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大南戏的艺术特点
1、篇幅较长,以“场”为基本组织单位,一场连一场,直到剧终。
2、剧本开头,都有题目正名和副末开场。
3、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合套。
4、每场戏,曲牌不限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于通押一韵。
5、凡登场的各门脚色,都可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
6、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色,以生、旦为主。
7、伴奏乐器,至少有鼓、笛、拍板。
Ⅱ 四大南戏的音乐特点
①南戏唱腔称南曲,曲调属五声音阶,多平稳进行,有其惯用的特性音调,形成南曲唱腔绵密柔丽的特色。唱词用韵基本上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之别,每套曲牌不限一韵。节奏规整舒长,字少腔多。其节拍形式,除散板﹑慢板﹑快板与北曲相同外,还应用了一种更慢的节拍──赠板(8/4拍或4/2拍)。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更为深刻细腻。另外,初期的南曲如徐渭所说,是“亦罕节奏”的“随心令”一类,明代中﹑后期才对板式的讲求严格起来,形成板数和下板位置均有定制的固定板式。
②音乐结构形式原系民歌体,形式活泼﹑自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曲牌联套结构。每套曲牌可以分为引子﹑过曲(中间主体部分)和尾声 3部分。它虽有一定的联套程序,但在实际运用时相当灵活,并创造出集曲和南北合套等新的处理曲牌形式及套曲结构的方法,丰富﹑扩展了原有曲牌的表现力。
③南曲对宫调的运用虽较自由;但作为套曲结构,仍须考虑曲牌的前后连接在调高﹑音域及曲调方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各种曲牌需要有一定的归属和类别,为编制新腔和演员的演唱提供方便。因此,南曲的用宫调比较自由,每出每套皆不限一种宫调,这在汉族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进步。
④南戏的各种角色均可演唱;除独唱外,还有对唱﹑同唱及“合唱”。独唱用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唱﹑同唱用以交流人物间的思想情感和促进戏剧矛盾的发展,“合唱”用以突出语意。烘托气氛和渲染环境,这些都是增强戏剧性的重要手法。在南北曲交流中,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一些演唱技巧,在演唱艺术上有很大提高。
⑤前期,南戏的演唱以徒歌为主。这种徒歌常以板来控制节奏和衬托唱腔。后来,以笛﹑鼓﹑板为主要伴奏乐器,如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所说:“南曲不仗弦索为节奏。”至于加用笙﹑琵琶﹑三弦等为唱腔伴奏,可能是明代以后的情况。
Ⅲ 南戏的音乐特点
①南戏唱腔称南曲,曲调属五声音阶,多平稳进行,有其惯用的特性音调,形成南曲唱腔绵密柔丽的特色。唱词用韵基本上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之别,每套曲牌不限一韵。节奏规整舒长,字少腔多。其节拍形式,除散板﹑慢板﹑快板与北曲相同外,还应用了一种更慢的节拍──赠板(8/4拍或4/2拍)。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更为深刻细腻。另外,初期的南曲如徐渭所说,是“亦罕节奏”的“随心令”一类,明代中﹑后期才对板式的讲求严格起来,形成板数和下板位置均有定制的固定板式。
②音乐结构形式原系民歌体,形式活泼﹑自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曲牌联套结构。每套曲牌可以分为引子﹑过曲(中间主体部分)和尾声 3部分。它虽有一定的联套程序,但在实际运用时相当灵活,并创造出集曲和南北合套等新的处理曲牌形式及套曲结构的方法,丰富﹑扩展了原有曲牌的表现力。
③南曲对宫调的运用虽较自由;但作为套曲结构,仍须考虑曲牌的前后连接在调高﹑音域及曲调方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各种曲牌需要有一定的归属和类别,为编制新腔和演员的演唱提供方便。因此,南曲的用宫调比较自由,每出每套皆不限一种宫调,这在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进步。
④南戏的各种角色均可演唱;除独唱外,还有对唱﹑同唱及“合唱”。独唱用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唱﹑同唱用以交流人物间的思想情感和促进戏剧矛盾的发展,“合唱”用以突出语意。烘托气氛和渲染环境,这些都是增强戏剧性的重要手法。在南北曲交流中,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一些演唱技巧,在演唱艺术上有很大提高。
⑤前期,南戏的演唱以徒歌为主。这种徒歌常以板来控制节奏和衬托唱腔。后来,以笛﹑鼓﹑板为主要伴奏乐器,如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所说:“南曲不仗弦索为节奏。”至于加用笙﹑琵琶﹑三弦等为唱腔伴奏,可能是明代以后的情况。
Ⅳ 宋元南戏有何特点
与杂剧、传奇相比,南戏有如下一些特点: 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一本南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一般在第一出前有四句“题目”,概括介绍剧情大意。很多时候,南戏根据剧情的需要可长可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不受宫调限制,且可随时换韵。乐器以鼓板为主。南曲细腻委婉的特点使南戏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脂粉气较重的故事。一般采用五声音阶。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沿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南戏的脚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 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音乐特点
①南戏唱腔称南曲,曲调属五声音阶,多平稳进行,有其惯用的特性音调,形成南曲唱腔绵密柔丽的特色。唱词用韵基本上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之别,每套曲牌不限一韵。节奏规整舒长,字少腔多。其节拍形式,除散板﹑慢板﹑快板与北曲相同外,还应用了一种更慢的节拍──赠板(8/4拍或4/2拍)。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更为深刻细腻。另外,初期的南曲如徐渭所说,是“亦罕节奏”的“随心令”一类,明代中﹑后期才对板式的讲求严格起来,形成板数和下板位置均有定制的固定板式。 ②音乐结构形式原系民歌体,形式活泼﹑自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曲牌联套结构。每套曲牌可以分为引子﹑过曲(中间主体部分)和尾声 3部分。它虽有一定的联套程序,但在实际运用时相当灵活,并创造出集曲和南北合套等新的处理曲牌形式及套曲结构的方法,丰富﹑扩展了原有曲牌的表现力。 ③南曲对宫调的运用虽较自由;但作为套曲结构,仍须考虑曲牌的前后连接在调高﹑音域及曲调方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各种曲牌需要有一定的归属和类别,为编制新腔和演员的演唱提供方便。因此,南曲的用宫调比较自由,每出每套皆不限一种宫调,这在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进步。 ④南戏的各种角色均可演唱;除独唱外,还有对唱﹑同唱及“合唱”。独唱用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唱﹑同唱用以交流人物间的思想情感和促进戏剧矛盾的发展,“合唱”用以突出语意。烘托气氛和渲染环境,这些都是增强戏剧性的重要手法。在南北曲交流中,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一些演唱技巧,在演唱艺术上有很大提高。 ⑤前期,南戏的演唱以徒歌为主。这种徒歌常以板来控制节奏和衬托唱腔。后来,以笛﹑鼓﹑板为主要伴奏乐器,如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所说:“南曲不仗弦索为节奏。”至于加用笙﹑琵琶﹑三弦等为唱腔伴奏,可能是明代以后的情况。
Ⅳ 南戏的艺术特点有哪几种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汉族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与杂剧、传奇相比,南戏有如下一些特点:
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一本南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一般在第一出前有四句“题目”,概括介绍剧情大意。很多时候,南戏根据剧情的需要可长可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不受宫调限制,且可随时换韵。乐器以鼓板为主。南曲细腻委婉的特点使南戏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脂粉气较重的故事。一般采用五声音阶。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沿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
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
Ⅵ 宋元南戏有何特点
与杂剧、传奇相比,南戏有如下一些特点: 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一本南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一般在第一出前有四句“题目”,概括介绍剧情大意.很多时候,南戏根据剧情的需要可长可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不受宫调限制,且可随时换韵.乐器以鼓板为主.南曲细腻委婉的特点使南戏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脂粉气较重的故事.一般采用五声音阶.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沿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南戏的脚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 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音乐特点
①南戏唱腔称南曲,曲调属五声音阶,多平稳进行,有其惯用的特性音调,形成南曲唱腔绵密柔丽的特色.唱词用韵基本上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之别,每套曲牌不限一韵.节奏规整舒长,字少腔多.其节拍形式,除散板﹑慢板﹑快板与北曲相同外,还应用了一种更慢的节拍──赠板(8/4拍或4/2拍).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更为深刻细腻.另外,初期的南曲如徐渭所说,是“亦罕节奏”的“随心令”一类,明代中﹑后期才对板式的讲求严格起来,形成板数和下板位置均有定制的固定板式. ②音乐结构形式原系民歌体,形式活泼﹑自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曲牌联套结构.每套曲牌可以分为引子﹑过曲(中间主体部分)和尾声 3部分.它虽有一定的联套程序,但在实际运用时相当灵活,并创造出集曲和南北合套等新的处理曲牌形式及套曲结构的方法,丰富﹑扩展了原有曲牌的表现力. ③南曲对宫调的运用虽较自由;但作为套曲结构,仍须考虑曲牌的前后连接在调高﹑音域及曲调方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各种曲牌需要有一定的归属和类别,为编制新腔和演员的演唱提供方便.因此,南曲的用宫调比较自由,每出每套皆不限一种宫调,这在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进步. ④南戏的各种角色均可演唱;除独唱外,还有对唱﹑同唱及“合唱”.独唱用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唱﹑同唱用以交流人物间的思想情感和促进戏剧矛盾的发展,“合唱”用以突出语意.烘托气氛和渲染环境,这些都是增强戏剧性的重要手法.在南北曲交流中,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一些演唱技巧,在演唱艺术上有很大提高. ⑤前期,南戏的演唱以徒歌为主.这种徒歌常以板来控制节奏和衬托唱腔.后来,以笛﹑鼓﹑板为主要伴奏乐器,如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所说:“南曲不仗弦索为节奏.”至于加用笙﹑琵琶﹑三弦等为唱腔伴奏,可能是明代以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