深深地被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所震撼。如果全体公民都了解自己的艺术文化,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容易形成共识,公民的文化素质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就会提高,社会内聚力就越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还具有提升国民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筑造精神家园的作用。
一般而言,艺术永远是以创新者、弄潮儿的形象,站立在每一个时代的前沿。通过艺术教育,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文化思潮,紧跟时代的步伐,借助于艺术思维的方式和艺术作品特有的阐释范式,冲击陈腐老旧的社会观念,在更深远的层面上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新观念,革新思想,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重新发现并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
以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为例,一个军旅题材的电视作品,本来只会吸引一部分观众的注意。但是,因为这个作品凝练地呈现出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个人精神,而成为一时间的社会热点,被广泛传播。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艺术作品而开展,就能够让这种精神在全社会得到更深入、更持久、更彻底的弘扬。
(五)对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传续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
艺术和艺术教育天生与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水乳交融。艺术和艺术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品味,锻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
通过艺术教育,受众的艺术品味得到提高,督促也激励着创作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创作者凝聚个体的精神呈现时代的思考,所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品,则影响着人们,提升着人们的艺术品味;二者结合,共同接受着时间的淘洗,一个民族就在这样的不断继承、不断超越中,让自身不断革新,戮力创造。
我们强调,在艺术教育上,要坚持多样化与民族化。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是一个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我国的国粹艺术昆曲与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类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使学生通过唱做念打、生旦净末丑等形式,充分体味这些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从而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艺术教育正是这样无形而又深刻地塑造出中国人的精神与灵魂,决定了中国式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既在孩子心中播下中国艺术的种子,也让孩子因此成为一个“中国人”,从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世界人”。
(六)对人类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交给我们开启世界的另外一把钥匙。
真、善、美,如同三盏灯,照耀着人类前行。“真”是指科学和真理等必然性的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善”是指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应然性的范畴,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美”是指艺术、人文、情感和审美等或然性的领域,解决“如何是”的问题。
如果说,“真”是世界的第一极,“善”是第二极,那么,“美”则是世界的第三极。如果说,科学是用共同的语言揭示不同的世界,道德和宗教是用共同的语言揭示共同的世界,那么,艺术则是不同的语言揭示不同的人性世界。对真善美的追寻,不仅是全人类用以实现自我的方式,而且,以科学求真、以宗教求善、以艺术求美,是全人类在发展中总结出的追寻真善美的有效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是人类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人们一旦学会了用艺术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这只眼睛省察日常生活、反观自我成长,从而在心灵上发现自我,在精神上获得丰盈,在生命上感受意义,在人生中活得从容。
艺术是开启世界的另外一把钥匙,这是艺术的另一个重大价值。这把钥匙,我们可以称作艺术思维。
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对万物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一个人在童年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这些知识基本都是有序的、精确的、线性的,从逻辑上是有因有果,从时间上是有始有终。通过对这些知识学习,儿童逐渐理性地把握了这个世界,儿童的思维也逐渐因此训练为理性的思维。
但是,世界是立体的,是多维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仅仅依靠科学和道德宗教,无法对世界产生全面认知。如果说科学是外求,是以各种工具去辨析万物,艺术则显然是内求,是以自身直觉去感应世界,以自身经验去把握世界。马克思曾把人类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掌握,一种是精神掌握。前者是指生产劳动实践;后者是指艺术等实践。这种精神掌握方式不同于物质掌握方式,它不是通过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来认知世界,而是诉诸人的感性直观能力来获得对世界的把握;不是依靠必然的逻辑结构来把握世界,而是依赖感受力来(即形式美的眼睛和音乐感的耳朵)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因而,在艺术思维的角度下,世界呈现给人的场景是可感的、丰富的、弹性的、张力的。
在现实生活中,伴随着理性思维的单向开发,往往会有对艺术思维的抑制。毕加索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在很小的时候画的就像是拉菲尔,可是我终其一生希望画的就像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磅礴喷涌的产物,是经验通过直觉井喷的产品。这种过程,对年龄越小的儿童,就越发是自然的生存状态,但对成人来说,却是需要不断突破束缚才能重返的状态。
艺术思维尤如一座“浑沌”立交桥,它在万事万物之间建立起非理性的联系,尤其是诸多能够被深刻感知却又无力名状的事物,可以借由它,瞬间四通八达。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往往也是颇具艺术修养的人士。比如爱因斯坦对音乐、文学的迷恋,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竺可桢、苏步青、李四光、高士其、李政道等也都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难怪美国艺术学博士贝蒂·艾德华呼吁:“人人都应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毫无疑问,结合科学与艺术、内外兼备地二者共同发展,让二者从两极向中间并进,最终融合、平衡,才是最为理想的思维模式,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世界。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因此特别强调,“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1987年,《科技日报》发表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苏步青等近30位我国着名科学家畅谈文艺的文章,均表明他们的艺术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科学想象力。
总而言之,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柏拉图甚至有这样一个的观点: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可以说,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J. 艺术教育的意义何在

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宋朝文人画大兴之后,一直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只是不显而已。洋务运动之后流行的,更多是西方/世界美术,而非艺术。

某高中的音乐美术体育“走班教学”搞得不错。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小师妹在教美术,开设国画模块。她告诉我:18个课时的国画教学,可以让高中生学会画国画。我在想,仅仅18课时,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们掌握一门绘画技能,就能打开孩子们走进艺术殿堂的一扇大门,就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种良好的艺术修养,这种教育的价值我们为什么不重视?由此,我在想,一个模块的艺术教育,是不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改变人的一生的生活品质?

19世纪之前,西方艺术家大宗师们是有艺术自觉的,比如伦勃朗,比如米开朗琪罗。但绝大多数艺术家,尤其是凡代克和勒布仑为首的肖像画家,更多是在“接受约稿,完成委托作品”。“要具有时代精神,社会使命感,社会的认可”,是给艺术家加压力。莫奈和雷诺阿特别烦这一套。印象派那一代,被这种文以载道的压迫感给坑苦了。他们只是想画符合他们艺术自觉的东西,平白无故戴这么多帽子干嘛?

艺术教育O2O在2014年中下旬才开始萌芽,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就我所知,大城市5——7岁的儿童,90%会去艺校培养某门兴趣。保守估计,北京有至少两万家艺术培训机构,包括音乐、舞蹈、美术、书画等科目。按照每家机构100名学员,每个学员一年6000元费用,仅北京一地每年培训的产值就达到120亿。然而目前大多这些机构几乎所有的学院渠道都是来自线下的推广渠道。还并没有一个O2O艺术教育巨头产生。

艺术教育不仅让人学会创造,也能够让人学会合作和交往。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使用一系列视觉的、听觉的、动觉的信号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对于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参加艺术学科的集体学习过程,就是学习合作和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而这些素质,对学生当下的和未来的生活都极为重要。

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将更加重视艺科融合的命题。在人类广袤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中,科学与艺术是两个重要的范畴。它们代表着人性的内涵,彰显着文明的力量,谱写着历史的风采,增持着生存的质量。它们又各不相同,蕴育着人的独特的智性方式,并以这种不同方式作为人性提升和优化的实验途径,相辅相成,充分地激发和策动人的创造性力量,持续地指向美好精神与生活的实现。长期以来,科学作为可检验的知识之学,给人的印象是理性的,可以不断还原和实证的;而艺术的创造是瞬间领悟的方式,是直观体验、情感共鸣的方式。

艺术是一个没有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答案的领域,它使得学生可以自由探索和尝试,还促人内省,让人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

阅读全文

与艺术教育如何作为一股力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4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2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