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精神举例说明下。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概括总结成了六个字,“道、气、心、舞、悟、和”: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西美学比较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伦理)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就造成了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很大的不同,例如我们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人公几乎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就不是这样的,中国的戏曲并不是没有悲剧,但是中国的戏曲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统一。
以上内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
Ⅱ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涵
任何艺术的精神内涵,都是和这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相结合的,都是和这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或者哲学体系想结合的。
在中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宗教,但是儒家、道家和佛教在不同时期分别对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看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涵,就是看哲学体系的发展和在艺术中的痕迹,简而言之,就是 意境。
中国的水墨国画,重意甚于重形,其笔法多样,虽不甚精确,但是意境悠远。
中国的书法,更是如此。为何说 王羲之的 兰亭序为第一行书,颜真卿的 祭侄贴为第二行书呢,就是因为王羲之是在微醉时,边书边赋,一气呵成,如游龙,如惊鸿般。颜真卿则是在收到了侄子的人头后,悲愤交加,奋笔疾书,完成了祭文。
这两贴都说明了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的精髓所在。
Ⅲ 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为何这么说
我们经常对于真正的艺术家的评价,往往是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其实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于自己的艺术形式也是十分的喜爱的。而且他们所谓的为艺术献身,其实就是可以为艺术奉献自己所有的力量,而且他们也是出自自己本身,想要去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学到他们很多值得借鉴的精神品质。
而且在他们作品中,其实也体现出了他们一生的经历。一直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我们在他的作品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他在思想上和技术上的提高,这其实对他们来说就是可以支撑自己一直奋斗下去的奖励。在创作的初期,其实他们也并没有为出名而奋斗,更多的也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
Ⅳ 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是什么
是迎合
艺术本身的精神是表达
后来变了,开始迎合,迎合大众,表达出大众的喜好。
但是你要说中国的话,那就是迎合领导,从古到今都是迎合。
以前有的皇帝喜欢修道,那就画修道的,画山水的,还有的皇帝喜欢花鸟那就画花鸟,
只要皇帝喜欢,从上到下,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市井小民,一朝一代都是画那些东西。
比如唐朝人画美女,有了仕女图,宋朝皇帝喜欢花鸟,那个时期的花鸟就多,明清画皇帝喜欢山水,那个时期山水的就多,毛时代喜欢画无产阶级,那个时代就全是画无产阶级。
现在的就是表现和谐,表现大国崛起,迎合领导喜好。
Ⅳ “工匠精神”对艺术创作有何特殊意义
文化艺术创作,尤其是造型艺术创作,都需要‘工匠精神’。艺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是技术性的;一个是道,就是精神性的。‘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对精神层面的要求,而不单纯是技艺问题,就是对艺术的热爱、执着探索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精神’给我们的启发是,艺术家不能满足于只是发挥自我的个性、灵性、想象力、创造性,还要有扎扎实实的功力。功力和修养是两个翅膀,‘工匠精神’用在艺术上,就是让我们的艺术要精益求精。
Ⅵ 什么是艺术的精神
这个问题比较大。
艺术精神实际是一种心理环境,纷扰心境安宁、囿域精神自在的死生界限对于艺术是不存在的,这种精神是人的一种自我突破,一种观念的突破。
Ⅶ 艺术带给我们怎样的精神享受
艺术能把每个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潜在能力唤醒,点燃开启发展。也许大家都感到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工作压力之下,我们的感觉自己不再灵敏,比如我们在一幅艺术作品面前仅用半分钟就可以做出“这幅画很好”“这幅画很糟”的宣判,哪怕它是一幅再伟大的和品,我们的这种不会听,不会看已给大家敲响了警钟,说明我们的很多感知能力已退化得不如动物了。懂艺术的人会听“孔子听韵乐,三个月不知肉味”。他不仅听到了音乐,而且明白了其中的内涵和意味;懂艺术的人会看,会在身边的凡事,父母的屋子、脏乱的桌面、教室的角落中发现美,传说孩子每到名山大川,必流连忘返,有一次,他的弟子问他:“老师,你为什么总爱在大江大河前一动也不动地站半天,而毫不劳累,总也看不够?我们怎么看一会儿就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了?”孩子回答说:“对于我来说,这大江大河是最耐看的东西,你看这滔滔江水,日夜奔腾,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自己的神态和面容,此时之水已非彼时之水,从这水中我看到很多道理。这水以自己的躯体滋养两岸的植物、牲畜、人类、自己总在付出,却不要求任何回报所以最有德;这水,虽然不时遭遇险恶的高山和深谷,却从不畏惧,总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对,所以勇敢;这水,每当填满深谷和浅坑,就变得像一面平平的镜子,所以最公平;这水,纵然千回百折,却始终指向东方,从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实;这水总是避高就低,遇到障碍便绕行,所以最智慧。正是这样,所以每当我见到大水便会流连忘返。”孔子从普通的河流中悟出了这么多道理,说明了艺术对恢复和发掘感受力的重要性。
另外,艺术还能让我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例如听到“国歌”“第五交响曲”等会唤起我们勇于面对困难的意志和斗志;艺术能让我们人格更加健全,长期接受美的熏陶,我们的行为也会变得更美;艺术能让我们更智慧。
艺术能让我们在真、善、美的世界呈越来越完美。
Ⅷ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即有即无——朦胧之美。
意境应作为艺术的虚灵境界来对待。在艺术思维、艺术作品结构体系中,它在整体上是属于虚灵的部分。当然,在中国的哲学和艺术思想中,理性与感性,形而上与形而下,又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二者属于不同层次,处于一种特殊高强度的统一之中。
二、有限无限——超越之美。
艺术意境构成本身就在有象与无象之间。所谓有象,指它与作品中、想象中的意象相连;无象,则指它是一种非具象的抽象。这犹如气,气有象又无象,气伸倨变化自如,其时空变化也就随意而适。
三、不设不施——自然之美。
意境自然之美来自于自然之道。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宇宙化,是人的精神向宇宙的复归。意境便是这种复归宇宙的艺术精神境界。艺术精神欲获超越的自由,首先需尊重和保持宇宙精神的自然本色。
(8)对艺术的什么精神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价值意义: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
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Ⅸ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儒家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杜甫,尽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亲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始终不改初衷。甚至在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极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受儒家美学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并列。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老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道家主张“出世”。认为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学代表人物李白,原来也有政治抱负,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受重视,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的题材。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游名山游”。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飘逸的一面。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禅宗美学的代表王维虽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禅宗美学的影响。王维长期在京供职,官至尚书右丞,晚年笃志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的诗里都充满了浓郁的禅意。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正是儒、道、释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道,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是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学说,人道是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老庄道家侧重于“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侧重于“人道”或“论理之道”,禅学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于“道”的概念。天、人统一于“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情理统一。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因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的舞姿。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虽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采众通、功夫不断,才能达到悟的境界。“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在发现多样统一而求“和”的同时,中国古代哲人又发现了对立统一而求“和”。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 “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Ⅹ 结合具体的艺术门类,谈谈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一、即有即无——朦胧之美。
意境应作为艺术的虚灵境界来对待。在艺术思维、艺术作品结构体系中,它在整体上是属于虚灵的部分。当然,在中国的哲学和艺术思想中,理性与感性,形而上与形而下,又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二者属于不同层次,处于一种特殊高强度的统一之中。
二、有限无限——超越之美。
艺术意境构成本身就在有象与无象之间。所谓有象,指它与作品中、想象中的意象相连;无象,则指它是一种非具象的抽象。这犹如气,气有象又无象,气伸倨变化自如,其时空变化也就随意而适。
(10)对艺术的什么精神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艺术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一条熠熠生辉的星河。它的精神和血液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保护作用,并对世界上许多艺术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特别是在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发展陷入困境的时候,中国传统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发了大批现代艺术家,从中汲取养料,不断探索前进。
在许多西方艺术史家的眼中,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巅峰。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将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