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必须立足于什么

艺术必须立足于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11 09:46:31

① 艺术对生活重要吗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大家都听过,所以生活对于艺术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有很多人认为艺术对于生活是遥不可及的,没什么太大作用,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知道科学对生活很重要,没有科学我们的生活不会变的今天这么好。其实艺术和科学一样重要,有一句话说艺术和科学在山麓分手,又在山顶重逢。艺术和科学不可分割,因此艺术和生活也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艺术能够提高生活品质。这点大家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艺术可以为我们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提供更高层次的美感,我们日常装修房子甚至买一个小物品的时候都有可能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挑选,让自己的整体风格看上去更有格调,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艺术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有创新精神,更乐意去享受够生活。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情,我们愿意去享受艺术中描述的那种美好的生活,艺术存在与生活中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加不枯燥的角度去处理事物,我们可以从很糟糕的事情中品出美感。

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调节生活情绪,无论是城市白领还是务农大伯都会有无聊的时光,就像大衣哥一样,喜欢一些歌曲艺术并且热爱它,做事的时候唱上两嗓子,就这样慢慢的生活,说不定有一天还可以给自己带来惊喜!

②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艺术的本质就是两点,一是立足创造,二是影响情感。
所谓艺术,其乃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造性思维影响人类生活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群落的基本标志,具有文化色彩的事物,均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有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一是行为有效性,即可以通过我们的行为实践来实现。其中包括科学创新和制度创新之类。如鲁班发明锯子、瓦特发明蒸汽机,现代人的企业管理模式等等。

二是观念有效性,即可以通过改变人类的观念,来影响人们的处世方式。其中包括哲学、理论科学、美学之类。如我们祖先的《易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莱辛的美学着作《拉奥孔》等等。

三是好恶有效性,即可以通过改变人类的“好恶观”,以影响人们的处世行为。其中包括宗教、伦理之类。

四是情感有效性,即可以通过某种形式,来影响人们的情感变化。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的想法可能是异想天开,但只要它能通过某种表达方式,对我们的情感发生作用,则可归入艺术之列。如《嫦娥奔月》的神话、《蒙娜丽莎》的描绘、《蓝色多瑙河》的演奏、《渴望》的表演等等。

③ 艺术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一、黑格尔与“艺术终结论”
1817年,黑格尔在海德堡的美学讲演中提出了“艺术终结论”,在他之前已经出现了有关艺术终结问题的片段式的言论,但他却是第一个从哲学理论高度谈论这个问题的人。理解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应该从他的哲学意识出发,因为这一论断正是从他的理论体系中演绎出来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黑格尔对他所处的时代的不满,市民社会对艺术的侵害威胁着艺术的生存,这也正说明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并不认为艺术会消失,而是旨在言明艺术转化为哲学是一种必然。
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论”的时代,现实中的艺术实践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可见他所谓的“艺术终结”并不是艺术现实的终结,而是表明艺术应该向观念转化,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哲学。在黑格尔看来“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了的事。因此,它也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也许以往人们可以通过艺术直接认识世界,但如今的艺术已经不能带领人们认识世界的真理,因此艺术也就不再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显然是要把绝对精神从现实世界中剥离出来。
在黑格尔的理念学说中,他将绝对精神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艺术、宗教和哲学。这三者都是人类认识绝对精神的方式和手段,但只有哲学是认识绝对精神的最高手段、是艺术发展的最高形式,艺术的终结实质上是艺术让位于哲学。黑格尔将世界艺术发展的类型分为三种,分别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心目中,真正的艺术理应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因而在黑格尔那里,只有古典型艺术达到了内容与形式、感性态势和绝对精神的完美和谐。象征型艺术是物质超越精神,而浪漫型艺术的精神内容超出了物质形式,进一步的发展必然导致主体的精神和客体的形式之间的分裂,而这种分裂也会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艺术必须寻找更高的形式以求得生存,因此艺术让位于哲学获得了逻辑上的合理性。
回到社会现实,黑格尔认为他所处时代的艺术不能满足时代精神,而时代精神又抑制了艺术的发展。“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时代发生了变化,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个时代的终结必然会导致一时代艺术形态的终结。黑格尔眼中最完美的古典型艺术以古希腊雕塑为代表,雕塑以人的形貌表现了神的静穆与崇高,既是一种理想精神的呈现,又揭示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与当时探索世界,发现自我的时代精神协调一致。黑格尔所处的市民社会在工业浪潮影响之下偏重理性,而当时以绘画、音乐和诗歌为代表的浪漫型艺术则推崇主体性原则,专注于绝对的内心生活和情感冲动,以抒情性为基本特征。时代与艺术之间的错位,也成为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有力例证,因此他明确地指出,“艺术确已实在不能再达到过去时代和过去民族在艺术中寻找的而且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寻找到的那种精神需要的满足……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却具有各自的社会功能。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内,剥夺了艺术的独立性与自律性。虽然进行终极追问,启迪人智是艺术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丧失了审美性的艺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审美性决定了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征,也表明艺术不可能脱离感性认识与感性形式,成为绝对的观念。而且结合现实来看,艺术也没有因为对物质材料依赖的减弱而消失,相反某些现代艺术却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回归为象征关系,似乎是对以往艺术形式的“重现”,这正表明“艺术终结论”不会兑现。
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阿瑟・丹托提出的“艺术史的终结”可以看做是对艺术自律性危机的一次预演。丹托在艺术史进入现代视野之后,在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基础上,对“艺术终结论”进行了一次重新思考。黑格尔就整体历史谈论艺术会终结,而丹托单就艺术的历史来谈论。在丹托这里,艺术的发展历史就是艺术不断认识自我、探索本质的历史,而艺术的自律性却使艺术从内部消解了自身,失去了发展方向。
黑格尔认为艺术在表现绝对精神方面具有局限性,而随着艺术形态由象征型、古典型发展到浪漫型之后,精神内容极大地超越物质材料,艺术进行自我解体,在否定自身中转化为哲学。但哲学仍然在历史范畴之内,所以艺术的历史没有终结,艺术成为了一种异化的哲学。丹托在现代视野下,结合丰富多彩的现代艺术实践,认为艺术在20世纪实现了它的最终目标,艺术和历史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艺术的历史走到了终点。“或许历史会以我称之为后历史的样式继续存在下去,但它的存在不再具有任何历史意义。……艺术是否会重新踏上历史之路,或者这种破坏的状态就是它的未来:一种文化之熵。由于艺术的概念从内部耗尽了,即将出现的任何现象都不会有意义。”由此可见,黑格尔和丹托虽做出了相似的论断,但二者的立场却不同。黑格尔立足于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局限性,而丹托立足于艺术的自律性;黑格尔着眼于历史整体,而丹托在艺术史内部谈艺术。因此,在黑格尔那里,艺术终结于哲学,是作为哲学在历史中发展下去;丹托则将艺术史从历史的各种现实语境中隔离出来,认为艺术的概念与创造力从内部被掏空耗尽,艺术实践没有了动力与新的可能,艺术不会随着历史往同一方向发展,而是不得不重复过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各种形式,艺术的历史走向了终结。

艺术从内部被耗尽源于艺术的自律性。在康德的审美自律理论之下,艺术开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套原则和标准,这对于界定艺术和规范艺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审美自律性对艺术控制的加深,艺术家开始“为艺术而艺术”,脱离社会现实和时代语境,玩弄艺术的概念,只在艺术的形式上精雕细刻,使艺术在狭小的范围内固步自封。这表明艺术的自律性与艺术终结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丹托看到了这一点,他促使我们思考艺术为什么不能自律地存在。艺术主要是通过感性方式把握世界,通过艺术形象传达艺术观念,而感性认识有时是不可靠的,感性形象的表现范围和思考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些特点表明艺术不能像数学、物理学一样,通过抽象概念认识真理,而只能在有限的时空下表现精神和理念。艺术的本质在于它始终不能脱离现实语境,始终需要在感性认识与抽象逻辑间寻求平衡,一旦脱离了适当的语境,艺术也就失去了解释的合理性。杜尚的《泉》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品之一,丹托承认了它的哲学意义,却对它的艺术意义持有悲观的态度。杜尚将一个现成的小便器命名为“泉”,其本身就是对概念的一次玩弄,是对艺术哲学化的一次实践,因为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小便器都没有美的属性,它之所以具有审美的价值就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泉》不具备美的形式,却具有美的观念。“杜尚作品在艺术之内提出了艺术的哲学性质这个问题,它暗示着艺术已经是形式生动的哲学,而且现在已通过在其中心揭示哲学本质完成了其精神使命。现在可以把任务交给哲学本身了,哲学准备直接和最终地对付其自身的性质问题。”丹托最终又回到了黑格尔那里,也正式地提出艺术将终结于哲学。他虽然克服了黑格尔忽视艺术自律性的弊端,但仍认为艺术会在丧失自身规定性之后被哲学取代。丹托的结论不禁让人失望,他提出艺术要有历史感,却又没有为艺术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而是用哲学剥夺了艺术,不仅忽视了现实对艺术的意义,更将艺术发展为一种观念,这些都是有待重新思考的。
三、后现代视野下艺术的重生
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决定了艺术必须向现实敞开,艺术的本质成为了一个蕴含多种可能性的、开放的领域。艺术的本质具有了无限性,艺术形态也就具有了无限种可能,各种后现代风格的艺术流派也获得了生存的土壤。从自律到开放,艺术的发展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另一个方面科学技术与工具理性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唯理性、唯技术不仅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贫乏,使艺术存在的社会基础变得摇摇欲坠,更改变了艺术品在社会中的定位。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光晕”1的概念,它表明艺术品天生有标准,并且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权威的,而没有“光晕”的艺术品不是真正的艺术品。但在工业社会中,在机器与技术的操纵下,艺术品的生产变成了大规模的机械复制,从而失去了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同时,艺术品也从殿堂中走出,成为大众都可以获得的消费品。这样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艺术的非艺术化。也就是说在后现代语境中,艺术又回到了什么都是艺术、什么又都不是艺术的最初状态,艺术变得无处不在了。“艺术的终结”表明艺术不会消失,而是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样看来,当艺术的自律被整体打破以后,艺术又遭受着新的审美危机,而这种危机产生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但是,这种危机却不会使艺术走向终结,相反,艺术将在与时代的对抗中获得重生。后现代的“祛魅”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必然的趋势,艺术的生产和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么艺术自救的道路也应该是回到日常生活之中。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艺术,大众社会中的艺术首先需要对自己重新定位,重新的探索与界定自身的概念与本质。其次,艺术自身需要一些不可动摇、安身立命的标准。艺术需要在与工具理性的对抗中,为自身树立权威。同时,走向生活的艺术要始终处在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中,在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上求得统一与和谐。艺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获得独立的历史,“为生活的艺术”将取代“为艺术的艺术”。未来艺术将发展成什么样子是难以预测的,但艺术不会终结却是肯定的。一时代的艺术形态必将随时代的离去而消失,但艺术整体却不会终结,艺术始终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扬弃传统,发展自身。

④ 作为一名艺术生,我们将如何才能立足于当今社会

艺术总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尤其是商品社会,纯粹的艺术有时换不来一碗米饭。所以即使你再热爱,也必须先解决生存问题。

其实,有很多的艺术家是很好滴解决了这个问题的。那就是用艺术服务市场,同时在市场的锱铢必较中磨练自己的艺术,最后达到艺术和财富的双丰收。

现代社会决不排斥艺术,所以,只要你找准位置,立足于当今社会甚至称雄于当今社会都不是什么神话。

⑤ 我国的艺术作品立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么

不全面,应该说,是立足于反应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人民的文化倾向这个方向。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独特品质,是艺术作品的立足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方针政策,不能作为立足点。

⑥ 论艺术的民族性,世界性及相互关系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

⑦ 艺术的审美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

所谓审美,简单地说,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和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的方法以及付出的代价:

1、对大自然的热爱。 美的艺术源于大自然,无论是翁郁芬芳的花木,还是歌声美妙的鸟儿都能够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感。很多作家或者艺术家都会关注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2、多阅读些人文类书籍。这些书籍都会使得阅读者感到一种艺术的美感。当然这种艺术创造来源于作者对美好情感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美的艺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3、多了解国内外艺术。人们对审美的艺术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说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的艺术作品水平还不算很高,有一种天真朴拙的美感。随着社会发展程度很高的时候,人们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审美能力大大提高了很多。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多了解些这类艺术,对提高我们的审美还是有帮助的。

4、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我们在审美的时候,不能对这幅艺术作品或者文学作品一概而论。我们要理合分析作品的优长和不足之处。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不一样,自然得出对美的评价是不太一样的。

5、多实践 。我们要提高审美能力需要多从生活素材中汲取丰富的养料,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到美的艺术内涵。


(7)艺术必须立足于什么扩展阅读:

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它的审美对象不同,它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观照,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原不是作为人们的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而存在的。

在社会实践中,它们与人首先形成了意志实践关系和理智认识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当社会发展到人们不以直接的功利态度、实用态度对待客体对象时,才出现了比较成熟、纯粹的审美关系。而艺术美则不同于现实美,它是作为审美对象而生产、而存在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

艺术给予人的只是一种审美愉悦、审美享受和审美评价,只在人的精神上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能像客观事物那样可以作为实用品出现,如画上的马不能骑,香蕉、蜜桃不能吃等。

艺术必须具有美的品格,只有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也才能实现以审美功能为前提的各项社会功能。

⑧ 。结合维物史现基本原理,谈谈艺术创作中如何体现为民思想

在艺术创作中要体现为民思想,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艺术创作要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将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通过艺术创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⑨ 环境艺术设计思考与概率题

环境艺术设计思考与概率题

思考题

1、 环艺设计与消费文化的关系?

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设计师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这种影响和支配就会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到设计师的作品中,成为新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

由于市场的作用,在消费文化的情境中,不但不会湮没精英设计,而且还会促进精英设计不断并迅速创新。然而技术和经济发展使大众对环境艺术设计消费的需求成为可能,于是出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抄袭和复制。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才能通过市场引导建立设计师、设计作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2、 环艺设计中生态主义的指导意义?

.生态的环境艺术设计帮助我们出理解人、环境、自然之间的关系,设计要在创造舒适的人工环境的同时,又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小环境的创造包括提供和给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们以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节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和声环境,以及长效多适和灵活开敞的室内空间等;对大环境的保护有两方面:对自然界有节制的索取和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

3、 环艺设计中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与艺术借鉴西方文化与艺术时需注意的问题?

1、 树立自信心,破除西方中心论的迷信

2、 对世界各地文化进行比较和研究

3、 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直上,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摆脱对民族文化的庸俗

理解和模仿,自足与国情,民情,立足于人的基本需求和生活方式

4、 设计必须要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不仅要拿来,还要发展创造

4、阐述你所认识的大众文化?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5、环艺设计中公众参与的方法及其形式?

公众参与的意识不能限于私人空间中,参与公众环境艺术设计的意识要强。一般仅停留在发发牢骚的层次上,很少能提出较为系统的有见地的见解。公众要感到有责任对可能改变公共建设的.计划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且靠舆论、投诉、抗议等手段积极影响其发展趋势。

6.环艺设计是否需要提倡地域性?地域性与时代性有何关系?

世界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向发展是当今世界的走向,全球化带来市场化,促成个体集体精神状态统一化的压力,从而使人们更加张女士从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东西,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也有回归反弹的现象,即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地域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系:任何艺术都是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产物。不同的文明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每个时期的文明必然产生其特有的艺术,而且是无法重复的。时代精神是在民族文化背景下发展出来的时代精神,民族文化是历史上时代更新的风雨无法冲刷掉的。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互相补充,两者都必不可少。

概念题

1、空间设计:空间设计是指房子装修完毕之后,利用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如窗帘、沙发套、靠垫、工艺台布及装饰工艺品、装饰铁艺等,对室内的二度陈设与布置以及布艺、挂画、植物等等。 家居饰品,作为可移动的装修,更能体现主人的品位,是营造家居氛围的点睛之笔,它打破了传统的装修行业界限,将工艺品、纺织品、收藏品、灯具、花艺、植物等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理念。

2、光环境设计:光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很多情况下,它是灯、光、形、影、介质的综合;是不同空间由单体到整体的综合;是与不同艺术形式的综合。它给人的感受已远远超过了视觉,而是综合了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是有感官到精神的整体体验。可以说,没有光就没有色,没有光就没有形,没有光就没有质。因此,对光环境的艺术性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实践,无疑对拓展光环境设计的艺术价值、拓展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

3、色彩环境设计:室内设计中的色彩环境设计是整体室内环境设计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也使室内设计的空间感、秩序感、舒适感、环境氛围、使用功能得以充分体现,而且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必须充分把握的要素。

4、材料与设计:材料与设计就是人能懂地把我材料的属性的关系,材料被设计成能够被人应用的形式,强化了人们对产品有某种单独的需求和对材料的固定感受。材料也成为设计作品特征的一个部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当追随自身的性能。

5、陈设与设计:室内陈设设计是在室内设计的整体创意下,进一步深入具体的设计工作,它是对室内设计创意的完善和深化。室内陈设设计的宗旨就是创造一种更加合理、舒适、美观的室内环境。

6、庭院与绿化:绿化与庭院设计已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在室外,绿色植物是衬托建筑环境的最佳背景,与其他自然要素一起形成良好的局部环境的小气候。在室内绿色植物等自然要素通过造园手段,参与空间组织,营造室内环境的氛围,能使空间更加完善美好,同时能够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人不会对建筑产生厌倦,更有室外所没有的安全和庇护感。绿色植物等自然要素已经成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融洽的纽带和桥梁…

7、意象与空间:意向与空间在于设计营造一种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界定的空间,给人以模糊的暗示,引导人们对所在空间进行不自觉的想象。意向空间是不定的,没有绝对界限,充满矛盾性和不固定性。空间围合形式上模棱两可,使空间界于自然与人工、室内与室外,公共活动与个体活动之间,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交叠、渗透和相互增减,是补课增减一分的恰到好处的设计。这种空间的不定性,与我们心理上的模糊性是相互呼应的和相互吻合的,具有合理性。

;
阅读全文

与艺术必须立足于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