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博山琉璃文化宫在哪wss13375599829
为弘扬齐文化,在今年第十六届中国淄博陶博会期间,淄博中国陶瓷馆将举办淄博古今琉璃艺术精品展,博山琉璃将在展会上大放异彩,展现灿烂多彩的博山琉璃历史文化。
近日,淄博中国陶瓷馆古今琉璃艺术精品展筹备组刘爱科副馆长、常海波科长等一行来到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进行藏品选取和交接,与博山区文化出版局副局长刘莲静、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馆长穆琳签订了借展协议,并办理了相关手续。
此次精品展将从博山借展琉璃艺术精品共计140余件。其中包括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琉璃藏品96件,包括1982年在大街琉璃遗址出土的琉璃制品帽饰等琉璃作品22件;清代琉璃仿名贵石料、琉璃烟嘴等琉璃作品7件;民国琉璃摆件等琉璃作品4件;博山美术琉璃厂生产的50年代鸡油黄碗、套料雕刻等琉璃作品7件;60-70年代套料鼻烟壶瓶、仿名贵石料等琉璃作品35件;80年代磨砂鼻烟壶等琉璃作品6件;现代琉璃摆件7件;内画鼻烟壶瓶8件。
2. 山东省各个地区有什么大型活动和当地习俗.
1、青岛糖球会:
青岛糖球会在青岛海云庵举办,举办时间基本上从正月十六左右开始,历时1周。主要举办地点海云庵和海韵广场、嘉禾路街心花园为中心辐射的周边道路。
海云庵在青岛市北区,又称“大士庵”,始建于明朝末年,正殿祀观音大士,俗称“老母庙”,青岛建市后,庙前街道就叫海运街,曾是四方一处的商业中心。
四方一带有工人也有渔民,海云庵供奉的神很多,观音以外还有关公、龙王、比干、鲁班、太上老君等。旧时香火旺盛,往拜者多为渔民,因此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个大潮日为庙会正日。
每逢庙会,香火更盛,同时庙前庙后多有唱戏、跑驴、踩高跷、跑旱船等娱乐活动,饮食、玩具摊贩也纷纷聚来,其中卖糖球(北京称为“糖葫芦”)的尤为众多,用山楂、软枣、山药、桔宁等制成的糖球,纷纷上市,叫卖竞争,各呈特色。年久之后,群众便称海云庵庙会为糖球会。
2、潍坊风筝节:
潍坊风筝节(会)每年4月的第三个周六在潍坊举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并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大型地方节会。从198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过三十三届,其创立的“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
潍坊,古称“潍县”,又名“鸢都”,特产有风筝、年画等,驰名海内外。潍县自古为北海名城,文风昌盛,科甲蝉联,经济繁荣。
干隆年间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潍坊国际风筝节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在潍县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风筝艺人扎制风筝,新颖好看,起飞高稳,远近闻名。年年有民间或官办的风筝赛会、连许多外地的风筝商贩和风筝艺人也慕名而来。这便是潍坊风筝比赛起源于潍坊市区白浪河大集的雏形。
3、田横祭海节:
田横祭海节主要是渔民过的节日,发源于山东省田横镇周戈庄村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具有500多年历史。
经当地政府的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这个古老的节日已发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民俗节庆品牌,更是现代人心驰神往的狂欢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及中国各地的民俗、经济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慕名前来。
祭海前一天,渔民们将海边的龙王庙打扫一新,悬挂大红灯笼,摆香炉、祭案,贴对联,披红挂彩。同时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龙门,在其上悬挂匾额,挂满彩灯,张贴大红对联。
各船船主忙着将彩旗猎猎的渔船开到村前海湾,船头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将渔具和网具摆放整齐,然后下锚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举行祭海仪式。
祭海仪式当天,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开始摆供。一束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迎风而立,一张张供桌上摆满了面塑圣虫、寿桃、鱼、各类糖果、点心等,桌前的红漆矮桌上,一头头黑毛公猪昂首向前,一只只大红公鸡精神抖擞。
渔民们将要焚烧的黄裱纸整理好,摆好香炉,将上千挂红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4、泰安东岳会庙会:
泰岳庙会始于唐末,兴于宋,鼎盛于明清,经久不衰,集宗教、民俗、民间艺术和商贸活动于一体的中国民俗文化盛会。
泰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佛道并存的神山。泰山脚下的岱庙,供奉着泰山神--东岳大帝。
传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泰山神生日,历代帝王多于这天在岱庙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的庆典活动、佛道的宗教活动以及民众的朝山进香活动,在岱庙一带形成了以贸易活动和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东岳庙会。
民国年间,每年庙会期,善男信女远道而来朝山进香者不绝于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蜡纸锞,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
建国后,庙会转化为物资交流大会,“文化大革命”中中断。
1986年泰安市恢复了泰山庙会,地点改在泰山环山路上,以红门、王母池为中心。新的庙会保留了传统庙会的一些内容,又充实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乐、经济贸易于一体,规模和影响在逐年扩大。
5、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是山东省菏泽市一项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是由菏泽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届花会都举办大批的经贸文化活动。
自1992年起每年4月中旬举行,为期20天,至2017年4月15日已成功举办二十六届,累计共接待中外游客3000多万人次,有570多位中央、国家部委的领导人到菏泽视察。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为中国着名牡丹旅游节庆之一,近年来,曾荣获“全国花卉类节庆十强活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等称号,菏泽市也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节庆城市”等荣誉称号。
通过举办牡丹花会,不仅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使菏泽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牡丹城”,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了菏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2年3月菏泽正式被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
花会的宗旨是“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充分体现菏泽“牡丹之乡”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岛糖球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潍坊风筝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田横祭海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泰安东岳会庙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3. 丁蜀镇的陶瓷艺术节
江苏宜兴陶器以丁蜀镇所产最为着名。改革开放以来,宜兴陶器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以日用陶器为大宗,“苏缸”、酒坛、砂锅等陶器,质坚耐用,美观大方,其中紫砂工艺陶的品种有壶、杯、碟、瓶、花盆、雕塑等,质地精密,造型讲究,装饰纯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首届陶艺节 1988年5月7-9日
首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于1988年5月7日上午在宜兴陶瓷陈列馆广场举行开幕式,市长张伯端致欢迎词,江苏省副省长李绶章致贺词,中顾委委员江渭清和副省长李绶章为陶艺节剪彩,中顾委委员杜平、朱穆之、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省长顾秀莲分别为陶艺节写来贺词,中外来宾791人参加开幕式。
7日~9日3天陶艺节期间,举办陶艺表演、出口产品展览和陶瓷学术交流活动。
期间外来客商与宜兴企业正式签订15项供货合同,成交额637万美元。上海电视台专门组织首届陶艺节“大舞台”文艺晚会。
第二届陶艺节 1990年4月10日-12日
1990年4月10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在丁蜀镇举行,副市长林德意主持开幕式,代市长钱伟人致欢迎词,江苏省副省长吴锡军致贺词。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张绪武、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储江及吴锡军剪彩。
应邀参加的有来自日本、美国、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和港澳台地区的友人、客商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宜兴籍知名人士、陶瓷专家、文艺界、新闻界的中外嘉宾1200多人。
期间进行了陶艺和民间艺术奉演。签订利用外资项目5个,总投资689万美元,外贸成交额9429.85万元。
第三届陶艺节 1992年5月5日-10日
参加本届陶瓷艺术节的中外宾客逾6000人,其中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经贸客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近800人。1992年5月5日在新落成的宜兴市展览馆举行了开幕式。
第三届陶艺节期间共举办“陶都行”贸促联谊会、国际国内友好城市交往活动、港澳台侨宜兴籍人士爱家乡大联欢、首届紫砂陶文化国际研讨会,92宜兴春季商品交易会、大型民间焰火晚会和陶艺之光文艺晚会等18项活动,5日晚上的大型焰火晚会在宜城、丁蜀两地同时举行,场面热烈,气势宏大,盛况空前,两地观众达40万人。
第三届陶艺节贯彻“以陶为媒,以艺会友,扩大交往,促进发展”的宗旨,节日期间,全市共签署利用外资意向项目72个,合同利用外资5300多万美元;达成内资合作项目55个,总投资2.1亿元;银行落实配套资金项目89个,引进资金6亿元;商品成交总额17亿元,其中外贸成交2.88亿元,推销地方产品7亿多元。
第四届陶艺节 1994年5月5日-10日
第四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于1994年5月5日上午在宜兴工业展览馆开幕。本届陶艺节以艺为媒,突出经济,融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外事、旅游于一体,是一项经济科技交流、文化艺术交流和国际间友好交往的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性盛会共举办节庆、经贸和艺术等活动30项,推出各类展馆和展览19个,其中带有国际性的活动4项,带有全国性的活动6项。
本市参与节日活动的工作部门、乡镇及单位达500多家全市直接参与者达十几万人次。 节日期间,成功地举办了’94首届全国环保技术交易会,全国环保技术(常设)市场同时开业,举办了’94中国陶瓷艺术展评会“陶都杯”首届民间珍藏品评展拍卖会和首届中国书画珍品拍卖会、《宜兴紫砂陶》邮票首发式、第四届陶艺节书画系列展、宜兴市首届个体私营经济产品展销会、《陶都之春》大型文艺晚会。
首次举行了“荣誉市民”证书和金钥匙颁发仪式,顺利地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诺澳市签订了缔结国际友好城市的协议书。
新签外资意向项目127只,总投资3.2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95亿美元;出口创汇1885.46万美元,外贸成交11.26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成交21.62亿元;内贸流通成交36.28亿元;新签内资项目156只,总投资13.16亿元;金融部门为新签项目配套引进资金1.02亿元,为生产企业引进流动资金8.67亿元。
第五届陶艺节 1996年 5月5日-8日
第五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在宜兴举行。5日上午在宜兴体育场举行开幕式。5日下午,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五届陶艺节组委会、宜兴陶瓷公司联合举办的“96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艺术展”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有11个国家及国内主要产区着名陶艺家的300多件(套)精品展出。陶艺节期间,全市新签、推进合资合作项目105个,总投资3.23亿美元。完成外贸供货额15.9亿元,自营出口创汇4360万美元。落实内资项目64个,总投资2.77亿元,完成内贸商品销售总额39.12亿元。
第六届陶艺节 1998年5月5日-8日
第六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于1998年5月6日下午在宜兴市人民剧院开幕。本届陶艺节坚持务实办节,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届陶艺节共邀请中外来宾1000余人,其中参加开幕式的外商532人,分别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新客商多,务实客商多,发达国家客商多,客商的层次较高。陶艺节突出外经贸活动的同时,安排陶瓷精品展、宜兴书画名人作品展、春季商品展销会、民间艺术展演、环保产品展示交易会等。
陶艺节期间,全市共签外资项目38只,总投资1175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7313万美元。推出的85只内资项目,洽谈成交的41只,总投资27669万元。签订各种技术成果合作转让协义120份,技术和产品成交总额近1亿元。
第七届陶艺节 2013年5月5日-8日
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于2013年5月5日在宜兴市丁蜀镇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博览中心隆重开幕。开幕式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宜兴“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何天雄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立军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揭牌;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与我市合作共建“中国宜兴陶瓷出口共建基地”,王忠奇与宜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中平共同为基地揭牌;迈克·摩尔、焦胥·格林等6位国际友人获得由王中苏颁发的相应荣誉证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公布了“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
此外,活动现场还揭晓了“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最终入选名单。 本届“陶文化节”特点非常明显,主要体现三大元素。一是国际元素,届时将有很多国际友城代表、国际友人受邀参加“陶文化节”。二是文化元素,众多文化名人将云集宜兴。三是旅游元素,旅游系列活动将贯穿“陶文化节”全过程,成为“陶文化节”的主角。
4. 淄博花灯的淄博花灯渊源与发展
花灯——是春节、元宵节悬挂和摆设的观赏性,用各种材质和造型以传统工艺制作的灯饰,通称花灯、灯彩或彩灯。花灯的发展与元宵观灯、赏灯有着直接关系,元宵节又叫“灯节”。
元宵灯节始于汉代,盛行唐宋,传于明清。当时叫“上元燃灯”,汉代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立法,在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此后,各地都兴“闹元宵”“赏花灯”,随之社火、歌舞以庆升平。
据《隋书音乐志》载:“隋炀帝大业二年,正月十五日,在京都端门外,大放巨火,光烛天地,绵寰八里,列为戏场,全面匏革之声,闻于十里歪,自是每年为常焉”。
《开元天宝遗事》中说:“韩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京城“灯轮高二十丈,衣以绵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明皇令人制作过高达一百五十尺的大灯楼,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
宋代,花灯发展到了新的高峰,样式变化万千。《武林旧事》中说:“那是灯品至多,精妙绝伦”有同玻璃球一样的无骨灯,有灌水转机,百物齐动的机关灯,有刻镂金铂,饰以玳琩的鱿鱼灯,有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的珠子灯,有白玉制作嫦娥奔月.西施采莲.刘海戏蟾人物故事灯……
明清两代,花灯越出越奇,各种“扎制作行”极其兴旺,秋色赛会盛行,灯彩远销外洋。
新中国成立后,花灯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淄博花灯”“自贡花灯”“江淮花灯”交相争研,使华夏古老的花灯艺术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新时代的勃勃英姿。
淄博花灯,源于姜太公封齐,鲁中地区商周先民植桑养蚕者居多,周村是中国北方丝绸之乡,相传养蚕.织绢乃皇帝夫人嫘祖所教,人们称嫘祖“天后娘娘”。商之于凌城(今周村南古城村)是商代于陵侯国的都城,汉代为于陵县,隶属济南郡,建有天后娘娘庙,正月十六日是天后娘娘的生日,人们要在十六日日出前在泔河里刷养蚕的帘子等家什,不见红日刷的蚕帘子成活率高,因为是正月十五上元节晚上有月亮,趁月色,也有的打着火把,后来发展到用纱罩在灯碗上,后来又发明了各式各样的纱灯挂在河沿上照明(此河后改为淦河从凤凰山北,古城村西流入现在周村市区内)形成了十五日夜间至十六日拂晓泔河两岸灯火通明,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长的火龙。
有的富有家庭和善心人则把灯挂在大门口与人照明,也有的提灯到娘娘庙烧香,把灯挂在庙里,祈求大吉大利,连年有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形成了上元节夜晚挂灯习俗。
姜太公则把纱灯各色绢灯用在军事上为“号灯”,夜间以灯号令三军,使周军大胜商纣。
建立周朝后,他又把阵亡的将领封为神圣,大搞祈福.祭祀活动。使齐国灯彩从民间走向军用、宫廷,庙堂、社火。此习俗一直延续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村正月十六日像初一那样,包饺子放鞭炮,祭祀神灵,称谓“过十六日。”
“淄博花灯”始于周齐,兴盛于清初,随着周村丝绸业和博山陶瓷琉璃业的兴起,周村、博山元宵挂灯也随之兴起。博山以料灯为主,木制框架、琉璃镶嵌,因为有对陶瓷、琉璃的绘画基础,所以花灯造型样式繁多,绘灯的内容也很丰富,加以琉璃珠的装饰和造型华贵、高雅,乃全国一绝。使博山料丝六扇屏、照壁、堂灯、料珠销遍全国及世界各地。
周村花灯以丝绸为主,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 用五彩绸子遮天蔽日,下雨下雪不妨碍观灯。
二、飞禽走兽、鸟语花虫、瓜果梨桃、五谷杂粮、鱼鳖虾蟹、牛驴骡马都能做成灯。体现了一片丰收景象,显示出扎制艺术的高超。
三、盒子灯,直径六十,高三十公分的圆形盒子掉在空中,像现在的大蛋糕盒,下边点燃,发出火光和乒乓响声,从盒内掉出五颜六色的剪纸造型,例:牛郎织女、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十八相送、吉祥如意、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和天官赐福.人寿年丰等字,随燃烧,随往下降,连续半个多小时,可称全国一绝。
四、 空中吊着动物活动灯,例:山羊抵角、鹬蚌相争、龟兔赛跑、蝴蝶飞舞、蜻蜓戏水都能自身活动和打斗。
五、墙上挂的戏剧人物活动灯,例:拾玉镯、小放牛、渔夫恨,在墙上的小戏楼里表演的人物有十几公分高,里面播放唱片,还有的孙猴子吹鼔铛,猪八戒吃西瓜,更引人发笑。
六、 以当地丝绸扎制裱糊的宫灯、花灯都集彩绘、剪纸、书法于一体,内容广泛例:聊斋,风神演义、四大名着、民间故事、成语故事、二十四孝,山水、花卉等,制作精良、绘画细腻,剪纸巧妙,体现了文化底蕴深厚的齐鲁风采。
七、观灯与白天看芯子,晚上观耍龙灯、玩狮子、跑旱船和踩高跷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花灯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周村元宵观灯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一九五零年建国第一个春节,以大街丝市街为主的全街挂灯,各乡镇.
街道搭台唱戏,文化馆在水胶场搭台汇演比赛,晚上龙灯旱船扮玩队伍上街,元宵期间整个周村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晚上扮玩队伍更显示了灯的异彩,队伍以火流星开路,铃子长鸣,锣鼓喧天后跟
双狮起舞、旱船紧随,秧歌队、腰鼓队、二龙戏珠不断在空中攀悬,云彩灯时起时落伴随着龙的起舞,盘龙滚动、戏珠、戏水,真似行云流水,后跟高跷队、竹马队,高跷脚底铜铃有节奏的响动,有的累了坐在房檐上休息,以示高度,引竹马的飞脚,劈叉、跟头接连不断。最后是小锣鼓和蹶芯子,在旗罗伞扇对对大红灯的辉映下,在街两边男女老幼人头攒动下,在花红柳绿的衣帽衬托下,鼓乐声喧、灯月交辉、火树银花、翻滚跳跃,欢乐的海洋直冲云天,是东方神韵,东方文化的无比魅力,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具体体现。
第二次高潮一九五六年,正月十五晚上从青岛开往济南的客车,在周村火车站有四节车
厢基本下空(笔者亲眼所见),周村大街早晨打扫卫生靴鞋捡了一筐。
第三次高潮在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规模宏大,内容、造型都有所创新,以地面大型活动故事灯为主,精巧华丽,千姿百态,扮玩的队伍在宽阔的新建路上表演,华贵高雅.绚丽多彩.古老的芯子也抬上街,光彩夺目、人山人海,一摆数里。
九十年代的元宵节,淄博各区县都挂灯扮玩,规模宏大各有特点,都以大型故事机械灯为主,扮玩的队伍也多在白天举行。
一九九零年九月五日——十月五日“首届中国陶瓷琉璃艺术节”在淄博人民公园举办了“首届淄博金秋灯会”,它集历年元宵灯会之精华,容三十七座大型机械灯组和近千盏小型民族花灯与一园,统一规划、巧妙布局,与山、水、湖、树、路等园林相映成趣,成功的突出了“欢乐的淄博”这一主题。形、色、声、光、动的有机结合,灯组乐声飘逸、意境悠远,令人赏心悦目、乐而忘返,显示出传统艺术的极大魅力,据统计,灯会期间接待中外观众五十余万人。
第二届“金秋灯会”四十八座大型机械灯组和六百余盏小型民族花灯,紧紧围绕着齐国故事、聊斋故事这两大题材,与园林艺术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流金异彩灯满园,万紫千红闹金秋”的景象。灯组采用了陶瓷、琉璃、丝绸、塑料等众多原材料,更给人以特色鲜明、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博山陶瓷厂用两千多只碗、盘、匙、碟搭成的“孔雀开屏”精巧美艳,琉璃彩门“双麒麟拱日”晶莹剔透,临淄制作的“景公车马”“太公钓鱼”“高阳酒旗风”等灯组和淄川区、山东铝厂制作的七组“聊斋故事灯组,展示了淄博的古老文明,周村区的八十米灯棚,容二十余盏故事灯组于巨龙体内,可谓别出心裁,洋洋大观而于湖面的“彩瀑三挂”“珍珠神女”“哪咤闹海和”和“牛郎织女”等灯组,灯.水相映更是迷人。据统计本届灯会观众高达六十余万人次,门票收入八百万元以上,共接待来自日.美.意.德.英.法.苏.南韩及港澳台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同时举办“国际陶瓷艺术作品展评会”“淄博工业产品展销会”(灯会共举办四届,此文根据阎水村文写)
“ 淄博花灯历史悠久,鲜明的艺术风格,精湛的艺术造型,广泛的古今内容,浓郁的生活气息,给我们带来欢乐,带来祥和。
自改革开放以来,灯火辉映.争奇斗艳的淄博花灯,不仅销往全国各地,已到俄罗斯.德国进行灯展,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弘扬了民族文化,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对增进友谊,淄博花灯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多年来从新闻报道.花灯专题,大大提升了淄博花灯的知名度。“淄博花灯”这一展示齐鲁风采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淄博民间文化艺术的芬芳,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必须转变发展机制,成立花灯行业协会,使花灯行业有引领机构,协调政府与花灯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花灯研究设计机构改革创新,提升艺术的科技含量,把白炽灯改为五颜六色LED的低碳节能灯,转换亮点为特点,才更有卖点。
转换发展观念.发展方式.综合实力.联合开发,建立“淄博花灯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与各地艺术节.文博会.文艺演出.庙会.民俗扮玩相结合,制造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更强,表现鲜明的时代精神,丰厚的民族精神及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激发进取.催人奋进.多元化与科技结合,更具魅力的花灯,把接到订单做灯,形成看样订货,把短线产品,拉动为长线产品,从小批量加工,做到承接大型灯会,从扩大国内市场到走出国门。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政府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及有关政策的出台,给花灯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淄博花灯应在党和政府领导.关怀.支持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汇聚齐鲁文化精粹,以王者风范,屹立在世界东方,光照千秋。
李忠俊
5. 山东特色文化有那些
山东特色文化有:山东方言、山东宗教、山东饮食、山东戏曲、地域文化等。
1、山东方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汉语方言分区资料,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1)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2)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及山东临沂、菏泽、枣庄、济宁、曲阜等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3)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山东青岛、烟台、威海,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2、山东宗教
山东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种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东有千年以上历史,伊斯兰教主要自13世纪随回族穆斯林徙居山东后发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起来的。
3、山东饮食
鲁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宋代后,成为“北食”的代表之一。
4、山东曲艺
山东是中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
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
5、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6. 打铁花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什么是打铁花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打铁花需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用的铁水需要达到1600℃~1700℃,即看到铁水迸出金花才行。打铁花时,先把熔好的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盛有铁汁的上棒,使棒中铁汁冲向花棚,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铁汁遇到棚顶的柳枝而迸散开,又点燃棚上的鞭炮、烟花等,五彩缤纷、震天动地。
一般30分钟左右的打铁花表演需要150斤的铁水,需要大量的废铁熬制而成,而且打铁花对于技师们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这关于着观众和技师自身的安全,所以打铁花也被称为“勇敢者的表演”。
(6)陶瓷琉璃艺术节在哪里举办扩展阅读:
打铁花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河南确山打铁花传人杨建军介绍,这项工艺源自北宋时期,最初是炼丹道士与工匠们在春节祭祀太上老君祖师爷的一种祭祀仪式,后来经过流传和改进,逐渐增加了鞭炮、烟花和耍龙灯等形式,融合成一种气势磅礴、绝美震撼的艺术表演。明清时期,打铁花是最为鼎盛的时候,当时这项表演深受皇家贵族喜爱。
因为打铁花的要求高,而且特别危险,几乎每一个专业的技师在训练中都收到过高温灼伤,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带着伤疤,这也是现在无人传承打铁花很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