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嘉尔否认塌房,坦言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艺术,没时间做其他事,你咋看
李易峰风波引发了娱乐圈信任危机,不仅公司声明没有人再信,连明星也直接被波及。其中王嘉尔因为跟李易峰绯闻女友湾湾认识,加之总泡夜店,被指早晚塌房,连粉丝都喊话让其别垮。面对连日质疑,王嘉尔本人在外网账号发文,回应了这件事,王嘉尔称:“也许终有一天人们会明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艺术而做,为我的大家而做,为创造历史而做,我没有时间去做任何别的事情,这就是我的所有。”
面对网红倒油、粉丝关站,以及爱逛夜店私生活被吐槽等事,王嘉尔经历了一次大规模质疑,这一次也算是不得不回应了,只是他这个回应对粉丝有用,但对路人网友并没有用,还是希望王嘉尔想要证明自己的话,就多多用实力和行动说话吧。
‘贰’ 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就是艺术是什么意思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复杂的事情做得多也就不复杂,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就是艺术,意思是说一个事情无论好坏复杂与否做的多经历的多了也就简单了,每天都做的更好精益求精了所做的事情也会更加完美称之为艺术精品,就是这个意思
‘叁’ 设计无论是作为艺术还是作为商品,它都是文化的产物,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品质
因为艺术设计源自于生活文化,在生活和大文化大背景下,追求更美好的东西、物质或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传递。
‘肆’ 艺术对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进而系统地阐释了艺术教育的极端重要的价值。
艺术依然可以穿破全球化生产流水线的意识束缚,从而继续印证和发扬文化的多样性。在思考和知识层面的需求上艺术也依然体现着功能性:已知的各种科学方法论必须建立在逻辑线索上,而艺术则用无以言表的感知方式使得体验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上的风景。
当代艺术日常生活特征
当代艺术家的实践往往介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具备日常生活特征的视觉因素之间,同时经过现代主义时期创作者的实践,艺术已经具备了广泛性跨文化的效能。无论是评论家还是公众,当凝视或讨论艺术作品,意识到创作者所穿越的文化边界时,个体知识结构被抚摸的快感油然而生。
一边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换算公式其中也计算到了不同人群的快感触发点,一边日复一日重蹈着现代艺术早已完成的实践。这种做法在当下特别是公众社会范围内因为有着“艺术”的庇护伞而不断调整着自身的正确。
‘伍’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艺术活动是关于美的活动,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也即是美是什么的问题?这一千百年来为不同哲人激烈讨论过的话题,至于今天似乎还有许多有待于探讨的地方。艺术是人类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形态后才产生,它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一切审美意识活动的总称。几千年来,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客观宇宙精神表现说”,“人的主观精神的抒发”,“现实的模仿再现”这几种说法。值得提出的是,他们都不能全面地概括说明什么是艺术的本质。直到马克思主义出现后,人们才对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是客观唯物的,他的出现让人们看清了艺术的本质,艺术就是一种具有社会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
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对整个人类社会做了唯物主义的研究。他发现并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揭开了社会历史和各种意识形态包括艺术的新篇章。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艺术活动列为一章进行专门研究,但他们对艺术的一些散见于其它篇章的看法还是为人们发掘艺术真正的本质奠定了正确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马克思之前的研究不够成熟的话,那么马克思关于艺术本质的研究无疑是对目前最全面最正确的科学研究成果,他真正的把握了艺术的本质。
马克思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属于认识论问题,都是研究人与客体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反映和认识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美学是不能和哲学分开的,不能和认识分开的,美学是哲学观的一部分从属于一定的哲学观。因此他在研究中发现,人的一切意识形态都来源于现实社会,也就是人们在不断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唯物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人的还会反作用于物质,从而推进意识的发展。
随后,他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又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这对他美学观念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考察了人类生产劳动,即人与客观自然的关系后得出“人使自己得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志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这一理论所揭示的科学唯物史观也体现于艺术和审美理论中。这就是说要寻找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奥秘,寻找艺术本质的真正答案,就得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从各个阶级社会中去考察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指出:美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艺术的美所反映的是带有社会性的、客观存在的人有意识的生产活动本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还创造了美和艺术。美是人类在社会劳动实践中的产物,是美感的结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不断扩展,美和艺术的领域也会随之丰富扩展,他们是相互提高相辅相成。从而,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社会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对美和艺术本质的探讨,与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的各种生产关系联系起来,客观真实地揭示了艺术的本质。这在美学或艺术学术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为艺术树立了正确的而科学的研究方向,为人们进一步深入地探讨艺术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事实上,无论何种艺术,自然艺术也好,文艺艺术也好,它的审美属性既有它自身固有的自然属性,又是客观历史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具有社会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它既包有艺术家的因素,又有客观社会现实的因素,两者是不可或缺的。
‘陆’ 为什么需要艺术教育它能带来什么
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艺术,而在于人的素养,关乎民族的文化提升。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点儿艺术?除了经常听到的答案——除了“考个好大学”之外,也有些人清楚地知道:在今后的人生中,掌握了一门艺术技巧,对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或许是有用的。
其实,艺术教育的意义还不止这些,甚至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可以从一个现象来分析:从古到今,有不少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等着名的人物多才多艺,甚至他本来就是艺术家;这句话我们还可以倒过来说:在许多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中,出现了不少着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甚至军事家!
一种现象出现多了就可能证明其中存在一种规律性,有它的必然性。
我是想说,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让受教育者在艺术学习与实践中学会形象感知和形象思维,并在对美的感知、感受中形成完善的人格,进而有更好的比较、判断、联想和创造的能力,更强的表达、表现能力。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比别人更优秀。
现代教育思想讨论中经常听到“通才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等说法。是否有人意识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才多种能力的结构中,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常常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需要有艺术感觉和美学素养,才能做得更好。达芬奇、亚里士多德、曹雪芹.....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人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
乔布斯说,苹果“是人文科学与尖端技术的结合点”;贝律铭说,“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我们的生活中,最受使用者欢迎的日常用品,不仅需要有实用性,最好本身就有艺术欣赏的价值。我们应该想到:一个成功的作品,设计和制造它的人,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具备艺术素养,往往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尽善尽美的追求。
所以我说: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艺术,而在优秀的人格和素养。
‘柒’ 无论什么艺术都应该深入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捌’ 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艺术的本质:
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艺术的特征;
1、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含审美的情境和意境,主要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
2、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素。
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8)无论做什么都是艺术扩展阅读: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素。艺术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这是欲望、兴趣、个性的具体的心理表现,也是对对象能否满足自身欲望的价值评判。
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无论艺术的审美创造抑或审美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传达并引发相应的审美经验。
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应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依据这个原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提出一般的美学理论,他们也没有对艺术和文学进行过任何系统的研究。马克思对这个问题顺便说的话与其说提供了一个可确信的解释原则,不如说更多地引起了争论。
‘玖’ 什么是艺术
我也是搜集的资料,你看看有没有用吧: 1、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2、艺术美就是艺术形象之美。人们只有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才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之美。人们说,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艺术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那艺术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艺术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图画,它是广泛多彩的。不能把艺术形象,仅仅理解为人物形象,那些动人的景色、欢乐或哀痛的思绪,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图画、一种气氛、一种情趣等,他们都是艺术形象。 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表现出压抑、痛苦、忧郁、希望、挣扎、激奋、斗争、挫折,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最后的欢乐,这些思想感情所构成的音乐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当然它是诉诸于听觉、想象中的形象。3、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 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 4、艺术形象是艺术活动中客体的再现与主体的表现的统一。 “客体再现”,即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如实地描写事物的客观形态,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再现于艺术作品中。再现固然要描绘得像生活本身那样生动可悲、可信,但再现决不是照相式的有闻必录,而要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提炼、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现时允许有某种变形,即在再现过程中已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性劳动。 “主体表现”,就是艺术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思想倾向、爱与憎,把自己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态度,甚至自己的意志、冲动等等,都熔铸于形象之中。 对于一个具体形象来说,有的虽侧重于对客体的再现,有的则偏重于对主体的表现。但它们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如巴尔扎克在小说中,主要在于见了十八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他通过大量真实的艺术形象,再现了资产阶级的胜利和封建阶级的衰落,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趋势。但另一方面,他也在这些艺术形象中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态度,表现了自己对末落贵族的惋惜,对资产阶级的憎恶,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倾向。可以说巴尔札克的这些作品就是客观的再现与主体的表现的统一。在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中,一方面是强调艺术与客观世界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艺术家的心灵表现。 因此,在探讨艺术美的本质、寻求艺术美客观的根源等,都必须坚持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艺术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联系这一原则。但也不能认为艺术美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反应、简单的再现。还必须承认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体生命的表现,包括心灵表现。换句话说,在构成艺术美的诸多要素中,应包括艺术家主体方面的因素。而这些主体方面的因素,就熔铸、体现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意志、冲动等;也就是物化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 5、艺术美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任何作品都有内容与形式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内容是内在的。面对一个艺术品,首先接触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后再去领会它这种形式的内在意蕴,即领会其内容。但真正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没有美的形式也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具有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才能对欣赏者产生美感效应。认为,没有美的形式,不论内容有多好,人们是不愿意接受的。强调形式美,不等于形式主义。艺术的形式美是以它和内容的统一为前提的,如果破坏了内容也就破坏了艺术的形式美。形式主义者对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只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因为从根本上说,形式是需要准确、鲜明、生动表现艺术内容的;若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就会导致创作上的失败。真正艺术美不光要辞藻的华丽,更需要形式的准确、生动的表现内容,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形式美有相对的独立性。当艺术形式美一旦适应艺术的内容被创造出来之后,它就以独特的美学功能反作用于艺术的内容,从而达到强化内容,使内容完美显现的作用。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是经反复推敲才改定的。开始诗人曾用过“到”、“入”、“满”等,最后选定“绿”字从而突出春天的特点,强化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这就比用其它字更富于表现力。在这里文艺作品的语言形式适应它的内容,起到了强化内容,使内容达到完美显现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无论是艺术的内容还是艺术的形式,都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实际上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各种美丽因素的融合,即艺术美包括它所再现的客体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的美,即艺术家的思想、情操、理想所构成的美。同时艺术美也包括艺术内容的美、艺术的形象美、形式美。这样,它们不仅从不同侧面显示着社会实践主体的本质力量,而且也显示着艺术家自身的本质力量。所以归根结底,艺术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来显现的。 艺术是美的,但需要会欣赏。艺术是需要人去接受的。音乐需要人去听,舞蹈需要人去看,影、视、剧需要人去欣赏。至于绘画、雕刻、建筑、文学等,也都需要人去观察和阅读的。这些都牵扯到如何去看,怎样去看,也就是欣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