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行为艺术是什么啊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
行为艺术是经艺术家亲身加入,精心策划而推出行为或事件,并通过与人交流,一步步发展,形成结果的过程。我们定义这个事件或过程为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该艺术不同于绘画、雕塑等由具体事物构成的艺术形态。
形式
所谓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现代行为艺术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当代社会的一个奇特现象,行为艺术在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 中国的行为艺术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向西方拿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1985年新潮美术时期(1985—1989)它就已出现。
这一时期宋永平、宋永红兄弟的“一个场景的体验”、丁乙等人的“街头布雕”等具有行为展演倾向的艺术活动,普遍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这与20世纪80年代年轻艺术家企图通过反文明、反艺术的手段来求得精神自由的价值取向有关,透露出对“文革”、对精神压抑的反抗,表达了艺术家寻求思想解放的时代愿望。
流派
行为艺术包含以下流派:身体艺术(body art)、激浪艺术(Fluxus)、动作诗(action poetry)、以及互动媒体(intermedia)等。
有些艺术家——比如“维也纳行动艺术者”(Viennese actionists)和“新达达主义者”(neo-Dadaists)——更倾向于使用诸如“现场艺术”(live art);
“行动艺术”(action art)、“介入品”(intervention)或“演习”(manoeuvre)等术语来描述他们的活动。
特征
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行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作为行为艺术家,大多坚信——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造自由。
其次,艺术泛化性特征。行为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过程展示,把传统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圣殿堂,摆放到了普通观众心目中的“不过如此”的“平淡”状态。尤其在有的作品中,还请一般观众参与,这就更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强了观者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同时,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行为过程,这在客观上,就把艺术注重行为结果的单一视域拓展到了充分认识、注重艺术行为过程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人们完整地认识人类艺术整体行为的,合乎艺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发展运动。
最后,行为艺术具有平凡中的艺术深刻性特征。即是说,行为艺术是行为艺术家“有意味的”行为过程展示艺术。我们讲行为艺术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线,行为艺术家曾邀请观众参与到其具体作品中去共同创造艺术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行为艺术
B. 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在中国90年代的兴起和传播、发展,从其肇始之初起,便是沿着由观念对象化的行为到生存状态化的行为这样一条脉络发展着。陈劭雄、孙平、兰州艺术军团的行为活动是作为艺术家主体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态度观念的客体化、客观化或者说对象化而出现的。它的产生,是艺术家对静态的有限平面语言和物体语言的传达力突破之后的第一步,它被艺术家放大为动态的多方位的社会、自然因素,包括人及其它设施、物体和种种社会关系等无形有形的东西。这在1993年至1994年的行为艺术发展实践中最具有说服力。
“乡村计划.1993”
“乡村计划.1993”和“新历史.1993大消费”这两次艺术行为活动便是这期间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实践。自1992年10月份以来,山西的宋永平、王亚中、刘淳、王春声等人,有感于90年代初文化界过分自我关心的都市病和过于迷恋洋人的游戏规则的倾向,决定从更本质的意义上寻找艺术复兴的起点,从内心萌发了回归生命本土、回归艺术本体的强烈愿望。于是他们拟定计划、自筹资金,告别了光色迷离的城市,于1993年春来到山西偏僻艰苦的吕梁地区柳林县西局岔村,把画布支在老乡家的炕头上进行直接创作,以激发最原始的创作冲动。他们在乡间的创作不同于一般的下乡写生,因为他们的作品并没有直接再现农村生活情景,却是当代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下心态的反映,所以乡间的生活恰恰成了他们恢复自觉、自然的感受和心态的一剂良药,成了他们找到精神支撑点的丰腴土壤。他们印制了一本有大量纪实照片的报告文学及活动文献集,制作一部纪实专题片,并带着他们在乡间创作的美术作品,于当年8月20~26日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国日报画廊同时举办他们的展览“乡村计划.1993”展。不难看出,事件行为的主体结构是艺术家对商业文化抵触所采取的一系列计划的延伸、演化和变异活动,因而是对象化的行为。
消毒
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之后,随着社会政治的深刻变化,中国当下艺术状况开始具有了后意识形态的特点,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使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艺术所面对的社会问题及所承担的文化责任,正发生着明显的位移。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大约也是在1992年的5月,“新历史小组”在武汉正式组建,成员有任戬、余虹、张三夕、周细平、王玉北、叶双贵、祝锡琨等人。10月份,在广州90年代艺术双年展展厅内,“新历史小组”的成员以清理工的身份,用“来苏儿”喷洒地面、搓擦作品,使展厅空间内弥漫着病院气味。在此前后,他们散发了《消毒》文件。与其说这次“消毒”行为是针对市场操作艺术的嘲弄,不如认为它是“新历史小组”消解艺术界的前意识形态后遗症,为后意识形态艺术的诞生清理场地,因为后意识形态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主张艺术与社会生活的流程相结合,它所反对的是将艺术视为对意识形态的简单反映或批判这样的镜子式反映论模式以及由此而引来的种种后殖民文化心态。
新历史
在完成了“消毒”行为后,“新历史小组”便进行第二步对后意识形态艺术的实验,试图建构新人文艺术,而“新历史.1993大消费”乃是对这项实验的具体实施。他们认定90年代的中国社会步入了大消费的时代,艺术要在这个时代取得一席之地,就得提倡艺术走入生活,艺术产品化,人人消费艺术,艺术消费人人。这种视艺术作品为产品的观念,势必使艺术创造的全过程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相适应,即与流通过程相适应,作品作为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生成、转化和消解,也就是说,艺术家-作品-欣赏者与生产者-产品-购买者之间的关系是重叠和相互交叉的。艺术家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家,因为他在流通过程中要扮演多种角色;作品不再是独一无二的,它变成可批量生产的;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使用者。由此,产品艺术彻底解构了审美无功利性,不再为艺术而艺术,真正回到了物自身,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活之中,进入百姓市井之中。他们“上工下厂”,将各自的艺术观念由平面转换为立体的工业化产品。任戬制作出大量“集邮牛仔服”、“集邮大花布面料”产品;周细平制作出12幅着名企业家肖像广告《大肖像系列》;梁小川制作出陶艺式的炮弹;叶双贵的“大陶艺系列”以世界名瓷造型为外观样式,以当代卡通符号为基本图案,将立体的陶器实物转化成平面的大型剪纸、活卡通贺卡等。这些作品(产品)经半年周旋,定于1993年4月28日在北京王府井麦当劳快餐厅举办展示,后于27日晚被封闭禁展。据任戬事后在一份年表中说:“在展示会的前后15天中,遭遇了政治、人际、事务、艺术各方面的问题,很累,很疲劳,是艺术生涯中创造力被截断的最痛苦的一次体验。”6~9月,“任戬集邮牛仔服”的展示销售活动在武汉各大商场、展贸会上频频实现,武汉当地大街上常能看到身穿此类服装的行人。从北京与武汉两地对待艺术家群体下放艺术到生活中的行为的迥然不同的态度,不难看出,艺术思想和观念一旦脱离开传统习俗认可的平面架上形式而进入日常社会生活流程中时,往往面临着深刻的两难境地:要么艺术家完全放弃自己的艺术观念,应社会市场和权力意志的实际需要而为,要么艺术家选择小范围内同好知音们的观摩、交流,但又无法实现其与社会大众的沟通。可见,如果选择社会生活的流程为艺术作品产品化、对象化的渠道,那么艺术家支配、把握其作品产品化程度的活动行为,必然受到来自社会规范和法律效力的限制。如何协调好各种社会规范和法律效力以及公众的接受力,利用它们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行为提升它们,是观念对象化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深刻思考和准备的,这决定着行为艺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很难采取大规模的外在化的形式进行。
行为艺术'93”
因为有如此多的障碍与困难,“郑连杰司马台长城行为艺术'93”只好安排在距京城百公里之外的京冀交界的长城司马台地区举办。郑连杰在包括着名摄影家、作家、诗人、记者、艺术爱好者、大学生和国际友人及司马台一带乡民们的共同参与下,在绵延起伏的山巅长城残垣断壁上,创作完成“大爆炸”、“黑色可乐”、“门神”、“迷失的记忆”4个主题的行为装置作品。其中“大爆炸”是他在50多人次乡民的协作下,历时5天,用300余米长的红布,捆扎住散落在长城脚下的数万块残损长城砖,并铺满前后3个烽火台和长约200余米的长城城墙通道上,其历时时间之长,动用人员次数之多,劳动量之大,活动条件之艰苦等等,堪称当代之执牛耳者。郑连杰认为“行为艺术能较直接地对时代和人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它选择人的身体语言和特定的媒介来传达,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我选择长城为行为艺术的场所和媒介,不仅是它的象征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博大开阔的自然环境。在这里我感到传统与未来的延续,在都市化过程里所缺乏的‘气场’,这对于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捆扎丢失了的灵魂》(高岭、郑连杰对话录),载香港《九十年代月刊》1995年4月号)郑连杰在这么大规模的艺术活动中,始终驾驭并保持作品整体的意义指向——反映当代人的迷乱心态,寻找丢失麻木了的精神魂灵——而又不失视觉语言的丰富多彩和视觉冲击力(他在“黑色可乐”中赤裸全身,攀援于梯架之上,作从满地可乐纸杯的商业消费世界中挣脱向上的行为表演;在“迷失的记忆”中黑布缠身与头部,只露双唇蠕动喘息的表演,都是对整个司马台行为活动的强化和点睛之作)。
'93招贴行为”
在1993~1994年期间,还涌现了许多与上述几项艺术行为类似的观念对象化为外在客观社会活动的行为,如汪建伟、宋冬、黄岩、耿建翌、倪卫华等人的行为作品。汪建伟在1993年10月到老家四川成都郊外温江县涌泉乡一组,与农民王云签订种植小麦一亩的合同,相约共同种一季小麦,观察与记录种植动态综合系统,以印证他关于世上一切信息(包括有形的自然物理实存与非自然的无形精神意识)都是处在输出输入的循环之中的观念,该种植活动行为也是由此被命名为“种植-循环”的。据说,在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下,该亩地产量有700斤。1993年10月,耿建翌在杭州莫干山中学请20位有兴趣的观众在教室里填写《婚姻法》知识表格,无一人填完所有内容,多数人认为这次活动更像一次考试,于是引发了一场关于法律、婚姻、家庭等问题的争论。倪卫华在上海于1993年实施“连续扩散事态系列之二——'93招贴行为”的活动。他以当今最流行的街头招贴为样板,使具有正常语法和语意的文字以出错了的逻辑顺序自动排列。这些“错位招贴”到处张贴并被跟踪、录像,记录行人对它们的反应。长春的黄岩于1993年5月25日开始,计划用十年时间拓印拆建的各式各时期建筑物的局部,他把这个长时期的行为命名为“收藏系列.拆迁建筑”。1994年4月6日,中央美院画廊里,宋冬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活动“又一堂课,你愿意跟我玩吗?”整个展厅被布置成一个课堂,地上四壁上满是各种中学试卷,并有喻意知识流、信息水的水池、洗槽、水龙头和印字纸条等等,艺术家本人指挥着一群中学生在煞有介事地读“无字书”,其对现行教学方式的讽喻是十分明显的。
邸乃壮的“走红”活动
一个富有争议的例子是邸乃壮的“走红”活动。从1992年开始,邸乃壮创作的撑开万把红伞行为活动,持续三四年时间,流动出现在中国几十个城市的公共场所,有500余万人进入了红伞活动现场,有关新闻报导更是连续不断,达数百条之多,传播面已超过了4亿人。艺术界学术界多数人认为“走红”是一个十分成功的社会性行为艺术,它正卓有成效地改变着中国现代艺术无法进入社会的局面,是前卫艺术影响社会的成功个案。也有不少人认为红伞是对克里斯托的黄伞地景行为的挪用,作品缺乏文化观念的批判创造。对此,邸乃壮认为社会是由若干程序构成的,是这些程序在支配着人们的言行,如果艺术创造不仅仅是用于视觉语言的表达,而且还能用在社会程序的设计上,那么,用经艺术家之手创造的一个与现实社会结构全对称的、与其“制式”相同的一组程序作品输入于社会,与社会大程序交融,社会慢慢便会出现一个你所期待的“画面”。为此,他提出“视觉后”这个概念,试图把视觉图像从孤立的欣赏状态下放到综合程序中的某一位置上,循有形之美,造无形之大美。由“走红”所引起的争论,触及到的正是对象化的行为在中国的现实遭遇和对策的问题,并分野出两种不同的认识态度,这将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验证。
C. 什么形为艺术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对世界及自身,对二者关系的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因为人类的某些经历是难以用言词来表述的,为了表述这些深存在内心的最强烈的感情和思想,我们就使用一种称之为艺术的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
艺术和科学不同,科学借助人类的理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艺术借助人类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观和主观的世界。科学更多的是“发现”,而艺术更多的是“创造”。艺术是抛弃人类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认识。艺术是人类心里真实情感的反映。通常有八大艺术之说,即绘画、雕刻、建筑、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鉴于文学的重要的社会地位,和深厚的影响力,通常习惯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和艺术平行的体系。在这一主页中我们将着重介绍绘画、雕刻、建筑、手工艺等造型艺术,和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表演艺术以及视听觉艺术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着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 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当时蔡元培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还包括了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分离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学科,它包罗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书法等,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很大的范围。而"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部分。
总之,在汉语中我们有"艺术"与"美术"两个词,它们的含义不同,指称的范围有别,而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词:"art",它既用来泛指一切艺术门类,也用来专指所有艺术门类的一个部分:美术,甚至美术中的一个方面:绘画。这便是东西方在"艺术"和"美术"两个词的含义和应用范围上的差异。
D. 你是怎样看待行为艺术的
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现代行为艺术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当代社会的一个奇特现象,行为艺术在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中国的行为艺术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向西方拿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得行为艺术是另一种实现自己梦想的行为。
E. 行为艺术的发展为什么存在
1985年劳森伯格在中国举行行为艺术展览,中国的艺术家大受启发,此后“85新潮”美术运动开启了中国艺术的当代之路。如今,行为艺术在中国发展几十年来,艺术作品众多创作题材涵盖个人体验、人性、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行为艺术最亲近人的地方。为了表达思想,艺术家们采用血腥、怪异、甚至偏情色的一系列方式,来增加视觉冲击力,有些形式甚至让人瞠目结舌,甚至一些作品往往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中国的行为艺术如今仍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如果说行为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话,行为艺术确实使艺术摆脱了平面,加入了维度更大的行动,心理,过程,在形式上有强烈的优势存在,让人们对艺术有了新的视觉感受和思考。从这点上,行为艺术的出现是中国艺术在形式上的创新,但是中国的行为艺术至今还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上。这种相对新颖的艺术方式在中国当下语境中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这其中的原因来自多方面,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艺术家和艺术形式本身,大众的接受程度,行为艺术的传播。
一、行为艺术家和行为艺术形式自身的局限
2000年,朱昱做了一件名叫《食人》的行为作品。他用钱收买一名妓女为自己生了一个六个月大的早产儿,并把这个早产儿烹饪吃掉,这一系列的动作构成了一件名为《食人》的行为艺术作品。在2002年,他又用人工受孕的方式,拿到了自己四个月大的孩子,并在其身上涂上卤水,去喂食一条狗(事先故意饿狗),这同样也是一个行为艺术作品,取名《献祭-用自己的孩子去喂狗》。这两件作品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一时间负面谴责铺天盖地而来。对于道德底线,艺术底线的讨论也推到了风尖浪口上。“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论已深入人心,艺术的界限分崩离析。有人说朱昱的作品不是艺术,他也不是艺术家,是杀手。但是在艺术家的圈子当中,没有人过多的思考这件事情是否属于行为艺术,就匆匆的贴上了艺术的标签。姑且是艺术作品,艺术家要表达什么呢?
我认为他想用极端的方式来引起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以换位思考的角度来批判人类对动物的残暴。另一方面,一个妓女为金钱答应这样变态的要求,也让人触目惊心,这是人性,贪欲,社会现状的最好诠释。他的出发点很好,人类对自然动物的凶残和统治,对同类的不择手段,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可是通过这种方式能达到艺术家的目的吗?事实恰恰相反,艺术家和行为艺术成为众矢之的。我想在选择方式表达的时候,是要看清当下的道德环境和大众理解能力的,好的作品,并不一定采用极端的方式呈现才最吸引眼球。如果真的盲目、固执、不环保的使用艺术方式,是对行为艺术的抹杀。行为艺术举步维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一些艺术家拙劣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手段造成的。
行为艺术发展至今,其富有冲击力的表达形式,往往遮盖了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多行为艺术作品限制一定的场地,甚至有些形式是摆拍和刻意营造的。艺术家盲目的营造作品,忽略对作品和思想的解释。行为艺术带有个人情节,并不一定人人都有相同的情感体验,形式大于内容的惯性,造成了艺术家的孤独和作品的空洞。
除此之外,在越来越商业化的艺术圈,一夜成名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向往,行为艺术可能是当下艺术家最容易利用的方式,行为艺术不类似架上绘画,要求艺术家有过硬的技法,而且行为艺术的题材和手法也非常广泛,至今没有一个边界来局限行为艺术,只要言之有理,就自然归为行为艺术,这成了艺术家出名的捷径。不可否认,当代艺术领域,投机取巧的艺术家确实存在,他们的艺术作品往往有失水准,这极大损害了行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促成了艺术家的极度求名,也损害了行为艺术健康发展的氛围。
二、大众接受能力
行为艺术在中国发展几十年,但其影响力和感染力仍然不够。其中,即便知道行为艺术,也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误读中,人们对行为艺术的认识总是带有调侃的意味,很多非艺术专业的年轻人知道行为艺术,但仅表现在词汇的直面意思上,他们也惯用此词去定义,解释和掩饰行为的无聊、搞笑或者无厘头。大众对其表达和实质知之甚少,无疑造成了人们对行为艺术认识的误区。一部分观者以看热闹的心态对待作品,大都是雾里看花;也有很多观者进行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引起观者的思考纵然是行为艺术家的成功,可是思考的不定向往往引起观者对作品的误读;不仅如此,有些艺术家和艺术类的学生离开了引导的解读都不能把握作品,更何况是大众。
另外,中国的行为艺术开端其实是盲目的追随西方的当代艺术形式,并没有静心思考行为艺术本身,盲目的“拿来”,盲目的顺从,没有过多的考虑一门艺术与一个国家文化内涵的关系。大部分人对行为艺术要么盲目崇拜,要么过激打击。中国的大众和政府对行为艺术的接受仍然不宽容,他们无法消解心中既定的审美判断,对行为艺术的价值也是一知半解,中国行为艺术之路还是布满了荆棘。
三、行为艺术的传播
行为艺术作品一般是一次性作品,带有很强的非平面、现场性和过程性。只能靠图片和影像的传播来展示和保存作品。图片把三维空间硬缩成二维空间,信息量骤减。影像比图片更好的保留了作品的全貌,但是却不能保存作品带来的现场感受和氛围,如果一旦影片拍得乏味冗杂,更无人问津,不用说思考艺术价值了,更甚一步还会带来误读。一件行为艺术作品不能多次重复,更不能一次次给予观众重新思考、审视和感动的机会。
虽然行为艺术有其诸多弊端,但其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声音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1995年至1996年,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举办了名为“水的保护者”的行为艺术节,活动分为成都段和拉萨段两个部分,在拉萨段,宋冬呈现了名为《印水》的行为艺术作品。宋冬端坐在冷冽刺骨的拉萨河水中,双手紧握一块用金刚木刻的“水”字大印,一边以虔诚的手势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流动的水面上盖印。时间不断流逝,水面却依然如初。这幅作品很让我感动,艺术家固执卖力的一遍遍的印水,明知徒劳,却坚持为之,那么认真的诠释毅力。宽阔的河水和宁静旷远的雪山,任凭艺术家努力和迫害,仍然包容着他,并没有改变心境。人的虚无微弱,时间的静止流失都呈现了出来,整个画面给人禅境的体验和思考。
优秀的行为艺术作品有其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存在性,笔者希望艺术家们能,正确的诠释自己优秀的作品,更希望一些观众能对行为艺术有较多的宽容和思考。虽然当下行为艺术发展举步维艰,但这并不代表行为艺术无路可走。随着艺术家创作的成熟,大众对行为艺术广泛的接触和理解的加深,行为艺术的发展是不可小觑的。在此,笔者希望会有更多更优秀的行为艺术作品问世,呈现艺术的价值和力度,引发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F. 在公众镜头下,你觉得语言艺术和行为艺术哪个更重要
语言艺术更重要。所谓的语言艺术,其实更多的就是指沟通与交流,也就是说话,而说话对于大众来说,既是所有人都会的一门技能,又是很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一种行为。而行为艺术,则是兴起于欧洲,是通过艺术家前期策划、安排,就像是写好了剧本去做的一件事,虽然他们只是前期有策划,过程中更多的是参与人员的正常反应,但是很多行为艺术家策划的行为艺术,都超脱于日常大众的理解范围,所以并不小语言艺术那样通俗。
一、语言艺术更为大众所熟知。
语言艺术其实简单说来,就是说话,不管你是两人交流,还是一个人的演讲,但说话本身,是广大受众都熟知而且了解的一种方式,虽然有地域、方言等限制,但大部分语言表达,都是能够为大家所熟知的。
更多关于语言艺术和行为艺术哪个更重要的话题,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