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评价卓别林这个人
卓别林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没有之一。他具有哲学家的观察力、诗人的想象力、艺术家的创造力,同时他还是一位无惧强权、充满怜悯心和博爱精神的战士。
他善于用喜剧的方式展现现实悲剧的本质。他能够让人们在欢笑中体味人间的悲凉。总之,世界上只有一个卓别林。
人物经历
1923年的电影《巴黎一妇人》中,卓别林客串了一名车站搬运工。
1931年因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别林来到伦敦,转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
1952年,他的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
1957年的《纽约王》被认为是对这段生活的写照。
1967年他拍摄了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2. 如何评价卓别林
幽默与人性是卓别林艺术创作时始终重视的两大元素。不论是在演戏、写作、导演、制作、作曲方面,他都拥有无人可及的才华。
战时环境特殊,原本流行的大胡子影响吃饭和卫生,且很难戴上防毒面具,士兵大多把嘴两边的胡子剃掉,只留下中间一撮。希特勒是卓别林的影迷,两人都留着同样的“卫生胡”。
简介
1953年初,卓别林最后一任妻子乌娜代表他回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卖掉了卓别林在美国的全部财产,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运往瑞士,并在那里生活到最后一刻。
二战结束,雪尼退休,在法国南部定居。他每个夏天都去瑞士看望卓别林。卓别林76岁生日那天,雪尼去世。
3. 卓别林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电影音乐是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有机组成部分。其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营造气氛等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卓别林在为电影谱写音乐时,是一个有独立见解、很少迷信,但并不自以为是的人,他对于他人的批评和指点能够虚心接受,而且从不盲从,并且有勇气和能力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卓别林主演、拍摄、谱写音乐的影片,常从闹剧穿插过渡到感情剧。他很反对那种为喜剧影片配上嬉闹音乐的主张,即为了滑稽而滑稽,从头到尾老是配上一些幽默有趣的音乐旋律,一点幽默、抒情的余地都没有。
他说:“我不要音乐喧宾夺主,我要它优美悦耳地配合着表达感情。”于是,在卓别林的作品中,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它补充画面内涵,传达着他独特的艺术理念、思想境界,为影片增强艺术效果。
卓别林的家庭:
卓别林的父母都是职业歌手。母亲汉娜·哈利特·派德林格汉姆·希尔(Hannah Harriet Pedlingham Hill)是当时地位低下的制靴匠的女儿,她在19岁那年以丽丽-哈利Lily Harley为艺名第一次正式登台。
父亲查尔斯·卓别林一世(Charles Chaplin Senior)来自萨克福郡的一个屠户和收税员家庭,24岁在伦敦开始了他的职业歌手生涯。
卓别林一世和汉娜于1885年6月结婚。当查理一世跟着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时,汉娜和戏院的另一位演员里奥·德莱登发生了婚外情并生下了一个儿子惠勒·德莱登(Wheeler Dryden)。
4. 卓别林的作品风格
卓别林的作品风格具体如下:
1、鞭挞不公正、不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抗剥削和压迫;
2、反对法西斯独裁,谴责侵略战争;
3、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
4、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
5、用对比蒙太奇手法叙事;
6、运用哑剧手法,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营造喜剧气氛;
7、恰如其分地掺入杂技动作,使其同剧情融为一体。
查理·卓别林的演艺经历
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电影是《谋生》。从1915年开始卓别林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还担任制片和剪辑。
稍后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乐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矶开了自己的公司。
并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别林才为这个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妇人》。之后1925年的《淘金记》和1928年的《马戏团》为卓别林赢得了学院奖。
1931年因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别林来到伦敦,转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四年之后他拍摄了《大独裁者》。
1952年,他的有声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
1967年他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