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㈡ 为什么说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为什么说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作品的核心,那肯定要体现在艺术形象上面,如果艺术形象不好,他的作品肯定是做不好的
㈢ 徐政夫:为什么说艺术的核心在于创新
为什么说艺术的核心在于创新
徐政夫:我手里有本画册,这是李可染的儿子李庚的展览。我们今天看李庚老师的画,他的作品没有继承李可染的风格,也没有中国传统水墨的味道,这是为什么?目前,在整个中国拍卖市场中,中国水墨画占了很大比例,但是,在国内、港澳台的八大国际艺术博览会里面,很少很少是卖中国水墨书画的。这么多人花了那么多钱买水墨画,可是国内外的博览会几乎没有画廊卖,国外的博物馆也少有。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外国人看不懂中国水墨画,外国人理解不了中国水墨中特有的美学、哲学思想。所以如何将中国水墨推到国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当代水墨和传统水墨目前正在交集当中,我要提醒大家,现代的艺术家、收藏家千万不要只沈迷在传统水墨当中。因为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新”,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创新就不是艺术。就像蔡国强一样,我们人人都会放烟火,但是没有人像他一样,他将烟火做成了艺术品,这里面融入了他独一无二的思考与智慧,创造出另外一种作画方式。当代艺术是非常开放、自由的,任何的想法、创意在现在的国际社会都可以被接纳、被尊重,蔡国强的烟火语言或表演,是中国人的,但也是世界的,甚至于在国际上比在中国更受到推崇重视。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最伟大的地方。
在拍卖市场,写实水墨画的价格都不高,像陈逸飞这么优秀画家的作品也没曾梵志、张晓刚高。为什么呢?因为写实画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已达到高峰,除非像王沂东一样有中国红和青春纯朴的特色,否则你现在继续画写实已无新意,写实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但是它缺乏创新,这就是为什么八大山人的画很贵,曾梵志一个面具就值几千万,蔡国强会被世界关注,徐冰的“凤凰”可以亮相圣彼得大教堂。梵高永恒伟大的地方。因为正是他们的创意,为美术史做出了贡献,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美丽、欢乐。
当然只有创意还是不够的,作为中国艺术家,作品里一定要有中国元素。徐冰在读书时就研究刻板,将中国文字作另类组合,做成了天书,这就是利用中国的印刷术。蔡国强利用的是火药。用中国的观念艺术进入国际社会,因为外国人对这几位艺术家的中国创意感到好奇、喜欢、认同,所以他们能成为世界着名的艺术家。
所以还是回到那句话,艺术没有古今没有中外。例如我手里这本书,是一个英国有名的专卖金器的古董商到北京办展览时留给我的。他收藏的东西大都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很漂亮,这种古典艺术有时候比现代还美还“现代”。
㈣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什么作用
艺术的社会功能指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对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影响。也称“艺术的价值”或“艺术的社会作用”。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功能。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质,构成着艺术审美功能的客观前提。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打动人的情感,愉悦人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审美理想,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从中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审美功能是艺术的首要功能,艺术的其他社会功能都是建立在审美功能之上的。
(二)认识功能。艺术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反映。它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经济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级、阶层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因此,人们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人生,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
(三)教育功能。进步的艺术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倾向、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哲学观点,改变人们的人生态度,激励人们为实现人类进步的社会理想而斗争,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
(四)娱乐功能。艺术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引发人们的审美愉悦和乐趣,“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使人们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满足。它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的直接动因,是对欣赏者要求获得娱乐、休息和精神调剂的满足,其核心是在审美享受中的精神快感。
此外,艺术还有宣传功能、交际功能、疏导(渲泄)功能、个性塑造功能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等。
㈤ 简述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我觉得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因为艺术的话,就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任何方面来说的话都是如此,这个应该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之一,可以从以前或者说是从远古时代就是如此,也能够看的出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方向。
㈥ 为什么说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任何的艺术没有核心是做不出来更好的作品所以艺术形象就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㈦ 为什么说艺术的审美体验功能是最为重要或核心的功能
因为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以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化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
艺术审美的其他知识。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
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㈧ 书法为什么是中国艺术核心的核心要求500字以上的小论文
书法在我国古代一直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但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究竟孰高熟低,
当代的理论家们似乎尚未予以足够的关注。真正将书法与其他艺术相比并给予极高定位
者,近代的粱启超应是第一个。他在1926年为清华学校教职员工书法研究会讲演时提出
:“写字有线的美、光的美、表现个性的美,在美术上价值很大。或者因为我喜欢写字
,有这种偏好,所以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旁的所没有的优点,写字有之;旁
的所不能表现的,写字能表现出来。”很显然,梁启超以为“写字”(即书法)的地位高
于其他各种美术(如图画、雕刻、建筑等)。这一观点,后来又相继得到宗白华、林浯堂
、蒋彝、邓以蛰、沈尹默等的积极响应。宗白华认为,中同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
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林语堂说,如果不懂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比方说,中国
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
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蒋彝指出,书法除了它本身就是中国各种艺术中一种最高级的
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断定,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构成了其他中国艺术的最基本的因
素。邓以蛰则更加坚定地强调,吾国书法不独为美术之一种,而且为纯美术,为艺术之
最高境。沈尹默认为,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
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行音乐的和谐。引入欣赏,心畅神怡。
以上这些为书法定位的论断,可能会使那些不爱好书法的人们产生反感,但表述本
身却丝毫不成问题,因而值得后人去加以首肯、加以引述。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又有一位学者从艺术层面跨入文化层面,对书法进行更高之定
位,他就是法籍华裔学者兼艺术家熊秉明。1984年,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座
谈会上的讲话中道:“我想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
时至90年代,他又数度撰文重申在中国文化史上,宗教虽然也起过大的作用,但是文化
的核心究竟是哲学”;“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可见,他对“中国书法是
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一提法,并非随口道及,而是情有独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
来越坚信不疑。
然而,笔者思考的结果,却以为熊先生所谓“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之
提法并不能成立,尽管笔者过去亦曾轻信过。
首先,熊先生本人的具体论证,只能推导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换言之,
说“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部分”亦可)的结论。如他在熊秉明文集》中言道:“通过
书法的研究,可以回答很多有关中国文化上的问题”;“书法是心灵的直接表现,既是
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既是意识的,又是潜意识的。通过书法研究中国文化精神是很自
然的事”。不管怎么说,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无疑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熊先生这一提法带有文字游戏性质。他既然接受了“哲学是文化的核心”之
西化观念的前提,那他的所谓“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实际上就等于说“书法
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可熊先生为什么只取前者而不取后者呢?笔者 以为,一旦熊先生
采取了后者的表述形式,则谬误一望便知,因为常识与早己告诉人们,哲学与书法是两
种不同形态的文化存在,二者可以彼此产生影响,但谁也进入不了谁的核心部位。为了
掩盖自己关于书法定位提法的谬误,熊先车只好悄哨地“玩”了个文字游戏,而代之以
前者那样的表述形式。“文化核心的核心”与“哲学的核心”意虽相同,但读者接受时
的反应却大不大一样。一般来说,看到前者,人们只会把“书法”与“文化”相联系;
而看到后者,人们则会把“书法”与“哲学”联系起来。看到前者,人们不立即产生疑
问——书法本来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嘛!
看到后者,人们则肯定要大加诘准:作为视觉形态的“书法”又怎能成为观念形态
“哲学”的核心呢?因此,只说“文化核心的核心”,而回避说“哲学的核心”,在熊先
生那儿似乎是有自己的隐衷的。
其三,熊先生所谓“文化核心的核心”的提法,错误地理解了“文化”、“哲学”
与“书法”三者间的关系。依照熊先生的提法,“文化”、“哲学”与“书法”三者间
的关系,显然表现为一种自外而内的层层包容关系。但稍加推究,即可看出这样的关系
界说并不切合实际。因为谁都知道,哲学与书法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无法构成包容
与被包容关系。这正如当年英国着名的亚里土多德研究者布彻,针对亚氏“写诗这种活
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一语所作的辨析那样:“虽则这两个范围(诗和哲学)接触
在一点上,但他(亚氏)并非将它们混为一谈。哲学从‘特殊’中搜寻‘普遍’;它的目
的在发现真理和取得真理,既发现取得之后,它的事情就完了。诗的目的在借‘特殊’
来代表‘普遍’,在使普遍的真理具体化,并给它以生命。诗的‘普遍’并非是抽象的
观念,它装着特殊的态度以诉于我们的感觉,蒙着具体的形式以诉于我们的心,它的外
表只是一种生活的有机体,它的各部分以一种机能组织的关系成为一整体。”布彻这段
话谈的是哲学与诗的不同存在方式,但将“诗”换为“书法”也完全适合。不仅如
此,即便熊先生本人也于《书法和中国文化》一文道及哲学与书法是不同的存在——“
如果说哲学是‘高处不眭寒’的峰顶,则书法是可以游憩流连的园地”,只是熊先生据
此推出了自己的结论——“所以可以说(书法)是文化核心的核心”——真令人百思不得
其解!
事实上,哲学与书法都是文化的具体表达,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前者是
文化的观念表达(或理性表达),而后者则是文化的视觉表达(或感性表达)。就地位而言
,无论观念表达还是视觉表达都处于同等层次。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向来兼顾“形而上
”(道)与“形而下”(技)之统一,不走极端,常常在有限中见出无限,一如宗白华先生
所言:“中国人不是像浮土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壑、一花一鸟中发现
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
是出世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才“重视受用与人生实践”(熊秉明语)、“所求的最高境界
是超世间而即世间的”(冯友兰语),而不像西方哲学那样以求知为乐、以建构庞大理论
体系为旨归。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书法才在高度重视技法、实用的同时,还对那种不可
言说的玄妙之“道”孜孜以求。这显然表明,中国哲学与中国书法兼顾“形而上”与“
形而下”统一的异质同构关系,是由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所最终决定的。在学术研究中
,我们可以说书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哲学精神(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也可以说哲
学在某种程度上炼就了中国书法精神,但决不能据此就认定二者谁是谁的核心。要知道
,哲学与书法谁也成不了谁的核心,它们本是殊途同归,从两个不同侧面代表了中国文
化的核心。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书法也是中国文化的核
心!
当然,今天也有不少海内外人士和笔者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如邱振中就这么说道
:“像书法这样一种与汉语言深深契合的艺术,可以说,对它的把握便是对中国文化核
心的把握。对于今天的中国学者来说,这也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更不用说处于另一文化
中的人们了。”再如王岳川也曾透露:“不久前,我在国外讲学时,曾办过一个既有日
本人也有西方人参加的书法班,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喜欢中国的书法?他们
讨论的结果是:因为书法最能体现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特征,是经过数千年积累与淘
汰后形成的优秀艺术门类,因而热爱它、学习它。”
真理总是愈辨愈明。经过上述分析,相信我们对“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之
提法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熊先生一再重申所谓“书法是中
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尽管具体提法有失偏颇,但这种对中国书法的特殊感情是令人感
动、令人钦佩的。只是求真务实的学术信念,激励着笔者勇敢地好处说好、不足处说不
足。至于“书法定位”的提法是否妥当,则要向熊先生以及广大读者请教了。
㈨ 艺术作品的核心是什么
艺术作品的核心是艺术底蕴。
艺术是广泛的人类活动(或其产品),涉及创造性的想象力,旨在表达技术熟练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观念。
对于艺术的构成,并没有普遍认同的定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视觉艺术的三个经典分支是绘画、雕塑和建筑。戏剧、舞蹈和其他表演艺术,以及文学、音乐、电影和其他媒体,如互动媒体,都包含在更广泛的艺术定义中。
直到17世纪,艺术指任何技能或精通,与手工艺或科学没有区别。在17世纪之后的现代使用中,美学考虑是最重要的,美术与一般获得的技能(例如装饰或应用艺术)分开并区分。
艺术的本质和相关概念,如创造力和解释,在一个被称为美学的哲学分支中进行了探索。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
㈩ 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论述题)
艺术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