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后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摘要:本文阐述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与当代人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以一种批判的眼光,论述了后现代主义作品虚伪及做作,表达出作者盼望一种回归自然的审美观念,正如卢梭所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变坏了."自然的总是美的.
关键词: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无序性,精神危机
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并且通过摹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从最早的原始壁画中,人类对大自然进行的最初的摹仿,并且我们可以把这一行动看成是美术的起源。如果说大自然本身代表着一种和谐与完美,那么美术的本质就是对和谐与完美的一种摹仿,我们的一切对美的追求与创新都包含在这样的摹仿中,因为对大自然本身进行的摹仿就是一种创新。
将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美术作品拿来与这个美术的起源进行相对照,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当代的美术发展已经远离了最初的目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许多支持后现代主义的人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革命和创新,其实则不然,这样的艺术发展是一种南辕北辙式的,导致的结果将是会产生畸形和荒诞的艺术作品,有人说这是风格问题,但是我认为不能将后现代主义看成是一种艺术风格,首先要形成某一种艺术风格,该艺术作品本身必须具有高度的有序性,我们可以把巴赫的音乐和莫扎特的音乐看成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是绝对不能把音符通过随机的排列组合形成的音乐说成是一种艺术风格,而把提高到与巴赫和莫扎特音乐同样的高度。虽然我们说后现代时后面加上“主义”二字,但是后现代主义依然不能像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那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更不能像文艺复兴那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运动。
因为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虽然有它自己的特点,但是它的特点却是建立在随意杂乱的无序性之上的,比如说达利将古希腊时期的《断臂的维纳斯》,中的维纳斯的身体画成一层层抽屉的叠加,这种专门以破坏和谐的美感来突出个性,达到一种歪曲的艺术快感,这样的作品存在就是对艺术的玷污。由于后现代主义艺术有很大的杂乱性,所以一般人只要弄出些怪异的叫人看不懂的作品,都可以把其归如后现代主义之列,而且利用作品本身的杂乱性和无序性来呈示作品的深奥,而对这些作品大加赞赏的人,则是抱着和皇帝新装中那些大臣和愚人们一样的心理来接受那些作品。由于作品的随意性,使得作品的创作过程变的简单,表现手法单一,将艺术的创作完全的归入创作者的意识形态中,而忽略艺术的技巧。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作品带有明显的自我堕落的意识,并且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标榜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虽然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人文主义者的作品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作品中所折射出以人或自我为中心的精神,但是无论形式内容怎样变换,我们都能发现在这样的以人为中心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包含着神与自然,在以人或自我为中心同时,也保持着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对话。比如在拉斐尔的《金翅鸟圣母子》一画中作者将圣母,耶酥,约翰,三人置于明丽的色彩中并且通过背景的自然风光,将人与自然完美的统一起来。通过圣母那呵护孩子的动作,展现出一位慈祥的母亲,她以俯视的眼光,超然平静和安详的注视着耶酥和约翰,眼神中流露出的超脱,显示出圣母的神性,这样通过背景,动作,眼神拉斐尔巧妙的将自然,人与神完美的结合起来。
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作者将其创作完全的以自己个人的意识形态所表现出来,正如柏拉图主义将肉体看作是灵魂的束缚,后现代主义也将艺术形式当成内容的累赘。将达利《圣乔治与龙》与拉斐尔的相比,我们可以发现艺术的内容要以形式来承载的, 在拉斐尔的《圣乔治与龙》中,腾跃的白马呈向上趋势,圣乔治举刀作欲砍之势,动作十分英武优美.而达利的雕塑失去的形式的,而使作品在人物的内在精神、生死搏斗的勇武气质刻画极其缺乏力度。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到:主观的艺术家不过是可怜的艺术家,而在各种艺术中,首先需要克服的是主观的成分,从自我解放中出来,制止个人的意志和欲望,任何一个作品,如果没有客观性,没有纯粹的超然的静观,我们就不相信它是真正的艺术。
后现代主义为什么会产生?以及现代人都对其如此狂热呢?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赤裸裸的表达作者意识的表现手法是感情的宣泄呢,还是艺术的回归?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比较我们的生活环境比之从前发生了哪些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中哪些改变的大众的审美情趣。
首先是工业文明的产生,工业的迅速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化的进程,片面的社会追求和评价标准严重地冲刷和遮蔽了人类的精神遗产。人如果失去了丰富的文化思想资源和广阔的精神领地,那么,也就失去了形成共识的前提,也失去了思想和文化的想象力。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目的的异换,失去了与自然的亲近,天然的赤子之情慢慢的消失,使人的性格异化,歪曲,在工业的噪声中诞生出重金属音乐,这样的一种与自然极其不相称的音乐,却迎合了许多人的口味,他们在噪声中宣泄自己。作为大自然最杰出的奇迹——人,已经开始不能在从大自然母亲中获得应有的慰籍,而却要依靠着出自自己手中的糟粕来发泄,这种不加控制的情感宣泄使某些艺术失去理性,产生了情感化偏向,甚至成为“疯狂”的代名词(如某些行为艺术)。这样无异与是在饮鸩止渴,在那样宣泄虽然可以使自己感到一时之快,却无法真正的安慰我们的心灵。
其次二战结束后,人们陷入了精神危机之中,战争使人们看到自己的残忍和软弱,对于将来感到恐惧,上帝也死了,信仰在理性怀疑精神下崩溃,人类失去敬畏之心,导致罪感和羞耻感意识的淡化,人们生活在纵欲和无奈中,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中,诞生了后现代主义,光怪陆离的作品风格,迎合了大部分人的口味,内心的躁动和不安使得人们很难平下心来欣赏艺术的静美与和谐,金钱至上的生活使得人们需要的只是需要情感上暂时宣泄,而不是心灵永恒的安慰,比如说米罗的《哈里昆的狂欢》,就带有一种神秘的悲观基调,整副画以凌乱的特色来体现出狂欢的气氛,里面的刻画的事物都没有任何的特别的象征意义,唯一给人的印象就是发泄般的梦幻。后现代主义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和普遍价值的事物,放弃了对“终极真理”追求,自然与神的概念从他们的作品中消失,人们只相信自己和能为自己带来享受的事物,作品中弥漫着自我的中心,也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中,现在的艺术作品中将不会在出现《最后的审判》,《创世纪》等宏伟壮丽的图画,其恢弘的气势不仅仅体现在宏大的结构上,更体现在充满神性庄严的精神中,失去了这样的精神内涵,艺术也就失去了其灵魂。
目前,可以说人类正在经历着一次空前的危机,这一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类以牺牲精神与心灵为代价而对物质的无限追求和占有造成的恶果。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的两根支柱,缺少任何一根,必然失去平衡。目前,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已经部分解构了西方传统的 “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然而,无论是相对于自然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相对于全球的“欧洲中心主义”,其根本核心是“物质中心主义”,他们还没有解构到这一深度。对“物质中心主义”的超越,将被物质异化与奴役的精神与心灵从物质泥潭中解放出来,使物质与精神全面平衡地发展才是人类解放的真正的出路。
‘贰’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三重文化意义
问题:什么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什么意思?
艺术作品,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种特殊产物,它与人类诸多方面的心理、精神需要紧密相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满足和弥补人类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着的心灵渴望、情感缺失,即从根本上满足一个历史时期内特定的审美需要。如果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艺术作品则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反映、体现着这一“总和”。正如法国19世纪艺术史学家丹纳所云:“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显然,这种以艺术作品与外部诸条件的大关系为核心的艺术理论,其主旨是指向作品意义、风格的最后阐释与评价的。客观地说,这种理论在揭示古典艺术的深层内涵方面,曾经极有效。即使在20世纪,面对五光十色的现代、后现代艺术,它的理论思路和视角仍不失锐利锋芒,有助于我们劈肌析理,从这一方向上透视现代、后现代艺术背后的真实家底———人类精神失去上帝后无法皈依的茫然、焦躁、偏执、玩世的心态以及形成这一心态的社会文化背景。
艺术作品及其相关的艺术活动,总是与整个现实世界,包括人类的情感和心灵世界相反相承的。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发展历史的语境中,所谓艺术作品,首先必须是人类的制作,即艺术作品一定包含着制作者的某种意向。这里的“人为因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指在人类心智发展中、制约下产生的一系列“技艺”;而“意向”则是人类心灵、情感的种种欲望的表达:或理性的道德教谕,或情感的满足与缺乏,或心灵的渴望与愉悦。在迄今为止洋洋大观的世界艺术史中,作品或以突出的技巧形式传世,或以不朽的内在意蕴被铭证,更多的则是两者兼备。这并不独指古典艺术,在现代、后现代艺术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后现代艺术作品从传统艺术的摹仿现实转变为现实事物本身的直接呈现,导致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界限的消失。以始自柏拉图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的古典艺术观点看,后现代艺术的出现,确实宣告了摹仿论者艺术品判定标准的失败。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仅仅是传统与后现代两种艺术作品观念间的矛盾,这不足以从根本上消除艺术作品首先是人工制品的判断。
西方20世纪艺术发展史表明:现代艺术具有反传统的鲜明性,但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体现着与传统精神的一致性,那就是更为自觉、更为执着地通过对人深层心理的透视与显现达到对人类生存境遇、心灵状态的终极关怀。从这个角度看,现代艺术作品在注重技巧的精深细腻与表现创作者的感悟与内心情态方面,并不逊于传统作品。因此它无疑仍是与古典艺术一脉相承的人工制品。后现代艺术与现代及古典艺术的不同之处,是它更注重机遇和偶然性,它否认存在着一种前辈艺术家曾孜孜以求的明确深刻的终极本质,这体现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放弃前辈极为看重的“无中生有”式的创作方式,不再津津乐道于作品的锤炼、修改、设计,而是有意识地选择一种“旧瓶装新酒”、“有中生有”的组合性创作方式。1984年威尼斯一次着名的双年展被题为“镜中艺”,意在彰明这样一种创作主张:传统是一面镜子,通过它,现代人可以窥视传统,传统也可以映现现代。许多后现代艺术作品就产生于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交流之中。从那次参展的作品看,这种交流是以裁剪、拼接、复制前人作品的方式实现的。法国画家伽罗斯特参展的作品是画于1982年的《草地上的晚餐》,乍看之下它与马奈的1836年的同名作品惊人地相似,很容易让人以为是抄袭或复制的赝品,但仔细观察,又发现此画中许多细节与马奈的作品不尽相同:景物略有改变,人物减少了,光线、色彩也黯淡了许多。伽罗斯特在自己的这幅作品中使用了“回忆接枝法”———将自己过去对许多大师作品风格和技法的回忆拼接在一起。对此,批评家库恩曾不客气地说:“在画面上让人想起马奈,在笔法上让人想起德拉罗瓦,画中裸体女人的造型和肉感接近鲁本斯。毫无疑问,其他各家的笔法,多少也在这幅画中出现了。整幅画里,似乎有诸多前人的特征闪烁其间,或隐或现,污染了所谓视觉意象的单一性。”[4](P231)这种风格的作品还很多,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劳申伯格1982年创作的《得了肺炎的蒙娜丽莎》,以及早期作品(20世纪60年代的)《柿子》。前者把蒙娜丽莎从原画的背景中移植出来,重新配以堆满乱石的山谷;后者则把鲁本斯的《维纳斯的梳妆图》中的中心意象加以挪用,拼接入梯子、街景等。这些以拼接、组合技巧创作的后现代作品,除了体现创作者对前人作品的主观理解和阐释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传统与现实之关系的态度。从这一角度看,后现代艺术作品仍是离不开技巧与意蕴的人工制品。
另一种引人注意的创作倾向是以事物的直接呈现来应对传统的艺术品的精雕细刻。“行为艺术”和“波普艺术”就是相当典型的此种例证。它们或者强调艺术家乃至观众对艺术创作过程的介入,使主体及其创作活动、创作过程也成为艺术作品的构成部分,或者以自然物质的直接呈现来代替技巧的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艺术发展的当代趋向———逐渐生活化、现代化、贫民化,但当这种“行为艺术”或随意为之的“偶发艺术”还未成为人类大部分成员能享有的“艺术化的生活”本身时,当它们还只是一部分艺术家多少为了标新立异或极为个人化的理解的艺术追求时,它们依然有着强烈的人工色彩,打下了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人类精神和情感的烙印:“行为艺术”是刻意为之的,“波普艺术”在择取物件时也留下了技巧的斧痕。
艺术的诞生是根源于人类对自身精神与理想的一种永不止息的追求。这种追求使人们趋近了艺术。只是趋近,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说他抓住了艺术本身。这一点犹如禅,即便大彻大悟,实也了无所得。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他对周遭世界的理解与体会,陈述他对生命的诠释。每一个人每天都与周遭的世界发生关系,总是处心积虑的想获得其内心所设想的完美理想的状态。这种理想与实际产生差距时,总会有某种不满足感,许多失落,悲伤,痛苦即根源于此。而一切伟大的艺术,便是诞生于艺术家在追求其道德理想和生命理想时的挣扎。艺术恰如宗教,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非思考的方式。艺术最本源的东西,实质上就是一种生命之境。艺术家所做的就是通过他的作品去体现他所真切感受到的生命之道。
‘叁’ 后现代主义艺术
问题一:后现代艺术是如何定义的?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 *** )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起源及发展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Jencks)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他说得有鼻子有眼:
“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精确地认定现代主义建筑的死期,它是被猛烈一击后死去的。许多人不曾注意到这一事件,也无人为之出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突然死亡的说法失实。”
詹克斯这段阴阳怪气的话指的是,雅马萨奇早年设计的圣路易斯城黑人居住的高层公寓,在那一天被有计划地炸毁的事。那些公寓楼是因为常出现暴力事件,作为不安全的房屋而被清除。这本是社会治安的事,詹克斯却把它归之为现代主义建筑的错误。事实是在1951年,那些公寓的设计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褒奖。
虽然如此,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在詹克斯出书的同一年,另一美国人布莱克出了一本自称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起诉书”的着作,书名为《形式跟从惨败――现代主义何以行不通》。
l979年美国《时代》杂志也掺和进来。1月9日那一期有篇专文说“七十年代是现代建筑死亡的年代。其基地就在美国,在这块好客的土地上,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先驱们的梦想被静静地埋葬了。”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注意世界建筑领域中出现了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的建筑倾向,有人称之为“非现代主义建筑”、“反现代主义建筑”,等等,但没有一个一致的名称,詹氏此书出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称成为通行用语。
但是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却非常分歧。美国建筑评论家赫克斯台布尔在《彷徨中的现代建筑》的讲演(1980年)中说:“在后现代的旗帜下聚集着一些不同的派别(相互之间不是没有摩擦)的人,其中包括将一切建筑都变成符号或象征的 *** 者,凌乱地接受所有历史和乡土元素的兼容主义者。这些不同流派之所以能联合起来,只是由于他们都认为现代主义是过时的东西……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
上述两位评论家都反对说现代主义死了。赫克斯台布尔说:“我认为它还活着,并且活得很好。”赛维也说:“现代主义建筑没有死……根本在于美国人想要摆脱欧洲文化的影响。”
詹克斯后来承认他的现代建筑“死于1972年”的说法是为了“增添一点戏剧性”,但还是坚持“死了”。到1983年,他终于承认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不符合实际。
当然,形成于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建筑不会不变化。六、七十年过去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大变,建筑方面自然也会与时俱变。不过,所谓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创作趋向,不论其中的哪一流派,主要关心的是建筑形象、建筑艺术风格,基本不涉及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方面的事项。
从历史的眼光看,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其实应该被看作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学上、形式上的一种扩展、一种修正、一个变种,或其中的一个流派,即“后现代主义流......>>
问题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在人文思潮方面,论者指出现代的后期,是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所谓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是指以有核心思绪,或者有既定论述规格,表述事物的真理性,可是,随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测不准定理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出现,人类渐渐明白到科学也有其不确定性,且认为科学并非可以用以解决任何问题。现代主义的动摇,也就引起后现代主义渐渐的崛起。在文艺创作风格上,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具体、单一的风格,也不因为作品的时代而界定为“后现代主义”。而且很难以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论来强行规范艺术创作,对于先有后现代主义理论,还是先有后现代主义艺术品,也没有定论。另一个特点是跨学科和跨创作媒体,建筑、文学、绘画、设计、家具均有设计师,在各自的艺术场境内进行后现代式的表述。不过,由于后现代主义是对于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都有颠覆性的新思维,令风格很难一致,要表述各创作领域的后现代境况并不容易。 笼统的划分,可以说4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风格垄断的时期,70年代到如今为止是后现代主义时期。 60年代末期,经历了30年的国际主义垄断建筑,产品和平面设计的时期,世界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日渐呆板,单调,加上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筑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国际主义建筑取代。建筑界出现了一批青年建筑家试图改变国际主义面貌,引发了建筑界的大革命。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他在大学时代就挑战密斯・凡德勒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则,提出“少则厌烦”(“less is a bore”)的看法,主张用历史建筑因素和美国的通俗文化来赋予现代建筑以审美性和娱乐性。他在早期的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进一步强调了后现代主义戏谑的成分,和对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加以整理,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他的《现代古典主义》(Modern Classici *** )一书中完整的归纳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依据,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类型,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奠基理论着作。美国作家和建筑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继续斯特恩的理论总结工作,在短短几年中出版了一系列着作,其中包括《现代建筑运动》、《今日建筑》、《后现代主义》等等,逐步总结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理论系统,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1.“戏谑的古典主义”(Ironic Classici *** )或译为“嘲讽的古典主义”。也有人称为“符号性古典主义”或“语义性古典主义”。是后现代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类型,主要的后现代主义大师都在这个范围内。使用部分的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和符号是其基本特征,而表现手法却具有折衷的、戏谑的、嘲讽的特点。从设计的装饰动机来看,应该说这种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有密切联系。与传统的人文主义风格不同在于嘲讽古典主义,或者狭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明确地通过设计表现现代主义和装饰主义之间的无可奈何的分离,而设计师除了冷嘲热讽地采用古典符号来传达某种人文主义地信息之外,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基本是无能为力的。因而充满了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调侃、游戏、玩笑色彩。2.“比喻性的古典主义” (Latent Classici *** ),这种风格其实也是狭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个类型。它基本......>>
问题三:什么是当代艺术? 什么是现代艺术? 什么是后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
第一,“现代艺术”是西方20世纪以来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社会进入现代时期,出现了与古典艺术和近代艺术不同面貌的现代艺术,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不再以写实的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并且形成了许多艺术流派,一个时期以某种艺术流派为主导。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等等。当然,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其所反映和表现的都是现代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阀特征,都是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其中的积极成果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的视觉表现空间;其中的问题是因为缺乏共同的艺术标准和过分的个性化,在艺术上也就良莠不齐,有的脱离公众,走向极端。
第二,在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都出现与自身社会发展特征相关的、具有自己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现代精神。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先行,西方“现代艺术”对全球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的艺术就是西方的翻版。中国的艺术在20世纪的百年发展中,就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上的“现代性”。
“当代艺术”
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之所以现在的展览普遍用“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的名词容易与已有过的“现代派艺术”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
后现代主义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时髦的话题,然而
没有任何一个源于西方的学术名词像后现代主义这样被赋予了如此丰
富的多义性和歧义性。披览见诸报刊的众多有关文章以及打着这个招
牌的各类美术创作,我发现后现代主义几乎被当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
杂货铺。在许多中国年轻艺术家那里,后现代主义被演绎为泼皮无赖
式的玩世不恭、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体现在画面上
往往是可口可乐商标和京剧戏装人像的简单拼凑。尽管人类进入了信
息时代,但西方后现代艺术在我国仍鲜有介绍,它的本真面目国人大
都不谙其详。毫无疑问,这是造成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和诠释彼此矛
盾相互?格的原因。令人高兴的是,在世纪之交的岁末年初我们不期
获得了一个亲眼目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机会。由中国展览交流中心主
办、美国子午线国际中心和美孚基金会协办的“外面的世界――美国
当代艺术展”(原名“走出边界:21世纪前夕的美国艺术”/Out
ward Bound:American Art at the Brink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于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先后在上海和北京长期展
出,使我们能够匡谬纠误,获得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真实面目及其意义
的正确认识。
问题四: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现代主义设计的显着的特点在于其历史主义、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和娱乐性。现代主义设计中采用大量历史风格,比如哥特式、巴洛克式。而现代艺术突出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不再以写实的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并且形成了许多艺术流派,一个时期以某种艺术流派为主导。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等等。
问题五:后现代艺术的特点 虚拟性
由于“所指”也处于“标记”的领域,社会现实也是由符号解释构成的,不存在符号解释之外的 *** 裸的事实,艺术生产因此就具有现实生产的意义。在后现代社会,艺术不再是现实的反映;相反,现实是由艺术构成的,现实成了一种虚拟的、构造出来的实在。图像或影像制作,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生产方式,同时也是后现代现实的生产方式。我们可以在威尔什(W.Welsch)和鲍德里亚(J.Baudrillard)等人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事件性
由于取消了永恒的本质,一切偶发的事件自身就具有意义。后现代行为艺术突出了事件的不可重复性,用令人震惊的现场效果,瓦解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和理性秩序。阿多诺(T.Adonor)和利奥塔等人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观念性
现代艺术的自律观念遭到了颠覆,艺术单凭自身不足以构成艺术,艺术总是“关于什么”的艺术,有关艺术的理论解释也参与艺术的构成之中,艺术越来越接近哲学,成为一种思想观念。丹托(A.Danto)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拼贴性
后现代的艺术也被认为是后历史的(post-historical)艺术。在后现代艺术界中,将以往出现的各种艺术联系起来的时间脉络已经失效,艺术的历史没有了“时间之箭”。艺术不再古今之分、内外之别,一切曾经出现过的艺术都可以成为后现代艺术家挪用和拼贴的对象,后现代艺术也因此不再要求独创性。舒斯特曼(R.Shusterman)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流行性
后现代艺术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艺术像消费社会的商品一样,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艺术界中流行的都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风格的改头换面,但不管何种改头换面的风格都不可能在艺术界中占有持久的位置。
基本特征
(1)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2)从传统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
(3)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
(4)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
(5)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
(6)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问题六: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当今艺术有哪些影响? 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从传统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使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问题七: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5分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 *** )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的难以把握的概念,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如自然科学、文学、建筑、艺术、社会学、哲学、教育科学等广泛的领域。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状态”。
延伸:现代主义十九世纪末兴起至二十世纪中期,具有前卫特色并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文艺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
问题八:跪问: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有什么异同?? 一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在历经威廉・ 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 Movement)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后现代主义首先出现在建筑领域,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开始逐渐盛行。受60年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在设计中常把夸张变形的,或是古典的元素与现代的符号以新的手 法融合到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二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 *** 数百年”。被现代主义设计奉若神明的经典原则“功能决定形式”,“使用与功能无关的形式等于犯罪”。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关于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质疑,而以形式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设计文脉,来代替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及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强调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人性的主导作用。后现代主义追求设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一切以人的存在为中心。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不仅只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主义设计过于遵循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严重忽视了人的情感和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致使现代主义设计走向衰落。在对于设计的核心问题上现代主义强调“合理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 “合情性”。后现代主义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融功能与形式于一体的审美体系上,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二者统一的自由形式,现代主义强调前者,走向极端冷酷的客观派,使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遭到严重忽视。后现代主义针对这一点强调人的目的性的重要性,认为设计是人的意志的自由表现。现代主义设计在30 年代末迁移美国之后,与美国所谓的“富足”社会相结合,进而演化成一种国际主义风格。而这种国际主义风格严格遵循功能主义、减少主义(less is more)的原则,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减少甚至漠视功能。原本在欧洲忧国忧民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被美国的富足抽掉了,只剩下一个躯壳,日益走向 *** 道路。也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其貌似高尚的理想主义、乌托邦色彩被怀疑。他的垄断的近乎独裁的单调风格受......>>
‘肆’ 是什么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向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
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向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艺术起源于对现代艺术的反叛,发展出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新方法,观念的更迭,技术的转换,以及它所代表的公众意识、多元价值观和自由创造精神,体现了西方当代文化中的发展趋势;
但由于地域,文化和体制的不同,中国美术界还不能在短时期内以整体面貌融入这一全球范围的艺术运动,但这并不妨碍新艺术因素的增长,也不妨碍从常识的角度去获得西方当代艺术的知识。
(4)后现代艺术与什么的碰撞扩展阅读:
现代艺术的价值观表下列几个方面:
(1)追求纯粹。现代艺术追求视觉产品的纯粹性,在创作中只考虑形式要素,忽略其他因素,如历史、宗教,文学等内容的介人,因而促成抽象艺术的发展。一般说,追求纯粹专家化的思想,有局限性,等于画地为牢。
(2)提倡原创,这是把体育竞技的标准用到艺术上,把艺术创作看成是艺术史上的破纪录竞争,但体育是优胜劣汰,艺术可不是这样,艺术的发展不是进步,是改变。比如不能因为有了毕加索就说伦勃朗差。
(3)引形式至上,重视形式不是现代艺术特有的习性,古典艺术也非常讲究形式感,但古典艺术的形式服从内容表现,或者说,形式隐藏在形象的后边,而现代艺术是为形式而形式,赋予形式以独立价值和功能。
‘伍’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联系和区别
一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在历经威廉· 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 Movement)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二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被现代主义设计奉若神明的经典原则“功能决定形式”,“使用与功能无关的形式等于犯罪”。强调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人性的主导作用。后现代主义追求设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一切以人的存在为中心。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不仅只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主义设计过于遵循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严重忽视了人的情感和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致使现代主义设计走向衰落。在对于设计的核心问题上现代主义强调“合理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 “合情性”。后现代主义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融功能与形式于一体的审美体系上,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二者统一的自由形式,现代主义强调前者,走向极端冷酷的客观派,使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遭到严重忽视。后现代主义针对这一点强调人的目的性的重要性,认为设计是人的意志的自由表现。
三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现代主义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它所奉行的“功能决定形式”、“少即多”(less is more)的原则早已深入人心。它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对时代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文化水平、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以及对高技术高情感的崇拜,使人们对那些理性的、冷漠的设计失去了兴趣。无论是战前现代主义或是战后的国际主义,作用一种一脉相承的设计风格,被认为是取消美感。破坏人类完美的生态环境的帮凶。它利用简单的机械方式把原来与传统自然融为一体的都市环境变成为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恶化了人类生活环境,破坏了传统的美学原则。正如鲁迅先生在概括文化更新换代时期的最大人生悲剧感时曾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人醒来之后无路可走”。现代主义作为除旧布新的文化思潮,恰恰把一代人从睡梦中唤醒,却又无力为他们指出切实的现实的出路。人们对现代主义失望之余,一个以现代主义为攻击目标的文化现象开始出现了。
四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被现代主义奉为经典的名言“功能决定形式”, “少就是多”的原则,忽视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达·卢齐说:“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功能主义反对装饰是因其以理性的逻辑的态度对待设计,而今,时代已不同于以前,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变得更高。因而,现代主义设计所遵循的功能主义、减少主义原则日渐受到挑战和质疑。五 后现代主义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图6)、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图7)。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注1]其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其二:注重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其三: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其四: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陆’ 如何看待当今各种后现代主义及西方艺术对传统中国画的冲击
说是冲击其实也算不上吧,就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吸收呗,我们国家的国画讲究意境美或者是精细,在手法上也比较传统,就是泼墨挥毫,我根据我这两年学软笔书法的经验,一般画完国画或者写完毛笔字,基本上手上和衣服上就没啥好地方了,都是指甲大的黑色墨汁点子,真挺让人崩溃的。
书归正传,我觉得现在文明与文明的碰撞,很容易就产生新的文艺产品了,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啊,为啥就只想着让我们中国的产品走出国门,而让外国的艺术在门外呢?我们礼仪之邦对这种文化还应该可以应付的吧,而且它又不是那种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我们怎么就不能接受呢?
况且,那些官方部门一直在强调国画的重要性,还有那些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但是继承和吸收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呀,希望别大惊小怪的。
‘柒’ 问问这方面的朋友,什么叫艺术跨界......
艺术与非艺术联姻,
天开地阔
艺术与非艺术的跨界,首要的亦是最普遍的,莫过于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是一个商品供应远远超出需求的消费型社会,其最显在的表征即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或象征价值超越其“自然”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上升为主导价值,消费者对商品的享用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物欲满足,而是指向某种审美品位和生活方式。于是,商品的外在形式美感与内在文化品味诉求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为此,越来越多的商品生产,尤其是时尚品牌倾向于与艺术联姻,借助于艺术元素的植入而延续自身的品牌文化和提升自身的符号价值。与此同时,受消费文化逻辑的侵蚀,消费主义时代的艺术也已走出“象牙塔”而进入“寻常百姓家”,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被抹平。这表现在:一方面,艺术日趋商业化和产业化,包含消费、收藏与投资等环节的类似于商品市场的艺术品市场逐步完善,艺术品可以像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用品、现成事物、偶发事件等被移植于艺术创作之中,甚至被直接视为艺术作品。这无疑为艺术被纳入工业设计、广告和相关的符号与影像的商品生产提供了最直接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合作便应运而生。
艺术与商业、时尚跨界合作的形式颇为多元,无论是直接邀请艺术家参与品牌设计、形象改造和外在包装,或是设置某项基金褒奖或赞助一个或多个与自身品牌精神气质相契合的艺术家,以此来宣传自身品牌文化,还是间接赞助艺术活动吸引艺术界消费群体,都成为当下热门的跨界合作方式。其中的经典案例莫过于LV与日本知名艺术家村上隆的合作。2000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设计总监马克·雅克布邀请村上隆合作,村上隆将其钟爱的颜色以及樱花、蘑菇等多彩图案用于LV的经典Monogram之上,顿时给LV稳重优雅的传统形象注入了清新与活力,带给人们极大的感官审美愉悦,销售额提升了10%。尽管村上隆为此遭受了颇多非议,但巨大的有形或无形的收益更坚定了其寻求艺术与时尚、娱乐交集的信念。无疑,此次合作直接开启和引领了艺术与时尚品牌的跨界合作潮流。
所以说,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是一种你情我愿双向选择的结果,既可以叫做商业行为,亦能称之为艺术实践,其得益于后现代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弭,印证着后现代文化的消费本质,无形中也强化了当下艺术的商品属性,将商品生产和艺术创作皆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艺术内部跨界,
求诸多可能
相比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艺术内部的跨界似乎更加纯粹,也更具自主性。艺术家们往往依据自身创作诉求与审美喜好,借助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激发艺术创作灵感,开拓新颖的艺术表达语言。当然,这种跨界尝试,并非刻意地冷落或放弃自身所擅长的艺术领域,而是择取一种全新的视角,置换一些固定的思维,借助别样的艺术媒介和不同的表现手段寻求一种艺术创新的可能性。
近年来,这种涉足不同艺术领域尝试跨界的艺术家大有人在,而且涉及的领域几乎囊括了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在内的所有艺术门类,如曾经的Gucci设计总监Tom Ford从事设计之余拍摄电影、西班牙电影大师卡洛斯·绍拉曾执导舞剧《莎乐美》、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打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等,这些艺术跨界事件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推动了当下的艺术跨界热潮。
相对纯粹的艺术跨界不仅包括各艺术门类间的交叉合作,更体现于不同艺术风格之间借鉴融合。因仍属同一艺术领域,艺术风格跨界可能不像艺术门类跨界那样涉及不同材质、形式或媒介,而是在共同艺术本体的基础上打破不同风格间的藩篱而尝试进行有效的对话,尽管于内容可能不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却意味着风格的转变以及表达方式的创新,亦会为艺术的发展带来诸多可能性。这种风格跨界广泛存在于音乐、建筑、绘画等艺术领域。仅以音乐为例,英国女高音歌唱家莎拉·布莱曼用古典音乐的演唱技法演绎流行,这种跨界演唱方式综合了古典与流行的妙处,比起流行音乐更内敛,较之古典音乐又更为活泼,带给听众一种似曾相识又别具风味的聆听体验,因此被广为接受。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则开创了传统民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她们借助流行音乐的元素给予长期以来几成固态的民乐表演以多媒体、多视角、立体化的新姿,追求在电声帮衬的综合声音中尽量突显民乐声部,在逐步确立其别具一格演奏风格的同时,也极为有效的推广了中国民族乐器,拓展了民族器乐的欣赏群体。这些因风格的糅合而产生的颇令人欣喜的艺术效果,无不昭示着艺术风格跨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捌’ 什么是后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特点有哪些
后现代艺术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衍生出的区别于当代和现代艺术的一种新艺术。其要旨在于摒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摒弃表明其拒绝现代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拒绝现代艺术形式限定原则与意识形态倾向,其实质是超越主观表现主义,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这也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其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的束缚,不愿艺术创作和创新停滞不前。后现代艺术所显现的“不确定性”,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的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大自由,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的过程。 后现代艺术不是一个风格概念,可以说是对现代艺术的超越,因为它的哲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后现代艺术的特点概括总结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趋势)
1.自由性
后现代艺术因为突破了原有艺术的所有束缚和一切禁忌,追求返璞归真、超越自然,体现艺术创作的无限自由和不断创新。
2.虚拟性
由于“所指”也处于“标记”的领域,社会现实也是由符号解释构成的,不存在符号解释之外的赤裸裸的事实,艺术生产因此就具有现实生产的意义。在后现代社会,艺术不再是现实的反映;相反,现实是由艺术构成的,现实成了一种虚拟的、构造出来的实在。图 像或影像制作,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生产方式,同时也是后现代现实的生产方式。我们可以在威尔什(W.Welsch)和鲍德里亚 (J.Baudrillard)等人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3.事件性
由于取消了永恒的本质,一切偶发的事件自身就具有意义。后现代行为艺术突出了事件的不可重复性,用令人震惊的现场效果,瓦解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和理性秩序。阿多诺(T.Adonor)和利奥塔等人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4.观念性
现代艺术的自律观念遭到了颠覆,艺术单凭自身不足以构成艺术,艺术总是“关于什么”的艺术,有关艺术的理论解释也参与艺术的构成之中,艺术越来越接近哲学,成为一种思想观念。丹托(A.Danto)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5.拼贴性
后现代的艺术也被认为是后历史的(post-historical)艺术。在后现代艺术界中, 将以往出现的各种艺术联系起来的时间脉络已经失效,艺术的历史没有了“时间之箭”。艺术不再古今之分、内外之别,一切曾经出现过的艺术都可以成为后现代艺 术家挪用和拼贴的对象,后现代艺术也因此不再要求独创性。舒斯特曼(R.
Shusterman)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6.流行性
后现代艺术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艺术像消费社会的商品一样,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艺术界中流行的都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风格的改头换面,但不管何种改头换面的风格都不可能在艺术界中占有持久的位置。
‘玖’ 什么是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艺术特征:关注社会与大众生活,强调普遍性意义和共性原则,注重多学科的联构与融汇,认为艺术终极结构是行为的状态与观念的阐释,因此他们注重艺术的偶然性行为性观念性和思维性,另外他们对工业科技成果介入艺术表现出极大兴趣。
‘拾’ 后现代艺术的特征(简述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
1、?后现代艺术的特点及代表作品赏析。
2、?后现代艺术的特点及代表作品有哪些。
3、?后现代艺术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及赏析。
4、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特点。
1.虚拟性:由于“所指”也处于“标记”的领域,社会现实也是由符号解释构成的,不存在符号解释之外的赤裸裸的事实,艺术生产因此就具有现实生产的意义,代表作《一亿个机器人》。
2.事件性:由于取消了永恒的本质,一切偶发的事件自身就具有意义。
3.后现代行为艺术突出了事件的不可重复性,用令人震惊的现场效果,瓦解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和理性秩序,代表作《春风》。
4.观念性:现代艺术的自律观念遭到了颠覆,艺术单凭自身不足以构成艺术,有关艺术的理论解释也参和艺术的构成之中。
5.代表作《神来之笔》。
6.拼贴性:后现代的艺术也被认为是后历史的艺术。
7.在后现代艺术界中,将以往出现的各种艺术联系起来的时间脉络已经失效,代表作《海内经》。
8.流行性:后现代艺术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和通俗、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艺术像消费社会的商品一样,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代表作《社会契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