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画如何进行意境营造
一、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亦是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的中国画科,与人物、花鸟相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美学追求。
历代文人、画家从不同角度、立场、美学观念对“意境”一词的含义作了很多较为精辟的论述,典型的论述有:古代有后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北宋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以“可游”“可居”为最高境界;清代笪重光的“实景”“真景”“神景”意境论等。
近现代艺术家们对“意境”的理解,同样是说法不一。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刘正强认为:“意境乃是作者通过情趣的自然景象,把自己的抒情、想象和欣赏者的联想共鸣,互相沟通,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意境的特殊性在于它通过客观景物的描绘显示出一个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富于魅力的艺术境界,即令是不便直接表现出来,也能引起人的联想”。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实质就是一幅山水画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胜、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⑵ 中国画总是强调意境之美,是因为什么呢
为什么中国画总是强调艺术构思之美,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艺术构思?思想境界与万物一体,是画家的最高修养。画家将审美思想和精神情感注入自然材料,使没有生命和精神的自然材料显示出生命和精神。在一幅画面中代表画家的主观生命情感诉求与客观自然景象相互交融,从而发现了在各个层面甚至是最深层次的爱和渗透在各个层面甚至是最深层次的风景,风景中充满了爱,情基于形物以景,景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无限的宇宙,一个全新的形象。因为它激发了人们的驾驭能力,思考的精彩,世界的精彩。画中的男女老少、花鸟鱼虫、山石山泉、植被树木、悬崖峭壁都因画家的情感而显示出生命的意义、动人的精神和内在的美。
因此,宗白华说,"艺术的境界 "就是化实为虚,创造出作为符号的图像,把人类最高的思想具体化、实体化。游克举先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作。他不满足于单一的风格和形式。他用多年苦练的笔墨技巧,画花鸟、山水、人物。我们曾介绍过他的花鸟画《葡萄》,非常受欢迎。这组人物画准确而娴熟,不同的人物和场景体现了玉菊先生的苦心创作之美。中国的绘画艺术是相通的,艺术境界在美国!
⑶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产生的根源
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发源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同时贯穿于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直至唐代美学家提出“境”这个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真正诞生。发展历程可分为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论的成熟、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及其终结等几个阶段。意境学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庄子美学。意境说真正的诞生是在唐代。唐代美学家又在“意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的前提是“心”与“境”的契合。“思与境偕”,就是说是人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不能脱离客观的“境”,而要依赖于审美观照中“心”与“境”的契合。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⑷ 为什么说中国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
因为中国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曲都十分重视意境。
一如何提高意境
(1)很多人,总是认为有一个终极的造物主,同样也认为有一个而且是唯一一个终极的美。并在现实世界里坚信这,而且强加于他人。有文化的人就不认为,美有唯一、终极且最高境界存在,而是认为美有大小美得色彩斑斓。
(2)意境不是制作者主观凭空臆造的,它是阅历生活的经验反映,是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是复杂的审美活动。它包括制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文化修养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通过向自然学习、观察、分析、研究、提炼后形成的特殊认识。
二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1)比较感性,有点像传说中的“多愁善感”,这样才能有可言之物,这要靠平时的生活体验来慢慢培养;第二得有一定的逻辑性,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这样才能有言物之言,至于这第二方面,就得靠自己学习了,文言文那是必须的,另外也得像学习英语语法似的系统的学一下汉语的语法。
(2)建议多读一些优美的散文,或者长诗,先自己多品味几遍,再看一看名家对该文的赏析,比较一下看法的异同,其实应该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别人把你想得说出来而已。至于小说个人推荐张爱玲、三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