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阳历史名人及传统文化调查
德阳市大力推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德阳市2015年在推进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成绩显着。
一、文物保护取得新进展。一是组织开展了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大险情排查工作。二是推进文物考古工作。完成了对民主乡筒车湾崖墓群的发掘清理;在什邡市元石镇箭台村遗址一灰坑中出土一枚夹砂灰陶骰子,对研究骰子起源、形制演变、中印文化交流及古代游戏史、社会生活史和地方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文物认定和鉴定、信息登录等工作顺利推进。截止目前,全市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有馆藏文物13863件(套),已经完成普查采集登录网络平台的进度,并于9月初,通过了省级审核组的数据审核。
二、非物质文化遗化保护工作成效显着。成功举办第二届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展;组织绵竹木版年画、三星堆青铜技艺、德阳潮扇、中江挂面等项目参加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推荐3人申报第五批国家级传承人,目前已成功推选1人申报到文化部,推荐3人申报第六批省级传承人;开展第三批市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2个项目,4个传承人经过专家论证,目前进入公示阶段。
三、传统文化弘扬有新成效。德阳文庙入选首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名单,并成功取得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九届年会举办权。同时于今年9月,成功举办“张栻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和传播了南宋大儒、着名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张栻的思想,为助推本地政治、文化与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② 四川还有这些民间艺术,你听说过吗
四川的这些民间艺术,你知道吗?
说起四川文化,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川剧变脸吧,那你可就孤陋寡闻了,其实四川的民间艺术可一点都不少,在2014-2016年度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可是多达206个地区啊,糖画之乡、川剧之乡、苴却石雕艺术之乡、民间马术之乡……206个文化艺术之乡,那可是整整孕育了206项民间艺术绝活儿。下面我就带你看看还有什么你不知道民间艺术吧!
川北大木偶
川北木偶戏,始于汉,兴于唐,到宋时就相当盛行了。川北大木偶较大,川北大木偶风格别具,颇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阴阳班)演出时,神貌无异。
麻柳刺绣
麻柳刺绣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境内的麻柳、鱼洞、临溪、小安等一带的刺绣总称,是一代一代亲族传承而继承发扬的汉族民间美术,是麻柳先民在自给自足的悠闲生活中创造发明的纯朴精美的汉族民间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北剪纸
剪纸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它源于汉,兴于唐,发端于民间,蕴藏首古老文化的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识,具有朴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天真、雅趣的审美品格,简洁、明快的艺术语言,健康、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有形文化传承的川北剪纸,从形式、内容到用途,都有与全国各地剪纸不同特性和风格。
越溪牛灯舞
牛灯舞是四川省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起源于该镇俩母山,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它通过模仿牛的生活习性和劳作,来表现农民对牛的崇敬和对土地的眷恋,后来演变为对丰收和致富的期盼及祝贺,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包装和打造,“牛灯舞”已从乡间走向全国,获得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最高奖“精粹奖”等,道具还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开江拗棒
开江拗棒概述 指产生并流传于开江县新宁镇和普安镇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汉族民间游艺活动。起源于清末。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于强权,对内肆意压榨,广大劳动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于对统治阶级的义愤,群众创造出这种娱乐来嘲讽污吏取悦民众,逐渐形成这种独具一格的汉族民俗文化表演形式,并且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③ 德阳市名胜古迹到底是怎样的呢
《中华魂》概述。《中华魂》是一个大型艺术综合体,1989年开始创作,至2000年12月竣工,施工前后时间长达十三年之久。《中华魂》全长360米,集圆雕、浮雕、透雕与建筑、园林、水景、灯彩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有一万多平方米的浮雕和透雕,数十座圆雕,三组数千平方米面积的建筑,及拥有两个广场的园林水景,是一个石刻建筑与石雕相结合的艺术作品。《中华魂》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表现56个民族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开发华夏大地,创造灿烂文化。讴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改天换地的精神,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该作品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独立题材大型雕塑群艺术综合体。《中华魂》群雕是德阳石刻艺术墙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主题最丰富、艺术形式最多、耗时最长的部分。
中国着名作家马识途先生2001年曾专门来德阳艺术墙参观时形容《中华魂》是——“中国没有,世界少见”。而《中华魂》由德阳市本地艺术家——罗平同志独立设计完成。创作《中华魂》时年仅27岁,通过13年的监督指导施工,于2000年12月竣工,届时年满40岁。罗平,198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3年被破格评定为国家二级美术师。由此构成的完整石刻公园,向人们展示出华夏文化永久的魅力,表现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讴歌了炎黄子孙的智慧之光。
④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
我国民间表演艺术很多,主要是舞台戏剧类,如京剧、沪剧、黄梅戏、川剧、越剧、粤剧、昆曲、秦腔等。
还有一些其他表演形式,如武术、舞狮、舞龙、评弹、相声、山歌、小品、二人转、杂技、魔术等等。
⑤ 绵竹木版年画:纸上剑南春,巴蜀之奇葩!
有年画的春节,才有年味。
——写在前面
说起年画,想必大家没有不知道的。年画,与爆竹、春联、福字等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新年必不可少的象征,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年画的叫法,经历过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宋代称“”纸画,明代叫“画贴”,清代则为“画片”、“画张”、“卫画”等,历史上真正第一次出现“年画”,是在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予之戏耳。然如《顺孝图》、《庄稼记》,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年画”一词自此见诸文字。
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活动等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而南宋时期的木版年画,则更为丰富。
元代是年画的低落期,多数都是宋代同类年画的延续。此时出现的一种叫做《九九消寒图》的历画,为后世所沿袭。
到了明代,小说、戏曲插图的勃兴对年画的发展有很大促进,加之短版拱花技艺的发明,使年画的印制更为丰富多彩。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木版年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端口、苏州桃花坞等着名的年画产地。
年画在清代进人鼎盛期。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到了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年画的农村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传统年画逐渐式微。
抗战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以民间年画的形式表现革命内容的新年画,它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鼓舞了军民士气,打击了敌人。
1949年以后,许多专业画家加入了年画的创作队伍,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题材包罗万象,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网络全书,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神仙与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传说。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端口、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临汾平阳(古临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久负盛名,各有千秋。其中,质朴的四川绵竹年画,则继承了唐宋绘画线描传统和着色技艺,从而形成了明快艳丽、质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板年画,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是民间百姓用智慧浇灌出的一朵民间艺术之花,是历史浪沙淘尽的灿烂文化积淀。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端口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
绵竹人把百姓生活心灵愿景演绎成了一朵灿烂的艺术奇葩!一度出现“山程水复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之势。据《绵竹县志》卷九《实业志后序》所载:“绵竹西北山林所产,以竹木为大宗……竹纸之利,仰给者万数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作桃符,画为五彩神条、郁垒,点缀年景。”由此可知,绵竹自古产竹造纸,民间雕版印书绘画发达,早在宋代便催生了木版年画。绵竹年画是伴随着古老的农耕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发展而逐渐形成。
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注入了新内容及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宋代,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绵竹木板年画发展起来;清代中叶,四川城乡各地普遍兴建会馆时,多聘请绵竹画师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绘梁壁,使年画师们的艺术在实践中得以发展,《绵竹县志》记载:“商贩远自陕甘滇黔,裹银来市易画,仲则接踵城南,购过者遍于王道百五十里。”;干隆、嘉庆年间,由于经济繁荣,绵竹年画进入鼎盛时期,年画行会也相应建立,名“伏羲会”,有专业从业人员九百余,作坊三百多户;清咸丰年间《绵竹县志》:“竹纸之利仰给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民国时期,因农村经济破产和军阀混战,年画作坊纷纷倒闭,昔日誉满中外的绵竹年画已是“丹青零落不成妍”的衰败景象;新中国诞生之后,一批年轻的年画作者在老一辈艺人言传身教的辅导下迅速成长起来,推陈出新,绵竹年画又获得了新生。
绵竹年画的制作程序和特色全在于手工施彩和勾线,按中国民间艺匠通称有:明展明挂、勾金、花金、印金、常形、填水脚几种工序,具有绘画性强、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内容多样之特色。
鼎盛时期的绵竹年画作坊主要分布于绵竹城区及西南农村,风格也各异。如清道作坊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作坊偏重美人,娃娃戏,故事类;城区年画作品则重拓片、杂条、斗方、案子或兼门画。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绵竹年画内容广泛,门神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品种。从规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毛是绵竹年画专用粉笺纸的开张):所谓大毛,就是整张粉笺纸上作画,大多绘秦琼,尉迟公等武将,飞称武门神。将其贴于大门之上,意在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二毛,即张贴于二门的文门神,其画稍小于前者,此类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贵的内容;贴于寝室门或灶屋门的三毛,画幅小于二毛,大多为仕女、娃娃题材,如观花美人、八宝童子等。此外还有一种属于稀有的落地门神,它是一种与大门一样大小的特大门神。这类门神常见于旧时代大户人家的庞大龙门之上,内容多为武将。最有趣的是《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中国民间传说。
中国民间年画几乎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因为它不单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2006年6月绵竹木版年画被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批准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中央、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460多万、建立了绵竹年画博物馆,成为融收藏、整理、研究、创作、出版、开发、销售、传授年画技法为一体的年画专业博物馆,这对绵竹木版年画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
在绵竹,除了有专业保护单位——绵竹年画博物馆,还有“绵竹年画村”。绵竹年画村位于德阳与绵竹的交界孝德镇射箭台村,距离成都只有八十公里左右,是国家级AAAA级景区。村内主要景点有年画邨、年画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年画展示馆、年画街坊等。
一面游古街美景,一面赏年画之趣,无疑是美事一桩。古人用画画来寄托美好祝福,现在这里传承着一批年画作坊、年画培训教室、老艺人工作教室、年画传习所等,年画村的田间有着一栋栋新式川西民居,色彩艳丽的年画登堂入室,爬上了家家户户的白墙上。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绵竹木版年画接地气地和农家院落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如今,年画村中的村民安居乐业,他们不仅仅是年画的制造者,也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目前年画村已经形成了一街十三景的繁荣景象。
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桃符、苇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荼、郁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注入了新内容及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195年,绵竹县委宣传部决定成立“绵竹门画社”,由文化馆代管。1962年,县委宣传部在门画社规模上组建了“绵竹木板年画社”。1963年,绵竹年画曾赴成都、北京举办了观摩展览,博得首都文化界和美术家们的高度赞扬。诗人郭沫若也即兴赋诗一首《西江月》: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真好看,回忆幼时过年。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子瞻。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
1979年,着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莅蓉,在关于巴蜀文化的一次谈话中,她说:“绵竹年画是地道的民族文化,地道的乡土艺术。美国大网络全书都有记载”。
1982年初,《中国四川绵竹年画展》访港,香港画家们特别欣赏绵竹“填水脚”门神。当年01月12日,香港《文汇报》以大标题《填水脚门神具特色》专稿作了报道。
1993年,绵竹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
1994年,绵竹年画入选“中国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199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绵竹年协博物馆舍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设投资600余万元。
1997年,绵竹年画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
2002年2月,国家文化部正式公布绵竹年画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2年始,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开始主办“绵竹年画节。
2004年04月,由四川省率先响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创办的民办企业文化艺术单位创办的绵竹书画院成立,创始人江绪奎。分设绵竹民间年画馆。
2006年5月20日,绵竹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1。
2007年,绵竹全市年画销售额2000多万,就业400余人,随着旅游业发达和出口业务的开展,绵竹年画每年销售增长近20%。已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等国家。年画已然是绵竹走出去的一张名片(据绵竹文体局统计)。
2007年02月10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绵竹木版年画》特种邮票1套4枚,小全张1枚。该邮票设计:王虎鸣;印制: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志号:2007-4。
截今为止,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50多家博物馆和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所收藏;已被《人民日报》、《人民中国》、《今日中国》、香港《文汇报》、《申报》、《新晚报》、台湾《大地》等两百多家报章、杂志、电台、电视台专题宣传、介绍。
2013年06月,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绵竹年画代表德阳市唯一参展单位参加了展示、展演、展销和交流活动。展示了绵竹文化的新形象,不仅展示古老的绵竹年画、绵竹年画代表作,还集中展示了绵竹年画作为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传承、研究、创新、保护中成果外,还展示了绵竹年画的延伸产品,期间文化部、国家非遗司的领导和国内外嘉宾友人到绵竹年画的展厅进行参观、交流。
2015年,李悦的绵竹年画《舞狮》(艺术品类)获第十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
2018年,第十七届绵竹年画节,绵竹组织开展,依托年画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年画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拍摄以绵竹年画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动画片《年画村的故事》。
2019年02月19日上午,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馆、绵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我们的节日——四川绵竹年画展”在四川美术馆隆重开幕。
2019年0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18-2020年度175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绵竹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入选,成为德阳市唯一入选的城市。
2019年04月,绵竹年画参加波兰科宁文化交流艺术节。
《中国绵竹年画》——四川省绵竹市委员会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绵竹木版年画》——沈楷韬/作者
《年画里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沈泓/作者,2015-12
⑥ 德阳盛产什么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是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其纸取材于绵竹之竹,绵竹所产竹品种繁多,质纤柔长。杜甫有诗称赞:“华纤,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明清绵竹造纸业蓬勃发展,为年画制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清咸丰年间《绵竹县志》说:“竹纸之利仰给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清嘉庆年间,由于经济繁荣,绵竹年画进入鼎盛时期,年画行会也相应建立,名“伏羲会”,有专业从业人员九百余,作坊三百多户,画商更加过江之鲫,购进销出,囤积贩运,成为从事纸业的经营内容。
鼎盛时期的绵竹年画作坊主要分布于绵竹城区及西南农村,风格也各异。如清道作坊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作坊偏重美人,娃娃戏,故事类;城区年画作品则重拓片、杂条、斗方、案子或兼门画。
绵竹年画内容多样,题材新颖,或喜庆、或幽默,珍品众多,如《老鼠嫁女》、《迎春图》等。《迎春图》是清代画师精心创作的一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四川清代传统民俗。作者以清代绵竹县城为背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不同年龄、性别、身份、不同穿着打扮的四百六十多个人物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杂耍等庆祝活动。《迎春图》为研究近代四川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绵竹蜀绣年画
《寿天百禄》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浇灌培养这株民间艺术奇葩,使绵竹年画得到了有効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使绵竹年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遵循“艺术当随时代”的真谛,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载体,从载体到制作方法、包装等都进行了创新,使绵竹年画逐步走向了日常化、实用化、装饰化、礼品化、收藏化、宣传化,其时代精品走向了收藏领域。又特别是近两届省、市“绵竹年画节”的举办给绵竹年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活力。
中江柚
中江柚,以独特的风味着称。果大,皮薄,可食比例大。果肉乳白微黄,质地脆嫩化渣,酸甜适度,汁多味美,营养丰富,有止咳,化痰,顺气,平喘的药用功能。中江柚栽植历史悠久,但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一般农民未掌握果树嫁接管理的科学技术,故发展缓慢。
1975年柑桔选种,中江柚以它早产性,丰产性,耐贮性、抗逆性等各项指标均超过当地普通柚种,受到果树专家和有关部门重视,列为当地开发农业的重点项目。国家林业部列为全国“八五”百项林产品重点开发科技项目。1986年在全省柚类鉴评会上获唯一的肉质满分。1990年在德阳市柑桔鉴定会上又位居榜首。1991年在全省水果评审会上被专家评为肉质第一名,果形第二名的优质水果。
什邡板鸭
板鸭是着名的传统产品。以城关李武师(华国)、姜烧腊(天聪)两家产品为最。1891年,李五师板鸭已畅销省内外。
年销生、熟板鸭达三万余只:姜天聪在清光绪年间即从事腌卤业务,历经三代,一百余年,年销生、熟板鸭二万余只。他们生产的板鸭工艺独特,吃味爽口,深受欢迎。解放后,什邡板鸭继承了以前的工艺特点,生产经营至尽不衰。
中江竹编
中江县内产慈竹,农家房前屋后,荒山野岭,遍地栽植,四季常绿,郁郁葱葱。
慈竹剖成篾块,篾丝,编织席垫,筛,筐,篓、篮、箕凉扇、门帘等等,为农民普遍从事的手工副业。民间有一大批能工巧匠。尤其以太和的竹扇,悦来的花簸箕,朝中的门帘、通济的京式提篮等产品最佳,工艺均较精巧。竹篾细如丝,薄如纸,能编织出各型装饰图案,或花鸟虫鱼,或文字题诗。也有先编成后再配诗作画的。或素或艳,‘色调和谐,雅俗共赏,倍受青睐。竹编制品作馈赠礼物,不失为上品。
德阳酱油
德阳酱油源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有百余年历史。
绵竹剑南春
剑南春原产于绵竹剑南镇原于宋代兴于唐朝在唐时被誉为宫廷御用酒,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响于整个巴蜀大地;到1984年荣获国家名酒称号,1986年剑南春系列产品先后出口欧洲,东南亚、北美和港、澳、台等30个国家和地区。剑南春以中国名泉之一的玉妃泉水精心酿造而成。也是德阳的历史最悠久的特产之一。
什邡卷烟
什邡晒烟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所产晒烟色泽红亮,口感柔顺,品味醇香,清光绪年间被作为宫廷贡品。什邡烟厂生产的“长城”、“工字”、“狮牌”雪茄,广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俄罗斯、埃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澳门地区。“长城”雪茄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荣获“大马士革”国际金奖、“巴拿马”银奖,2005年度被评为“中国雪茄最具影响力品牌”。目前,什邡雪茄已被誉为世界三大名牌雪茄之一。1981年《国家烟草专卖条例》颁布后,什邡晒烟被列入全国名晒烟行列,1983年什邡被国家确定为名晒烟生产县,白毛晒烟被列为国家二类农副产品。2007年2月,什邡被授予“中国雪茄烟之乡”称号。
中江挂面
中江手工挂面历史悠久,相传为南宋绍兴年间创制,至今有近千年历史。此面为传统特产,手工精制,条细如丝,粗如韭叶,神奇而中空,堪称一绝。因工艺复杂,受气候限制,历代以珍品上贡。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现在为增加其营养成份,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以韭汁、菠菜汁、鸡蛋精、鸡蛋黄、朱神砂等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中江挂面曾先后数次被省、地、市、县评为地方优质特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食品之一。
中江八宝油糕
中江八宝油糕是以精面粉、精油、蜂蜜为主要原料,掺入花生、蜜瓜泥、核桃仁、鸡蛋、鲜玫瑰泥、蜜樱桃、芝麻、白糖等,用手工制作的糕点佳品。因工艺特殊,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营养丰富,外酥内软,香甜可口,品质优良曾先后四次被省、地、市、县评为优质糖果,被誉中江食品中独具特色的传统营养食品。八宝油糕的特点是油而不腻,酥而不涩,甜度适中,香味适宜,富营养,易消化,是很好的营养滋补佳品。
罗江豆鸡
德阳名小吃罗江豆鸡,在川菜菜谱和众多食品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来源】罗江豆鸡的创始人袁通儒,号崇大,自幼礼佛。民国17年在什邡罗汉寺昌龄法师门下剃度为僧,三年后还俗闯荡江湖。一个偶然的机会,袁通儒在一家鸡毛饭店吃饭,没有下酒菜,店家给他弄了一碟麻油豆皮,他吃后顿受启发,回家后以黄豆试制成了要比鸡毛饭店豆皮更美味可口的"豆鸡"来维持生计。袁通儒反复总结制作 豆鸡的工艺,于民国25年制作了首批豆鸡送往成都花会佛教食品展览会展销,获专利权,并取得了金质招牌一面,从此豆鸡扬名。【营养】 其营养成份通过现代科学测试,富含人类不可缺少的植物蛋白、铁及20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钙是猪肉的33倍,含磷是猪肉的3倍。食用能强化人体心脏造血功能,调剂大脑神经系统,增强食欲。罗江豆鸡不仅是食素者、佛教徒的高级菜肴,而且是人们旅游、佐酒、馈赠亲友的方便食品。
⑦ 德阳过年习俗
绵竹年画节
每年1月至2月举行。
绵竹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1994华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199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绵竹年画在历史上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一个浓缩时空的文化符号,影响到西南地区的文人画、戏剧、雕塑,甚至民风民俗。
绵竹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文化传统,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绵竹年画节,组织盛大的迎春活动。"金鼓开道"、"喜报阳春"、"狮子起舞"、"社火平台"、"年画人物踩高烧"、"喜打春牛"等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绵竹梨花节
具有"梨花之乡"美称的四川绵竹市,自古就有"小成都"之芳名,又是我国着名的"名酒之乡"和"年画之乡",是四川省经济发展"一条线"上的重点市,连续8年跻身"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市)"行列。于2000年3日16日——4月6日举办了首届梨花节,以后每年按期举办。
漫步于梨园之中,铺天盖地的梨花将游人置于洁白的花海之中,令人目不暇接,仿佛进入七彩斑澜的童话世界。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宏大气势和"凭居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的别致风情。
观音会
定于农历二月十八日,据佛经记载,这一天是观音菩萨诞辰。观音大士被视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菩萨,信徒很多,尤以妇女为最。届时,人们从庙中抬出观音大士的塑像,打着各种彩旗幢幡,手捧香炉祭品。由锣鼓音乐引路,组成宗教仪仗队伍。在队伍中还用人装扮成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金童、玉女、白娘子、小青、许仙等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分列左右,组成各种艺术造型,被人抬着一起参加游行。城中大街小巷都游,两边观众都挤在檐下或楼上观看,虔城的信徒还对着队伍烧香叩头、顶礼膜拜,以求菩萨护佑。时间持续一天。凡供有观音大士的庙宇,这一天香火也特别旺盛。
东岳大帝诞辰
定于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是纪念东岳大帝的诞辰。东岳大帝是传说中主管世间一切生物(植物、动物和人)出生大权的。纪念他的目的是祈求他在人死后早放灵魂,投生转世。游行时除抬东岳大帝塑像外,还用人装扮成各种传说中的鬼神形象,组成宗教游行队伍,到大街小巷游行。善男信女向游行队伍烧纸钱、点香烛、叩头,以祈求大帝保佑冥间亲属免受折磨。
佛祖会
定于农历四月初八。据说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释迦牟尼又叫如来佛,被尊为佛教始祖之一。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史悠久,影响遍及城乡,信徒很多,因而佛祖会也显得特别闹热。
佛祖会也要组织盛大的游行。由僧尼及信徒,将佛祖的座像抬出,由人抬各种传说的佛像、韦驮、护法、鬼神等,沿街观众如堵,信徒则遥拜叩头,烧香献果,口宣佛号,一些虔城信徒甚至头顶香盘、长跪示诚。佛祖在传说中是法力无"保"来生不受苦难。甚至可使你(或灵魂)"升"入西方极乐世界。条件是要对佛"信"得真。
城隍会
纪念城隍菩萨诞辰,时间在农历五月,具体时间不太准确和统一。据说城隍是幽冥世界中阎王殿下专司人间善恶的执行官,人在世上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他的监视之下。死后要先到他那里去"报到",接受"审查"。如生前对城隍老爷不敬不恭,死后"报到"有可能受到刁难乃至惩罚,故而城隍会时场面仍很热闹。届时,由人抬着城隍的座像,前后用人扮成牛头、马面、判官、小鬼、鸡脚神、吴二爷等,组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上街游行。游行人员还沿途抛纸钱,凄声怪叫,扮鬼神的人还可以沿途顺手抓食小摊上的食品,不受干涉。它和前面所有的节日庙会不同的特点是,充满着恐怖和神秘气氛。
⑧ 民间技艺有哪些
1 剪纸艺术
2 年画
3 彩绣
4 皮影
5 口技
6 鼻烟壶
7 变脸
8 布袋戏
9 捏面人
10 绣花鞋
11 吹糖人
12 核雕
13 空竹
中国民间技艺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⑨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蜀绣、川剧、四川竹琴、川江号子、绵竹木版年画等。
1、蜀绣
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2019年11月,蜀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川剧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2008年6月7日,四川竹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起源于四川、重庆一带的传统音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2006年5月20日,川江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绵竹木版年画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民间传统美术,与剑南春酒、赵坡茶并称绵竹三绝。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2006年5月20日,绵竹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