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东的民俗特色有哪些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礼仪之乡”,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潍坊风筝、杨家端口年画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传统深重,是孔孟之乡。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东的民俗风情风格多样,生生不息。在这片土地上,山东民俗艺术叫响全国。
齐鲁两俗并存,山东民俗自成系列。古时山东分为齐、鲁两国,两个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风格的民俗并且一直相对存在,互相影响却又自成风格。山东东部是齐国,西部是鲁国。由于两个古国对后人影响至深,至今山东还是被称为“齐鲁”。齐、鲁的不同民俗,形成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有的文化传统,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
山东两大民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山东潍坊的杨家端口年画和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密扑灰年画全国独此一家,年画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有“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干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到清末,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如今,扑灰年画的作品日渐其少,当年两派艺人的作品,存留下来的都特别珍贵。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始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朝干隆年间,杨家端口年画已行销省内外。杨家端口年画题材多样,吉祥活泼,色彩鲜明,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根据张贴方位的不同,通常可分为门画、炕头画等品种。杨家端口年画的功夫在版上。木版制作是个细致活,需要精雕细刻,有的木版能够保存多年。在一些民间艺人的手中,至今保存有明清传下来的木版。刻好版,还要层层上彩,印在纸上,一幅年画通常要上6-8道彩才能完成,都是纯手工制作,大多是现场印制。
八大民俗叫响全国
山东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面塑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种类。济南的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现代面塑的发祥地就是山东,代表人物是董风歧,尤其擅长人物像。“面塑的最高极限就是微塑,董风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说起叫响全国的山东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据了解,山东剪纸以范祚信和栾月英较为有名。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国都是很高的。“剪纸最初是用来当作窗花,后来才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刘馆长说,“山东的剪纸历史悠久,从发明造纸之后就逐渐出现了。”
山东潍坊是中国着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山东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画、微雕和脸谱等山东民俗即使在全国也是叫得响的。
移民民俗对山东的影响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希望我能帮到您!
祝您一生平安,财源滚滚!
望采纳!
‘贰’ 济南民间艺术有哪些
1、泥塑:泥塑是济南民间传统雕塑工艺之一,用略带粘性的图制成各种各样的泥塑作品;2、刻瓷:济南的刻瓷早在干隆年间就十分有名,具有书画和金石的韵味;3、蛋雕:蛋雕指的是在薄薄的蛋壳上雕刻;4、鲁绣:济南鲁绣是“八大名绣”之一。‘叁’ 山东的民间艺术是什么你对他的了解
山东的民间艺术有鲁绣、面塑、胶州秧歌、潍坊风筝等,了解如下:
1、鲁绣是山东地区的传统刺绣,位于我国的八大名绣之一,也是历史文献之中记载的使用最早的绣种。
2、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
3、“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
4、山东潍坊是着名的“世界风筝之都”,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国际风筝会,潍坊制作风筝的历史异常悠久,古人用竹子扎制骨架,用丝绢蒙面,而上面的图案都是用手绘制的。
‘肆’ 网友们,请教一下哦,山东有哪些民间艺术
山东作为齐鲁故地,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荟萃了戏曲、皮影、杂技、曲艺、舞蹈、剪纸、刺绣、年画、泥塑、风筝、雕刻、灯彩、布艺、服饰、漆器、瓷器、陶艺、神像、蜡染、编织、民绘、木艺、石艺、书画、酒品、饮食、家具等上百个民间艺术种类,其中,杂技、吕剧、刺绣、年画、剪纸、泥塑、黑陶等更是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奇葩,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东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双手创造了数不尽的艺术珍品,他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伍’ 临沂有哪些传统的民间艺术
鲁绣、面塑、潍坊风筝、民间草编、山东剪纸。
临沂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六月六过半年、辞灶、初一大拜年、正月十五赏灯等风俗传统。
节庆活动
临沂是首批中国书法名城,2003年临沂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羲之故居实施了二期修复工程,并以此为契机举办了书圣文化节,向世界推出了“书圣故里”的品牌,被评为“中国节庆50强”,自此书圣文化节每年9月举办。
临沂是“智圣”诸葛亮故里,沂南古称阳都,诸葛亮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为了纪念诸葛亮,临沂开设了“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每年5月举办。
‘陆’ 你知道山东地区还有哪些比较知名的民间艺术
杨家端口木板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剪纸,风筝,山东梆子......
‘柒’ 山东地区还有哪些比较知名的民间艺术
潍坊地区有木板年画,风筝,过门钱,和一些小手工艺品。手工艺品,俗称“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
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皮具、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油纸伞、泥塑、剪纸、服饰、民间玩具等。
主要优势:
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手工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装饰和实用的性能、手工随心所欲的乐趣,已经不可抗拒的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她像风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捌’ 山东落子戏,充满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
山东落子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境内的汉族戏曲艺术形式,它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落子乐器主要是大钹(俗曰光光)、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
2008年6月7日,山东落子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源流
山东落子亦名“莲花落”、“莲花乐”,俗称“光光书”。因原曲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翟灏《通俗编》引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云:“俞道婆常随众参琅琊,一日闻丐者唱莲花落,大悟”。可见早年本为僧家警世歌曲。山东落子于北宋时期就已在汉族民间流传,元明流行甚广。
山东落子也称“莲花落”、“莲花乐”,以其早期曲调衬词而得名,简称“落子”。初为僧家募化所唱警世歌曲,宋代已在山东流行。但目前艺人推算仅能上溯十代,约至清中叶。流行于山东地域的落子,统称“山东落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钹、竹板,也叫“咣咣书”,或“荷叶吊板”。以其流行地域方言、曲调的不同,形成了三种“口”:一为“南口”,流行于鲁中南、鲁西南,风格最为粗犷。60年前所唱老口,节奏缓慢多花腔讲究迂回曲折,大起大落。
唱腔
山东落子的唱腔曲调单纯,半说半唱。一般多采用“一串铃”式的垛句,按词意将段子化分成若干段落,多则十几句,少则两名即拉一个长腔,打一个简单的钹点作为过门。唱词多为上下句结构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因落子的唱腔过于单调,艺常吸取当地姊妹艺术的曲调,来丰富自已的演唱。落子的演唱各具特色,其明快有力的风格非常鲜明地表现了鲁西南人民直率强悍的性格特点。
传承意义
山东曲艺在我国曲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山东落子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它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由民间艺人最初为了维持生计所从事的一种表演形式发展为如今一种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其题材内容、音乐结构、表演形式都是由专人创作、专人表演的,并与民间音乐、地方方言密切结合,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艺术。山东曲艺在我国曲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玖’ 了解一种民间艺术,了解山东文化
五音戏
五音戏是全国的独有剧种,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着称,地方特色浓郁。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早期雏形
“秧歌腔”(“秧歌”和“姑娘腔”)时期:关于秧歌的起源,清翟灏在《通俗篇》中道:“今有秧歌,本妇所唱也。《武村旧事》元夕舞队之‘村田乐’即此”。相传,古时候章丘、历城一带,逢农间、节庆之际,农民便自发的组织起来,用边舞边唱的秧歌形式,或庆丰收,或祝颂太平,进行自娱自乐。这期间,便有许多文化人加入进来,或为其填词,或为其编故事。据说清朝中后期,有个叫车丹的退隐老臣,受其感染,便根据制作豆腐的过程,编写出《拐磨子》一剧。此剧通盘都用“秧歌腔”中的“逗歌”曲牌,即上下两句演唱到底,其表演也是模拟劳动中的动作。这种保留着秧歌痕迹的剧目,在五音戏中还有一大批,如:《借》、《逢罗》、《下关东》、《王小赶脚》等。
漫长发展
“五人班”(肘鼓子)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后,肘鼓子戏的剧目逐渐丰富起来,有些不堪失去土地及天灾人祸重重压力的农民,便纷纷借助肘鼓子戏的这种演唱形式,成为乞食讨饭或谋生的一种手段,即是“一人唱门子”去讨饭,二人三人“扒地摊”,三人五人“盘凳子”。着名老艺人鲜樱桃,就是从这个过程中走过来的,至死他在身上还留有当年他“唱门子”时,被狗咬过的痕迹。
后来,逐渐出现了许多一二人打锣鼓,三四人表演的小戏班,他们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或一伙四、五人的演出帮伙,当地老百姓就习惯的把他们叫做“五人班”,这一名称一直沿袭到解放前夕。
二十世纪初,“五人班”开始进入济南市区内演出。最初多是在简易的席棚内演,后来又进入茶馆内演出。如“风顺茶园”、“文举茶园”、“民乐茶园”、“鹊华居”等,都有他们的足迹。
最早在此唱红的是李德兴(艺名根柱子。1896--?)。一九一七年邓洪山也随父亲邓九星进入济南市区内演出,单在“顺风茶园”就一唱唱了近三十年。由于他年轻,又唱、做俱佳,他的名声一时传扬四方,齐鲁大地几乎无人不知“鲜樱桃”这个名字。这一时期也是五音戏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受皮黄、梆子、落子、曲艺的影响,它的剧目逐渐向中型、大型戏发展,它的唱腔不再是四句一反复,他的表演也不再单一化,它的兴起使当地有名的章丘梆子戏逐渐消亡下去。
成熟时期
五音戏时期:一九二五年,山东军阀张宗昌为其母祝寿时,从北京邀来了京剧名角梅兰芳和余叔岩,山东省唯一邀请了“鲜樱桃小戏班”,他们同时在珍珠泉院内的戏楼子上同台演出。这次梅兰芳看过鲜樱桃的《王小赶脚》后,大为赞赏,并从此结为好友,经常往来,这些情况在《梅兰芳舞台艺术》一书中都有记述。
一九五一年,程砚秋在去徐州演出途中,到了济南,听说鲜樱桃在周村演出,便专程去了周村。在邓洪山不知情的情况下,观看了邓洪山在《樊江关》中饰演“薛金莲”的表演,对他深表佩服,二人相互切磋技艺,程砚秋向邓洪山学习小姑娘的表演动作,邓洪山向程砚秋学习了《武家坡》中的一句甩腔,后来用在《王小赶脚》中“奔走阳”(哎哟哟)关一句里,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此后,邓洪山与其他京剧名旦荀慧生、尚小云也成为好友。一九三三年秋,鲜樱桃率班在北京城南游艺园的半年演出期间,戏剧理论家齐如山曾去看望过他们,并要去八张“五人班”戏的花脸脸谱。这些活动对五音戏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五人班”在济南期间,经常与山东梆子、刚兴起的吕剧同台合演,称为“二六合班”。
一九三五年秋,经马彦祥(原齐鲁大学教授、后任文化部文化司司长)介绍,邓洪山带领两个“武场”和两个男演员,到上海英国人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七个戏共计六张唱片,从此这个剧种被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它的观众也越来越多,一时间从济南到淄博、潍坊一带的广大农村地区,相继涌现出大批专业“五人班”演出队伍,仅在济南市区内就有五、六个戏班常年演出,广大农村地区据说有五、六个小戏班在活动。
红极一时的“五人班”没有个正规名称,邓洪山便借用灌制唱片时“百代唱片公司”赠给自己的写有“五音泰斗”四个大字的锦旗上的前两个字,改“五人班”为“五音戏”,从此这个名称变沿袭下来。
解放前夕,由于战乱不止,五音戏演职人员纷纷逃出济南,进入鲁中南部山区,或帮人排戏,或重新“盘凳子”,一时“五音戏”销声匿迹。邓洪山也逃进章丘县青野一带的山里以教戏为生。解放后,以邓洪山、明鸿钧、张方玉为首的三个戏班,重聚淄博,于一九四九年在周村成立了五音剧社,一九五四年邓洪山率领一个演出队,到上海市参加华东地区戏剧观摩演出,他本人被评为“表演一等奖”,并获金质奖章一枚,一九五六年,向当地政府登记注册,改名为淄博市五音剧团。
“文革”期间,剧团再次被解散,演职人员全部改行。直到“四人帮”倒台后,五音剧团才重新恢复了建制,于一九九八年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一直延续到现在。
艺术特色
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曲调优美质朴,适于抒发多种感情。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
传统剧目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赵美蓉观灯》、《王林休妻》、《乡里妈妈》、《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安安送米》等。由于表现的多是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故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常用民间谚语和形象比喻,言简意赅,深得一方百姓喜爱。
‘拾’ 山东的民间艺术是什么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端口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
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进入秋季,各路画商云集,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
扑灰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一个古老画种,亦称“民间写意画”。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从现有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保存有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1993年高密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1997年“牛年”全国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所选。