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戏曲艺术如何守正创新阅读题

戏曲艺术如何守正创新阅读题

发布时间:2022-04-23 11:19:39

A. 戏曲艺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传承和创新是艺术永恒的两大主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多重而繁复的内涵和意义。艺术的发展总离不开创新,继承与创新并不矛盾,而应该是统一的。

戏曲不能拘泥于所谓的原汁原味,不能只满足老观众而失去青年观众,因为失掉了青年就是失掉了京剧的未来。创新并非意味只演现代题材,古典也并非不时尚,关键要看赋予何种精神内涵。戏曲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目前正面临后继无人、剧目濒临失传等困境。

在观众心目中,这类戏剧与出土文物如同一色,很难引人共鸣。而许多新编的现代戏剧,没有写出新的时代梢神,多是罗列事实,用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来耗费观众的时间,自然受到观众的抵制。戏剧的孤芳自赏,戏剧的低头向暗壁,都应该从戏剧精神这一角度来作些反思。

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为剧作家提供着新的题材。寻找题材并非难事,驾驭题材才是真正的难事。只有从纷杂的事件中提炼出鲜明的时代精神的旋律,让它随情节的展开而展开,随人物性格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创造出杰出的戏剧作品。

(1)戏曲艺术如何守正创新阅读题扩展阅读

戏剧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显现,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政府应当对其进行保护。但这种保护不是为其建立特殊的“温室”,而是为其创造更好的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让优秀的戏曲文化在当代继续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径是持续上演经典剧目。经典改编,是戏曲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文艺样式有不一样的表现手法,戏曲改编必须充分发挥剧种自身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能否成功化用传统,以丰富现代戏的舞台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创造,是现代戏创作成败的关键。守正创新,才会有当代戏曲文化繁花似锦的景象。

B. 下面是丁聪先生的一幅漫画《两代人的反应》,请根据漫画展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联系现实,写


例文传统要与现代接轨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高中课文中也有一些篇目,记得阅读的时候觉得写得很好,但真到剧场听戏,随着台上演员“啊哦咿”的演唱,恐怕大多数年轻人也会像丁聪先生漫画中的这位少年一般,脑袋低垂,双眼紧闭,呼呼大睡吧。
为什么传统戏曲吸引不了青少年呢?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戏曲展现的生活远离我们吧。你看台上的这位演员,穿的是演出用的古代服装,一唱就是半天的“啊哦咿”,唱的多为地方音,叫人很难听得清楚;而且一句唱词往往拖上半天,能把人急死!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的特点,也不符合现代青少年的欣赏习惯。想要吸引青少年而得到传承,只怕难了。
因此我认为,戏曲要与现代生活接轨。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内容改造起,不要老是一些传统曲目,内容上要创新,要表现现实生活。古代的戏曲作品,不也是表现那个时代的故事吗?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戏曲还要唱着那些老掉牙的歌子呢?我认为,只有表现现代人熟悉的生活,才能拥有更多的观众。
要表现现代生活,装扮上也得有所改变,不能还是传统的那一套,让人分不清时代。另外,唱腔也应该改变。地方戏特别应该像京剧一样,将普通话作为标准唱腔,便于听懂内容。当然了,一拖半天的“啊哦咿”恐怕也得跟上时代的节奏,不然谁耗得起啊!
有人会说,这样一改变,还能叫中国戏曲吗?我想还是可以的。我们牢牢保留了中国戏曲为中国观众服务、为现代生活服务的核心,摒弃一些不合理的旧形式,有什么不行呢?如果死抱住传统不放,那将既没有新的作品问世,又没有新的艺术方法补充,那么,这样的戏曲,随着能欣赏的老观众越来越少,最终恐怕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其实,与现代生活接轨的岂止是戏曲,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很多已经开始和现代生活接轨了。如画家们用毛笔创作国画作品,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描绘古代的人物和山水,而是展现现代生活,齐白石、张大千、范曾、黄永玉等等国画大师,谁不是用古代的笔墨、借助现代的手段展现现代生活的呢?而书法作品的与时俱进,不仅表现为在临摹古人墨宝中展现书法家的个性,同时也创造出了新风格的字体。其他传统艺术能与现代接轨,为什么戏曲就不可以呢?
只有接轨,传统艺术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吸引青少年,才能在继承中传承下去。
例文点评
例文作者认真研读了漫画,抓住漫画中少年对戏曲毫无兴趣而沉沉睡去的现象,反思为什么戏曲不能吸引青少年,进而提出了戏曲需要创新的观点,并重点说明了该如何创新以及创新的价值意义。为使自己的说法更加合理,作者列举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创新而得以发展的实例加以证明,终能自圆其说,较好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全文思路清晰,紧扣主旨,有理有据,是一篇较好的习作。

C. (24分)观看电影和欣赏戏曲是人们闲暇时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电影产业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电影业的发展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丰富人们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4分)②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2分)③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2)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戏曲对展现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民族性,保护中国传统戏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4分)③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戏曲可以呈现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厚重的文化底蕴。(2分)(3)①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戏曲批判继承,保留合理成分,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4分)②博采众长,通过交流、借鉴和融合,吸收其他艺术表演的有益成分;(2分)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2分) (考生如果第三点答案只答到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得2分。)

D. 【梅兰芳,国粹之魂】阅读答案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着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另有同名电影《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终年67岁。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梅兰芳(1894-1961),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艺名由来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着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日伪讹诈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现在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举债度日艰难求生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扩大社会的影响。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担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梅兰芳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心境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着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光荣。 【擅长角色】 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E. 有关戏曲的资料

戏曲网络名片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
目录[隐藏]

释义
戏曲的起源
戏曲的特点京剧
评剧
越剧
黄梅戏
淮剧
昆曲
豫剧
秦腔
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戏曲音乐
报纸《戏曲》 释义
戏曲的起源
戏曲的特点 京剧
评剧
越剧
黄梅戏
淮剧
昆曲
豫剧
秦腔
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戏曲音乐
报纸《戏曲》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戏曲中国六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等五十多个剧种。
[编辑本段]释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戏曲的特点

京剧

京剧女老生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清朝干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干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着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着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经典剧目:
霸王别姬(梅派)、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群英会、借东风(须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关、望江亭、徐策跑城、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全部)锁麟囊、探阴山、杨门女将、 文姬归汉、罗成叫关、孟丽君、游上林(折子戏)、赵氏孤儿、谢瑶环......

评剧

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秦,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四季风光为主要内容。
明、清两代多有以唱秧歌为业者,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乐亭皮影、鼓书等,遂演变成为具有冀东地方特色的“蹦蹦戏”。 蹦蹦戏初期为两小戏(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载歌载舞;所演剧目有百种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首尾贯穿的人物,以叙事体第三人称为其主要特点。音乐上也是向板腔体过渡的形态。因蹦蹦艺人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并以竹板(节子板)击节,故有蹦蹦戏与莲花落之混称。演出形式是先以群体合唱“四喜歌”开场,再引出正戏。 道光二十年(1840)后,农民以习蹦蹦戏谋生者日益增多,涌出了大批唱蹦蹦戏的艺人。由于艺人们各自所操的乡土方言和活动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东、西、北三路蹦蹦戏。光绪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间,出现了许多半职业和职业性的班社。班社中优秀的蹦蹦艺人在互相竞争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从而推动了蹦蹦戏不断向前发展,将对口彩唱两小戏推进到三小戏(即拆出戏)阶段。 折出戏扮演者由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剧本由说唱体演变为代言体,出现了分场式的小型剧目,表演上也开始有了简单的脚色行当划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在一些剧目中开始引进模拟现实生活的写实动作,同时也开始仿效大剧种的程式动作。但又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秦,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击节乐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枣木梆子并借用河北梆子锣经,启秦时以拉板胡者跺脚为令来指挥乐队伴秦。舞台设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旧",别无他物。 折出戏剧目计有百余种,大部分来源于两小戏,或影卷、梆子剧本。另一部分则是依据民间现实生活、时事传闻、古今传奇、历史小说、子弟书鼓词等编写而成。在折出戏时期,清光绪三十四年,由于光绪、慈禧的相继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内禁止娱乐活动,致使蹦蹦戏各班社处于瘫痪状态,多有解体。同年秋,一些艺人成立了庆春社。为防止当局禁演,遂仿照大戏模式对折出戏进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锣鼓,使蹦蹦戏具有了大型剧种的雏型。改革后的蹦蹦戏,定名为“平腔梆子戏”。 宣统元年,唐山兴盛了永盛茶园,邀请庆春社做开业演出,深受广大工人及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庆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脚跟。为巩固蹦蹦戏在城市中的阵地,班社艺人奋力赶写赶排新戏,至民国元年,创作、改编、移植的大型剧目已达三十余部,与此同时,也健全了表演行当,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体制,从而使蹦蹦戏具有了崭新的艺术风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体中的民间小戏,终于在民国初年以新的姿态脱颖而出,时人称其为唐山落子,后定名为评剧。 《杨三姐告状》、《安重根刺伊腾博文》等现代戏面对社会现实生活,以时事新闻为题材,在当时很有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评剧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有许多省、市、自治区组建了评剧艺术团体,至此,评剧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杨三姐告状》又名《枪毙高占英》。根据真人真事编剧。写民国七年,富绅富贵章之子高占英娶贫女杨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二姐劝夫改邪归正,高便怀恨在心。奸夫淫妇合谋,害死二姐。三姐杨玉娥在吊孝中发现疑点,乃赴滦县告状,县官受贿,致使三姐败诉。三姐不服,上告直隶总厅(天津),斗争终于胜利。高占英伏法遭枪决。 此剧民国八年(1919)首演于哈尔滨庆丰剧院。剧本首载1929年诚文信书局出版的《评戏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剧本选集》亦收此剧。 《花为媒》故事见《聊斋志异-寄生》。写王俊卿与表姐李月娥互相爱慕,但月娥父坚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妈另选张五可,并定计花园相亲。张、王一见钟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将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剧民国三年(1914)由庆春平腔梆子班首演于唐山盛茶园。后收入《评剧大全》第2集。 越剧名剧玉蜻蜓评剧表演艺术家有新凤霞、赵丽蓉等。

越剧

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尹桂芳、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追鱼》《春香传》《孟丽君》《孔雀东南飞》《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等打批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如梅花大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主要剧院剧团有上越、浙百、绍百、芳华、南越等

黄梅戏

黄梅戏《红楼梦》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半把剪刀》、《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九件衣》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杨俊、韩再芬是黄梅戏的着名演员。
剧团主要有安徽省黄梅剧团、安庆黄梅剧团、湖北省黄梅剧团

淮剧

淮剧《牙痕记》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是距今已在二百余年的老剧种,早在清代中叶,江苏盐阜(盐城和阜宁)、清淮宝(淮安和宝应)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一种舞台语言。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三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曲调,如一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淮剧《一江春水向东流》
淮剧的伴奏乐器、管弦乐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在香火戏锣鼓基础上吸收麒麟锣、盐阜花鼓锣等民间锣鼓演变而成。
淮剧的经典剧目:早期有生活小戏和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顾凤英》(牙痕记)《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淮剧传统经典剧目有《孟丽君》、《牙痕记》(又名《安寿保卖身》)、《玉杯缘》、《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打碗记》、《哑女告状》、《恩仇记》、《柜中缘》、《白蛇传》、《岳飞》、《千里送京娘》、《状元袍》、《官禁民灯》以及清宫戏《蓝齐格格》等颇有影响。
上海淮剧团为以《金龙与蜉蝣》为标志,都市新淮剧的旗号在戏剧界引起很大凡响。当今 江苏省淮剧团创作的精品工程淮剧现代戏《太阳花》、《一江春水向东流》、《孟丽君》也深受观众喜爱;《金色的教鞭》、《小豆庄风情》 被拍成电影。

昆曲

昆曲牡丹亭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与选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了《浣纱记》一剧,演出后轰动江南,并迅速流行全国。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的剧种。至干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内容趋向宫廷化,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昆曲在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经许多艺人的努力,将昆曲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戏较多,表现风棚U健豪放;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豫剧

豫剧

陕西省咸阳豫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历史,是陕西省具有较高影响的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国有全民...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传统剧目有六百多出。着名演员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七品芝麻官》《花木兰》《朝阳沟》等。

秦腔

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为妙),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乱弹)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编辑本段]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点击看动画↓)《柜中缘》女红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鹞子翻身-《太阳花》报警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戏曲音乐

是中国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其中以唱腔为主,有独唱、对唱、齐唱和帮腔等演唱形式,是发展剧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唱腔的伴奏、过门和行弦起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开场、过场和武场所用的打击乐等则是喧染气氛、调节舞台节奏与戏曲结构的重要因素。
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这种综合了戏剧、音乐、表演、杂技、舞美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也是区分不同剧种的主要标志。
戏曲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汉代的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戏曲音乐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
1、曲牌体(又称联曲体)。即各种曲牌根据唱腔设计的需要进行联缀的套曲形式。其中包括散-慢-快-散的板式变化;
2、板腔体(也称板式变化体),包括基本板式、附属板式和各种腔调等。
[编辑本段]报纸《戏曲》
《戏曲》, 戏曲史论期刊。民国二十一年(1942)1月1日创刊,上海曲学丛刊社出版,赵景深、庄一拂编辑,沈衡逸、唐秉熙发行。月刊,三十二开本。该刊是曲学丛刊之一种,系戏曲理论刊物之一,主要发表研究宋元明清戏剧,包括南戏、杂剧、散曲、传奇、乱弹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创刊号的编后语说道:“纯粹谈昆曲和戏曲史的学术性戏剧刊物,可说是从来不曾有过。过去剧学月刊水准较高,但也花部与雅部并重。现在我们的戏曲月刊,专谈昆曲和戏曲史,可说是一种创举。”内容包括:一、昆曲谱曲和演唱艺术研究。有朱尧文的《谱曲法》、《昆曲声调之今昔》,管际安的《昆曲工谱四声阴阳赂说》、《度曲杂说》,以及周贻白的《昆曲声调之今昔》,比较《游园》各谱,更有趣味。曲谱有《贩马记》和《绣儒记》,前者是内廷供奉的秘本,后者是向各藏曲家汇集的藏本,计有二十八出之多,不易见到。二、古典戏曲史料辑佚,有谭正壁的《宋元戏剧与宋元话本》、宋瑞捕的《元明杂剧穿关考》、冯沉君的《南戏拾遗补》、叶德均的《地方志与戏曲家传记》等。三、古典戏曲剧目考释。有庄一拂的《古今杂剧东同韵存目》、《古今杂剧传奇江阳韵存目》,钱南扬的《西厢记杂剧校释序》,赵景深的《散曲集丛七种》,彭子仪的《介绍孤本之明杂剧》,谭正壁的《宋金杂剧院本与元明杂剧》等。此外还有管际安的《度曲歌诀》和吴柏用的《对于度曲之趣兴》,均是谈曲佳文。赵景深还就此书为他自己的《元人杂剧辑逸》补正,宋瑞槐就此书研究元明杂剧的穿关。钱南扬根据《南词所谱》辑出《墨憨斋词》谱,兼校《九宫正始》,叶德均《谈元曲选》后写下了重要的64L记》。该刊第三辑是吴梅逝世三周年的纪念特辑。刊载了他的遗像、手迹、年谱、着述考略、别传等。徐益藩、梁理、徐调字、郑逸梅、浦江清、李一平等撰文悼念。此外还有《一年来上海曲社的动态》,并发表内廷演出秘本如《贩马记》、《绣懦记》等。主要撰稿人有:赵景深、朱尧文、庄一拂、谭正壁、吴梅、郑逸梅、管际安、邵萝士、徐调字、魏如晦、胡山源、郑振择、周贻白、傅东华、叶德均、钱南扬、浦江清、俞平伯等。另设有《戏曲信箱》,专答各地读者提出的问题。民国三十一年5月停刊。共出五期。[1]

F. 京剧大师梅兰芳二三事的阅读答案

《京剧大师梅兰芳》 的教案 荣获浙江省教学设计一等奖 【总体设计思路及理论依据】 京剧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梅兰芳不只是京剧流派艺术的杰出代表,而更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伟大象征一样,将梅大师搬上音乐课堂,也是中国人应然的艺术使命。作为中国京剧史上接触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梅兰芳一生的坎坷经历和艺术实践早已突破了个人生活的琐屑性而进入公共话语层面。但京剧离我们的学生不近,尤其是在流行音乐充斥市场的今天,我们的学生几乎不会去接触。本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为依据,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实施中的主体性。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结合梅兰芳经典作品,以梅兰芳大师“一个艺术家的抗战”的心史历程和动魄抗争为贯穿,勾勒出梅先生一代人杰的高风亮节。本教学设计着眼于“开放”、“创新”,合理安排课的内容,每个环节用梅派剧目的名称来命名,将梅兰芳的真实人物与他创造的艺术形象有机的统一在同一空间,将真实的现实情境与梅兰芳的心理空间巧妙地结合,使学生熟悉音乐作品、了解了大师,进一步走近京剧艺术。 【教材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四单元《国之瑰宝》第一节。本课选用《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与《海岛冰轮初转腾》两个作品,通过作品的赏析,感受京剧中南梆子和四平调的唱腔特征。京剧离学生不近,京剧的唱腔更甚。课中要求感受、体验南梆子和四平调的特点,没有好的引导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从而给京剧音乐的赏析带来困难。 课中还设置模唱唱段、念锣鼓经的联系,如能很好地解决这点,定能使学生很好地直接感受、体验、表现京剧音乐。课中还提供了京剧的视频,通过观看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解梅兰芳艺术生涯及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对京剧的行当,伴奏乐器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了解了京剧. 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电影、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等积累起来的京剧知识也为本课作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对于两百多年历史的国粹,学生只知其名而不原闻其声,仿佛离学生的距离太遥远,由于节奏缓慢等特点不能很快被学生所接受,部分学生对京剧依旧存在着偏见,,必须正确引导并结合生活培养对京剧的爱好,实进一步健全学生的审美观。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简单历史,知道京剧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 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及《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体验两个唱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 3、 初步认识和辨别细腻欢跃的南梆子和委婉缠绵的四平调的唱腔特点。(知识技能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体验两个唱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了解梅兰芳大师。 难点:念、奏锣鼓经 【教学策略与手段】 1、本教学设计以人文主题为明线,知识技能为暗线,采用发现探究、开放生成式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互动探究、开放生成”。 2、本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实施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多渠道的参与体验。 3、着眼于“开放”、“创新”,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获取新知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分四组上网查询并收集组织梅兰芳有关资料,课上交流。 收集资料包括:梅兰芳生平(1组) 梅兰芳代表曲目“(2组)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1组) 教师准备:对照新课标,明确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形式, 上网查询各类有关网站,为学生提供网址 上网查询并筛选京剧有关视频 精心制作课件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最好以四组半圆形摆放桌椅,方便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课间播放影片《汉刘邦》片段,感受垓下大战,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的电影场面。 1、用通俗歌曲表达霸王项羽的感受,演唱(跟唱)屠洪刚《霸王别姬》片段 2、师表演《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1)何种表演形式?——京剧 (2)对比歌曲《霸王别姬》思考京剧唱段表现虞姬怎样情绪?——愁苦、忧闷 3、阅读课本P59了解四大徽班等有关京剧知识 京剧发展史上有一人物举足轻重,他就是梅兰芳(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跟唱通俗歌曲感受项羽“力拨山兮气盖世”的悲壮,京剧唱段的出现顺理成章,加上教师的表演,大大拉近了京剧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欣然接受,更易体会“虞姬虞姬奈若何”时离恨的悲苦,为第二部分《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的体验做情感铺垫。 二、互动探究——作品赏析 (一) 散花 情景:出示梅兰芳《天女散花》剧照,学生回答(简要汇报成果)——梅兰芳:名谰,字畹华,浣华,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梅兰芳是“行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堂堂须眉,1894年出生于北京的京剧世家。 1、《天女散花》中梅兰芳饰演的是哪一行当(旦角)? 2、模仿《天女散花》手势 学生讨论回答,并模仿 3、梅兰芳有唱旦角的祖父、父亲和一个戏曲音乐才子伯父,所以当他呱呱坠地时,命运就已经为他铺就了一条艰辛却光辉的艺术之路,梅兰芳被喻为四大名旦之首,其他还有哪三位? 生答师补充: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设计意图:从《天女散花》作为了解梅兰芳的第一步,尝试简单模仿表演,使学生对大师的京剧表演有初步印象。 (二) 别姬 情景:学生代表简要汇报梅兰芳京剧代表作品,教师配合出示剧照,重点强调《霸王别姬》。 设计意图:了解梅兰芳创造的艺术形象:赤胆忠心的巾帼英雄、反抗压迫的渔家姑娘、被封建礼教所不容的弱女子……初步理解着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赞誉:梅兰芳是“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 赏析: 1、结合曲谱思考唱段从哪些方面表现虞姬的忧闷愁苦情绪? 学生欣赏讨论:唱腔旋律慢速 2、用念白的形式念唱词一二两句,“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唱词有何特点? 唱词均为十字句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实践,引出南梆子特点:结构为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抑扬格,只用于旦角与小生,擅长于表现细腻、欢悦耳的情绪。 3、跟唱片段,感受愁苦、忧闷的情绪。 4、尝试展开想象配上手势、眼神等表演,情绪 5、播放视频(李胜素),思考唱段如何结合表演表达情感的。记忆并模仿唱段中表演。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通过欣赏、实践,感受南梆子唱腔的特点。培养对京剧艺术的爱好,能积极参与艺术时间的表演,张扬个性,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在体验中感受京剧的艺术表现力。 6、拓展 欣赏结合《看大王在长中和衣睡稳》唱段改编的舞蹈《江山美人》。 设计意图:经典唱腔与舞蹈相结合,极富感染力,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得以升华。且通过音乐作品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 (三)祭江 师:从梅兰芳自身而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早已使他的眼光放得更远而不再只局限于“走红”、“成名角儿”,他的理想也从做一个好演员、开拓京剧剧目、丰富京剧舞台而扩展为做一个文化使者、提升中国戏曲演员的地位、让中国京剧成为世界戏剧之一种,也将世界戏剧精华注入中国京剧。 1、出示梅兰芳与世界各名人交流图片 2、播放大型京剧交响诗剧《梅兰芳》《祭江》乐章视频片段 讨论:对于剧中的梅兰芳你有何看法? 学生结合作品回答:梅先生扮演的天女,在身着艳丽和服的日本女人的赞叹声包围中出现,而当舞台刻画梅兰芳惊闻南京大屠杀,我几十万同胞惨遭不幸,悲愤交加独自来到长江边祭奠冤魂。…表现出梅兰芳的爱国主义情怀。…… 师补充:日寇挥起的屠刀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蹂躏,更是对人类良知的荼毒,而梅兰芳的“祭江”,抒发出梅大师“一个艺术家的抗战”的动魄情怀。 设计意图:结合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把交响乐的气势磅礴与京剧乐队的细腻婉转结合起来,最终通过舞台呈现达到一种诗的意境。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梅兰芳大师崇高的民族气节。 3、练习锣鼓经(课后第3题)分组练习,学生代表合奏 设计意图: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蓄须 1、猜猜梅兰芳的学历——成为美国洛杉矶市波摩拿学院文学博士 设计意图:从“猜学历”感受梅兰芳先生对艺术不懈的追求,使之产生敬佩之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2、观看梅兰芳蓄须照片,梅兰芳饰演的是旦角,但是这时的他为什么会蓄须? 学生回答(汇报成果)——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身居沦陷区,严辞拒绝了褚民谊的威逼利诱和日本军阀的高压胁迫,并以自我打预防针发起高烧做至死抗争,依然蓄须明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蓄须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和继续学习的强烈欲望,学生的成果汇报使之对梅先生的民族气节有深切的体会。 (五)醉酒 师:1945年8月8日,抗战胜利的消息一传出,梅兰芳高兴地当天就剃掉了胡须。没出两个月,他就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重登舞台了,那时,他已经52岁了。 《海岛冰轮初转腾》赏析 1、出示剧照,了解剧情(学生汇报) 2、对比《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欣赏 唱段的情绪如何?杨玉环自怨自哀的惆怅心情 师:简介四平调有关知识。 3、播放四段京剧片段,辨别属于南梆子还是四平调? 设计意图:比较欣赏法,引导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聆听比较音乐的不同风格,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不同音乐风格主要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色、调式、旋律、节奏)表现出来,也是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和巩固。 三、开放生成——梅花虽落 芳犹在 出示日本漫画《武神戏曲》。 师:日本漫画作家上田宏《武神戏曲》中,梅兰芳成为书中的灵魂人物。日本作家用读图时代最流行的方式,诠释了地道中国韵味的文化——国粹京剧,你有何感想? 思考讨论:以开火车形式每人用一句话概括。 设计意图: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联系,极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且一反总归纳式的课堂常规,代之以采访式的交流心得体会,突显了学生主题,强调了自主学习,顺应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中,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被内化了,教学效果被拓展了,情感态度被延伸了,教学的潜效应被体现了。从学生的发言中,教学自然获得了教学反馈 。 结语:这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梅兰芳,是因为这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戏曲剧种——京剧。京剧成就了梅兰芳,梅兰芳光大了京剧。他这个人属于中国,而“梅兰芳”这个名字却属于全世界。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你认为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 (1)创新性 (2)继承性 (3)研究性 (4)其他 附上梅兰芳有关资料网址,同学们下课去找找,并以《我们与大师的距离有多远》写一篇心得体会。写一篇心得体会 【问题研讨】 1、 音乐鉴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而本课课题《京剧大师梅兰芳》,仅让学生欣赏课本中两个作品,很难感受到“大师”两字的真正含义,故人文知识和欣赏的比例控制感到很困惑。 2、 从引入主题,到各个环节进行,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课前准备也不同,常常无法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以上全过程的教学任务,教学不够完整,影响教学目标达成。 【参考资料】 1、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 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温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课前培训资料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G. 年轻人想了解戏曲文化应该怎么入门

戏曲文化既与文学挂钩,又与戏曲戏剧艺术挂钩,可以说是一种多少有跨学科意味的艺术,因为它也是文学、舞蹈与音乐的综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潮流文化与其他大众文化的兴起,传统的戏曲文化在当代的活力却的确是相形见绌的。因此,如何让年轻人热爱戏曲文化,并且去传承与创新戏曲文化,是一件严肃且必要的事情。但是,入门戏曲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很多对戏曲文化不太熟悉的人来说,就更是这样了。另外,戏曲文化一般说的是中国的戏曲,因为西方的这种艺术一般被称为戏剧。那么,年轻人想了解戏曲文化,应该如何入门?


因此,年轻人想要了解戏曲文化,可以借助较为系统的戏曲史书籍进行戏曲入门,也可以去剧场里亲自欣赏。戏曲文化是很有魅力的,相信如果有所接触,很多人都会喜欢。

H. 运用辩证否定的有关知识,分析戏曲行业发展坚持守正创新的正确性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其实质是扬弃。
2.辩证否定是既否定又肯定,既保留又克服。
3.传统戏曲行业发展需要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辩证分析,坚持守正创新。对于落后的,需要改造,进行创造性转化。
对于原有合理内涵,需要补充完善,进行创新性发展。

I. 天净沙 秋 的阅读答案 不要天净沙 秋思的

词,完成第7—8题(4分)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___(2分)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2分)
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时不时还发出几声令人心酸的啼叫。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赞同2| 评论

7. B (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8.迟暮萧瑟,明朗绚丽

J.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豫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先后涌现出常香玉等名

(1)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②在实践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传统戏曲注入时代精神。③把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的有机结合,拓展了生存空间。④走出了以文化创新促进产业经营,以产业经营推动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在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实现了良性循环。(每点2分)。
(2)①充分发挥教育在豫剧艺术传承中的作用功能,如推动豫剧进校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兴趣。②推动现代科技在豫剧创新中的应用,推出符合广大青少年特点,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豫剧作品。③举办各种关于豫剧的文化活动,促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④营造浓厚的豫剧文化环境,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⑤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普及豫剧器材,为青少年欣赏豫剧文化提供物质条件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与戏曲艺术如何守正创新阅读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