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阿轲艺术字怎么写

阿轲艺术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3-01-22 16:42:52

1. 为什么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中只有荆轲失败了,但是却只有荆轲最出名

因为其他三个刺客刺杀的人物都没有荆轲有名。还记得我们以前背诵过的一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吗?这里面有一段话,就提到了除荆轲外的三个刺客:“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毕竟太子丹知道,杀死秦王一个人并不能阻止秦国灭燕的野心。他的本意可能是劫持秦王然后逼迫秦王和他签订条约。这可能也是荆轲当时追不上秦王,却没有用手中的刺刀射杀秦王的原因吧。因为他还想留着活的秦王,签条约呢。结果最后因为犹豫不定,丧失良机。

2. “壮士一去不复返”上一句是什么这句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首诗是谁写的

“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上一句是:风萧萧兮易水寒。

整句意思: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荆轲为知已而死,义无反顾,便和着苍凉悲壮的筑(一种古弦乐器)的伴奏,随口唱也了上述的那首悲歌。

这句诗句出自战国时期 荆轲 《易水歌》,作品出处《古诗源》


【原文】

《易水歌》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注释】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高渐离:荆轲的朋友。
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作品赏析】

这首辞乍一看,浅近易懂,直白如话;细细品味,却意蕴深长,正气凛凛,而且颇具艺术功力。

首句交待了出征的时间、地点。萧萧秋风,寒冽易水,皆自然景物,本无情感可言,而荆轲在此寄心中之情志于眼前之景物,情满于风,意溢于水,使其带上浓郁的感情色彩。象声词“萧萧”和形容词“寒”的选用,十分独到精彩。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触觉,营造出一片肃杀、愁惨、悲壮的自然氛围和社会氛围,为下句主旨的出现作好了艺术铺垫。

荆轲深知,以自身微薄之力,去与执掌千军万马,自幼熟习剑术的秦王对阵,无异乎以卵击石,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大敌当前,国运未卜,悲哉;以弱敌强,胜负难测,愁哉;知难生还,慷慨赴死,壮哉!荆轲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之举,倘若没有非凡的勇气和胆魄,怎能做到。因此,虽然他“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唱出便嘎然而止,无复他言,却仍使送行者“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作者简介】

荆轲(?-前227),战国时卫国(今属河南省)人。好读书,擅剑术,有胆识。游历燕国时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受命谋刺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未遂被杀。

3. 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感知法

2、讲解法

3、自主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着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二、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着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着作。所着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绘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2)、语言艺术上举得空前成就。《战国策》的文章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4、战国四大刺客

(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三、走进文本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着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秦已于-230年灭韩,秦王又于-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兵临易水,直逼燕境,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遇之不善”),太子丹十分愤恨于-232年逃回燕国。于是,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解国难的目的。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中记叙的情况。

四、初步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2、正音。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以内)。

4、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字,积累重点字词、句式。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露出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环绕

(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仓猝,突然

【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古义,德高望重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可以:古义,两个词,可以用来;今义,能够,可能。

(5)、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6)、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7)、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所以:古义,表示原因的虚词,“……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9)、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

不顾:古义,不回头看;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10)、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1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1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

提:古义,掷击,投击;今义,拿着。

(14)、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左右:古义,皇帝身边的侍卫;今义,①表示两种方向,②大约,③控制。

(15)、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16)、今行而无信

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

(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宾客:古义,门客、食客;今义,客人。

(18)、愿大王稍微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词类活用】

(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樊于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乃遂收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8)、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9)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1)、倚柱而笑,箕距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文言特殊句式】

A、介词结构后置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3)、燕王拜送于庭

(4)、使毕使于前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2)、今闻(秦)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

(3)、太子闻之,驰往,伏(于)尸而哭

(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5)、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7)、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8)、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

(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10)、使(之)毕使于前

(11)、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13)、顷之(荆轲)未发

C、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E、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F、固定句式

(1)、为之奈何? “为……何?”译为“对……怎么办呢?”

五、能力提升

1、请同学讲述本文的故事。

2、分小组讨论:根据故事发展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

发展(3---9):行刺准备

高潮(10-17):廷刺秦王

结局(18): 荆轲被斩

六、分析鉴赏

1、师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提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提问: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明确:荆 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

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于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于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于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于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于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风貌。

荆 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

燕赵慷慨之士

樊于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

5、赏析“怒斥太子”段落。

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却怀疑荆轲“有改悔”而开口“先遣秦武阳”,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耿直刚烈、不畏权势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6、分角色朗读:太子丹、看、荆轲、樊于期和旁白。

提示:(1)、注意诵读技巧,可适当加上肢体语言。

(2)、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设计文言版本、白话文版本、方言版本。

7、赏析“易水决别”段落。

(1)、首先,抓住特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乃这句话的文眼,简单的三个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悲伤。

第二,突出重点。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瞋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三,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有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第四,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请同学深情朗诵本段。

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如读到“风萧萧子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

8、赏析第三部分“廷刺秦王”,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怎样的体现。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而得以引见,可见其行事周密。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而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图穷而匕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然出现“乃以手共博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击荆轲,荆轲反被“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而笑”,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渊明语),今天读来,谁不为之感慨唏嘘呢?

厚遗蒙嘉 行事周密

顾笑武阳 武阳:色变振恐

反衬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荆轲:“笑”“顾”“前” 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神勇

图穷匕见 秦王:惊---起---绝---拔---操---急 “走” 尽失其度

秦群臣:愕 以手共博之 英雄虎胆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逐”

倚柱而笑 荆轲:笑 箕踞 骂 视死如归

七、艺术手法赏析

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

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樊献首”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知以谋,使得梵于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时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一是“易水诀别”。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即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八、拓展延伸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4. 陶渊明 咏荆轲·燕丹善养士

《咏荆轲燕丹善养士》

作者: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注释:

1、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2、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3、强嬴:秦国。
4、荆卿:指荆轲。
5、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6、宋意:燕国的勇士。
7、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翻译: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
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
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
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
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
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
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
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
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
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
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
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
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
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
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
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赏析:

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着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

《双双燕咏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
度帘幕中间,
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
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
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
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
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
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
日日画阑独凭。

赏析:

这是一篇咏双燕的绝唱。通篇白描,写得精妙传神。上片写燕子阳春飞回旧宅,屋梁上落满了灰尘,颇感清冷,欲住而犹豫不决,张望雕梁画栋,窃窃私语商量,之后飘然地快速掠过花梢,穿越花丛,投宿故巢。下片写留居后生活美满,双双衔泥修巢,贴地飞翔,仿佛竞相夸耀着轻俊的身形,观花赏柳,流连郊原,天晚归巢双栖,安稳甜美。双燕陶醉于幸福中,忘记捎回远方佳音,害得红楼佳人愁锁双眉,一天天独倚着画楼栏杆期盼意中人。这首咏物词妙处在于将禽鸟人化,赋予双燕以人的感情灵性,她们如同一对热恋的情人,双飞双栖,甜美温馨。软语商量不定,翠尾分开红影,写燕语、燕飞,传神入妙,巧夺天工。篇末以双双春燕与孤栖愁损佳人对照,透露人间幽恨。人生愁恨多,何如燕自由。意蕴何等深长。本词句句写燕,通篇不出燕字,处处使人看到燕的动作、形态、情韵,手法之工妙,令人叫绝。

荆轲 易水歌

《易水歌》

作者: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释:

1、萧萧:指风声。
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
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
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
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赏析:

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这首诗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对荆轲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有人说荆轲是舍生取义的壮士,有人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恐怖分子。

燕歌行
曹丕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译文及注释】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1、本篇属《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2、摇落:凋残。
3、鹄:天鹅。
4、慊慊: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5、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6、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 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 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7、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赏析】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着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qingqi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援:引,拿过来。清商: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以悲惋凄清为其特色。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乐府诗集》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象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前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是很高的,清代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姜斋诗话》)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这些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显然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还不是主体。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说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古诗咏菊 。

阅读全文

与阿轲艺术字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8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