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术生采风是去干嘛
主要是背着画板到处写生,包括素描、速写、色彩三个内容
想学东西就应该自己带写生的书去,边看边学,同样也可以带着照相机去,拍下来回来再看着写生。但是现场写生色彩感觉空间感觉会更好
艺术生采风指的是艺术家为更好地创作作品,去特定的地方采集、收取有利于创作的素材
㈡ 画家采风是什么意思
画家是指(Artist
in
Painting)专精绘画(如图画、图案)的人,是专门从事绘画创作与研究的绘画艺术工作者,包括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油彩画、漆画等绘画艺术类的创作者。以国别分类,如国画家、西洋画家。
以作画材料分类,如水墨画家、油画家、素描家。
以题材分类,如山水画家、花鸟画家、人物画家、创意画家。
以画家派别分类,如:黄筌画派、湖州竹派、浙派、吴门画派、金陵画派。
采风,是指对民情风俗的采集;特指对地方民歌民谣的搜集。
意思的意义有很多,如思想;心思,意义,道理。意图,用意;意志;神情;情趣;趣味等等。引申指代表心意的宴请或礼品。意见,想法迹象,苗头。象征性的表示等。
画家采风通俗点来说就是写生。
㈢ 美术家、摄影家、作家为什么要不定期地外出采风呢
艺术源自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因为艺术经过了加工与提炼,让艺术的美与灵动跃然纸上,让人份来分享作品,感受提炼的生活与实践。采风是为了更真实表现艺术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是最接地气的办法,实用又实在,效果与效率高,对指导艺术创作意义很大。有采风实践,艺术作品才会有灵有肉,充满美的享受,闭门造车的艺术品缺乏应有的灵魂与美的艺术魅力,有时是一种病态美。
㈣ 出去采风是什么意思
采风”的本意是收集民间各种文学素材,来自于“诗经”中“国风”中的“风”字。
在古代,采风主要是指采集民歌。民歌是个总称,它包括民谣,后来又包括谚语。诗经和汉乐府里的民歌都是在农闲的时候由政府专职部门派人到各地采集来的。采集的目的一是借以了解民情,二是整理配乐之后用于朝廷的祭祀、饮宴等需要音乐歌舞的场合。
我国的采风活动起源很早,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易》中就有产生于商代的民间谣谚。公元前五百多年编写的《诗经》,其中《国风》的绝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们都是从民间采来的。
采风的好处:
采风的最大好处是能让艺术家摄取到事物的细节。比如,画家要画一个在地里劳动的人,若不去田间地头认真观察劳动者的动作、姿态、表情。
以及在空间呈现出来的造型,是无法画出好的画作;画一头牛时也一样,必须对它细致入微地观察后,等心中有了牛的形象后,自然会较好的画出来。
㈤ 绘画艺术需要“写生”,去哪里写生,对艺术创作才有意义呢
对于学习绘画的人来讲,学会写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有教师或者自行安排到室外去写生,但是写生的地点也是十分有讲究的。
其实,写生的地点绝对不是一概而论的,没有哪一个地点是符合所有人的。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生,地点就能够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价值,所以无需跟随大众选择那些一般人都会去的场所,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就是最有意义的。
㈥ 画家采风是什么意思
画家采风意思就是画画的人去野外或者知名风景的地方去采集自己想要的东西。
采风是指对民情风俗的采集,特指对地方民歌民谣的搜集。
(6)艺术家为什么要采风写生扩展阅读:
词语起源
古代称民间歌谣为“风”,所以采集民歌的活动称为采风。中国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由于统治集团与下层社会在空间上是分隔的,为政需要体察民情,而最适宜于表达人们感情的歌谣,自然是写照民情的好资料。因此统治者十分注重通过采录歌谣来了解民众情绪。
㈦ 采风是什么意思
采风古指搜集民歌,现在是演员或作家等下到基层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的意思。
采风的本意是收集民间各种文学素材,来自于“诗经”中的“国风”中的“风”字。
在古代,采风主要是指采集民歌。民歌是个总称,它包括民谣,后来又包括谚语。
我国的采风活动起源很早,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易》中就有产生于商代的民间谣谚。公元前五百多年编写的《诗经》,其中《国风》的绝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们都是从民间采来的。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一些学者从国外引进了民俗学,“采风”二字的含义就扩大了,它泛指采集一切民间的创作和风俗。
采风活动注意事项
1、按活动通知准时报到,按时有序跟团活动。
2、树立安全意识,注意躲避车辆等危险侵害,不去沟涯和水塘游玩。
3、文明行动,友善相待,注重环保卫生,不损坏财产和植物,严禁有损公益行为,维护好团队形象。
4、不准单独离团或随意离团,如确有事项,要向组织者报告。
5、在活动中如有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大家要保持冷静,听候统一安排和指挥,组织者要积极维护群友利益,主动解决问题。
㈧ 为什么高校的艺术生要出去写生呢
以下为相关时评资料:
摘 要:在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轻视课外写生,动手能力差,写生过多依赖照相机,致使学生创新能力差,创作水平低下。古今中外,无数先辈艺术家都是用一颗热情奔放的心和勤劳的双手去感受生活,废画三千,在高强度的写生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在我国传统画论中有许多至理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勤能补拙”等,都充分强调了课外写生的重要性,写生是提高绘画创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当下数码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必须明确重新思考课外写生的重要性,端正课外写生的态度,培养良好的课外写生习惯。
写生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自然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而写生是学习绘画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也是绘画创作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写生可获得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真实而又自然。在写生中可以把研究生活、吸收传统、酝酿创作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走进自然、体验生活、表达情感等一系列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都能在写生中实现。只有积累丰富的写生经验,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对自然的理解、感受和认识,才能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人们经常说,艺术是心灵的写真,唯有真诚才动人心弦。所以,课外写生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一、美术教学存在的弊端
在美术教学中存在轻视课外写生的问题,学生依赖性大,动手能力差。
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写生课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但是写生课却得不到行政领导的重视,写生课时少得可怜,所谓外出写生课也流于形式,几乎变成了旅游,老师带着学生外出写
生,大多数学生都会带着相机,都不愿意直接对着景物写生,出去游玩一趟,拍些照片就回来了,学生普遍轻视写生课,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也不认真,没有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
搞创作时,学生对着照片就开始闭门造车,东拼西凑,画得杂乱无章,既没有主题,又不能感人,没有一点乐趣,也激不起作画的激情,加之绘画基本功差,作品更是枯燥空洞,显露出公式化、概念化、呆板化的弊病。
二、课外写生的重要性
1.课外写生是提高绘画创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1)课外写生培养了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力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在《遗嘱》一文中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在课外写生中,学生就要善于培养发现自然美的敏感力,把
潜伏在大自然当中的美的宝藏通过我们的眼睛给发掘出来,用手把大自然中的美给表现出来。面对课外写生中自然的人物和风景,要求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再现自然,而重在对所观察景物或对象的重新认识和发现。细心观察所要描绘的对象,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感人的细节。一方面提高写生的细节刻画能力,使作品更加的深入和完整,另一方面培养了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大自然中的色彩、明暗、构图等细节都会使我们对自然的观察日渐丰富,日积月累,将汇集成艺术创作中的直接源泉和营养。我国古代着名画家顾恺之曾经说过的“迁想妙得”,形象地说明了艺术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的作用。多走、多看、多思考,用毕生的精力去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个人的品位,才能步入创作的佳境。
(2)课外写生是培养学生创作激情、提高绘画技能和创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课外写生是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科目。在课外写生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研究生活、体会艺术规律、启发创作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除了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之外,还能够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绘画技巧及控制画面和处理画面的能力。
在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心中有了想要表达的内容,可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修养及手法,想表达的东西画不出来。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各种写生课学习阶段对于绘画技法的实践不够。相反,很多在课外写生学习阶段能够较快掌握一定绘画技巧和画面处理能力的学生,在艺术创作阶段就显得得心应手,能够较轻松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画面上,这就是写生课的训练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绘画技术上的基础。艺术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一般性规律可以从书本和课堂中得来,而在进行具体的画面操作技巧上就只有凭借个人的悟性和在大量的写生练习中得到。
(3)只有深入大自然,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艺术创作愿望和
激情
大自然绚丽多彩、五彩缤纷、魅力无穷,让我们获得最直接、最丰富的色彩感受和最自然、最真实的美感。这种感受和激情是单纯呆在画室里所难以取得的,它是一种带有个人真挚感情色彩和强烈乡土生活气息的审美体验。同时课外写生和室内写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外出写生可以让画家获得一种既新鲜又兴奋的感受,作画时充满激情。
在课外写生的过程中,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的自然景色,
投身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在面对自然美景时会强烈地感受到艺术和生活的联系竟然如此的亲近,艺术创作的选择竟会如此的丰富,艺术创作的热情竟会如此的高涨!
我们常常说到的“有感而发”正说明了主观感受对艺术表达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认真观察景物的内在美,从内心深处去感悟自然万物的美好属性,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
2.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对于“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有些人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写生只是一种训练基本功或收集素材的方法,而忽略“写生也是创作”这一重要方面,其实西方绘画面对物象写生就是创作,有时提到创作,人们往往会认可那些利用照片或素描稿一丝不苟地放大精制而成的作品,却忽略了写生创作的作品。在课外写生中我们不仅要对客观现象、自然景物有着敏锐的感受,还要将独特的个人感受转化到画面上。艺术家的个人绘画风格都不是凭空想象或主观臆造出来的,都是在长期的、大量的绘画作品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这其中,课外写生使得技术与思想的结合为创作的精神与思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开放的姿态,拓展的思维发挥写生方式的特性,以促进写生作品的个性化、风格化的形成。因此课外写生成为画家个性、情感表现和表达的重要途径。 写生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表现,其形象含有丰富的想象
力、创造力,具有美的视觉效果。写生不等同于创作,但是创作需要的某些最普遍的规律、法则的集中表现,是从历代艺术家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的规范化。同时写生与创作是两个递进的过程,他们是紧密相连的。对景写生、对景创作也是对“师法造化”的发扬。
3.继承我国历代绘画大师重视深入自然的写生精神
深入自然写生,在表面看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艰难的、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活动。我们可以想一想,像宋代的画家易元吉,为了画好活生生的猿猴,他竟然冒着生命危险到深山老林里去实地生活和考察。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代的画家李可染、黄胄、刘文西等都是靠写生画出来的,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和勤奋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端正课外写生态度,培养良好的课外写生习惯
大自然赋予我们那样美的景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阅读,并
在写生中提炼意境和主题,因此,我们只有端正课外写生态度,培养良好的课外写生习惯。回顾历史,许多艺术大师莫不是以写生作品奠定其成功的基石,因为艺术家深知“写生”是通往艺术之路的捷径――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师法自然”,培养画家良好的视觉阅历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同时锻炼画家体会自然、观察自然、归纳自然和表现自然的能力。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因此明确了课外写生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写生课和艺术创作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更应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种关系。
作为一个画家,必须经常对自然写生,与自然亲切对话,不断提高驾驭画面的能力,使其画面不断完美。培养良好的课外写生习惯:一方面培养写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积累写生的经验、观念和艺术修养。面对自然的写生应重视对自然体验和表现,重视在单纯精炼的艺术语言中追求表现的深度。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结合,既是绘画认识和总结,又恰恰是课外写生最确切的定义。深入生活和自然,端正对课外写生的态度,是艺术家与生活沟通的桥梁,能使艺术家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生活,挖掘生活的深层次内涵,也是有利于实现绘画变革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9).
[2]王镛.世界艺术大师:罗丹[J].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3]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7).
[4]杨成寅.石涛画学[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8).
㈨ 什么叫采风
经常会听到很多的艺术创作者说要去某某地方采风,采风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都会搜集那些有趣的事情,二作为艺术的创作者,采风是必须要进行的吗?按照通俗意义上来讲,采风是一个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动作,只是在一些特定的需求之下需要进行,这个也和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相关。
采风是指艺术家为了更好地创作出作品,去到特定地方采集、收取有利于创作的素材。像画家面对大自然或行人画速写,作家到民间收集方言、口语和民间传说,音乐家到民间整理民歌、地方小曲,等等,都属于采风的范畴。
可以说,艺术创作离不开采风,如果不去采风,艺术家静坐工作室依靠想象来闭门造车的话,是难以创作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在艺术创作中,只有熟悉某个事物,对某个事物产生热烈感情和创作冲动,才可能激发艺术家的感性认识,艺术作品正是依靠艺术家的感性认识来打动欣赏者的。
采风的最大好处是能让艺术家摄取到事物的细节。比如,画家要画一个在地里劳动的人,若不去田间地头认真观察劳动者的动作、姿态、表情,以及在空间呈现出来的造型,怎么能画得生动,画出劳动者的神韵?画一头牛时也一样,必须对它细致入微地观察后,等心中有了牛的形象后,自然会较好的画出来。
采风实际上就是一种创作形式,是一种初级的创作形式,属于对审美对象初步加工的阶段。这一点在绘画上的采风尤为常见,也很关键。
许多画家在创作一幅大型作品,比如,画中有数个,或10多个,甚至几十个人物的群像图时,往往会从局部的单个人开始画起,每个人的动作和神态,实际上都是通过长期观察不同的人,画出速写形象积累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